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绕着走不行吗?

最新跟帖
keven_

keven_

如果那样,后路不就被封了吗?古代虽然没有重型机械,但士兵也不可能天天翻山越岭啊,还是要走路的,绕过去极易被包抄

echo660

echo660

当然可以了,但很少这样做。

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城池的选址和在古代的作用。古代受限于生产力不充分,城池的选址都很有讲究,不是交通要道,就是战略要地。

城池不仅是输送军队的枢纽,还是控制周边区域的关键节点。在古代,说不定走几十公里才会遇到一个大的城池。城池不仅可以驻扎大量的军队,而且还有大量的资源可供军用。想要什么都可以通过城池来获得补给,为后方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毕竟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补给线一长,成本就很大了,比如诸葛亮北伐时,就几次因为补给问题,无奈撤兵。如果看见前方有城池而又选择绕城而过,那就像给敌人在自己的身后留下了一把尖刀,不知何时敌人会给你来一刀,而且自己的补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补充。

当然绕开城池不打也不没有的,但一般都是骑兵突袭。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只有骑兵的机动性够强,才不会深入敌后被包了饺子。最出名的就莫过于汉武帝时期冠军侯霍去病千里奔袭匈奴王庭。中国本来就是缺马的国家,河西走廊就盛产优质马,这也是汉武帝前期和匈奴反复较量的地方,有了河西走廊,才能支撑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本钱。

Carol124

Carol124

我来提一个反对意见,我的回答是可以绕着走!我举例说明为什么可以绕着走!


偷渡阴平(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


姜维在邓艾和诸葛绪的夹击中,巧妙的调动了诸葛绪,跳出了包围圈回守汉中,途中姜维得知阳安关陷落,自知无法抵挡钟会大军,选择后撤退守剑阁。蜀地最后屏障天险剑阁。

而当时从汉中进入益州腹地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出南郑翻越米仓山进入巴中,此路需要翻山越岭,较为凶险并不适合行军且距离成都较远;第二条是出阳安关,过剑阁直取成都。

姜维断定钟会会选着第二条路,与廖化援军合军死守剑阁。果不其然,十月,钟会率十万大军直逼剑阁,可剑阁也不是说打下来就可以打下来的,诸葛亮再世之时经营多年,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在天险的基础上加固军事要塞。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任凭钟会十万大军如何猛攻剑阁就无法攻下!苦苦挣扎数月之久!只要姜维死守剑阁,魏军便会因为战线过长,粮运不济导致无功而返!


剑阁有多险峻?正面看像一个小楼台侧面看它旁边却是万丈悬崖!剑阁也是中国史上唯一一个从未被正面攻下的关隘!极小的路口人行都慌乱更别说车马粮草能否跟上。地势陡峭连云梯都无法架起,更别说大型攻城器械!


钟会因为一直无法攻下剑阁一度萌生退回汉中的想法,就在魏军进退两难的时候,远在阴平的邓艾向司马昭献计从阴平奇袭江油的计划。由邓艾率两万精兵从阴平出发绕过剑阁,出江油,直取涪城。逼迫姜维后撤驰援,让钟会大军突破剑阁在四川平原上一马平川杀向成都,如果姜维不回撤就直取成都!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而阴平到江油哪里有什么小道,全是邓艾率领部队一路凿石修路开山架桥,还身先士卒裹着毛毯滚下山崖,历时一个月翻越七百里无人区杀入江油!顿时蜀国上下人心浮动!刘婵派诸葛瞻驰援江油阻击邓艾,可惜诸葛瞻刚愎自用,邓艾大败诸葛瞻!

因为邓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胆裂。之后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直到刘禅投降,曹魏的十万大军还在剑阁之外!姜维还在固守剑阁无人可破!如果真要攻破剑阁才可以打下蜀汉那么蜀汉政权最起码还可以延续百年!


由此说明城池久攻不下一样可以绕城而攻,直取大后方让别人以为是神兵天降,不战而降!!!

朱棣绕济南直取南京

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因屡立战功深得太祖器重,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坐镇北平。皇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一度要立他为太子,因朝中有大臣反对才作罢。建文帝即位后为防燕王谋反,先派人监视起燕王的动静,同时也暗中调兵遣将,随时准备采取行动。狡猾的朱棣边装疯迷惑朝廷边暗中布置政变的行动。

靖难之役发动后,朱棣很快控制了北平周围大片土地,进而一路南下打到济南城。大将李景隆被朱棣打得丢盔弃甲落荒南逃,10万北军将济南城团团围住。山东参政铁铉招集溃散兵士,坚守济南,誓死不降,一场英勇激烈的济南保卫战随即展开。

济南战役自五月到八月,战斗十分激烈。朱棣认识到济南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夺取济南,进可南下金陵(今南京),退可以划黄河而割据。因此,他督促北军筑长围,昼夜攻击。铁铉依仗济南城池高大,拼死抵抗,并在夜间派出少数人马焚毁北军的攻城器具。朱棣见硬攻不克,就射书入城促降,希望铁铉像其他投降的守将一样,放弃抵抗,归降北军。

但铁铉不为所动,反把城中儒生高贤宁作的周公辅成王论射回朱棣,劝其效法周公,忠心辅佐建文帝。朱棣当然不会做周公,见铁铉拒降,只得继续攻城。当这场攻守战已持续了近3个月而济南城依然固若金汤时,朱棣急了,决定以水淹城,逼迫铁铉等守军投降。城中军民很害怕,铁铉却说:“不用担心,有妙计可破,用不了三天燕王就得退兵。”铁铉用的是诈降计,他派军民千人出城迎请燕王入城,说:“奸臣不忠,让大王风霜露宿,忧心社稷。谁不是高皇帝的子孙,谁不是高皇帝的臣民?我们愿意归附。只是我们东海之民不习兵戈,见大军压境,以为是来攻杀我们的,没有体会到大王安定天下的本意。恳请大王命令军队后撤十里,您先单独入城,我们一定夹道欢迎。”

燕王朱棣一听,面露喜色。连月的攻战不息,真是太苦太累了,现在终于可以入城了,岂不令人高兴。却不知铁铉已在城门上方置放大铁板,就待朱棣入城时将其击毙。不知是计的朱棣果然仅率少量亲信入城,刚进城门,铁板自上急落,因城门楼上士兵放铁板稍早一会,只砸伤马头,未伤着朱棣。朱棣知道上当,换马而逃。事先埋伏好的士兵跳出拦截,守城士兵急忙收挽吊桥,眼看吊桥就要被挽起,朱棣策马飞奔,才捡回性命。

回营后,恼羞成怒的朱棣下令加紧攻打济南城,连续用火炮轰击城墙。眼看城池危在旦夕,铁铉机智地让守城将士将明太祖朱元璋的神牌悬于城上,燕军投鼠忌器,不敢再用炮轰击城池。铁铉乘机将城墙修补牢固,又不断派出小分队出城骚扰燕军。朱棣围城数月不下,将士疲倦,南军援军又即将赶到,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他的谋士道衍劝他撤回北平休养后再南下,朱棣只好撤军北返,铁铉与盛庸见燕军后撤,便从后面一路掩杀并收复德州。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乘南方空虚之际,再次南下。自济南、东昌之败,朱棣只能听从谋士姚广孝的建议,不敢再与铁铉、盛庸军纠缠,而是以最快的速度绕道南下,长驱直入,渡过长江,逼进南京。建文帝见大势已去,就在王宫纵火,后不知所终。李景隆开门迎降。燕王朱棣登基称帝,改元“永乐”。

朱棣并没有面临什么腹背受敌的局面反而直取了南京,这说明什么?打仗一个一个城池打,稳中求进固然可行,但是没有没有冒险精神大胆进取是成就不了一番大事业的!



所以我认为打仗城池可以绕着打!毛主席也试过强攻长沙未果转而进入井冈山!并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口号,试问如果毛主席犯古博一样的错误硬要学习苏联攻打城市解放农村的话,还有新中国吗?


欢迎各位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在旅途

乐在旅途

绕着走就是不想回来了,你的粮草怎样送到前线,等你没有粮草了就举手投降吧。

奥尼尔的三分球

奥尼尔的三分球

绕道的话,补给怎么办,有句话是这这么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了粮草,在强大的军队,也得凉凉。

cherry野

cherry野

古代城池的地理位置都是经心挑选的,基本选址都是易守难攻之地,绕无可绕。

皮皮看灰机

皮皮看灰机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古代的重大事件或者战争。

古代,人少地广,不说高山和丘陵,即使是平原,只要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必定是树木成林,杂草丛生。所谓的路也是走的人多了才成为路。只有官道才会修出一条简易的便道,与当今世界四通八达的路根本没有可比性!

军队开拔,先锋必然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一座城池,往往在官道的正中,而且是周边的的交通要道,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是贸易最便捷的地方,是当地经济文化中心,就像我们现在的县城、乡镇一样。

一旦军队行进,遇到敌方的城池,假如不打,首先,这条路不通。古代打仗,打的就是人多,没有路,那么多人怎么走?

其次,绕过。这座城池是敌方的,他也有守备军人,他会同意你从他的旁边走过去?

再次,绕过,必然要砍伐树木,扫除障碍物,既耽误时间,也会招惹就近的敌军不断袭扰,仗没少打,路还修不通,最终会反过来还得夺取城池。

第四,即使静悄悄得以绕过,城里的敌军一旦知晓,追将过来,后背遭到攻击,情况更加凶险,假使不再回来,也倒罢了,要是班师回朝,经过这里,这里依然是拦路虎,甚至更严重,变成了陷阱。所以,以优势兵力夺取城池,得到补给,这里就成为运送给养的中转站,仓储之地。

我们现在可以把范围放大一些,比如马六甲海峡、海湾、巴拿马运河,土耳其海峡等等要道,都是海上航运无法绕过的地方,还有,领空,比如疫情期间,俄罗斯给意大利的抗疫物资,被波兰关闭领空,迫使俄罗斯绕飞,耗时耗油,它与古代绕城有啥区别?

2020年6月20日 23.47

小粒子大人

小粒子大人

古代由于交通问题,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大军行动要保证充足的给养,士兵们吃饱肚子才能打仗吧,这个粮草也要慢慢运输吧,这就是粮道,攻城如果绕过城池理论上可行,为什么没有人做,主要考虑的就是怕粮道被切断了,还有就是腹背受敌,所以,宁愿稳扎稳打,也不会直接绕过去,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菁

还打什么打?直接登基,宣布自己是皇帝多好!

菰城伞伞

菰城伞伞

可以绕着走。

比如司马昭伐蜀汉,邓艾绕开姜维把守的剑阁关,从阴平小道打到了成都城下。这就是典型的绕开大路,另辟蹊径。



北宋末年的两次开封保卫战也一样,金军主力都是直捣河南,没有与河北、山西的宋军做过多缠斗。

另外,朱棣绕过济南城,直捣南京。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打北京。也都是古代攻击一方绕路前进的成功案例。

所以说,古代打仗,只要条件允许,攻方并非一定要攻城,绕过去也是可以的。

只不过,古代没有飞机,不能飞过去,部队行进要靠士兵的两条腿,顶了天了也不过是一人配三匹马。说到底,还是要在地面上行进。因此,古代绕道作战的难度和风险其实很大。攻方在确定绕道之前,一定要先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否则大概率会“车毁人亡”。

哪三个前提条件呢?

前提条件一:要能出奇兵制胜,速战速决。

前提条件二:要提前收集情报,知己知彼。

前提条件三:攻方手里要有必胜筹码,不怕被守军反包围。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宋金两次开封之战举例说。

金军第一次南下前,宋朝根本没想到金军会来打自己,而金军已知道宋军底细(知道宋朝外强中干),因而开战之后,宋军被打得猝不及防,等宋军终于反应过来,展开反击后,金军又凭借骑兵机动优势,迅速甩开宋军。而且,金军的野战能力本身也远强于宋军,常常暴打数倍于己的宋军,打得各路宋军都不敢冒头。

于是这也就导致金军在没拿下沿途重镇的情况下(就连太原这种大城市都没拿下),仍然可以肆无忌惮的在宋境四处游动,烧杀劫掠,不怕宋军堵截自己的撤军路线。

金军第二次南下更是嚣张,留着侧翼十几万宋军不打,一支彻彻底底的孤军,居然就把北宋给团灭了。

估计连金国人自己都没想到这么轻松就灭掉了一个中原王朝,以至于没有心理准备,就要接手中原。所以金人后来才随便立了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就匆匆北返了。(这从也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宋军的战斗力之渣)

有正面例子,当然就有反面例子。宋辽澶渊之战就是典型的攻方绕道的反面例子。

当时北宋立国才四十余年,宋军的战斗力还比较强,除开战初期被辽军打蒙圈外,宋军其余时间的表现还算正常。

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宋军迅速集结,展开反击。而等到辽军主力被名将李继隆阻挡在澶州城下,同时辽军统军萧挞凛又被宋军射杀于前线后,战场形势其实对北宋十分的有利,对孤军深入的辽军则非常不利。

此时的辽军,用兵法上的话说,是犯了前进则受阻,背后又有宋军环伺,腹背受敌,进退失据,处境险恶的兵家大忌。前面提到的三点因素,辽军一条都不占。

因此,后来萧太后才会急于求和,因为她知道继续打下去,对自己不利。企图通过谈判得到战场上不可能得到的胜利。

也就是宋真宗这个人太怂,如果换个英明神武的领导,辽军很大几率会被宋军重创,被团灭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说,古代绕道而行的难度其实很大,稍不留神就会掉沟里去。如果攻方不能同时具备趁虚而入,知己知己,战斗力吊打对方这三个前提条件,依然绕道走,没有肃清沿途据点,那跟找死没区别。

因为守方只要坚壁清野,饿也能把攻方饿死一大半。等到攻方士气泄了,守军随便一个出击都能把攻方打残。


另外,战争的核心在人。对于攻方而言,能否歼灭守军的有生力量才是战争的关键。一城一地的得失,其实没那么重要。

就拿明末的松锦之战来说。

这场大战之前,皇太极曾四次绕开把守严密的关宁锦防线,杀入关内,战果颇丰。尤其是第四次,八旗军在河北、山东游荡了五个月,共攻克一府三州五十五县,抢到的牛马牲畜不计其数。关宁锦防线在皇太极的眼里形同虚设。

可是皇太极依然对关宁锦防线念念不忘,因为在这条防线上,有十三万精锐明军。不把这些精锐明军灭了,就意味着清军无法对明军形成致命性打击。

崇祯皇帝在此战前,为什么对皇太极坚决不妥协?而战后却突然想求和?

说穿了,不就是战前的他,觉得自己手里有筹码,还能跟皇太极较较劲。而战后,明军的关外精锐尽丧,无力再与清军拉锯战,筹码没有了,他只能求和了。



所以说,抛开战场因素不谈,古代攻方在战场上一般不绕道而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想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毕竟打仗的目的,无非就是土地和人口。而古代的土地,大多数是围绕着城郭为中心而存在的。市民和军队平时在城里,农民在城外,打起仗来,农民也躲进城里。

如此一来,人和地,就都顺理成章的躲进了城里。不打城郭,打仗就失去了意义。

dragonbaby2

dragonbaby2

不管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也好,很少存在为破坏而破坏的战争,无非是抢夺人口、资源和地盘,而且,就算是单纯的破坏,孤军深入,也很容易被人包饺子。

1、古代占地盘,就是建城。

这城池是一个独立自给的小社会,里边有城民,兵士,有各种商业活动,周边有大量种的田地。

而且,城池也方便商贸队伍往来,带来城池缺乏的东西,带走城池多余的产出。这一个一个城池,互为倚重,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家。

这些城池,就是国家的布防。要想占领这个国家,那就必须占领,至少是破坏掉这一座座城池。否则,根本谈不上占领。

2、古代打仗,是后勤加兵丁的综合过程。

这还真不是,几个将领,带着一队兵丁,一路打过去,你这后勤补给怎么办?你不攻城,越往里走,走的全是荒地,先不说好不好走,但后勤补给线,一是太长;二是容易被后边城池的人断了。到时候,别说打,饿都饿死了。

何况,你孤军深入,被两座或几座城池一夹击,全军覆没的风险,多大啊?

因此,古代战争,必须攻城,不能绕过城池,直接往里走。除非是你别有良策,或者这座城池不重要,攻下它身后的城池,它就不战而降了,但这里,也必须的应对前后夹击的良策,不攻,但你也要防着你绕着走的城池,对你下黑手。

锅巴

锅巴

二战期间,美国取得海上制空权,彻底截断日本后勤路线后施行蛙跳战术。

美国军队直接绕开日本军队占居的有些岛屿军事重地去攻打后方,由于蛙跳战术应用得当,被困岛屿的日本军队活活困死。

绕开敌军不一定万术都灵,一般都强攻。

jun_kfsz

jun_kfsz

看到这个提问,我也是非常困惑。后来遍翻古籍才知道古代打仗一定要攻打城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古代人建城池时首要考虑的是防备敌人的进攻,在选择建成地点上是非常讲究的,都选择建在交通要道上。如果拿不下城池,敌国的军队根本无法进入他国的领地。

一,战争,打的是后勤粮草。如果不占领城池绕道走的话,那么粮道就会被守城的敌人卡死。军队无粮,士兵饿着肚子是无法打仗的。

三,饶过城池进兵,就会被敌军前后夹击,很容易致败。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古代将领一般是不会绕过城池的,这样做风险太大,取胜的机会很渺茫。所以只有拼命攻城一途可走。

liuhuixia

liuhuixia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城池一般情况下都是孤立的,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通过古代的战事可知,围城之军可以将城池团团围住,也说明敌军是可以绕过去的。

那么,为什么不绕过去,却围着城池打,甚至打了几个月却无功而返呢?

我们就以三国时代的合肥新城为例加以说明。

合肥是一个重要的屏障,无论对于曹魏来说,还是对于东吴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建安四年,孙策攻取了合肥,并任命顾雍为合肥长。建安五年,孙策死了以后,曹操趁机表奏刘馥为扬州刺史,趁机占领合肥。

在刘馥的治理之下,合肥成为了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并且也很繁荣。刘馥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增筑,从此以后被称为合肥新城,有时也被称为新城。

合肥的重要,对于曹魏来说,它是东南的一个重要屏障和守备点点;对于东吴来说,它是粮草补给点和障碍点,如若北伐,这是必经之地。

从208年至253年,针对争夺合肥新城,曹魏和东吴共进行了五次争夺战,均已东吴的失败而告终。

孙权死后,任命诸葛恪为托孤大臣之首。诸葛恪废除了监视官民情事制度,大减赋税,深孚众望。司马师借着孙权刚死,政局不闻之际,兵发三路伐吴。

在诸葛恪的正确指挥下,老将丁奉亲率3000士兵为先锋,在东兴取得大捷,打败魏军。从此之后诸葛恪开始轻视魏军,他不顾众人的激烈反对,刚愎自用,大举兴兵20万,于253年,开始伐魏,但就在新城被守将张特死死的顶住,竟然攻取了一月有余也没有攻克。

后来魏国援军到来,吴军落得个大败而归。诸葛恪自此失掉了民心,回朝以后,也被孙骏杀害,落得个被灭三族的下场。

诸葛恪率军20万,能够把新城团团围住,就能越过新城,继续北伐。但是,他不能这么做,因为前面还有城池阻挡。在前有阻挡的情况之下,一旦新城之地切断了粮草物资之路,再加上魏国大批援军到来,将死无葬身之地,必败无疑。

这就是古代打仗攻下一座城池,再打另一座城池,不绕行的原因。

喜欢就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rainbowkey

rainbowkey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古代人类,一开始大多是群聚生活,到后来人口增多,才出现了城市,古代城市数量较少,人口大多分布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但是城市的位置一般都很重要,要不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要不是其他矿场丰富,要不是周边农业发达,但最重要的特点是,城市一般都在交通咽喉之地,或为山地与平原交界之地,或为水网交汇之地,或是平原上一处高地,或为高地中一块平地,总而言之定是交通最为便利之地,因此古代战争中这些城市多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绕过这些城市,要么是通行不便,要么是有后顾之忧,或者是必经之地,总而言之,非占之地。

littlefisher

littlefisher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