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是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

最新跟帖
撒旦美人LAU LL

撒旦美人LAU LL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古代对于某些不用实施死刑的犯人,大多数是审完之后发配边关,主要有两点,第一如果就这样关着,需要用粮食供养,不划算,其次由于边关需要开发,刚好这些人过去后可以屯关戍边,何乐而不为呢。

古代刑法制度

在我国古代,伴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各种刑法就成了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我国的刑法源远流长,在先秦的典籍之中,不乏记载。我国刑法源于夏朝的禹刑,以后各代就都有刑律。

其实在各个朝代最常见的惩罚无外乎三种,第一种也就是最重的死刑,在这方面历代君王无发挥了他们的各种想象力,比如剥皮、腰斩、车裂、俱五刑、凌迟、缢首、烹煮、宫刑、刖刑、等等一大批各种酷刑,我个人认为这些刑法基本无外乎死刑,是非常残忍的,在我们影视剧重所看见的砍头,都算是比较轻的了。其次就是有些人罪不致死的,则就是选者发配边疆,要知道,那个时候大多数时候边远地区都是十分苦寒的,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变光防守,则就把犯人发配开发边疆。还有就是杖刑、游街什么的,这应该算是比较轻 的惩戒了。

在古代,发配边疆的犯人,大多数是最不至死的,他们发配边疆后,增加了边关戍边人员,开发了边疆,这样一来,统治者就会巩固了边疆的统治,而且也使得其得到开发,这比把犯人一直关押要十分划算,而且还不用白养他们。

总而言之,古代派犯人戍边,是一份十分划算的惩罚了。

ambiguous

ambiguous

古代政府养不起这么多吃白食的人,而边疆也需要他们去开发

古代的人口是很宝贵的,在北宋之前中国的人口最多不过五六千万,而在汉末中国的总人口则降至历史最低点,不到一千万。

现在很多史料估计三国时期的人口只有700多万,但是当时的税赋是按照人头来征收的,所以在很多地主会在政府统计人口时隐瞒和少报人数,三国时期真实的人口数量应该是在一千万左右。

可即便是有一千万,这个数量也是非常的稀少。

(三国时期蜀国的人口最少,尚不足百万,人口对于蜀汉政权是非常宝贵的,犯人若不是犯下杀人、奸淫、谋反的重罪,政府是不会杀他的)

在那个年代生产力是很低下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就是靠人力堆出来的,缺人的地方经济必然落后,所以“人”在统治者眼中就是黄金,就是财富。

汉族人起源于中原地区,随后开始向江南、岭南、云贵地区扩张迁移,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像是海南岛,直到北宋时期仍旧是半个蛮荒之地,汉人的数量不算很多,当地经济十分落后。

对此政府肯定是鼓励汉人前往当地移民,但这并不能强制。老百姓不愿意去政府也没办法,所以政府就将一些重刑犯发配到岭南开发当地经济,甚至将一些犯错的官员迁到边疆为官,北宋著名的大学文豪苏轼就成被贬官到海南,算是一种变相的发配吧。

而到了清代,关内地区已经被开发的差不多了,于是清政府就放许多犯人发配到黑龙江和新疆地区。

在清代汉人只需待在汉地,满人统治者是不允许前往关外谋生的,但是关外又确实是缺人,所以清政府就将大量犯人发配北方边疆。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黑龙江宁古塔,还有新疆伊犁,都是发配犯人的地方。

我们今天电视剧里的常客纪晓岚先生就曾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带了三年。

(西方人描绘下的清代押送犯人的场景)

这些犯人前往边疆地区肯迪是不用给钱的,有口吃的就不错了,简直就是廉价劳动力。

而若是将犯人关在牢里,政府还得天天管饭伺候着,天天的免费牢房住着,政府难道是钱多没处花吗?

所以古代犯人之所以不被关进牢里服刑,一方面是由于养不起这么多吃白食的,另一方面边疆也需要他们去搞建设。

(一个王朝版图有多大,犯人就得滚多远)

心有芊芊结

心有芊芊结

这是一种殖民

一般说起殖民,就会想起近代大航海以来,欧洲国家在海外建立的众多殖民地。

实际上同样的殖民,古代早已有之,只不过我们一般是对陆地上进行殖民。

一般的流放,都是流放在军州,边境或者与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带。这样的地方一般是才夺取的土地,或者是常常遭遇外来侵略和掠夺的土地,本地的居住人数不够,有的甚至就是只屯军的军城。

然而这样的地方,往往四周又多是少数民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在这里站稳脚跟,实际控制住这片土地。最好的办法就是这里有大量的汉人百姓,一旦汉人百姓在这里的数量占据了多数,并且在此耕种生息,娶妻生子,这块土地才算真正拿下。

但汉人是农耕民族,很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的,特别是到边塞的不毛之地去居住。那么想一个什么办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就是流放,既然普通的百姓不愿意去,那么犯了罪的,就由不得你不去了。这其实就是殖民。

其实你看欧洲殖民,当初类似北美、澳大利亚这些地方,除了一些冒险家,很多还不是欧洲流放过来的罪犯,异曲同工而已。

punkmelon

punkmelon

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是要花大功夫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

发配在古代其实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重刑,相当于现在的无期徒刑,一开始犯人被发配到边疆的目的是充军,后来又成为开发区的劳动力。这个刑罚在明朝的时候最为盛行。流放地主要分布在极南极北之地,古代的士卒们是极不愿意被发配当边疆的,那里少有人烟,天气环境状况差,无论是精神和身体上都是一种折磨,跟死刑没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是一个繁荣的农业文明国家。那么土地贫瘠或苦寒之地当然是人烟稀少,甚至是毫无人烟,于是流放在此时就很好的体现了价值。不仅起到惩罚罪犯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对他们进行改造,最重要的是可以充实那里的人口,带去大量劳动力,进行开发。但是在当时无论是谁,遭受到流放,那么一定会觉得很不幸。都知道古代一直讲究落叶归根和四世同堂,一旦被流放基本上没有回家的可能,更不用谈什么落叶归根,也意味着血脉的后路断绝。

古代不像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也没有空调,没有物资补给,所以没有多少士兵原因驻守边疆,保卫边境的安稳,所以将犯人发配边疆充军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对于国家来说,关押犯人每天还要为他们提供食物,每年下来也要耗费不少财力,但是将犯人发配边疆,犯人就可以在边疆开荒种地,得到的粮食不仅可以供他们食用,剩下的还可以上交国家,这是很合算的,同时,荒山野林,犯人没办法逃脱,有利于管理。

人们被发配到边疆之后,就在边疆为国家搞开发,发展边疆地区的农业,由此为国家带来部分的收入,这个收入与押送他们去边疆的路费相比,还是很划算的。除了发展农业,犯人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边疆地区充军保卫边疆。这样一来,不仅能让犯人们充军保卫祖国以洗去部分罪恶,带罪立功,表现如可以重新召回,相当于现在说的减刑,从无期徒刑到有期徒刑,还能免去国家强迫士兵来偏远地区受罪的麻烦,一举多得。所以在明朝的时候发配犯人至边疆充军成为了流行,很多犯人定罪之后就会由兵部进行发配至边疆军区。

押送犯人途中,不用交通工具,脖子上带着枷锁,脚上带着几十斤重的锁链。行走千里,风餐露宿,饥寒交饥,也是一种怨罚,生不如死,一般犯人受不了。大多数犯人宁愿死也不想流放。到了清朝发展为站笼。1个月至6个月,也有永远枷号的。所用的枷有普通的枷,也有50公斤甚至60公斤的重枷。清朝的枷号,只是对犯徒流罪以及充军的满人所用的代用刑,其后使用日渐普遍,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废除。

Triangel(缘

Triangel(缘

发配到边远地区,官府挺划算的。不过就是搭上点差役的差旅费用,但这个犯人基本就不用回来了,到边疆重劳役,当炮灰都可以,这些人国家不用付工资的。

古代坐牢是中等的刑罚,罪过不很大,判个有期徒刑年头不长的,两三年到头了,赶上个大赦也就恢复自由了。小罪的就打打板子,抽几鞭子处理了。国家哪有那么多监狱关犯人啊,想坐牢也得够档次了。比如岳云,大理寺判的就是有期徒刑三年,加罚款。赵构估计怕留着岳云是个隐患,直接跳过流刑改死刑了。

得是大罪,才发配了,比死罪也差不多,就是轻一等。一个是咔嚓一刀,一个是折磨死,其实差球不大。宋代还有折杖法,就是把你这流放的刑罚,改棍子打后背,然后当地劳役一年。(打后背不死也得瘫痪啊,还不如流放了)

不过有些官员发配就不太一样了,很多判了流刑的官员是皇帝不是很想让他死,就是想让他受受罪,让你在我这嘚瑟,先外面凉快凉快去。不定什么时候,皇帝心情好了,还得用的着这货,得叫回来,而且经常半路上就叫回来。

而唐剑锋

而唐剑锋

流刑和监禁应该是两种刑罚吧,应该不存在宁可把人发配也不关进建于的说法。比如史书上不是说秦朝法律严苛,犯人多到监狱都装不下了,说明监禁是存在的。再比如清朝除了爱把人流放宁古塔,也把很多人终身圈禁啊。

当然流放的刑法要更重一些,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基本也就相当于判处死刑了。

lemonczcy

lemonczcy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非常的缺少劳力,如果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的话他们还可以干苦力,如果观到监狱里的话他们什么也不能够做了。

束缚身,流浪心

束缚身,流浪心

一方面是因为全部关到监狱的话,监狱没有那么大啊,也没有那么多守卫。

更重要的原因是杀鸡儆猴——让天底下人都看看,违法乱纪是什么样的后果!

以及,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皇恩浩荡。

danaqiao

danaqiao

其实这是我们现代人对古代犯人发配的一种误解,因为古代犯人虽然要押送到偏远地方需要一定人力物力。但是实际上去押送犯人的官差都是会得到犯人家属给的银两或者财物,没有人是空手来回。所以实际上有些官差是愿意去干这些行当,说不定碰到有钱人家还可以发笔小财。当然去押送犯人也是很危险的。



另外,当时的犯人,特别是政治犯,都是刺配边疆。刺配边疆实际上是充军的行为,相当于是服兵役。就相当于现代的劳动改造跟服兵役的一种结合体,就是去边疆免费干活,然后自己负责自己的吃穿。所以,在水浒里面的刺配犯人叫的贼配军。然后,在发配的地方并没有很多的狱卒之类的工作人员,只是少量的人在看场子,监督犯人干活。这地方,而且这些人脸上都刺的字,叫做黥刑。就算逃走跑到其他地方,也很容易被认出并抓回来。那些非常偏僻的地方,古时候交通不便,他们很难跑远。如果没有人接应的话,就凭两只脚跑到荒郊野地里面饿也饿死了。



其实现代也是差不多的,比如中国的一部分重刑犯会放到新疆的巴楚监狱里面。巴楚监狱是在沙漠腹地,你如果要是想逃跑的话,可以出得了监狱,但是很难逃出沙漠。我听说以前,在巴楚监狱里面,如果发现有人越狱的话,狱警并不着急追捕。而是随他跑,过几天再派人出去搜索逃犯的尸体。我想古代的配军也是这种情况,可以让你逃跑。特别是在以前冷兵器时代,狱卒想要拦住一个人,特别是有点功夫的人,不让他越狱逃跑,也是很难的。但是,即使放你跑出去,你能活生还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更何况,一旦越狱,各地都会张贴缉拿榜文,在各关口想要通过而不被再次抓获的几率也很小。



当然,古代也是有那种类似于现代的那种监狱,一般关押的都是些死刑犯,等候问斩或者是暂时没有宣判案情悬而未决的犯人。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在戏曲或者电视剧里看将某人打入死牢秋后问斩。这种死牢就不会是到非常偏远的地方,而且应该是离刑场比较近的地方。像这种监狱的守卫就比较严了,会有大量的狱卒全副武装日夜守卫。比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上梁山之前就是一个小狱卒,而且是个无恶不作的狱卒。

而如果古代像现在一样,在各大州县设置监狱的话,那么大量的犯人光吃饭一项就能把州县府衙给吃穷了。而且这些人有没有很好的营生出苦力,同时又要需要大量的狱卒来看管,养活这么多人又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而刺配边疆就比较省事,青天大老爷心中有数,就不怕你跑,跑了抓回来再重判。然后从你家里抠更多的钱。所以古代的贼配军都老老实实服役,踏踏实实干活。边疆如果打起来就地充军,如果没有战事还可以给政府创收。比如宋江,都已经说好了取消他的刑期,他非要自己把自己发配到江州,你说这能不是一个好差事吗?

beverlylily

beverlylily

要知道监狱是一个国家部门,国家要发工资、要招人管理,这些都要成本。与其这样还不如“废物利用”让这些罪犯投入国家基建行列既省了劳工成本还能有效惩罚罪犯,一举两得。


古代的监狱不比现在的监狱,那会没有文明建设,关在监狱里就是这么蹲着,看你不爽就揍一顿。这样管理无法让犯人洗心革面,往往出去了又回来的多不胜数。其实罪犯之所以犯罪,一来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生存技能;其二心理有问题。在如今的监狱就针对这两点改造罪犯。而古代的监狱比较黑了,家属一般要给钱罪犯才有好日子过。狱卒可以平白无故的打人,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就熬不过出去的那天就领饭盒了。


现代罪犯劳动改造



古代罪犯



还有在古代发配一般是罪责比较大得了,仅次于死刑,其实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发配边疆就是一种慢性死刑。寒冷、盗贼、虐待任何一种意外都会让你死在半途上。


而发配的原则也是够刺激的,“南人北送,北人南送”路途遥远且水土不服,这就是封建社会的黑暗残忍。中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让犯人死在异地他乡,这对于他们而言比死刑还难受,死在路上就连个墓都没有成为“孤魂野鬼”。



不止是封建社会,其实早在三皇五帝时代,流放之刑就已经有了,历史上记载的流放故事有很多。


史载“流共工于幽州”,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在远古时期是荒凉之地,共工就被发配到这个地方。“仲舒下吏,夏侯囚执,眭孟诛戮,李寻流放,此学者之大戒也”,西汉的大儒李寻被流放敦煌郡。


对于流放之地,有记载的有5处主要流放地:


湖北的房陵,曾流放过两位皇帝、十位王爷、一位驸马和一位丞相,是最有名的流放地。


海南的崖州,包括唐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宋朝宰相丁谓、大学士胡诠、元朝宰相王世熙在内的至少十五位名相、贤臣、学士被发配至此生活;


广东的潮州,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流放至此,这个地方的瘴江因为韩愈大名改为韩江;


黑龙江宁古塔,包括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内的明清两朝数万大臣曾流放至此;


贵州的黔州,唐朝名相长孙无忌、唐高宗太子梁王李忠、唐太子李承干等名流皆流放至此。

这五个地方应该宁古塔是最恶劣的地方,毕竟在取暖设备有限的古代,那地方真的能活活冻死人。


流放虽说是一种恶劣的惩罚方式,但是正因为其恶劣,不少名言佳句都在流放中诞生的。流放让蛮荒之地有了人气,是一种变相的人口迁移,促进了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凡事都有两面性,流放不见得就全是负面影响。


另外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充军发配”起源于宋朝,但“充军发配”却是在元朝才成为正式刑罚的。明朝继承元朝的制度,将“充军发配”作为流放的常用附加刑。清朝的时候,“充军发配”成为独立刑罚,很多清宫剧里的“发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充军发配”。

banbu

banbu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判决,叫做流放。将犯人脸上刺字然后发配到某处,比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武松都是发配之人。

那么古人为什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将犯人发配,而不是直接关进监狱或者斩首呢?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发配远比监禁更具惩罚意义

发配也称流放,是隋唐以后中国的刑法基本使用笞、杖、徒、流、死五刑,我们可以看出流放是比监禁更严苛的刑法,在统治者眼中流放更是被视为仁慈的表现,“不忍刑杀,流之远方”。

按照罪责的严重程度,流放也分为极边,烟瘴,边远或者充军。而且对于流放时间也有规定,有终生和永久之分,永久的意思就是子子孙孙都不得回到中原。

发配对于国家有益

流放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刑法,既惩罚了罪犯,又有利于边疆建设。

比如苏轼就曾经被流放至今海南儋州,当时的海南是天涯海角蛮荒未开,与中原发展天壤之别,苏轼在当地创办学堂,播种文化,对当地的教育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再比如我们熟知的清朝流放地“宁古塔”,位于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在清朝是边疆重镇,因为此地处于极寒之地,人烟稀少。将犯人流放至此既达到了惩处的目的,同时加强了边疆的卫戍。

在很多时候,流放甚至比死刑更具震撼力,很多被流放者不是死在路上,就是受不了流放地的恶劣天气,客死他乡。

kukugerman

kukugerman

我来回答。其实发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流放”,秦汉时期就有流放的惩罚,那为什么古代一定要将犯人千里押运流放到偏僻的远方呢?


一、为什么要发配

流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总所周知,中国人家族意识强,故土难离,因此,当流放之刑年发明之后,对发配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我国有几个比较大的发配之地,如蜀地、岭南、云南等地,自清朝入关以后多发配至宁古塔,即今天的黑龙江一带。上述的地方古代时都是人迹罕至、非常荒凉的边境地带,名为发配,实则也有让犯人建设边疆,巩固边疆建设之意。


二、被发配的名人

我们知道最著名的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一带放羊,北海常年的气温都很低,苏武为了生存,不得不吃杂草、吃老鼠,可见流放之人的日子不好过。还有屈原,因为改革被下罪,前后两次被流放了十六年,最后于汨罗江结束了其辉煌的一生。北宋的大文豪苏轼,曾被三次流放,最后一次是在其已62岁高龄时被流放到荒凉的海南岛。其实名人发配有时还会得到些许的照顾,但是平民如犯罪,只能沦为最底层的苦命人!引用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形容流放对人的心里的影响。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流放对后世的影响

现在我们来看,古代的流放对当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古自今,流放者中不乏文人、政客、医生等,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对当地的文化、政治、经济、农业等是有促进作用的,可以说流放一方面是对犯人的惩罚,同时由于南北文化的差异,流放也是一种文化的迁徙和交融。

(当年的宁古塔,如今的海林市,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粉红spring

粉红spring

流放,我觉得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比之死刑,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

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不一样,农耕文明向来安土重迁,生老病死,皆在故土;游牧文明则是逐水曹而居,水曹肥美之处,便是家之所在。

中原文明以农耕为主,将犯人发配千里之外,远离故土,这一生也许再无机会踏足故里。埋骨他乡,这是何等凄凉!

流放千里之外,更是对犯人身心的双重折磨。千里之遥,有衙役相随。衙役也要走上这么远的路,心里肯定也不会舒服,那就只能把气洒在犯人身上。稍有不如意者,拳脚相加,那是家常便饭。再加上一路的严寒酷暑,风餐露宿,有多少犯人因为熬不过,死于流放途中。

再者,流放可不是简单的流放。有个词语叫做刺配,也就是处以流放之刑的人,脸上要被刺字。水浒传中林冲和宋江就曾受此刑。

身强体壮者,熬过了旅途之苦,还有另外的灾难等待着他们。流放之地,多为边疆之地,或酷热难当,或苦寒之地,比如说当时的岭南和宁古塔。

再者,不是说流放到那里就完了,到了流放之地还要从事各种各样的体力劳动。比如说清朝时期,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不仅要建设宁古塔,还要给当地的贵族们当牛做马。若是女子,还要为奴为婢。至于吃穿,全看看守贵族的脸色,饿死冻死那是常有的。

因此,被处以流放之行者,生不如死,是统治阶级对于犯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不会游泳的鸭子

不会游泳的鸭子

现在犯人也去很远的大沙漠呀!

YES&NO

YES&NO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将犯人关进监狱,都意味着国家要每天负责他们的一日三餐。但就当时的条件来说,国家粮食紧缺,自然不会选择这种方式。

当时人口集中在中原,而一个国家需要开疆扩土、需要发展,并没有人愿意主动去边疆,所以国家只有将犯人流放到千里之外。

流放的刑罚,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惩罚程度不低于死刑。

首先从路途上来说,古代交通工具受限,犯人们去往边疆的选择只有步行。加上道路崎岖、坎坷以及风雨交加、酷暑严寒等天气,足以让犯人受尽皮肉之苦。

并且犯人们都是带上手铐脚链,一个个排着队在衙役的关押下前进,衙役心情不好,还会对犯人们出气。如果体弱多病的人,会未到达目的地就已经死去了。

其次,被流放的人并不是简单的流放,有的朝代还会在犯人的脸上刺字惩罚,这种方式称为刺配。例如水浒传中宋江就受到这样的处罚。

最后,犯人们并不是简单的被流放到千里之外,他们到边疆后便会成为劳役去“建设”边疆,这种古代体力劳动的苦可想而知。或者会被发放到贵族家中,成为奴婢后任由贵族们的使唤。

所以,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人备受着身体和心里的双重折磨,对于国家来说,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还是国家的免费劳动力,能够使国家扩大疆土。

沙漠之鹰

沙漠之鹰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