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最新跟帖
genietarring

genietarring

抗旨了怎么了,不立异姓王不也是吕雉破的

lonelyplanet007

lonelyplanet007

韩信(?~前196年),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阴区)人。汉朝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大乱之际投奔项梁、项羽,未得重用。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制定“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的同时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时人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关于韩信的死,《史记》的记载是:“…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是否抗旨

根据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武士捆缚,死于长乐宫的钟室内,所以我更偏向于刘邦当年曾允诺过“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和“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说法意思基本一致。

那么韩信被杀的原因真的是韩信要造反吗?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借口罢了,毕竟韩信真想要造反在当年韩信平定齐国后就有很多机会!

当年韩信定齐之后,刘邦被项羽打的已成溃兵,而自己当时的实力是非常强的,连项羽都要来拉拢他,提出了可与他共分天下的建议,如此大好形势,韩信都拒绝了,仅仅就向刘邦讨要了一个“齐王”的封号便出兵攻打项羽,当时他的谋臣蒯通也劝他自立,他也拒绝了,这就说明韩信虽然骄横也很看重权位,但他对刘邦还是很忠心的,否则他临死前也不会大呼:“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当时的世人对韩信的评价,汉高祖刘邦也曾赞扬韩信:“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兵家四圣之一,和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

韩信的一生也是有些戏剧化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韩信一生的写照。韩信出身贫苦家庭,后秦末大乱初期投奔项梁、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又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做了治粟都尉,后来得萧何赏识,保荐了大将军。韩信名闻海内,威震天下的声望才真正开始了前奏。

为什么会被吕后杀

汉高祖刘邦能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韩信的能征善战是有不可磨灭的功劳的。并且韩信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仅在军队中的声望威望是极其高的,在各位开国功臣里面也是佼佼者。而这样一个随时都有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皇权的人来说,刘邦肯定是对韩信非常忌惮的,再说了刘邦这个人本来也就多疑猜忌,所以韩信汉五年带兵围歼楚军,项羽死后,韩信就被刘邦解除了兵权,封了个没权利的楚王。

刘邦这么做也就是想让自己安心,毕竟兵权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交给别人,不如握在自己手中放心。后来韩信被诬陷谋反,按照常理来说是杀头的罪,可是韩信只是被贬了淮阴侯。为啥?因为刘邦为韩信写过敕书,所以没有直接杀掉韩信。

身为淮阴侯的韩信没有兵权,地位也不高,也没有了任何的威胁。刘邦虽然知道韩信反不了,但是仍旧是担心的,吕雉哪里不知道刘邦的心思,刘邦碍于敕令不好下手,可是吕雉不一样,她没有答应过,于是吕后找到萧何,两人合谋用计把韩信骗到了宫中,在长乐宫钟室杀死了韩信。

由此可见,伴君如伴虎呀!一家之言,切勿当真!





韩信岳飞都范同一错误:军事奇才,政治就不行了

sugarding

sugarding

我是觉得刘邦是完全看懂韩信的,刘邦一方面忌惮韩信的本事,但又知道韩信是忠心于他,只要自己活着,能压的住韩信,所以才软禁在身边,就没想到吕后会擅自给杀掉,刘邦真要想害韩信,早就杀了,不会放到长安软禁的

dadaaaron

dadaaaron

这个是演义成分了,韩信的作用太大,刘邦猜忌于他,并不代表就想杀他,他的悲剧只能说遇上吕后了,刘邦没有任何暗示要杀韩信

Vanellope

Vanellope

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记载,自然也没有“张良为保韩信如何如何”

个人有个人的命数,谁能保住谁啊?

这是戏曲小说里的说法:卿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器不死。既然是戏曲小说的情节,那就说说戏曲小说里吕后的应对吧。

吕后让人蒙住韩信的眼睛,这是不见天;让人把韩信装在布袋里悬挂起来,这是不见地;又让宫女们用竹签刺死韩信,这是不见铁。

你听没听过这样一句话: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


既然说戏曲小说,我就再讲一个小说故事吧。

据说有一个书生叫司马貌,很有才能却不得任用。于是他就开始写诗抱怨上天,还说“我若作阎罗,世事皆更正。”结果被勾魂到阴曹地府。

玉帝很生气,说:“要是所有贤才都得重要,天下公正太平。那天下还能不能改朝换代了?这书生,竟敢抱怨上天,应该罚入地狱!”

太白金星就求情说:“他虽然出言不当,但确实怀才不遇,才有这些怨言,请您宽恕他吧。”

玉帝让他坐阎王的位置六个时辰,审判那些积压的案子。要是判的好,下辈子极富极贵;要是判得不好,就打入地狱永不得为人。

司马貌一琢磨,这么大的天下,得有多少积压的案子?肯定判不完啊!可差事做不好,显得自己没能耐,免不了受罚。

司马貌心生一计,对手下说:“我只有六个时辰。你挑积压百年以上,还没审判出来的给我。我审几件给你们做样子。”

小鬼儿回禀:“只有汉初的时候的几件案子,到今天有350年了,还没判出来。”

小鬼呈上的这几个案子,都是汉初那些人物的恩怨情仇。其中就有刘备韩信。

司马貌审判的结果是,让韩信投胎做曹操,刘邦投胎做汉献帝。前世君负臣,来世臣欺君。

韩信投胎为曹操后,终生不能称帝,以示上辈子没有谋逆之心。

萧何举荐或韩信,却也帮着吕后害死了韩信。让他投胎做杨修,既享受曹操(韩信)的俸禄,又死于曹操之手。

一顿审判,把汉初那些人都安排到三国去了。刘备、孙权、周瑜、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伏皇后、甘夫人这些人全都是汉初的原告或被告,安排的明明白白

当时我看这篇小说,觉得这个司马貌太厉害了,严丝合缝啊!

韩信做曹操前世这个设定可太妙了,曹操的军事技能那么高,正好和韩信对应。前世君负臣,来世臣欺君这种逻辑,配合着因果循环,简直无懈可击。

Manunited

Manunited

首先,圣旨要在两种情况下才有效用,第一是圣旨发出的主体即当事皇帝仍然把持着政权,且他的政治意志还没有改变。第二圣旨本身或者其后代表的政治方向政治制度符合继任政治集团的行政纲领。

放在韩信这件事情上,刘邦虽然活着,但是寿命已经不会太长久了,政权不是刘邦一个人的,而是由他和吕氏外戚集团、汉初功勋集团联合把持的。而且,刘邦意志是顾及和韩信的情谊将韩信限制在中央,一旦韩信在刘邦死后回归地方,对中央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别看司马迁一个劲的贬低刘邦,刘邦的军事能力是十分突出的,他在各路诸侯王就不敢公然对抗中央,所以他要在活着的时候把各路异姓王收拾个遍。所以,杀韩信,在理智上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刘邦在情感上犹豫了,吕后和萧何代表的辅政集团两方势力,帮刘邦挽回了错误。

从根本上来说,在政治上刘邦和韩信,项羽他们本质上是冲突的。刘邦和汉继承的是秦的事业,但是韩信项羽代表的是地方割据的势力,先进统一的刘邦消灭落后混乱的韩信,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这里面唯一的悲剧在于,韩信根本看不懂政治潮流,完全没有意识到矛盾的根本所在。

xiaoshan

xiaoshan

据说没有抗旨,因为萧何使诈,把韩信骗进未央宫以后淮阴侯被拿下,然后吕后把韩信用绳子捆住以后,四周上下用白布包了一个小房子,然后找了一帮宫女太监,用长长的竹签子把韩信扎死啦,惨啊。所以说后人给韩信写了一副对联是: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两妇人(漂姆和吕后)。

emoki

emoki

刘邦想杀韩信,吕后是幌子

stellaqiu

stellaqiu

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本来这句话就蛮扯蛋,吕后杀韩信也并没违背刘邦的旨意,以下是个人分析的原因:

楚汉相争后,项羽已死,韩信又因功高盖主,成为了刘邦新的威胁,一人之下万能之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刘邦早在就想除之而后快,在挽救大汉朝危机中,两口子夫唱妇随,刘邦并没有责怪吕后,群臣也没有太大反对声。至于刘邦说的赦书简直就是一句屁话,第一句话“见天不杀”那就找一个看不见天的地方处决咯,皇宫里这么多的房子都看不见天,哪里都可以。第二句话“见地不杀”那就更好办了,皇宫里的亭台楼阁符合前面两个要求,第三句话“见铁不杀”要知道杀人并不需要铁器,一根木棒就将人打死,我在想韩信这么聪明的一个人,他是怎么想的,真有点高分低能情商太低了,最后吕后和宰相萧何谋划设计,诱骗韩信到长乐宫,将其一举拿下,用布兜起来,用竹签刺死,这就应了“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句话。

心静

心静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是汉高祖刘邦给名将韩信的许诺,但是吕后把韩信拘捕在未央宫,以白布蒙住韩信的眼睛,再让宫女用削尖的竹子杀了韩信,吕后没有违背刘邦的承诺,当然不算抗旨。问题是这个桥段跟“十面埋伏”一样都是历史故事的演义,演义里刘邦的许诺跟张良也扯不上多大的关系。史书记载杀韩信是吕后主持的,韩信被杀于未央宫。必须清楚一点,杀韩信是刘邦的意思,吕后只是操刀手儿替刘邦干了“脏活儿”当然也符合吕后的利益,毕竟韩信的“谋反”是有真凭实据的

宝宝de窝

宝宝de窝

你要问演义的东西,我就告诉你演义的东西:传说吕后杀韩信,把他诳入宫中,锁在一个悬空上蒙绸缎的笼子中,上不见天,下不着地,然后宫女用削尖的竹剑捅死的,这叫不见金(古代没有兵器没有铁这一说,所有的兵器都叫金)!

B00AQ

B00AQ

不是为保韩信,只是为了稳住韩信,帮刘邦完成大业。

孤竹无名

孤竹无名

因为韩信死的时候没见天,没见地,没见铁,所以就流传出了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民间传说。

这个传说如果真的是真实发生的事儿,就说明其实刘邦对韩信动了杀心。免死的本意或者是君王认为将领该死,或者避免将领担心自己将来功高镇主被杀,鼓励将领立功。

越是担心的事越容易发生,尤其是主公有意掩饰自己的意图,将领就更危险。

韩信讨封齐王的时候,刘邦可不是开开心心的想给,而是大骂,张良劝谏才醒悟过来决定先稳住韩信。

所以刘邦对韩信有杀心又不便杀的想法,肯定多次透露给吕后,吕后明白刘邦的心思,就按照“事先的约定”,杀韩信时不能见天,见地,见兵器。最后韩信被布袋包裹,杖毙,夷三族。

uksalford

uksalford

韩信死主要是因为刘邦在外,吕后怕韩信在内谋反而将他诛杀

qiaojing

qiaoji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