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

提到的作品

[作品]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本书选取了七个能够全面反映大明王朝运作规则的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 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

张宏杰

[作品]洪武皇帝大传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部大型传记,全面记述了朱元璋从贫苦出身的小行童到元末农民战争的起义领袖再到明朝开国皇帝的曲折经历。本书以生动的文笔再现了朱元璋各个时期的重大活动和个...

陈梧桐

[作品]明史十讲

明朝的历史长达277年,对这样一个夹在两个少数民族统治王朝(元朝和清朝)中间的汉族王朝的历史,究竟应该如何表述和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而近年来由于一些电视剧的作用,在一般人的眼里,明朝几乎成为专制、黑暗...

彭勇

最新跟帖
王丫丫

王丫丫

答:公元1366年,已经连续踩翻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强敌,并将在两年后“开创大明朝”的“吴王”朱元璋,“抽空”回了趟老家濠州钟离乡孤庄村。虽然这里已经没有一个亲人,但离家十三家且即将“君临天下”的朱元璋,望着眼前跪一地的乡亲们,依然十分激动。当然,此时正跪着的乡亲们,好些人更内心激动到忐忑。好些人暗地都在想,朱元璋将怎样对待他眼前的一位“故人”——地主刘德。

因为,在朱元璋早年的寒苦记忆里,“地主刘德”这个名字,可真意味着“一天二地仇”。

话说从朱元璋十三岁那年起,迁居到濠州钟离乡孤庄村的朱元璋一家,在经历了多次“破产”“夺佃”的遭遇后,沦为了当地地主刘德家的佃户。全家人要承担高额地租,小小年纪的朱元璋还要给他放羊放牛。偏偏这位“刘地主”,又是个贪婪刻薄的狠角色,逮着佃户就恨不得当牲口使唤。所以那几年里,朱元璋饿着肚子天天干苦活累活,几乎每天都要被“刘地主”斥骂责打一顿,咬着牙一天天熬。

但“熬”到三年后,即公元1344年,一场更大的灾难又降临了:江淮大地遭遇空前旱灾,朱元璋在四月份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失去了父母大哥大侄儿等亲人。可这个家徒四壁的家,竟连墓地都买不起,眼看亲人遗体躺在家里,竟连下葬都不能。朱元璋只好硬着头皮去求“主人”刘德帮忙,盼他能伸个援手。谁知刘德不但不帮,却又把朱元璋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幸亏邻居刘继祖(刘德兄长)送来块地,这才叫朱元璋的亲人们入土为安。

如此风波,也在少年朱元璋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甚至多年以后,已是“洪武皇帝”的朱元璋亲笔为亲人们撰写皇陵碑时,依然记得那时刘德“呼叱昂昂”的丑恶嘴脸,更记得那一刻自己绝望到无助的悲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淹三尺,奠何肴浆!”

那么,当1366年,三十八岁的朱元璋返回孤庄村家乡,望着脚下一群乡亲里,那正跪着如筛糠般发抖的“老地主”刘德时,他必然瞬间忆起了自己十六岁那年的苦难绝望。那么,他又将怎么对待这位留给他痛苦记忆的“刘地主”呢?出乎现场所有人预料的是,朱元璋却只是淡淡安慰他说:“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吾为天子耶”-----当年我那么穷,你怎会知道我有今天这般成就?你那时的恶毒,不过是正常表现嘛。

简单一句话,这刻骨铭心的仇恨,就这么轻轻翻篇了。

至今被许多“精英学者”吐槽为“冷血无情”的朱元璋,为何会轻轻放过“老仇人”刘德?首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对家乡的感情。

虽然在元末那场恐怖天灾下,朱元璋在故乡已没有了亲人。虽然在早年的寒苦岁月里,故乡带给朱元璋的,有贫穷的折磨和各种耻辱记忆。但是,当离乡背井的朱元璋,走上了征战天下之路,甚至经历了无数次死亡考验后。故乡给他的那些痛苦,从此都不算个事儿。相反关于故乡的温情记忆,却在他心中有着越来越重的分量。正如他在1366年返乡前的原话:“濠,吾家也!”这里,是我的家啊。

既然故乡是“家”,那么家乡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乡民,就是“实在亲戚”,再大的仇,又怎能和“实在亲戚”计较?所以除了放过“老地主”刘德等人,对曾帮助过自己的刘继祖等人,朱元璋也给予了优厚回报,明朝开国后,已经过世多年的刘继祖被朱元璋追封为“义赐侯”,其家族世代享受优厚的“侯爵”待遇,成为与明王朝始终的“望族”。孤庄村的乡民,也获得了优厚的田地与减免钱粮的特权。一心一意报恩,毫不报仇。

甚至,别说对一个刘德,哪怕对待那些明朝开国后越发跋扈的“淮西勋贵”们,朱元璋也曾有过“幸福畅想”:他下令在家乡营建“中都”,盼着将来与“勋贵功臣”们一起荣归故里,手拉手欢度晚年。虽然这个美好愿望,随着胡蓝党案的血雨腥风化为泡影,却也足以说明:“家乡”这两个字,就是朱元璋坚如铁石的心灵里,最柔软的一处。

而比“家乡感情”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过多年世事的残酷考验浮沉,朱元璋早已明白——自己当年那刻骨铭心的苦难,岂是一个刘德造成的?为什么只是个“村级地主”的刘德,会对朱元璋那样“呼叱昂昂”。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时是元朝。

虽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地主盘剥农民”是常态,但要论农民被“盘剥到最惨”的年代,元朝的呼声必然很高。在所以早年还曾拥有土地的朱元璋一家,才会在朱元璋青少年时代里一而再“破产”“夺佃”,最终沦为佃农。而元代的佃农处境更是悲惨:在元朝的法律里,地主哪怕打死佃农,也只需要赔偿五十两白银,日常更可将佃农随意驱使甚至买卖,其地位“直追”奴隶。

外加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加剧,农民乃至佃农的生活,必然会加倍贫困化。朱元璋少年时的苦难,只是这一切的缩影。而所有这些乱象,也终于变成火药桶,最终“引爆”了轰轰烈烈的元末大起义。把曾坐拥“中国历史最大版图”的元王朝,活活“炸”回到草原上。

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放下了与刘德的恩怨,“放不下”的却正是这恩怨背后的历史教训。他一辈子从未忘记的,正是包括“少年时的自己”在内,大明境内千千万万农民的寒苦生活。所以就连他的皇宫里,都画满了农家劳作的图画,宫里的空地全种上了粮食蔬菜,闲暇时的朱元璋也会亲自下地劳作,还有时带着年幼的太子朱标去乡间劳作吃住。以他给大臣胡惟庸的话说:每次想起早年“目击小民之苦”,他都会“心常恻凄”。

他可以放下刘德给自己的伤害,但放不下的,是他曾亲身经历的触目惊心的贫困。他知道,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建立在元朝废墟上的大明王朝,很快就要步元朝的后尘。

所以,在整个洪武时代,朱元璋一直不遗余力去解决的,正是“农民问题”。特别是当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淹三尺,奠何肴浆”的痛心一幕,促成他不遗余力,全国推广“养济院”“惠民药局”“漏泽园”等福利机构,确保每一个治下百姓“孤寡无助”时可以得到收养与医疗救助,甚至能在“漏泽园”(国家公墓)安葬。单是被养济院收容的孤寡百姓,每月就可以获得三斗米和二十斤柴,放在明初经济条件下,这几乎是不惜血本。

甚至在这些“福利国策”上,朱元璋下的是硬指标:以明初的法律,官员赈灾动作慢了就要论罪,甚至有磨洋工的尚书为此被砍了头。地方的府县不但要“盖足”养济院,甚至倘若发现治下有未被救助的孤寡老人,地方官最轻也要被“杖六十”。在对民生“凄恻”这事儿上,朱元璋确实是动真格的。

而比起“轻徭薄赋”“强力反贪”等后人耳熟能详的国策来,朱元璋相对鲜为人知的,是他对旧有封建土地制度的挑战。比如明初的“地权”问题:元末战乱年代,大批地主曾扔下土地逃命,待到明朝立国后,这帮做了“还乡团”的“地主老爷”,又舔着脸回来争地。朱元璋却毅然抛出重磅政策:不管这地原来属于谁,只要现在有人耕作成熟,就归现在的耕作者。想要?就从当地荒田里“验数拨付耕作”——自己垦荒去吧!

此外唐宋元官僚贵族享受的大量特权,也在朱元璋编订的《大明律》里被大量废除。甚至元代时大量的“驱口”“奴婢”也重获自由。甚至庶民之家只要“存养奴婢”,就要被“杖一百”。曾经的“佃农经历”与屈辱,更让他做出了封建法律史上的重要改革:佃农与田主之间“并少事长之礼”。甚至“打死佃农不用偿命只赔钱”的法律,也被尽数废除。生活在明初的“刘德们”,就算依然是“地主老爷”,也无法再“呼叱昂昂”。

以现代的眼光看,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局限当然很大。但放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这一切却已是无比重要的一大步。这样的一大步,也成就了这位争议帝王,一生最无可置疑的奇迹:他在位三十年,明王朝耕地增加到八百五十万顷,税粮突破三千二百万石,甩开“富宋”“大元”巅峰时期近两倍。开国时饿殍遍野,扬州等“一线城市”仅剩十几户人家的明王朝,此时已是“宇内富庶”的洪武盛世——他在废墟上,再造了强大的中国!

这样的辉煌,正应了白居易的一句名言:“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对“初心”的铭记与坚持,造就了他的理想与辉煌。也带来了超越历史的意义:无论何年何月,无论何时何地,农业问题,永远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计!

参考资料:国榷《明史十讲》东谷赘言《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洪武皇帝大传》明实录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媛

朱元璋一家几代人都是穷苦无依的佃户,就是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连贫民都算不上的最普通的百姓。

朱元璋一家与地主刘德。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元璋的父亲叫做朱五四,一家人在朱五四的带领下颠沛流离四处流浪,终于在安徽凤阳安定下来,给地主刘德卖命。

朱重八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因为养不起,先后被朱五四送人了,就连年纪最小的朱重八都要给地主放牛养家。

可以说,地主刘德操控着朱元璋一家的命脉,当然,这个地主刘德虽然比较“抠门儿”,但是并不是一个非常恶毒的人,这也为他留下了一条生路。

朱元璋一家与地主刘继祖。

在朱重八17岁那年,安徽凤阳发生了极为罕见的蝗灾和瘟疫,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朱重八的父母亲、大哥,先后去世,家里的壮劳力只剩下朱重六、朱重八。

但是家里面不要说棺材,就连埋葬父母亲的坟地都没有,“抠门儿”的地主刘德一言不发,最终还是看不下去的地主刘继祖看不下去了,或许是与朱五四有一些交情。

刘继祖说“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就这样,朱重八才得以草草的安葬父母、兄长,但是家里面已经一贫如洗,于是一家人各奔东西,四处逃荒去了。

而刘继祖家这一块普普通通的“坟地”,经过明朝历代皇帝的不断修缮,最终成为了明皇陵。

皇帝朱元璋与地主刘德、刘继祖。

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名声真的是臭透了,当然这都是因为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残酷手段。但是说实话,朱元璋对自己的恩人还是非常的关照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当然是衣锦还乡,但是当年对他有恩的地主刘继祖却早已逝世。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在朱元璋身边效命,因“不忍让恩人之子身处险境”,得到了刘朱元璋的特别关照,始终在朱元璋身边。

刘继祖追赐为义惠侯,刘继祖一家成为了安徽凤阳第一家族,“与明朝同寿”。

至于那个“抠门儿”的地主刘德,幸亏他只是“抠门儿”,并没有盘剥、欺辱朱元璋一家,虽然得罪了朱元璋,但是却得到了朱元璋的宽恕“赐地30顷,并免除10年的赋税、徭役”。

朱元璋的家乡父老自此成为了明皇陵的“陵户”,各赐田地,免征赋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诚不欺我。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宝马金鞍

宝马金鞍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总会认识一些有钱人,朱元璋也一样如此,他认识的第一个有钱人叫刘德。

谁曾想到后来的朱元璋能成为“天下之主”呢?比起那个曾经的有钱人刘德,朱元璋的财富涨了很多倍。问题来了,那个曾经的地主刘德,后来怎么样了呢?

说刘德后来的情况前,我们先一起看看朱元璋和刘德之间的恩怨来往。

朱元璋和刘德之间的渊源

朱元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地主刘德放牛,那时候朱元璋还很小,名字也只是叫朱重八。如果没有意外,朱元璋的人生规划是这样的,小时候给地主刘德放牛,长大了给刘德种地,然后娶个村里身材结实好生养的姑娘,然后生儿育女,生生不息。在当时的朱元璋眼里,地主刘德是个大人物,是自己终身的依靠。

但实际情况总是不随人的意愿,元末朝廷昏庸无道,赋税严重,对汉人较为歧视,慢慢地国家走向衰落。1344年,当一场大灾难来临时,朱元璋刚到十六岁,准备开始干些体力活,条件成熟时娶个老婆。谁知道那场瘟疫和旱灾会来得如此迅猛,庄稼旱死,地主家也没多少活可干,一家人没有办法过日子了,能想的办法都想了,除了没有吃人,能吃的也都吃了。

终于扛不住了,首先是在当年的四月初六,那个顶梁柱父亲饿死了,看得出来,男人的责任让他不忍吃饭,食物全留给了孩子们,自己却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

三天后,大哥也饿死了,这是家里的第二劳力。又三天后,大哥的长子也扛不住离世了。而朱母坚韧地继续扛着,但是十天后,也扛不住了,一头栽倒,给自己的人生画了个不完满的句号。

这样的日子,朱元璋的眼泪都哭干了,但是那些地主们,谁都不愿意接济他们这样的穷人。也许在他们看来,穷人实在太多了。

但是,现实的问题来了,人死了,埋哪里?想到自己父亲给地主刘德家干了一辈子活了,找他要块地埋了亲人吧。当朱元璋和二哥抬着亲人的尸体到了刘德家时,刘德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走走走,你父死了,关我何事?又不是我造成的。”朱元璋兄弟两都跪下了,但是刘德视而不见。那一刻,朱元璋充满了满腔的愤怒,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家?

世道不公,天地不仁。耕耘了一辈子的农民,死了却无处安葬。而不干任何事的地主们,衣食无忧,朱元璋从此对富人充满了仇恨。

还好,有人帮了朱元璋兄弟俩,这个人叫刘继祖,是刘德的哥哥,看到朱元璋兄弟两抬着亲人的尸体,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于是刘继祖说道:

“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朱元璋兄弟俩感慨不已,都是一个娘胎出来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人生就是这样,在最黑暗的时候,总能看得见一丝光亮,那是人性的光辉。

朱元璋该如何对待地主刘德

父母和家人的死,让朱元璋伤痛欲绝,在请求一块埋葬地时,刘德拒绝了他,而刘继祖帮了他,他发誓,这事他会永远记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为了生存离开了自己村子的朱元璋,在后来的岁月里,当过和尚,当过乞丐,造过反,最后鲤鱼化龙,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看着远方的故乡,那些曾经的事情,虽然过去很长时间,在朱元璋这里,仍然历历在目....刘继祖,你还好吗?刘德,你还活着吗?

刘继祖是要赏的,是要封的,这点老朱没有含糊,封了刘继祖为“义惠侯”。但此时的刘继祖已经过世了,那怎么办?世袭。只要明朝在,只要没有大违规,刘继祖的后人就可以世袭这个侯爵。

那么刘德呢?是要斩首,还是要凌迟?是要腰斩,还是要剥皮?

朱元璋想了很久,最后做出了决定:饶过刘德,并且给予一定赏赐。听到这样的消息,刘德整个快懵了,想不到自己曾经做的事那么混账,到最后竟然能够活命,还能被赏,看来祖坟选得好。

当时的朱元璋,给刘德说了一句话:““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什么意思?我不怪你,你的所作所为,是大多数地主都会干的事情,我穷的时候,你怎么会想到我会成为天子呢?

如果要深究朱元璋放了刘德的原因,应该是这三个原因:一是朱元璋想在家乡留下仁义之名,让百姓交口称赞;二是刘继祖的关系,因为刘继祖帮了他,那就给点薄面吧!三是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古人多迷信),如果没有刘德地拒绝,就没有刘继祖绝佳的风水送给自己埋葬亲人,那么也就没有自己的锦绣前程。三点当中,尤其是第三点最为重要。

朱元璋以德报怨,让刘德躲过了一劫,获得了很多穷苦百姓的支持和称赞。

其实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有些人不是朋友,他们是我们的对手或者讨厌的人,虽然在关键时刻没有帮我们,但他们对我们的行为,反而刺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也许有些账,我们迟早要让他还,但同时我们得知道:没有这样的对手或“敌人”,也许我们就没有进步。

羅裡吧嗦鬼兒

羅裡吧嗦鬼兒

朱元璋幼年的悲惨遭遇,既给地主放过牛,也去庙里当和尚混吃混喝,关于曾经心酸的往事,究竟是如何处置和对待的呢?

我们要知道朱元璋生性多疑,喜欢杀人的他,会不会翻旧账,其实也取决于当时刘德对他的态度。但是毕竟过去这么多年,在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刘德也已经步入老年了。

功成名就的朱元璋衣锦还乡,见到昔日的刘德,其实他的这番话很有深意: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在元朝的统治者的管理之下,纵容官员贪赃枉法,完全忽视底层百姓的生命安全,当时的朱元璋深有体会,看着父母兄弟,一个个相继被饥饿夺去生命,年幼的朱元璋无奈只能去找地主刘德,请求安葬了父母兄弟。

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也不得不待在地主刘德家里做工还钱,年幼的他还干不了什么,只能去给刘德放牛,毕竟是有求于刘德。

当时刘德作为地主阶级,恶毒的嘴脸也显现出来,对佃农和长工也进行无情压榨剥削,但是相对比起贪官污吏来说,刘德也还是善良的,最起码没有置手下的生死于不顾。

小时候的朱元璋还是很调皮的,他对于地主刘德的行为做派,也在变着法儿表达自己的不满,不过小孩子终究还是想的太简单了。

当时他伙同徐达和汤和,为了填饱肚子,同时也为了给地主刘德一个小小的教训,就把一只小牛给杀着吃了。

但是他们编的谎言也就有点好笑了,给地主刘德说是牛钻到石头缝里去了,还把牛尾巴给插到石头缝里,精明的地主刘德自然不信,逮住哥仨就是一顿暴打。

朱元璋也算是以德报怨的典范了。

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确实召见刘德了,当时刘德可吓坏了,怎么也没想到曾经手下的的放牛娃,居然逆袭当上了皇帝。

本以为他可能都把自己忘了,对于当时朱元璋向自己要一小块地安葬自己的父母,刘德当时可不仅没想给,还理直气壮的告诉朱元璋:你父母在这里干活是给了工钱的,何况你父母的死和我没关系,为什么要给地安葬他们。

对于刘德这样的行为,朱元璋当时也没商讨的余地,最后幸亏刘德的哥哥看不下去了,出于同情,也赞赏朱元璋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孝心,就在自家地里划了一小块地方,给朱元璋去安葬父母。

朱元璋最终没有追究刘德的过错。

朱元璋认为当时刘德那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对于当时给地安葬父母的刘继祖封侯,就连子孙也跟着享福了,世袭侯爵。

而对于地主刘德,也可能是出于当时没给地的嘲讽,反而赐给他良田30亩,还顺便给刘德免了十年的赋税徭役。刘德也不禁在暗地里捏了一把汗,朱元璋杀起来人来那可是从不眨眼,提出这样的结果,还是让刘德欣喜若狂的。

直到后来,朱元璋每当先想起父母的惨状,总是在心里默默的叹息,所以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也是格外痛恨。

朱元璋是杀人如麻,但他并不残暴,无缘无故杀一个人,朱元璋还是不可能的,对于些犯了错,草菅人命鱼肉百姓的贪官,朱元璋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得亏当时的地主刘德除了给地那件事儿,其他的方面,对朱元璋做的也不是特别过分,都是人之常情,朱元璋到后来也对他表示理解!

corrine

corrine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


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草根皇帝,小的时候放过牛,后来要过饭,被迫于生计甚至当过和尚。所以非常体恤人民的苦难,后来也做了很多利民的事情。

其实古代人没有文化的还是占据大多数,甚至连个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由于朱元璋祖上三辈都是贫农,连给自己起名字的资格也没有。由于在家排行老八,父亲朱五四就给她起名朱重八。

家里面甚至也没有任何田产,主要是给当地的地刘德打工,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古代地主基本上都是一个德性,不把贫农能扒一层皮都不愿意放过,所以对于朱元璋一家并不怎么样。

就这样一做就是十几年时间,而自己的父亲朱五四也由于常年的劳累,最后累死在了田间地埂上。不过干了十几年时间,朱元璋家里面并没有剩下多少钱财,因为家里孩子太多,等着吃饭的人也太多。

不过当时有一个习惯,但凡是地主家的农户死了,有的比较善良的,会给他们一些一些安葬费。所以抱着这样的一个想法,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抬着朱五四的尸体,来到了地主家的门口。

刘德一听这消息赶紧跑了出来,本以为他会大发慈悲的给他一点钱。然而没想到他出来的时候还带了几个下人,要用棍子把他们赶走。因为刘德认为太晦气,家门口躺着一个死人不吉利。

其实朱元璋不仅是因为没有钱下葬,更重要的是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如果葬在别人的地里面,说不准就被别人给平掉了。虽然家里比较穷,但是朱元璋还是比较重视孝道的。

年仅十几岁的朱元璋看到这样的情况,把这一切全部都记在心里。最后还是刘德的大哥刘继祖看不下去,给了他一小块地,让他去埋葬自己的父亲。两个人这样一对比,更加刺激了朱元璋的内心。

这件事情谁也没记在心上,后来由于战乱不断,朱元璋只好出去讨饭。但是没想到后来有朝一日竟然能坐上皇帝,等到他衣锦还乡之后,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起来。

而之前的地主刘德则是吓破了胆,等到朱元璋来到的时候,立刻跪在地上使劲的磕头,希望他能原谅自己当年的过错。当周围的所有人都以为朱元璋会报仇的时候,但是他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当时我那么穷,谁能想到我在后来竟然可以坐上皇帝,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吧。

有了这样的一段话,刘德才算是彻底的放下心来。而且立刻磕头,感谢他的不杀之恩。虽然朱元璋可以不报仇,但是不能不报恩,转身询问刘继业的消息。

最后刘德告诉他,刘继业在几年前就已经病逝。没有办法在物质上弥补他,朱元璋只好封刘继业为义惠侯。之后甚至还给了地主刘德30顷的两天,外加10年不用上交赋税。
朱元璋此举也是意味深长,按照他过河拆桥的性格,应该反过来大肆报复才对,没想到还给他这么多奖赏。可能就算再暴力的人,内心也有柔软的地方。

sheep~跃

sheep~跃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元璋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也是最励志的一个皇帝,同时还是得位最正的皇帝。朱元璋从一个和尚乞丐,到红巾军的领袖,再到明朝的开国皇帝,这其中的磨难只有他自己知道。正是因为自己的出身,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很痛恨贪官的,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小时候被元末的贪官污吏欺负的场景。

朱元璋小时候还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呢?结果其实是很出人意料的。



朱元璋小时候的梦想

朱元璋出生于元朝末年一个贫苦家的农民家庭,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朱元璋是朱五四的第四个儿子,前面有三个哥哥,还有两个姐姐,连上叔伯家的男孩子,排行老八,所以朱元璋原名叫做朱重八。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老朱家是数学世家啊!给孩子取名字都带有数字,其实则不是,不光朱元璋家里这样,元朝规定凡是没有功名的汉人农民都这样取名字,目的就是为了显示穷苦农民地位低下。就像后来和朱元璋争霸的陈友谅,原名陈九四,张士诚原名张九四。都是一个道理。

朱元璋的童年是很苦的,每天都吃不饱饭,至于为什么吃不饱,朱元璋当时是不知道的。后来当上皇帝才知道,元朝的苛捐杂税太多,本来农民给地主种地得到的钱粮就刚好够自己生活的,可是官府又征收更多的税,这样就会导致农民的生活入不敷出。

所以这时候的朱元璋梦想就是吃饱饭,这个梦想很简单,但是却很难实现。虽然野史中有一些朱元璋杀地主家的牛吃的故事,但是其实都不是真的,都是为了突出朱元璋的与众不同和反抗精神的。真实的朱元璋小时候就是一个放牛娃,只是梦想着能吃饱饭而已。

梦想没有实现,朱元璋反被现实无情打击

在朱元璋做着吃饱饭的梦想时,现实再一次无情的打击了他。那就是至正三年(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对朱元璋家来说,本来就穷苦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在饥饿和疾病的摧残下,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其实就是饿死的)。而朱元璋的三哥早已去世,两个姐姐也已经出嫁,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但是父母去世,朱元璋和二哥怎么也得想法把父母安葬了啊!可是父母种了一辈子的地,死了却没有一块土地属于他们,无奈之下,朱元璋和二哥想到了地主刘德。

朱元璋父母给地主刘德家劳作了一辈子,就连朱元璋也给刘德家放过牛,或许刘德能够看在朱元璋一家为他劳作的情分上,给朱元璋的父母一个埋葬之地。可是结果刘德却说,你们家是给我打了一辈子工,可是你们的工钱,我一分也没少给你,所以我不欠你们的,想要免费埋我地里,就是不行!

面对刘德的残忍拒绝,朱元璋也没办法,后来还是好心的邻居刘继祖给了朱元璋一点土地埋葬了父母。后来朱元璋也是知恩图报,对刘继祖的后人很好,还封了侯,世代相传。而老朱家的坟也成了凤阳明皇陵。

朱元璋称帝后怎么对待刘德的呢?

朱元璋埋葬了父母和大哥,于是就和二哥出去讨饭了,因为留在家里也是死路一条,出去或许有出路。朱元璋离开家后,先是到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后来寺庙也没有吃的了,朱元璋就和所有的和尚外出讨饭流浪。

在流浪的时间里,朱元璋到过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大都市,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明白了很多道理。等他再回到皇觉寺,已经是三年以后了,此刻的朱元璋已经具备了坚毅的性格。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朱元璋在好友汤和的邀请下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从此朱元璋如强龙入海,一步步的打怪升级,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并且横扫元庭,统一全国。

朱元璋称帝后,自然要回乡看看,对待刘继祖一家,自然不必多说,加官进爵富贵世世代代。而刘德听说皇帝朱元璋回来了,吓得浑身哆哆嗦嗦,不敢相见。后来朱元璋说一定要见一下他,于是早已年迈的刘德就跪在地上乞求宽恕。

而大度的朱元璋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意思就是说,你那样做,也是情理之中,我不会追究。在我贫贱的时候,你怎么会知道我能贵为天子呢?此时的朱元璋,已经站在了权力的最巅峰,他原谅了刘德,并且还下令赏赐他田30倾,并免除了他10年的徭役。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原谅并且赏赐刘德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主要是显示自己的大度仁义,毕竟当时谁也不知道一个放牛娃能成为皇帝。

第二,再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再怎么爱民,也是代表的地主阶级,笼络地主阶级也是有利于自己的江山稳定的,所以朱元璋才会这样不计前嫌,赏赐刘德。

不管出于哪种考虑,都可以说明朱元璋还是挺大度的。另外一个,刘德虽然免于处罚,还给了一些土地,可是这和刘继祖相比却差远了!也就是说刘德如果当时能够仁慈一点,给朱元璋一点土地安葬父母,或许这个裂土封侯就会落到他身上。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莫欺少年穷,因为每个少年都有可能干出一番事业,给别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

mimi哥

mimi哥

明太祖朱元璋,他的老家在凤阳,他的老家的亲人在朱元璋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几乎全部死亡了,因为当时是元朝末年,元朝末年,本身就没有土地的普通佃农,都大量的死于饥荒之中,在朱元璋小时候,他的家里自然也属于那种没有土地的贫穷人家,他家里没有土地,就只能给地主当长工,当时在她们村有一个刘姓的地主,这个地主名叫刘德。朱元璋全家就给这位刘德打工。

刘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地主,在我们古代的故事当中,一般地主总是一副剥削者的形象,这一点毫无疑问,刘德也在此序列之中,当时朱元璋全家都在为这为地主打工,年纪还小的朱元璋也在为他家打工,当时朱元璋由于做不动农活,只能干一些放牛的工作,就这样,地主刘德还经常找些理由抽打他,或者克扣他的食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元璋往往从牛的食物当中寻找一些食物,自己吃也带给家里人吃。

但这依旧阻止不了父母亲人的相继饿死,父母亲人相继饿死后朱元璋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家既没有棺材,又没有土地,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将死亡的亲人进行埋葬,他想到了地主刘德,于是,他找来一块木板将亲人的尸体放在木板上,拖到刘德的家门口,刘德看见后觉得非常的晦气,尽管朱元璋苦苦央求,但是,地主刘德丝毫没有心软,派出家丁将朱元璋痛打了一顿。

朱元璋觉得非常绝望,关键时刻,地主刘德家的本家兄弟前来拜访刘德,看见这一幕,觉得非常的不好看,于是做主给朱元璋把他的亲人找了块荒地埋掉了,继而就与刘德去把酒言欢了。

后来,朱元璋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最终夺得皇位,成为了著名的洪武大帝,做皇帝后的朱元璋回到家乡凤阳,此时的昔日地主刘德诚惶诚恐,他一想到当年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吓到魂不附体,在朱元璋到来之前,很担心自己会被直接斩杀,于是,甚至都交代好了后事,在朱元璋的车驾到来的时候,地主刘德不要脸的一边流泪一边跪着往他的车下前走,满嘴都是请求饶命,结果没想到朱元璋见到他后,不但没有当场把他格杀,反而让他站起来说话,询问他的那位本家兄弟刘继祖是否还在?

非常遗憾的是,那位本家兄弟已经死去了,皇帝朱元璋非常的感慨,于是大笔一挥,册封那位当年帮助过自己的刘继祖为义惠侯,世袭罔替。至于小人刘德,朱元璋赏赐给他30顷良田,免除两年的赋税。

对于自己的这个做法,朱元璋有自己的解释,朱元璋这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非常明确,那就是认为当年他的做法也是符合情理的,毕竟他当年又没有看的出来,朱元璋可以做皇帝,所以赦免了他的罪刑。

纵观历史,当年韩信被一个屠夫侮辱,后来韩信发迹之后,也是赏赐了那个屠夫;当年雍齿羞辱刘邦,刘邦发迹后也不杀雍齿,反而第一个给他封侯;张绣杀死了曹操的儿子和他的爱将,曹操也不杀张绣,反而给他高官厚禄,由此可见,这都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收买人心的套路。

朱元璋没有杀刘德,反而对刘德进行赏赐,也反映了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招抚人心,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让那些犹豫是否要向他效忠的地主阶级,释放一个善意的信号,那就是我连对我这么狠的仇人都能够善待,更别说你们了,赶快来投奔我吧,我一定会重用你们,这就是一种统治阶级,为了稳固统治的常用套路。

wangyang5022

wangyang5022

朱元璋的一生是一个传奇,经历了无数艰难与喜悦,也见证了人间真情与假意。小时候的经历往往能长久牢记在心,童年时遇到过的人物更容易在脑海中浮现。

在朱元璋的记忆中,刘德是永远抹不去的故人。

朱元璋之前的数代长辈都是以耕地维持生活的。尽管辛苦劳作,但是到头来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而且还要背上满身债务。

因为家里条件实在太差,年纪很小的朱元璋,就不得不到地主刘德家去当放牛娃,以挣口饭吃、维持生命。

大多数地主都是刻薄、吝啬、虚伪、精于算计,刘德也是这样。刘德怎么对待朱元璋的呢?朱元璋后来又是怎么回报刘德的呢?

刘德是一个很会做人、更会算计的地主。刘德在言语上尽量善待朱元璋,但是,每天要求完成的任务却很沉重,使得朱元璋经常疲倦不堪。

由于过度劳累,朱元璋在山上放牛,有时候躺在山洼就睡着了,甚至把牛放丢了。

地主刘德特别吝啬、爱财。朱元璋每次犯了错误,刘德就会减少伙食。如果犯了大错,刘德就甚至不给朱元璋吃晚饭,以节省粮食。

朱元璋对地主刘德,既有憎恨的情绪,更有依赖的情感。当大事降临,朱元璋遇到困难了,首先想到的还是刘德。

朱元璋在刘德家放牛已经12年了,其父亲、母亲在一场瘟疫中染病身亡。

面对穿着破烂衣服躺在地上的父母双亲,朱元璋与哥哥除了放声大哭,别无办法,因为家徒四壁,既没有安葬的钱、也没有埋葬的地。

恸哭之后,朱元璋与哥哥都想到去找刘德,希望从刘德那里得到帮助。哥哥带着朱元璋来到刘德家中,跪倒在地,诚恳请求刘德看在父母一辈子起早贪黑、辛苦劳作当佃户的情份上,能够给点金钱、出让一小块土地,安葬父母双亲。

但是,刘德口头上同情朱元璋兄弟,实际上内心硬如铁石,既没有赠与一分钱财,也没有出让一寸土地。

遭到刘德冷酷无情地拒绝之后,沉浸在失去父母的痛苦之中的朱元璋兄弟,又被无奈、悲愤、绝望充满了全部身心。

天无绝人之路。刘德大哥刘继祖看到朱元璋兄弟的悲惨处境,心生恻隐之情,主动拿出少量钱财,并且让出一块田地,帮助朱元璋兄弟埋葬了父母双亲。

万般无奈之下、也是机缘巧合之中,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充分发挥大智大勇,经过长期卓有成效的奋斗,1368年,朱元璋打败了四方敌手,驱逐了蒙古鞑虏,终于建立了大明王朝。

当上皇帝之后的朱元璋,衣锦还乡,受到了父老乡亲的最高礼仪的接待。无论晚辈、平辈、还是长辈,都跪拜在朱元璋面前。

当年的主人、地主刘德也夹杂在人丛中。他深跪不起、脸贴地面,唯恐被朱元璋看见,勾起过往的不仁不义,从而引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接受众民跪拜之后,朱元璋特地带上大臣走到恩人刘继祖家中,刘继祖已经不在人世。朱元璋派人把刘德叫来。

刘德再次见到朱元璋,倒头便拜,不敢抬头看望朱元璋,他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大事。

朱元璋亲自弯腰,扶起刘德,让他站到自己身边,刘德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朱元璋册封了刘继祖。出乎刘德意料,朱元璋还重赏他刘德30顷良田、免除10年赋税。

册封刘继祖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朱元璋重赏刘德,到底为什么呢?

征战多年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年的放牛娃了,他的所思所想不再局限于一个人、不再局限于一处地方,而是如何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明江山。

从死亡线上摸爬滚打挣扎过来的朱元璋,深深体会贫穷饥饿的恐怖、理解人情的冷漠与炎凉、也能接受人们在混乱时代中力求自保的自私心理。

站在皇位之上,俯瞰一个小地主刘德,朱元璋理解刘德的苦衷、也能宽容刘德的做法,毕竟是在灾难童年中、刘德提供食物让他把性命保了下来。

正因为理解刘德、理解百姓,所以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十分注重生活节俭,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再说,不能因为人家没有帮助你,你就要把人家杀死。如果那样,皇帝的胸怀也就成为小鸡肚肠了,怎么能够装得下万里江山?

朱元璋不仅没有杀死刘德,而且还重赏刘德,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明王朝刚刚建立,全国范围有些地方人心不稳,原来的地主们正在观望。

重赏刘德,向社会彰显新皇帝朱元璋宽厚仁慈、包容大度的宽广胸怀;让地主们看到朱皇帝不会仇恨地主、更不会屠杀地主。

当新皇帝爱护民众的好名声在全国传播开来,当地主们人心稳定的时候,大明江山也就和平安宁了。这样的形势,正是朱元璋热切盼望的。

另一方面,刘德编了一个故事,让朱元璋当上皇帝披上了“君权神授”的神秘光环。

刘德对别人说:朱元璋在刘德家放牛时,一天晚上收工回家,刘德发现少了一头牛,就问朱元璋怎么回事。

朱元璋告诉刘德:那头牛钻进山里头了。

刘德不相信牛会钻进山里,便要求朱元璋带路,到山里去找牛。

朱元璋带着刘德,来到一座山峰的北面,看见高高的山崖上,拖着一条粗粗的牛尾巴。

朱元璋告诉刘德:那就是钻进山里的牛尾巴。

刘德不相信。朱元璋爬上山去,拉着牛尾巴一拽,牛尾巴竟然摇摆起来了。

朱元璋又带着刘德走到山峰南面,果然看见牛头从山里钻了出来。

站在山脚下,朱元璋拿起石头向牛头砸去。令人惊奇的是,牛头不仅摇晃,而且发出“哞哞、哞哞”的叫声。

刘德只得承认牛确实钻进山里,从而放弃了追究朱元璋的过失。

刘德编这个故事就是宣传朱元璋不是凡人、朱元璋是神仙下凡、朱元璋是真命天子。

朱元璋调查过这个故事最初就是从刘德口中传出来的,正好符合他需要的“君权神授”的舆论。

所以,朱元璋不但没有惩罚刘德,而且还重赏刘德。

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拥有超出常人的思维和理念;能够君临天下的王者大多将奇思异想与笼络人心的仁爱巧妙结合起来,以实现自己远大志向。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神经质妖儿

神经质妖儿

幼年时,由于朱元璋出身过低,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尤其是地主刘德。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刘德不仅没有选择帮助朱元璋,反而是对其冷嘲热讽。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朱元璋飞黄腾达之后,竟然会选择奖赏刘德,刘德也因此得到了不少的好处。



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只有朱元璋是彻彻底底的农民出身。朱元璋祖上数辈贫农,全都靠着给别人当佃户维持生计,有的时候连吃饭也吃不上,更别谈读书认字了。也因此朱元璋一家子全都以出生日期为名,比如朱元璋的祖父名叫朱初一,父亲名叫朱四九。而朱元璋出生于八月初八,所以小名朱重八。

朱重八幼年时,因为朱四九给地主刘德种地的原因,他也理所当然的为刘德放起了牛。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朱重八结识了徐达、汤和等人。16岁时,朱重八赶上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濠州发生了蝗灾、旱灾和瘟疫,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其父母、长兄全部去世。

沉痛的打击过后,朱重八还是选择了坚强的活下去,并且准备安葬父母遗体。当时由于家中没有一寸土地,无奈之下只能找到了地主刘德,希望刘德可以看在父亲任劳任怨为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给一块安葬的土地。



刘德看到已经破产的朱重八,不仅没有心生怜悯,反而干脆利落的拒绝了他的请求,而且还恶语相向,将朱重八赶出了刘家的大门。此时的朱重八为了父母能够安葬,甚至跪在地上请求刘德,但铁石心肠的刘德依然无动于衷。

此时,刘德的同宗大哥刘继祖心生恻隐之情,给了朱重八一小块地。朱重八的父母也因此葬在了刘继祖的土地上。据说,多年后已经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回想起父母去世的场景,对这段惨痛的人生经历依然心有余悸。



安葬好父母后,朱重八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这期间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但凭借着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1366年3月,38岁的朱元璋收到一个好消息,红巾军攻下了自己老家濠州,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如今自己已经今非昔比,从一个沿街乞讨,备受冷眼的朱重八变成了称霸一方、即将开创盛世王朝的吴王。于是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的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衣锦还乡,回去看看曾经的老乡亲。

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谒父母坟茔,祭告父母在天之灵。之后召集了乡亲们,给了一大堆的恩典,并且免除了赋税,一时间无数乡亲们齐声欢呼。



但在此时,地主刘德却躲在角落里畏畏缩缩,不敢出来。朱元璋看到刘德后,把他招呼了过来,此时刘德吓得两腿发抖,瞬间就跪在地上磕头,不住的求饶。看到这种情况时,朱元璋走到了刘德面前,将他扶了起来,并且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吾今日为皇帝耶?

这也就是说朱元璋并没有怪罪他,而且说他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当年朱元璋家贫无以为继之时,谁也不可能想到曾经的毛孩子会成为如今的皇帝。



扶起刘德之后,朱元璋询问了刘继祖的情况,得知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追封了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也赏赐了刘德30顷地。

此时估计刘德的内心五味杂陈,如果当年给了朱元璋那几平米的地,或许今天的义惠侯也就是自己的了。但无论如何朱元璋既往不咎,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得到了30顷地,也算是最大的幸运了。

导游犬小Q

导游犬小Q

朱元璋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放牛娃到穷和尚,再到开国皇帝,这位洪武大帝缔造了无数传奇,也留下了很多传说,其中就包括给地主刘德放牛,后来以德报怨的故事。

朱元璋是彻头彻尾的八代贫农,他的祖父、父亲都是佃农,自己没有土地,靠给地主刘德种地为生,辛辛苦苦一整年,剩不下多少粮食,甚至连个温饱都混不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元璋懂事很早,他很小时还不会干农活,就给刘德家放牛,可以说朱元璋一家老小的生计都靠着给地主刘德打工。

后来,淮北一带发生旱灾、饥荒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大哥相继病逝,只有17岁的朱元璋手无分文,甚至连一块埋葬父母的地都找不到,他只好找到刘德,希望刘德看在父母给他打工多年的份上,施舍自己一点薄地,好让父母入土为安。

但刘德断然拒绝了:

我让你们给我种地,养活你们一家,已经是大恩大德了,你还想让我出地给你父母下葬,我可不是慈善家,想都别想!

愤怒的朱元璋欲哭无泪,心灵中埋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

正当朱元璋无计可施的时候,刘德的哥哥刘继祖伸出了援手。

刘继祖也是一个地主,但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地主,他看朱元璋实在太过可怜,就送给朱元璋一块地,还出钱帮助朱元璋安葬了他的父母,让朱元璋感激涕零。

若干年后,朱元璋咸鱼翻身,成了大明开国皇帝,他衣锦还乡,准备有恩报恩,有怨报怨——恩怨分明,嫉妒如仇,一向是他的原则。

遗憾的是,朱元璋得知刘继祖已经去世,他赠给刘继祖侯爵,并且规定世袭罔替,刘继祖的后人只要有男性,就一直世袭这个侯爵。

令人惊讶的是,“好人”死了,“坏蛋”还活着,地主刘德仍然健在,他哆哆嗦嗦地趴在地上,不敢抬头,等待皇帝的发落。

朱元璋永远忘不了刘德当年的冷酷无情,但他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赐刘德20顷良田,免5年赋税徭役。

这个决定不仅刘德没想到,所有人都没想到。

面对大家的不解,朱元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你当初所做所为,不过是人之常情,我贫困之时,你怎会想到我会将成为皇帝?朕理解你,不怪你。

报复不是英雄好汉,宽恕才是大度包容。

在很多野史传说中,朱元璋被塑造成一个冷酷无情、杀人无算的暴君,不但屠杀功臣,还滥杀无辜,但真实的朱元璋有宽仁之心,他只是对贪官污吏或意图不轨(或对大明江山有威胁)的功臣痛下杀手,绝不是滥杀无辜的魔鬼。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Nokid

Nokid

明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明。朱元璋出生于公元1328年,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八,所以父母给他取名为朱重八。

朱元璋小时候家境非常差,世世代代靠给地主种地为生,几乎每天都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生活异常贫苦。

而他的祖父、父亲每天都在淮河流域躲债。他是兄弟姐妹中命最大的孩子,其他的孩子不是被送走就是嫁人了。

自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朱元璋没有任何选择与挣扎的权利,他从小就被送去给地主刘德放牛。当时的放牛娃,能吃饱的根本没几个,而且经常被主人打骂。

于是有一天,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和他的好朋友徐达、周德兴等人一起商量好把一头小牛犊给烤着吃了,没过多久,他们就把小牛犊吃光了,只剩下一堆骨头和一个牛尾巴。

虽然肚子暂时不叫了,但接下来的事情不好办了,他们不知该如何向地主交代,于是只好把骨头都埋进土里,把牛尾巴插在山里的岩石缝里,谎称牛钻进山洞里出不来了。

他们的这些小把戏怎么可能骗得过地主,刘德看到自己的牛没了之后,气的跳脚,结果朱元璋被狠狠地毒打了一顿,地主还要他的父亲赔偿一头牛的钱,就这样他被赶回家。

但是因为朱元璋主动承认了所有的错误,因此他的其他伙伴都没受惩罚,都很感激他,后来没过多久发生了一场瘟疫,他的父母和很多家人都去世了,只剩下大嫂和年幼的孩子。

在当时有一个习俗,凡是地主家的农户去世,都会给他们一些费用去安葬,朱元璋抱着这样的想法,带着父亲的尸体,希望刘德可以给一些费用。

没想到刘德跑出来时身后还带着一群人想要赶他们走,他觉得朱元璋很晦气。朱元璋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心里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给父母安葬,最后还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不下去,勉强给他一些费用,朱元璋心里很是感激,就这样草草将父母安葬。

随后他也无处可去,就去寺庙当了行童,仅仅两个月,后来寺庙入不敷出,便将他们都赶出来。当时处于元朝末年,朝廷黑暗,整个社会都处于混乱时期,于是朱元璋决定先返回家乡招募兵马,他儿时的好友便前来投军,没过多久他的军队已经数千人。

公元1356年,他领军获得胜利后,他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且改名为应天府。从这以后,他便以这里为中心,采取稳中有进的策略,1366年,朱元璋统一了江南地区。随后一直进行北伐,最终占领了首都元大都,建立了明朝。

因为年少时的生活经历,他对元朝的统治深恶痛绝,他立即改革元朝的制度,着重减轻下层人民的生活负担,使得明朝的经济快速恢复起来。

成为皇帝后,他决定回乡巡访,乡民们都跪在道路的两旁迎接他,然而有一个颤颤抖抖的身体躲在人群中,这个人当然就是当时狠狠暴打他不给他钱安葬父母的刘德,按照朱元璋的处事方法,他一定会被严刑处死。

可他这次却一反常态,让刘德站起来,对他说:“你这样做是正常的,我当时那么穷怎么可能给你还的起钱,你更不可能知道我会成为皇帝,”更让人惊讶的是,朱元璋还赏赐他30亩田,并且把刘继祖封为义惠侯,给他的儿子封了100亩地,并且让他的后代都成为正式官员,来报答对他的感恩之情。

可见朱元璋虽然脾气比较暴躁,但胸襟还是很宽广的,也不会对那些小事情斤斤计较。

加勒比海船长

加勒比海船长

谢谢邀请!

虽然朱元璋自己和家人没少受地主刘德家的剥削和欺负,但等到他君临天下之时,并未报复地主刘德,而是好心善待。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在各级贪官污吏的严酷剥削和天灾不断的情况下,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家住安徽凤阳的朱重八家就是万千贫苦百姓之一。

朱重八家原本是当地大地主刘德家的佃户,父母替他们种田,自己则替他们放牛,虽说日子过得不富裕,但至少也还过得下去。

然而,一切都随着灾难的降临而改变。

至正四年,淮河沿岸发生旱灾并爆发瘟疫,朱重八家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父母兄长侄子先后饿死。

面对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朱重八根本没时间过多的悲伤,他们当务之急是尽快让父母亲入土为安。

然而,种了一辈子地的朱五四,到死了竟然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可以下葬,朱重八也没办法,只能和二哥将亲人们简单地用草席包裹起来,然后去找地主刘德,请刘大地主大发慈悲施舍一方土地来埋葬父母亲。

可惜,地主刘德根本就不予理会,他认为朱五四一家为他种地放牛他是开了工钱的,他并不欠他们什么,因此,他毅然回绝了朱重八兄弟的请求。

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一方土地可以安葬父母!求助无望的朱重八兄弟两只能抬着父母亲到处飘荡。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们的情况被另一名叫刘继祖的好心地主知道了,终于给了他们一块土地,他们的亲人总算才得以入土为安。

料理完亲人的后事,朱重八为了生计,到皇觉寺当了一段时间的和尚,然后应儿时玩伴之邀,毅然投身于反抗暴元的义军队伍当中,期间,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并经过十多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夺得了天下,开创了大明王朝,自己则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称帝后的朱元璋回到家乡凤阳,对乡亲们大加赏赐,每户均被赐予地,还免征赋税,同时,为了报当年的赐地之恩,将已去世多年的刘继组追封为义惠侯,其正妻娄氏为侯夫人,世袭罔替,让刘家祖孙世世代代得以安享荣华富贵。

但此时,有一个人却诚惶诚恐,这个人当然就是狠心地主刘德,想当初,自己对那个落魄的少年那么尖酸刻薄,这次他回来,还不得大加报复!然而,面对跪在地上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因为当年的旧账对他进行打击报复,而是好言安慰: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你的所作所为,也算是合情合理,不必追究。我穷困潦倒之时,你又怎么知道我今天会成为天子呢?这还不算,朱元璋还赐了刘德良田30顷,并免徭役10年。

朱元璋之所以未对刘德施以报复,反而给予善待,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为了体现君王气度。朱元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政治需求来展开的,他之所以没有对刘德展开报复,主要是为了要体现他作为一个君王该有的气度,当时天下刚定,民心还未完全归附,反正人死不能复生,还不如趁此机会让大家见识见识自己作为君王开阔的胸襟,以此打消更多人的疑虑和惶恐之情,也算是一种安定民心之举。

由朱元璋的阶级属性所决定。如果说刘德是地主,那朱元璋就是最大的地主,朱元璋经过自己的奋斗,由当初的那个贫民阶级成功跨入了地主阶级,其思维方式也转变为了地主思维方式,从他对刘德的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觉得刘德当年的所作所为是合情合理的,作为地主,佃户给自己干活、放牛,自己给了工钱,就算是尽到了责任,至于其他的,就不再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了,因此,他觉得不必再追究了。启示:生而为人,在别人落魄之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帮还是尽量多帮帮,否则,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他日我让你高攀不起!

pluto

pluto

1428年,朱元璋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六岁给地主刘德家放牛。1644年黄河泛滥,河南数十万百姓沦为难民。祸不单行,同年,淮河两岸遭遇极其严重的瘟疫与大旱。

四月初,朱元璋父母哥哥相继饿死。17岁的朱元璋眼睁睁的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无能为力。


此时,他除了痛哭,还要面对一个大问题,如何埋葬自己的父母。他一无所有,父母没有寿衣穿,没有棺材,没有坟地。于是,他去求助地主刘德,希望刘德看在父母给他做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能给他一块地安葬父母。

刘德干净利落的拒绝了他,道理很简单。他们给我打工,我给他们发工资,两不相欠。现在他们死了关我屁事!

后来,有好心人帮忙,终于可以有一块地安葬父母。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这是后来能吃饱饭的朱元璋的情感回忆。

朱元璋想不明白,为何自己的父母种了一辈子的田,死后却无葬身之地。而地主刘德从来不种地,生活却衣食无忧。

在他绝望的时候,他是如此的无助。他那幼小的灵魂开始变得冰冷,变得残酷。复仇的火焰在他的心底燃烧,使他的内心变得无比强大。他发誓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于是,他决定去做和尚。

在决定做皇帝之前毕竟要先活下来,因为做和尚有饭吃。


在做和尚讨饭期间,朱元璋仔细考察了淮西的山川地貌、河流走向及风土人情。也结识了很多的英雄豪杰(实际上也都是要饭的)。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从那个任人欺负的小孩子,变成一个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武装到心灵的战士。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一句“石人背上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元朝的末日来临了。朱元璋毅然的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

革命时期的朱元璋义薄云天,在手下人眼里,他是一个好领导、好大哥、好战友。每场战役后,获得的战利品全部分给弟兄们享用,自己分文不留。为救战友,舍身入敌营,浴血奋战。那时的朱元璋为兄弟可以两肋插刀。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为了皇位可以插兄弟两刀。

朱元璋为消灭他认为对他的朝廷有威胁的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了著名的洪武四大案,对开国功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如此残暴的朱元璋是如何对待地主刘德的呢?他不但没有报复惩罚刘德,反而赏赐了他一块地,并语重心长的说:当年你也不知道我会做皇帝,你这么做都是人之常情罢了。


做皇帝后的朱元璋曾经微服私访与一老人聊天,当听到老人称皇帝为“老头子”后,怀恨在心,回宫后立即下令,将全村无论男女老少尽皆诛杀。

朱元璋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他之所以善待刘德,无非是向全国百姓宣扬他以德报怨的君子之心罢了。

金神神

金神神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朱元璋当皇帝后,并没有把刘德怎么样,而是以德报怨,没有和就得计较什么。

朱元璋与刘德的恩怨

话说这刘德是谁?其实也就是安徽凤阳县的一个财主,都知道在古代穷苦百姓都只有给地主家干活,碰巧,朱元璋就在给刘德家放牛谋生,但是经常被打骂,饭肯定也是吃不饱的。有一年黄河流域爆发瘟疫,很不幸朱元璋父母都先后去世了,由于朱元璋家几代贫农,因此是没有地的,所以朱元璋就求刘德给快地,可是刘德不仅没给,还把他打了一顿,最后还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不下去了给了他一小块地。

之后朱元璋南征北战终于成为一代帝王,朱元璋在位时,其实还是很狠心的,特别是对于当官的,洪武年间许多大案,比如光胡、蓝两案就牵连杀了三四万人,可以说是十分血腥,但是朱元璋衣锦还乡的时候,刘德只有跪着乞求朱元璋赐死于他,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当时朱元璋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汝岂知今日为天子耶”。因此当时就赦免的刘德。

其实我个人看来,刘德无非是一个小地主,只是一个小百姓,而且如果朱元璋杀了他,就会让世人觉得朱元璋气量太小,小气记仇,太过于残暴,因此没必要杀了刘德,况且他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不过朱元璋对当官的残忍,不过对百姓还是十分友善的。

天堂里的梦想

天堂里的梦想

一说起来朱元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曾经出身很是贫苦,没有办法去了一个寺庙里面做和尚,后来又因为寺庙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才出来化缘这样才加入起义军,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在不到十岁的时候,还给地主家里面放过牛。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面确实是非常的贫穷,而且是一连几代人都是连温饱都顾不上的状况,家里面的人也没文化,连起名字都是用数字来代替的,所以朱元璋的本名其实是叫做朱重八的。

因为家里面太过艰难,所以朱元璋八岁的时候就被迫去地主家放牛维持一下生活了。地主的名字叫刘德,是一个旧社会典型的刻薄地主的样子,面对这些因为生活困难,给他打工的孩子们,他不但没有一丝的照顾,反而是很苛刻。

朱元璋他们负责的是放牛,每次放牛回来的时候,地主总是会看一看牛的肚子鼓不鼓,只要是不鼓,就认定牛没有吃饱饭,然后等待朱元璋他们的就是一顿毒打。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听说朱元璋回家乡的时候,刘德那么慌张的原因。

后来朱元璋他们实在是忍不了了,就想着想个办法整治一下地主,这个时候朱元璋的聪明机智就已经展现出来了。朱元璋叫过来和他一起的几个小伙伴,说是要把地主家里的小牛犊烤了吃了,小伙伴一听,这不行啊,地主每天回家都要清点一下牛的数量的,他把牛看的这么宝贝,发现没有了还不得打死他们啊。

朱元璋倒是很神秘的笑,说是没关系,他已经想好后招了,保证没事儿。他的朋友们倒是很相信他,于是就早早上山,然后把小牛犊烤了吃了,然后把现场打扫的干干净净,只留下了一条牛尾巴。

朱元璋这才说出来了他的妙计,他们把牛尾巴夹在石头缝里边,然后装作小牛掉下去了,他们使劲拉住的样子,然后朱元璋跑下山去找地主上来,再当着他的面说,小牛犊太重了,尾巴撑不住断了,小牛犊没有了只剩下牛尾巴了。计划进行的很是顺利,急匆匆跑到山上的刘德看着牛剩下的尾巴,心疼的不行,但是也没有办法,毕竟朱元璋他们说是牛自己掉下去的……

再后来几年,朱元璋的父母在一次瘟疫中不幸染上了病去世了,朱元璋和他的哥哥贫困潦倒,身上没有钱家里也没有地。没办法,他们去求地主说想要一小块地埋葬了他的父母,不过刘德是什么样的人呐!自然是不可能白白送给他们一块地的,不过幸好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他们实在可怜,给了他们一小块地。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朱元璋是不想再给地主家放牛了,于是就出去寻找生路,后来的事情就很多人口口相传了,他做过和尚,进了起义军,一路艰难却一直坚持下来,经过很多场战斗终于得到了大权。

在他做了皇帝之后,他又回了家,赏给了当时给他们地的刘继祖的后人一百亩田地。刘德自然是很害怕,哭着求他说自己错了,不过朱元璋倒是很大度,不但没有对刘德做什么,而且还小小的给了他一些奖励。

后来猜测,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大概有三,第一树立自己宽容爱民的形象;第二做了皇帝眼界高了,觉得当时刘德做的不算什么大错;第三就是他可能也觉得没有刘德的变相激励,自己可能没有勇气离开家乡,也就没有现在的他了。

路影记

路影记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