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shelleyxie82

shelleyxie82

赏给他数十亩良田。

baoyanlily

baoyanlily

真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当初对朱元璋百般欺压的地主刘德,如何能想到有朝一日朱元璋竟做了皇帝。但对于地主刘德来讲,朱元璋做皇帝还不是最意外的,最意外的是朱元璋做皇帝以后对刘德的所作所为。

朱元璋幼年时期的悲惨生活。

元朝末年,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由于家境贫寒,地位低下,小时候的朱元璋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因朱元璋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朱元璋小时候就有了朱重八这个名字。

由于家境贫寒,小时候的朱元璋自然也无法像有钱人家的孩子那样上学读书,当时朱元璋的父亲就是给地主刘德打工的,不过也赚不到什么钱,年末地主能给分点少得可怜的粮食就不错了,全家都过着一贫如洗,食不果腹的生活。

小小年纪的朱元璋很懂事,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也只能给地主刘德放牛打工,然而只知道压榨的地主刘德却连工钱都不给朱元璋,只是吃饭的时候赏口饭吃。偶尔放牛时能整点野味,朱元璋和其他几个放牛的孩子便会高兴不已。

虽然朱元璋父子都在给地主刘德打工,但地主刘德抠门得很,自己整天吃香喝辣,朱元璋和几个放牛娃却只能吃点残羹剩菜。另外只要做事稍不如地主的意思,地主刘德便会拳打脚踢,甚至连剩饭也不给吃。

但小小年纪的朱元璋就机灵得很,一日朱元璋和几个放牛娃都饿得很,然而却没有什么吃的,几个小伙伴让朱元璋想办法整点吃的。朱元璋眼珠子一转,再加上对地主刘德的记恨,就打起了牛犊子的主意。

说干就干,几个人合伙就把地主刘德家的小牛犊烤着吃了,朱元璋和小伙伴们终于饱餐了一顿,大家都非常满足。但吃完之后问题来了,现在牛被吃了,一会儿回去如何向地主刘德交代呢?

这时朱元璋又有了办法,他让小伙伴们把吃剩的牛骨头全部埋起来,然后找到一悬崖,把唯一没吃的牛尾巴放在悬崖的石头缝里,这样便可制造出牛跌落悬崖的假象。之后朱元璋着急忙慌地跑回地主刘德家,并告诉刘德牛犊已经失足跌落悬崖。

刘德当然也不傻,前去悬崖边查看,发现了朱元璋他们提前放置在石头缝的牛尾巴,便信以为真,只能对着朱元璋一顿臭骂,此事也就这样瞒天过海了。

朱元璋父母离去。

后来朱元璋15岁的时候,濠州城内天灾泛滥,先是百年不遇之旱灾,后来又来了瘟疫和蝗灾,这些天灾对于像朱元璋这样的贫民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后来朱元璋的父亲作为家里顶梁柱,却不幸感染了瘟疫,当时家里无钱治病,不久朱元璋父亲就去世了。

朱元璋父亲去世之后,家里更是少了经济来源,每天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朱元璋的母亲和大哥相继活活饿死。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朱元璋身上,朱元璋一时没了依靠,只能作为孩子想办法把父母安葬。

但是当时的土地都在地主刘德手里,朱元璋甚至给去世的父母找不到一个安葬之所。这时可怜的朱元璋想到了地主刘德,于是朱元璋赶紧找到地主刘德,向其说明情况,希望刘德能帮帮忙,买个棺材,给一块地,让朱元璋能让去世的父母入土为安。

然而狠心的刘德一口就回绝了朱元璋,并说起了风凉话:“像这样给我打工的人还有很多,如果人人都像这样来找我帮忙,那我的土地岂不全分完了!”说罢就将朱元璋赶了出来。

这刘德也的确是可恨,看着如此可怜的朱元璋都不为所动,还把人家赶了出来,不过心狠的刘德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自己赶出来的朱元璋,有朝一日竟能一跃成为九五之尊,荣登帝位。

恩人刘继祖。

虽然朱元璋请地主刘德帮忙无果,但是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却把发生的这一切看在眼里,并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这位不太富裕的地主刘继祖发了慈悲,赏给朱元璋一块地皮,这才让朱元璋父母入土为安。

不过做了这一小小善举的刘继祖,恐怕后来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初的举手之劳,竟换来自己后世子孙的衣食无忧。朱元璋后来做皇帝后,把刘继祖追赐为义惠侯,刘继祖妻子封为侯夫人,刘继祖的后世受此福荫,直到明朝结束。

开始四处闯荡,成就帝王霸业。

之后朱元璋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给刘德这样冷血无情的地主打工,于是朱元璋决定背井离乡,出去打拼。不过出去打拼说得容易,在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能温饱就不错了。于是朱元璋为了解决暂时的温饱问题,便去寺庙做了和尚。

后来闹饥荒,寺庙也待不下去了,朱元璋只能四处流浪,沿街乞讨。后来朱元璋受到好朋友汤和的引荐,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加入义军后的朱元璋,靠着自己的机智果敢,逐渐受到郭子兴赏识,郭子兴还把女儿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

也正是这个时候,朱重八才有了朱元璋这个名字。此后朱元璋似乎获得重生,他一直积蓄力量,一路攻城略地,先后灭掉陈友谅、张士诚,最终平定天下,建立大明,荣登帝位。

大明天子回乡祭祖,地主刘德惊慌失措。

已贵为九五之尊的朱元璋,后来去家乡祭祖,当时对朱元璋百般压榨的地主刘德手足无措,惊慌不已,生怕朱元璋因当年的旧事报复自己。

朱元璋见到地主刘德后,刘德赶忙跪下磕头,和当初不可一世的嘴脸俨然成为鲜明对比,之后颤颤巍巍说道:“小人当年有眼无珠,得罪了皇上,还望皇上恕罪!”

没想到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大致意思是说,刘德当初的所作所为可以理解,无须过多计较,试想当初,刘德又怎么能想到当初自己欺负的朱重八,如今已经变成了帝王之尊呢?说罢朱元璋还赏赐了地主刘德良田30亩,并免除很多赋税,地主刘德听到赏赐激动不已,对朱元璋的大度感激涕零。

不过你们觉得朱元璋对地主刘德的宽容,究竟是何意呢?这么一位杀伐决断的明朝开国君主,开国后对自己的功臣都杀戮殆尽,如今却怎么对当初心狠手辣的地主刘德心慈手软了呢?

据我分析,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一直极力美化自己的出身。当初和刘德的恩怨似乎也成了朱元璋曾经是放牛娃的铁证。如果朱元璋称帝后对地主刘德百般报复追究,那岂不是告诉世人自己曾经的确给地主刘德放牛?朱元璋这么聪明的人,肯定不会这样做!

其二:朱元璋已经贵为帝王,从小又饱受磨难,更是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成就了其海纳百川的胸襟。为了展示自己的帝王胸襟和姿态,也没必要和地主刘德冤冤相报。

其三:告诉世人,我朱元璋心胸宽广,气度超群,连当初曾伤害自己的人都可以原谅。天下人一看,必定俯首臣服,也有利于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效力。

如果是你,你会原谅当初的地主刘德吗?

以上就是日常科普君的回答,如有不同观点,还请及时批评指正,谢谢!

云小鳖

云小鳖

朱元璋家族世代为农,生活过得十分糟糕,在朱元璋出生之后,十分年幼又遇到百年一见的蝗灾以及旱灾,导致父母以及大哥都在这场灾难后的瘟疫中去世了,当时朱元璋还是一个孩子,面对如此棘手的事情,一时间不知所措。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他想方设法安葬父母,在想办法之际,朱元璋找到自己帮忙放牛的地主刘德家中,希望刘德能够帮助自己,结果刘德无情拒绝了朱元璋,那么后来朱元璋成为皇帝后,是如何对待刘德的呢?


刘德对朱元璋有意见

一般比较厉害的大人物,在年幼的时候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朱元璋就是如此,年幼之际,便已经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胆识和智慧了。当时因为自己家庭实在困难,而家中兄弟姐妹却很多,没有办法父母只能让年幼的朱元璋去帮地主刘德家放牛,这样一来至少可以多一口饭吃。

当时和朱元璋一起放牛的还有汤和,他们几人在一起放牛之际,朱元璋总是表现出一副老大的样子,小伙伴们对朱元璋这种远大志向十分佩服,和他相处的时候也比较听从朱元璋的安排指挥,汤和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这种对朱元璋的顺从,一直到长大之后还是没有变化。

既然大家都将朱元璋视之为老大,那么朱元璋自然需要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来让大家信服,年幼的朱元璋其实也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所以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就说自己要弄点牛肉给小伙伴们吃。

要知道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小伙伴们别说是吃肉了,就连吃饭都成问题,听到朱元璋这样说之后,大家更是对其佩服至极,只要朱元璋真的弄一点肉给大家吃,毫无疑问所有人都会更加信服朱元璋。


朱元璋说干就干,在有一天放牛的过程中,他将地主家的小牛弄死,一群人直接烤了吃掉,吃到肉的小伙伴个个兴奋不已,可是一场浩劫即将来临,朱元璋告诉大家,要是地主问起来就说小牛是坠崖死掉的,其余的事情自己会承担下来。

果不其然,地主刘德发现小牛丢失之后,立即就询问大家真实情况,所有人都说小牛是坠入悬崖之下了,朱元璋为了证明事情真相,还把小牛尾巴拿给刘德看,说当时自己努力拽住小牛,可惜依旧无济于事。

看到小牛尾巴之后,刘德就明白朱元璋撒谎了,于是再三询问真实情况,奈何朱元璋始终不愿意说出真相,自己一人承担了所有,地主见朱元璋不说话,愤怒地打了朱元璋一顿,打完之后也不要朱元璋放牛了,从此以后,刘德对朱元璋就多了一些成见,这种成见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伏笔。

刘德拒绝帮助朱元璋

年幼的朱元璋失去放牛的工作之后,也加入了务农行列,可是当时适逢百年一遇的蝗灾以及旱灾,朱元璋一家人可谓是颗粒无收,还欠了地主一屁股债,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朱元璋父母心急如焚,结果很快又染上瘟疫,不幸去世了。


与朱元璋父母一同去世的还有他的大哥,可以说朱元璋一家人的主要劳动力都去世了,只剩下大嫂、二哥以及朱元璋三人,大姐和二姐都已经远嫁他人,三哥则招亲去了。一下子不在了这么多人,朱元璋和他的二哥需要想办法安葬父母以及大哥,可是家中一穷二白,没有任何办法进行安葬。

就在这种关键时刻,朱元璋想起了地主刘德,年幼的朱元璋始终认为,自己父母一直租刘德的地种庄稼,这么多年下来也给刘德创造了不少利益,找他帮忙,他应该不看僧面看佛面,至少会帮助自己一下吧。

可惜朱元璋错了,刘德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小气的封建王朝典型地主,再加上他对朱元璋有些成见,所以当时刘德一口拒绝了朱元璋,气得朱元璋和他理论,随着两人的争吵声越来越大之后,引来了一些旁人的观看,在这些人群中,有一个名为刘继祖的人帮助了朱元璋,给了朱元璋一块地安葬父母和哥哥。

刘继祖正是刘德的一个堂哥,虽然都是一个家族的人,但是两人的区别却很大,从此以后,朱元璋深深记住了这两个人,等待有朝一日回到家乡看看他们。安葬好父母之后,朱元璋和二哥就分道扬镳出去谋生了。


年少的朱元璋先投奔自己大姐,结果遭到无情拒绝,随后去找二姐,得到二姐一家人的倾囊相助,令朱元璋永生难忘,辞别二姐一家人之后,朱元璋辗转多处去到皇觉寺,打算暂时住在皇觉寺保住性命。

可惜很快皇觉寺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了,就在这时,好友汤和写信邀请自己参军,朱元璋想都不想就离开皇觉寺去找汤和当兵了,在汤和的帮助以及朱元璋自身实力的加持下,朱元璋很快就得到郭子仪的赏识。

后来朱元璋越来越厉害,在军中威望很大,郭子仪为了留住朱元璋,就把自己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此人就是后来的马皇后。虽然当时郭子仪和朱元璋之间已经有了一些隔阂,可是在马皇后的周旋下,朱元璋还是逃过郭子仪的算计,脱离郭子仪之后迅速发展起来,最终取代了郭子仪他们。


朱元璋登基后怎么对待刘德?

时间匆匆而过,朱元璋靠着自己的实力以及开国功臣们的帮助,建立了明朝,登基成为皇帝,此时的朱元璋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得知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刘德成天担惊受怕,听说朱元璋打算回老家看看,刘德更是被吓得不敢出门。

实际上这次朱元璋回老家,并不是为了找刘德算账,而是为了找刘继祖报恩,可惜刘继祖已经去世,因此朱元璋只能追封他为义惠侯,爵位世袭罔替,同时安排刘继祖的子孙负责看护自己父母的陵墓。

当报恩一事处理完之后,朱元璋才听人说刘德还活着,于是朱元璋召见了刘德,刘德见到朱元璋之后,立即跪在地上认罪,可是朱元璋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还表示自己理解刘德当年的做法,此外,朱元璋还赏给刘德五十亩地,也算是相当对得起刘德了。看到朱元璋居然没有追究刘德,乡亲们对朱元璋更加尊敬起来。


结语

朱元璋能够对刘德以德报怨,实在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胸怀,正是这种胸怀,才让朱元璋从一个乞丐最终成为皇帝,我不得不说一句话,那些能够成就大事业之人,必然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胆识与胸怀,要是总活在仇恨与怨怒之中,一个人是很难走出去,很难有所成就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

|_.-瀅

|_.-瀅

公元1366年,已经连续踩翻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强敌,并将在两年后“开创大明朝”的“吴王”朱元璋,“抽空”回了趟老家濠州钟离乡孤庄村。虽然这里已经没有一个亲人,但离家十三家且即将“君临天下”的朱元璋,望着眼前跪一地的乡亲们,依然十分激动。当然,此时正跪着的乡亲们,好些人更内心激动到忐忑。好些人暗地都在想,朱元璋将怎样对待他眼前的一位“故人”——地主刘德。

因为,在朱元璋早年的寒苦记忆里,“地主刘德”这个名字,可真意味着“一天二地仇”。

话说从朱元璋十三岁那年起,迁居到濠州钟离乡孤庄村的朱元璋一家,在经历了多次“破产”“夺佃”的遭遇后,沦为了当地地主刘德家的佃户。全家人要承担高额地租,小小年纪的朱元璋还要给他放羊放牛。偏偏这位“刘地主”,又是个贪婪刻薄的狠角色,逮着佃户就恨不得当牲口使唤。所以那几年里,朱元璋饿着肚子天天干苦活累活,几乎每天都要被“刘地主”斥骂责打一顿,咬着牙一天天熬。

但“熬”到三年后,即公元1344年,一场更大的灾难又降临了:江淮大地遭遇空前旱灾,朱元璋在四月份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失去了父母大哥大侄儿等亲人。可这个家徒四壁的家,竟连墓地都买不起,眼看亲人遗体躺在家里,竟连下葬都不能。朱元璋只好硬着头皮去求“主人”刘德帮忙,盼他能伸个援手。谁知刘德不但不帮,却又把朱元璋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幸亏邻居刘继祖(刘德兄长)送来块地,这才叫朱元璋的亲人们入土为安。

如此风波,也在少年朱元璋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甚至多年以后,已是“洪武皇帝”的朱元璋亲笔为亲人们撰写皇陵碑时,依然记得那时刘德“呼叱昂昂”的丑恶嘴脸,更记得那一刻自己绝望到无助的悲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淹三尺,奠何肴浆!”

那么,当1366年,三十八岁的朱元璋返回孤庄村家乡,望着脚下一群乡亲里,那正跪着如筛糠般发抖的“老地主”刘德时,他必然瞬间忆起了自己十六岁那年的苦难绝望。那么,他又将怎么对待这位留给他痛苦记忆的“刘地主”呢?出乎现场所有人预料的是,朱元璋却只是淡淡安慰他说:“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吾为天子耶”-----当年我那么穷,你怎会知道我有今天这般成就?你那时的恶毒,不过是正常表现嘛。

简单一句话,这刻骨铭心的仇恨,就这么轻轻翻篇了。

至今被许多“精英学者”吐槽为“冷血无情”的朱元璋,为何会轻轻放过“老仇人”刘德?首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对家乡的感情。

虽然在元末那场恐怖天灾下,朱元璋在故乡已没有了亲人。虽然在早年的寒苦岁月里,故乡带给朱元璋的,有贫穷的折磨和各种耻辱记忆。但是,当离乡背井的朱元璋,走上了征战天下之路,甚至经历了无数次死亡考验后。故乡给他的那些痛苦,从此都不算个事儿。相反关于故乡的温情记忆,却在他心中有着越来越重的分量。正如他在1366年返乡前的原话:“濠,吾家也!”这里,是我的家啊。

既然故乡是“家”,那么家乡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乡民,就是“实在亲戚”,再大的仇,又怎能和“实在亲戚”计较?所以除了放过“老地主”刘德等人,对曾帮助过自己的刘继祖等人,朱元璋也给予了优厚回报,明朝开国后,已经过世多年的刘继祖被朱元璋追封为“义赐侯”,其家族世代享受优厚的“侯爵”待遇,成为与明王朝始终的“望族”。孤庄村的乡民,也获得了优厚的田地与减免钱粮的特权。一心一意报恩,毫不报仇。

甚至,别说对一个刘德,哪怕对待那些明朝开国后越发跋扈的“淮西勋贵”们,朱元璋也曾有过“幸福畅想”:他下令在家乡营建“中都”,盼着将来与“勋贵功臣”们一起荣归故里,手拉手欢度晚年。虽然这个美好愿望,随着胡蓝党案的血雨腥风化为泡影,却也足以说明:“家乡”这两个字,就是朱元璋坚如铁石的心灵里,最柔软的一处。

而比“家乡感情”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过多年世事的残酷考验浮沉,朱元璋早已明白——自己当年那刻骨铭心的苦难,岂是一个刘德造成的?为什么只是个“村级地主”的刘德,会对朱元璋那样“呼叱昂昂”。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时是元朝。

虽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地主盘剥农民”是常态,但要论农民被“盘剥到最惨”的年代,元朝的呼声必然很高。在所以早年还曾拥有土地的朱元璋一家,才会在朱元璋青少年时代里一而再“破产”“夺佃”,最终沦为佃农。而元代的佃农处境更是悲惨:在元朝的法律里,地主哪怕打死佃农,也只需要赔偿五十两白银,日常更可将佃农随意驱使甚至买卖,其地位“直追”奴隶。

外加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加剧,农民乃至佃农的生活,必然会加倍贫困化。朱元璋少年时的苦难,只是这一切的缩影。而所有这些乱象,也终于变成火药桶,最终“引爆”了轰轰烈烈的元末大起义。把曾坐拥“中国历史最大版图”的元王朝,活活“炸”回到草原上。

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放下了与刘德的恩怨,“放不下”的却正是这恩怨背后的历史教训。他一辈子从未忘记的,正是包括“少年时的自己”在内,大明境内千千万万农民的寒苦生活。所以就连他的皇宫里,都画满了农家劳作的图画,宫里的空地全种上了粮食蔬菜,闲暇时的朱元璋也会亲自下地劳作,还有时带着年幼的太子朱标去乡间劳作吃住。以他给大臣胡惟庸的话说:每次想起早年“目击小民之苦”,他都会“心常恻凄”。

他可以放下刘德给自己的伤害,但放不下的,是他曾亲身经历的触目惊心的贫困。他知道,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建立在元朝废墟上的大明王朝,很快就要步元朝的后尘。

所以,在整个洪武时代,朱元璋一直不遗余力去解决的,正是“农民问题”。特别是当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淹三尺,奠何肴浆”的痛心一幕,促成他不遗余力,全国推广“养济院”“惠民药局”“漏泽园”等福利机构,确保每一个治下百姓“孤寡无助”时可以得到收养与医疗救助,甚至能在“漏泽园”(国家公墓)安葬。单是被养济院收容的孤寡百姓,每月就可以获得三斗米和二十斤柴,放在明初经济条件下,这几乎是不惜血本。

甚至在这些“福利国策”上,朱元璋下的是硬指标:以明初的法律,官员赈灾动作慢了就要论罪,甚至有磨洋工的尚书为此被砍了头。地方的府县不但要“盖足”养济院,甚至倘若发现治下有未被救助的孤寡老人,地方官最轻也要被“杖六十”。在对民生“凄恻”这事儿上,朱元璋确实是动真格的。

此外唐宋元官僚贵族享受的大量特权,也在朱元璋编订的《大明律》里被大量废除。甚至元代时大量的“驱口”“奴婢”也重获自由。甚至庶民之家只要“存养奴婢”,就要被“杖一百”。曾经的“佃农经历”与屈辱,更让他做出了封建法律史上的重要改革:佃农与田主之间“并少事长之礼”。甚至“打死佃农不用偿命只赔钱”的法律,也被尽数废除。生活在明初的“刘德们”,就算依然是“地主老爷”,也无法再“呼叱昂昂”。

以现代的眼光看,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局限当然很大。但放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这一切却已是无比重要的一大步。这样的一大步,也成就了这位争议帝王,一生最无可置疑的奇迹:他在位三十年,明王朝耕地增加到八百五十万顷,税粮突破三千二百万石,甩开“富宋”“大元”巅峰时期近两倍。开国时饿殍遍野,扬州等“一线城市”仅剩十几户人家的明王朝,此时已是“宇内富庶”的洪武盛世——他在废墟上,再造了强大的中国!

这样的辉煌,正应了白居易的一句名言:“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对“初心”的铭记与坚持,造就了他的理想与辉煌。也带来了超越历史的意义:无论何年何月,无论何时何地,农业问题,永远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计!

世界有多大

世界有多大

走投无路

疯丫头

疯丫头

善者助人而成,善也。恶者激人而成,亦善也。[what][捂脸][大笑]

会跳水的猫

会跳水的猫

朱元璋称帝后回乡时没有杀刘德,还给了他30亩良田。朱元璋那时刚登基要恩泽天下,作为皇帝大度宽宏、没有以德报怨,没和一个小百姓过不去。

大猩猩xxx

大猩猩xxx

哦里狂魔?oikjol*llm;ヾ(゚▽゚)ノoik;yiu接[玫瑰]

Haaaarry

Haaaarry

我看成朱元璋给刘德华放牛了[捂脸]

zutina

zutina

长安道上行客

长安道上行客

东湖岸边

东湖岸边

朱元璋在偷吃地主的牛时,吃尽苦头,也丢了饭碗,但是却得到了小伙伴的信任,也体现出他敢于担当的性格,后来这些小伙伴都跟着朱元璋打天下。


所以说朱元璋在笼络人心方面堪称一绝,他后来处理地主刘德时,更加表现出他的大智慧,刘德无权无势,是个小人物,杀了他除了解心头之恨,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不杀还能赢来贤名,朱元璋是当今的皇上,干嘛跟一个小老百姓过意不去,这就是政治家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也体现了朱元璋的大智慧。

土人

土人

真情况怎么样了啊我现在就是想知道真实一朱元璋

wanghairuibuschi

wanghairuibuschi

就应该这样对待

你说在阿坝看过雪

你说在阿坝看过雪

朱元璋并没有处死刘德以报当年之仇,而是以德报怨,显示了朱元璋的大智!

路影记

路影记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