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

如题,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
最新跟帖
盛装舞步的精灵

盛装舞步的精灵

朱元璋曾讲过,雪压技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照样与天齐。

朱元璋能当上皇帝,说明他有自己的驭人术,非常人能所理解的,据史书记载,他善待了给他放过牛的东家。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tiffany_小公主

tiffany_小公主

啥都有了,还折腾个啥?吃饱了撑得?不是吧,吃饱了才懒得动呢,都是饿着才不得不,还真是没有当初的你,就没有之后的我啊[我想静静]

guoliwei_

guoliwei_

历史上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两个王朝的创立者都是“草根”,都来自社会的最底层,都没有贵族一呼百应和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的能力。

但相比于刘邦,朱元璋的身份就更显得寒酸。人家刘邦好歹是一个泗水亭长(比镇长大点,比县长小点),也算是一个基层科级公务员。

而再看朱元璋,从小连个正常的名字都没有,取名朱重八,当过放牛娃,要过饭,还出过家当了和尚,从社会的最最最底层走到金字塔的顶端,中国历史上,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当年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因没钱治病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而去世,由于家里太穷,连给父亲找一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于是朱元璋和二哥硬着头皮来到了大地主刘德家中,希望他能够发发善心给父亲一块地让父亲入土为安。

因为朱元璋从小给刘德放牛,所以他认为刘德会恩准他的请求。谁知刘德是一个出了名的抠门财主,不但对朱元璋恶语相向,还拿棍子把他们给赶出了家门。

面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兄弟俩,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动了恻隐之心。看到可怜的兄弟俩,他决定拿出一块地来给朱元璋的父亲做坟头。

朱元璋很是感激,给大善人刘继祖连连磕头,草草安葬了父亲之后,朱元璋刘离开了家乡,出去混一口饭吃,而刘德和刘继祖的鲜明对比也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其实当时的人们都没有在意,谁又会想到一个穷的都快饿死的小孩儿日后会成为大明王朝的奠基人。朱元璋从军之后,势力不断壮大,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地方军阀,又挥师北上把元朝赶回了蒙古老家,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天下初定后,朱元璋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回家去看看。正当所有的老乡都在为朱元璋能够成为皇帝感到自豪的时候,有一个人默默的躲了起来,他就是当年的大财主刘德。

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朱皇帝想见的人还没有见不到的。刘德见到朱元璋后,跪在地上一直磕头,并大骂自己狗眼看人低,有眼不识泰山。

一般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十分记仇的,谁要是得罪了他,后果可想而知。可这一次朱元璋一反常态,见到跪在地上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说到: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知今日为天子耶?

意思是你的做法也合乎常理,我当年那么穷,你哪能知道我今天会成为皇帝?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是赏给了他30顷良田,并且免掉了他十年的赋税,这让刘德大感意外,赶紧磕头,谢皇上隆恩。

朱元璋又询问了恩人刘继祖的情况,得知已经不再人世,他大为伤感,感叹好人不长命,于是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以此来报答恩人当年赏地之恩。

看来平时严酷的朱皇帝也有他柔情的一面,以德报怨,彰显了一个统治者宽广的胸怀!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网淘大甜甜

网淘大甜甜

草根皇帝朱元璋出身农家,朱家贫困潦倒,家徒四壁,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朱元璋为了混口饭吃,小小年纪的他,只得替当地的地主刘德放牛。

朱元璋在晨光熹微中,踏着朝露赶着牛群上山,找到早肥水美的地方让牛儿吃得饱饱的,傍晚披星戴月赶着牛儿回到刘德财主家。

经过刘德的严苛检查,每头牛的肚子胀得鼓鼓的,才能混口饱饭时,否则,不但没有饱饭吃,而且不是破口大骂就是一顿毒打。

有一次,朱元璋和汤和等小孩饿极了,便杀了一头牛犊烤着吃了。

还想了个瞒天过海的方法:把牛皮包上石头扔进山谷,把牛尾巴插在石壁上,谎称牛犊掉落山涧。

刘德到现场一看,看出了朱元璋几个的小伎俩,把朱元璋和汤和等人痛打了一顿,还扬言再犯,就赶出刘家,让他们去乞讨。

屋漏偏逢连夜雨。朱元璋十六岁那年,一场瘟疫席卷了他的家乡安徽凤阳,朱元璋的体弱的父母不幸染病双双撒手人寰。

然而朱家没有一寸土地,朱元璋只得求救于地主刘德,想向刘德借一块地埋葬自己的父母。

然而吝啬的刘德不但严辞拒绝,而且出言相讥,借地,你一个佃农将来拿什么还?有多远滚多远!

朱元璋和哥哥不断地向刘德哀求,刘德心如磐石,始终不肯借地,幸得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慷慨相助,才让朱元璋父母入土为安。

朱元璋和哥哥用烂衣破席卷了父母葬在了刘继祖一块菜地里,千恩万谢后离开家乡去皇觉寺为僧。

时事造就英雄,后来朱元璋跟随农民军起义夺得天下,衣锦还乡。

他不但免了家乡人的许多赋税,赏赐了恩人家土地100顷,还封了当时送他土地安葬父母的刘继祖家爵位。自然而然想见一见当年的老东家刘德。

但当年的地主刘德听闻朱元璋当了皇帝回到家乡,吓得魂不守舍,便跑到西坡上躲起来,不敢见朱元璋。

刘伯温跟随他送饭的女儿,来到山后一个草棚,终于找到了刘德,听到皇上要找他,一下子便吓昏了过去。

刘伯温赶紧掐紧刘德的人中,他女儿也赶忙喂他茶水,刘德才慢慢地醒来。

刘德想是祸躲不过,便把朱元璋小时候在自己这里受过的苦一五一十告诉了刘伯温,同时向刘伯温讨教自己该如何是好。

刘伯温向他耳语阵,刘德频频点头,随后跟着刘伯温前来复命。

刘德见了朱元璋,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只得磕头如捣蒜,口中不断地喃喃自语:“草民有罪!草民有眼不识泰山,草民罪该万死!”

朱元璋一看刘德,这当年高高在上,时常吆喝斥骂自己的地主刘德怎么变成粗鄙的乡野村夫。

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垂垂老矣的老东家居然对自己磕头认罪。

朱元璋见刘德头发斑白,便问道:

“刘德,你还记着朕当年吃你的小牛犊的事吧!”

刘德一边狠扇自己耳光一边哭着求饶:“皇上,草民瞎了眼,错怪了皇上,您还记得村子西边的牛尾坡吗?

那头牛跑了,我追到西坡,就大声呼喊,我的牛犊呢,只见您向西一指,我就看见牛犊朝石头缝里钻了进去。

我紧紧抓住牛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就变成了长长的石头,您出家以后,人们把西坡叫做牛尾坡了。”

朱元璋兴奋地说:“刘德,你是不是在给朕讲神话?”

刘德连忙拱手作揖说:“皇上,您就是神,您用手一指,我就看见了我那牛犊钻进了石头缝里,要不是我亲眼所见,还真让您背了吃牛的黑锅了。”

朱元璋见众乡亲都面面相觑,正等待他的发落刘德,他连忙站起身,扶起白发苍苍大腹便便的刘德说:“嫌贫爱富是人之常情,你当年也不知道我会成为皇帝。”

刘德哪敢站起来,跪在地上拜了又拜,感激涕零地说:“谢皇上的宽宥,皇上圣明,皇上不计小人过,皇上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报之一笑道:“免去你家五年的赋税,赐良田20顷。”

刘德听言,又是磕头如捣蒜,千恩万谢才退出。

从此刘德一改以往为富不仁的品行,开始一心向善,对乡亲们也宽厚仁慈,和凤阳的老百姓一起安居乐业。

而朱元璋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宽恕刘德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地主刘德不但没有受到报复,反而受了赏赐,这虽与刘德的认错服软请罪,善于向人请教,说朱元璋未卜先知点石成金有关。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通过这次对刘德赏赐展现了一代帝王的胸襟,获得家乡老百姓的好口碑。

有书君认为朱元璋没有为难报复刘德,有其必然的原因:

帝王形象无小事。朱元璋衣锦还乡当然是为了让家乡父老尊重他,敬仰他。

而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对于一个几十岁而又对自己毫无威胁的服软的老人报复他,不如收服他,让老百姓看到一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

以德立威,获得良好的声誉,对于开国之初的朱元璋是有利于树立伟大的形象,实施政治抱负的。

朱元璋能从一个农民通过起义成为一个开国皇帝,其中刘德的冷嘲热讽是朱元璋奋发图强的内驱力,没有他当年的刻薄寡恩。

朱元璋说不定还安无现状,不会起义,更不会有今天的君临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元璋还得感谢刘德把自己逼上绝路。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他当上皇帝以后,以德报怨,不但不为难地主刘德,还赐了良田。

不仅表现出朱元璋的宽厚仁慈,还让自己的美名传播,传为历史佳话。这正是朱元璋驭权的高明之处。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行云流水

行云流水

元末,安徽凤阳的一个小小刘姓地主怎么也不会猜到,那个给他放牛的小孩朱重八,日后竟会成为皇帝。

时间回到元末,公元1343年,这一年是朱重八改变人生的转折年,十五岁的他,面对饥荒的乱世,父母和大哥先后去世,而且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当时朱家连块可以安葬朱重八亲人的地都没有,因为是给刘德种田放牛,所以朱重八哀求老东家给一块安葬父母,刘德拒绝。

刘德有一族兄弟,名为刘继祖,看着朱重八与其二哥的悲惨遭遇,于是慷慨地给出了一块让朱重八安葬自己的亲人,朱重八无比感谢刘继祖。俗话说,造化弄人,刘继祖怎么也没想到,当年一个善举,竟然让自己送出的这块地成为了后世一个皇朝的祖陵,而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因此显贵。

公元1345年,为了吃饱肚子的朱重八进入了皇觉寺,但谁知道,皇觉寺也不能让他吃饱肚子,于是这一年开始,朱重八开启了长达三年的乞讨之旅,他将以一个卑微的秃头乞丐身份走遍元朝最富裕,但是也最混乱的地区,这为他的参军埋下了伏笔。

公元1352年,汤和致信朱重八,25岁的他正式踏上了一条逆转人生的路。

他慢慢开始改了名字,叫朱元璋。

在红巾军的岁月里,朱元璋也算是从基层干起,少年时的条件窘迫,朱元璋的文化也大致是这段时间猛补得来的,随着郭子兴的退幕,朱元璋开始登上了神州大地一方势力的前台,他开始拥有了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徐达等得力助手,能文能武,这批人,将会为他的大明江山打下无比夯实的基础。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其实他回过凤阳老家。

公元1366年,距离朱元璋称帝还有两年,已经是吴王的朱元璋返回了老家,此次算是衣锦还乡,毕竟生活的变化之大,让人无法言喻。

“吾昔微时,自谓终身田野间一农民尔,及遭兵乱措身行伍,亦不过为保身之计,不意今日成此大业,自吾去乡里,十有馀年,今始得归省陵墓,复与诸父老子弟相见,追思曩时,诚可感也!”

朱元璋回去不是“报仇”的,而是报恩。当年老家里,虽然有着刘德这样自私冷血的小地主,但是也有着刘继祖、汪母这样的热心邻居,对于朱元璋自己来说,刘、汪两家人是自己最值得感谢的人,而这个刘家里,其实也包括了刘德。

这次回来,朱元璋是为了把父母大哥的坟地充实一下,这也是后来的朱明祖陵。为了报答刘、汪两家人,而且朱元璋自己身边也的确没有了可以安排的亲人用来看守皇陵,于是刘英、汪文两人被安排为朱元璋祖陵的守护者,事了,朱元璋又赏赐了一些财宝给老乡们,就出发逐鹿中原了。

前途艰险,生死未卜。

直到公元1368年,确定已经几乎拿了天下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同年徐达北伐大都,元朝灭亡,至此,朱元璋算是基本完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战斗宣言。成为皇帝的朱元璋,他的历程也是世人无法想象的,从一个乞丐和尚成为了天子,自古以来也没有这种天命的剧本,因为刘邦也没有如此不堪,反差也没有这么巨大。

皇朝确立,身份再变,朱元璋的先祖们也不能再是平民身份了,而是要追封皇帝。

既然要追封皇帝,那么祖陵就要成为皇陵,过了几年,朱元璋再次返回凤阳老家,这次回来,可以说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了。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


报恩,朱元璋返回家乡后,给已经去世了的刘继祖追封为义惠候,这个爵位是世袭罔替,让刘家与明朝始终,除此之外,朱元璋也一改用宗室之人看守皇陵的习惯,用了刘英、汪文作为祖陵的主要看守人。

时过境迁,很多事情都在改变,不过朱元璋该做的还是都做了。而报恩报完了,当年刘德不肯给朱元璋一块安葬父母,这个“仇”朱元璋也要报。

朱元璋是怎么报的?

其实真要打打杀杀,在吴王的时候,朱元璋就能回来收拾刘德了。可是,当年也没有提过报复刘德一事,即便称帝后再次归来,刘德战战兢兢出来拜见朱元璋,朱元璋也没说要拿下刘德,把他全家处死泄愤。之所以不这样做,一是因为刘德当年其实没有什么违法,只是冷血罢了。

朱元璋对刘德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虽然话很现实,但这句话里可以看得出朱元璋的真诚,他说他理解刘德,首先是元末那样的社会环境,汉人几乎都不是人,不然也没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了,刘德今天帮了朱元璋,明天很有可能就要饿死,乱世之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朱元璋还说你当时也不知道我如今能当皇帝。

这其实就是有一点暗讽的意味了,但也无伤大雅,反而太过官方才显得虚伪,对于曾经的老东家,自己说一句这样的话也没有错。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给了刘德数十亩良田,免了几年的税。

所以这就是朱元璋的“报仇”,之所以能说是报仇,因为刘德当年才是给朱元璋饭吃的人,虽然很苛刻,但最后刘德却只是捞到一点点好处而已,这种好处还是朱元璋宽容大量施舍的,所谓杀人诛心,这也足够让刘德后悔了,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传出去,朱元璋以德报怨,也只会让刘德的形象越来越差,大家都会看不起这个抠抠索索,冷血无情的地主。

对于朱元璋来讲,不管心里是还有余冤,或真的放下了,刘德其实也不是为他人生里崛起的一股“另类”的动力,如果刘德当年对朱元璋好一点,那么朱元璋也不会去寺庙,也不会行走几年去乞讨,当年的汉人都苦不堪言,一旦让朱元璋安稳下来,那么他也只是朱重八,而不是朱元璋,更不是洪武帝。

成事在人,但也看天命。

当一个人真的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有可能打破一切的常规。其实朱元璋对待刘德,就和汉朝韩信对待当年让他钻过裤裆里的那个人,韩信功成名就,他没有回去把那个人揪出来报仇,反而是给他官做,还告诉别人,若不是他,韩信也不会崛起,这其实就和现在那句,要感谢每一个伤害过你的人,是一个道理。

可话说回来了,不管是刘德,还是当年侮辱过韩信的那个人,难不成被以德报怨的他们会变得更好吗?其实未然,因为受害者越慷慨,众人只会对施害者越愤怒,纵观历史,这俩人难不成因为没有被报复而有过好名声吗?

心存善念总无错,不然遗臭万年的命运,谁也无法预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海芋拿铁

海芋拿铁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叫朱兴宗(小名重八),家住钟离太平乡的孤庄村。小时候的朱元璋就是个孩子王,最喜欢玩的就是装皇帝,把树叶子撕碎成一条条的,然后黏在下巴上(他面容奇特,下巴比上颚长出一寸,黏胡子刚刚好),头顶一块木板,身上批一块黄布包袱,端坐在土堆上。那些小伙伴周德兴,汤河,徐达等就手持一些破木板子,当成朝板,跪成一排排的,山呼万岁!

杀牛犒劳群臣

朱元璋非常享受这个游戏,当老大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但是身为“皇帝”也不能光高高在上,也要为众大臣谋福利,至少不能大家饿肚子,特别是有人说想吃肉的时候。肉从哪来?朱元璋这帮小伙伴刚好在给刘德放牛,既然有大臣们都想吃肉了,而眼前又有现成的牛,那还等什么。朱元璋胆子本来也大,捆住了一头小牛娃,招呼其他人过来帮忙,周德兴抄斧子冲着小牛头上就来了一斧子,其他人有捡拾柴火的,有生火的,几个小伙伴兴高采烈的开启一场户外烧烤。

小牛娃能有多少肉,几个半大孩子一顿饕餮后,就只剩下了牛皮、牛骨头和牛尾巴了。这时候有的孩子开始害怕了,要是刘德知道他们吃了小牛,还不剥了他们几个的皮。

不愧是孩子王,朱元璋胆子大,主意还多,他让小伙伴埋了牛骨头和皮,又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石头缝隙里。然后朱元璋领着刘德到了山下,指给他看,还面不改色地告诉他,一头小牛钻到了山上的石头缝隙里了,死活也出不来了。刘德狠狠打了朱元璋一顿,把朱元璋赶回家,朱元璋因此丢了饭碗。你说朱元璋恨不恨刘德,十几岁的孩子心里肯定是憋了口气,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收拾收拾刘德。

天降横祸

元至正四年,旱灾、蝗灾、加上瘟疫像是商量好了,一股脑儿冲到了淮河流域,肆虐无忌。

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有时候一个村里一天就得死十几个人。孤庄村的老朱家也没能幸免,朱元璋的老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老母亲陈二娘,和大哥朱重四(朱兴隆)纷纷去世。

老朱家穷啊,穷得叮当响,一分钱都没有,更别提地了。但是人死为大,朱元璋去求田主刘得,祈求他能看在多年佃户的面子上,施舍一块坟地,结果刘德破口大骂,“呼叱昂昂“(御制皇陵碑)。

邻居百姓看着都不忍心了,最后刘继祖施舍了一块地。地是有了,但是寿衣棺椁还是没有啊,最后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就用些破衣裳包裹了尸身,抬到坟地草葬。出殡那天,老天爷偏偏不赏脸,电闪雷鸣,一场狂风暴雨从天而降。哥两个躲在树下避雨,等天放晴后一看,尸身再也找不到了。原来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已经掩埋了尸身。兄弟两个只能勉强在泥石流上薄薄堆了个土馒头,然后抱头痛哭,真是要多惨有多惨!

后来朱元璋执笔写皇陵碑时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写到:“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佛门不渡红尘客

朱元璋刚出生的时候,肚子胀得鼓鼓的,三四天都不会吃奶,眼看就要一命呜呼了。有一天,朱五四老爷子做了个梦,梦里朱元璋不成了,朱五四走投无路,就抱着他打算舍给庙里头,看看菩萨能不能救他,结果庙里的和尚不接,朱五四老爷子就又给抱回来了。忽然间,朱元璋大声啼哭起来,朱五四的梦才醒了,梦醒了,他发现朱元璋能吃奶了,真是菩萨显灵,后来朱五四老夫妇就去给庙里许了愿,给朱元璋舍了身。

瘟疫肆虐后,朱元璋家破人亡,一家人剩不下几个,刘德那铁定是不会让他再回去放牛去了,索性,朱元璋就应了父母当年的愿,舍身去了孤庄村一角的皇觉寺当了沙弥。

但是旱灾、蝗灾、加上瘟疫实在太厉害了,田地里颗粒无收,几百年的皇觉寺也开始闹饥荒了,结果朱元璋仅当了五十天的小沙弥,就被他师傅高彬和他师娘(高彬大和尚有老婆)给打发出去当了游方僧,四处化缘,说白了就是四处讨饭。颠沛流离几年后,朱元璋回到了皇觉寺,可是百年老寺已经被元军给烧了。

因为当时的韩山童号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称大明王,而彭莹玉也是个和尚,所以元军忌惮了和尚两字,开始大肆烧庙。

朱元璋在仅存的伽蓝殿里,跪在菩萨面前,投了数次双珓,祈求菩萨给他指条明路,结果每次菩萨给的明路都一样,那就是造反!

再见刘德

公元1370年5月,已经是大明帝国皇帝的朱元璋衣锦还乡,回到了孤庄村。想当年朱元璋是从一个放牛的小牛倌、小沙弥,再到郭子兴的亲兵......这样一步步走来的。他人生中第一份职业就是刘德的小牛倌,他怎么会忘记,特别是当初的那顿毒打,让朱元璋记忆犹新。

地主刘德早就吓坏了,屁滚尿流,跪在朱元璋面前涕泪横流,恨不得把自己的脸抽成猪头。

所有人都认为朱元璋不凌迟刘德,也要给他来一个五马分尸,以泄心头之恨。但出乎意料,朱元璋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不仅没有杀刘德,朱元璋还变得通情达理起来,反过头来劝慰刘德,还赐给了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帝王的胸襟和气度彰显昭昭。不仅是刘德,其他众乡邻,还有随从众大臣都被朱元璋的大度所感动。

是朱元璋生性善良,以德报怨?非也!能从一个放牛娃逆袭成开国帝王,没有一颗冰冷的心,早就被人杀几百遍了。朱元璋生性泼辣,又极其嗜杀。根据朱元璋自己所写的大诰等书记载,他执政期间,凌迟、枭首、种诛就有几千案,最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恒案,几个案子加起来杀的人就有十几万了。

刘德当年毒打朱元璋,在朱元璋哀求舍地的时候,又高声怒骂朱元璋,以朱元璋睚眦必报的性格,怎么会放过刘德。朱元璋只需要动动小手指头,或者使个眼色就能灭了刘德九族。但是朱元璋已经是个帝王了,帝王权术讲的就是玩弄人心,杀一个刘德只能泄一时的私愤,可如果放过刘德,薄施恩惠,全天下的百姓都会夸赞朱元璋胸襟开阔,以德报怨,对子民爱戴有佳。权衡利弊之下,宽恕刘德才是作为帝王的最好选择。

刘德还是当年的刘德,但朱元璋再也不是当年的放牛娃朱重八了!

我是@三疯奇谈,感恩遇见,一起成长!

sarbanse

sarbanse

在封建等级时代,一个穷了五代的农民摇身变成天子,这是千百年来人人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朱元璋却做到了,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同时,因为农民身份变成了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因此从他开始,更多的穷苦百姓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朱元璋有着迈进时代的意义。

小时候的朱元璋叫朱重八,也叫朱八八,老爹叫朱五四。取这样一个名字并不是朱元璋的老爹足够文盲,而是元朝政府为了方便户籍管理、省事而出的狗屁取名制度。那个时代的人今天要交这个税,明天要交那个税,真是可怜元代那些贪官污吏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税来,就连老百姓睡觉都要交“睡觉保护税”。穷人穷得叮当响,哪里有毛贼会来抢劫。但贪官却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治理的好,才没有贼人出入,所以得交这份睡觉税。

朱元璋的家庭本来都是靠租赁地主得的田过日子,遇到好地主五五平分,遇到霸道地主二八份还算不错的了。得到了这么点谷子,又要开始交这种那种税,简直了锅盖都要翻个底朝天了。朱元璋母亲饿死的时候,家里桌子上就剩一碗粥了,里面只有五六粒米饭。几天后,就一个接一个地饿死了。最后就剩朱元璋和他的侄子了,因为他们吃了地主刘德家的牛。

朱元璋给地主刘德放了十多年的牛,跟朱五四一样兢兢业业,到他16岁时,贪官已是遍地生花。交不起税就抢农民家留给来年春天的谷种,断人活路。朱元璋已经饿了好多天了,于是他在给刘德放牛之际,拉上徐达、汤和、朱文正等人把刘德家的牛仔给杀了,饱餐了一顿。当然刘德是不知道牛仔被朱元璋吃了,朱元璋谎称牛犊丢了,但依然被刘德狠揍了一顿。

朱元璋老爹饿死的时候,他跑去求地主刘德赏口棺材和一块葬地。他觉得朱五四给刘德干了几十年,这点应该会可怜他。但刘德拒绝了他,其实朱元璋也料到了,因为刘德打他的时候简直是往死里打。刘德对朱八八说:“你爹给我打工,我没亏待他,没缺过他的工钱,他干活,我付钱,我又不欠他什么,凭什么死了还要我出钱。”按章程来讲,刘德确实说得没错,但按人情来说,道理说也说不完。

幸得另一位地主刘继祖好心,把朱五四给安葬了。刘继祖和刘德是什么关系,历史已无从考证了,但他们都姓刘,都是当地地主,相必祖上是有关联的。所以,这里要区分的是,刘德是按他的地主章程办事,而刘继祖是按人情来处理他的事情。就对与错而言,刘德只能说心狠,他并没有错;而刘继祖可以说是心地善良。

可刘德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咸鱼翻身,而且还变成了皇帝。在朱元璋回到凤阳老家后,村民跪拜,刘德低着头在队伍中不敢吭声,但朱元璋是个记恨心很重的人,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在找刘德和刘继祖,刘德化成灰他都认识。朱元璋喊住刘德,刘德吓得直哆嗦,没想到朱元璋还走过去把他扶起来,并对他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就是说你做的事都是人之常情,朱元璋不怪他。

朱元璋对人情分得非常清楚,要按人情算,他欠他手底下那批将军和臣子们,那是还都还不清,可那些人的结局,都是个惨字。所以,朱元璋也是个按章法办事的人,他也觉得刘德没有错。并且还赐给了刘德30顷良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刘德给租田地,他全家早就饿死了,并且还有刘德的那头牛仔,可以说是救了他的命,只不过朱元璋不好意思说罢了,打内心深处,朱元璋是个感恩的人。同样,朱元璋也封了刘继祖的儿子为义惠侯。

心底无尘

心底无尘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诞生在了一个极其穷困的家庭,他的出身在当时社会上基本可以算得上最底层、最卑微的,那时候,他的家庭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拥有,只能用姓加数字的形式来起名字。

比如,朱元璋的高祖名字叫做朱百六、曾祖名字叫做朱四九、祖父的名字叫做朱初一、父亲的名字叫做朱五四,而他最开始的名字叫做朱重八。

朱元璋的家族从祖上三代开始,就一直没有独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帮一些地主干活维生。

在那个以农业耕种为主流的年代,没有土地是一件很致命的事情,这就导致了朱元璋的父亲没有那么多能力养活自己的孩子,在力难从心的情况下,从小就把朱元璋送到了自己帮干活的地主那里,帮地主放牛赚取起了维生口粮。

地主刘德是一个非常尖酸刻薄的人,基本上就没给过朱元璋什么好脸色,在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因为自然灾难丢掉性命后,朱元璋找到了刘德,想让他给自己的父母亲施舍一块土地,用来埋葬他们。

但是刘德舍不得给朱元璋土地,于是就非常坚决地拒绝了朱元璋。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刘德有一个很善良的哥哥,名字叫做刘继祖,他在听闻朱元璋家中的悲惨事情后,就主动给朱元璋一家送出了一小块土地,让其来埋葬自己的父母亲。

朱元璋的和尚生涯

在安葬完自己的父母亲后,对地主刘德绝望至极的他就离开了村子,最终在一个熟人的介绍下,来到了一座寺庙、剃度当了和尚。

如果是太平盛世当了和尚还好,但是当时时逢乱世,人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口粮供奉给寺庙,于是在寺庙陷入了缺粮危机后,朱元璋以及其他庙中的和尚就被住持打发离开了寺庙,云游天下去化缘维生了。

接下来,朱元璋在外行走奔波、化缘了三年时间,依靠这一路上人们的施舍,总算把自己的性命给保了下来。

三年时间过去后,他再度回到寺庙中,做起了自己的清平和尚。

朱元璋人生的崛起

不过没多久,一封信的到来改变了朱元璋的人生。

那封信是朱元璋的发小给他送来的,他的朋友在元末乱世首先参与到了起义军中,因为觉得当起义军比当和尚更有前途,他就专门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劝他一起参与到起义中。

因此在他的劝说下,朱元璋结束了自己的和尚生涯,加入到了起义军中。

后来,朱元璋娶了起义军首领郭子兴的养女,凭借着自己本身的能力以及这份独特关系,一步步在起义军中成长了起来。

后来,朱元璋不再满足于在郭子兴的手下发展,于是他脱离了郭子兴的势力范围,在外组建起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

在自己的军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他再度回归了郭子兴的部队,凭借着手中的兵权,成为了郭子兴部下数一数二的实权派人物。

在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成为了郭子兴部队的实际继承者,并在战胜所有江南起义军后,北上彻底终结了元朝。

朱元璋面对恩人和仇人

朱元璋是个记恩的人,在他衣锦还乡回到故乡后,他的恩人刘继祖已经死去,为了报答刘继祖的恩情,他就给死去的刘继祖封了侯爵,让他在地下世界中享受到了贵族的尊荣。

刘继祖的儿子则继承到自己父亲的爵位,与其他几户村中人口一同被朱元璋安排为了朱元璋祖陵的守陵人,为明朝世代守护起了祖陵。

如果按照朱元璋后来抄家灭口毫不留情的性格来说,地主刘德理应是会遭受到朱元璋的报复、家人理应是小命难保的,但是结局与我们想象中不同,朱元璋衣锦回乡后不仅没有给刘德施以惩罚,反而给了他一定的赏赐。

至于朱元璋为何会做出这种超乎常理的事情,我觉得跟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感动于地主刘德哥哥的仁慈,在那份浓重的恩情下,自然淡泊了很多惩罚刘德的念头。

第二个原因跟一些因果关系有关,那个年代的人们是非常迷信的,朱元璋可能觉得如果刘德给了自己父母安葬的土地,在那种风水不确定的情况下,自己可能就没有后来那样巨大的成就了,因此这也是一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可能跟朱元璋的境遇变化有关,在获得了那般巨大的成就后,朱元璋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放牛娃,他的心胸开阔了很多,所以就放过了在他眼中已经如同蝼蚁一般的刘德。

第四个原因我觉得有可能是朱元璋的作秀,因为地主刘德对他没有丝毫的威胁,所以他就没有如同那些功臣一样毫不留情面地将其杀掉,而是如同发达后的韩信一样,放过了他的小命,成全了自己心胸开阔的名声。

所以说这就是地主刘德最后的结局,以他曾经做过的事情、以朱元璋小时候对他的怨恨、以朱元璋后来的成就,他能活下来,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幸运。

家有三宝1

家有三宝1

今天要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另一面的、一个全新的朱元璋,多为民间流传。

朱元璋,元朝末年出生于安微凤阳的一个特别贫穷的家庭,小名叫朱重八,父母靠帮当地的地主刘德打工为生,到朱重八八岁时,由于当时的元朝政府相当腐败,各种苛捐杂税,百姓民不聊生,父母实在没办法解决一家子的吃饭问题了,再这样下去,一家人都可能饿死。于是父亲朱五四就找东家刘德商量,让朱重八来帮他放牛,赏他一口饭吃,也能保他一命。

朱重八从小就古灵精怪,爱调皮捣蛋,和几个放牛娃一起喊打喊杀玩游戏,玩拜皇帝,朱重八是真命天子之命,当时一起放牛的徐达汤和他们,不管是谁坐在土墩上,只要朱重八一拜,都会从上墩上摔下来,摔得头破血流,因为朱重八是真命天子,他们受不起。到朱重八坐上去让他们拜时,他们怎么拜,朱重八都坐得稳如泰山,从此他们都拜朱重八为大哥,成了孩子王。

由于小孩子贪玩,没有好好放牛,牛没吃饱,回去时被地主刘德看到了,就把这些放牛的孩子毒打了一顿,朱重八从小就爱记仇,被地主毒打一顿之后,发誓一定要报此仇。

这天,放牛娃们一起把牛赶上山后,又在一起玩拜皇帝,没有好好看住牛,倒致一头小牛从悬崖上掉下来摔伤了,如果让地主刘德知道他们没好好放牛摔伤的,大家又少不了被一顿毒打。朱重八就想了一个计策,大家一起把小牛杀了,用火烤来饱吃了一顿,然后清理了现场,再把牛尾巴塞到石缝里,叫小伙伴们拉住,然后就跑回去告诉地主,说小牛跑到石缝里了。

地主刘德跟朱重八一起来到山上一看,果然看到几个放牛娃正抓着牛尾巴在用力的拉着,里面还不时地传来牛叫声,地主赶紧也上去抓住牛尾巴用力的往外拉,只听得“啵"的一声,生生的把牛尾巴给扒断了,众人摔成一堆。试想,这朱重八乃是天庭派下来的真命天子,凡人不知道,山神土地还会不知道吗?因此山神土地在里面抓住牛尾巴,还学着牛叫,让朱重八和放牛娃们免了一次皮肉之苦。

朱重八在刘家放牛一呆就是六七年,已经长成了个小少年,这年在凤阳县境内发生瘟疫,朱重八的父母双双都在这场瘟疫中死了,但是朱家穷得连一块安葬之地都没有,朱重八只好硬着头皮求刘德要,好让父母早点入土为安。刘德直接拒绝,说你们一家吃我的喝我的,死了还要我地来安葬?没门。

后来还好在当地还有一个地主叫刘继祖,他看朱重八兄弟俩可怜,给了他一块墓地,朱重八的父母才得已安葬。朱重八安葬完父母之后,谢过刘继祖,从此对刘德怀狠在心,发誓一定要报此仇,决定远走他乡,闯荡江湖,没有出头之日,决不回乡。

朱重八开始浪迹江湖,当过和尚要过饭,吃过不少苦,后来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改名为朱元璋,意思是诛灭元朝。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战,终于推翻了元朝,当上了皇帝,建立了明朝之后,决定回乡祭祖,给当年给他土地安葬父母的刘继祖赏了100顷的良田,子孙后代世代为官。

朱元璋回乡后,附近的百姓都来拜见他,刘德吓得躲在跪拜的人群里不敢抬头,朱元璋早就见到了他,叫人把他叫到面前,大笑道:“老东家好久不见,我们来叙叙旧。"又在他耳边细声说:“以你当初对我们家的所做所为,你有一百条命都不够我杀,我现在要杀你的话易如反掌,但是我不想这么做,破坏我名声,已后你要好好做个善人,宣传我们好,否则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但是朱元璋表面上还是说到德的好话,而且还赏了他30顷的良田。后来虽然刘德改过自新,从此多行善事,但是多年后刘德一家还是没有躲过这一劫。

朱元璋有一次在和陈友谅的战争中输入很惨,只剩几个人躲在山顶上又饥又累,干粮都吃完了,又不能烧火做饭,剩最后一点米和几个芋子,就用一个瓷器装点水,把仅剩的米和芋子放进去让阳光晒粥吃,不了一心石头滚下来把瓷瓶打掉了,把米汤都漏掉了,几个人就用筷子叉着芋子吃了后就分手逃命。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后,逃得命的人来找朱元璋,见到朱元璋时说:“当年我们一起南征北战时,石将军攻破瓷都,汤将军逃走,竹将军打芋将军一枪一个!朱元璋大喜给他封官。消息传出后,又有人来找朱元璋,可是他们不会讲话,直接陈述当年逃命的事,朱元璋大恕,直接把他们杀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从小就是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当初就发誓要报此仇,他对那些一起帮他打江山的功臣都不放过,又怎么能容忍得了刘德这样的人?

至高处

至高处

1328年10月21日,豆腐店老板朱四五喜提贵子,取名朱重八,他祖父叫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数学世家。其实在元朝,老百姓不能上学,没有官当,只能用父母的年龄相加或出生日期来命名,这倒是省去了不少取名的困扰。

朱五四一看又来个带把儿的,愁眉不展。自己的哥哥朱五一有四个儿子: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朱五四要孩子晚,占了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和朱重八,而家里穷得不仅揭不开锅,连娶妻都困难。只有大哥朱重四属于“明媒正娶”,自己的二哥三哥不得不成为“赘婿”,两个姐姐也嫁到了邻乡。

朱五四一家子挤在漏风漏雨的破房子里十分寒酸,朱五四想将朱重八送到寺庙当和尚,可妻子陈氏死活不答应,此事因此作罢。

放牛娃的悲惨记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兵荒马乱的元朝,朱重八从10岁时便开始种田,12岁时给一个叫刘德的地主种地。

刘德有个外号叫“刘扒皮”,别人家放牛的都管饭,他却说“猫无午饭、狗无中饭、小放牛的没早饭”,其实他的话只说了一半,不仅没早饭,也没午饭和晚饭!

几年间,朱重八天天和徐达、汤和一起放牛,经常饿得前胸贴后背,有一天,兄弟三人放牛时实在饿虚脱了,准备去河边捉鱼,但到了河边一看,河水早干了,甭说是鱼,就连蚯蚓都找不到!

于是他们又去捉兔子,但兔子跑得飞快,他们一个个饿的路都快走不动了,怎么跑得过兔子,追了半天连兔子影都没看到几次。

眼看着快饿死了,朱重八人狠话不多,直接拿了一个绳子将一头小牛犊4条腿捆了起来,让徐达、汤和一起动手,直接把小牛犊子烤了吃,这可能是朱重八长这么大以来最野的一次, 却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吃完烤乳猪后,朱重八打了个饱嗝,这时两位小伙伴担心起来“刘德那老地主绝不会善罢甘休,这事儿咱们怎么办?”

朱重八说“没关系,咱们找个理由搪塞一下就行”。在朱重八身边,只有一根剩下的牛尾巴了,他把牛尾巴放到了石缝里,让两个伙伴在这里守着,转头就去找刘地主。

朱重八带着刘德来到山坡,说道“牛从石头缝里钻进去了,我们抓了半天没拦住,只揪掉了一根牛尾巴”。

刘德虽然很抠门,但是并不傻啊,他看了一眼石头缝外的尾巴,转头就将朱重八狠狠打了一顿,然后扫地出门。

朱重八唯一一份“正经工作”都没了,自此彻底成了一名流浪汉。在家赋闲几年后,虫灾、旱灾、瘟疫接踵而至,仅过了半年,朱重八的父亲、父亲、大哥、侄子全都死了。

人死了就得埋。朱重八虽然不情愿,但只能去找老地主刘德家去“要块地”。刘德看着落魄的朱重八,不仅不给地,还将朱重八臭骂一顿,大体意思就是“臭不要脸的,当年吃我牛那事我还没忘呢,还有脸来要地”,随后就将朱重八赶了出来。

绝望的朱重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此时邻居刘继祖看到可怜兮兮的朱重八,竟然主动送了一块地给他,这让朱重八激动地两泪纵横,这份恩情算是记下了。不过在那个年代,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个问题,给东西基本全靠情分。

安葬了家人后,朱重八只能另寻出路,此时她遇到了一位贵人:妇女汪氏!在汪氏的帮助下,朱重八在黄觉寺安顿了下来,从此成为了一名和尚。但好景不长,寺庙里也缺衣少食,朱重八不得不外出乞讨。

飞黄腾达后的光宗耀祖

由于时局动乱,韩山童、刘福通掀起了农民起义,濠州望族郭子兴发动红巾军起义。这时,当年放牛的好兄弟汤和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邀请他从军。

自此,朱重八加入了郭子兴的部队,郭子兴不仅将他当成“亲儿子”,还将自己的女儿马氏嫁给了他,为了与过去那个乞丐区别,朱重八改名朱元璋,并网罗了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一批猛将谋士,打败了陈友亮,张士诚,在1368年成立了大明王朝。

过了几年,刘继祖因病去世,他只有一个儿子刘英,孤苦无依。朱元璋知道后将自己的佩剑送给了刘英,并让他成为了自己贴身侍卫。每次冲锋陷阵时,刘英都主动请缨,但朱元璋没有一次答应。朱元璋告诉刘英

“知道为什么不让你上阵吗?刘家就你一个独苗,我怎么能把你放到危险的境地啊!”

1370年9月,朱元璋回老家凤阳皇陵祭祀,在休息时,他又想起了刘英父亲刘继祖当年的赠地之恩,于是他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夫人娄氏为侯夫人。

如何对待恩人与仇人?

此时他又想起了一位故人:刘德,于是朱元璋让人将刘德找来。刘德一听皇帝朱元璋召见,差点吓得尿得裤子。刘德都不记得自己怎么走到朱元璋面前。只听“噗通”一声,刘德跪倒在地,边抽嘴巴边磕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当年辜负了皇帝”。

原本以为朱元璋是来报仇的,可朱元璋却下来扶起了刘德,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完又加了一个字“赏”。刘德都懵了,不但没被处罚,反而给了30顷良田,免除10年税负。

出了门后,刘德掐了掐自己的脸庞,确定不是做梦,一溜烟赶紧跑了。

要说朱元璋可不是个善类,当年胡惟庸案,李善长案,郭桓案几个案子诛杀了十余万人。但他对刘德却没痛下杀手,一方面是因为地位不同了,皇帝就要体现明君和仁爱的一面,对于当年的仇人没有赶尽杀绝,这不就是给自己树立“善人”人设嘛。

另一方面当年如果没有刘德,可能也早就饿死了,那头烤牛的味道让朱元璋永世难忘啊,更何况眼界高了后,朱元璋学会了换位思考,如果朱元璋在刘德位置上,可能做得事比他还绝呢,所以放过一个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的人,并给予奖励,只是给别人做个样子而已。

对于真正的恩人,朱元璋特别照顾,他刘英的孩子刘鉴带到国子监读书,刘鉴聪明过人,过目不忘。朱元璋特别喜欢,等刘鉴长大后还准备重用,但可惜刘鉴突然因病去世,这让朱元璋十分伤心。

对于汪氏妇女和刘继祖,朱元璋让他们享受与皇家帝王同样的祭祀待遇,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个例,也能看出朱元璋对刘继祖和汪氏妇女是发自内心的感恩。

ruruzee

ruruzee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

其出身贫苦人家,家无立锥之地,亲人在大饥荒中接二连三地死去,他当过和尚,做过叫花子,风霜江湖,历经战阵,终于完成了神奇的人生逆袭,华丽转身,成为了华夏大一统皇帝,创大明三百年基业,壮哉!

想想看,从叫花子蜕变为皇帝,这中间又饱含了多少悲欢与唏嘘。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朱元璋钦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陵,朱元璋考虑到自古以来皇陵碑都是腐儒代笔的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于是亲自捉刀,作御制皇陵碑,备述创业之艰辛、江山来之之不易。

碑文从悲惨的童年写起:父亲务农,起早贪黑,却朝夕徬徨,食不果腹。俄尔天灾流行,亲人罹殃。父亲六十有四而终,母亲五十有九而亡,长兄又死,合家守丧……

接着便是对地主刘德的血泪控诉:“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字里行间,看得出朱元璋对刘德是非常怨恨的——地主刘德理都不理我们,呼喝斥骂,嚣张凶恶。我的父母大哥给他种了一辈子地,死了,他也不肯施舍一块荒地给我们来埋葬,邻居们都为我们忧伤惆怅。

不过,紧接着,朱元璋又提到:“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即刘德虽然狠毒无人性,但他的兄长却非常慷慨,义赠薄地,让死人入土为安。

刘德的兄弟叫刘继祖。

刘继祖的儿子年龄和朱元璋差不多,是朱元璋非常要好的小伙伴。

这位小伙伴看到了朱家的窘境,回跟父亲诉说,于是就有了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善举。

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新造的皇陵,就是在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原址上造成。

不用说,朱元璋对刘继祖一家是非常感恩的。

而早在龙凤十二年(1366年)三月,朱元璋平定淮东,便有过一次返乡省墓之举。

该年四月初九日,朱元璋从张士诚手里夺回了濠州。

说来也巧,当天,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忌日,而距他父亲的忌日刚过三天,且距他母亲的忌日尚有十三天。

于是,朱元璋便有了返乡省墓之念,并于四月十三日动身。

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回到了阔别了十二载的家乡。

这时刘继祖已经死了,朱元璋见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儿时玩伴。

朱元璋感慨良多,一面让人增大加固父母的坟墓,一面让刘继祖的儿子“招致邻党二十家以守陵墓”,赐朱户,免其赋役。

朱元璋还赐刘继祖儿子名“英”,许诺他日必“报夙昔相念之德”。

朱元璋宴请家乡父亲,流泪说:“吾与诸父老不相见久矣。今还故乡,念父老乡人罹兵难以来,未遂生息,吾甚悯焉。”

和父老话别时,朱元璋信誓旦旦地说:“乡县租赋,当令有司勿征。二三年间,当复来见。”

在这种背景下,他当然没有报复、或问罪当年狠毒的刘德。

而当两年后,大明开国,朱元璋已经贵为天子,就更加不会为过去这一小过节问罪刘德了。

重回家乡,他对已经吓得面如死灰的刘德意味深长地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对于大恩人刘继祖,朱元璋敕授他的儿子刘英为从仕郎,署令卫护皇陵,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追赠刘继祖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并亲笔题写诰书。

追赠刘继祖诰有提到“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之句,追赠义惠侯夫人娄氏诰则说:“非独夫之仁惠外施,实由内助之功。”

朱元璋还亲自祭拜了刘继祖夫妻,写祭义惠侯刘继祖及妻夫人娄氏文念念不忘刘氏夫妇“惠朕葬地,遂得安于阴宅”之德。

皖★风

皖★风

这要说明一个重要信息,刘德还有个兄长叫刘继祖。他们兄弟两个人给明太祖的人生做出了极大的影响。

据说,明太祖少年时代曾经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生活,一家人靠着给本村地主刘继祖、刘德兄弟的庄子上当佃户为生。到了大元至正末,有一年,天灾相踵,继而瘟疫流行,明太祖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和大哥朱兴隆不幸先后病逝,可怜见日后的大明太祖高皇帝此时连给父母兄长下葬的地儿都没有。因为没有钱买棺材,只能用草席包裹父母和兄长的遗体。之后还是少年的明太祖就跑去找东家刘德,希望对方能施舍一块坟地用来安葬三位亲人,但遭到了刘德的拒绝。幸亏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在一旁看不过去,就拿出一块地,让明太祖安葬了家人。

后来明太祖起兵反元,以吴王的身份衣锦还乡。富贵还乡后的明太祖已经不是当年的放牛娃,而是即将执掌天下的开国之君。过于复杂的人生经验使明太祖在回忆自己的前半生时肯定会比寻常人看的更深刻。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兄长;自己的恩人刘继祖、自己曾经厌恶甚至是仇恨的刘德……这一切似乎只属于放牛娃朱重八,而不属于吴王朱元璋……一切都过去了。于是,明太祖封刘继祖的子孙为侯,和大明朝与国同休。而对于昔日的“恶人”刘德,明太祖则很平淡的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你当时的所做所为,不过是人之常情。我贫困之时,你怎么会想到我将成为皇帝?”

明太祖一生在很多地方都刻意的向汉高祖致敬,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总觉得同样“白手起家”的彼此十分相似。但是,有一点明太祖对汉高祖对十分的不以为然,那就是汉高祖记恨嫂子对自己当初的刻薄, 封自己的侄子刘信为“羹颉侯”。“羹颉”之意就是“断粮了”。 对此明太祖公开说过:“论高祖豁达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记恨寡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则度量亦未弘矣。”也就是说,汉高祖这样做,显得太睚眦必报。 所以人生经验更加丰富坎坷的明太祖决定以大度和恩惠给自己的前半生做个了结。

在离开家乡前,明太祖请自己的乡亲父老吃了一顿宴席。在酒席上,明太祖向父老乡亲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家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并嘱咐大家平日种田、做生意时不要离家太远,因为淮河两岸仍旧有不是战乱。乱世之人,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未来,大家一定要活下去,亲眼看一看我的时代。

顺便说一句:明太祖早年身世成谜,他的家族究竟是来自来自于何方也是诸说纷纭。在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中,明太祖说:“但朱氏世次自朱仲八以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在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爰自金陵太平,驻节开府,为基本之地,实乡郡也”。并且继续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也就是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而这里也是大元句容郡王玉里伯牙吾世家的聚居地。 这种看似坦率的态度其就更让人难以琢磨这他的真正身世。之后,明太祖又自述其祖父是因为不堪重赋才离开句容并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到淮西谋生。也就是说,明太祖家族是在后来才辗转漂泊到安徽凤阳。

但是,这这一切,都只是传说。真相依然沉默在历史的深处。

明太祖的祖籍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


放牛娃

安徽凤阳明祖陵神道。

erivk

erivk

不要小看粗人,粗人有时能办大事。

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汉光武帝也曾经放牛),到40岁时已经逆袭建立了大明。天下平定的朱元璋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仇人呐?朱元璋迥异于同样出身的汉高祖刘邦的做法,汉高祖刘邦杀死了战场中放了自己一条生路的恩人丁公,而朱元璋却是相反的套路。(放牛娃图)

朱元璋如何对待自己的“仇人”刘德?

刘德是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小的时候替刘德放过牛,在放牛的岁月里,少不了受到刘德的责罚,朱元璋也不是省油的灯,肯定也是淘皮捣蛋(岁数小)。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回“衣锦还乡”,众乡亲都聚拢在一起,刘德吓得不轻,闹不好诛灭九族,朱元璋对贪污官吏下手毫不留情,大明朝的人都非常清楚。(和尚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却没有对往日的“仇人”刘德下手,而是赏赐了30顷田地,并且免了10年的赋税。根据记载,朱元璋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意思是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是人之常情。我(朱元璋)小时候贫困,你那里能知道我能做皇帝呐?(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为何要这样做?

朱元璋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祖父等都是为了逃避拖欠的元朝税赋而跑出来的(朱元璋自修家谱记载,祖上出自于江苏句容朱家巷),在安徽凤阳租种刘德的田地过生活,朱元璋还被雇佣去放牛。刘德作为一个小老板,肯定监督放牛的效果,放的不好自然会责罚朱元璋,这也算是正常的工作程序之一了,换你做老板,手下人不好好干活,什么处罚也没有,估计你的公司离倒闭不远了。刘德责罚小时的朱元璋是人之常情,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这样的事情还是非常明白,做皇帝不能睚眦必报,不然天下效仿。(朱元璋剧照)

以前小朱元璋是底层员工,刘德是上位者,现在朱元璋是皇帝,而刘德属于蝼蚁这一阶层,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元璋作为一个有胸襟的开国皇帝,岂能为一点点小时候恩怨而做出处罚!

朱元璋赏赐刘德田地30顷(450亩),免赋税10年,在这里是有向全国传递农业政策信号——恢复发展农业。元朝就是因为农民吃不饱肚子才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元末战争时期,朱元璋采用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才使得朱元璋集聚足够的力量,这是基础。朱元璋虽然做了皇帝,但元末的战争使得百废待兴,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最为重要,农业是大明的立国之本。(刘德剧照)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减免赋税;之后在受灾地区和受战争影响较大的地区减免赋税,分别在1370年、1371年、1376年减免应天(南京)、两浙、山东、北平、河南、江西等地的税赋,这些地方战争的影响非常大。

明朝初十几年内,农业恢复发展迅速,农民稳定,这样的政策使得大明朝的彻底稳固了统治。

朱元璋对农民相当不错,他们可以穿丝绸衣服,商人最好只能穿绢布做的衣服。对待明朝的贪官污吏(还有功臣)下手不软,杀了很多,从这一点看,朱元璋这个老板对自己的员工够狠的,与刘德这个小老板手段相比,有天壤之别。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朱元璋:

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松风萝月

松风萝月

朱元璋是个极端自私的人,凡是觉得对维护他一手开创的大明江山有利的,他都会不惜屈下身子去做,甚至不惜以德报怨;凡是觉得对以后大明江山统治不利的,不管是勋族贵戚,残忍杀之而毫不留情面。

大明建立以后,朱皇帝着手巩固自己的政权,力争为接继的子孙们留下一个和平稳定的交接环境,以确保大明千秋万世。他害怕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勋将在他离世后对自己子孙后代继位有威胁,就大杀功臣名将,利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几乎残忍杀尽功臣勋将,两案牵连杀人达三、四万之多,什么剥皮实草、什么千刀万剐、什么寝皮食肉等等早已消失的酷刑他都拿回来了,其野蛮残忍淹没了当时文明发展阶段,让人怀疑是否又回到了先秦严法酷刑时代,真不愧是从人间最底层叫花子起身的帝王。但是,朱皇帝又是个分辨能力极强的人,那怕以前怎样侮辱危害自己,令自己多么讨厌恼怒,只要有利于自己江山的稳固,他都会不记前嫌,以德报怨,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他对待地主刘德的事了。刘德是朱元璋家乡的一个地主,从朱皇帝记事时起,他的父亲朱五四就是刘德家的佃户,给刘德种地。当时元朝有个规定,凡是没有读过书或当过官的人不得给自己取文雅的名字,名字只能以数字相加而产生,朱五四如此,朱皇帝最初的名字朱重八也是如此,朱重八实际叫朱八八。朱五四是佃户,贫困不堪,朱重八自然也得给地主打工,给刘德家放牛,一放就是十二年。在那一年,父亲朱五四因劳累病死了,地无一垄的朱家自然没有安葬之地,想着一辈子给刘德做佃户,又是乡里乡亲的,刘德会舍块土地安葬父亲。于是朱重八和二哥用破门板抬着父亲的尸体找刘德帮忙恩赐,不想刘德一口回绝,还恶语相加。朱兄弟痛哭流涕求告,也说不动刘德,还好旁边刘德的大哥刘继祖看不上了,心生恻隐,就给了朱家兄弟一块葬父之地,总算是让父亲入土为安了。安葬了父亲的朱元璋,从此走出家乡,做和尚、当叫花,后来被逼参加了红巾军,经过多年的打拼,于1368年在南京竟登基做了皇帝。过了两年,朱元璋觉得应该衣锦还乡显摆一翻,就带着护卫车马仪仗前呼后拥地回了家乡。父老乡亲没想到当年的放牛娃叫花子,现在竟成了不可一世的开国帝王,自然纷纷跪拜,山呼万岁了。刘德这时年事已高,闻听此信不亚晴天霹雳,躲在人群颤抖不已。朱元璋自然也没忘记刘德,从人群众喊出了他。吓得要死的刘德磕头如捣蒜,面如死灰,乡邻们这时也认为刘德必死无疑。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朱皇帝慢慢搀起了刘德,还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天会做皇帝呢?”刘德自然感激涕零朱元璋不计前嫌不杀大恩,当问及刘继祖时,刘德告诉朱元璋哥哥已经过世了。朱皇帝感慨之余,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也赠予刘德良田30顷,并免除10年赋税徭役。

当时大明国基初建,百废待兴,人心不稳,残元未灭。朱元璋能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厚赏刘德,说明他是个成事之君,具备帝王胸襟。这样不但让自己更得民心,也更有利于自己的千秋大业。

路影记

路影记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