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皇帝后如何对待刘德的?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万历野获编

《万历野获编》,三十卷﹐又有补遗四卷。该书记述起於明初﹐迄於万历末年﹐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典故遗闻﹑阶级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纷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山川风物﹑经史子集﹑工艺技术﹑释道宗教﹑...

沈德符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wangjing

wangjing

应该好好抱当他

liangsuisha

liangsuisha

朱元璋在称帝之后,再一次见到了曾经放牛地主刘德,而刘德见到朱元璋,第1件事情就是跪地求饶,朱元璋已经作为一国之君,绝对不能仗着自己的能力,而去报复曾经的仇人,其实刘德也并不能算得上是朱元璋的仇敌,因为人家不给你是本分,给你是人情,这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朱元璋他也必须展现出大度的一面,对于刘德他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如果朱元璋真是为了这件事情而杀了这个地主,那么他的名声肯定会因此而受到大家的唾骂。

而作为地主的刘德在得到了朱元璋原谅之后,也做了很多的善事,我想对于他自己而言,也是把这件事情看得很明白。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朱元璋对他以德报怨,如果他再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么他就是一个失败的人。

在我看来,朱元璋还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最起码他在反腐这一方面做的很严厉,但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明朝其他的皇帝们大多数都非常的昏庸!!!

林佳Jayne-Li

林佳Jayne-Li

朱兄璋给刘德华啥时候放过牛?

01

01

以德报怨?朱元璋有那副好心肠吗,开国功臣都杀光了,蓝玉的皮还在那挂着呢!出人意料的是不但放过了刘德,而还赐给了他地。刘德不给他留德,他为啥给刘德留德,真让人琢磨不透?恨不恨刘德?

恨!而且是从小就恨。小小年纪,看着刘德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自己连残羹剩饭也吃不饱,还得给刘老财家放牛,能不恨吗。民间还编了个解恨的故事,说朱元璋小时候放牛时,把刘德的牛杀了分给穷人吃,剩下一根尾巴送给刘德,说牛抑郁要自杀,尾巴都拽掉了还是跳悬崖了。编故事的人也太敷衍了,把老奸巨滑的刘老财当二傻子,几个孩子怎么能杀得了牛,以为杀鸡杀兔子啊!剥皮需要好手艺,以为是脱衣服啊!刘老财死扣死扣的,别说牛掉悬崖下面了,就是掉到地缝里他也会找回来。这故事就是为了标榜长得像脑积水一样的朱元璋小时候聪明胡编乱造的。

不给朱元璋吃饱饭也罢了,刘德一点怜悯心也没有。朱元璋他妈死后,求刘德给块坟地,农耕时代土地金贵,刘德哪舍得啊,你妈死了,又不是我妈,凭啥我出血!直接拒绝了。那年朱元璋17岁了,杀了刘德的心都有。

还好,刘德的兄弟给了朱元璋一块薄地,朱元璋卷了块草席,把母亲葬了。

以德报怨?

朱元璋当皇帝后,要回家乡抖抖威风。刘德差点被吓死,放牛娃咋就当皇帝了,回来肯定要我这条老命,吓得躲到山洞里了。朱元璋还真没忘记他,叫人把他从山里找回来。刘德见了朱元璋吓得屁滚尿流,跪在地上如鸡吃碎米磕头不止。没想到朱元璋却乐了:“刘德啊,你又不是神仙,当年怎么知道我能当皇帝呢,过去的事不怪你。”不但不怪,还赏赐了刘德30顷田地,免去了他10年的赋税。

为何放过刘德?

朱元璋为啥这么干,当皇帝后心胸宽广了?当然不是,蓝玉、胡惟庸、李善长、陆仲亨等等,为大明江山披肝沥胆,朱元璋说杀就杀了,特别是对蓝玉,剥皮实草,挂在大广场示众。从这事看朱元璋没有容人的胸怀。

为啥不杀刘德呢?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因为在朱元璋眼里刘德太卑微,不值得杀。他杀的那些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将军,为大明朝的建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主,掩盖了朱皇帝的光环,有能力、有本事、有谋反资本的人。刘德有什么,连三尺薄地都舍不得的小地主,对皇位没有任何威胁。留他一条狗命他不但会感恩戴德,还会歌功颂德,而且会成为朱皇帝以德报怨,赢得大明百姓爱戴,留名青史的证据。杀了他就像按死个跳蚤,反而失去了价值。

朱元璋心里有杆秤,不杀了刘德,是为了赢得百姓支持;杀了大将,是为了国家安定。杀与不杀,都是为了天下。

饭饭了个饭

饭饭了个饭

自家的放牛娃,再见面时已经成了皇帝,对于刘德来说不杀已经是大恩了,朱元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还给了一些回报,可以说是以德报怨了。

朱元璋出生在元朝天历元年农历八月初八,因为出身低微父母也没有文化,就按照出生日期给他起了朱重八这个名字。

朱元璋开创明朝,没有背景全凭自己的本事,是真正的白手起家。用穷的叮当响来形容他的出身都算是往高处说了,小时候的朱元璋哪里听过叮当响,听得最多的声音估计就是自己肚子咕咕叫了。

地主刘德有许多的土地,但是他自己是不会亲自去种的。他将自己的土地租给其他的农民去种,到了收获的季节,大部分粮食都会作为租金被刘德克扣下来,剩下的少部分粮食才是农民辛苦劳动后得到的口粮。朱元璋的父亲是地主刘德家的佃户之一。

朱元璋和刘德的恩怨。

朱元璋家里本来就穷兄弟姊妹还多,朱元璋自小就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作为男孩,朱元璋也要为这个家出一份力。还是个孩子的朱元璋,还无法从事太过繁重的劳动,因此他只能到地主刘德家放牛。这才有了朱元璋和刘德的恩恩怨怨。

时间一晃到了元末。战乱不断是为人祸,偏偏祸不单行,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安徽濠州遭了大旱灾。旱灾之后,蝗灾和瘟疫又紧随其后。朱元璋的父母、大哥也在这场天灾人祸中去世。本就挣扎在生存的底线上的老朱家本,现在遭了大灾,家里的顶梁柱纷纷垮塌,这无异于灭顶之灾。

古时非常讲究人死为大,入土为安,虽然贫穷,朱元璋也不想看到父母暴尸荒野,也想让他们入土为安。可是朱元璋真的做不到啊,因为他们家根本就没有坟地。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去求地主刘德。希望刘德可以看在老朱家给他们多年当牛做马的份上,能行行好,帮他一把。

听完朱元璋的请求,刘德非但没有动容,帮助朱元璋安排丧事,反倒对朱元璋破口大骂。在刘德看来,他们活着的时候虽然给自己打工,但是他也从不拖欠他们工资。你干活,我付钱,大家两不相欠。

向刘德讨要坟地无果的朱元璋,看着自己的亲人无处安葬,失声痛哭起来。他的哭声引来了刘德的堂哥刘继祖。所幸患难见真情,刘继祖见朱家实在可怜,又出于对刘德毫无情义的行为的义愤,于是找到了朱元璋,对他说道:“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焉。”

从这次事件之后,朱元璋也看清了地主刘德冷酷无情的本性,再继续为他打工,自己的下场只能像父亲一样。于是,朱元璋离开了刘德,不再给他放牛。二人的雇佣关系至此宣告结束。

朱元璋以德报怨。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曾经的放牛娃、乞丐、和尚竟然成了九五之尊,明朝的开国帝王。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铁血手段,臣子们哪个不是战战兢兢,一个不小心,便会有性命之忧。而作为贫民出身的皇帝,尝尽了人间疾苦,受尽了人情的冷暖,对百姓可以说爱护有加。对于欺压百姓的大臣和地主自然少不了一番敲打,还命人在不少地方都设置鸣冤鼓为百姓伸冤。

那么他又是如何对待曾经欺压他的地主刘德的呢?朱元璋随便找个借口都可以惩罚刘德,怎么处罚他都得受着,更何况,朱元璋想要惩罚一个人,从来不需要借口。

作为地主的刘德,跑了没有地,不跑怕丧命,朱元璋没有明确态度之前可以说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朱元璋一天不表态他一天就不得安宁!可以说内心饱受折磨。

终于有一天等来了,朱元璋的召见。刘德见到朱元璋时战战兢兢,瑟瑟发抖,将头磕得砰砰响,高喊着饶命,差点就当场给吓尿了。

朱元璋见到此情此景,只是苦笑了一下,便让刘德起身说话,随后朱元璋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意思是说,你当年的行为,是人之常情,那时候我是贫困,你当时又怎么会知道我今天能当上皇帝呢,所以我并不怪你。朱元璋非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还赏赐给他几十亩田地,还免除他10年徭役赋税。也算是以德报怨了。

当然对于刘继祖的封赏就更加的丰厚了,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世袭罔替。并下旨以后每一代皇帝都要善待刘氏家族,而刘家也成了凤阳的名门望族,和大明王朝荣辱与共。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万历野获编

小结:朱元璋之所以以德报怨,首先是因为对家乡情厚仁慈,其次是地位不同格局也完全不同,最后是要彰显自己的大度宽容。或许还因为刘德也算得上是他生命中磨砺他的贵人吧。

小桥

小桥

主持让朱元璋去阜阳去要饭,主持咋想的,我们那里那时易子相食,当时没把朱重八给炖了,也是他命大。

ERARTA

ERARTA

朱元璋小的时候,他的父母都是靠给人家地主种地讨生活。当时他们一家都是给地主刘德家打工,就连小小年纪的朱元璋,也是在为刘德家放牛。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瘟疫的到来,让朱元璋的一家人,全部离他而去了。他的亲人,除了二哥之外,都相继的离开了人世。这对年幼的朱元璋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打击。而且对他和哥哥来说,比打击更加痛苦的是,他们要如何处理自己父母的尸体。由于家里太穷,连给父亲找一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于是朱元璋和二哥硬着头皮来到了大地主刘德家中,希望他能够发发善心给父亲一块地让父亲入土为安。因为朱元璋从小给刘德放牛,所以他认为刘德会恩准他的请求。谁知刘德是一个出了名的抠门财主,不但对朱元璋恶语相向,还拿棍子把他们给赶出了家门。

面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兄弟俩,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动了恻隐之心。看到可怜的兄弟俩,他决定拿出一块地来给朱元璋的父亲做陵墓。朱元璋很是感激,给大善人刘继祖连连磕头。草草安葬了父亲之后,朱元璋刘离开了家乡,出去混一口饭吃,而刘德和刘继祖的鲜明对比也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其实当时的人们都没有在意,谁又会想到一个穷的都快饿死的小孩儿日后会成为大明王朝的奠基人。朱元璋从军之后,势力不断壮大,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地方军阀,又挥师北上把元朝赶回了蒙古老家,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天下初定后,朱元璋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回家去看看。正当所有的老乡都在为朱元璋能够成为皇帝感到自豪的时候,有一个人默默的躲了起来,他就是当年的大财主刘德。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朱皇帝想见的人还没有见不到的。刘德见到朱元璋后,跪在地上一直磕头,并大骂自己狗眼看人低,有眼不识泰山。一般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十分记仇的,谁要是得罪了他,后果可想而知。可这一次朱元璋一反常态,见到跪在地上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说到:“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是你的做法也合乎常理,我当年那么穷,你哪能知道我今天会成为皇帝?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是赏给了他30顷良田,并且免掉了他十年的赋税,这让刘德大感意外,赶紧磕头,谢皇上隆恩。朱元璋又询问了恩人刘继祖的情况,得知已经不再人世,他大为伤感,感叹好人不长命,于是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而刘继祖的后代刘英及其家人,也一直收到大明的关照,在家乡广置田产,终生免除赋税徭役,和朱氏皇子皇孙的待遇相同,以此来报答恩人当年赏地之恩。

天津阿蒙

天津阿蒙

,一

老柴

老柴

朱元璋当皇帝后,刘德早就去世了,人死债消,历史也就没有记载朱元璋和刘德的事情。只是有朱元璋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的事情。

朱元璋吃牛的故事可谓人尽皆知,流传广泛,其故事大概就是,朱元璋小时候家穷只能给地主刘德放牛为生。

村里给刘德放牛的小孩很多,周德兴、汤和、徐达等人都是朱元璋的伙伴,朱元璋不知啥原因成了孩子王,这些同龄的孩子们都听朱元璋的。

朱元璋放牛的时候最喜欢当皇帝玩,将牛毛粘在嘴边当胡须,找一块木板顶在头上当平天冠,弄一块破黄布披在身上,然后土堆上一坐,就做起皇帝来了。

放牛的其他娃娃们就当臣子,毕恭毕敬地跪在地上,对朱元璋山呼万岁,三跪九叩头。

不过这类游戏玩多了,其他孩子也会厌倦,就问朱元璋:你作为皇帝我们作为臣子,总得赏赐我们吧?

这下让朱元璋犯难了,自己当皇帝挺高兴的,对于赏赐这茬儿却束手无策,一时之间也拿不出赏赐,可是自己已然入戏,不能糊弄大家伙丢了面子,情急之下就说将这头牛宰了赏赐大家吃肉。

不料假戏真做,朱元璋和小伙伴真把牛杀了吃肉。吃肉一时香,可是却没法向地主刘德交待。事情很快败露,朱元璋主动承担了责任。

刘德自然没有放过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家里穷,赔不起刘德的牛,刘德无奈之下将他毒打一顿了事。

故事很简短,却也提现出了朱元璋大丈夫敢作敢当,说到做到的豪迈性格,从侧面衬托出了朱元璋与众不同的特质,有成为天子的气象。

刘德反而成了小人,作为地主压榨百姓,导致世人看故事忽略了历史背景,一致认为刘德是坏人的头头,朱元璋是穷苦人的反应。

不过从现在来看这个故事,会发现刘德是个好人,他的做法并没有任何错误;而朱元璋干了一件蠢事。无论刘德是不是地主,人品好不好,朱元璋吃牛本身就是缺德的。

从道德上来说,朱元璋的做法与小人无异,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天灾人祸不断,穷苦人根本没有出路,刘德作为地主没有当黄世仁让老朱家欠高利贷,反而让朱元璋给他放牛,给了朱元璋一口饭吃。

在那个年代里,给人一口饭吃就是大恩大德的事情,不过朱元璋没有珍惜这个机会,却做了吃牛的事情,岂不是小人行径。

从古代律法上来说,朱元璋干的就是违法乱纪的事情。古代农耕社会的法律中,农民随意杀牛可是大罪一桩,弄不好就得吃官司坐牢。

刘德没有追究朱元璋杀牛的罪责,将他送官府处理,也没有声张这件事,让老朱家倾家荡产来赔偿,只是将朱元璋打了一顿了事。

刘德作为地主跟老朱家不占亲不带故,一来没有让朱家赔偿,二来没有将朱元璋送官府知罪,就因为是同村乡里人对朱元璋网开一面,已经仁至义尽了。

这个故事漏洞百出,《明史》上也没有记载,自然是后人穿凿附会编写的,刘德是否确有其人,朱元璋吃牛是否确有其事,一切皆未可知。

历史虽然没有记载刘德其人,也没有记录朱元璋吃牛的事情,但是记载了另一姓刘之人刘继祖,讲述了朱元璋埋葬父母的事情。其故事大意如下。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凤阳一带蝗灾和瘟疫爆发,不到半个月时间里,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可是老朱家本来就是穷苦人,拿不出一亩三分地来安葬亡人。

老朱家的朱元璋兄弟俩去求他们的地主,希望得到一块墓地,只是地主置他们等于不顾,反而大声呼叱他们。

朱元璋一家得不到墓地,街坊邻里也为他们十分伤心,这时地主的兄长刘继祖慷慨大方,将他的一块好地拿出来送给朱元璋做墓地。

朱元璋一家才解决了墓地的事情,没有钱置办棺材和新鲜的寿衣,就以草席子和旧衣服草草安葬了父母和兄长,坟头高不过三尺,也没有三牲来祭奠。

御制皇陵碑: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地主的兄长给朱元璋墓地的事情,是朱元璋亲自记载于御制皇陵碑中的,御制皇陵碑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给他父母亲重新修建陵寝立得墓碑,墓碑上的文字是朱元璋亲自写的,应该来说可信度非常高。

明史》也记载了朱元璋葬父的事情,同时还说明了给朱元璋墓地的人是刘继祖,其故事大意和御制皇陵碑相同,只是文字讲述不同而已,就是朱元璋家里贫穷无法安葬父母亲和兄长,是刘继祖给了一块地,才得以让其父母兄长入土为安。

明史》: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明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至于刘继祖的兄长是谁就不得而知了,御制皇陵碑中说“田主德不我顾”,其大意还是地主的恩德没有顾及到我,当然这样的翻译未必是佳,所以这段文字以讹传讹,刘继祖的兄长就成了地主刘德。

刘德的形象确实不佳,不给朱元璋墓地也就罢了还大声呵斥,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所以成了朱元璋吃牛故事中的大反派。

与刘德形象不同的是刘继祖,刘继祖在人危难之时伸以援手,给朱元璋墓地真是雪中送炭,实在是大好人一个,连朱元璋自己都念念不忘。

在凤阳县志中就记载朱元璋不忘刘继祖恩德的事情,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当年我一介布衣,平明百姓,十分贫穷,活着的人为一口饭食吃苦受累,去世的人没有墓地而发难。

唉,如此艰难的时刻,刘继祖大仁大义,本着恩惠的善心,将自己肥沃的好地大方送给我,我得到了墓地,才将自己父母安葬,这件事我至今难忘。

凤阳县志》:“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

安葬父母之后,朱元璋就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当时天下大乱,寺庙被烧毁,朱元璋只能去要饭,在汤和的介绍下朱元璋才参加红巾起义军。

在郭子兴麾下逐步成为统军主帅,消灭陈友谅,翦除张士诚,北伐灭亡元朝,一步步从放牛娃成为农民军首领,然后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从历史人物本身的传奇角度来说,朱元璋的事迹可以媲美刘邦,是千百年来第二个从布衣开创大一统王朝的皇帝。所以朱元璋的传奇故事也挺多的。

民间流传最广泛最著名的有关朱元璋的故事就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其次就是朱元璋吃牛,再有就是火烧庆功楼,什么烧饼歌,微服私访之类的。

野史传闻不再讨论,朱元璋当了皇帝阔绰了,就想起了以前帮助过他的人刘继祖,要报答刘继祖的恩情。这是有历史可靠的,明朝人编写的《万历野获编》就记载了此时,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朱元璋还算有情有义,知恩图报。

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重新修缮自己父母亲的陵墓,竣工后就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追赠刘继祖的妻子娄氏为侯爵夫人,还写了文章祭祀他们。

历史原文用了赠而不是封,可见朱元璋当皇帝时,刘继祖已经去世。古人很讲究措辞的,一般对于官职爵位都是用封或者拜迁等子眼的,如果使用了赠这个字眼就表示此人已经去世。

想来也是,朱元璋当年埋葬父母时已经十七岁了,可是他当皇帝建立大明王朝已经四十岁了,洪武十一年重新修建皇陵已经五十一岁了。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三十四年弹指一挥间,时间过得飞快,此时的朱元璋也早就是一位老头了。古人的评论寿命很短,所以杜甫才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感叹。

三十四年前的刘继祖恐怕也得有三十岁左右,加上元朝末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去世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没有活到朱元璋报答恩情的那一天,但是朱元璋还是追赠他为侯爵。

说实话朱元璋有点薄情寡义,将刘继祖抛之脑后几十年,在修建自己父母亲陵寝时才想起来,才追赠了刘继祖一个侯爵,然后给他亲自写了祭文,祭祀了刘继祖。

刘继祖并没有亲自享受到侯爵的待遇,不过他的侯爵惠济了他的后人。明朝爵位还是很值钱的,没有军功是不能获得爵位的。

侯爵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才不过是个诚意伯,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也不过是个建新伯。朱元璋艰难之时,刘继祖给了一块墓地就获得了义惠侯的爵位。

至于刘德估计在朱元璋当皇帝时也已经去世。他是刘继祖的兄长,朱元璋如果追赠刘继祖侯爵,却对刘德的后人进行报复,那么不就是给刘继祖后人难堪嘛。

再说了人死债消,人都去世了,还要挖坟鞭尸吗,那就太过分了。想来朱元璋自己还是有点胸怀的没有报复刘德,否则,历史早就会记载此事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作为天底下最大的地主,天下百姓如果没有安葬地,朱元璋也不会管的。如果他报复刘德,还怎么治理天下呢?

果味儿VC

果味儿VC

幼年时,由于朱元璋出身过低,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尤其是地主刘德。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刘德不仅没有选择帮助朱元璋,反而是对其冷嘲热讽。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朱元璋飞黄腾达之后,竟然会选择奖赏刘德,刘德也因此得到了不少的好处。

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只有朱元璋是彻彻底底的农民出身。朱元璋祖上数辈贫农,全都靠着给别人当佃户维持生计,有的时候连吃饭也吃不上,更别谈读书认字了。也因此朱元璋一家子全都以出生日期为名,比如朱元璋的祖父名叫朱初一,父亲名叫朱四九。而朱元璋出生于八月初八,所以小名朱重八。

朱重八幼年时,因为朱四九给地主刘德种地的原因,他也理所当然的为刘德放起了牛。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朱重八结识了徐达、汤和等人。16岁时,朱重八赶上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濠州发生了蝗灾、旱灾和瘟疫,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其父母、长兄全部去世。

沉痛的打击过后,朱重八还是选择了坚强的活下去,并且准备安葬父母遗体。当时由于家中没有一寸土地,无奈之下只能找到了地主刘德,希望刘德可以看在父亲任劳任怨为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给一块安葬的土地。

刘德看到已经破产的朱重八,不仅没有心生怜悯,反而干脆利落的拒绝了他的请求,而且还恶语相向,将朱重八赶出了刘家的大门。此时的朱重八为了父母能够安葬,甚至跪在地上请求刘德,但铁石心肠的刘德依然无动于衷。此时,刘德的同宗大哥刘继祖心生恻隐之情,给了朱重八一小块地。朱重八的父母也因此葬在了刘继祖的土地上。据说,多年后已经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回想起父母去世的场景,对这段惨痛的人生经历依然心有余悸。安葬好父母后,朱重八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这期间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但凭借着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1366年3月,38岁的朱元璋收到一个好消息,红巾军攻下了自己老家濠州,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如今自己已经今非昔比,从一个沿街乞讨,备受冷眼的朱重八变成了称霸一方、即将开创盛世王朝的吴王。于是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的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衣锦还乡,回去看看曾经的老乡亲。

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谒父母坟茔,祭告父母在天之灵。之后召集了乡亲们,给了一大堆的恩典,并且免除了赋税,一时间无数乡亲们齐声欢呼。

但在此时,地主刘德却躲在角落里畏畏缩缩,不敢出来。朱元璋看到刘德后,把他招呼了过来,此时刘德吓得两腿发抖,瞬间就跪在地上磕头,不住的求饶。看到这种情况时,朱元璋走到了刘德面前,将他扶了起来,并且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吾今日为皇帝耶?

这也就是说朱元璋并没有怪罪他,而且说他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当年朱元璋家贫无以为继之时,谁也不可能想到曾经的毛孩子会成为如今的皇帝。扶起刘德之后,朱元璋询问了刘继祖的情况,得知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追封了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也赏赐了刘德30顷地。

此时估计刘德的内心五味杂陈,如果当年给了朱元璋那几平米的地,或许今天的义惠侯也就是自己的了。但无论如何朱元璋既往不咎,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得到了30顷地,也算是最大的幸运了。

陈贝

陈贝

有些人,就是命好,没有怎么努力就当很大的官,不能不感叹命运弄人!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办的好的!

浦东小八

浦东小八

厚赏

小熊kuma91

小熊kuma91

众所周知,朱元璋继位后,杀贪官、废丞相等,成为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皇帝,却唯独对欺凌过自己的地主刘德,网开一面,不仅没有追究昔日的恩怨,还赏田免税,让人疑惑不已。

皇帝朱元璋

“乞丐皇帝”朱元璋的出身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大的时代背景。

朱元璋出生于元朝末年,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权贵们大肆吞并土地,追加徭役赋税,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当官的已经不再为民做主了。

为了讨口饭吃,朱家几经辗转,来到了濠州钟离乡孤庄村(今安徽省凤阳)定居。

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当时朱元璋家贫到了“取草之可茹者杂米以炊”的地步,只能通过给地主做佃农,来养活一家老小。

剧中的少年朱元璋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年少的朱元璋迫于生活,开始给地主刘德放牛,长达七年之久,期间不能没有拿到一分钱,还经常遭到刘德的打骂,有时连饭都吃不上。

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反抗,朱元璋有时候气不过,也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据说,有次,朱元璋在一气之下,和小伙伴把刘德的牛给杀了,然后把牛尾巴插进石头缝里,然后跟刘德说:“牛自己钻进了石头缝里了,我使劲拉它,结果就把牛尾巴拉断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背景。

据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至正四年(1344年)前后,濠州先后经历了旱灾、蝗灾和瘟疫,没有好的医疗条件,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朱元璋的父母、兄长等相继离世,坟地成了大问题。

朱元璋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身无分文的朱元璋,连吃饭都成问题,想买坟地,是不可能的,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向地主刘德求助。

视财如命的刘德,不仅没有答应朱元璋的请求,还把他臭骂一顿。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朱家的遭遇,被刘德的兄长刘继祖知道了,说了句“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意思就是:我有地,不会舍不得给你。

于是,就给了朱元璋一块地,使他能有地方安葬父母和兄长。


当皇帝的朱元璋是如何对待刘德的?

1366年,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衣锦还乡。

第一件事是:找刘继祖,谢他当年伸出援手

朱元璋在得知刘继祖已去世之后,追封刘继祖为义惠候,重用其子刘英,福荫蔽后人,可见朱元璋是个有恩必报的人。

第二件事是:找刘德,谢他当年没有伸出援手

曾经苛待过朱元璋的刘德,当然知道朱元璋的杀伐果断,因此惶恐万分,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脑袋搬家了。

但没想到,朱元璋说了句“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意思就是:帮朕是情分,不帮朕是本分,朕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你,也原谅你当初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毕竟你也不能料到我会当上皇帝。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令:赏赐刘德30亩良田,免除10年的徭役赋税。

朱元璋为什么放过刘德?

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曾经的放牛郎,摇身一变,成了“九五之尊”,曾经的地主如今跪在面前称臣,朱元璋应该有满足,也有恻隐之心。

(2).朱元璋在返乡时曾说:““濠(安徽凤阳),吾家也”,都是同乡,不是什么不共戴天之仇,就算是看在刘继祖的面子上,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况且没什么大不了的。

(3).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能在百姓心里留下一个“以德报怨、胸襟宽广”的形象,利于江山稳固。

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lv_4u

lv_4u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元朝末年赋税深重,朱家因为拖欠税款到处躲债,最后到濠州钟离孤庄村落脚,给地主家当佃户。父母给地主刘德家种田,朱元璋七八岁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


朱元璋的放牛娃生涯

在元朝统治下,汉人地位极低。如果蒙古人杀了汉人,赔偿一头驴就可以抵罪。反之,要是汉人杀了蒙古人,那就要灭了全家。地主刘德也是几辈人辛勤劳动,积攒下的家业才成为地主,为人吝啬刻薄。朱元璋一家在刘家干活,也只维持温饱而已。朱重八每天放牛回家,刘德都会摸摸牛肚子,如果牛肚子鼓鼓的,就给朱重八一顿饱饭吃,如果牛肚子瘪着,朱元璋就连饭都吃不饱。

朱重八的反击

朱重八小时候和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在一起放牛,一群孩子们经常在一起扮演将军、士兵的游戏。一天朱重八扮演皇帝,给别的孩子封大将军,就有孩子起哄说“皇上都是七碗八碟,山珍海味,肚子都吃不饱,你是个假皇帝,不跟你玩了!”


朱重八说“那你想吃什么?”

孩子摸着干瘪的肚子说“小时候吃过肉,现在还记得那肉香得连舌头都差点吞下去,好几年都再没吃过了,你要是皇上就带我们吃肉吧”

朱重八也犯难了,他自己都吃不饱饭,哪来的肉?但孩子们都起哄说“朱重八怂了!朱重八怂了!”

朱重八大怒,大手一挥说“不就是一顿肉吗?本皇帝这就带你们吃肉!”

就这样,几个孩子在朱重八的带领下把地主刘德家的小牛犊给宰了吃,吃完才觉后怕。朱重八指挥几个孩子把牛尾巴塞到石缝里,自己一边往村里跑一边喊“牛陷到地里了!牛陷到地里了”,把地主刘德叫来看。地主刘德过来一看,石缝里露出一截牛尾巴,怎么拽也拽不动。几个孩子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小牛犊陷到地里了,几个人都拉不住,就剩下这一条尾巴没进去。地主刘德在找人去拉牛尾巴,就听到传来“哞哞”的叫声,天上还刮起一阵阴风,刘德以为山-神-显-灵,吓得赶紧跑回家。但事后想想,回过味来,还是把朱重八痛打一顿。

朱元璋无地安葬父母,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朱重八15岁的时候,濠州大旱,好不容易捱过寒冬,第二年又爆发蝗灾、水患,水患过后又是瘟疫,朱重八的父亲、母亲、大哥相继去世,一家五口只剩下他和二哥。身为人子,他们要安葬父母,但是他们连块地都没有。为了不让父母兄长曝尸荒野,他们求到曾经的主家-地主刘德面前,地主刘德说“你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从没有拖欠他们工钱,还经常资助你们钱粮。现在世道艰难,我也是艰辛度日,哪有多余的钱财土地来安葬你的父母?”地主刘德这话也没毛病,天灾人祸,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帮他们是情分,不帮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最后还是刘德的本家哥哥刘继祖看兄弟俩实在可怜,又顾念乡邻之情,给了朱重八一块地,让他们安葬父母,他的这份恩情,朱元璋一直记得。

朱元璋走上革命道路

安葬父母后,朱重八就和大哥分开,各自找活路。朱重八到黄觉寺出家为僧,因为当和尚寺庙管饭,起码饿不死了。但是没多久,寺庙也受天灾影响,闹了饥荒,方丈安排他们出去化缘,说白了就是“乞讨”,就像唐僧师徒他们拿着钵盂,敲开别人家门“施主,可否赏些斋饭?”。

但就算是化缘也不顺遂。朱重八因为资历浅,被安排到贫苦地区,当地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哪有多余吃的给他。每敲开一家大门都要鼓起所有的勇气,但他还是受到了无数白眼,拒绝,侮辱和谩骂。但也正是这段经历磨砺了他的心智,开阔了他的视野。

后来,他的儿时好友汤和给他写信,介绍他参加反抗元朝统治的红巾军。收到汤和的信,他正在犹豫要不要去的时候,被人告发了!如果不去,与红巾军有瓜葛,抓到了就是个死;如果去,说不定还能搏个前程。就这样,朱重八走上了革命道路。

到了军中,他改名朱元璋,并逐渐显示出他的军事和领导才能,一步步收拢人心,组建自己的人马,直到后来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最终攻下元大都,建立大明,坐上皇位,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从乞丐走上皇位的的传奇皇帝。

朱元璋衣锦还乡

朱元璋当黄皇帝后,回凤阳老家祭祖。他始终记得刘继祖给他一块地安葬父母的恩情,派人寻访当年的恩人,但是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追封他为“义惠候”,爵位世袭罔替,另外还赏赐给他儿子良田100顷。

刘德看到当年的放牛娃成了皇帝,十分惶恐,怕朱元璋报复自己当年的无情。但是朱元璋却说“你这样做,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家贫,你也不知道会成为今天的天子。”朱元璋并没有为难刘德,还赐给了他20顷良田,免除5年的赋税和徭役。

当年朱元璋走投无路,无地安葬父母的时候,地主刘德拒不帮忙,他心里肯定是愤恨的,但是在他经历磨难后,坐上皇位,他早就站在更高的位置了解民间疾苦,地主虽然比朱家日子富裕,但也是一介平民,帮他是情分,不帮也不为过,只是有些冷漠无情罢了。朱元璋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过分苛责地主刘德。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地主刘德能对朱元璋仁慈点,给他一块地安葬父母,继续让他当长工,估计朱元璋就一辈子都是刘德家的长工了,就不会有以后的朱皇帝了。这话说得也不无道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战国时期,兼佩六国相印的苏秦曾说“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挂六国相印”。郭德纲也曾说“曾经我想给你们当狗,你们不要,如今把我逼成了龙!”,人不被逼到绝境,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造化有多大。

小小不明白

小小不明白

弱弱的问一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地主还活着吗,没意思的问题。

路影记

路影记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