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

提到的作品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backy

backy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这是一个千古谜团,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爱它是因为它永远都是那么吸引人,情节跌宕起伏,剧情扑朔迷离,总是让人津津乐道!恨是因为它总不能给人一个明确的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至于大明永乐皇帝至死都没有放下这块心底之石,甚至有说法是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都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小编也提供一个民间传闻。

据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后,朱允炆仓皇出逃。但他并没有远走海外,而是溯江而上到了蜀地,在成都以西山的常乐寺(光严禅院,又称古寺)寻到安身之处。为什么到了这里?因为这座古寺并不简单,它有很特殊的背景,具体说它跟朱明皇家有很深的渊源。

朱元璋在起事前曾有一段出家避难的经历。朱元璋是在其叔父法仁禅师的帮助下得以削发为僧。法仁,本名朱五六,自小在皇觉寺出家。1351年,天灾连绵,民生困苦,叔侄两人不得不双双离寺,各奔东西。法仁历经千辛万苦前往东南亚、印度求法,奉回贝叶经一部。因精通汉藏语言,佛法造诣颇高,被当局任命为负责民族事务的官员,进而得到广大信徒拥戴。之后由辗转回到内地,在常乐寺修行主持。

朱元璋称帝后,法仁知悉,一心修行,并无所求。朱元璋称帝后并没有忘记叔叔对自己恩德,派人四处寻访。蜀王朱椿终于在常乐寺寻访到法仁下落,但苦劝之下,法仁终不为所动。朱元璋明白叔叔已然成为得到高僧,超脱于世俗之外,感慨之下,写下“纯正不曲”四字赠于叔父,成为一段佳话。公元1416年,蜀王朱椿再次将法仁禅师在常乐寺修行的事情报告朱棣。朱棣下旨赐法仁法号“悟空”,赐常乐寺名为“光严禅院”。可见,朱棣对这座寺院是知悉的。

据传建文帝在这里隐蔽数年,后被朱棣派出的东厂暗探侦得建文帝下落。建文帝连夜逃走。在其禅房壁上留诗一首:“沦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主家何在,江河无声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青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还有个说法:说建文帝逃到常乐寺后,因知自己大势已去,变削发为僧,当知叔叔燕王已称帝,号“永乐”,便让太祖叔“悟空”给自己起了个法名“永坟”(永乐年间的“允坟”),“永坟”二字现让后人解释就是永远的坟墓了。可推测,建文帝隐居于常乐寺后就常年修行,并没有离开。

后人为纪念建文帝禅隐常乐寺,还在味江边修建了晓皇寺、瑞龙桥、回龙寺、龙潭寺、御龙桥、朝元寺等庙宇。种种迹象表明,朱允炆曾经隐居常乐寺的说法,并非毫无根据的坊间传闻。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秋子

秋子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按理说,“君侧”清理干净之后,皇位应该由朱允炆继续坐的。所以只有让朱允炆死掉方才能够坐上皇位,可是这一下找不到朱允炆的尸体可谓是让朱棣一筹莫展,寝食难安。

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偏心眼容易引起家庭不和,兄弟反目,皇家的偏心眼可能会引发战争。朱元璋创立明朝之后本来他的下一个继承人乃是自己的大儿子朱标也是当时的太子,但是只能说自己的命不好,朱标身患恶疾而死,本来这个皇帝也应该顺着皇子们排下去,可是怪就怪朱元璋太过于喜欢自己的大儿子朱标和孙子朱允炆,所以这个皇位最终还是传到了朱允炆的手中,这就让颇有治国之才的四皇子朱棣心生不满,于是便在朱元璋去世之时,经过了旷日持久的谋划从而窃取了大明的江山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个皇帝。

一般皇宫之中都会有供临时紧急情况逃跑的密道,尽管当时的朱棣确实是打着保护朱允炆的旗号,去救驾的,但朱允炆也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没有天真到相信自己叔叔的鬼话,既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之一战,那么只有保存实力,来日方长。所以烧死的肯定不是朱允炆,这点朱棣也是知道的。

但是国家不能一日无君啊,朱棣搜遍世界并不是说真的要找到建文帝,而是向大明子民证明自己只想当周公,不是想当皇帝。如果宣称自己想当皇帝那就是造反,因为现在成王暂时找不到,我还在拼命努力地找,所以自己必须暂居皇帝位。

找到他的目的当然是斩草除根了,一日不除就是自己的心中的一块病,肉中的一根刺,大张旗鼓的去寻找就是为了给国民一个交代而已。忠于朱允炆的大臣被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基本上也没有多少大臣了。

朱允炆要是真死了,朱棣大可高枕无忧,但这件事问题就出在下落不明,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也就是当时的朱棣,千方百计寻找朱允炆的原因,通过十六年来的搜寻,据说朱棣派出了两队人马寻找,一条水路和一条旱路,水路便是郑和所带领,郑和七下西洋,对水路自然也是十分的了解。而旱路则是胡濙所带领,最终也是没有结果。

16年的时间过去了,朱棣的皇位已经做得是根深蒂固,在让他下位可就难了,但是朱允炆的是死是活一仍然是朱棣心中最大的忌惮,因为就是怕别人说名不正言不顺,说他谋朝篡位。

所以不管是真的找到还是没找到朱允炆是不可能露面的,只要知道他下落了肯定是斩草除根的,估计是隐姓埋名自生自灭了,但是朱棣的文章还是要做的,即使是早就找到杀掉了也要去寻找的,为了就是一个名正言顺。虽然16年后帝位已经巩固了,但是文章还是要做的。

据说在很多年之后,胡濙匆匆忙忙的在凌晨深夜进宫面见朱棣是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于是二人彻夜长谈,但是聊天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后人猜测应该是找到了朱允炆,却因为命不久矣而让他自生自灭,还有一种说法是姚广孝收留,因为他是朱棣成功登基的重要谋士,朱棣登机后他没有要高官厚禄,而是选择退隐家中,没想到却遭到了他的家人鄙视,认为他身为一个出家人,不该去管帝王家的闲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姚广孝不简单,他的家人更不简单。姚广孝也因为家人的看法,而有悔意。在朱允炆逃脱之后,很有可能被姚广孝收留,也只有这样,才能多年未被朱棣发觉。


不管怎样,叔侄之间的故事都成为了历史,都尘归尘土归土了,俩人的恩怨还是起源于朱元璋,有时候祖宗的规矩不能变,一变都要出事故的,每次变法都是用鲜血换来的。

lixiaoyulijia

lixiaoyulijia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明史》给出了“帝不知所踪”这句匪夷所思的话。正是由于这句话的记载,使建文帝的行踪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悬案之一。有以下两种猜测。

建文帝为什么是失踪而不是死亡

朱棣可是建文帝的叔叔,自己又不能直接将建文给弄死,不然的话传出去,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矛盾,万一要是有别的藩王也跟着一起学,那天下真就大乱了。

朱棣逼宫谋反本就给百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建文帝在位期间,虽说没有大成就但也无大错,百姓对其印象还是好的。因此为了维护自己形象以及在百姓群臣面前的威信,不可能对外说我不仅抢了我侄子的江山还杀了他。

所以,极有可能是建文帝在当初那场大火中就已经被烧死,而被隐瞒了下来。

建文帝真的不知所踪了

对于建文帝的行踪有很多猜测。因为燕王朱棣的王位是抢来的,在古人的思想里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如果建文帝真的是失踪了,在逼宫后并没有发现建文帝身影这使朱棣很不安,建文帝会始终是缠绕在燕王心上的一柄利剑。所以朱棣在海内外搜寻他,以求心安。曾传说郑和下西洋时为了寻找他、吩咐胡濙努力搜寻也是如此。

朱棣为了心里这根刺,在百善孝为先的古代让胡濙不去为了母亲守孝而竭力寻找建文帝行踪,并用升官来安抚他。胡濙只能继续寻找朱允炆,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他紧急到宣府见朱棣,为何在宣府,朱棣那时候正北征北元,所以在宣府。当时朱棣已经睡下了,但是得知胡濙赶来,他急忙召胡濙见面。两人谈论到极晚,谈了什么当然没人知道,但是在后来朱棣没再寻找过。作者大胆猜测一下,可能胡濙找到建文帝并且确定了其没有威胁性。

以上是我对本次问题的理解,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哒哒

哒哒

当朱棣靖难的大火烧到金陵城时,建文帝宛如在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此去向不明,建文帝的下落也因此成了历史谜题。虽然没有关于建文帝下落的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结合一些资料来分析下建文帝可能的下落。

自古以来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说法有这么几种。

其一,金陵城破时建文帝自焚而亡。这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在朱棣攻破金陵城时觉得愧对太祖托付痛失江山而自焚殉国。据说朱棣在事后清理宫中遗体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遗体,但为了名正言顺的登基,朱棣只好对外宣称建文帝已经葬身大火中。朱棣之所以说建文帝葬身大火也是为了糊弄外界,因为烧焦的遗体无法辨别真伪。

其二,建文帝逃出城并且成为了一名匿名游僧。这种说法比较被认可,一直以来许多人始终相信建文帝没有葬身大火而是削发为僧逃出金陵城,并且隐姓埋名四处躲避朱棣的搜查。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在多地都曾发现所谓的建文帝遗诗,甚至还有自称是建文帝的僧人。不过这些所谓的遗诗和自称建文帝的僧人都不具备很高的可信度,也就是说这种说法其实也是缺乏有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论。

其三,建文帝为躲避朱棣搜查而逃出国。这种说法也有相当的影响力,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建文帝逃出金陵城后觉得在国内都不安全,于是逃到国外去避难。甚至还有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为搜查建文帝的下落,这种说法也不能说是毫无道理的,毕竟也很说的通。

那么建文帝最可能的下落是什么样的呢?

建文帝最可能的下落就是逃出城隐姓埋名成为一名游僧,游僧便于隐藏身份。葬身大火的说法是最不可靠的,这种说法连朱棣本人都不信的,否则他也不会派遣郑和、胡滢等人四处打探建文帝的下落。

点绛唇

点绛唇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

和清代相比,明代所留疑案不多,建文帝失国生死之谜算是最大的一个。

建文帝名允炆,是太祖朱元璋之孙,皇太子朱标之子,洪武二十五年,36岁的朱标病逝,让倾注一腔心血的朱元璋措手不及,只好把希望寄托到14岁的嫡孙朱允炆身上,为给孙子铺路,朱元璋诛杀了很多功臣良将,此时32岁的朱棣还不敢对皇位有奢望。

1398年,朱元璋死,朱允炆继位, 这个英姿勃发的青年皇帝多了几分书生气却少了几分雄才大略,他一心想建功立业,环顾四周,大臣们被太祖收拾的服服帖帖,能威胁他帝位的就是这些叔叔们了,在兵部尚书齐泰、侍读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削藩,齐王朱樽等四个亲王或被囚禁,或被废为庶人,或自焚而死,只有封地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血战,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焚死,一说逃亡。

建文帝“自焚说”出自朱棣之手

朱棣既然取了天下,建文帝无论生死都必须死,有他在,朱棣的皇帝就名不正言不顺,大臣们多次的“劝进”,朱棣装模作样的拒绝,最终他还是上当了梦寐以求的皇帝,接来下就是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了。

朱棣既不给建文帝谥号,也不承认他的年号,更是把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意思是他是从太祖高皇帝那里继承的地位,而不是从侄子手里夺来的。

他指示大臣们销毁建文帝的一切档案,把历史改成这样子:“靖难”军队到达南京金川门,“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出,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朱棣称呼侄子为“建文君”,这就表示他不是合法继承人,所以无脸见人,才畏罪自杀。朱棣笔锋一转,说自己高风亮节,派太监前去救援,无奈来不及,只好把“建文君”尸体从火中找出,朱棣哭着说“痴儿呀!我是来帮助你当一个好皇帝的,你怎么就走上绝路了呢?”,然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朱棣登基后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说“不期建文君为权奸逼胁,阖宫自焚”,自此,建文帝自焚说就成了定论,但是“自焚说”漏洞很大,连朱棣自己都不相信建文帝真的死了,明史 ·胡传 记载,朱棣怀疑建文帝逃亡,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借寻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为借口,暗中查找建文帝踪迹。胡在外十四年,回朝后,给朱棣报告,说建文帝出海了,于是就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之事,如果朱棣相信建文帝自焚,何必兴师动众呢?

不但朱棣不信,就是他的后人也不信,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后就下诏为建文帝朝的大臣建立宗祠,并给他们的后裔抚恤金。他还和内阁大臣们讨论此事,首辅张居正如实回答:我朝历史没有记载此事,听前朝老臣说,靖难之师进京,建文帝化妆逃亡,正统年间,有一个老和尚在云南驿站墙壁题诗“沦落江湖数十秋”,御史召见此人,老僧说“我想叶落归根”,经查验才知是建文帝。张居正的说法在明神宗实录中有记载。

明朝中晚期,建文帝下落已经不再忌讳,祝允明 野记记载:建文四年六月,南京金川门失守,建文帝长吁短叹,想自杀以谢国人,翰林院编修程济说,不如出走,少监王钺提醒皇帝,高皇帝升天前留有宝匣,交代:如有大难,可以打开,众人赶到奉先殿左侧,打开宝匣,有度碟三张,分别写有“应文”“应能”“应贤”,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和银元宝十锭。

第一张“应文”度牒上写道“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程济为皇上剃头,换上僧衣,吴王教授杨应能表示愿意剃度,随帝流亡,监察御史叶希贤说,臣名贤,无疑就是“应贤”,便剃度改装随从,建文帝带9人前往鬼门,在神乐观乘船到太平门,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赶来,二十二人开始了流亡生涯。

途中不拘礼,以师弟相称,五人随从建文帝,其余人遥相呼应,第一站来到吴江县史彬家中,后到襄阳廖平家,很快朱棣的人跟踪而至,建文帝只好前往云南,后来听说朱棣派人打听建文帝下落,于是,便决定遁迹深山。

工部尚书严震以出使安南(越南)名义到云南探访建文帝踪迹,一天,偶遇建文帝,相对而泣,建文帝文“你准备如何处置我?”严震说“皇上自便,我自有办法”,夜晚就在驿站自缢身亡。建文帝只好再次躲进白龙山,长期野外生活,身心俱疲,夏天又患上痢疾,不敢出山觅食,狼狈不堪,史彬三人赶来,情况好转,三人辞别,抱头痛哭,建文帝交代,盘查严格,不必再来。

永乐十二年三四月,跟随建文帝的杨应能、叶希贤相继病逝,建文帝收一弟子,赐名”应慧”,感到危机迫近,便口述流亡过程,程济笔录成从亡传,建文帝写序,藏于山洞中。

此后几年,建文帝奔走于云南、贵州、四川,永乐十八年十月,登上峨眉山,赋诗一首,永乐二十二年,东行途中遇到史彬,便下江南,到史彬家中。

匆匆间,朱棣死、仁宗继位,一年后,仁宗死,宣宗继位,十年后英宗继位,正统五年,在关系的建文帝决议东行,流亡中,诗兴大发,赋诗一首,却被一和尚偷走,用此诗冒充建文帝,被藩司拿下,押解回京,被御史识破身份,判处死刑。

建文帝告诉御史事情,皇帝立即派前朝老太监吴亮探虚实,建文帝脱口叫出吴亮名字,吴痛哭流涕,皇帝下令,将建文帝迎如宫中西内养老,宫中人叫他“老佛”,寿终正寝,葬于西山,不封不树,只有一座无名墓。

以上所言,都是野史传闻,不能印证,由于建文帝档案被毁,明成祖实录又是谎话连篇,而乾隆时出版的《明史》记载,写了建文帝焚死后,加上一句“由地道出亡”,依然是一团迷雾,转眼几百年过去了,这个迷雾再也无法化解了。

葛德

葛德

关于建文帝到底去哪了这个问题,从建文四年至今一直都是谜一般地存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官方的答案是建文帝在明成祖靖难大军进入南京时点了一把火把自己给烧死了。这是“靖难”之后明朝官方给出的答案,也是明成祖最想要的结果:“建文帝自己把自己给烧死了,我朱棣靖难只为清君侧,从没想要弑君。现在君没了,我朱棣作为太祖的仍然在世的最年长的皇子,为了大明江山社稷,只能勉为其难当这个皇帝了……”清朝修撰《明史》时大体沿用了明朝的官方结论,但是出于一些政治原因考量,玩了点儿小把戏,留了个“下落不明”的小尾巴——火的确是烧了、烧焦尸体也有,但我们不确定焦尸到底是不是真的建文帝……同时,唯恐天下不乱的清朝又在明史·郑和传里说什么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使得建文帝下落之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那么,建文帝到底去哪了呢?



首先说一说传闻最多的出家问题。在中国古代,出家并不是剃光头发、烫几个戒疤就可以的,必须有官方出具的“度牒”。同时,大多数僧侣必须在寺庙出家,便于集中管理。实际上,现在依然如此,只不过“度牒”换了一个叫法、叫皈依证而已,同样是由官方出具并统一管理的。因此,即便朱元璋或建文帝自己未卜先知,预先准备好了度牒并成功逃脱了,改元称帝之后的明成祖手里握着国家机器,想要找到一个正式出家的和尚,虽然麻烦一些,但难度并不算太大。那么,游方僧人呢?僧人的目标其实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那个男子普遍蓄发的时代。某个地方突然来了个陌生的游方僧人,想必很难被众人所忽视。因为交通不便,建文帝短期内必然走不远,在京畿附近及后来的南直隶地区突然出现一个陌生的游方僧人,恐怕很难谈过搜捕之人的眼睛,不是吗?因此,建文帝出家之说恐怕站不住脚。



那么,隐匿民间呢?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是短期隐匿或许问题不大,长期隐匿却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古代并不是现在,由于交通不便,人口流动性是非常小的,有时候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都一直定居在某个地方,街坊邻里相互都非常熟悉。其实,不仅中国古代如此,几十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依然如此。某个地方突然来了一个不是任何人家亲戚的外人,很难做到“隐形”、不引起街坊邻居的注意。更何况,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户口本,但是户籍制度还是相当完备的。尤其是经历战乱之后,朝廷往往会进行人口普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建文帝想在民间长期隐匿而不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与怀疑,还要成功应对彼时的户籍制度,难度是相当大的!加之交通不便,明成祖如果挖地三尺,建文帝恐怕很难长期隐匿。更何况,建文帝自幼生在帝王之家,除了当皇太孙、当皇帝,他根本没有什么生存技能,恐怕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那么,建文帝又靠什么生存下去呢?他可不是后来崇祯帝的那几个小娃娃儿子,被人收留当自家孩子养。一个成年人,不仅很难长期藏匿,如何生存首先就是一个大问题。



那么,只能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出逃海外。明史·郑和传就对此有所指向。但是,出逃海外难度其实也是相当大的。明朝的海外贸易实际上还是由官方主导的,由市舶司等衙门统一管理。即便建文帝成功逃脱了追捕、抵达了海船停泊地。如何避开官方监控、以何种身份登上海船外逃也是建文帝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明朝的远洋海船大多停靠今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并不停靠南京附近。换言之,建文帝想要乘海船出逃海外,路程最近也必须先从南京赶往浙江,且不说一路颠簸对于两眼一抹黑、根本没有民间经历的建文帝意味着什么,光这一路的设卡追捕恐怕建文帝就很难成功逃脱!



以上几类情况还仅仅是默定建文帝成功逃出了皇宫、逃出了南京城。建文帝作为明成祖当皇帝唯一的障碍,在燕军进入南京城之前,明成祖恐怕就早已安排了多路人马专职负责搜寻建文帝踪迹了。面对燕军的重围和搜捕,建文帝如何从皇宫出逃其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疑问。建文帝并不是后来崇祯帝那几个娃娃儿子,一个成年人、而且是燕军的重点监控、搜捕对象,建文帝一介文弱书生、并不是什么武艺高强之人,他又是靠什么逃脱地毯式搜捕、成功遁形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很难合理化解释,不是吗?



因此,个人认为,建文帝很可能在燕军进入南京城之时真的葬生火海了。又或者被燕军俘获并被明成祖给杀了!之所以官方给出建文帝葬生火海的结论,其实不难理解,明成祖不想背负一个弑君篡位的恶名。自焚身亡、葬生火海恰恰将事情合理化、“合法”化了。明成祖靖难只是为了清君侧,并没有弑君篡位的打算,但是建文帝一时想不开,居然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一切与明成祖无关,他并没有弑君篡位!只是因为建文帝死了,明成祖才“勉为其难”当了这个皇帝,一切冠冕堂皇、顺理成章!



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未必就是历史的真相。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几百年,连明成祖的后代明神宗都搞不清具体状况、向张居正询问建文帝的下落之谜,现而今的我们就更加无从知晓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官方史料都是经过皇帝“指导”的,而野史杂说又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加之岁月的侵蚀,历史真相早已面目全非……或许建文帝长上翅膀飞了也未可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猪肉卷的老婆

猪肉卷的老婆

建文帝的去向一直是个迷。

建文帝朱允炆是中国历史上明朝第二个皇帝。作为朱元璋指定的后继之君,建文帝继承了其父朱标的温文尔雅,继位以后重用文官,宽刑省狱,顺便严惩了一下宦官,改革了朱元璋时期的一些政策,史称“建文新政”。然而朱允炆毕竟执政经验不够,在削藩的问题上操之过急,对待藩王太狠,最后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起兵有败有胜,不过最后,朱棣终于还是打到了南京城。朱允炆大势已去,自焚殉国

当然也有说法是朱允炆在城破之际,溜了。

有一种说法,当时朱棣攻破金陵,建文帝把宫殿点燃了,烧死皇后和他儿子,他找到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之后有说出海去了国外,有的说是跑到山上当和尚去了,当时朱棣应该是知道建文没死,但是他想经快称帝才说建文自尽了,还有就是郑和数次下西洋,是为了找建文也是有点关系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游民部落

游民部落

朱棣攻破南京城之时,一具被烧焦的尸体被“认作”为建文帝。但至于是不是金蝉脱壳我们不得而知,毕竟我们不在“现场”,千百年来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虽然无法证实建文帝朱允炆是否真的流亡,其下落终为一件千古悬案,毕竟谁都无法肯定他是否真的在南京紫禁城的那场大火烧死了。但不影响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建文帝的下落之说。


建文四年,朱棣攻入京师以后,皇宫燃起大火,朱棣在找到两具烧焦的尸体,被认作朱允炆后,便在南京称帝登基,开创永乐盛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建文帝下落的各种传言随着流出。有的说朱允炆已经死在那场大火之中;有的说朱允炆以朱元璋留下的剃刀、度碟、僧衣扮成和尚趁乱逃了、更有说朱允炆远遁南洋……总之这些传言让朱棣很不安,他必须确认朱允炆是生是死的,不然哪天朱允炆突然冒出来,以“清君侧”起兵的他该不该让出这个皇位。


为了坐稳江山,朱棣派出了郑和以水路搜寻朱允炆下落、胡濙以旱路搜寻。

郑和七下西洋,但终未到朱允炆的踪迹,但,虽找不到朱允炆下落却也将东方文明带向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强大的大明帝国!


另一方面胡濙在十六年的时间里走遍大明的每一个角落,在十六年的时间里,胡濙未回过家一次甚至自己生母去世之时也未回去奔丧。到了1423年的一天,胡濙顾不得深更半夜的赶回京师与朱棣密谈,当然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的是此后的胡濙便没有在外出探访地方寻找朱允炆。

或许彼时的朱棣已经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又或许朱允炆已死,当然可以确定的是,那个时候的朱允炆已经无法对朱棣的皇位构成任何威胁。


最后说一下,以上的信息多为民间传言,正史中并无记载,也不可能有记载!像素以为朱允炆已经死在朱棣的刀下,不然以清君侧为由的起兵最后又如何坐了皇位呢?朱允炆只要活着一天,朱棣就始终名不正言不顺,觊觎皇位已久的朱棣不可能更不会放过朱允炆。

饕餮酒徒

饕餮酒徒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祖皇帝朱元璋的孙子,也是明成祖朱棣的侄子。

建文帝之死,无论在史书中,还是在日常讨论时,一般都被认为是死于那场席卷整个皇宫的大火之中的。

然而,建文帝的真正结局,目前仍旧是个谜题。

一说,建文帝葬身于大火之中。

彼时的明成祖朱棣已经包围了皇宫,朱允炆派兵前去守城,等待援军的到来,然而,朱允炆终究是信错了人,叛徒李景隆直接打开城门,放入了朱棣大军,其实这时候的朱棣并没有想要直接将朱允炆抓起来干掉,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子,朱棣进军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若是自己将朱允炆杀死了,那么这个朱棣的名声也就坏透了。

然而,尚未等到朱棣进宫,宫内竟然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不知是朱允炆自知大势已去,还是奸人暗中陷害,总而言之,朱棣在内宫之中发现了两具尸骸,想必正是朱允炆的,于是乎,朱允炆葬身火海的消息也便传开了。

显然,朱棣并不在乎朱允炆是生是死,只要在天下人面前朱允炆并非是死在自己手上,而是葬身火海就足够了,甚至朱棣还为两具遗体安排了墓葬,以帝王礼仪将这两具骸骨下葬了。

二说,建文帝并未死在宫中,而是逃走做了和尚。

据说因为朱元璋害怕在朱允炆登基以后藩王起事,特意为朱允炆安排了后路,就像是自己曾经那般,为朱允炆寻了一处寺庙,若是真的出了意外,还能够去做和尚,不问世事。

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怎么可靠,朱元璋若是真的算到了一切,大可在朱允炆登基之前就将藩王的祸苗扼杀。

三说,建文帝在朱棣进城以后,逃到了东南亚。

说是当年的朱允炆曾经逃难泉州开元寺,并在此地扬帆起航,逃往了东南亚,并且最终隐居于此。

关于这种说法,甚至有人说朱棣之所以派遣郑和南下西洋,一方面是为了宣扬国威,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去找朱允炆。

但这种说法并没有证据。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还有几种说法,大多也都跟第二种类似,逃往外地做和尚避难去了,后来被各色各式老臣再见到时,才有了建文帝还活着的记载。但这些说法大多都是根据民间传说虚构的,当不得真。

最具说服力,也最受人认可的还是第一种说法,建文帝打从一开始就已经葬身火海。

寻梦小熊维尼

寻梦小熊维尼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究竟到哪里去了,一直是后世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实录中,朱棣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也说:“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当时明朝官方是认可朱允炆是“自焚而死”这一说法的。也就是说,朱棣对外宣称的,就是朱允炆自焚而死。

但是,后世有很多民间记载,说朱棣实际上并不知道朱允炆究竟到哪里去了,他甚至也在到处寻找。以至于他派郑和“七下西洋”,表面上是为了夸耀明朝的国力,开展明朝与海外的交流合作,实际上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朱允炆)

那么,朱棣究竟知不知道朱允炆到哪里去了呢?

我认为,朱棣是知道的。

无论是《明史》还是明实录,记载的都没错,朱允炆确实被焚烧而死了。只不过,朱允炆被烧死,很有可能并非自焚,而是被朱棣烧死的。或者说,朱棣先派人杀掉朱允炆,再制造自焚现场。

为什么说这火,很有可能是朱棣放的呢?

首先,朱棣必须让朱允炆死。

朱棣打了四年的仗,终于才打进京城。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想自己当皇帝。

如果朱棣打进南京城的时候,发现朱允炆端端正正坐在皇帝宝座上,笑眯眯地看着他,他如何自处?他不可能直接上去,把朱允炆拉下来,自己坐上去吧?

可能那时候,他唯一能做的,还就是让朱允炆继续当皇帝,他当辅政大臣。然后再想办法,慢慢让朱允炆“暴死”。但是那样一来,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将获得“权臣”的名声。同时,朱允炆“暴死”,他肯定脱不了谋害的嫌疑。再说了,就算朱允炆死了,皇位也不一定就是他的,他还得扶持朱允炆的儿子当傀儡,这样又得再想办法让朱允炆的儿子“禅让”。

这个过程,多么煎熬和愁心。哪有直接让朱允炆在兵荒马乱中死掉方便啊。

所以,无论如何,朱棣要搞死朱允炆。

(朱棣)

其次,朱棣有办法让朱允炆死。

为什么我们说,朱棣有办法让朱允炆死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朱棣之所以能够打进南京城,是因为有大将李景隆与谷王朱橞给朱棣开门。

事实上,整个“靖难之役”,朱棣一直打得不顺畅。毕竟只是一个偏师,要想对抗中央军,本来就是很困难的。要不是最后姚广孝给他指点迷津,让他别去攻城拔寨,直接杀到京城,拿下京城,一切都解决了。朱棣要不这样做,很难说他能取得胜利。

但是姚广孝给他出的这个主意,其实是有个前提的,就是不能旷日持久打京城。因为一旦这样做,全国各地勤王的军队,早就赶到了。那时候朱棣被内外夹攻,他照样无法成功。所以,必须要不费什么劲就能打进去。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内应。显然,大将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就是朱棣发展的内应。

这两个人,既然能做朱棣的内应,自然会听朱棣的话,先把朱允炆杀掉。同时为了掩人耳目,再制造自焚现场。

(靖难之役)

既然朱允炆很有可能是朱棣杀掉的。那么,朱棣有没有四处寻找朱允炆呢?

我认为,朱棣肯定也在这么做。

有人可能就奇怪了,既然朱棣已经杀掉朱允炆,为什么他还要四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呢?

我认为,朱棣之所以要这样做,其实是想掩人耳目。

皇宫中放的那场大火,虽然很巧妙,但就像上面我们说的那样,其实还是经不住推敲的。如果这件事,让民间反复推敲,必然有人会把朱棣放火烧死朱允炆的事情记载下来,这对朱棣显然是不利的。

要想不被议论,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装出不知道朱允炆下落的样子。注意,必须是装出。如果认可朱允炆下落不明,那么朱棣就坐不稳皇位;如果认可朱允炆被烧死,那么朱棣会被怀疑是凶手。唯有表面上认可朱允炆被烧死,暗地里派人去寻找,同时又把这种寻找故意泄露出去,才能让朱棣既能坐稳皇位,又能摆脱放火烧死朱允炆的嫌疑。

可见,朱棣的这一招,实在是心机深沉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Gr-face

Gr-face

那是朱棣逗你玩的,建文帝朱允炆要么是自焚而亡,要么是直接被朱棣杀死了,然后扔进大火中烧个面目全非,再对外宣称朱允炆玩失踪了,好为自己推脱罪责,免得落个弑君的骂名。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中天分最高的一个,在太子朱标去世后,他就对皇位有觊觎之心,认为父亲朱元璋会立自己为储君,但终究未能如愿,朱元璋爱屋及乌,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让朱棣窝了一肚子的火。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的继了位,朱棣拥兵自重,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朱允炆也是自己作死,听信其他大臣的话去削藩,将他的叔叔们都贬为庶民,有的甚至还关进了大牢。朱棣当然不服,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很快就推翻了朱允炆的政权,就像刚刚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化里,朱允炆削去头发,穿上僧袍逃跑了。整个南京城都被朱棣的燕军占领了,他能跑到哪里去,一直在深宫里长大的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在外面人生地不熟的,怎样生存,即使跑出城外了,朱棣派人应该很快就能找到。仅有的可能就是朱允炆看到朱棣的燕军攻进南京城后,知道大势已去,就在皇宫里放了一把大火将自己烧死,免得被朱棣抓住遭受羞辱。还有就是被朱棣抓到杀死了,当然不会让很多人知道,然后在烧掉,在对外说朱允炆失踪了,他肯定不能说朱允炆已死了,当时很多人都是支持朱允炆的,也都是效忠朱家的,这都是他们朱家人的内斗,谁当皇帝对于大臣们来说都差不多,但如果说杀死了朱允炆,那性质就不一样了,势必会引起朱允炆的支持者的反抗,这对朱棣来说是不利的。因此朱棣必须要隐瞒朱允炆已死的消息,还装模作样的派人四处搜寻,大放烟雾弹,其实就是告诉朱允炆的粉丝们,你们的主子还活着,让他们有一丝的念想。至于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也是去寻找朱允炆的,这应该不可能,区区一个失势的朱允炆没必要让朱棣花那么大的代价吧,那时候朱棣已经牢牢的掌握了局势,即使朱允炆在国内另立山头,朱棣也是能够将他消灭的。



鑫妈

鑫妈

南京城被攻破,朱棣却找不到最想见到的那个他。

嘭嘭嘭!伴随着一声声炮弹爆炸的声音,朱棣攻破南京城,朱棣立刻带领大军进入皇宫,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但奇怪的是,朱棣的人找来找去也没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只找到了一具看起来像是朱允炆的尸体。

攻破南京城,朱棣最想见到的就是朱允炆,可朱允炆,到底哪去了呢?

朱允炆是怎么当上皇帝的?靖难之役后,他的去向又是哪里呢?

朱标啊朱标,你去世的太突然。

原先的时候,朱元璋的继承人可不是朱允炆而是朱允炆的老爹,朱标。

可惜的是,朱标去世得太早,这让太多人没有想到。

朱标死后,朱元璋不得不考虑继承人问题,毕竟自己已经年老了,还是要早确定继承人为好。在儿子和孙子之中,朱元璋最后选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为什么朱元璋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呢?

朱元璋坚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有三个原因。

第一点是因为朱允炆的性格和他的父亲朱标非常相似,而朱元璋又非常的喜爱朱标,爱屋及乌,朱元璋就把朱允炆作为新的继承人。

第二点是因为朱元璋想要后继之君能够弥补一些自己犯下的错,朱元璋执政期间实行的是比较严酷的刑罚和政策,造成了一些冤案,也杀了一些不该杀的人。而朱允炆性格宽厚仁慈,正好可以实行仁政,改变朱元璋时期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定。

第三点是和马皇后有关。为什么朱元璋要立朱标,后立朱允炆为储君呢?因为他们俩都是马皇后的后代,朱元璋认为马皇后是自己最亲最亲的人,是马皇后陪着自己从一无所有直到建立大明朝。朱元璋想要报答马皇后,想立她的后代为太子。

削藩害了朱允炆,成就了朱棣。

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大明的骄兵悍将已几乎被朱元璋给消灭了,朱允炆登基后,骄兵悍将已经威胁不到朱允炆了。不过,朱允炆的叔叔们,那些各地的藩王们,成了朱允炆的大威胁。

因此,朱允炆继位没多久,就开始削藩,想把这些威胁彻底解决。

想法是好的,但操之过急,没有合理的规划,把人逼得太紧,使得削藩害了自己。朱棣直接跳出来起兵反抗,开始了靖难之役。

从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朱棣越打越强,最后,朱棣攻破了南京城。

也许朱棣一开始起兵只是为了反抗朱允炆的削藩,但朱棣攻破南京城的时候,朱棣的想法绝对是想取代朱允炆,成为新的皇帝。

因此朱棣进入南京城之后,就迅速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他不能够让朱允炆还留在世上。

可是朱棣在皇宫里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朱允炆,只找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大伙根据尸体的穿着和物品,推断这是朱允炆的尸体。

朱允炆被火烧死了?真的死了?

进入南京城不久后,朱棣就登基为皇,改年号为永乐,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活。

但是,那具尸体真的是朱允炆吗?他真的死了?朱棣还是不太相信。他一定要确保朱允炆已经离开人世了才行,因为朱棣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当皇帝的理由是朱允炆已经死了,自己是太祖血脉。如果朱允炆没死,过一段时间出现的话,朱棣该不该让出这个皇位呢?

关于朱允炆的去向,一直是个谜,一种说法是朱允炆在朱棣打进南京城的时候就自尽了,那具尸体就是朱允炆;另一种说法是朱允炆到了南方的某个地方做和尚,隐姓埋名生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允炆逃到了国外去。

因此,为了坐稳江山,朱棣派出了两路人去搜索朱允炆的下落,郑和走水路、胡濙走旱路搜寻。

郑和下西洋,没有发现朱允炆的踪迹;而胡濙经过多年的搜寻,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深夜赶回京师向朱棣复命。史书记载到: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什么,但“至是疑始释”一语,似乎说明了胡濙已经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了。

当然,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不管朱允炆还在不在人世,他都已经无法对朱棣的皇位构成任何威胁。朱棣登基之初,根基未稳,因此他担心朱允炆如果没死会威胁到自己,但经过二十一年的时间里,朱棣的皇位已经十分巩固,朱棣已经完全不怕了。

参考文献:明史·胡濙传

泡沫微儿

泡沫微儿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击败建文帝朱允炆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而朱允炆在朱棣攻入南京城前在皇宫里放了一把火,随着这把火,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谜团!

关于朱允炆的下落之谜有两大类说法,一,就是引火自焚!二,朱允炆化妆出逃!

朱允炆引火自焚说!

根据明朝史料记载,朱允炆在朱棣大军入城后,为免受屈辱,放火烧皇宫,并携同皇后一起跳入火海中自焚,当时跟随跳入火海自焚的宫女太监也很多,朱棣进宫扑灭大火后,命人寻找朱允炆尸骨,最后找到了一具类似朱允炆的焦尸,朱棣抚着尸体痛哭不已!

朱允炆化妆出逃说!

有民间传说,朱元璋在临死前曾交给朱允炆一个箱子,并嘱咐朱允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打开箱子,朱棣攻入南京城后,朱允炆想起了爷爷留给他的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把剃刀、一身僧衣、一张度牒,一封遗书。

遗书上面写道:“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于是朱允炆命太监帮他剃度,并找了个跟自己身材相仿的太监穿上龙袍自焚,自己从鬼门逃出宫外去了!

关于朱允炆的死朱棣也很怀疑,因此还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必竟朱允炆才是正统,自己是夺权者,朱允炆活着对自己存在很大威胁。于是朱棣便命朝中大臣胡濙在民间暗访朱允炆的下落,但始终无果。后来朱棣还派三宝太监郑和带领船队出海,以跟各国建交为由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但也是没有结果!

民间关于朱允炆出宫后的下落也有几个版本!

民间传闻,朱允炆穿了一身僧衣逃到了贵州高峰寺,并在这里真的出家了,后来人们还在这座寺庙的内斋堂里发现了一个藏身洞,洞中发现了一块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石碑!

还有一种传闻是,朱允炆逃出南京城后,在侍卫的保护下辗转到了泉州,最后从这里乘船出海,最终到了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并在这定居并留下了后人!

当然也有说朱允炆在某个小山村里隐居的,各种说法不一,也因此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了千古谜团!

喜欢请关注点赞,共同探讨!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

建文帝去了哪里?

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就包围了皇宫,主要就是为了抓住建文帝,或者干脆杀掉建文帝,防止建文帝逃跑,实际上就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靖难战争的唯一目的就是夺取皇权,要夺取皇权就必须除掉建文帝,死了当然最好,活着的话就会把牢底坐穿。但朱棣终归在皇宫没有找到建文帝,朱棣首先对外宣布建文帝已经自焚而亡,暗地中则派郑和、胡濙去寻找建文帝。

从此看出,建文帝应该是逃走了,八成还存活于世,而朱棣最怕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另立山头,毕竟当时建文帝才是合法的继承人,他朱棣是夺权,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朱棣没有找到建文帝,十分懊悔。

就好比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后,还到了太子府、齐王府,将其儿子们全部斩杀,斩草需要除根,这基本上就是政变的统一流程,如果放任其子女存活于世,对于当权者就是个威胁。

其次,建文帝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文帝并没有另立山头,也没有再和朱棣对立,换言之,建文帝选择了妥协。建文帝的权力欲不大,且能力十分有限,或许建文帝想通了,或者他出家之后悟透了生死,况且朱棣这皇帝做得也不错,所以建文帝也不想牵扯到皇权的争斗中。

朱棣为何没有找到他?

朱棣先后派出胡濙、郑和去寻找建文帝,当然了,以朱棣的皇帝身份,找建文帝绝对不可能只有两人,他还有锦衣卫、还有东厂,这些特务机关也同样会留意建文帝的下落。

只是明朝版图很大,在永乐年间,大明的国土面积达到997万平方公里,如此广袤的地域,想找个人,堪比海底捞针。如果建文帝选择出家或者隐藏起来,或者换个身份、名字,找起来就更加困难。

因为朱棣已经对外宣布建文帝已经自焚身亡,所以他就不能大巷旗鼓地找寻,于是大量资源无法调用,也就增加了寻找的时间和难度,也降低了成功的几率。

按照当时明代的刑侦水平,他们没有满街的摄像头、没有图像识别系统、没有GPS,没有手机定位,在全国范围内找个人太难了。猜测来看,当时找人的手段主要通过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一个理论,叫做“六度空间理论”,意思就是你和陌生人之间只隔着六个人。

大致的意思就是A认识B,B认识C,C认识D,D认识E,E认识F,F认识G,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找到你想找那个人,这理论或许没错,但实际上对朱棣寻找建文帝没有太大意义。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朱允炆,这并非易事。胡濙“漏下四鼓乃出”,很可能说明他找到了建文帝,这也并非不可能。在我看来,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时间已经到了永乐二十一年,如果建文帝要“振臂一呼”,也不用等二十一年吧。就算胡濙找不到建文帝,建文帝也威胁不到朱棣的皇权。

viviansawers

viviansawers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又把老朱家的恩恩怨怨重新演绎了一遍,剧中还特别提到了靖难之役后朱允炆的去向问题,说朱棣最终找到了已经身为僧人的朱允炆,但却并没有杀他。

这个演绎还是有些历史依据的。



2008年,在福建发现了一处明朝僧人墓穴,内部有龙形的雕塑和纹饰,与明皇陵的纹饰极其相似。普通的僧人可不敢乱用皇家纹饰,所以很多人猜测,这应该是朱允炆的墓穴。

据此,有人猜测,朱棣令胡濙打着寻找仙人张三丰的旗号,实则秘密搜寻朱允炆下落。最后胡濙应该是找到了朱允炆,并且在半夜秘密禀告了朱棣。至于朱棣有没有去见朱允炆,这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朱棣默认了朱允炆作为僧人存在于人世,而且如果那座古墓的墓主人真的是朱允炆的话,想必他已经和朝廷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否则他肯定不敢在死后乱用皇家纹饰。



当然,对于朱允炆的下落,还有其他说法。

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是,朱允炆先是来到福建一带,之后从福建出海,避居东南亚。所以朱棣才派郑和出使西洋,一方面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秘密搜索朱允炆的行踪。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允炆在南京城破时就已经死掉了。当时,朱允炆已自知无力回天,便自行放火,自焚而死。后来朱棣在宫内发现了两具被火烤焦的遗体,面目全非,无法辨认身份。



最后说个有意思的,以前我在其他问答中也提到过。去年还是前年,暑假期间,一度盛传天津七中整修操场,却意外在地下发现一座古墓遗址,经专家初步推断,墓主人竟然就是朱允炆。当然后来,官方媒体出来辟谣了,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假新闻,事实上,天津七中当时根本没有整修操场。

原以为困扰中国历史数百年的建文帝失踪之谜就要水落石出了,结果却是个虚假新闻,也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大登殿

大登殿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