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夫多妻,女性是如何相处的?
phoebe_49
古代一夫多妻?不对,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只有一个,地位高,是嫡妻,生的孩子有优先继承家业和父亲地位的权力,古代嫡长子有这样优厚的优先权,而妾生的孩子,地位低下,长大成人多是做奴仆的命运,古代当时的社会制度如此。
当然,古代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极深,讲究,礼,义,仁,孝,贤,做人要低调,忍让,中庸之道,女性也是一样,礼贤下去,道德高尚,大家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各守自己的本分,不越级。
古代的等级制度,客观上是存在的,男人娶妻,也讲究门当户对,家庭条件相当的人家,才有权力做正妻,其余的妾,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有一定资色,有大户人家愿意纳为妾,贫贱一点也是可以的,但地位低下,很多贫家女子,为了活下去,不得已委身于别人为妾,虽然地位低下,但条件好,吃饱穿暖还是没问题的,遇上知书达礼的正妻,关系和睦,温暖如春的对待,也是挺幸福的,毕竟好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
也改变了自己穷困潦倒,艰辛一生的命运,找个好人家,对古代的女人是非常重要的。
葡萄架下的狐狸
古代也不是一夫多妻,而是一夫一妻制,其余的女人都是妾,妾是家庭的物品之一,在某种情况之下(如妻子不孕不育或子嗣不多、家里钱太多想花出去一点、别人送个女人做礼物等等),在征得妻子的同意后可以纳妾。不过,妾室永远不得升为正室,哪怕妻子去世也只能另娶,绝不可以将妾室扶正(这是犯法的)。最疼妾的男人可以正妻空缺不再娶,让妾室实际享有妻子的待遇。不般配的女人就只能做妾,哪怕这个男人实际上并没有妻子。富家子弟常有先有妾,后娶妻的。妾室没有财产权,丈夫死后,她很可能再次被当作物品被转卖给他人。妾室生的孩子也没有财产继承权,除非生下来就被正妻当作嫡亲儿子养的。所以以前一句骂人的话叫“小老婆养的”。
其他的也不多说了,只一个理由,现在还有哪个女子肯被人当作物品买来卖去的,而且她自己也没有任何财产权的。现在哪怕包养的小三么,还要包养费的。
当然,现代一夫一妻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底层男人也能拥有性权利,即维持社会的稳定性。
蜗牛
不好相处,不谈人情,等级观念很深入人心,地位高的叫你怎样就怎样,这也是一个大家族保持稳定的方式。
在古代的时候主要还是以妻为主妾为辅,对于妻的家事和贤德要求也自然要高很多而她们在家里的地位也明显高于妾。毕竟正妻是经过三媒六证、明媒正娶的妻子,而妾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了可以出生的家世不好,也可以是外面的烟花女子,也可以是奴婢等等,只要男主人看上了想纳她为妾都可以。
她们的地位也是天壤之别,妾要听从妻的管理,妻的权利是得到官府的认证的有权利决定妾的生死予夺,然而妾只有服从,官府也只承认她的所有权,妾的地位也只是比奴隶要好一点点,所以妾过得好不好还是得看妻和男主人了。
“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起源很早,在黄帝尧舜的时期就有这种制度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废除了这个制度,可见这个一夫多妻的制度在历史上的存在时间有多长久了。一夫多妻制主要还是在比较有钱或者有地位的家庭里面,而普通百姓多数遵从的还是一夫一妻的制度。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非常的差没有现在的医疗条件,所以人的寿命也是比现在要短得多,而且古代人为了能够多繁衍子嗣就会纳很多的妾为自己生育后代,女人生孩子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经常在生产的过程中发生意外那时候出现意外大多数都是就不回来的,所以有钱的人家或者官宦之家为了有能继承自己事业的人会生很多孩子。
翼唐@炫月湾刀
其实古代这种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是非常合理且有必要,其主要原因是:
1,古代冷兵器时代,战争多发,壮丁战死沙场非常普遍,留下女人在家,如果女人不改嫁,这一个家庭很难为继;
2,医疗条件欠发达,人均寿命短,男的去世后,家里女人也得另寻他路;
3,有些穷苦家庭,生活难以开支,女儿身家可以到富贵人家做丫鬟或者做小妾以资助家庭。
想想看现在南美的个别国家现在还立法一夫多妻,其根本原因就是战争导致男丁死伤后人数不足。
一千零一邪
古代电影中经常会看到家族中妻妾掐架戏码,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古代家族中基本上很少发生。只是电影中为了情节的需要而刻意加戏而已。那么在古代妻妾成群生活在一个屋檐的情况下,为何能相安无事的生活下去呢?
原因就是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妻妾们是该是怎样的地位,就会在适合她地位的那个生态环境里安分的生存下去,不会成天指桑骂槐一地鸡毛的。
古代其实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只有妻是八抬大轿,名门正娶的。而妾只能等同于陪嫁的物品和财产,以后也可以转让给其他人。
妻的地位是最高的,可以继承家业,而妾就没有继承权,所以妻既有高位又有厚禄。妾们就比较惨了既不能升职也不能加薪,所以妻妾不存在竞争关系。
妾与妾之间也没有可竞争的因素,反正大家都是丫头,谁也没有机会出头,大家都是一样的,妾与妾之间相处模式还是没有什么bug的。
古代女人的地位很低,再加之阶级固化,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基本不存在妻妾争抢的情况,抢也没有用,身份放在那里,即使妻去世了,男子也不能将妾晋升为妻。
因此,在古代,妻与妾,妾与妾之间相处模式还是属于相安无事的。
blueputi
男男女女故事多,三个女人一台戏,古代奉行一夫多妻制,其实这里面是有歧义的,古代的男子也都只有一个妻,其余的都是妾,其地位是不能和妻相比的。就算是地位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是如此,皇帝只有一个妻子,那就是皇后,其余的嫔妃都是他的妾,只能算是他的女人而已。
那么古代男人有这么多的女人,这些女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相处的呢?
在古代,能有多个女人的男人非富即贵,寻常人家的男子一生也就娶一个女人。皇帝是古代身份最为尊贵的男人,皇后是正妻,对皇帝的其它的女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皇帝和皇后职责分工不同,皇帝对外,处理朝政,皇后对内,主管后宫,因此电视剧里某些嫔妃嚣张的挑衅皇后的画面是绝对不会出现的。作为皇帝的女人,没有皇帝和皇后的允许,是不准随意走动溜达的,没事就只能在自己的住所绣绣花、写写字,根本就没有机会串门唠嗑。
在古代,由于非常注重尊卑有别,一般妾是非常没有地位的,等同于男主人的生育工具。在一般的大户人家,小妾即使是生了孩子,也不能亲自抚养,需要交给嫡妻,也就是正妻来抚养,也不能称呼自己的亲生母亲为母亲,只能称呼为“姨娘”。由于小妾的地位极其低下,因此基本上不能和正妻抗衡和叫板。
男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古代男尊女卑,对于晚上睡哪里,这个男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男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过这并不影响正妻的地位。妾大多数是以色侍人,而妻大部分是明媒正娶,门当户对的女人,轻易不会触犯到正妻的威严。
lemon_cy
中国历史以来一直实行一夫一妻制。
但各阶段的历史记录中,往往一些权贵同时公开拥有多个女人,与上面我说的中国历史以来一直实行一夫一妻制相矛盾吗?不矛盾!因为那是一妻多妾。
妾,就是那时男子在妻以外纳的女子,虽然上流社会的正妻也自谦称妾。一直到民国,男子纳妾不视做婚姻,妾本身也不属于正式家庭成员,地位甚至不如妻子的陪嫁侍女,在富户人家看来,妾只是属于私人财产的一种形式。
传说苏东坡就把自己的小妾送给朋友,甚至还是怀有身孕的小妾,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江城子,读起来让人黯然泪下,充分体现了苏东坡对妻子一往情深,然而对同床共枕的小妾竟然如此绝情,只能说明小妾是“物品”而已,连卑微的位置都不存在啊。
封建时期的刑律有“株连九族”的恶法,如果某个富贵人家触犯重罪被株连九族,小妾却不在其中,也算是被当做“物品”的一个幸运性吧。
澄明之境
古代一夫多妻的大家庭中,妻与妾之间、妾与妾之间的相处关系一直是个朝代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明清长篇家庭小说里向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有点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婆媳关系。妻与妾之间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关系:一、妻妾们相处和睦、关系融洽,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二、勾心斗角,矛盾重重,这是妻妾、妾妾之间的“主流”关系。
maclang
不清楚,去咨询研究古代历史专家!
怒三爷
中国古代并非“一夫多妻”制度,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只有“妻”才有地位,“妾”的地位仅比普通丫鬟高些,既要满足“夫”的性要求,又要侍候“妻”和“夫”。而且妾所生的孩子为“庶出”,其地位要比妻所生的“嫡出”子女低。
希希则天
夫妻关系平等,妾的身份高于普通使女,但远远低于正室夫人。所以一个大家庭,都是在夫人的领下运作的,不然整个家都搞得乌烟瘴气的,因为她们都心里清楚,如果她们做的太过分,对她们没有好处,毕竟她们的地位还是比较低下的。应该不会像电视中播出来的那样,彼此斗争的那么激烈。
kite
“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婚配制度的核心,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讲,“一夫多妻”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中国古代,一部分男性是可以同时和两个或两个以上女人进行结婚和生育,但不管他的配偶有多少,都只能有一位“妻”,其他的配偶只能称作“妾”。所以,准确的来说,中国古代应当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当然,要说这在实质上是一夫多妻制也没有问题。
一夫多妻制一直饱受争议,反对者众多,支持者也不少。支持者的想法各不一样,不过对于古代男性可以娶多位配偶的羡慕是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并不简单,它蕴含的政治色彩和封建色彩十分浓厚,女性在这个制度下的命运也十分凄惨。
古代这样的关系能稳定存在数千年之久,必然有其一定的缘由。
其实我们也对这一制度存在很大的曲解,古代娶妻生子是严格讲究门当户对的,这是进一步增强家族势力的必要手段。
尽管在当时异性之间,地位不平等,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同性之间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古代男子的实力可以通过文韬武略彰显,但金钱与社会资源这才是最直接的表现。女子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区分了,家族势力就是首要决定性因素。古人对于”妾“是十分鄙夷的,《周礼》载:“臣妾,男女贫贱者。”男之贫贱者为臣,女之贫贱者为妾,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起初妾是指卑贱的奴隶。而像这样语气轻蔑的记载在古代典籍当中十分常见,比如周书·费誓中记载:“马牛其风,臣妾逋逃。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
不过,身份如此卑贱的“妾”,为何后来会指男性除妻子以外的配偶呢,这其实也起源于西周。西周时期盛行政治联姻,身份高的女子为妻,而她们身边的侍女,往往也是陪嫁女,而她们就是媵妾。媵妾的地位比普通的妾要高,但依旧远低于“妻”。后来,随着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发展,妾逐渐分为“良妾”和“贱妾”。良妾通常就是指媵妾,而贱妾往往是通过人口买卖得来的。当然,不论是良妾还是贱妾,其地位都无法和正妻相比,她们更像是半妻半奴的存在。
而这森严的等级划分,就是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女性们相处的规矩。妻是家里的女主人,而所有的妾都要听从妻的安排,不论她们有多么受宠,她们都只是一种奴从关系,在名义上不能跟正妻相提并论。正妻之下,是身份较高一点的媵妾,她们往往是男主人妻子当初的侍女,或是有些身份的女子,她们的地位介于妻和普通的妾之间。而妾是家中除奴婢以外身份最为低微的女子,她们只能仰人鼻息,事事遵从女主人的安排,否则她们便有皮肉之苦甚至性命之危。
在封建宗法等级制下,妾的地位是极低的,她们即使要争宠,也是在妾之间进行,争取成为丈夫除正妻以外最宠爱的女人,以求获取地位。像影视节目当中,以妾的身份打败正妻成功上位的例子,毕竟还是少数。
所以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像电视里那种争斗不能说绝对没有,存在,但是不会太多,都看宫廷剧深宫争斗那么厉害,其实很多时候每个妃子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庭院里,互不沟通的。因此不要被电视剧给迷惑了。
这种制度对于男女平等当然是一种阻碍,在这种制度下,女性的人权完全得不到保障,不仅是尊严,有时就连生命都掌握在丈夫和家里正妻的手中。这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正因为如此,民国和新中国才会不断颁布法律,取缔一夫一妻多妾制。
夜雨若音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史上的一夫多妻制,并非只是简单的“一位丈夫娶很多个妻子”,而是充斥着各种约束与礼数,甚至因为复杂的时代背景,而具备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
今天就让我们来捋一捋古时的一夫多妻制,尽量从多个角度,带大家剖析历史的真相。纵观古史,伴随礼法与律令的多方面发展,在我国古代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始终据核心地位,即一位古代男性配偶再多,同时也可能拥有很多“妾”,但真正意义上的“妻”,只有一位。
在现代很多人的眼中,能娶很多妾,或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然而在古人看来,妻与妾这二者之间,其实存有本质上的区别,妾的地位低于妻,通常用于称呼地位贫贱者,最早如《周礼》中所说:
臣妾,男女贫贱者。男奴称之为“臣”,女奴称之为“妾”。当时提起臣或妾,总是会带有些许贬义,如周书。费誓中提到:马牛其风,臣妾通逃。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左传》中更是直言:男为人臣,女为人妾。——左传·信公十七年此处的“臣妾”,含有“臣服”的意思,而非我们所广泛认知的“大臣官员”,另外《战国策》中也有明确提到:
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战国策·秦四由此可见,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贫贱者的代名词,而得不到世人对于其身份,以及社会地位的认可,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妾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甚至一度作为奴隶的代名词而被广泛使用,那么为何后续又会成为家庭关系中的一员呢?
这个问题最早也是可以追溯到西周,虽然礼法中明确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但并不意味着当时的男子只能拥有一名配偶,实际上则是赋予了男性拥有多位配偶的权利,但同时又对“妻”的地位与权利予以保护。
关于一位古代男性拥有多位配偶的现象,最早在西周盛行过一种(ying)妾制",虽然“腾妄”也被称作“妄”,但实际上“朦妾”的身份要比妾高出一些,且能够随主人出席正式场合,也有正式身份,所以“腾妾制”也被看作是最早的“多妻制"现象。
古代人出于多子多福的考量和男性征服欲下,一夫多妻制自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形成固定。
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在汉人的历史上实际上遵照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和妾有着严格的界限和地位差别。像《红楼梦》中,妾称为“姨娘”,光看赵姨娘如何对婆子抱怨便知道她和王夫人待遇有多大的差别。
大户人家的小姐嫁到另一个大户人家是做妻,买来的或者家生丫头是妾。妾可以随意更换甚至送人或者卖出。因为家世背景的差别,导致了妻和妾社会地位的根本差异,又因为封建社会森严的家长和等级制度,所以一般情况下妻妾相争的情况不会出现,妾普遍对家长主母忍让和服从,主母也一般不会为了和妾争风吃醋而自己降低身份。
我们知道妾的地位比丫头好不了多少,丫头与丫头怎么相处,说起来就应该更偏向于今天的“同事”关系。大家都是丫头,地位摆在那里,能改变的程度并不多,能争一争的,也就是男人的宠爱了。
一般来讲,受宠的小妾得到的物质回报当然丰厚一些,小妾们各凭姿色或者才情从男人那里获得宠爱和物质条件。不过很多时候,就算获得了财产也只能在家中内部流转,是不能带走的。
就好比今天的同事关系,大家竞争的也就是升职加薪的机会,公司是属于老板和老板娘的。而且小妾并没有晋升机制,所以只有加薪机会没有升职机会,这样看来,相处起来比今天的同事还要和谐很多呢。
事实上也是如此,同为大家庭最低下的阶层,相互之间如果不是直接的利益冲突一般会平静相处。作成密友互相帮扶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所以,电视剧里面那种妻妾斗争基本上不会出现,更不会有男人为了小妾反过来打压妻子,和妻子反目。在那样的封建制度下,社会等级森严,男人也不像今天一样脑子里会有什么人人平等的思想,所以他们会很乐意的左拥右抱又不用给予太多,尤其是名分。
不过,任何事都有例外,史书上记载的悍妒事迹也不少,有妻子怒骂、反目甚至将妾置于死地,也有男人特立独行宠妾灭妻,不过这就像村女嫁给了高干子弟一样,发生的概率很低,和主流社会并不相符。而且大户人家尤其在意家风建设,一举一动都恪守礼教约束。
就像末代皇帝赙仪的妃子文绣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的,别人都以为皇宫里的妃子会斗得很凶,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各自待在自己的寝殿里过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扰。像外界的评说或者小说戏曲之类的,只不过是外面看不见的人凭空想象和猜测罢了。
慕慕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在殷商时代就已有“一夫一妻制”。到了周代,一夫一妻就成为了被礼法唯一认可的婚姻制度。
虽然礼法中规定古代男子只能有“一妻”,但这决不意味着他们只能拥有一名配偶。无论是礼制还是律令,都赋予了男性拥有众多配偶的权利——除了一“妻”,还能有“妾”。
《仪礼》中有记载为天子规定的配偶数量:
天子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当然了,在她们之上还有一皇后。
“妻”与“妾”的地位高低悬殊礼制规定,在家中夫与妻的地位是等同的,所有的仅是男女的差别。而以“妾”为名的其他配偶则不同:“妾者,接也,以贱觅接幸也。”
这说明,其他配偶的地位是低于夫、同样也低于妻的,两者地位自然不能等同。
娶妻的礼聘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两者地位。古代讲究明媒正娶,礼记·内则有提到:“聘则为妻,买则为妾”。娶妻一定要正式的礼聘过程,而其他配偶则不能享有同等礼仪。大户人家是娶妻一般都是娶另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而妾可以是买来的姑娘,假如男家不喜欢了,随时可以更换、送人或者卖出。
在法律上,妻的地位也高于妾。大清律便规定:“妻者齐也,与夫同体;妾者接也,仅得与夫接见。贵贱有分,不可紊也”。
由此可见,妻与妾的家庭地位,甚至是社会地位非常悬殊,又因为封建社会森严的家长和等级制度,一般情况下,妻妾相争的情况不会出现,小妾普遍对正妻忍让、服从,正妻一般也不会为了和小妾争风吃醋而自降身份。
妾与妾之间怎么相处?小妾和小妾之间是平级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摆在那里,就算是争宠,也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
一般而言,小妾们各凭姿色、才情从男子处获得宠爱和物质条件,受宠的小妾得到的物质回报会更丰厚一些。不过,就算获得了男子赠与的财产,也只能在家中内部流转,是不能带走的。
而且,小妾在家族里并没有晋升机制。那么,同为大家庭最低下的阶层,相互之间如果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一般会平静相处,甚至互为密友、互相帮扶。
在那样的封建制度下,社会等级森严,男人会很乐意既能左拥右抱,又不用给予太多,尤其是女人的名分。更不会有男人为了小妾反过来打压妻子,和妻子反目。
那些在电视剧里明争暗斗、你死我活的小妾,只是编剧用来吸引观众而塑造的角色。
并不是每个男人都能“一夫多妻”恩格斯说过:“男女的数目,不管社会制度如何,迄今又差不多是相等的”。
假设有20%的男人拥有一妻、一妾,那么必然有60%的男人只能娶一妻,还有大概20%的男人当鳏夫(光棍,形容无妻或丧妻的男人)。
男女人数大致相等的客观因素,自然限制了“一夫多妻制”的实施,使每一个男人都能享受婚制赋予的特权成为不可能。
因此,古代老百姓基本符合:大多数人一夫一妻、一部分人独身的事实。而这并非他们被禁止多娶妾或者不想娶老婆,而是因为情况不允许啊!
这一点,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都一样,遵循社会的自然淘汰机制——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古代很多男子都眼巴巴地看着达官贵族们妻妾成群,而面对自己不得不满足于一个妻子的事实,更有一部分贫苦百姓一生连老婆都娶不起。
现代不乏“一夫一妻多妾”现象一夫多妻制形成了消极的历史积淀,令3000多年后被传统婚制纵容宠惯的男人,依然迷恋于“三宫六院”、“三妻四妾”的婚姻生活。男人从古至今形成的对女性贪婪多占的意识,一直没有消失过,在有钱有权的上流社会更为多见。
同样地,被一夫多妻制压抑多年的女性,则已根深蒂固地形成了对不平等的男女关系坦然接受的心理。
因此,当现代一夫一妻制度给予她们的婚姻压力消失后,社会中的其他刺激,例如金钱的引诱,权利的陷阱,很容易让她们放弃建立了3000多年的自尊意识——甘心给有钱男人当“二奶”、“三陪”,甚至是一会就被丢弃的玩物。
这种犹如历史倒退的场景,就发生在如今,她们的地位能否和古时候给大户少爷当小妾的女子相提并论,还是个未知数。
wangdz
先从皇家说起。以唐朝的嫔妃为例:
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三九二十七为世妇。其他还有,这里暂略。
上溯推移到秦汉,杜牧有"嫔妃滕嫱,皇子王孙,辞殿下楼,辇来于秦"。这是指六国破灭后,六国王室子女,后宫佳丽全部充宫入秦。这么多美人全来了。秦始皇才要修阿房宫来安排妻妾成群。"嫔,妃,縢,嫱"都是后宫女人按品级的名称。比如王嫱是王昭君在汉宫中的地位品级。杨贵妃,仅次于皇后。萧淑妃又次贵妃一级了……
至于汉代就更繁复了。其中通行有皇后之外,尚有妻,夫人,容华,御者……各朝均有增益损减,视当时的礼制而决定。
这些贵妇都有相应待遇。有了差别就有尊卑高下。汉武帝时,他宠幸尹婕妤,邢夫人。夫人秩比中二千石,容华秩比二千石,婕妤秩比列侯,婕妤有时直接迁皇后。如汉成帝时的班超的妹妹班婕妤,若不是赵飞燕半路杀出,她就是汉成帝皇后了。待遇着实比疆场奋斗的将士来得容易。贵妇们独家院落居住"尹夫人与邢夫人同时并幸,有诏不得相见"。没事不准乱走,否则安律治罪。这就免了婆娘们拉邦结派,相互妒忌,引出乱子。
至于世家大族,就通指妻妾或正室,侧室;大房二房三房四房;或太太,姨太太,姨娘,甚至阿姨……那她们又是怎样被管理起来的呢?《红楼梦》里有赵姨娘,贾政的小老婆,称妾也行。她得听正室王夫人的话,听王夫人安排做事。她们都有各自的月例。妻妾月例差别大,尊卑有別。这就确立为由长房来管理了。
他们妻妾成群,别以为没事干,白天有做不完的事,地主老财达官贵人娶妻纳妾,恐怕还是在集中劳力振兴家业。汉初有织房,是专门供后宫妇女织布识丝织锦用的。帝王家不养闲人,何况中下层。曹操不是让他的婆娘们做针线缝衣服赚生活费么?中国的"女工"(注意这不是男工女工的"工"而作"红"解)就源于后宫后房。这样一来有事干就免了勾心斗角,争风吃醋,剔牙裂嘴,制造矛盾,妻妾不和,让老爷少爷不好管而白天晚上沒个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