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你如何理解历史?
丘比特的小跟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在抡到改革开放了,其他的应让位于大局
菲~燕尾蝶
在没有接触历史领域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历史就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直到自己进入这个领域后,才发现历史原来和我想象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历史的客观性是否存在;二是史家的客观性如何保证。
关于第一点,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里说过一句话:“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后来被简化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虽然此句已经与原句有了很大的差异,但是从语言阐释学上看,对这句简化版名言的理解里也在无形中体现了人们的某种共识。
同样,胡适之也有一段被大家所熟知的话:“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后来,这段话就被压缩成了——“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克罗齐与胡适之这两句话之所以会被人们屡屡提及,其实是因为这里潜藏着后世读者的一个质疑——即我们所读到的历史,其本身的真实性是否可靠。
人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认识,与史学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关系。自从孟子说孔子笔削《春秋》后,使“乱臣贼子俱”,史笔如铁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让帝王将相有所畏惧,历史具有了“达摩克利斯之剑”的作用。如此一来,逆取的君主就会想要为自己寻找各种不得已的理由(如唐太宗),而在位的君主也想为自己涂抹油彩,打造自己“千古一帝”的光辉形象(如汉武帝)。积久承弊,也难怪梁任公会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这样颇显偏激的话来。
关于第二点,这种非客观性,也体现在史官个人在记录历史时,是否能够秉持公心。此公心,就是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的“史德”。过去没有摄影机,无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记录。可是,我们知道只要是行诸笔端,多少都会带有主观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史官的“史德”就很重要了,太史公之所以会被称为“史家之绝唱”,不是因为他文笔好,而是因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虽然在他的笔下,受限于各种因素,他必须要像小说家一样虚构个别对话,并且在文字表现上感情色彩略重(“范晔评二者的区别曾说:(司马)迁文直而事核,(班)固文赡而事详。”他又说:“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但是总体而言,太史公司马迁是守住了史家客观性的原则和底线的。
总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就是这样的了,还是杨慎的那句词写得最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我们芸芸众生而言,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莎士比亚说:“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长大后读史书,重在领悟和自省,“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历史的面目如何,已无从探究,但每个人的历史走向,却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关注!
Cc雯cpw
“什么是历史?”,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早曾有过概论。而毛主席站在哲学的高度,给予的回答更是“干净利索”:“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被消灭了,这就是历史……拿这个观点去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而站在这个观点反面的,就是历史的唯心主义”。
“如何理解历史?”,那就是人们对反映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与其发展过程的记载。但它不是全貌,而是通过对一些记录与叙述、以及遗留的实物---即人们常说的“史料”,由历史学家经过鉴别与梳理,书写成可流传供后人阅览的史书。
然而,站在不同的阶级与不同的意识形态,或因个人观点与认识的差异,不同的历史学家,所书写出来的历史,必然会截然不同。真正站在唯物主义立场成就的史书,展现给后人的,必然是真实的历史;而持站在唯心主义观点成就的史书,其展现给后人的,必然是欺世盗名的谎言。
尤其是受制于权宜之计要求,或是去迎合某些势力“胃口”的文人学者,为了取悦主子,获得欢心,就会去断章取义的挑选符合“胃口”与“要求”的“史料”,违背客观,以偏概全……就如同莫言,站在国际领获奖台上,以小时候自己“母亲拾麦穗挨打”作为“感言”一样,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果不是广大人民雪亮的眼睛,他留传给后人心目中的新中国前期,必将是一片黑暗、充满血腥与残暴而又一无是处的史书;必将是一部歪曲、抹黑新中国前期历史,误导将来而后患无穷的史书!
正因为如此,虽然历史是由人对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与其发展过程,经过鉴别与梳理而书写出来的,但是,只有得到人民认可的历史,才是真正客观公正的历史。就如同而今广大的中国人民不认可莫言的“获奖感言”一样,因为她是以偏概全,出自发泄自己怨恨,取悦发华势力欢心的谣言!
polaris点
历史,由胜利者与失败者共同演绎,由统治者解说,任众苍生评说。各取所需,无所谓真假对错。因为一一"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
torry163
历史不是故纸堆里的旧事,它能给你开拓点完全不同的新思路。
今天从何老那里听来一个新的比较历史角度:比方说manager这个词来自控制manage,manage则来自意大利语maneggiare,控制马匹——然后这个词又来自拉丁语 manidiare。
我们现在给它翻译成经理人,但是其实正确反应应该是“御”,御就是用缰绳控制马匹的意思,然后出现驾驭这个词。
【禮·王制】千里之內以爲御,这个千里就是战车能直接投放的极限距离。
所以御的含义又衍生为国王能直接控制的区域,也就是所谓王幾,御前也就是直辖的意思了。
因此司马司徒司空就是典型的化家为国,官员是天子的私人秘书。
这个东西在秦汉以后我们就逐渐看不到了,但是在西方一直延续到近代,进而和资本主义的资本家/职业经理人联系了起来,最后彻底完成了词义的变化。
资本家在语言中暴露了最真实的身份——你的领主。那么家臣/家奴反而是正常应当是世袭的(这里完全可以参考八旗的包衣啊哈),所以而孔子周游列国可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虽然对他来说,他在维护周礼,但是放到历史之中来说,他实际上是在打破世袭官僚的统治而识图推广和培养职业官僚。
与此同时也就搞懂了西欧扩张的文化基因,封建制度到无土可封的地步时必须崩溃,孔子的弟子也是以所谓无土贵族/文化贵族为主,这时如果没有新的殖民地,它自然是要积累矛盾的。
在历史的巧合下,恰好是资本主义给西欧了一个扩张的出口,而不是封建自由天然匹配资本主义。
对于散户来说,怎么可能对公司指手画脚呢?参与决策的方式是成为职业经理人,而如果想人人持股(对应西欧升级的方式是获得领主身份而非科举),显然唯一的办法是扩张(做出业绩),获得新的土地。
因此扩张是内生矛盾推动的,殖民是资本主义的要求,但更是封建体制参与分红的要求,对土地的要求转化成了对股权的要求,早期资本家和土地贵族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起码他们都没有科举。
对分红的需求遏制了对土地的争夺,完成了转型。
在这里最有趣的是,对于封建社会来说没有股权的是奴隶,部曲,因此他们也是免税的——没有股权是他们免税的内在逻辑。
股东提供的是他的武力和财产,收获的是徭役和赋税,因此明末大量自耕农投充到免税的宗室和有功名者名下为奴以求避税,暗含的逻辑是他们扩大了统治集团的利益,而统治集团负责为国家负责——自耕农觉得自己的股权太小,还要承担税收和徭役,有时候觉得亏逼了,宁可放弃一切。
但是宗室和有功名的人却不乐意在守城的时候开仓,结果他们输掉了公司本身。
这是不完整的封建制和不完整的资本主义的结合悲剧,反而说明了士绅一体纳粮和不养宗室的他大清更彻底的职业官僚和自耕农的结合更有优越性,而不是封建自由更有优越性。
只有封建自由和资本主义结合的时候,它才迸发出了史诗般的扩张热情,社会每一个成员都为殖民而服务,颇有几分八旗每个人都是地主,打仗类似于罗马公民兵的意思。
而职业官僚体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注意,不是官僚资本。而是国家统筹的资本主义,区别于人人做领主式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对西方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玩意儿,它同样爆发了令人震撼的生命力,进而让他们显然产生了巨大的困惑。那么威胁论也好,文明冲突也罢,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好不好玩?有没有趣?跳出西方中心,好好读历史吧。
非常の翠花!
历史是什么?
历史曾经是一部老百姓的血泪史,天下,亡,百姓苦,兴,百姓苦。
历史是,惊人的巧合,希腊,古罗马文化鼎盛时期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都处在学术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
历史是,不可复制,大渡河边,蒋介石想让毛泽东做第二个石达开,终究只是想想而已。
历史是人性,茹毛饮血的原始到奴隶社会的残暴到封建社会孔孟之道到现代的民主共和,越来越进步,越来越人性化。
历史是,规则,中国有法经,商鞅的秦律发端,西方有汉谟拉比法典,拿破仑法典。
历史是文化,诸子百家,唐宋八大家,诗仙诗圣诗魔,四大名著,南朝四百八十寺,敦煌,吴带当风,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贝多芬,巴尔扎克,肖邦,雨果,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达芬奇,毕加索。
历史是,科学,伽利略,哥白尼,牛顿,达尔文,李时珍,宋应星,沈括,华佗。
有人说历史是少数英雄豪杰创造的,唐宗宋祖,秦皇汉武。
有人说历史是多数人人民大众创造的,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民心所向就是方向。可是没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
历史是,悔不当初,小怜玉体横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历史是生不逢时,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历史是,悲剧,项王垓下别虞姬,杨妃魂断马嵬坡。
历史是,既生瑜何生亮,英雄豪杰相爱又相杀。
历史是,遗憾的艺术,焚书坑儒,和氏璧失踪,华佗医术失传。
历史有时是给别人做嫁衣,像秦之于汉,隋之于唐。
历史让你扼腕叹息,火烧阿房宫,火烧圆明园,一夜风云散,变换了时空。
历史让你无限哀愁,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历史让你百思不得解,斧声灯影,红丸案,壬寅宫变。
历史让你无比崇敬,长征,南昌起义,渣滓洞,白公馆,息峰集中营。十月革命,攻占巴士底狱。
历史,思想是它的灵魂,哲学是它的领悟,历史的烟云在眼前略过,我们抓住冰山一角,窥一斑未必见全豹,聊作启示。
Chris宇昊
今天在这美好时光里十分感激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认为这个不管是谁,都逃脱不掉死亡,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你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悲伤的,当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时,历史就已经为你写好了!
历史在某些时候并不能为你证明什么,因为历史也有可能是假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
历史是寻找故事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历史以很多形式存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是历史,一把椅子,一个棋子,一朵云,一片海这些都可以是历史。
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成长,谢谢!
魔幻&现实
力(耒耜切lì)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耒耜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力的笔画释义为:横折弯钩“”表示向内弯曲的臂膀,或者拉车拉犁时弓起的身体;“丿”指示用力的方向,这里指向自身方向用力。许慎的《说文解字》当时汉字还没有笔画定型,还是用古文字解释,必然有他的局限性。汉字楷化是质变过程,有的字的意义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力借“耒(lei)耜(si)的切音(lei+si)”表示用耒耜耕作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力”是汉字部首字,组成的有办、劝、功、夯、务、加、幼、动、劣、劫、劳、助等。力的本义为力气,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历(离)是由歷(去掉下面的止)、歷、曆三字简化合流为历。歷(去掉下面的止)是由崖的省形“厂”和两个禾会意而成的字。“厂”表示山崖,即山下可以居住耕种为参照,不可以山顶为参照,山上的气候和山下不同,如:一山有四季。两个“禾”表示两次耕种的相同的庄稼。借“离”声表示两次耕种的相同作物的时间间隔。歷加“止”为了完善“歷(去掉止)”的意义,表示上次种植作物到这次种植作物的终止经过的时间;歷(去掉止)加“日”,日表示日月星城的变化也是指时间。后简化为“历”,力有翻耕土地之意。年年土地翻耕也是按季节进行的。
史(时、事、实)是由中和乂会意而成的字。中表示中正,不偏向;乂表示适宜,阴阳结合,对错、过失、功过都要。借“时、事、实”之音记录过去真实的时事。史的本义表示书写、记录历史时事要中正,不偏,功过、得失要都要真实、适合当时现状。
哪家的花儿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条线,是一道轨迹,是从古至今再到未来确确实实发生过发生着将要发生的事。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当下的人来讲,历史是过去的事情。盘古开天地,秦始皇统一六国,毛主席带领我们翻身做主,这些都是历史。只不过其中多少神话多少传奇?那只能让历史遗产来证明。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秦本纪中记载前246年秦王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1949年10月1日15:00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从此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事实,哪怕被人曲解,错误的记载,它依然就在那里。
我们只有通过研究、学习才能识别它是否真的存在过。
历史上崛起过无数的伟人,制作出过无数的瑰宝。如今现文明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多数历史文化失传,只有努力的去学习它才能把过去的文明传播,才能把过去的技艺传承。
colin婷
我们知道的历史是真的历史吗?
Angela李倩茹
引用陈寅恪先生的一段话:
盖古人著书立说,皆为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陈先生继言:
所谓真了解者,必须神游冥想,与立书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评论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与隔阂肤廓之论
echodiandian
说起历史,每个人眼里都有无限的解读。今天,想和大家说说我眼中的历史。
俗话说“读史明智”,以前我不是特别理解这句话。但是由于长期的创作历史内容,不由得让自己被动的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就好比刘封之死,我从中就读取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当时部下谋士想让刘封投降曹操,同时晓以利害,告诉他刘备一定会防备刘封坐大,择机必将下杀招,让其赶紧逃脱。
刘封不是没思考过。
刘封其实是骑虎难下,他也知道和刘备是萍水关系,随时也会被当成弃子,但是没办法,谁叫那时 的三国很重视名声呢,既然认其为父,就只能听命与他,同时也把命运交给了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在三国时期尤为刚烈。很遗憾的是,刘封赌错了人。再说糜竺和刘备的关系糜竺一开始想效仿吕不韦天使投资嬴政,但是最后刘备并没有创事业的野心,最终白白葬送了糜竺的商业野心。作为一个商人,糜竺的投资明显是失败的。观吕不韦,一己之力策划秦始帝国,权倾朝野号令三公,还青史留名。再看看糜竺,一无实权二无政治价值,就像是一个借给刘备钱,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那种。我相信当时的糜竺是心灰意冷的。加上弟弟靡芳的叛逃,糜竺自感兄弟二人再难相见,最终郁郁而终。(糜芳杀掉射杀黄忠的马忠反投刘备为《三国演义》虚构,不算正史,此话不表)。
作为21世纪的我们,每当做风险投资(开店、开公司等)时,一定要多想,多思考,如果没有对利益的足够渴望,就不要轻易的投资。商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如果没有准备好商场,踏踏实实做个打工族也是不错的。既然上了战场,你就没有退路,必须100%努力,全力以赴,才可能会赢。
你看,“读史明智”是不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毕竟太阳底下没啥新鲜事。热爱历史,从我做起。哦耶!
因为我是历史作者,历史在我眼里,我感觉是一座金山。由于中国丰富的历史源流,我仅仅取出了一块“三国”就能赚取温饱,同时还能与先贤跨越时间长河进行思想交流,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有趣。当然如果能把爱好和财富挂等号,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就好比我现在做的三国人物志系列,我想通过视频、文字、音频的形式把三国时期的人物、历史、事件通过阵营的形式记录下来,让以后的想了解三国的人事物的人,可以便捷的通过我的整理,了解他们。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 @历微史观 ,看我的账号发的视频。
蜜丝杰西卡
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往往被后人各取所需,为己所用。胡适好像说过,历史就像个小姑娘,爱怎样打扮就怎样打扮。对历史的研究,事实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对自己有利。
蜜兔三窟
历史是后人永远都无法修改的事实!
——盛行
历史就是对过去真实的记录,不能篡改、不能歪曲,就像当年的司马迁,为了真实的记录史册,宁可被杀头!
Heleni
一个个说的这么复杂,历史就是过去曾经发生的事实,这不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