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小慧儿
必经之地,不可能绕过,你说的可能是必争之地。见过避而不战吧,见过运动战吧,过去解放军力量不够的时候,哪有什么必争之地,被撵的在村里过夜,国民党则是天天报道攻占什么什么重要据点,据点都丢了,可还是活下来了,所以没有必争之地这一说。至于后来共产党实力变强,反而重视起这些个必争之地。好了,现在揭晓答案,凡兵家必争之地,无非就是重兵粮草囤积之地,拿下,就是歼灭,守住,就是反歼灭,所以必争之地是在两者实力达到鼎盛的时候才会出现,决战之地。我们能理解的那个上甘岭就是必争之地,上甘岭不是歼灭战,而是战争双方进入疲乏阶段,鼓舞士气之战。孟良崮就是典型的必争之地,就是个山包,有啥可争夺的,但是谁赢就能打大歼灭战,这就是兵家眼里的必争之地,对手眼里的死地。
暴走猪猪
首先给你举个例子,参考DOTA和LOL的防御塔,你在游戏里越塔杀人难度有多大,你就能切实的感受到古代行军打仗为什么不能绕过去了。
至于如何形成参考上图上中下三路,三路上的防御塔都在你攻破对方主水晶的必经之路上,外塔还在的情况下打野怪都很可能随时被抓,逃跑的路线就更少了,更别说你越塔攻击了。
而古代行军作战为何不轻易绕过,看我一一给你道来:
第一:人员集结,
古代打仗主力军队是不会倾巢而出的,特别是步兵,不会迅速集结排着方队,浩浩荡荡的一起出发的,而是分阶段的一波,一波的一路长蛇阵出发。后续援军也是从四面八方奔袭至集结地,可参照指环王4中援军集结。除此外只有骑兵是可以迅速集结,成建制的快速奔袭,但是骑兵成本太高国家负担能力有限,军力还是以步兵为主。所以古代作战先遭遇,然后安营扎寨开始对垒,为什么不直接刚呢,是因为双方都在等待后续部队与援军的到来。而如果你要攻打南京而绕过济南的后续行军路线上,济南城里的驻军可以随时的出城攻击骚扰你,致使你孤立无援。南京守军要是知道你的后路军与援军被济南守军拖住了倾巢而出轻松就能把你歼灭,且你腹背受敌,没有退路。
第二:粮草运输,
粮食的运输和补给能力是决定动员规模的关键,否则你就是集结了部队,也没能力走到目的地,半路就饿的跑光了。上哪里去找大量的粮源?当然是城市!在山东,只有济南府具有征集全省各地粮食的能力,不是指武力强征,强征只能导致民反。而是通过官僚系统、商人和粮食中介渠道在山东全省进行大宗采购,当然也可以通过商人从周边省份河南、河北采购。不拿下武汉,这些资源就都是敌人的。而且你如果绕过济南你的粮道就无法保障,随时面临济南守军的劫掠 。
第三:通信情报:
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是中国古代唯一的长距离通信方式,济南城不拿下,山东境内的驿站都在敌人手里,怎么保证信息的通畅,没有信息通畅,怎么保证后续援军的调度和集结?山东及周边的敌人情报怎么收集?
打字太累了 只说三点。
最后要说,DOTA和LOL里的技术大神凭借风骚的走位和过硬的技术越塔杀人后又全身而退的。而历史上也是有人能成功的越塔杀人的。
1、朱棣绕过济南、徐州两大重镇,直取南京,但这是在知道南京防卫空虚的情报前提下。后来南京拱手相让,朱棣取得正统后各地倒戈,铁铉孤守济南也只能兵败杀。
2、成吉思汗打花剌子模用的也是灵活运用包围迂回和大纵深远距离穿插分割的战略。这背后就与蒙古军队的行军方式与后勤补给有关系。
个人粗见,望留言指正交流。
lucyah
因为你的大军需要补给啊,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绕路势必会影响行军速度,行军速度越慢,消耗的粮草越多,吃不饱肚子,军队哪有力气抡刀跟人拼命,甚至军队一旦被咬住,会遭受周边几个城池守军的围攻,抢掠一番逃跑都是问题,更别提夺天下了
淘淘小鱼
古代打的是粮草后勤。绕过去的话,粮道被堵就是大忌。我国古代以少胜多基本都是打粮道。
湖南客舟
很简单啊,随便找个三国志游戏打打就知道了,带全国地图的那种。
二猫一宅
当然可以绕过去,至于为什么要打下来。
简单说,不打行不行,行,前提是这样的军事行动,只是简单的威慑,或者抢夺为目的,那当然是不用打下来,这个比较常见的就是关于游牧民族对农耕国家的战争态度上,基本上属于能打就打,打了烧杀抢掠,骑兵在攻城上没什么优势,打不下来,就在到下一个地方去。
但是如果是攻城略地这样的军事行为,不好意思,你还真必须打,哪怕撤退那,当然这样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在行动前就一定设定好了,那几个地方是重点关注的。
攻城掠地,首先是攻城,完了才是掠地,以城池为中心,进行周边的扩散,主要原因一个是粮草,辎重,伤员安置,抢夺物资的临时储存,等等这些,不打下来,本来是正面交战,最后成了腹背受敌,前面是劲敌,还要随时担心粮草被断,抢夺的物资又被夺取。
当然,如果足够强大,那就另当别论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任何城池重镇,都是简单的事情。
yyning
军事要地是根据战争的形态,规模,作战形式,战役目的等要素所决定,并非指绝对的永远兵家必争之地。
不同的战争形态和形式,决定了该战役的必经之路。比如,有流寇式的流动作战;有建立根据地需要的攻防战等。
流动作战,是指军队进行无后方的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比如,由A地到B地,必须经过C地。那么C地就成了此次战役的必经之路。像题主所述,那为什么不绕过去呢?既然是必经之路,那就一定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军队行动,不像我们的旅行,除作战部队,更重要的是辎重后勤,选择一条适合作战需要,又有利于自己行动的路线,并不是很容易。尤其在古代,交通十分困难,要到达一个地方,往往只有一条路可走,别无选择。尽管一些著名军事曾经说过,鹿能走的地方,军队就能通过。我们的刘伯承元帅也曾经说过,山羊能走的地方,我们八路军也能通过。那仅仅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非一般情况而言。
诸葛亮北伐中原,六次均选择出岐山大路,最主要的考量,就是因为蜀道艰难,军需粮草后勤补给困难。如舍弃岐山大路,选择任何一条道路,都会增加后勤转运困难,而且,容易受到对方打击粮道的骚扰和攻击。所以后世军事家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评价,虽然未能出奇制胜,但诸葛一生谨慎,不曾弄险,也不失一条稳妥的取胜之道。
攻城略地的灭国之战,也即攻防战。在作战过程中,要得到战争的突然性,就必然要选择一条,隐蔽高速接敌的路线,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取得预期的战果。比如,在秦末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够在项羽之前攻入咸阳,就是趁项羽在正面与秦国军队交锋之际,选择了避开敌方主力,以及正面的坚固关隘。由河南攻破武关、峣关,进蓝田入咸阳,结束了秦朝的统治。这说明战争中的必经之路可以选择,有时候也可以避开其坚固的设防,突破一点,逼其全线崩溃。
整个战争中形成的某一战役的,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此地或城或山或路,但关系整个战役的全局,任何一方首先占据此地,就等于获得了战役的主导权。比如,辽沈战役期间的锦州攻防战。锦州——整个辽沈战役的关键,蒋军据守锦州,就可以保持与华北傅作义集团联络,进可攻威胁沈阳长春,退可以与傅作义集团靠拢。可锦州一旦被我解放军占领,在整个东北战场,就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既切断了蒋军退回关内路线,同时也切断了华北增兵东北的路线。锦州攻防战,就成了辽沈战役的重点。
战争中的所谓必经之路和必经之地,都是根据战争进程和需要形成的,并非全是什么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最大规律就是没有规律,因时因地因势而变,不可墨守陈规拘泥陈法,顺势而为因事而变,才能时刻掌握战争的主导权。
aphrodite
简单的话说一个很窄的门,只能一人过。中间坚根柱子,那根柱子就是必经之地,必经之路。不拿下柱子你过不去。
巴黎的街头海棠
必经之地到底能不能绕过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年北宋和辽国开战,辽国将领也不乏能人,领着骑兵一路狂奔,绕过所有的军事重镇,直扑开封。按理说,这是一个好战术。结果开封城墙坚固,军民同心,开封久攻不下,后方重镇的宋军迅速围了上来,吓得辽军只能撤退。这种情况,让你绕,你敢绕吗?
有句话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冷兵器时代,必经之路要么是关隘,要么是城池。关隘大都是建设在地形险要之处,要么依山而建,要么依水而建,想要绕过去,真的是无路可绕啊!比如山海关,一边是连绵不绝的燕山,一边是渤海。清军想要进攻中原腹地,入关是最好的选择。山海关就是必经之地。
有一次皇太极率领骑兵在蒙古向导的指引下,绕道山海关,只是一次战术行动。要想调配全部资源夺取天下,必然要取山海关。只有取下山海关,才能进行大规模的集团作战,因为路宽,军队进攻迅速,粮食补给也跟得上,沿途百姓多,可以以民养兵。
古代打仗是需要不断补给的。沿途重镇就是很好的补给点,拿下了一处军事重镇,可以让自己的部队得到给养,得到修整。一味的绕道远行,后勤补给怎么办?敌方沿途重镇先切断补给线,再来个四面合围,到那时,就是飞也闲慢。
再说,必经之路肯定是经营多年的地方,有粮草,有战马,有武器,有庞大的人口。打下必经之路的关隘和城镇,可以据险而守,也可以得到粮食、淡水补给,又可以让军队停下来充分的休息。这总比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好吧。
`仅此而已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是根据军事科技适应条件逐渐形成的。成为军事重镇必须符合一些必要条件:坐落在最适合大规模行军的道路左近,最容易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有充沛的水资源,还有一些是自然地理条件所形成的单一通道。
军事行动是一个集团行动,军事长官要考虑战争中的一切细节。而负责后勤保障的文官系统要考虑国家的财政状况,物资状况和人员调配能够让这场战争支撑多长时间。所以,每一场战争都是由若干个战役构成的。
在古代和近代的行军,是密集的人口集团流动。人要吃饭,喝水,休息,马匹同样需要进食,饮水。运送辎重的后勤同样也需要。这样就限制了行军道路的选择性。大部分大规模行军选择沿着河流或者容易获得水源的道路行进。也就是说,根据你的部队行进的速度,部队随身所携带的辎重(包括粮食,饮水,马料,油料,弹药)能够支持多长时间,超过这个期限,人家就是不打你,你也支持不下去。军事重镇就是在这个期限内你不得不去攻占的据点。这个据点有的是自然地理形成的,称为“天险”。想绕过去,战争的时限性不允许,硬要实施,付出的代价超过了军事行动的本身价值,得不偿失。没有天险怎么办,人为建造,这就是城池的由来。
兵家必争之地,不是绕不过去,是战争的时限性让你绕不过去,是战争的费效比让你绕不过去。
marrysoup
一,我过去也一直有这样的疑问,觉得直捣黄龙,痛饮快意,何苦一城一地的去攻打?
二,看了孟良崮战役,我稍许明白了一些:
1,从当时的作战地图很明显就可以看出,孟良崮的唯一后路就是垛庄,张灵甫留在垛庄一个团,下属三个营,一营和二营都是物资营,只有三营有几个连,这么一个粮草及退路的主要阵地,张居然不派重兵防守,任凭粟裕拿下垛庄,丢失大量弹药不说,连后路也被堵截了,彻底成了瓮中之鳖,因此张灵甫只能决定上山固守等待援军,但是没有想到援军和他的距离虽然是非常近,但是始终都没有办法会合,于是张灵甫全军覆没在了孟良崮上。
2,其某种意义上,张灵甫也不是“跳攻”失败,而是“诱虎”失败…
三,历史上能够令人记忆犹新的“下跳棋”战法:
1,朱棣绕过山东,千里跃进,直取南京。这是由各种特殊历史内因和外因造成的,不可复制。
2,麦克.阿瑟的太平洋蛙跳战术,玩弄小日本。这是由双方攻守易位等因素造成的,不可复制。
四,蛙跳进攻一也好,循序渐进也好,最起码,一个战役的推进和展开,前方是进攻阵地,后方有防护撤退的阵地,左翼防御阵地,右翼防御阵地…而这些阵地,对于大的战役来讲,可不是以村庄或田地为基础构筑的(杜律明,黄维皆败于此),而是以城市或城填为基础构筑的。
1,刘备攻东吴,夷陵之战连营七百里,是一个什么概念?
2,几十万部队展开,摆开攻防架子,就是以方圆百十里的城镇为阵地,相互支撑,互为救援的…
3,不攻城,或攻而弃守,则有可能进退失据,“跳起摘桃”不到,却有可能成了别人的“馅饼”…
故,为了“摘桃”,“攻城”即搬凳子;“攻而守之”,即为把凳子放稳…然后,从容去摘桃…
饼饼猴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1、必经之地、必经之路的形成。
古代打仗大都是冷兵器时代,士兵打仗大都靠的是刀剑,想要到某地去打仗也必须靠自己徒步走过去,只有少量的将领可以骑马。因此就导致了古代军事上必经之地的形成,也就是说只有经过这些个必经之地才能达到战场,即必经之地是达到战场的唯一途径。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的战争中,只要拿下了必经之地,就意味着这场战役已经打赢了一半。通常,这类必经之地分为两种,一是军事重镇,二是关隘要塞。军事重镇一般指的是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的城镇。其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体现在易守难攻或者是通往某处的唯一途径或者对于周围大片区域的中心地。因此我们说这些个必经之地是必须要攻下来的。
而关隘与城镇相比就是天然的屏障。一般来说,关隘要塞有着天然的易守难攻的优势,通常是一些峡谷之类的地形。这样子的地形的好处是登高望远,同时偏于设置机关,一旦敌人进入圈套,大都难以逃出去。这样子的关隘也一般都在行军的路上,可以杀对方个措手不及。
2、一般来说,必经之地、必经之路,很难绕过去,必须得打下来。
每一个前进路上的关口、城市必须打下来自己占领,因为后路必须在自己手里。
古代打仗一走就是半年甚至几年,在攻打敌人的时候,有关键路上的城池如没有打下来,而是绕了过去。就相当于是在自己的后背放了一颗钉子。
这颗钉子一可以断了粮草后路,二可以从后边攻击,来一个前后夹击。所以,进攻队伍如果绕过去,碰见这种情况必败无疑。
地形原因,根本无法绕路。或绕路的成本太大。
所有的关口或者军家必争之地都是建在地形险要之处。有的真的无法绕路,或者绕路时间成本、人员成本太大。
因此,必经之路是由客观的原因和地理原因所构成的。绕路的可能性很少,除非是绕路的这一支部队没有回来的想法。所以,必经之地必须打下来才可以进行接下来的战役,才可以有信心有保障的打胜。
3、当然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只是大家公认的行军道路,并非绝对。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绕过去不行吗?答案是当然可以绕过去了,没人说“非要打下来”。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您与人家走象棋,其实是没有必要吃光对方的车马炮卒士象,迫得对方只剩下一个老帅,到时,您再从容捉将,不用说,您肯定是赢的一方了。但是,这种走法,耗时耗力不说,还必须是您的棋艺远远高于对方才能达到啊。善于走棋的人,可以用长奔偷袭、声东击西等招数三下五下就将死您。战争也是如此。
山海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高不高?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冀辽在此分界,号称“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但是,皇太极入寇关内,多次绕开山海关,改从长城各口入塞,长驱南下,史称“入口之战”。
军事上没有绝对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皇太极的兵马不但绕过山海关,绕过所谓的“关宁防线”,还大摇大摆地在大明的腹地横冲直撞,耀武扬威。
因此,战争中这一切都是相对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必经之地、必经之路也就不算必经之地、必经之路了。
一战法国马奇诺防线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战争是一大学问,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结合实际和时间的变化有所改变,辩证客观分析战争局势,做到有的放矢。
二月的素描
你敢绕我代敢从后面追击你,就说你怕宪击或前后夹击吧,这种问题不过脑子啊。。。
想环游世界的猫
行军征伐,人数众多。第一点,补给辎重,所以路线选择很少。第二点,宿营。第三点,水源,这是重中之重,对于骑兵来说,最主要的保证。对比你一个人去远方,可以走村道,山路,但是大群体携带大重工,只能走省道,高速。
Olivia_天天天
如果绕行,容易遭受侧背攻击、断绝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