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最新跟帖
薄荷棉花糖

薄荷棉花糖

在冷兵器时代军事上的打仗不是任意而为,而是在自己部队内物资装备保障能力的极限范围内活动,包括制定作战计划、进攻线路,作战目标,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经过最优的计算,就成了必经之地,军事家必争之地。

第一种就是地理因素,在古代地理就是地利,地利就是地势,地势就是势能,得之着就可以顺流而下,掌握主动,乘胜追击,失之着就会处处被动,疲于奔命。比如险峻的地形就适合天然的防御或天然的进攻,只要占据它,就会辐射一大片地区,属于己方的作战半径之内,而失去它,就算己方越过也会对自己后方造成威胁,所以这一地大家打仗就会互相争取。

第二种就是大城市,在古代的经济发展中,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往往也是军事要地,没有地形的阻隔,那么下一阶段的作战目标就是大城市,大城市就是作战中心,必争之地,那么能不能绕过去能,在古代有限的后勤能力之下,难以冒险,因为久攻不下,本来士气大减,放弃进攻,改行他处,极易受到两面夹击,腹背受敌。比如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对梁王把守的城池久攻不下,部下建议绕过此处,改攻他处,但是不从,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粮食和士气了,只有夺取城池获取粮食和补给才能继续下一步的作战。

但是在现代的争夺战中,不以夺取敌人的大城市为主,而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已经突破了军事必争之地的界限。

盈盈

盈盈

绕开军事上的必经之地,这完全是可以的。

历史上绕开军事上的必经之地,最经典的战例就是东晋末年刘裕灭后秦之战。

刘裕大军在洛阳集结完成之后,开始向西进攻长安,而潼关就是从洛阳进入潼关的必经之地。

历来守长安,必守潼关,而潼关失守,长安也守不住,比如安史叛军攻下潼关之后,唐玄宗也就只有往成都逃难去了。

所以当时的后秦从长安派出重兵驻守潼关,由于潼关易守难攻,刘裕大军一直被阻挡在潼关一线,无法西进。时间一久,粮饷基本上被消耗殆尽。

而刘裕大军的后勤基地,基本上是在江南,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后勤补充。眼看此战就要失败的情况下,刘裕最终决定放弃强攻潼关,分兵绕道奔袭长安。

他先让王镇恶军团绕开潼关,沿渭水西进,王镇恶制造了一种特别的小船,把士兵和划船的人都藏在船底下,外面看起来这个船上没有人,但却可以在水上走。

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船,站在岸上的后秦士兵基本上都被惊呆了。后秦大军站在岸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王镇恶的大军西进,一路直奔长安城下。

同时刘裕让另一支部队在沈田子的率领之下,绕道陕东南,出现在长安南方的蓝田。

接着王镇恶和沈田子的两路大军,分别从东面和南面夹击长安,而后秦军队的主力还在潼关,根本无法回援。

最后镇守潼关的后秦主力决定放弃潼关,回援长安,但已经来不及了,他们走到半路上的时候,长安已经被刘裕的这大军攻陷!

此战东晋大军充分利用了自己熟悉水战,并且有高超的造船技术的技术优势,避开了在潼关和后秦主力死嗑的战法,比后来的安史叛军打得漂亮!

paultin

paultin

军事上的必经之路就是战略要点。这是相对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战争进程就是一个敌对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的过程。力量的大小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一个多因素、多纬度的数学模型。

当敌对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一方的战略要地也许就不是对方的。比如二战初期的马奇诺放线。德军利用出奇制胜一下子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最终迫使法国投降。

卫国战争初期,乌克兰的基辅是双方争夺的要点,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乌克兰很适合德军的装甲突击集团,而对于苏军防守来说很不利。单丛军事角度讲,放弃乌克兰,退守到较有利的地区,是一个正常的选择,但是,斯大林并没有采用将领的建议,而是采取了死守,致使防守苏军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但是,在战略上,乌克兰作为保卫莫斯科的战略要地,是必须死守,正如斯大林在明知保卫乌克兰的部队将会被消灭的情况下所说的,保卫乌克兰就是保卫莫斯科。乌克兰战役,德军取得了胜利,但是却失去了时间。苏军损失了部队,但是赢得了时间,削弱了德军的进攻力量,苏联在珍贵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将工业迁移到东方,保住了积蓄力量的根本。

马奇诺防线和乌克兰同是战略要地,但敌对双方战略高度不一样,结局就不一样。马奇诺防线保住了,可是法国投降了,乌克兰攻取了,可德军在莫斯科遭受了第一次毁灭性的失败。

小加菲。

小加菲。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受古代的兵力机动方式制约。比如,唐山市滦州市的榛子镇,就是明清入关出关的必经之地,这在历史书上都有记载,非军事人员进出山海关,也要路过榛子镇。

出现必经之地,就这个地点有便捷的道路条件,其周边没有与之匹配的道路。如果进行兵力机动,不走大道走小路,那么兵力粮草机动的时间,可能就是走大路的几十倍,甚至有的地方根本过不去。因此,不存在绕过军事上的必经之地的说法。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也是指大的战役,如果是小分队行动,其实没有必要非得走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如果是朝代更替这样的大型战争,也没有专门走小路绕过军事上的必经之地故意耽误自己的战略机动时间的。比如,对方都城防守就5000人,你十万大军走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十天到达就能灭了他,如果你非得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可能一个月才能到达,而对方已经从全国调集兵力,走的是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已经在都城附近形成了20万人的防守力量,你10万人长途跋涉过去,累得要死,还怎么打呀!

还有一种情况,敌人在军事上的必经之地重兵防守,咱们的作战目的就是消灭这些有生力量,也必须前往打决战。

当然,红军长征这个不是走必经之地,因为当时要躲避敌人的围剿,敌我力量悬殊,是个特例。但是红军长征最后以胜利告终,还成为了播种机和宣传队,历史意义同样重大。但是我们也要知道,红军长征绕过了必经之地,也是2年时间完成长征的一个重要原因。

霍特西的反叛

霍特西的反叛

由于地形、地势和地貌造成的战略要点,惯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非但军队绕不过去,其实也不敢绕,因为守军会用火力封锁道路和实施打击。比如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重镇长沙,就卡在华中日军入侵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上,遏守湘南,屏障广西,卫护贵州和四川。从1939年到1942年间,侵华日军曾经三次试图攻取长沙均未能成功。

(第四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1944年日军发起的“一号作战”,其作战目标除打通纵贯华北、华中到华南的铁路交通线之外,还需要摧毁广西桂林、柳州地区的美军机场群,因为从这两处空军基地起飞的轰炸机不仅随时可以炸毁粤汉铁路,甚至还能攻击驻越南方向的日军。

已经失去空中优势的日军是不能指望轰炸来完成任务的,这样负责湘桂段作战的日寇第11军就必须深入桂北地区,期间有三个城市横亘在必经之路上:长沙、衡阳、全州,尤其是衡阳地处湘桂水陆交通节点,全州乃湘桂交界山地咽喉,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长沙守将第4军张德能)

也就是说,日寇欲入广西,必经全州;欲取全州,必克衡阳;欲过衡阳,必取长沙,因此在这场国军方面称为的“豫湘桂”战役中,湖南战场主要围绕这三个城市进行,故又称“长衡会战”。

1944年6月起,七个师团20余万日军分成左中右三路扑向长沙,左右两翼的第3、第13师团等精锐兵团首先击破了第九战区的外线机动部队,由于薛岳的轻敌和应对失误,他的老把式“天炉战法”就此失效。中路日军这才开始进攻已成孤城的长沙,湘江西岸的日军迂回包抄岳麓山,守城部队张德能第4军仅仅三小时即告崩溃,坚守五年之久的长沙沦陷,张德能中将被电召重庆,军法审判后予以枪决。



(衡阳守将第10军方先觉)


薛岳残部被日军二个师团赶往湘东南,从此这个“老虎仔”一蹶不振,而日军主力则马不停蹄再扑衡阳。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硬茬子,方先觉的第10军火力全开不动如山,日军从二个师团增兵至四个师团,酷暑中整整围攻47日不能得手。但由于国军解围无力,弹尽援绝,8月8日衡阳还是陷于敌手。

方先觉和第10军将士由此给全州的防御争取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四川兼程赶来的中央军第93军进驻全州,工事完备,弹药充足,如果该军能有“泰山军”的意志和决心,死守全州两周以上,在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后勤补给较为困难的日军极有可能收兵回撤,放弃进入广西的计划。

(全州守将第93 军陈牧农)


可惜的是,黄埔一期的93军军长陈牧农,坐拥20000多人的美械精锐部队,却远不如三期师弟方先觉硬气,仅接火一天,便炸毁150万发弹药和大批汽油弃城而逃,方先觉和第10军将士的血就这样白白流淌了。冲上阵地的日军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防线和工事都堪称坚固,实在不明白93军为何如此草鸡,甚至一度怀疑国军有什么阴谋诡计,而日本人的迷糊,则是国军抗战的耻辱。

陈牧农中将被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扣押,以擅自逃跑的罪名执行枪决,执行人是桂林警备司令韦云淞。逃跑将军虽然杀了,可是日军也顺利通过湘桂咽喉跟了进来,发起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桂柳会战”,陈牧农百死莫赎其罪。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而顶在前面的中央军又非败即逃,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不想牺牲桂军主力,草草安排桂林城防后也撤往贵州。



(桂林警备司令韦云淞)

1944年11月初,横山勇指挥日军用两周时间攻破桂林,守军131师师长阚维雍自杀殉国,同时柳州也被日军攻克,两处空军基地被彻底破坏,日本人几乎全部完成了作战目标。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有如此战果,简直是奇迹,这也就是国军的“豫湘桂大溃败”。打红了眼的日军一部,甚至通过黔桂边界的要地宜山侵入贵州南部,重庆震动,举国哗然。蒋介石紧急调动八个军从四川南下增援,加之日军也是强弩之末稍稍后退,最终双方对峙于桂北地区。

“豫湘桂大溃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几十万国军精锐连续丢掉三个战略要点,致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的桂柳基地全部丧失,美国人对蒋介石的军事能力产生了严重质疑,不仅减少了对重庆政府的军事援助和战略仰赖,同时开始接触苏联政府,希望苏联在打败德国后出兵远东,对后来的政治局势影响颇大。

VKCheung

VKCheung

大多数情况下过去打仗绕过去不行,你军队过去了,后勤补给怎么办,他出城攻击你的后勤补给就完了,而且你绕过去攻打其他的城池,会被人包饺子的,有可能会让你腹背受敌,甚至几面受敌。当然也有奇袭成功的例子,例如霍去病直捣匈奴王庭,那也是配合卫青的大兵团作战的。不过案例很少,即使袭击成功,怎么撤回来呢。弄不好就羊入虎口了。不像现在可以空投补给,用飞机把人空降过去。你说的绕过去在二战用的成功的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跳岛战术和欧洲的市场花园行动。这都是在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谢谢。

dfreeair

dfreeair

从地理上来说,在太平天国战争为例子,想要夺取天京,就必须要夺取安庆,九江和镇江等地。

必须夺取的地方,比如安庆,北面是群山,南面是长江,东西也有河流,处于长江弯道位置,河道比较湍急。另外,在整个安徽,过了安庆,直接就可以到天京,再也没有天险可以守卫。

其他城市比如池州,距离长江沿岸太远,就是在池州部署大炮,也无法威胁到长江航运。所以,一旦丢失安庆,清军就可以畅通无阻的直抵天京。同时,清军将会彻底掌握长江下游的航道。

无论兵力运输,还是物资运输,都可以通过水运,再也不用依靠耗费人力物力巨大,而且效率低下的陆地运输。这无疑,将会极大提高清军的战斗力和持久作战能力。无法掌握长江航道的太平军几次集结大军团解围安庆失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勤无法保障。

同时夺取安庆,将会切断皖北太平军主力军团与天京的联系,阻止粮食和援军进入天京。而且,清军围攻安庆这样一个太平军必须要保住的城市,就可以施展围城打援的战略,消耗太平军主力。

胡林翼说:"吾恐三四年未必成功。而水陆将领精力尽疲,英华衰歇,是欲速而反迟也。若蓄势审机,驻兵于贼所必争之地,使贼欲不战而不可得,则一半年之后,城邑可尽复,是似迟而实速也。"

因此,清军绝不会绕过安庆去攻击天京,而安庆保卫战也成为了整个太平天国战争最大的转折点和胜负手。

volvo

volvo

红军长征说明没有什么“必经之地”,所谓的必经之地是指:一是相对来说是必经之地,二是,灵活对待来说,也是必经之地,也不是必经之地。从军事上来说,是否是必经之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重要,只有那些具有时间紧迫性要求的战斗、战役来说,那就是必经之地,也只有时间要求上的意义了。

 疯长稻草

疯长稻草

兵家必争之地无非就是一些重要的交通要地

首先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战争是就会进行兵家必争之地进行争夺,但是你知道为什么要必须争取这些地方吗?因为这些地方一旦攻破,那么战局可能发生改变。

一、东西之争的战略要地

在古代的打仗几乎大多是东西之争,无非就是陇西的与中原的争夺,你们发现没有,从秦朝开始,函谷关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首先就是秦国,六国一代攻破函谷关就难守了,为什么呢?


首先,函谷关连接着东面和西面,而函谷关的南面有山,如果函谷关西面的军队攻破函谷关,那么中原危矣,因为中原大多数是平原,那么就是一马平川,军队南下,可以说是无险可守,大批军队攻过来,那么剩下的城池守住就难了。

二、南北军事战略要地争夺

南北的军事要地,最出名的就是山海关,清军攻破山海关才慢慢打败明朝,日本人占据东北因为守住山海关,才敢把大本营放在东北,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也是遵循着关门打狗的政策,吴三桂的投降就导致明朝灭亡。


因为一旦过了山海关,那么北京就在眼下,中原平原近在咫尺,如果没有长江的天险,我觉得可能东北野战军加上中原野战军就直接打进南京了。

三、如果绕过,那么当地军事势力会是极大隐患

一般的战略要地,那么肯定就是重兵把守,你要是绕过,那么这支军队难道不是隐患吗?比如说你要是清朝统治者,你绕过山海关直取北京,当时北京也是首都,但是吴三桂在山海关可是有五六万人,清朝哪怕有十万人马绕过进攻,那么前后夹击,那么再多的兵马也无济于事。


并且绕路也是耗费军力,要么绕过山,要么跨过海,所以得不偿失。

留个赞吧

fionn.

fionn.

像美军一样都天上飞就没有必经之路了

蜗牛旅行家

蜗牛旅行家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指完成军事任务、达成军事目标时,必须经过而无法绕过的地方。一是地理形成的关隘。山水阻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打下来便无法通过。二是管理、运输、保障枢杻。比如城镇、机场、车站、港口,不拿下无法完成任务,甚至威胁军队安全。

长耳驴的boss

长耳驴的boss

悬崖峭壁都可以通过,就没有绝对绕不过去的要塞。

formel

formel

想法虽好,却是难以实现!

既然说到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发动战争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难道是碰到一个必经之路就绕过去,碰到一个军事必经之路就绕过去,这里姑且都不论粮草补给问题,这样一直绕就根本没有意义啊,敌人的有生力量还是一直存在的,而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才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必经之路的形成

必经之地的形成则大多数是与地形或者位置有关。

(剑门关)

地形也就是险关,一般都是扼某地之咽喉,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比如说剑门关、函谷关等!

而位置则是像荆州,徐州这样的城市,通常是位于几省的交界处,同时这些地方还有大量的钱粮与物资,除了军事,还兼有政治和经济意义!

(古荆州地图)

能否绕过去

在古代,由于条件有限,一般都只会在这些地方修一条大路,然后通过关隘,当然大路通常也肯定就是最近的路了!

其一,如果选择绕过去,就只能走山路或者小路等,这种道路肯定是崎岖的,人咱们勉强可以过去,那粮草辎重呢?绕过去的地方肯定就是敌人的后方,那里必然是敌人的地盘,难道还能在人家那买粮草不成?

其二,如果绕过去以后,肯定是要攻击下一座城池的,一旦打不下来(基本上是打不下来的),然后之前绕过的地方又派出大军两面夹击,岂不是成了瓮中之鳖了吗?

所以说,兵法云攻城拔寨,步步为营,肯定是要慢慢向前推进的,拿下一座城池稳定以后再往前发展,接着打下下一座城池,这样才是最稳妥的办法!毕竟出奇制胜的情况还是比较少发生的,在没有把握拿下敌方的时候,一定要确定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恩恩奇遇记

恩恩奇遇记

答,

所谓必经就是绕不过的,能绕过去的就不叫必经之路。

就因为知道绕不过去,为此,作为守的一方,就会派重兵把守,修筑工事。

只要是把敌人拖住,就可以在周围的人聚拢直接消灭。

知道是必经之路为此设伏,围点打援,一般都是在对方的必经之路周围只要符合要求的。

必经之路的形成与地形有关,列如一座山脉,只有一条峡谷可以通南北,为此被山脉分成南北两半的时候,这座山的唯一南北通透的山谷就是一个必经之路吧!

另外一个就是城市,在交通的汇合点,像石家庄那样省会城市,不过是因为铁路的修建,让一个小村庄变成一座大城市。

必经之路有险可守的,会成为一个固守代援的要地。

要是一座城市是必经之路的话,那么占领它可以解决补给,辐射区域的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可能朝不保夕了。

对于地形复杂的地方,容易挖陷阱,设伏。

必经之路让以逸待劳变得和守株待兔一样的简单。

不过对于必经之路,要知道敌方是势在必得,为此,绝不能掉以轻心,以为有险就麻痹大意。

战役的转折点一般都是发生在必经之路上,为此争夺的残酷可以想象。

必经之路的作战是实打实的较量,任何的弄虚作假都是一样的德行坑队友太坑自己的。


Chow

Chow

明朝末年,祖大寿在没有援军和粮草的情况下,固守了大凌河长达三个月之久;他也曾经被围困在锦州长达整整一年。这两次,祖大寿都一直坚持到了士兵互相残食的地步。他的坚守,给清朝带了了巨大的损失。我们一方面对祖大寿的忠诚而唏嘘,另一方面也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大凌河和锦州这么难打,满清军队为何选择与祖大寿死磕到底而不是绕道而行呢?

战略要地

在冷兵器时代,地形地势对战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秦朝凭借函谷关就可以阻挡山东六国的联军,东吴凭借长江就可以阻挡曹魏南下,北宋倾全国之力也要拿下燕云十六州等等。古人云:“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刘敬(即娄敬)劝刘邦说:“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所以,这种对战争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要地,必须要拿下,绕道而行则有被截断后路的危险。

围城打援

有一些情况下,攻城一方有条件放弃一座城市,但是他们却依然选择强攻,其主要目的可能不是在于必争一座城,而是在围城打援。比如秦朝末年的章邯就是与王离、涉间等人对巨鹿城形成了包围,致使吞并城北的陈馀都不敢出兵援救,如果没有战神项羽出手,则赵国不免于灭亡。后世又有李世民曾经在虎牢关围城打援,大败窦建德。宋朝刘廷让被契丹骑兵包围之后不断地向李继隆求援,但是李继隆却作壁上观,就是因为李继隆看透了契丹围城打援的计谋。

无路可绕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攻城一方却没有其他道路能够绕行,因为其面临的形势就是千军万马只能过这一个独木桥,而别无选择。就像山海关、函谷关等关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通往战略目标的唯一出路。

后患无穷

唐朝可歌可泣的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曾经解释过自己为什么下令死守在战略上并不是特别重要的睢阳,就是因为只要叛军没有攻克睢阳,则他们就不敢贸然前行,因为他们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所以,古代打仗的进攻方之所以在一座城池上死磕到底也不绕道而行,与这座城池的战略意义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真的绕道而行,可能不但不利于整个战争的形势,还有可能会起反作用。

dearcatkin

dearcatki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