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好吃的鱼
在古代,城池应该算是“必争之地”了!
在古代,城墙可以修的很坚固,但却缺少能够破坏城墙的攻城器械。攻城战几乎都是以士兵搭梯子登城,或是强攻城门为主,很少有直接破坏城墙攻入的。
古代的各种攻城器械
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大部分时候攻城方损失都要远大于守城方,而且还不一定能攻得下。纵观中外历史,一个城市在敌军的持续围攻下坚守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不破城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发生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的睢阳保卫战,安庆绪(安禄山次子)手下大将伊子琦带领13万大军来势汹汹,而守睢阳的唐军仅有几千人。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唐军一共击退了叛军四百多次大大小小的进攻,从一月份一直坚守到了十一月份。虽然睢阳最后还是被破城了,但是却给唐朝廷的反攻叛军争取了很多的时间。
看到这里,有人就抛出一个疑问了:
为什么行军打仗一定要争夺城池,绕道而行不行吗?
下面便来探讨下这个问题吧!
我们可做个假设,如果行军路上碰到一座城池不进攻占领它,而是从边上绕开继续前进会有怎样的后果?
绕道而行产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粮草!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古还是今,无论打输还是打赢,吃饭都是一个必须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外出征战的士兵,除了自带的干粮和后方源源不断运来的补给外,还有一大重要的粮食获取来源——占领地。在攻破敌方城池之后,通常都会就地征收粮食,以充军粮。如果选择绕行,便会失去这一补充粮草的机会。
再加上绕开城池必然是要选择一条离得稍远的路线,毕竟总不能贴着敌人的城池大摇大摆地行军吧!绕远路势必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行军,花费更多的时间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粮草!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万名士卒,一人每天要消耗一斤的粮食,一天下来就需要消耗1万斤的粮食!
战场上最是讲究兵贵神速,没事多耗个一天两天,什么延误战机啥的先不说,粮食就要消耗一大堆。毕竟不管打不打仗,饭都是要吃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对后方的威胁!
一个城池不攻下而是选择绕行,城中的生有力量将会对后方造成极大的威胁!前方的主力部队走过后,后面紧跟着的就是没啥战斗力的却又及其重要的运输辎重补给的部队。主力已经向前进军了,城中的兵马完全可以选择伺机突袭截断粮草,古代打仗断了补给几乎就等于要吃败仗了!
而且绕城而行就相当于孤军深入一般,前面有敌人,后面这个没拿下的城池里还有敌人,很容易被对方两面夹击,威胁巨大。如果前线战事不利要撤退,这更是等同于自断后路!
也因如此,哪怕攻城代价很大,为了后方的安全保障也必须拿下它!
第三个问题就是道路交通!
看到这有人问,道路交通和打仗有什么关系?
古代的道路可不像现代这样多如牛毛,在古代只有部分地方修建有平坦宽敞的道路,这些地方大都是一些山地隘口,江河渡口,或是一些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地。总之在古代,路况好的地方大都是一些兵家必争的要地,这些交通要地一般都会修建城池以抵御敌犯。
如果选择绕开,那只能从交通条件没那么好的地方行军。在路况不好的地方,前线打仗的步卒可能情况还好,后面运输补给的车队的行军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了!
路况不好,可能会导致行军缓慢延误战机,粮草运输困难,援兵支援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防止出现这些问题,就要求必须拿下那些交通条件好的地方!
米布米宝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只存在于古代以及近代大规模地面战争,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不计成本的话,已经没有什么必经之地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使全世界都意识到,以后的战争不会像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出动大规模的地面部队,伊拉克的军队连美国人的影子都没见到就被打散了,这种战争又哪有大规模地面部队行动的必要 ,又哪来的必经之地呢。古代之所以有必经之地,是因为军队的机动只能依靠地面路线,而地面路线受地形地势限制,有此地方就形成非常狭窄的地形,在此地筑关建城就可以阻挡道路,在我国有几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古称渝关、临闾关,此关为中国古代东北入关内的必经之地,闯关东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它在隋朝时就开始建立了,之所以在此地筑关正是因为此地是东北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必经之地。山海关三面皆海,北面就是燕山山脉,直对辽西走㾿,背后就是京畿重地,关外人要想入关,如果不能从此过,要么乘船跨渤海,要么翻越燕山山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所以此关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关发生的最著名的战争当属明未时女真与明军的战斗,1616年,女真人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建立大金政权,也就是史称的后金。女真人觊觎中原大地的荣华富贵,然而山海关则是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障碍。1622年,努尔哈赤带领后金的军队,直逼山海关,明熹宗派袁崇焕去守山海关,后金部队在此地损兵折将,不得寸进,后来不得不从燕山山脉绕路而行,因为转运艰难,补给不足,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胜利,后来满清能攻入关内还是在李自成攻入京师建立大顺朝,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不敌李自成,放清军入关,满清这才有了占领中原的机会。
虎牢关、函谷关这两个关口分别位于古都洛阳东西两处,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这两个关口加上秦岭和黄河,将洛阳封闭起来,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因此成为历代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想得到洛阳,就必须打下虎牢关或函谷关,所以在这两个关口发生过多次大战,战国时,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在函谷关被打败,而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驻兵虎牢关和秦国对抗;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函谷关阻挡项羽进攻;三国时董卓大军曾在牢虎关与诸侯联盟对峙,三英战吕布虽是虚构,但诸侯在此交战却是事实。
日本有一个游戏叫做三国志系列,已经出了14代,游戏背景就是三国混战,其中对中国地形的描写非常详实,这游戏在日本卖得非常好,所以很多日本人对中国的地理都是耳熟能详,而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恐怕就只地震和那啥了吧。国虽安,忘战必危!
薛小落
自古以来,一个地方成为军事要地,主要是因为地形。而对于军事要地来说,进攻的情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绕不过去,只能拿下;第二种是可以绕过去,但军事风险会加大;第三种是全部绕过去搞流动作战,但是这种作战策略的风险是最大的。
以下就这三种情况分别举三个例子,其中的意味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第一种,绕不过去的情况如南宋时期的钓鱼城:
当时蒙古进攻南宋主要有三条路线,一个是从西部的陕西进入四川地界,一路是从中部进攻襄阳地区,还有一路是从东部进攻江淮地区。自古以来,进攻长江下游一般都是从中上游开始逐步往下游进攻较为顺畅,而直接进攻下游地区往往容易失败。如三国时期晋灭东吴,太平天国时期湘军也是在占据了中游的武昌地区以后逐渐往下游进攻的。当时蒙古在进攻中游和下游地区的时候屡次受挫,便试图通过占领四川地区,完成对南宋的战略大包围。
而四川当时的政治中心是重庆,也就说要攻占整个四川,就要以重庆为战略目标,恰好钓鱼城就成为了重庆的屏障,而且根本绕不过去。
通过地形图我们能看出,钓鱼城恰好就处在了渠江、涪江和嘉陵江交汇的地方,通往重庆的道路上又是层层的重峦叠嶂,要攻入重庆只能沿嘉陵江南下,因此钓鱼城就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军事要地,成为了蒙古人必须争夺的地方。在历史上,蒙古人前后攻打钓鱼城打了36年,从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攻打钓鱼城数月不下,最后战死在了钓鱼城下。之后蒙古人又多次进攻钓鱼城未果,直到南宋灭亡后,蒙古人占据了除钓鱼城外所有的地方,钓鱼城才最终投降。
PS:钓鱼城一直没被攻下来,除了城池坚固险要无法攻克的原因外,钓鱼城还有自行补给的能力,钓鱼城内可以种植粮食养殖鱼类,因此即便蒙古军对钓鱼城进行了长期的围困,但也始终没有困死守军。
第二种,可以绕过去的情况如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山海关在明末时期之所以变得非常重要,当时的后金要想入关进攻中原地区,山海关就成了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从辽宁地区进攻到中原地区,有一道长长的辽西走廊,这段地区西面是重峦叠嶂的燕山山脉,东面是大海,并且这里没有特别开阔的平原,山海关就处在了辽西走廊的最南端,是突破辽西走廊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难以攻破的防线。一旦山海关防线被突破,那么当时的后金就可以直接进攻北京地区甚至入主中原,因此山海关在明末时期才会变得如此重要。
那么山海关能绕过去吗?其实是可以的,在历史上皇太极就曾经绕过山海关进攻过北京。不过当时皇太极是饶了一个大圈,先是从沈阳出发,进入到了蒙古地区,与当地的蒙古军汇合后饶了数千公里最后从喜峰口进入到了北京地区。
不过这个战术非常冒险,毕竟十多万大军长时期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行军,给后勤补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旦进攻北京不成功那么就很可能会被对方断了后路,这个时候后勤粮草就很可能会供应不上,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所以这个招数并不能常用。如果是走辽西走廊进攻的话,好处就在于粮道顺畅,后勤补给不会成为问题。
那么既然很多军事要地很难打下来,绕过去可以吗?其实是可以的,但问题在于这样做一般来说是比较冒险的,因为你一旦绕过了对方的军事要地,那么这个军事要地的部队就可以随时袭扰你的后方,造成后勤供应的困难。或是可以分兵一部分继续围攻这个地方,这样一来兵力就会分散,给对方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
就拿皇太极绕过山海关的事情举例,实际上皇太极带领 八旗军全部主力绕过山海关进攻北京也就只有一次。那一次皇太极的军事行动非常冒险,当他进攻到北京地区的时候,如果当时袁崇焕带领辽东军队直接进攻他的老巢沈阳(当时皇太极把主力部队全部带走了),那么他的老巢因为防守空虚就必然会被端掉,不过皇太极是赌了一把,他赌袁崇焕不敢不回来救援北京,结果他赌对了。
虽然后来后金也绕过山海关进攻过北京,但不是全部主力出动,而是出动了部分主力,毕竟全军出动那样的冒险也不能总是这样玩,玩多了就容易被人看出破绽了。而进攻也不是以攻占领土为目标,而是以袭扰为目标的进攻。这样的事情后金做了三次,每次都是进入北京及周边地区抢劫一番后离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占领城池和地盘,就必然会分兵,同时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后勤也得不到保障,并不支持长久的作战,这样的作战只能形成战术上的胜利,而无法实现战略上的胜利。
所以,遇到军事要地,即便可以绕过去,对于进攻一方来说就有两大难题,第一大难题是绕过去进攻部队的多少,如果是主力基本全部过去,就会面临根据地空虚的状况,对方可以随时端了自己的老窝,同时绕过去的部队太多的话,后勤压力就会变大,一旦被对方断了后路就十分危险,有全军覆没的可能;要么绕过去的部队人数不多,但这样的军事行动也只能获得战术上的胜利,无法取得战略上的胜利,攻占对方的城池和地盘需要留守部队,这样一来本来不多的兵力就会分散,为对方各个击破创造条件。所以这样的进攻往往是流动作战,打下一个地方就抢劫一个地方,不留任何部队防守攻占的地盘,抢一把就跑。
第三种情况,全部绕过去这种情况的典型就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北伐了。一路上北伐军基本不以攻占城池为目标,而是以深入进攻为目标,所以一旦遇到难打的城池从来都是绕着过去的,或者打下一个地方后,不留部队在此防守(因为兵力本来就不多,如果留下部队防守兵力就会多于分散)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突进,但是坏处也很明显,进攻一旦受挫就会变得孤立无援。
后来北伐军在进攻到天津附近的时候就遭遇了挫折,暂时无法往前进攻了,全军便面临着进不能攻,退又退不回去的情况(南京到北京已经隔了相当遥远的距离了),只能固守待援。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发出的援军也迟迟不能与北伐军会和,原因就在于一路上北伐军基本没有攻占城池,从南京附近到北京附近去救援的部队就要重新面对一路上清军把守的城池,要么攻占要么绕过去,把北伐军进攻的路程又重新走一遍,使救援的难度变得极大,导致最后没有一支救援的部队能够与北伐军会和,这也最终造成了北伐军最终孤立无援,全军覆没的结局了。
▲流动作战最大的风险就在于只能每战必胜,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在历史上,军事要地非常多,很多时候必须要拿下也是有必须要拿下的道理。实在拿不下也不是不能绕,而是绕道的话军事风险就会加大,破绽就会加大。
对于任何一个军事统帅来说,其实也不能保证战争能包分之百地获胜,一般来说遇到军事要地,虽然攻占非常费力但这样做往往是风险最小的处理方式,毕竟地盘一个一个地攻占,稳扎稳打下去,能保障后勤,即便进攻失败了也有退路,进可攻退可守。而绕过去的话,绕的越多风险就会越大,破绽就会越多,所以通常来说进攻一方都不会选择绕过去冒险的方式,而是稳扎稳打的方式了。
demogrey
必经之地有三种,一是军事上非常重要的目标,例如对方大型屯兵点,攻克之可以大量消灭对方力量,削弱对手。二是政治上非常有价值的目标,例如对方首都,希特勒如果占领莫斯科,弄不好可以让西班牙参加战争,美国和英国可能取消对苏联的物资援助等等。还有一种是后勤及交通枢纽,取得此地可以切断对手后勤。不管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后勤都是决定战争的关键。苏德在斯大林格勒死磕,一斯大林格勒是个重要的工业城市,摧毁了可以打击苏联的武器生产非。二是后面的伏尔加河是苏联非常重要的物资人员运输通道,切断以后好处很大。除此之外,还有像水源地,大型粮仓,人口聚居地等等,只要能影响战争结果的地方,都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张小凯
不同时代的必经之地有不同的定义,但归根结底就是后勤,远到古代的戍堡体系,近到美军全球的军事基地,无一不是必经之地。成为必经之地要有一下特征,第一在可以大规模补给的运输线上。第二在可以准确了解战争情况的节点上。第三己方可以相对高效的集结可以突破对方防线的位置。以上三个特征决定了绕过这些战略要地,就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也只有覆灭的下场
小巴布
军事上的战争不是几个人躲猫猫,动辄上万人的人数不是一个小数字,所谓人多力量大,但是同时目标也大。
之所以会出现军事要塞,成了必争之地,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假设能够绕道而行,不损失一兵一卒,何乐而不为呢?究其原因要么是绕不了,要么是没时间绕。
能够被称为必经之路的地方,其他的路径必然是天险或者绝经,根本不适合大部队前进。况且敌人守在路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硬闯的结果或许伤亡更大,所以只有正面强攻。
当然,强攻要塞也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只不过这个代价是可以被预算或者能够解救的。形式不对,可以撤兵,不会出现被围剿的风险。
当然,事无绝对,也有走险境而成功的,铤而走险,用好了也不失为一招好棋,只不过往往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总之来说,一般两军开战,正面决战的可能性大一点,毕竟谋略只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产生奇迹。
snowieMelon
学习军事对于地理的诉求是很大的,就我所知,拿破仑元帅以及林老总在军校学习期间,最喜欢看的就是地图,如果连地图都搞不明白,那么他连做军官的资格都没有。
在黄埔军校前期的教学中,主要有四大教程,战术、兵器、交通、筑城,其中只有兵器跟地理没有关系,在黄埔军校的六本配套教材中,关于地理的包括交通学地形学筑城学,由此可见军事与地理的关系。
换句话说,打仗打的是什么?不就是我要夺取你的地盘,或者防止你夺取我的地盘,地盘是载体,你不把地理整明白怎么打?
在古代冷兵器的战争中,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其中的地利也可以看作是地形,在孙武的军事名著孙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也强调地形的作用。
正是因为如此,古代的山川险峻才形成了必经之路,大多数情况下是绕不过去的,绕过去也是徒劳的。
在古代的战役中,很多战役都是借助地理位置才完成的,纵横最近研究了很多三国时期的战役,成败都与地理有着巨大的关系,比如官渡之战,曹操能够取胜靠的就是黄河天险,袁世凯几十万大军在官渡这个地方未能突破曹操的防守,最后粮草被烧,军心打乱;赤壁之战更是因为长江天险导致南北对峙,倘若没有长江天险,可能曹操早就一统天下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就是军事地理的典范之作,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认为荆州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就是兵家必争的地方。
除此之外,诸葛亮也认为益州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益州是四川盆地以及汉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秦汉从地方政权走向统一全国的根基,尤其是益州地势险要,敌人轻易进不来。
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成功跨入三大佬之列,按照诸葛亮的想法,一旦北方政权不稳就可以从荆州出发,直接推垮曹魏政权,当然,蜀国最后霸业没有完成,就是因为刘备在占领汉中的过程中,荆州被东吴所袭,隆中对也就无法实现了。
后来诸葛亮的北伐,也大多是徒劳的,因为不能从荆州而出,粮草问题得不到解决,诸葛亮的北伐是从汉中,然后绕个远路走祁山,最远的地方好像也就打到街亭,如果诸葛亮能够听从魏延的建议,从子午出奇兵,或许还有一线成功的希望。
明末时期,后金崛起,辽西走廊和山海关就成了清军入主中原的必经之地,明末的很多将领都晓得,想要阻止后金入关,就必须在辽西走廊上建立起一条防线,后来袁崇焕建立的宁锦防线,着实抵挡了后金很多年,当年努尔哈赤大军气势正盛,唯一就是在宁远城下没有打过去,最后中了炮弹,再上点火就一命呜呼了。
宁锦防线一直都是后金入关的一个屏障,一直到松锦大战,满清举国之力才彻底摧毁宁锦防线,然而前面还有山海关。
肯定有人会说,即使绕过山海关,清军也曾五次迂道入关,那么山海关就不是必经之地,事情没那么简单,1629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绕过山海关,从蒙古地区攻破长城口,直接进逼北京,在袁崇焕援军赶到的时候,皇太极随即撤军;从第二次入关开始,皇太极更是意识到,不攻大的城池,专门劫掠。
实际上我们也能看出来,皇太极派出关的队伍,都是没有后勤补给的兵,一切补给全靠抢,跟当年匈奴人遭逢天灾南下劫掠是一样的,但是真正决战的话,还是要靠火炮和步兵,清军骑兵野战虽然厉害,奈何人家要是不出城,你也是没办法。
直到1644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军才能倾兵而出,入主中原,也就是说,清军绕过山海关只能是小打小闹,想要主力入关,别的道是走不通的。
在古代,开辟的路更少,尤其是过山的路,想要经过就这一条路,这就是必经之路,因此在古代抢劫人有一伙人叫“劫道”,人家不去你家里抢,就在这过山的必经之路抢,所谓“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
除了地理上的必经之地,还有战略上的必经之地,这个解释起来就复杂了,欢迎关注,有机会一起讨论。
planezhm
回答了你的问题谢谢
GaryMarti
有网友问: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从地理上来说,在太平天国战争为例子,想要夺取天京,就必须要夺取安庆,九江和镇江等地。
必须夺取的地方,比如安庆,北面是群山,南面是长江,东西也有河流,处于长江弯道位置,河道比较湍急。另外,在整个安徽,过了安庆,直接就可以到天京,再也没有天险可以守卫。
其他城市比如池州,距离长江沿岸太远,就是在池州部署大炮,也无法威胁到长江航运。所以,一旦丢失安庆,清军就可以畅通无阻的直抵天京。同时,清军将会彻底掌握长江下游的航道。
无论兵力运输,还是物资运输,都可以通过水运,再也不用依靠耗费人力物力巨大,而且效率低下的陆地运输。这无疑,将会极大提高清军的战斗力和持久作战能力。无法掌握长江航道的太平军几次集结大军团解围安庆失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勤无法保障。
同时夺取安庆,将会切断皖北太平军主力军团与天京的联系,阻止粮食和援军进入天京。而且,清军围攻安庆这样一个太平军必须要保住的城市,就可以施展围城打援的战略,消耗太平军主力。
胡林翼说:"吾恐三四年未必成功。而水陆将领精力尽疲,英华衰歇,是欲速而反迟也。若蓄势审机,驻兵于贼所必争之地,使贼欲不战而不可得,则一半年之后,城邑可尽复,是似迟而实速也。"
因此,清军绝不会绕过安庆去攻击天京,而安庆保卫战也成为了整个太平天国战争最大的转折点和胜负手。
白世丹
能绕过去的还叫必经之路吗?
路虽然是人走出来的,但受制于地球的先天环境和人的时代局限,总会出现一些路特别少或特别难的地方,甚至还有天险阻隔,必须从某个地方过,这就构成了必经之路。
大道理不用说太多,就拿现在走汽车来说,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你是不是必须从国道、高速、省道、县道上面走?
有时候没人规定必经之路只有一条,它可以是很多条,但你必须按照这个经行的规则走。
想绕开当然可以,但军事上有时将就兵贵神速,你是选择在遍布裂缝的县道上慢慢爬山呢,还是从高速一下子日过去?
楚汉争霸,项羽将刘邦封到汉中的盆地中,又分封三秦看管,最后刘邦怎么跑出来的?
他自己之前把褒斜道烧了,然后又装模作样的派人去修,让项羽放了一百个心。
结果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陈仓道钻了出来。
这属于项羽有了思维误区,以为褒斜道是必经之路。
但反过来说,褒斜道、陈仓道总共也就两条,其实都可以算是刘邦出汉中的必经之路,只不过韩信聪明的利用了人们的思维惯性和信息差,打到了战略目的。
又比如,大军要从朝鲜半岛攻击日本呢?那对马海峡两岸的港口都可以是必经之路。通过这里可以以最短最快的方式进攻日本,倘若你非要从三亚港绕,那无论对于古代人还是现代人而言,都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说过上面两个例子,换句话说,军事讲求的是水无常势,确实不一定非要走必经之路,有时候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绕开的,或者寻找到其它的经行路线。
但有时候受制于军事需求,人们又必须去遵循事物的一般规律,去踏上既定的必经之路。
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就是通过绕开必经之路,走了艰险的弓背路完成了偷袭珍珠港的壮举。
后来美国人打回来了,因为日本在太平洋一块块群岛中布置了大批兵力,美国人即便能绕过去,也不敢冒这种险,只能挤牙膏一样逐个控制关键岛屿,占领冲绳,再谋求对日本的登陆打击。
当然,美军还是绕了路的,麦克阿瑟的“蛙跳”战术就是这么做的,他们绕开了一些日军岛屿,直接跳到后面去占领关键岛屿,让那些挡在“必经之路”上的鬼子成了脱水的王八。
不得不说现代战争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又譬如诺曼底登陆,盟军想办法让德军认为加莱才是“必经之路”,结果盟军从诺曼底登陆,还在德军后面扔下了一群伞兵。
随着战争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的“必经之路”已经越来越少,千年前的人们在山谷栈道中蹒跚,千年后的人们也许会将月亮、火星、太阳甚至银河系作为“必经之路”呢。
always心捷
军事上的必经之路其实是可以绕过去的,就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来讲,没有绕不过去的地方,红军过草地、雪山这就证明了,没有任何艰难险要之地是绕不过去的。
冷兵器时期,对于些必经之路都采取的是拿下的打法,而不是绕过去,四大原因说明”拿过去是最好的方案,绕过去代价反而更大”。
第一:后勤补给,怎么办?
第二:古代道路太少,除了主干道外,找不到适合大规模行军的路线,走小路危险性更高!
为何兵家必经之路必须拿下呢?战略要地分为“关隘要塞”和“城市重镇”,对关隘要塞来讲一般都是依托于天然地势、山川、河流形成的,据险而守,易守难攻之地,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例如:四川剑门关就是这样的地形,四周重山叠障,除了剑门关这一条交通要道之外,其他的地方根本难以通过,对于这样的关隘要塞除了拿下别无办法。
既然“关隘要塞”因为地形原因必须拿下,那城市重镇呢,这个总是可以绕开的,为什么也非得拿下呢?
这就得从四个方面来讲了
第一:后勤补给,怎么办?对于行军打仗来讲,后勤补给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稳定的后勤补给就有了打赢的可能。在古代,每个城市几乎都有城墙,坚固的城墙将城市围成了铁桶,进攻方面对城墙往往只能采用切断对方补给线,让守城的人活活饿死或者投降。湘军打天京时就是采用了这样的策略,围了一年多才攻下天京城。
有的城中粮食储备充足,吃过五六年完全没问题,因为中国的城市地下水浅,完全不用担心水源问题,只要有粮,围而不打很难解决问题,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打,而不选择绕道呢?
第一绕道,太难,因为绕道则意味着,自己的补给线被拉长,守城士兵只需要偷袭几次补给,形式就会变得十分被动。不仅自己没粮吃,反而给对方送粮,所以这种重镇绕过去,太难。
除了补给问题外,怎么走,走哪条路也是一个大问题。
古代道路太少古代并不比我们现代,交通远没有那么发达,不要说是航空了,就是海上路线也就只有那么几条。
至于公路,古代因为没有重型机械,只靠人挖马拉,非常费时费力,往往一公里的主道就需要几个月才能修成,更不要说在山川险峻的地形中修建几百上千公里的道路了。
所以即便是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相互之间能有一两条大道就已经不错了。此外,城市和乡村间一定还会有一些小路,但那些小路大多都是在自然形成的道路上稍作改建形成的,如果遇到大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很容易就会被冲垮,所以连古代的老百姓都时常会遇到无路可走的窘境,更不要说数万人行军了。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地图绘制的也没有现在这么详细,对山间小路或是一些不起眼的小道几乎不会作有标记。
一些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突然发现一条小路或是山间秘路之类,在真实历史中是存在的,古代由于信息闭塞,猎户们打猎经常需要自己寻找羊肠小路,由此,经常会在荒山野岭中开发出一些不知通往何地的小道。
但这种小路并不适合大规模行军,同时也容易成为敌人的伏兵之地。
地形和环境等原因其次是地形和环境等原因,所谓的必经之地往往都是人烟稀少,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的地方,这种地方不要说在古代,即便是现代社会,道路也并不多。
比如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青藏公路,因为全程都是在海拔3000多米以上的高原山川中修建完成,即便利用现代科技也足足耗时四年,所以直到现在,这条线是也进入高原的主要干道。
再如古代的丝绸之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修筑道路本就非常不易,而且往来的基本都是客商,道路需要的也不多,所以连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也就只有那么一条道路。如果年久失修或是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还可能会被中断。
所以地形和环境也是造成古代道路本就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古代道路较为四通八达的城市大多都位于地势平坦的地区,这一点也同样是出于修建的难度上考虑的。人口较多,修建的难度又小,自然道路就会多一些。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自古就是真理,毕竟能广修路的地区,自然属于土地肥沃、人口繁多、地势平坦之地,这样的地方对于农耕社会来讲,也必然是一块沃土,如果四周再有高山阻隔,这样的地方就会形成一个易守难攻,且远离战乱的富裕之地,如四川的成都平原,西北的河套平原就是如此。
军事和战争的需要所谓必经之地,在军事上一是作为防线抵御敌人的进攻,同时也是作为主攻方的重点隘口。
所以,几乎每个国家都会在地势险要并且关键的地方设置军事要隘,连通军事要隘的城镇即被称为军事重镇。
而出于战争防御考虑,军事重镇或军事要隘处除了重兵把守外,通常只会设置一条出入口方便扼守。
一旦发生战争,作为防守一方,即便有一些小路,也会被临时拆毁,为的是兵力不会分散,只有集中兵力在险要的关隘设防,才能发挥出关隘的重要性。
此外,对于古代战争中的进攻一方来讲,大多都要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攻破,这一方面是因为战争期间道路几乎只有一条能够行军,即便通过一些小路绕过去,行军速度也会大大降低,山间的小路还会出现人员伤亡和大规模崩塌的危险。
要知道,行军速度的快慢和部队体能上的消耗都是战争胜败的关键,所以,几乎不会有哪支部队选择从山间小路或是不确定是否能通行的小道绕过去。
如果真的选择绕路过去,还很有可能遭到守城部队的背后袭击,而背后往往都是一支军队最脆弱的短板。古代行军作战,是非常讲究阵型和队形的,因为无法做到上级命令能准确下达到底层官兵,所以大军开拔前就会进行严格周密的布置,一旦后路被抄,就会引起部队的大乱,统帅也无法制止住溃散的军队,这样人再多也毫无战力可言了。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的,这些交通问题对于骑兵来并非难事,靖难之役时,朱棣在进攻济南不利的情况下,便选择带领骑兵绕过济南,最后成功地攻占南京。
三国末期,大将邓艾就曾从景古道偷渡进攻成都,出奇兵让刘禅不战而降。
邓艾能够成功还利益于他所率领的部队人数并不多,而且成都当时的主力都被姜维调走了,而刘禅也无心再战,尽管如此,邓艾在羊肠小路进入成都时,也有许多人士兵丧命于途中。
所以古代战争中是很难有出其不意从小路绕道,大规模行军然后突然袭击的,所以无论是军事要塞、还是军事重镇,都很难绕过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打过去。
苏洹
军事上的必经之路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天然的军事要地;第二种就是因为战略规划、战役部署,某地成为必争之地。1、天然的军事要地
在中国历史上,天然的军事要地并不算多。相对而言太原算一个,在东山、西山之间有东西长约12公里的河谷地带,汾河从中间流过,太原就在此处。
(东西很狭窄的太原)
太原是南北交通要道,得之则可以控制河东,失之则南下北上都失据。金与北宋作战的关键点在于太原;金与蒙古作战的关键点在于太原;明军北伐稳固与否在于取得太原。太原是山西高原的核心点,山西高原是控制华北的基本点。
(靖康太原作战)
相对而言,四川的剑门关、陕西的潼关,也是重要军事要塞,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但基本都是战役级别的影响,上升不到战略层面。
2、战略、战役上的必争之地战争是动态的,对于指战员而言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许多事都是相对的,必争之地也是相对的。
从战略层面而言,朱棣的战略部署是割据整个北方,赢得谈判价码,那就必须攻下济南,济南自然就是必争之地;如果朱棣的战略调整成了争霸天下,战术执行上长驱直入,沿途就没有必争之地了,南京才是一切。更准确说,南京的建文才是一切。
(靖难之役)
从战役层面而言,辽沈战役中,锦州作战对于国军来说塔山就是必争之地,只有夺取塔山,才能取得战役胜利,所以不惜波次冲锋进攻。
(塔山阻击战)
在战斗层面而言,平型关战役中,对于双方而言控制老爷庙制高点是战局的关键,老爷庙就成了必争之地。
(平型关战役)
战争中这一切都是相对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毛选中许多文章从辩证角度有很深刻的论述,值得认真学习。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白凌_Ling
我们看军事,特别是古代的军事,通常会遇到一些“必经之路”。我们就以明清时期的山海关为例,探讨下为什么会有这么个必经之路必经之路的形成首先要推地理原因。我们知道军事胜利的首要条件就是后勤,也就是资运输。所以为了能保证行军和后勤运输,在打仗时尽量要走平坦的道路,能走高速绝不走小路,靠人翻山越岭的背粮食都不够运粮的人在路上吃的。马匹战车这些东西也不方便翻山越岭。后金的地盘就在我们中国今天的东北,在后金和大明之间我们发现只有一条狭长的地带沟通两地,也就是辽西走廊。而山海关恰恰就在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处,所以在这个地方筑城防守,就是占据了咽喉要道,只要把这个地方守住了,敌人就进不来或者说不能大规模的进来。所以明末大明最坚固的防线就是山海关到宁远的这一带防线,也就是关宁防线,大明精锐关宁铁骑就在这里驻守。
那有没有绕过山海关的可能呢?当然也有,努尔哈赤久攻山海关防线而不得,最后自己还落得个被蓟辽督师袁崇焕用大炮轰死的下场,他的接班人皇太极就长了心眼换了战术,那就是笼络蒙古各部,绕道蒙古从龙井关,大安口等地进攻大明,虽然蒙古也不好走也绕远的厉害,但也还算有路,于是后金成功打到了北京城下。这就是己巳之变。但由于是长途远程,一是后勤补给线过长,不足以支撑长时间鏖战,二是大明援军已至,最后皇太极在北京骚扰一番后就撤军北归了这次战争也让崇祯怀疑袁崇焕通敌,最后袁崇焕被凌迟了。
所以纵然皇太极绕开了山海关并打到了北京城下,但因为山海关还在明朝手里,所以后金不能做长久的战争打算,直到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献关投降,迎清军入关,清朝才开始大规模的进攻中原。
rachel_wwrui
所为军事上所关隘,关口,要地等,一般来说去绕很麻烦的事,所以军事布局在地理位置是非常讲究的,如能绕的地方那肯定也有军事怖局的,否则就是軍事失误了,所以有了陆,海,空三軍共同对抗的立体战爭。
麒麟太子歌
这个得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完全绕不过去,指的是那些连樵夫猎人都无法通过的那种。在战争当中,完全绕不过去的地方相对要少,因为完全没路的地方肯定是不多的。比如绵竹关,这种就是从北方通往成都的必经之路,因为周围都是崇山峻岭,没有路,樵夫猎户都过不去,就算是想轻装上阵,也无法插翅绕过去。
第二种则是粮草绕不过去。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不论从行军到打仗都离不开粮草,如果粮草供给不上那肯定是无法打仗的。这种路原则上是可以绕过去的,但是战斗力就会被削弱,从攻城重兵器到粮草军资都无法携带。比如魏延打算发动的子午谷奇袭,这条子午谷就是一种人能过,车马粮草过不去的那种;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走的也是这种类似的路。
不过呢,想绕过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常来说,这些小路会更加的易守难攻,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那种,只要守将不会太蠢,一般就会派小股部队守住这些小路通道。比如蒙古军攻打剑阁打了四十几年,当时的剑阁守将是将整个通往蜀中的通道防守得滴水不漏,让蒙古军想要学着邓艾偷渡阴平绕过剑阁就绕不过去了,只能老老实实攻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