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最新跟帖
小江游水

小江游水

以前受装备限制,现在不存在什么必经之路了,很多都能逾越而过。

小糖酱_嗒噶啦卟

小糖酱_嗒噶啦卟

所谓的“必经之地”和“必经之路”的形成,大抵可以归结为自然地理状况与人类技术能力的矛盾。由于在一定时期内人类的技术手段没法克服一些,导致一些关键性地段的复杂地形难以使用技术装备克服,因此很多地域就出现了“自古华山一条道”的情况。

另一方面,一些地理环境下本来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因此也就形成了“必经之路”。譬如进出波斯湾时,除途径霍尔木兹海峡,没有任何其他航道可供选择,因此霍尔木兹海峡自然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必经之路”。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航空器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点对点的运输方式已经成为主流运输模式之一。在能确保“直线运输”的情况下,路径呈“折线”或“曲线”的传统意义上的“必经之路”自然也就没那么重要了,这也是类似“蛙跳”作战一类的空中突击作战模式目前非常流行的原因。至于所谓“绕过去”,在军事行动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如前文所述,类似于山谷、峡谷、海峡一类的地形往往只有一条路径,想绕过去根本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其次,很多情况下所谓的“必经之地”本身就具有战略意义。由于“必经之地”往往在和平时期也是交通要道,因此容易形成政治、经济、产业上的中心地带,这使其在军事上具有了被夺取或摧毁的价值。因此,在处理特别重要的“必经之地”时,决策者往往仍然更倾向“拿下来”而非“绕过去”。

大群子

大群子

我是爱好文史旅军的工科男,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古怪,既然是必经之路,怎么绕开?绕开就不是必经之路了,这个问题就不成了。

必经之路,一般是重要的山川隘口,或者是大江大河交汇之处。这里要么是一个城池卡在这里,要么是个关卡口,要么是一个渡口甚至一个桥梁,甚至是半山腰的一个门户。不从这里走,那你就要越过高山,或者渡过大河,这样是绝对不行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一,时间上不允许。你爬山渡河,绝对是浪费时间,等你绕过毕竟之地,到达目的地,黄花菜都凉了。

二,危险性加大。如果你的部队爬山涉水,那你的目标过大,敌军或可提前预判你的动向,或提前伏兵,或半渡而击之,你盘山涉水,肯定是花费大力气的,待你人困马乏之际,敌军斜刺里杀出,包你哭都没眼泪。

三,计划变更,后勤或装备跟不上,危险性更大。

怎么办,要么奇袭,要么硬攻,先拿下必经之地再说!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小君

小君

必经之地有几种情况,一是行军道路必经,这一般存在于复杂地形或者水网纵横的地方,那些道路通常是经过多年开发和维护的道路,路况好,中途大小补给点多,适合大部队行军。这种情况下,攻方可以在僵持之下派遣小股部队绕小道偷袭,但守方也可以花费较小的成本堵住小道,三国时的陇右大道和子午谷的关系就是大道与小道之间的关系。另一种就是荒漠或沙漠条件下的必经之地,一般都是很大的补给点,想绕过的话,基本就是还没碰到敌人就自己饿死渴死的节奏。这种状况只能硬拼,基本不存在围城绕过或者远离的可能。第三种情况就是制高点或者大城,有一定的自我补给能力和一定规模军队的驻扎能力。这种必经之地一般也不能绕过,或者长期围困,或者拿下,因为你若放任,制高点或大城上的部队或直接冲击行进中的我方队伍或者截断后勤补给线,使军事行动无以为继。

小狮子爱吃鱼

小狮子爱吃鱼

看了下,很多回答并未在点子上。

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后勤,不管你有多少兵马,几天粮食跟不上来,立刻就有倾覆之危。

最典型的就是乌巢之战了。

那么决定后勤的就是道路。我们仅仅从交通的概念去看,好象很多所谓必经之路都有其他选择。

比如战国时六国攻秦,不走涵谷关,从北面的草原绕道不也行吗?问题是这样运输线就大大延长了,损耗量要远远超过使用量,国家也承受不起。

所以,对于主力正兵来说,必争之地是绕不过去的。当然,事情都有例外,那个另说。

Felix囧Lam

Felix囧Lam

你打过dota吗?你有本事绕过防御塔把对方推平!

Baumbaum暴暴

Baumbaum暴暴

当然不能绕过去。

古代的军事必争之地通常都是卡在咽喉要道上,它可以是群山之间的隘口、密布的河道的渡口、商路交汇的中心。其作用是在长期的军事行动中被人们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

举几个例子吧。

先说陈仓。就面积和人口而言,陈仓是个小城,你说经济意义却是没有多大,但是从蜀地去北伐关中,就必须拿下陈仓。不管你是走祁山、散关还是斜谷,陈仓的地理位置都显得尤为重要。它位于陇山之间,渭水北岸,卡在斜谷和散关之间。你说绕过去自然也是可以,但是陈仓周围,是没有什么军事据点的,不拿下陈仓,你从祁山或者散关过去的后勤粮队随时都有可能被陈仓的守军截断。若是出兵斜谷,那么陈仓就可以和援军形成夹击之势。所以不拿下它,你很难受,这就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为啥一定要拿下陈仓。

再比如襄阳。襄阳很重要,古代的评价是扼汉水而通荆襄,东可取武汉南京,西可入川。如果绕过襄阳直接去攻打武汉,那就要翻越群山,时刻面临着来自江淮、襄阳、四川的敌军援军。反过来绕过襄阳去北伐中原,又有可能被偷家或者截断粮道。正是知晓这个利害,忽必烈才会不顾一切的啃下襄阳,从而打开了南宋的大门。

最后说一下济南。济南四面环山,位于山东丘陵边缘,被群山环抱,明代时,黄河并不经过济南,所以济南西北可直奔德州,西南可通临清、东昌和济宁。本身也是个大城。可以说是华北平原的东墙。靖难之役,朱棣本想拿下济南,但是一直没成功。随后绕道走险棋直下南京。这一步风险很大,因为济南在中间,随时可以截断燕军的粮道。如果朱棣在前方失利,济南守军还可以与南军南北夹击燕军,从而消灭朱棣。

所以说,古代的军事重镇基本上绕不过去的,只能拿下才可以,这是从安全和成本上考虑的。

666666

666666

挺好的一问。没有掉书袋子,而是设身处地的思考当时的情形,作战半径说有道理。不过,所谓后勤补给、地形限制都是相对的,随着军事手段的提升战场制约因素(有些减少,有些增加如电磁环境等)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原来战争形态的思考,有助于指导未来的军事斗争。

曾几何时Zoe

曾几何时Zoe

古代打仗如果不把城市拿下附近地区站了也没用啊!城中军队随时可以出来随便打你又受不住

♫ 。 菟寶→姍

♫ 。 菟寶→姍

军事上必经之地叫咽喉通道。没有弟二条。古代,近代科学枝术没有开山破土的能力,无法改变地形地貌,常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且关口筑有坚固的堡垒,常驻军守卫。配上弓箭,滚木檑石。居高临下,不开关门你休想入关。现代这种冷兵器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纵然马六甲海峡为关,新加坡人把持。吃得个头肥身肥,改道中的新运河式海峡马上贯通。它马六甲的战略地位价值便大打折扣。现代化战争都空天陆海全制动,卫星定位锁定。导弹突防,电子干忧。什么关在强大的东风41面前不值一谈。

娟儿

娟儿

可以绕。

看方法和智慧。

自古华山一条路,是定论。

智取华山,就是我军从华山的背后攀上去。

类似的战例有不少。

cellgu

cellgu

绕过去?然后来个自己背腹受敌是吗,哈哈哈哈

红苹果的果红苹果的红

红苹果的果红苹果的红

所谓的必经之路,一般指的是大路,也就是最利于后勤运输的线路。古代行军打仗,可以参考现代战斗机空战半径的概念。每一架战斗机都有一个战斗半径,超过了半径就需要立即返航,否则就回不去了。但是若在飞行半径的极限设立一个补给机场,战斗机就可以继续往前行进,直至飞到既定的目标地点。

古代的必经之地,实际上就等同于战斗机的中途补给点。因为大军行动,中间没有补给点是不现实的。

先秦时期的函谷关就是军事上的必经之路,关东六国联合伐秦,有四次就是从函谷关攻秦。很多人纳闷,难道六国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第四次合纵伐秦时,联军就没有走函谷关,而是绕过了函谷关这个必经之道,从河东渡过黄河直接攻秦,然而结果照样是惨败。

究其失败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点。第一是实力有差距,再加上六国之间不团结,被秦军分而击破;第二是绕道河东,会增加很大的后勤负担,得不偿失。权衡利弊后,直取函谷关反而是最优选择。

明末清初的关宁锦防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攻击过,但是拿不下来。后来皇太极取道宣府、大同,绕过了关宁锦防线,多次杀入关内烧杀劫掠。然而尽管清军多次绕道入关劫掠,山海关却始终是满洲人誓死要拿下的军事要地。因为不拿下山海关,就意味清军要绕道而行,而绕道是要增加后勤负担的。不适合起倾国之兵出征。

明末著名将领卢象升在汇报剿寇之难时就说过这样的话:一兵日食一升米,而此米非此兵自携,乃有扛夫携之与军俱行,但扛夫亦要日食一升米。这段话说的很直白,假设一千石粮食可吃五天,多走一天就要费二百石粮食。大军行动,多走一天所额外要支出的粮草是很可怕的数字。清军虽然是骑兵,但是骑兵也是需要后援的。绕道宣大固然避过了明军主力,但是后勤相应也增加了。

另外还有两点,地形和敌军守备兵力也是制约进攻方能否绕道的关键因素。

还是拿关宁锦防线举例。明军在这条线路上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如果清军不走辽西走廊,它确实可以取巧入关,抢劫一番后回家过年。但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清军无法消灭布置在辽西走廊上的明军主力,无法对明军形成致命性的打击。战争的核心在人,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且如果不走辽西走廊,清军就只能翻山越岭,走山高水急,穷涧危巉的破路了。反观辽西走廊,这条线路上的开发程度很高,到处都是卫所和军镇,粮草不是问题。而且沿途州县镇城之间的距离不过一日行程,休息也很方便。

总的来说,真实的战争不是玩战争游戏。士兵打仗需要后勤的,需要一个安定的后方提供休息。绕过必经之地不是不可以,但是会增加后勤负担。除非进攻方能够对敌人的首都一击必杀,然后再回头逐一拔掉绕过的敌军据点。但斩首行动的操作难度很大,当年辽军和金军攻宋,沿途的重要城市全部绕过,以骑兵优势一路杀到开封城下,然而拿不下开封,被宋军反包围,最后还是只能灰溜溜的撤军。

上中学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斯大林格勒战役,当时就有不少同学向老师提问,德军为什么一定要死攻斯大林格勒?难道不能绕过去吗?然后历史老师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有的城市是可以绕过去的,但有的是真不行。现在想想,老师说的有道理。不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德军绕过了斯大林格勒又如何?等着苏军从后方攻击?

欧阳费劲

欧阳费劲

军事就是攻城略地啊,战略要地你不打,手下会认为你是傻子的,对手也会认为你是傻子。

战略要地就是交通枢纽,

控制战略要地就能控制一大片自己的根据地,

对敌形成优势防御,消耗物资少,死亡伤兵减员少,

进攻对手也方便。过了关口直接打击对手大面积,多路出击疑兵实兵配合,胜利机会大。

robbiez

robbiez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绕过一个军事重镇,便意味着后方补给无法正常供应。而后勤补给的断裂意味着整个军事行动的失败。因此在冷兵器时代,每一次军事上的对抗和竞争,都必须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争夺。尤其是军事上的必经之路上的军事重镇和要塞以及重要的军事关隘更为重要。因此中国许多地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而中国的历史进程一直沿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进行。而每一次分分合合的过程都势必要经过一场腥风血雨的战争。而除了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历史以外,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的战争形式便是以短兵相接的冷兵器军事对抗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战争形式这主要是攻城拔寨,占领对方的军事要塞。进而争取战场上的军事优势和主动权。

倘若在军事战争过程中对于重要的军事要塞,选择绕过去而非攻下来。则对于进攻的一方来说,是致命的危害。首先这一军事要塞可能会成为一把利刃插进进攻一方的军事腹地。这一军事要塞内的敌军就可能随时割断进攻方的补给乃至于军事后援。使得绕过该军事要塞孤军深入的军队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进而被逐步消灭。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区丘陵地貌。而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军事统帅又十分注重地形地利对于军事行动的作用。因此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们在许多重要的地形地貌节点修建了许多军事要塞。这样的军事要塞和军事堡垒扼守山川大河的节点。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也就是说在古代有很多重要的军事重镇,实际上是无法绕过的。在军事重镇堡垒的城墙两岸往往连接的都是山川河流。对于中国古代的人们来说可谓是无法逾越的天堑。因此只能攻下这个军事重镇,才能够实现军事行动上的突破。比如说我们常常听说的函谷关,山海关,嘉峪关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扼守山川河流节点的军事重镇堡垒。想要避开这些军事重镇,直接进入后方在古代历史上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在读一些历史故事时就会发现,交战双方往往会因为一座军事重镇的争夺而陷入僵持。这样的僵持甚至是经年累月的。除非双方握手言和或者一方实现退兵或者军事重镇被攻破,才能够改变战场形势。

dearcatkin

dearcatki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