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二、三”该如何理解?
珊瑚很幸福
最简单的理解:道,星体轨道,一,太极,二阴阳,三天地人
眯眯眼J
地球进化出单细胞生物用了几十亿年,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出来双细胞生物又用了几亿年,然后三细胞生物就是双细胞生物的叠加,然后就是生物大爆炸,三生万物基本都是这一两亿年的事儿。
soul-mate229
一、道生一: 终极的宇宙组成法则‘道’创造了‘一’个原始宇宙--太极。
二、一生二: 太极由阴(质量)和阳(能量)组成,阴和阳,一共是‘二’。
三、 二生三: 阴和阳相互作用,诞生出物质,阴,阳和物质,一共是‘三’。
四、三生万物:在像地球这样的生命的绿洲中,万物从物质中诞生。
dayanququ
年青人一般不喜欢深奥的文字。可以参考毛主席的《矛盾论》,那是道家思想的部分简说。道家思想是中国人生存文化的法宝,后代不可失道而行。老年人亦不可把道家理论神奇化,应做到大道至简。任何事情的存在都在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可胃之道。事物是运动的,运动就会发展变化,变化就会改变事物的部分性质,这就产生了新事物。这叫生。了解道德经,就是对发展的事物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取得想要的效果。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或做事情不是随便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决定成败。这就是道与德的问题。见笑了。
guaiguaihong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是指道的特点阴阳的和谐统一。二是指阴、阳二气。道本身包含对立的两面,因此阴阳二气都包含在“一”中。三是指由阴阳两者互相作用,进而生成万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内部都包含阴阳两种力量,阴阳交融才呈现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天地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追求的则是阴阳平衡。
1)运动平衡
有些人好静而有些好动,无论是坐的时间长、动的时间少;还是动的时间长、坐的时间少;都会造成阴阳失衡。运动可使气血畅通,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刚开始锻炼,体质较弱的朋友可以从散步、慢跑开始。
很多运动达人在疫情期间,中断锻炼,身体功能“退化”。疫情一结束就恢复了之前的锻炼强度,新闻称“报复性”运动,结果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性损伤。可见运动强度要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而定,过度运动,对身体是种伤害。
2)饮食平衡
因受到某些养生言论的误导,有些朋友无肉不欢却不喜欢吃蔬菜;有些爱吃蔬菜水果却不吃荤腥;有些减肥人士不吃主食,只吃蔬菜水果;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营养失衡。我们都知道人体的三大营养来源: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想要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均衡营养缺一不可。
生活中的休闲与工作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二者缺一不可。一味休闲,会觉得空虚无聊;过度忙碌的工作又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不仅透支身体,且有损健康。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有规律的安排休闲时间是给身体储备能量。拥有充沛的能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
所谓阴极必阳,阳极必阴。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一路顺遂更要戒骄戒躁,保持高度警醒,以免招引祸害;而所经历的苦难,则是对我们的意志的磨练,只要不轻言放弃,说不定能绝处逢生。
无论是健康的身体还是和谐的生活,无不在告诉我们阴阳平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因为不断变化,我们才需要不断协调以维持其动态的平衡。而遵循自然规律,就是保持阴阳平衡的基本法则。
孟小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道创生万物的过程的表述。
“道”由老子第一次抽离出来,并赋予其自然属性,用以阐述宇宙终极本原,亦即“太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作为道的两个特性,“无”并非不存在,而是表明了道的一种实存性;“有”并非具有某种具体的特性,一方面表明了道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表明道创生万物的可能性。道的这种徼向性正是其“虚”和“静”的体现。致虚极,守静笃,有无相生,就体现出道的运动和创生万物的过程,同时也体现出道创生万物中孕育的深厚的辩证法思想。
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而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所说一、二、三,不是简单的数量或形质的概括,阴阳为二,阴阳和合为三,揭示出万物有简到繁的创生过程。故其后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既揭示了道的创生性,也说明万物终将复归于道,而道的创生性是永恒的,因此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的。
道的创生性及其所蕴含的辩证法为道家思想发展构建了一个体大思精的系统,这个系统在古希腊历经了几代自然哲学家才初步建立起来,且本原创生的有机性在后来部分哲学家那里还受到忽视。
老子由此出发,得出“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道理,阴极而阳,阳极而阴,揭示出损益的反复规律,在人的教化上,使民知足,知足而不争,在治国上,则使君主无为而治。在面对战国时期制度严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严重的矛盾冲突和声色之娱的残酷现实下,展开他“道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和治国理念,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从中凸显人本性的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重要地位。
这一思想也深刻地影响后世,不仅催生出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在后人的发扬下,也呈现出更广的维度和更深刻的思辨性,指导后世好学之士用以经世。如魏晋时期著名的“崇有论”和“贵无论”之争,即是源于对“道”的有无之性的不同见解。不同的立场所导出的路径不同,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也大不相同。
JennyGu_婧
一是宇宙,二是天地,三是“神”也是万物!
wdm_838382
这句话里有两重意思,都非常重要。
第一,规律是一种存在而且是先于物质的存在,是辩证法中最基本的观点。朴素唯物主义并不承认规律是独立于物质的存在,认为规律只是物质运动的体现。物质消失了规律也随之消失。这样一来就无法解释,万物生于无的观点。要知道儒家、道家还有后来佛家都是承认万物生于无的。连恩格斯的老师黑格尔也完全认同这个观点。黑格尔还写了一本书,专门论述这个观点。
第二,世间万物都遵循着规律不断变化,这些变化是有序的,有规律可循的。老子用从一到二,从二到三,不断变化直至万物生,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这个过程。如上所述,规律产生万物,万物又反映出变化的规律,这是一个辩证的观点。后来西方人总结出的皮亚诺公理体系,跟上述思想如出一辙,我只能说老子确实很了不起。
有人用太极或无极解释一,阴阳解释二。我觉得这很牵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出自易传,这是最早的关于太极和阴阳的论述。这本书是孔子的学生战国时期的著作。而《道德经》则出现在春秋时期,这中间差了100年都不止。老子在写道生一的时候,还没有太极的概念,所以这个一肯定不会是指太极了。另外,易经在考虑物质和规律的关系上更倾向于物质运动产生规律这类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思考的深度上,跟道德经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我个人更愿意从哲学的层面上去解读道德经,也发现道德经的思想跟现在主流的辩证思维非常契合。这或许是世界范围内《道德经》要比易、《论语》这些典籍拥有更多的粉丝的重要原因吧。
王钢蹦儿
一元起始,二为阴阳,三为造化!
奔跑的树叶
“道”是“无”,“一”是“有”。
“道生一”,是这世界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相当于从零到一的一个质变。
“一生二”,“一与言为二”。“言”大概只是个语气助词,所以这意思是一自身分裂为二,就像太极生两仪,就像混沌生天地。从一到二也是一个质变,这时候分化刚刚开始。也可以理解为,这世上诞生的第一个物种,经过变异,变出了另一个物种,那时候这世界上就有两个物种了。
“二生三”,“二与一为三”。世界从无到有,从一到二,二再和一结合,就变成了三。就好比,太极两仪是三种东西,混沌和天地也是三种东西。还可以解释为,新的物种与旧的物种结合,生出了第三个新的物种。从这里开始就是量变了。
“三生万物”,其实从第三种或这三种东西诞生出来之后,各得其所,各得其气,逐渐就各自分化,物种就会越来越多,万物便出。
道、一、二、三,可以理解为数字“〇、一、二、三”,古代的零是一个饱满的圆,正是道的图案;〇表示没有,正是道的意义。
也可以理解为天地初开的衍化过程,从无中生有,有之后开始分化,之后再继续分化,逐渐分化出万物,是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Somnus`玲☆
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主要讲述了一、二、三这几个数字。
淮南子·天文训是迄今看到的对它的一个最早的哲学上的解释:“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照《淮南子》的解释, “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
扩展资料: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或者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的至尊宝术。以黄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等等为主要代表,主张“无为、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道家虽有经典著作,可思想并不圈囿(quānyòu)于著作之中。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
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也因此激荡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篇章@今日头条
冷雨敲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主要讲述了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淮南子*天文训是迄今看到的对它的一个最早的哲学上的解释:“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照《淮南子》的解释, “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
以下引用后人对淮南子*天文训的解释。
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宇宙一片混混沌沌的状态,没有一定的形体也没有一定的景象,因此叫做太昭。清虚空廓是道原始的状态,清虚空廓后来又生成宇宙,宇宙生出元气。这种元气是有一定的界限的,其中清明部分往上升腾就形成天,重浊部分凝结下沉就形成地。清明部分的气容易汇聚到一起,重浊部分的气很难融合在一起,所以最先形成的是天,地是后来才形成的。天和地的精气相融合在一起,于是孕育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精华融合在一起孕育了春秋冬夏四季,四季的精气消散之后产生万物。阳气积聚在一起,其中的热气便产生了火,太阳于是就由火气的精华部分产生;阴气积聚在一起,其中的寒气便形成了水,月亮正是由水汽的精华部分产生的。太阳、月亮的精华之气散逸出去,于是星辰便产生了。月星辰悬挂于天空之上,水潦尘埃存在于大地上。以前和颛顼争夺天下的帝位,共工盛怒之下头撞,把擎天的柱子撞断了,系地的绳子也被扯断了。天倾斜于西北方,所以日月星辰也都倒向西北方向了;地陷塌偏东南方,所以水流尘土都向东南方向奔流了。
现代科学一味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清除,“科普”,但是很多东西却又解释不了。老子等古代人对宇宙的观察其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造成了文化的断代,现代人的思想被禁锢了,已经无从达到当时百家争鸣的水平。
像道德经的解读,被科学对人认知的禁锢,可能没办法达到前人的水平,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也可以简单的看成道孕育了元气,元气形成了阴阳二气,阴阳化作天地人,自此万物生长。是以观察者(人)对宇宙形成一个简单推测。
『Ч ч』
一就是 混沌 二就是 太极 三就是 无穷无尽
一抹淡蓝1415
道生一,为有觉知,起心
一生二,为有分别,分阴阳
二生三,为再分别,阴阳加重叠区。三个区
三生万物,三区每个再分阴阳,逐层分无尽。
象金字塔形墙,一为最上层一块砖,二为第二层,一下压两砖。以后每层每砖压下层两砖。
我们的认知,从一念起,而分别演生无尽。
kkeeaai
把道德经好好学习一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