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巫蛊之术”是什么?为什么古代都对此明令禁止?
cynthia_wang
一种流传于少数民族之间的"法术"。养蛊的目的并非完全是为了危害他人,而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为蛊可以依照主人的指令悄无声无息地搬东西回家。
找蛊是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清晨到深山去抓小动物,第一次遇到什么就抓什么!把它带回家关箱子里严加训练,不久它就变成蛊。
如果要吃的就把蛊放出去,不大功夫就能带回来;据说有一户人家在办酒席时,发现厨房里的菜渐渐变少,心知有蛊;连忙把扫帚倒放在门口才避免更多损失。
至于用蛊害人也是有的,几十年前一个县长的女儿欺骗了一个男人,被那个男人的亲戚给放了蛊,结果全身溃烂无法嫁人。
因为它是一种邪术,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所以历朝都禁止。
流河
巫蛊之术属于巫术中的黑巫术,蛊是养在器皿中的毒虫,巫蛊之术就是用这些毒虫的毒素去害人。诅咒、偶人厌胜和毒蛊都是巫蛊之术的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将多种毒虫,如毒蛇、蜈蚣、蛤蟆等,一起放在瓮缸中饲养,让其自相残杀后剩下一只,其形态颜色都已变化,形似蚕状,皮肤金黄,这种蛊叫金蚕。
也有说把十二种毒虫放在瓮缸中,埋在十字路口四十九日,再将其取出放在香炉中,早晚用清茶和香供奉,这样得到的金蚕是无形的,散布于香灰之中。放蛊时,将金蚕的粪便或香灰放在食物中让人食用。
苗人的养蛊、放蛊历史很少悠久,据乾州厅志记载,苗妇能用巫蛊来杀人,也被称为“放草鬼”。毒蛊放在外,则能食人五体,放于内则能食人五脏。被放之人往往是痛楚难堪,或神形萧索,或气胀于胸膛。
苗人的蛊术只是女子相传,传授的仪式与咒语,不得而知。蛊妇设有益坛,或在家中隐蔽处,或在山洞中。相传一蛊妇在家烧温水为蛊偶沐浴,不小心被儿子看见。次日,蛊妇上山干活,儿子在家因好奇偷偷学她。
由于其用的是沸水,导致蛊偶被烫死。其中有一偶是蛊妇自己,她在山上已有感觉,赶紧返回家换衣后便气绝身亡。
蛊妇如果自己不放蛊,则要脸色变黄而生病。放蛊中一人,蛊妇自己可保无病三年;放中一牛,可保一年;放中一树,可保三个月。猪也可以放,但狗不能放。因此蛊妇害怕狗,通常不吃狗肉。
中蛊者的病象,脸变成黄色,想吃又吃不下,有腹胀感,就医也可痊愈。凤凰县曾发生一起蛊毒案,有一苗人,两个儿子相继死亡,疑为同寨蛊妇所为。便告发到官府,最终在其家中搜出装有蛊物的瓦罐,蛊妇被枪毙。
情蛊是巫蛊术最毒的蛊,制蛊方法是将不同类的毒虫放进封闭的器皿里任其互噬,毒虫有爬虫类和飞虫类,最终活下一的那只毒虫集百毒与一身。每次养出的毒蛊形态与其所选的品种有很大关系,功能也不相同。
比如肿蛊就是取蛊虫粪便制成飞沫渗入人体,中蛊者浑身肿胀,痛痒难忍。而蛇蛊则是将其卵藏于食物内,误食后入体成蛇形,上下窜动撕咬。还有癫蛊是取蛊虫身上的菌附着于人体后,使人笑骂无常,丧失理智。
金蚕蛊是蛊之至尊,也是所有蛊妇的终极目标,能使寄主暴富,害人时也是最毒辣,能使人中毒,胸腹绞痛,七日流血而死。情蛊是最难制成的,十年才能得一情蛊,此蛊可下在饭菜中,也可下在服饰上。
古代苗人女孩都以情蛊下在自已的情郎身上,也可以请巫师做法将蛊制作于符上,女了配带此符时只需许愿,便可以使心上人永远死心踏地爱着相爱一生。
古代的巫蛊之术可谓是多种多样,巫蛊在西汉极为盛行,当时人们普遍相信,使用巫术咒语或用木偶埋于地下可以害人。征和二年,公孙贺父子被人告发使用巫蛊来诅咒汉武帝,武帝便处死了一干人等。
后又命江充彻查巫蛊案,江充借机陷害与他有过节的太子刘据,最终导致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相继自杀。清醒过来的汉武帝将江充夷三族,此次巫蛊事件无辜受牵连的人多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使西汉由盛转衰,刘氏继承人遭到大量屠杀,给汉武帝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巫蛊之术在古代宫廷很少流行,后宫嫔妃用扎小人的方法,来诅咒对方,以实现争宠的目的,这也是巫蛊的一种。
历朝历代对巫术和巫蛊都是严令禁止使用的,汉代就有“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的律法规定,后来规定如果蛊妇饲养的蛊虫致人死亡,则要对其处以极刑,且家人要遭流放之刑。唐代也是有明文规定的。
凡饲养蛊未成形者要被流放,成形者要被杀头。之后的各朝都将使用蛊术害人的行为定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均要被处以极刑。在民间,巫术则是屡禁不止,老百姓在生病吃药无效时,会去请巫师作法除病。
旧社会中这样的现象非常多,但巫术本身就是一种愚昧百姓的手段。民国期间,湘西的一位官员,他得了一种腹胀的怪病,吃药无效的情况下,他请了一位苗人蛊妇来为他作法除病,但也都没有什么效果。
最后蛊妇被严刑拷打,差点丧命。后来经别人介绍,一位高明的医师将其病治好,那位蛊妇才捡回一条命。巫蛊之术,从古至今都是严令禁止的,历朝历代都有律法规定,但民间的一些偏远地方仍有陋习。
为何要明令禁止巫蛊之术?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种害人的封建迷信活动,往往是一些用心险恶的小人用来坑害他人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明显的犯罪行为。因此,从古至今,巫蛊之术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陈桃桃
古代的“巫蛊厌胜”之术
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最为惨烈,不仅造成太子刘据及其家属遇难,而且牵连了许多皇亲国戚显要官员,共有数万人因此丧命。
巫蛊是一种用来加害仇敌的巫术,起源非常古老。“巫蛊”二字的确切解释,缺乏十分准确的说法。说文里说“蛊”是人肚子里的寄生虫,诸病源候论·蛊毒候里说:“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但看历史里对巫蛊事件的记载,大多没有用到蛊虫。也有人认为《易经》里的“蛊”卦,就是出自巫蛊的蛊,当然更是没有根据的猜度。比较靠谱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蛊通“鬼”,说文也说:“臬桀死之鬼亦为蛊。”一种认为蛊通“诅”,是一种诅咒之术。所以说,巫蛊大概就是巫鬼之术或巫诅(咒)之术。《汉书》里说巫蛊来自胡巫,源自于北方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巫术,也就是后来的“萨满”。萨满一词是后来才有的女真语,但这种宗教却相当古老,是北狄、东胡民族的普遍信仰。
在古代,人们认为用言语诅咒就能使仇敌或者敌国受到祸害,所以巫蛊之术风行。左传·隐公十一年就记载,郑伯伐许,颍考叔被本国大夫公孙阏用暗箭射死。战争结束后,郑伯为惩治凶手,命令军队对一只公猪一只狗和一只鸡诅咒之后再用箭射。
汉朝时候,巫蛊之术依旧盛行,主要包括诅咒、射偶人和毒蛊等方法。“毒蛊”就是蛊虫,汉代律令规定,如果某个人家里饲养的蛊虫已经成形并且致人死亡,这个人要处以死刑,家人则流放三千里。诅咒就是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之人,有多种方法;射偶人是用木、土或纸做成仇家偶像,暗藏于某处,每天诅咒,或用箭射,或用针刺,认为这样就可使仇人得病身亡。其中,射偶人是被采用最多的方法。
巫蛊之术也称为“厌胜”。厌胜又叫魇镇,《辞海》解释说:这是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认为能以诅咒制服人或物。厌通“压”,有倾覆、压制的意思,厌胜的意思就是“厌而胜之”。有人认为厌胜和巫蛊是不同的巫术,也有人认为厌胜是巫蛊的一个分支,但大多时候,它们指的都是同样的事情。
历代帝王对巫蛊厌胜之事都是深恶痛疾的,一旦发觉,就会严厉惩处。但这样的事情在宫廷中还是不断发生。
汉武帝时期,早在“巫蛊之祸”之前,皇后陈阿娇失宠,就曾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情敌卫子夫。武帝发觉后把她废黜,女巫楚服以及宫女被牵连杀掉的有三百多人。史记·外戚世家记载:“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于是废陈皇后,而立卫子夫为皇后。”
所谓的“挟妇人媚道”,就是一种巫蛊之术。钱钟书在管锥编里说,中外的巫蛊之术,施法之物大致分为两类:受术者的图画、偶像或是头发、指甲、衣物、姓名、生肖等。施法途径也有两种:“射刺”和“厌魅”。“媚道”属于“厌魅”,这种方法可以使别人失宠遭殃,也可以使自己承恩致福。“射刺”就是射偶人之类,小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扎草人,用“钉头七箭书”射死赵公明,就是这种方法。
历史上这样的记载很多。
《陈书》里记载长沙王陈叔坚:“左道求福,刻木偶,衣道士服,施机关,能跪拜,醮之而祝诅于上。”这里所用的偶人比较高级,有机关,还能跪拜。没有用钉子或针刺,所用钱钟书说这应该属于“厌魅”。
资治通鉴·梁纪记载梁元帝:“上闻武陵王纪东上,使方士画版为纪象,亲钉支体以厌之。”隋书记载:“太子阴作偶人,书上及汉王姓氏,缚手钉心,令人埋之华山下。”这当然是“射刺”了。
这样的事件在历代宫廷几乎都发生过,直到清朝还有,康熙的长子胤禔想要夺嫡继承皇位,就请了一个会巫术的蒙古喇嘛来诅咒太子胤礽。康熙皇帝知道后极为气愤,下令夺去了胤禔郡王爵位,并将其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
在民间,厌胜之事也很普遍,杜甫在诗歌石犀行里就写过“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
晋书里记载顾恺之:“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顾恺之是著名的大画家,居然也做这样的事情。明代编撰的《鲁班经》里记录了二十七条关于厌胜术的资料,所用的物品称之为“镇物”,方法更是五花八门。
小说里写到的也很多。《太平广记》记述奴婢用桐人厌胜,《绿野仙踪》里的何氏找赵瞎子厌胜,《平妖传》里的冷公子请术士酆净眼厌蛋子和尚,《金瓶梅》里潘金莲为了得到西门庆的专宠,请一个瞎子“回背”,等等,不一而足。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红楼梦》里所写的:,赵姨娘买通女巫马道婆想害死凤姐和贾宝玉,马道婆拿出“十个纸铰的青面白发的鬼来,并两个纸人”,教赵姨娘说:“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赵姨娘照着做了,果然宝玉和凤姐就不省人事了。后来这个马道婆出了事,被抓起来了,“身边一搜,搜出一个匣子,里面有象牙刻的一男一女,不穿衣服,光着身子,两个魔王,还有七根朱绣花针。立时送到锦衣府去,问出许多官员和大户太太姑娘们的隐情来,所以知会了营里,把她家中一抄,抄出好些泥塑的煞神,几盒子闹香,炕背后空屋子里挂着一盏七星灯,灯下有几个草人,有头上带着脑箍的,有胸前穿着钉子的,有项上拴着锁子的。”
当然,除了害人之外,民间也有用厌胜之术来辟邪的,目的是趋吉避凶,防患于未然。
东门
巫蛊之术是我国古代鬼神思想下的产物,在科技水平受限的情况下,诸多医学生死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唯一的出路便指向古代先民心中所敬仰的神,或是心中所恐惧的鬼,巫蛊之术就是由敬仰与恐惧的延伸。巫是指巫婆一类的人,或者他们所掌握的巫术,蛊是指巫术的一种载体,巫蛊之术在历史上曾造成了一项重大的政治惨剧,所以成为历朝历代严厉约束的行为。
对于我国古代巫蛊之术的研究,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学者指出中原文明是没有巫蛊的,它的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的萨满信仰传播而来,加之西南、闽粤一带的少数民族对毒物的研究成果,就结合成了中原民族的巫蛊之术。而其实根据《左传》的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郑庄公就曾命军队“出貑及犬、鸡,诅而射之”,诅咒射杀颍考叔的本国内奸,这种诅咒恰恰就是后来巫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巫术的起源应该是中原民族本土形成,巫蛊则是结合了西南少数民族对于毒物的研究。
巫术并非都是出于害人的目的,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诅咒、偶人、毒蛊,其中诅咒是有明显制敌于死地的主观愿望,但偶人与毒蛊并不一样。偶人分为“射偶人”与“偶人厌(yā)胜”两种方式,射偶人与我们说的“扎小人”类似,带有诅咒意图,更偏向于制敌与死地;而偶人厌胜是“厌而胜之”的意思,更偏向于避邪祈吉的愿望,这种形式虽然也有诅咒的手段,但更多的是祈祷,直到今天我们所说的辟邪仍是厌胜的意思,只不过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古代的厌胜物有如桃人、玉八卦牌、双鱼佩等,而现在更多是开光的玉佛、观音等。
毒蛊最初的目的也并非害人,而是一种养蛊人的守护神,是其寄托美好生活的信仰,这一点类似于现今泰国一带“养小鬼”的做法。制蛊最常见的记载是在端午节时,也就是古代认为毒气最盛的这一天,将毒物放置于一个罐子里任其自相残杀,待大毒物吞噬完小毒物,就会成为最终的蛊。根据史料记载,这里所说的毒物往往指一百多种毒虫,但夷人制蛊只需要十二种毒虫,并且是在端午当天抓获,要么是爬行类的“龙蛊”,如蛇、蜈蚣,要么是“麒麟蛊”,如蟾蜍、蜥蜴。
制蛊周期一般为一年,待大毒物吞噬所有小毒物以后,主人开始投食喂养,喂养的过程称为养蛊,一般约三到四年,待蛊长成就可以选择吉日放蛊出坛。养蛊的目的是借助其灵气为家族祈祷,保佑家族无病无灾、做生意的可以财源广进、做官的则会平步青云。养蛊的人每天都要虔诚祈祷,并投喂蛊食,每年夏至日的前后三天,还要杀猪宰羊进行大祭,所以养蛊并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担的。
这种养蛊的习俗在某些地方成为女子祈福的必要手段,到普通百姓家里,凡女子十二岁成年后,便会养一只蛊虫。但蛊虫有善恶之分,善蛊是女子的保护神,恶蛊则不受主人控制,会吞噬别人的财产,这就有了女巫的出现。女巫便是具有特殊法力的人,她们能够控制蛊的行为,如果蛊虫成为害人的恶蛊,那么被害人家就会请女巫收降此蛊,或者驱蛊避祸。
“苗妇能巫蛊杀人,名曰放草鬼。遇有仇怨嫌隙者放之,放于外则蛊蛇食五体,放于内则食五脏。被放之人,或痛楚难堪,或形神萧索,或风鸣于皮皋,或气胀于胸膛,皆致人于死之术也。”——乾州厅志女巫是驱蛊之人,与之相反的则是放蛊之人,这种放蛊的女人被称为蛊婆。据说被蛊婆放蛊之人在将死前一个月左右,能无意识的看到放蛊人的生魂前来送礼,这被称做“催乐”。中蛊较轻者可以通过中医草药治愈,而较重者必须请功底更深的女巫驱蛊,或者由放蛊者解蛊才有生路。蛊婆为了达到传授蛊术的目的,在没有女儿能够继承的情况下,通过对别人家女儿放蛊作为要挟,这也成为一项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相传蛊婆放蛊中一人,可自保无病三年,中一牛,可保一年,中一树,可保三个月,如不放蛊,蛊婆自己就要生病,连续三年不将蛊放出去,蛊虫不得食就会伤害蓄蛊人。唯一能破解这个习俗的动物是狗,就连蛊婆也怕狗。
我们所说的巫蛊之术远非蛊虫这一种蛊,由于中医名著《本草纲目》对蛊虫的记载,这种蛊的形式才会被当作蛊的唯一代表,其实在各种史料中记载的还有植物蛊、拍花蛊的形式,而虫蛊里还分的有金蝉蛊、虱蛊等。无论这些形式如何,它都具有祈福与害人的两个方面,有些蛊重在慢性置人于死地,有些则是令人失去意识,从古至今这种手段一直未曾消除,因此只得凭借医学的发展进行对抗,这要比女巫驱蛊来的更为科学。
历史上的巫蛊管制谈到巫蛊,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汉武帝晚年时的巫蛊之祸,此祸殃及太子刘据、卫皇后,公孙贺、刘屈氂两位丞相,诸邑、阳石两位公主及三位皇孙,还牵涉到许多公卿大臣和重要人物共计约三万人。第二阶段巫蛊之祸的引子便是汉武帝晚年的身体状况糟糕,被近臣江充利所用,他向汉武帝揭发太子以巫蛊之术诅咒皇帝,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搜捕与灭族血案,改变了西汉的政治格局,也改变了后来的历史走向。
其实对于巫蛊之术的管制并非始于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这种巫蛊之术在封建社会里本就是帝王所抵触的,因为巫蛊之术不仅仅有祈福的一面,也有诅咒谋害的一面。作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祈福当然是每个帝王都会追求并信任的,如每个王朝都会格外重视祭祀,祈求国泰民安、社稷永固,这种祭祀是由上而下的精神寄托,它唯一的缺点只是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而巫蛊之术更像是远古至封建社会时所要摈弃的糟粕,因为它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以祈福为目的,而更多的是以诅咒谋害为目的,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只不过是这一目的一次爆发。
在整个巫蛊之祸中,通过受害人的传记中得知了汉朝对巫蛊行为约束的强度,如“放蛊人及教令者,弃市;坐妻为巫蛊,族”。这等法律的约束其实也将帝王特权排除在外,也就是说此规定并没有写入汉律,也就不存在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么巫蛊之术仍是封建帝王祈求长命百岁的良药,是他们控制和约束臣民的统治工具。又如隋朝宫廷的“猫鬼蛊乱”,也只是在隋书.独孤皇后传里写到“独孤皇后异母弟独孤迤,以猫鬼巫蛊咒诅于后,坐当死”,为何当死也不曾在隋律令里有所追寻。
造畜蛊毒及教令者,绞。造蛊者虽会赦,并同居家口,及教令人亦流三千里。即以蛊毒同居者,被毒之人父母妻妾子孙,不知造蛊情者,不坐。”——唐律所以隋朝之前对于巫蛊之术的管制主要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避免民间的巫蛊之术危害地方人民以及社会治安,这是统治阶层维稳的必要手段,二是避免官僚体系或者皇室宗族别有用心的威胁。到了唐朝,则是首次将管控巫蛊纳入法律之中,并且在法律中明确指出了民间利用巫蛊这等旁门左道争夺财产的惩罚措施,说明在古代民间的巫蛊之祸已经发展至普遍现象,国家到了不得不管控的时候。《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宋仁宗时期的一件关于民间巫蛊的事情,由于民间巫蛊害人之事频繁,福州一名叫林士元的地方提刑官研究出一种治蛊的药方,宋仁宗得知后下令将林士元的治蛊药方交给宫中的太医审查,连同太医们搜集的治蛊秘方,汇为一编,印成专书,颁发各路,转发各地民间使用,由此可见,宋朝时的民间巫蛊已成为政府非常重视的整治领域。
“置造、藏畜蛊毒,堪以杀人及教令造畜者,斩。造畜者,不问已未杀人,财产入官,及同居家口,虽不知情,并流二千里安置。” ——《大明律》明清时期对于巫蛊之术的管制更为严格,这也是中央集权发展至顶峰的需求。从古代官方行为的管控中可以看出,这种巫蛊之术不能单一的理解为封建迷信的产物,毒蛊这种形式所带来的影响较大,主要是因为古代医学缺乏药理检测的条件,也就是无法对症下药。养蛊的形式之多,制出蛊的药理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应对,无论是慢性至死,还是控人神志,都是对社会稳定性的挑战,这是历朝历代中央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而在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更是将威胁展现在最高统治者的继承权上,这就是封建王朝至上而下形成控制巫蛊的两大原因。
综上,巫蛊之术在古代本是祈福求吉之术,但在演化的过程中成为损人利己的手段,这种手段在历史上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汉武帝继承人的身首异处,这也成为历朝历代加紧控制巫蛊之术的主要原因。由于巫蛊之术在封建社会带来的民间影响力极大,加之封建思想作祟,这种方法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这更加紧了封建王朝对此术的管制。时至今日,据说在湘西等地区仍有此术流传,随着科学的进步,巫蛊之术的危害越来越小,流传至今只能说明传统文化里的继承并未去其糟粕,只希望朝着祈福的方向发展,不会有害人之心即可!
易清泉
“巫蛊之术"的传承并未断绝。巫蛊实际上也是玄门术数,可以说与如今的道教道术同源,只是侧重点不同。道教是以悟道为主,修术只是作为辅助悟道和除魔卫道之用。而巫蛊之术侧重于术,以术增强自身能力,最终达到以术求道的目的。
巫蛊之术是人对天地的领悟,一方面修炼自身的口、鼻、耳丶目丶身丶心,达到超越常人的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另一方面靠学习丶感悟丶利用、驾驭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最终达到增强自身能力,突破自身极限的目的。
巫蛊之术,分为巫术丶蛊术、巫蛊术。巫术是靠修炼出自身强大的感知能力,来获得预知能力和感应能力。一方面可以对未来的事情有一定的预知感应,及时趋吉避凶。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灵觉,感应宇宙运行的规律。其实这些能力俗世人也有。现代逻辑推理就可以预测一些事态的发展。现代人也有感应能力,例如罗门索夫就是在梦中梦到了原子运行的特殊规律,从而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还有些人在梦中梦见过即将发生的灾祸。
蛊术则是发现和利用生物的特性,并且加以改造,强化或异化某些特质,从而达到增强其使用价值的目的。这与目前的生物工程技术有几分相似。
巫蛊术,就是建立巫与蛊之间的感应与联系,最终达到巫蛊合一(人蛊合一)的目的。即以巫驭蛊,以蛊强巫。说穿了巫指人,蛊指物,巫蛊合一也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其实在世俗生活中,骑术就要求人马合一,玩车的就要求人车合一…,说穿了也就是那么回事。
通过对“巫蛊之术”的初浅理解,大家不难发现,身负巫蛊奇术的人根本不会信皇权神授,根本不会信神信鬼,而且他们掌握一般世俗统治者不具备的可怕能力。
一方面古代统治者畏惧巫蛊大师的能力,无法掌控这些人。另一面巫蛊大师受俗世人敬畏,一旦他们对统治者不满,就有可能会蛊惑人心,给统治者施压,甚至最终灭掉世俗统治者。
因此古代统治者权衡利弊后,都选择明令禁止“巫蛊之术”。其实任何统治者都没什么兴趣去追求什么科学丶进步。他们唯一在乎是掌握绝对的统治权,对于任何他们掌握不了的人和事,他们都会找出各种理由来令行禁止。或许有人会说,有些统治者也追求科学丶进步,其实那是被域外竞争者给逼的,不努力就会大权傍落,就会沦为被统治者。清朝的“洋务运动"丶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这种情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对统治者最诚恳的劝诫!
pamuk
说起巫蛊之术,从古代没有开化的年代流传下来的,是蛊惑人心的邪术,它会诱惑人类灵魂,把你逐步引向罪恶深处,使人失去理智,直至衰亡,历代皇朝对这种巫蛊之术都呈禁止的态度。
1.古代少数地区出现巫师,进行巫婆作法,一开始目的想利用这种心术来调动人类思维,对身体某个部位起调控作用,从而减轻病痛,因当时医疗条件匮乏,用这种心术起到了一定作用,这必经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巫术,如象张天师作法,巫师除妖精,提鬼神,从而发展成邪教,邪术,误害人类,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2.巫蛊术在人间不断流传,祸害人类,蛊惑人心,丧尽天良,害人非浅,少数人为这种邪术丧失意志,直致生命,历代皇朝都将明令禁止。
3.巫术有很多种,巫蛊是其中一种,它包括诅咒,蛊术等,蛊其实是將几种带有极毒的毒虫养在一起,互相打斗,最后取胜那只毒虫来治百病,有的服毒身亡,不计其数,这就是古代人的愚蠢所致,因此历代才会对巫蛊之术明令禁止原因。
torakimnara
所谓的巫蛊就是用毒虫的毒素去害人
蛊就是一种毒虫,因为古代缺乏医学知识,人们才把这种现象和巫术联系在一起。列举一个制作巫蛊方法:将蜘蛛、蝎子、蟾蜍、毒蛇、蜈蚣等毒虫放在一个容器中,密封十天,开封后存活下来的那只就是最毒的,它也就是蛊的首选,然后经过饲养,最终就是蛊,把它的粪便放在别人家的水井或粮食里吃了的人肚子里就会长虫,慢慢身体虚弱而死。制蛊的日子多在端午的时候,在阳气最重的时候制药,可以治人于病,死。多用于蛇,毒虫,蜈蚣这些来制蛊,一触便可杀生。
汉武帝时,皇宫中有人行巫蛊之术,汉武帝命人追查,此事牵连者达数十万人,连卫皇后和太子也幸免于难,汉武帝晚年曾深为自责,后人称此为巫蛊之祸。巫蛊之术害人害己,这种害人的方法太过于歹毒,所以这种旁门左道的东西还是不要来祸害人间了,巫蛊之术从秦代就有了,而且汉代和唐代的法律都是命令禁止巫蛊之术,一旦发现,不是处死就是流放,非常严格。
炎十七度五
对于“巫蛊之术”何止是禁止,一旦发现,动辄就要牵连成千上百人。
巫蛊之术,自上古以来就是邪恶之术。在上古时期,巫术是成为人类统治阶级的必需品,而巫师,就曾经是最高的统治阶级。如今在一些神怪小说之中,经常能看到巫师称霸上古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并非是完全的架空,与我国古代的原始社会有一定的历史反映。
黄帝时期,有一官职名为“祝由”,祝由,就是上古时期最早的官方巫师职业。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例如黄帝这样的部落首领已经萌生了到了“人定胜天”的自强萌芽,于是靠玄学吃饭的巫师只能退为人臣,但即便是在黄帝时期,祝由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上古神医,以菅为席,以刍为狗。人有疾求医,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
以菅为席,以刍为狗,这定义了当时巫师的地位和神圣。但祝由却是代表着好的巫师,他们成就了中国传统“巫医”文化的鼻祖。例如北面而咒,十言即愈,这十言即愈是什么意思?
就是巫师念十句咒语,这个人的病就会好。因为我国自古以来没有传统的,以“神”为最高信仰的宗教,所以巫师,是我国古代迷信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但说了这么多巫师好的方面,为什么还会有巫蛊之术,而且还被后来的皇朝严令禁止呢?
俗话说有黑就有白,有正必有反。有代表着治愈、祝福的白巫术,那么自然也存在着伤人于无形,诅咒的黑巫术。大家都是靠迷信和玄学吃饭的,不可能只有好的没有坏的。有人用巫术救人,就会有人以巫术伤人。
而说到上古传承以来的“黑巫术”,其实最主要的一个分支,就是巫蛊之术。
在《山海经》里,巫术还有这样的描述: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这便是反映巫术偏暗黑化的一方面。而巫蛊之术就是从这种逐渐倒向邪恶的动机中渐渐变化出来。和白巫术以祝福、祈祷等主观臆想的救治行为不同,巫蛊之术是真的会借助实物,对被害者造成肉体上的真实伤害。比起巫术有可能会动摇王朝根基的风险,很显然害人性命更为可怕。
巫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蛊。
所谓蛊,就是毒物,古代有五毒,讲的便是动物。害虫、毒虫即便在现代社会都数不胜数,在古代原始环境尚且高度保留的情况下,寻找毒物、制造毒物自然是更加简单。
巫蛊之术的巫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蛊
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入人腹内,食其五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则畜者自钟其弊,累世相传不绝。
养蛊非常有讲究,大到毒蛇,小到虱子这么小的毒虫,都把它们放到一个容器中自相残杀。只剩下蛇就叫蛇蛊,只剩下虱子大的虫子就叫虱蛊,为啥要养蛊?
因为最后一只蛊物能活下来,说明它的毒性最强,它也最难杀。然后巫师就会把蛊虫想办法放到人体之中,这玩意以前还有点掩饰,说什么叫施法诅咒。其实就是让受害者喝水或者吞食下蛊虫,但是并不杀死它,因为巫师会有相应的解药,例如我国古代的苗族巫蛊最为著名,包括东南亚一带,湿热的热带气候让毒蛊虫拥有很好的研究环境。
一旦被蛊虫附身,必然是生不如死。但巫师会告诉这是诅咒,而不是什么吃了难以杀死的虫子。
所以历朝历代,不管是皇族还是平民百姓,朝廷都禁止巫蛊的存在,并不是说不允许那么简单,只要被发现,就是死刑。因为巫蛊之术太过恶毒,而且存在于无形。
例如唐代的律法:
“造畜蛊毒及教令者,绞。”
唐代对巫蛊之术的容忍程度更低。在汉代,巫蛊之术其实在皇家内部还是拥有,属于自黄帝以来传承的“祝由”类,这被国家看作打击敌人的重要力量。但随着时代进步,唐宋时期人文大发展,思想哲学大发展,巫术被高层知识分子逐渐看破本质,先不说玄不玄,弄虫子这一点就很让人恶心。
站在蛊虫的角度来讲,这才是自古以来巫蛊之术危害最严重的一个分支。因为养蛊,可以说是不科学的巫术体系中,最为科学的方法,比起诅咒做法,很显然作为实用性的养蛊在巫蛊的发展岁月中占据绝对作用。
那么除了蛊虫以外,巫蛊之术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答案是有的,在封建迷信思想极其厚重的年代里,巫蛊之术的“诅咒”其实要比蛊虫更让人惊怕,因为诅咒就是靠心理作用压溃他人,危害和蛊虫不相上下。当然,不同的是随着时代进步,有些开明的君主不相信诅咒的玄秘,不信者自然毫发无损。
我国古代历史,第一起巫蛊大案,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
“汉世巫蛊之祸,虽起于江充,然事会之来,盖有不可晓者。”
汉武帝很显然是一个典型处在“迷信”阶段的明君。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汉武帝此人倒不是昏庸,而是处在一个巫术仍然极其神秘让人心生畏惧的时代。晚年的汉武帝身体变弱多病,距离求长生的秦始皇也才两百年不到,汉武帝自然觉得自己功比嬴政,也该是长生之人。于是便被江充所利用,制造了巫蛊之祸,卫子夫、太子刘据都因此而死。
这里所说的“巫蛊”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其实主要方式不是蛊虫。而是“木偶人诅咒”。
例如公孙贺被举报的理由是,在汉武帝经过的御道中埋下了木偶人,以此来诅咒汉武帝。就是因为这个理由,当时的丞相公孙贺就死去了,可见了这种虚幻的理由和方式对统治者而言是多么敏感。
而后还有太子刘据被影响,江充就以这个理由继续大肆破坏,而汉武帝还不得不信,最后导致堂堂太子与皇后,最后被一个懂得巫蛊之术的奸臣江充所害死,让人唏嘘不已。
巫蛊之术的诅咒十分唬人,先是获得被诅咒者的生辰八字,最好还能获得被诅咒者的精血。其实这种诅咒之术有没有用?自然是拼运气的,其实巫蛊诅咒之术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这个事情说给别人听。
例如汉武帝,如果当时江充不与他讲,他压根也不会把身体差联系到这个方面去。所以诅咒的真正杀伤力在于告知,在心理上击败对手,让被诅咒者心理崩溃,这才是诅咒的本质。在实质上,诅咒其实根本没有蛊虫好用,蛊虫是实打实的物理伤害,但是诅咒之术要是有人不信,那就立马不灵了。
但不管怎么说,巫蛊之术都具有让人畏惧的神秘色彩。
我国古代其实是到了宋代,才正式开始社会性地反对巫蛊之术在民间的传播,而之前的朝代的宗旨是,这种神秘力量只能皇家拥有,民间不得拥有,而宋代则是皇家也不信这东西了,毕竟北宋、南宋能够诞生理学这样的新思想社会,对这种落后的,连形而上学都不算的迷信恐惧是很鄙夷的。
可是反对不代表消失。一直到清代,都还有人利用巫蛊之术来害人。例如康熙的九子夺嫡,太子胤礽就被兄弟用这招诅咒过,这件事让康熙大为火光,视为兄弟自相残杀。
不得不说的是,作为我国最神秘也最令人好奇的一个文化板块,在过去的时代里,可远远没有如今看到的如此轻松诙谐。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流沙在水中
大家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可能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情节:在后宫的争斗中,一些妃子嫉妒其他妃子,便用“扎小人”的方法来诅咒那个自己讨厌的妃子,而这种事情一旦东窗事发,皇上一定会震怒,而那个“扎小人”的罪魁祸首也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这里提到的“扎小人”,实际上就是古代“巫蛊之术”的其中一种。那么,这“巫蛊之术”究竟是什么?为何在古代会被明令禁止呢?
巫蛊起源于远古,“巫”,由来己久。最初是沟通“人”和“鬼神”的使者。人不理解自然界种种奇异,以为有神鬼在起作用,就让具有怪异性格的"人"去求答案,这个人就是"巫"或"巫祝"。而“蛊”则好理解,看字形就知道是盆里养虫,并且这种虫是一种毒虫。我们所说的“巫蛊之术”就是用这些毒虫的毒素去害人,因为古时候缺乏医学知识,所以人们才将这一现象和巫术联系到一起。“巫蛊之术”内容丰富,不仅仅只有使用毒蛊一种手段,还包括诅咒和“制造”人偶等。
在古代,由于对自然科学的探索能力比较薄弱,普遍比较迷信,因此相信使用诅咒便能使自己所憎恶的人或者敌国受到祸害,因此“巫蛊之术”便十分流行。南中杂说中便曾记载到五帝时期有一个叫巫咸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人特别善于制造不同种类的蛊虫,这个部落与大禹全家关系亲密。相传,在大禹的儿子启当上华夏部落的首领以后,扈部落并不服从启的领导,启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便找到了巫咸部落帮忙。巫咸部落的首领便带着自己的部下来到扈部落,将自己养的阴蛇蛊放在一个容器中,一边念咒语,一边跳傩舞。瞬间成千上万只阴蛇蛊虫爬出,扑向扈部落,扈部落死伤惨重,从此再也不敢对启有所不敬,巫咸部落也因此威名大震。
在中国古代,受巫蛊术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在汉武帝时期。早在著名的“巫蛊之祸”这场祸乱之前,便有皇后陈阿娇因失宠,为报复情敌卫子夫而使用“巫蛊之术”,东窗事发后,陈阿娇被汉武帝废黜,而因此受到牵连失去了性命的人甚多。史记·外戚世家中便记载到:“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于是废陈皇后,而立卫子夫为皇后。”
后来的“巫蛊之祸”更是引发了更大的纷争,可以说是西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晚年的汉武帝疑心极重,总是猜疑有人使用巫蛊之术诅咒自己,于是下令禁止巫蛊之术,一旦发现有人私用,便处以重刑。一时间掀起轩然大波,丞相公孙贺一家、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通通因此而丧命。汉武帝宠臣江充负责查办巫蛊案,江充因与太子有隙,借机陷害太子,太子因此发兵诛杀江充,却受到汉武帝镇压,逼得太子与皇后卫子夫相继自杀。最终真相大白,汉武帝这才追悔莫及。因这场纷争而受牵连着高达数十万,西汉王朝也因此元气大伤,不复往日辉煌。
在古代,因巫蛊之术闹出的祸端几乎在历代宫廷都有发生,所以历代君王大多都对此深恶痛绝,因而下令禁止,但这样的事情还是在宫廷和民间不断发生。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二年中便曾记载:“徙永州诸县民之畜蛊者三百二十六家,于县之僻处,不得复齿于乡。”清朝时,康熙帝的长子胤禔想要夺嫡继承皇位,还曾请了会巫术的蒙古喇嘛来诅咒太子胤礽。
巫蛊之术兴起之初,是部落在面对天灾人祸时的一种“保护手法”,也算是先民们对自然的一种探究。只是巫蛊之术发展到后期,随着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其反面影响也逐步扩大,为古代一些王朝带来了不少祸端。
semicool
这种巫蛊术广西玉林以前特多,听我朋友说,她有个姐姐,陪同有二个一去玉林,因为长得漂亮,在那里不知道接触过什么人,回来后傻傻的,她爸知道给人家落了这种蛊术,在广西这种巫蛊术叫做落钢头,要解药才能解的,回来后没有人有解药,因为漂亮有个医生取了她做老婆,以为自己能医,不知什么的就医不好,她什么都不做,会煮饭,农忙的时候也知道帮一把,插秧,割稻谷。我朋友说生了一对儿女,超漂亮。
深蓝爱琴
以今人的视角来看,所谓的巫蛊之术完全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不过是愚昧和迷信的产物,可以归为文化糟粕。不过,古代科学知识尚不发达,更多的人缺少文化常识,这便为方术、符咒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温床。
巫蛊害人,但害人的并非是“邪术”本身,而是世人的猜忌和迷信。历史上由此上演的悲剧不再少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要数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了。
自汉武帝登基后,便笃信黄老,如秦始皇晚年一样,也渴望长生不老。当时有个叫李少君的人,便投其所好,令汉武帝深信不疑,还编出来了个安期生的故事来骗汉武帝: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史记》原本就信奉道术的汉武帝,听了李少君的忽悠,竟然也亲自炼丹,还派人东赴蓬莱拜求安期生。不过,世上并无此人,汉武帝的心愿自然也未达成。只是,上有所好,下必有所效,一时间越来越多的方士都编造鬼神之说,搞得乌烟瘴气。
到汉武帝晚年时,猜疑之心更中,甚至觉得真有人对其行“巫蛊之术”。就这样,因汉武帝笃信不疑,才上演了大家所熟悉的巫蛊之祸,引发了接二连三的血案,弄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尽管后来汉武帝悔过,但由此造成的影响却难以挽回了。
那么,巫蛊之术具体所指的又是什么呢?巫蛊,其实是一种古老的信仰,起源于远古时代,包括诅咒、扎偶人和施毒蛊等手段。原始社会时,在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等思想的影响下,类似的诅咒行为已经产生,并常常被不同的部落间使用。
谈及巫蛊,两者虽类似,但当分开理解。其中,“巫”可以简单理解为巫术,比如前文提及的诅咒、扎偶人等,皆可视为巫术的范畴;“蛊”所指的是利用毒虫来害人,常见的“蛊”有泥鳅、毒蛇、蜈蚣等。
当然,巫蛊之术本意便是用于害人,故此书亦不应多言。当然,这些伎俩其实倒也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既用巫蛊,便是于背地里害人,一些神神叨叨的法术和养一些蛊虫,倒也难以起到太大的作用。
不过,既然巫蛊之术是用于害人的,自然也会被统治者所禁止。比如汉代便规定,如果使用巫蛊害人,主谋要处以极刑,其家属也要流放三千里;而唐代时饲养蛊未成流放、已成杀头。
时至今日,在我国西南的一些边远地区,类似的行为依旧存在。不过,随着科学常识的普及,此类现象已经逐渐没落,现多成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游客用以满足猎奇心理的一种古老信仰来看待了。
拜娅
相传巫婆蛊惑人心,曰河水泛滥乃河妖食童男童女,可保稳定;当时的人们处于极度恐慌状态。西门豹不信妖邪,怒将巫婆投入河中!解除了人们心中的疑虑,传为佳话。
YYZ要看世界
“巫蛊之术”就是利用“巫蛊”的行为,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以期达到给人以伤害的一种法术。“巫蛊之术”在古代是明令禁止的,一旦发现有人使用“巫蛊之术”,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巫蛊之术)
我们现在都知道,所谓的“巫蛊之术”,其实不起任何作用的。古人虽然认识有限,但我们也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实际上,古人对“鬼神之说”,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其实也是有怀疑的,并不真的就那么相信。战国时期的屈原,写过一篇《天问》,在里面就表达了自己的怀疑和追问。孔子也提出,不讨论“怪力乱神”的事情。这种不讨论,其实也是对“怪力乱神”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再说了,“巫蛊之术”是不是真的能起作用,其实是可以验证的。当通过验证发现并不起作用的时候,渐渐地人们也就不会相信了。
可是为什么,古人对“巫蛊之术”却那么重视,一旦发现,便要进行那么严厉的打击呢?
一、“巫蛊之术”的心理暗示力量强大。“巫蛊之术”本来是不起作用的。但是,由于古人的认识有限,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巫蛊之术”会产生强大的心理暗示力量。
比如一个人生病了,古代医疗技术有限,也搞不清楚病因。突然被暴是受到“巫蛊”的诅咒,这样一来,那生病的人心理一定会受到强力打击,无助的他一定会相信。
当年江充告诉汉武帝,太子刘据在利用“巫蛊之术”诅咒他。当时汉武帝本身就在重病期间,迟迟不见好转,因此他就相信了江充的话。而当后来,汉武帝因“巫蛊事件”残杀了数万人后,他的心理也就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而心情一好,他的病也就很快痊愈了。
所以说,“巫蛊之术”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作用,却能够带来间接的作用。
(汉武帝剧照)
二、“巫蛊之术”违背了古代的正统价值观。前面我们也说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为什么不讲鬼神之事,除了因为他对鬼神之事表示怀疑外,更多的还是从价值观去考虑的。
古代正统的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应该做一个“君子”。“君子”是堂堂正正的,是行得正坐得端的,是光明正大的,是谦逊仁爱的。与“君子”的概念相反的,就是“小人”。“小人”是偷偷摸摸的,是背地里搞阴谋诡计的,是下作害人的,是以非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
而“巫蛊之术”,就是以阴谋手段害人。最关键的是,它还是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害人,对人的伤害非常大。显然,这是一种违背古代正统价值观的做法,因此古人才会坚决反对。
三、“巫蛊之术”经常体现为一种政治诉求。古代的统治者,是不允许普通老百姓有政治诉求的。你可以当官,你当官的目的,是要表达对皇帝的忠诚。你关爱老百姓,也是代皇帝关爱。是把皇帝的浩荡皇恩,播撒给老百姓。
但如果你想要争取政治权利,那是绝对不允许的。皇帝会把你这种争取,判定为“谋大逆”,给予满门抄斩的惩罚。
而古代的很多行“巫蛊之术”的做法,很多其实就是一种政治诉求。
比如陈阿娇曾经对卫子夫行“巫蛊之术”,就是要打消汉武帝对卫子夫的宠爱,让自己重新获得在后宫的地位。汉武帝怀疑太子刘据行“巫蛊之术”,也是怀疑刘据会取代他的皇位。康熙的皇长子胤禔对太子胤礽行“巫蛊之术”,也是想通过这种手段,取代胤礽的太子之位。
历史上所记载下来的那些行“巫蛊之术”的行为,没有一件与政治诉求没有关系。既然都与政治诉求有关,所以当然要严厉处置了。
(卫子夫剧照)
四、统治者常常借打击“巫蛊之术”达到政治目的。古代统治者严厉打击行“巫蛊之术”的行为,其实并非他认为“巫蛊之术”有多厉害,而是以这个为借口,达到其政治目的。
汉武帝搞出来的“巫蛊之祸”,残杀了数万人。这其实正是汉武帝的一种政治目的,他要借这件事,严厉打击那些功臣们。通过打击功臣,削夺功臣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确保汉家江山的稳固。
唐玄宗的结发妻子王有容帮助唐玄宗登上皇位,但是唐玄宗一方面要打击王家外戚,另一方面又喜新厌旧,因此便借口王有容行“巫蛊之术”,废了王有容的皇后之位。
由此可见,古代统治者对“巫蛊之术”反应那么灵敏,既有“害怕”的原因,同时也有“故意”的原因。
(参考资料:《汉书》旧唐书等)
曦児小瓶盖儿
“巫蛊”就是用来加害仇敌的巫术,主要分为诅咒、射偶人和毒蛊等几类。
古时候在宫廷中流行的“巫蛊之术”主要是诅咒和射偶人。诅咒就是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射偶人就是用木、土或纸做成仇家偶像,暗藏于某处,每日诅咒之,或用箭射之,用针刺之。他们认为靠诅咒、射偶人可以让所恨之人死于非命。
所以自“巫蛊”出现开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他们对此都深信不疑。史书中关于利用“巫蛊”来行害人之事的记载是层出不穷,如史记·封禅书载:“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再如汉书·武五子传载:“昭帝时,胥见上年少无子,有觊欲心,而楚地巫鬼,胥迎女巫李女须,使下神祝诅”,亦如汉书·王莽传载:“宗姊妨为卫交军王兴夫人,祝诅姑,杀婢以绝口”。
古时候无论是皇室,还是民间,“巫蛊”都是十分流行的,再加上人们对此都深信不疑,所以自汉开始,朝廷对于行“巫蛊”一事向来都是采取严惩,绝不姑息的做法。
如在汉朝,一旦被发现行“巫蛊”就会被处死,可谓是严厉无比。而且汉时,无论你是谁,哪怕你是皇族,只要你不是皇帝,哪怕你是太子,只要发现你用“巫蛊”去诅咒皇帝,你都逃不了严惩。武帝时期,太子刘据就因被奸佞江充诬告利用“巫蛊”来诅咒武帝,最终就落了个身死家灭的下场。
可以说“巫蛊”在汉朝是十分流行的,统治阶级对此也是深信不疑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代的统治阶级都害怕别人将“巫蛊之术”用在自己的身上,毕竟无论是皇帝,还是王公大臣,他们的敌人也是无穷无尽的,他们被人行“巫蛊”的几率比平常人可都要大。
所以为了活命,他们自然对“巫蛊之术”是严厉禁止,绝对不允许他人使用,因为只有从根上解决,他们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当然“巫蛊”这种事,基本可以断定乃是迷信的做法,靠诅咒和射偶人能够把自己的仇敌悄无声息的杀害,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会发生呢?如果真的有效,恐怕统治阶级如何的禁止都是没用的,因为他们早就会被诅咒而死。
因此,汉之后,历朝历代几乎对“巫蛊之术”没有过多的在意,虽依然会明文规定不能使用,但说实在也没有几个人信了。毕竟,看看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有几个是因“巫蛊”死的呢?被人诅咒一下就死了,那谁还敢当皇帝呢?就是如此,用“巫蛊”行诅咒一事在汉之后,逐渐消失去史书之上。
卟栀
从根源上来说,人类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归根结底要受环境与法律的制约。
因此“巫蛊之术”的本质,其实并非是“神秘古老的文化”,而是一种“逃避法律责任的杀人手段”,是人类内心黑暗世界的真实写照。“巫”是人类黑暗的精神,“蛊”是吞饮鲜血的毒虫!“巫术”、“蛊术”合称为“巫蛊之术”,又称为“诅咒之术”。巫蛊之术的起源,可追溯至人类文明为成型之前的“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的人类以部落为形式,进行着有条不紊的生活和生产。而生、老、病、死在远古人类的眼中是神秘而神圣的,因此那些在各部落中特立独行且善于思考、发明的各别远古人类们,通过观察自然规律、天文星象、人体结构发明了“巫术”。将时间推进至夏、商时期,巫术已经成为了囊括天文学、占星学、医学、数学的显学,人们将精通“巫术”之人,看做是“上天的使者”,在那个时期“巫术”非常受皇宫贵族的推崇,出征、祭祀什么的都得要找巫师占卜一下。
换种角度论述,“巫术”也可以看做是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前身。
到了战国时期,巫术成为了一些江湖败类行骗的手段,更有甚者将“巫术”发展成了“诅咒之术”,以至于“巫术”在秦汉时期被人们与恶毒的“蛊术”并成为“巫蛊之术”。
蛊术起源于我国西南部的苗疆民族,苗人认为蚩尤是他们的祖先,因此他们信仰自然的力量,认为自然主宰着万物,而“蛊术”则是表达自然力量的一种形式。
炼蛊的方式大同小异,多是将各种毒虫放入同一容器的内部,令毒虫自相残杀,活下来的毒虫便是蛊。
蛊虫的种类繁多,蝎子、蜈蚣、蜘蛛、毒蛇皆可炼制成蛊,苗族人认为蛊虫是有思想的,强大的蛊虫会反噬饲主,控制饲主的心智,因此饲养蛊虫有一定的风险。
蛊术的种类多不胜数,下蛊的手段更是花样繁多,猫蛊、情蛊、蛇蛊、飞蛊……蛊会利用人体或牲畜作为介质,夺取目标的性命或达成某种不为人知的目的。
汉武帝中后期,宫廷中疫病流行,奸臣江充,利用巫蛊之术的恶名,谣言太子刘据巫蛊害人,太子无法自证清白,被逼而反,最终兵败被杀。同时这也导致了一代贤后卫子夫的自杀,数万人受到牵连,成为谣言下的冤魂!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
到了唐代,唐朝律法明令禁止百姓饲养蛊虫,如若在百姓家中搜查出用于“诅咒、炼蛊”的器具,一律处以极刑,因为“巫蛊之术”会使民间变得混乱!
懂得巫蛊之术便可以悄无声息的夺人性命,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一旦巫蛊之术流行起来,人们将视国法与生命为草芥,届时所造成的混乱将无法弥补。
可见巫蛊之术真正可怕的地方,并非仅是夺人性命这么简单,“造成恐慌与混乱”才是才是巫蛊之术真正厉害的地方,也是其名声差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