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Betazz
认为此文最靠谱:
周世宗柴荣驾崩前,按照他对五代以来的皇权更替情况观察看,他是提防着这三个人~即妹夫张永德,表弟李重进,岳父符颜卿。这三个是最有可能抢儿子江山的人。
那个“点检作天子”的木犊来的特别奇怪。在世宗班师回京时,健康状态持续恶化,谁最有可能制作这个木犊?虽然李重进排名第一,最有嫌疑的,但还不是唯一人选。排名第二的肯定是赵匡胤。因为,把张永德拿下,赵匡胤都会是受益匪浅的人,这是必然趋势。
赵匡胤作为柴荣心腹,又是世宗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柴荣根本没想过他会篡位,也根本没有防着他。在柴荣心中,赵匡胤是保护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选。所以,让赵匡胤做了新的“点检”,可能让赵匡胤也意外。
所以,驾崩前的朝政人事安排,看似几乎是天衣无缝。
可是,只能说柴荣这次可是看走眼了。看似简单面善忠心耿耿的赵黑子,恰恰成为后周江山的掘墓人。
历史就是这般的充满着不确定性。

Jason Lee
蔡荣对本人的身后事是作了周到安排的。
从显德六年(959)四月“不豫”开端,柴荣病情匆匆减轻,不得已之下只得开端考虑身后之事。
他深知诸子年幼,假如错误身后事有所安排,年幼的儿子在将来的政治斗争中势将有力掌控局面。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谁握有兵权,就等于有了叫板皇权的资本。后晋悍将安重荣曾公开声称:“皇帝,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周太祖郭威就是经由过程兵变上位的,作为亲历者,柴荣天然明白武夫跋扈的成果。
史载周世宗驭下“用法太严”,“群臣有过则必面质折之”。文武大年夜臣对他的恭敬不过是种害怕,并不树破起真心推戴的君臣情分。所以,当周世宗突发宿疾之后,就开端对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大年夜将作了重点防备。起首,他排除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张永德屡破军功掌典禁军,更因为他是郭威女婿,柴荣必须防备他生不臣之心。继任殿前都点检的是资格浅、军中后起之秀赵匡胤。
对赵匡胤,柴荣也不敢放心利用。又提拔慕容延钊为殿前副都点检;韩通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批示使;韩令坤为侍卫马军都批示使;袁彦为侍卫步军都批示使。其中慕容延钊、韩令坤与赵匡胤关联融洽之外,“性刚愎”的韩通与赵匡胤美全是一对冤家。韩通的儿子人送绰号“韩橐驼”,见赵匡胤在中心禁军中有人望,常常居中挑拔,劝告父亲先发制人。袁彦也与赵匡胤错误付,与之到处为敌。
周世宗如此人事安排乃是锐意为之,他不盼望任何一个将领在禁军中构成属于本人的政治权势,而是盼望他们之间相互仇视、行事掣肘。
在重新安排好禁军将领的职务后,病重的柴荣又破符氏为后(“宣懿皇后之女弟也。”)。先后破符氏姐妹为皇后,是周世宗沉思熟虑做出的决定。所以如此,周世宗是盼望借此来拉拢其父符彦卿。
符彦卿时任天雄军节度使。天雄军早年是唐河朔三镇的魏博,后改为天雄军。河朔三镇,唐末五代数十年间一直是朝廷一大年夜隐患。自从华夏王朝政治核心移至关东,河北首当其冲成了避免契丹人南侵的前沿,魏博地区也就成为汴梁的一道重要保险屏障。符彥卿善用兵,素为契丹人顾忌,破符氏为后,柴荣是想借此拉拢符彦卿,同时也为震慑辽人,保证政权的安稳顺利交代。五代十余位皇帝,担负过魏博节度使的就有六位。柴荣保持在病危时破符氏为后,就是要符彦卿以外戚的身份来拥戴后周政权。借助符彦卿处所上的军事力量,与朝堂间的托孤重臣制衡监督,以此保证季子宗训统治地位的牢固。
对中心禁军、河北等地的军事做了周到安排后,周世宗又安排了范质、王溥、魏仁浦三工资宰臣。
有鉴于五代政权的更迭频繁,周世宗为了保证儿子顺利继位,查抄枯肠地做好了安排。但是,越是一环扣一环,越轻易产生不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呈现成绩,就会激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人算不如天年,柴宗训即位未多少,朝堂上这种相互掣肘的政治均衡就被攻破,先是袁彥被逐出朝堂四处所任职,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跟侍卫司副都批示使韩通(正职李重进,柴荣驾崩前令其领兵防备北汉)与赵匡胤反目。跟着抵触抵触的加剧,终于赵匡胤铤而走险,动员兵变,黄袍加身。

桂花香香
赵匡胤就是柴荣最大的心腹忠臣。

乐驰鸣
北宋的建立以及赵匡胤的上位,就是在如今看来,也比中国历史中大部分开国皇帝容易的多。而他的班底则是直接用了柴荣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将领。柴荣在重病的时候,难道就不担心自己年幼的儿子,控制不住局面吗?他就没有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的就得手了?
其实在小编看来,要说心腹的话,最心腹的一位莫过于赵匡胤了,不过就算是最心腹的人是他,柴荣在临终之前还是做了一些安排的,特别是在人事方面,进行了调动,以便为年幼的儿子保驾护航。而在他一系列的安排中,就有掣肘赵匡胤的部分存在,但可惜的是,这个时候的赵匡胤气候已成,就算是加上他安排的人手帮忙,也不是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对付了得。
而且,柴荣所做的这些布置,只是每一个帝王临终之前都会做的而已,他并没有不信任赵匡胤,着从在他临终那年的一件小事情中就可以看的出来。在那一年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年初的时候他的身体还很好,所以他带兵北伐。而此时的赵匡胤肯定是跟在他的左右,担任水陆都部署,这个职位十分重要,是前线各路部署的总指挥,赵匡胤在柴荣心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然而还不止这些。
在他率领大军平定关南以后,在行军的路上,作为皇帝的他肯定要审阅一些沿途各地的奏章和上书。而在这之中,夹杂了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这是一只皮口袋,而口袋中装了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他感到这件事情非常的奇怪,而且这句话本身也是非常的大逆不道。在当时的朝廷,“点检”是一个官职的名称。
而在后周的官员中,离他最近的就是“殿前都点检”,当时这个官职是由张永德担任的,而在他卧病回京后,对此事心存芥蒂。于是他竟然直接让赵匡胤接替了这个职位。其实在小编看来,如果真的要避讳的话,直接将这个职位取消或者空悬就是,为什么还要再换人呢?
所以从这个任命中,就更能看出柴荣对赵匡胤的器重和信任。首先他显然已经相信了“点检作天子”这一谶语,否则不会一回来就换人,而他将赵匡胤换到这个位置,用自己最信任的人会避免谶语的发生;其次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对天子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掌统率亲军,可以说整个皇宫的安危都系于此人之手。如此来说,还有谁能比赵匡胤更加心腹吗?没有。
但是,最为一个帝王,他的修养和素质要求他不能将信任和希望全部放在一个人的身上。所以从他临终之前的安排来看,他还是下意识地对赵匡胤有所防范的。首先他任命了三个人为托孤大臣,其中并没有赵匡胤。而以这三个人的资历和能力,完全能够镇得住文官集团,同时也可以对武将集团形成掣肘,可以说这个安排并没有什么猫毛病。但是后周的灭亡,并不是一两个忠臣和心腹可以阻止的。而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惯性决定后周主少国疑必然被代替。
郭威不但杀了汉隐帝,立无辜的刘赟为帝,在刘赟还没有走到京都,自己黄袍加身,杀无辜的刘赟,自立为王。 后周自己是靠杀戮起家。 主少国疑,7岁的皇帝,20岁的太后,怎么可能立足乱世,必然君臣互相怀疑,皇帝无法驾驭大将,也无法驾驭托孤大臣。届时主少国疑,赵匡胤等也容易因为主少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有很大风险。故即使赵匡胤不黄袍加身,大乱或其他大将黄袍加身是必然,到时皇室只能灭亡。
其二,柴荣自己并不信任谁。
死前因为一个传闻将张荣德调离。任用之人,并不是托孤给赵匡胤,而是托孤给自己的岳父,同时又不完全相信岳父,是托孤给以符彦卿为首,三个宰相及赵匡胤、韩通,他们互相牵制。互相牵制注定没有人能有效控制局面,尽心尽力辅佐少帝。他怀疑的格局注定走不长。他的早逝也跟他怀疑、焦虑有关,无法很好休息。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虽然他已经预料到在自己死后,年幼的儿子会面临到臣强主弱的局面,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直非常信任的赵匡胤,竟然在武将中有如此大的号召力。不过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赵匡胤在夺位以后,对柴家人还算不错,照顾有加,没有做得太过,也算是对得起他的知遇之恩了。

我爱喝咖啡
赵匡胤为什么能够轻松即位 和柴荣死前的人事安排关系不大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轻松即位主要原因是:
1、五代时,握有兵权的大将都不会绝对效忠,而是凭兵权说话,谁有兵权谁有就话语权。这有是赵匡胤得手后,立即杯酒释兵权的原因——虽然江山得来太易,但赵匡胤非常珍惜。
从唐朝藩镇割据开始,节度使以兵权夺位的事迹并不少见。
比较下周恭帝即位时册封的节度使名单:
王仁镐、袁彦、李继勋、陈思让、韩令坤、高怀德、张铎、李重进、向拱、韩通、张永德、赵匡胤、慕容延钊、石守信等14人。
赵匡胤即位时册封的节度使名单:
韩通(起兵过程中以谋主身份被杀)、石守信、高怀德、张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其他节度使不变并加爵位。
赵匡胤即位时,周恭帝即位所册封的大臣就有5人参与,占据总数的36%。
2、赵匡胤以北伐为名将京城所有精锐都掌控在手,轻松控制后周恭帝、太后和满朝大臣。
“诏今上率兵北征。癸卯,发京师,是夕宿于陈桥驿。未曙,军变,将士大噪呼万岁,擐甲将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马,拥迫南行。”赵匡胤在率兵北伐出发的第二天清晨就立即兵变,回京控制经常即位,完成改朝换代。其他节度使根本不可能反应过来。
48小时不到,大周的天下就成为了大宋天下!
由于赵匡胤控制后周恭帝和太后,其他节度使即便不服赵匡胤,也难以兴兵勤王。
3、五代时期实力说话,禅让即位的也不少,赵匡胤不过是其中一个。
后梁太祖朱温,禅让即位;
后梁朱友珪杀朱温即位,后梁末帝朱友贞杀朱友珪即位;
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即位;
后唐明宗李嗣源在李存勖被刺杀后被拥立,算是兄死弟及;
后唐闵帝李从厚,因哥哥李从荣过早夺位而死,进而得以即位;
后唐末帝李从珂,以养子身份杀兄弟李从厚而即位;
后晋高祖石敬瑭,借助契丹击杀李从珂灭后唐即位;
后晋少帝石贵重,继承即位;
契丹耶律德光,俘虏后晋末帝石贵重即位;
后汉高祖刘知远,反叛契丹自立;
后汉隐帝刘承佑,继承即位;
后周太祖郭威,禅让即位;
后周世宗柴荣,继承即位;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承即位。

鐘
其一,惯性决定后周主少国疑必然被代替。
郭威不但杀了汉隐帝,立无辜的刘赟为帝,在刘赟还没有走到京都,自己黄袍加身,杀无辜的刘赟,自立为王。 后周自己是靠杀戮起家。 主少国疑,7岁的皇帝,20岁的太后,怎么可能立足乱世,必然君臣互相怀疑,皇帝无法驾驭大将,也无法驾驭托孤大臣。届时主少国疑,赵匡胤等也容易因为主少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有很大风险。故即使赵匡胤不黄袍加身,大乱或其他大将黄袍加身是必然,到时皇室只能灭亡。
其二,柴荣自己并不信任谁。死前因为一个传闻将张荣德调离。任用之人,并不是托孤给赵匡胤,而是托孤给自己的岳父,同时又不完全相信岳父,是托孤给以符彦卿为首,三个宰相及赵匡胤、韩通,他们互相牵制。互相牵制注定没有人能有效控制局面,尽心尽力辅佐少帝。
他怀疑的格局注定走不长。
他的早逝也跟他怀疑、焦虑有关,无法很好休息。

芒果格格
看看黄袍加身时那些将领的想法:我们在外面拼死拼活,一个几岁的小孩子又能知道我们的辛苦和忠心吗?而赵将军与我们同甘共苦,征战沙场数十年,对我们的功劳苦劳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而且拥立皇帝,那么大家就有了新的功劳,就会加功晋爵,成为开国功臣。一正一反,就让这些将领们选择荣华富贵之路了。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时期,大家都是过着刀光剑影的日子,需要有一个强大的领导才能带着大家活下去。他们已经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对换皇帝都习以为常。对一个小皇帝,他们从心里就是不信任的,对他们不能带来好处,就会有其他想法。在那个年代,也许早就不存在“忠心”二字了。看看宰相冯道,先后为后晋、后汉、后周干了三四十年,皇帝变了,但是他继续做他的宰相,他继续为自己的政治思想而活着。这些武将也是如此。赵匡胤祖父赵敬就是后唐刺史,父亲赵弘殷先后在后唐、后汉、后周三朝担任过将军、指挥使。乱世之中,首要是生存下去,并扩大自己的影响,而不是忠于皇帝,然后跟着王朝一起覆灭。此时还没有到宋儒理学提倡的那种“忠”“贞”而死的封建道德观。
再说柴荣有没有留下忠臣?柴荣是郭威养子,在继承时遇到了姐夫张永德、郭威外甥李重进的挑战。所以,柴荣上台后,对这两个亲戚进行了打击,留下了一个坑,也就是后周皇室及亲戚势力被严重削弱。而受益者就是赵匡胤,因为柴荣就是提拔他来对付这些政敌的。此外,张永德和李重进对于柴荣及其后代也是不服的,他们是受到打击而没有好处,所以也谈不上忠心,更不用说会为柴家后代拼上老命了。柴荣在位只有九年,时间太短,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一大批对郭(柴)家誓死忠心的一批臣子。赵匡胤有个政敌是韩通,担任亲军马步副都指挥使,他是效忠后周的,准备组织军队抵抗,无奈水平有限,被王彦升给杀了。赵匡胤还追封他为中书令,表彰了他的忠心,树立为宋朝官员道德楷模。
在这之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的政治操作,科举取士,建立文官至上的体制,改变了五代十国的政治面貌,终于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历史。

chcall
赵不就是他的心腹忠臣嘛

applesunny77
柴荣守不住自己的江山,同样赵匡胤也守不住自己的江山,不过好在还在赵家这一脉,没办法五代十国就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整个宋代都在建立皇帝合法性

浅唱゛若相依
其实很简单。主少国疑。主子年纪太轻,太后垂帘。你也不知道主子长大了是不是贤明,看五代历史就知道,在中原的王朝象走马灯式的换,往往开国的还行,后面的就不行了。将士们立下的功劳谁来褒奖,等小皇帝'长大了,还能记得这些人吗?最重要的是,柴荣搞的禁军还没有巩固,赵匡胤上台后进一步把军权从武将手中夺回,最终使后世武将都不直接统管部队,除元以外。所以后世武将造反夺位的基本没有,除了朱棣。当然朱棣当皇帝后,将藩王的护卫的权力也收回。所以以上两个原因。一皇帝是个小孩子。二没有废除武将的军权。

iNamaste
五代十国跟南北朝时期十分相似,武将只要一有机会必定会篡位,当忠臣是不可能的, 柴荣的儿子那么小,任何一个武将掌权都不会手软,没有赵匡胤还会有其他人,那时候篡位已经成为常态了,不足为奇

wuxueqian
柴荣最大的心腹就是赵匡胤。从柴荣的角度,李重进,张有德都是竞争对手。一个是郭威的外甥(妹妹的儿子),一个是郭威的女婿。论血缘那个不比柴荣亲,柴荣这个义子是郭威老婆那边的远房亲戚,要八竿子才打的到。从柴荣的角度,当然信救过他命,与郭威没有血缘关系的赵匡胤。其实柴荣挂了以后,李重进也有篡位想法,张有德倒是毕竟安份。

arxhjc
有一个人抵抗了的,只失败了。韩通,是凭着自己的能力担任亲军的副指挥使,不擅长与大臣结交,当时的军政大事,通常由韩通来决定的。所以,赵匡胤如果想成功,韩通是大大的障碍,兵变前,赵匡胤就将韩通忠实的手下调往其他地方,让石守信和部分人马留给韩通,这些都是赵匡胤信任的人。兵变后,当韩通听到消息后,组织抵抗时,石守信并没有听从他的话,而是与之战斗,韩通失败了,被杀死。赵匡胤这个人,非常擅长结交大臣,其他大臣兵将都是他亲旧好友,自然纷纷投降了。所以,赵匡胤很顺利的掌握了汴梁城。

ljayl
每位皇帝在位期间做的最重要的大事首先是防范一切可能谋反的潜在力量或人事,其次是培养和确定皇储并为之铺好继位之路。
皇帝身上发生的几乎所有事,都是围绕这两年事展开,柴荣当然也不例外!
比如为儿子选好的导师,培养一批忠臣心腹留给太子,甚至还会为了让儿子顺利登基提前扫清障碍,这些柴荣都有做,可是,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居然还是轻易的就被赵匡胤得手了,这是为啥呢?
主要原因两点:
一、柴荣死得太突然,幼子来不及得到锻炼!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英勇善战,勤于战事国事,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文能治国武能打仗有为之君,但也正是因为他把一切的精力都铺在了国事上,反而错过了对孩子的手把手教育和培养,而赵匡胤先是跟着郭威学到了不动声色黄袍加身的一系列政治权谋操作,郭威称帝后他又跟着柴荣,一路获取了柴荣的信任并建立了自己的威望,有了自己的拥护者,这样他既具备了政治斗争的实际经验,又具备了知已知彼的优势,还有柴荣的信任。
而他的对手柴崇训没有经过任何历练,没有兵权,没有威望,根本不是赵匡胤的对手,纵然有几个文臣的拥护,也实在不是赵匡胤的对手,继位不一定非要打仗,但没有兵权和威望,继位只会困难重重!
二、赵匡胤会隐藏自己的野心,善权谋,柴荣错信于他!
这并不是贬低赵匡胤,实话说赵能从普通士兵做到宋朝开国太祖,政治眼光,能力,人格魅力自然是非凡人能比,但我们以柴荣的角度来说,赵匡胤便是个篡位者,作为柴荣最信任的心腹重臣之一,他最终做出了背叛旧主之事,这是柴荣之不幸,柴荣犹如把一只老虎放在自己儿子的身边,本意了是为了保护儿子,最终却变成了屠龙刀。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
过于注重个人成就的父母往往会错过孩子的养育,最终导致一生拼命的心血最终变成了为他人做嫁衣,用现在的话说:再大的成功抵不了教育子女的失败!
一些大事往往是天命,就算是知道结果,刻意避免,也不会改变结果!柴荣当初就是因为看到一块木牌上写着“都检点为天子”担心前任殿前都检点谋位,才提拔了赵匡胤,因为他觉得这样就可以避开上天的安排,谁知换了赵匡胤做都检点,反而才真正被谋位了!

蛐蛐
这就要从后周历史说起,五代末期后汉的隐帝刘承祐继位,17岁的刘承祐认为跟随父亲打江山的老臣们不尊重皇帝,而且对他干预甚多,害怕发展下去大权旁落,所以就决心诛杀这些功臣旧勋,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听到消息,举兵反叛,领兵攻破开封,刘承祐被杀,郭威在众将拥戴之下,坐上皇帝龙椅,改元为周,史称后周。由于郭威一家老小都被刘承祐所杀,最后传位给自己的养子柴荣。柴荣继位后,奋发图强,成功击退了北汉的进攻,同时建立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禁军,先后由张永德、赵匡胤统帅,这支军队破后蜀,征南唐,攻取长江以北十四州,北伐辽国,收3关3州。但柴荣英年早逝,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称后周恭帝,由符太后临朝称制,这就留下了“主少国疑”的隐患。前朝后汉隐帝刘承祐诛杀功臣,导致郭威反叛,最后郭威绝后,赵匡胤等这些元老和禁军将领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现在又出这种状况,不由得让这些人担忧和疑虑。最后,经过赵匡胤等人商量和谋划,还是先下手为强,以避免悲剧再度发生。
二、形势所迫五代十国时,刘崇建立的北汉政权与后周政权长期对峙。柴荣在世时,北汉多次侵犯后周,柴荣率军抵抗,取得了高平之战胜利,后来也多次主动进攻北汉,但北汉威胁仍然存在。赵匡胤也是谎报北汉联合契丹侵犯边境,借此领兵出征抗击,在半路发动兵变。可见,当时在后周北方,北汉是后周政权的心腹大患,同时还有辽与后周为敌。在南方,荆南、南唐、吴越、南汉等4个割据政权还存在,对后周也有一定威胁。对于后周来说,帝幼,又有后宫临朝听政,而国家又是危机四伏,赵匡胤等这些人是久经沙场的人,政治上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对面临的形势有充分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他们可能已经有一个统一的诉求和愿望,需要一个既有威信又有能力的核心人物来领导,才能稳定政权,保障自己的利益,所以,赵匡胤陈桥兵变,几乎是众望所归,顺理成章,原来的柴荣依靠的心腹功臣勋将,绝大多数都和他站在他一起,同时基本上是这次兵变鼓动者和的支持者。大将石守信早年跟随郭威,只是一个中下级将领,后来受柴荣提拔,一步步得到提升,他对柴荣也是非常忠诚和佩服,由此,柴荣让石守信接替了赵匡胤殿前都指挥使的职位,成为后周军队二号人物。但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带兵返回京城,石守信立即站在赵匡胤一边,果断打开城门接应,并迫使周恭帝退位。
三、历史必然赵匡胤代周建宋,是当时各种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在封建社会,普遍都有忠君思想,但忠是对具体人的,赵匡胤等人对柴荣非常忠诚,因为柴荣有恩于他,同时柴荣有能力驾驭这些悍将,但到了周恭帝,情况就不一样了,周恭帝没有给他们恩泽,更没有能力驾驭,而且还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另外,在五代十国时期,政权非常普遍,今天是你杀我,明天是我杀你,谁厉害谁上位。因此,后周郭威以黄袍加身取代了后汉。赵匡胤故技重演,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也就不奇怪了。
从后来的发展看,赵匡胤取代后周是历史的正确选择。赵匡胤当政后,先后灭掉了北汉和南方的一些割据政权,统一了华夏大地,结束了五代以来军阀混战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使民众脱离了战火苦海,人民也迎来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都也得到长足发展,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很好的表现了当时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情况,也是北宋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