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忬蹍
柴荣识人不明,忠臣被贬,亲随解权,他又早死,谁来保护他的后代?

百合猫猫
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虽然他十分信任赵匡胤,但在自己去世前,还是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以制约赵匡胤。
他让赵匡胤主管殿前司,却让韩通主管侍卫司。赵匡胤和韩通私人关系不佳,这一点柴荣是心知肚明,而这样的安排,就是让二人互相牵制。
另外,手握兵权的符彦卿、张永德等大将,也都是制衡赵匡胤的力量。 在临死前,柴荣还给儿子安排了三个辅政大臣范质、王溥、魏仁浦,让他们去约束所有的武将。
不过,这看似“三保险”的操作,虽然显示了柴荣高超的御人之术,可这是建立在柴荣没死的前提下。一旦柴荣咽气,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后,包括符彦卿、张永德在内的后周大将,都向赵匡胤表忠心,成为了大宋的忠臣。因为这种故事,在五代时期发生了N回,“新桃换旧符”而已。
其次,本来能跟赵匡胤较量一番的韩通,却因为势单力薄,再加上赵匡胤突然发难,成为了后周的陪葬品。
再次,三个辅政大臣,也是能力堪忧、智商捉急,他们没有调查“契丹入侵”这个消息是否真实,就贸然建议赵匡胤带兵出征,给了他绝佳的篡位时机,而在赵匡胤从陈桥驿回开封后,三人也没有丝毫应对之策,范质、王溥都摇身一变成为大宋臣子,唯有魏仁浦稍作了一下抵抗,但一个文人,又能怎么样呢?在赵匡胤的感化下,魏仁浦也投了降。
就这样,三个辅政大臣又开始为赵匡胤稳定局势,鞍前马后、日夜操劳了。 想想他们的前辈冯道,也是如此啊,冯道老先生在五代时期,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
国家换了11个皇帝,冯道照样当他的官。 这就是五代时期的一种生存之道,而柴荣的这些老部下,都深谙此道。不能说柴荣用错了人,是当时的大环境,总会塑造出这样的人。

南方朱雀
柴荣作为一代英皇,虽然英年早逝,为了让年幼太子顺利继承皇位,北征回汴京城以后,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安排,提拔的都是心腹之臣,其中就有赵匡胤和三宰相以及三个诸侯王。
柴荣,庙号世宗,被史学家评为“五代第一明君”,而五代十国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繁荣的唐朝之后的一段大分裂时间,诸侯分裂,互相攻伐。柴荣出身商人家庭,其父是富商,养父周太祖郭威,郭威死后以养子身份继承大统。
柴荣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三十九岁病逝,但司马光朱元璋、乾隆等给柴荣的历史评价很高,这个商人出身的皇帝,文治武功都有明君的势头,也是周世宗开启了天下一统的大幕,而不是继任者赵匡胤、赵光义兄弟。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纪第十二中记载“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这是柴荣的继承大统的第一年所说的话,“我应该用十年的时间开拓疆土,十年的时间让百姓休养生息,十年的时间让天下太平盛世,三十年足够了”,这一年的柴荣三十三岁,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宛如赤壁之战之前的曹操,他的雄心壮志是一统天下,建立百年盛世之开端。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中,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仅仅六年,就因病去世,虽然时间稍短,但柴荣手下还是有部分心腹的,比如张永德、韩通、赵匡胤、李重进等等。
那么赵匡胤能相对容易地夺下了后周的江山呢?
一、人走茶凉
在五代时期,皇帝基本上轮流来做,只要有实力,那就可以来争夺皇帝的宝座,在这里可以不遵从嫡长子继承制,上一任皇帝可以直接废掉,只要拳头硬,一切都好办。
虽说郭威、柴荣是五代最有作为的君主,但郭威的皇位同样是用非正常手段取得的,他杀掉了刘承祐,在开封城掳掠三天,取代后汉,创立后周。
所以说五代时期,在人们的心目中,没有所谓的大一统观念,分裂割据已经长时间形成,将领反叛、军兵政变时常发生,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那就是军民对皇帝认同感很有限。
就好比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后唐年间就在禁军任职,后汉年间仍有官可做,后周年间,官拜检校司徒。事实上,在那个乱世,皇帝是谁很多时候都无所谓,只要能保证自己安全,就已经谢天谢地的。
柴荣是郭威养子,刚继位的时候几乎寸功未力,他在群臣中的威信基本为零,为了压服群臣,为了后周的天下,柴荣亲征北汉、败后蜀、击南唐,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功勋。只是柴荣在位时间太短,只有六年,柴荣去世之后,很多事情都被搁置了,少主年幼,一时间群龙无首。
柴荣的统治主要靠的他的武功和威慑力,他并没有太多时间来培植自己的势力,柴荣一死,茶马上就凉。就好比赵匡胤没有陈桥兵变,那也会有他人去争夺皇位,毕竟欺负孤儿寡母实在太容易了。
赵匡胤黄袍加身,率兵进开封之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反而大部分人直接表示服从赵匡胤的统治,可见大家早已对此习以为常,没有谁能永恒存在,就算郭威、柴荣这等猛人,也同样有时间限制。
二、孤儿寡母没有能力对抗赵匡胤
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承皇位,这么小的年纪,在我们现在,刚刚上小学,可能字都认不全,所以让他治国理政,明显是不可能的。
柴荣死之前做过了部分交代,比如让范质、王溥等大臣辅政,符太后临朝听政,这一套班底,假如在大一统王朝,还是有可行性的,比如西汉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但在后周这个年景,全靠着实力行走江湖。
既然柴宗训母子毫无抵抗能力,那么这后周的江山也会马上易主。当然了,赵匡胤做得还是比较温和的,他站在郭威、柴荣的肩膀上,对前两位帝王还是有感激之情的,所有对于柴荣的后人,赵匡胤同样予以厚待,柴宗训母子得以继续生活下去。
这也是赵匡胤高明之处、仁德之所在,如果赵匡胤同五代其他帝王一样,直接杀掉柴宗训母子,那么他的江山也不可能维持三百多年。
三、赵匡胤自己就是柴荣心腹
之所有赵匡胤夺取皇位如此顺利,那是因为赵匡胤本就是柴荣最信任的人之一,而且赵匡胤是在战场上和柴荣结下的感情,而且赵匡胤在柴荣继位前,就在柴荣左右。
史料记载“北汉来寇,世宗率师御之,战于高平。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
柴荣的首战,就是在赵匡胤的帮助下完成的,高平之战中,后周和北汉刚一接战,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掉头就跑,战局对柴荣极为不利。柴荣不顾一切冲向敌人中军,而赵匡胤及时反应过来,同张永德一起,从左右两侧夹击敌人,这才击溃了不可一世的北汉联军。
公元956年,赵匡胤同柴荣征伐南唐,在涡口,赵匡胤仅带数千人,击败了一万多南唐水军。在清流关,大败南唐大将皇甫晖,并活捉皇甫晖、姚凤。
赵匡胤在后周军中真的很拼命,当时还不到三十岁的赵匡胤,可真的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每次战事都亲临战阵,冲锋陷阵那是说一不二。接连不断的战功,不仅让赵匡胤在军中积累了极高的威信,也让柴荣对其刮目相关、并成为柴荣心腹爱将。
如果柴荣在天有灵,估计是不会相信,抢他江山的竟然是赵匡胤,所以一定程度上,柴荣并没有堤防赵匡胤,还把主要兵权交给了赵匡胤,所以赵匡胤在夺取天下的条件上,得天独厚。
四、赵匡胤演技不俗
靠自己能力坐上皇帝位置的人,都不会是简单角色,换言之,赵匡胤绝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心思缜密,做事滴水不漏,从政变开始到登上皇位,一气呵成。
公元960年,北汉勾结契丹侵扰后周边境,赵匡胤率兵前去抵御,我们在这看到了郭威的影子,或许这一套流程,赵匡胤就是跟郭威学的,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赵匡胤出兵前,就在开封城内做好了准备,所以他能很顺利地入城。在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也跟赵普等人演练过多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政变顺利进行,而且使士兵们对其唯命是从。
看上去是大兵们逼着赵匡胤当了皇帝,事实上,这都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甚至一度都看不出演戏的痕迹。
赵匡胤进了开封城,也不急于去皇宫登基,反而回到了殿前司公署,赵匡胤就是在等那帮文臣主动来投诚,果然,范质、王溥等人直接表示拥立赵匡胤,至此这一切才算是尘埃落定。
赵匡胤从郭威、柴荣身上吸取了大量经验,不仅是统兵还有治国理政,所以他才能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天时地利人和,或许命中注定,赵匡胤就该做这个皇帝,宋太祖非他莫属,任何人都无法阻止。
总结:并不是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没有心腹忠臣,而是掌握军事的核心心腹就是背叛之人,并辅以文臣武将一套班底,取代后周黄袍加身,可以说是天命难违,水到渠成。

cynthia_yeoh
导语:北宋的建立以及赵匡胤的上位,就是在如今看来,也比中国历史中大部分开国皇帝容易的多。而他的班底则是直接用了柴荣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将领。柴荣在重病的时候,难道就不担心自己年幼的儿子,控制不住局面吗?他就没有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的就得手了?
柴荣生平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后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
柴荣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又称郭荣。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其境"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
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庆陵。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
在当时中原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北宋仅用了20年便完成统一。这固然离不开赵匡胤的英明决断,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后周政权国力强大,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以兵变方式夺取后周政权的赵匡胤,只不过延续了柴荣的统一进程,延续了后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朝对待商业的态度、优遇文人的政策,均与这位商人出身、勤勉务实的君主有着直接关系。柴荣处理宗教问题的策略、发展商业和城市等方面的做为,不仅深深影响了有宋一代,而且开启了中国走向商业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声。
柴荣虽然未能实现为君30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决定了他必将成为结束中唐以来200多年割据动荡的决定性人物。
周世宗柴荣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永昌陵。
柴荣没有留心腹吗?要说心腹的话,最心腹的一位莫过于赵匡胤了,不过就算是最心腹的人是他,柴荣在临终之前还是做了一些安排的,特别是在人事方面,进行了调动,以便为年幼的儿子保驾护航。而在他一系列的安排中,就有掣肘赵匡胤的部分存在,但可惜的是,这个时候的赵匡胤气候已成,就算是加上他安排的人手帮忙,也不是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对付了得。
而且,柴荣所做的这些布置,只是每一个帝王临终之前都会做的而已,他并没有不信任赵匡胤,着从在他临终那年的一件小事情中就可以看的出来。在那一年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年初的时候他的身体还很好,所以他带兵北伐。而此时的赵匡胤肯定是跟在他的左右,担任水陆都部署,这个职位十分重要,是前线各路部署的总指挥,赵匡胤在柴荣心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然而还不止这些。
在他率领大军平定关南以后,在行军的路上,作为皇帝的他肯定要审阅一些沿途各地的奏章和上书。而在这之中,夹杂了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这是一只皮口袋,而口袋中装了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他感到这件事情非常的奇怪,而且这句话本身也是非常的大逆不道。在当时的朝廷,“点检”是一个官职的名称。
而在后周的官员中,离他最近的就是“殿前都点检”,当时这个官职是由张永德担任的,而在他卧病回京后,对此事心存芥蒂。于是他竟然直接让赵匡胤接替了这个职位。
所以从这个任命中,就更能看出柴荣对赵匡胤的器重和信任。首先他显然已经相信了“点检作天子”这一谶语,否则不会一回来就换人,而他将赵匡胤换到这个位置,用自己最信任的人会避免谶语的发生;其次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对天子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掌统率亲军,可以说整个皇宫的安危都系于此人之手。如此来说,还有谁能比赵匡胤更加心腹吗?没有。
但是,最为一个帝王,他的修养和素质要求他不能将信任和希望全部放在一个人的身上。所以从他临终之前的安排来看,他还是下意识地对赵匡胤有所防范的。首先他任命了三个人为托孤大臣,其中并没有赵匡胤。而以这三个人的资历和能力,完全能够镇得住文官集团,同时也可以对武将集团形成掣肘,可以说这个安排并没有什么毛病。
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其一,惯性决定后周主少国疑必然被代替。
郭威不但杀了汉隐帝,立无辜的刘赟为帝,在刘赟还没有走到京都,自己黄袍加身,杀无辜的刘赟,自立为王。 后周自己是靠杀戮起家。 主少国疑,7岁的皇帝,20岁的太后,怎么可能立足乱世,必然君臣互相怀疑,皇帝无法驾驭大将,也无法驾驭托孤大臣。届时主少国疑,赵匡胤等也容易因为主少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有很大风险。故即使赵匡胤不黄袍加身,大乱或其他大将黄袍加身是必然,到时皇室只能灭亡。
其二,柴荣自己并不信任谁。
死前因为一个传闻将张荣德调离。任用之人,并不是托孤给赵匡胤,而是托孤给自己的岳父,同时又不完全相信岳父,是托孤给以符彦卿为首,三个宰相及赵匡胤、韩通,他们互相牵制。互相牵制注定没有人能有效控制局面,尽心尽力辅佐少帝。他怀疑的格局注定走不长。他的早逝也跟他怀疑、焦虑有关,无法很好休息。
总结:所以,柴荣临死前看似将权力层层分割,互相制约,但实际上,对赵匡胤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赵匡胤作为柴荣心腹,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柴荣根本没想过他会篡位,也根本没有防着他。在柴荣心中,赵匡胤是保护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选。只能说,柴荣这次是看走眼了。

娃哈哈
心腹忠臣就是铁哥们赵匡胤等发动陈桥兵变诸位,下手夺了侄儿江山,欺负嫂子孤儿寡妇,负了大哥柴荣提携恩义坏了纲常,篡了北周天下。比杨坚夺外孙天下强些?

PC
后周世宗柴荣,当然留下了心腹之臣。而且还不只一个,他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两心托孤大臣,一文一武,文是范质,武是赵匡胤。
柴荣在临死前将赵匡胤和范质叫到自己的床前,郑重的将小皇帝托付给这两位大臣,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所托付、所信赖的人,抢夺了他的儿子的皇位。
周世宗柴荣驾崩前,京城突然流行了一句话,叫做“点检做天子”。点检是当时的一个官职,掌握着京城中大部份的军权。但这个时候的都点检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另外一个叫张永德的人。周世宗柴荣为了防止张永德造反,就将张勇德抓了,然后重新任命当时的副读点检的赵匡胤为都点检。
正是这个决定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后世有人认为,赵匡胤才是这一切的背后主导。他故意让人放出了“点检做天子”的谣言,构陷他的前任张永德,使自己顺利登上了都点检这个位置,成为了后周朝兵权的实际掌握者。
柴荣刚驾崩,赵匡胤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陈桥兵变,后袍加身,一步步向皇宫中逼近。那么此时范质在干嘛呢,范质接到赵匡胤反了的消息时,就带着一帮文武大臣前去堵截赵匡胤,打算问个究竟。
刚刚见到赵匡胤的范质,还没有张口开骂,一把明晃晃的钢刀就架到了他的脖子上。可怜一介书生的范质几时遇见过情况,不由自主,双膝一软就跪了下去。
跟在他后面的文武大臣们见到,范质都已经向赵匡胤低头了,也纷纷向赵匡胤叩头,山呼万岁。就这样,后周二世而亡。赵匡胤开辟了新王朝:大宋朝!

bxwanlian
关键并不是忠臣与否而是谁掌握实力。
第一:当时的赵匡胤是殿前都检点。这是当时几乎掌握实力军队的位置;
第二:再一个,赵匡胤并不是自己要当皇帝而是手下人拥戴的,起码名义上好说。
第三:可以安抚臣下的是他对待北周柴荣后人较好,向我们熟知的柴进都绵延一百五六十年了,竟然还有这样的招待,可见其有多厚待。
后面都是糖,前面都是枪。有枪还有糖,除非死忠,但也只能自杀。所以几乎完败。

zhangxiay2012
堡垒总是容易在内部攻破。赵匡胤就是柴荣的心腹。

b2uty.love
幼主太弱,战乱年代,换作谁都会取而代之。只有和平年代,文官制度下,才能保证年幼的皇帝政权稳定。

yan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dnarna
柴荣的父亲郭威也是黄袍加身得来的天下,赵匡胤只是跟着学而己。宋朝也算是终结乱世,柴荣泉下有知会原谅赵匡胤吧?当领导的起码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判断上还是大致不错的!本身,后周也是撑得很辛苦,领导班子很重要!起码一个字稳!所以他必须有一个强有力有智慧的人来当家!不是柴荣不为儿子设想,而是得不到最好求其次!姑丈的故事不想在其儿子身上发生!因此,他需要一位讲点义气,又有能力的人来收拾残局!柴荣对赵不如说是兄弟相托!事实上,老赵还是对得柴荣的!
谁都不能怪,就怪生儿子太晚,柴荣39岁了,儿子才7岁,当然拿不住啊!要是儿子都二十多岁了,又有军功,赵匡胤敢反?也有人反抗的,韩驼子父子俩,但第一时间就被砍了。所以说北宋得国不正啊,你是柴荣心腹,转过头就篡位,比司马懿还缺德,司马家至少是被曹氏皇族给整了。
柴荣虽在死前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但他没有想到看似忠厚老实的赵匡胤是一个心机暗藏的野心家,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后周被北宋取代,成为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政权,而赵匡胤的成功证明了这是一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笑到最后。赵匡胤也算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虽然能力气度不及柴荣,但天下交给他比一个幼儿要好,而且他也相对善待了柴氏后人,也没有大开杀戒乱杀功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
世宗不愧为五代第一明君,可惜天不假年,若世宗不英年早逝,燕云十六州必然收回,回过头来收拾南唐和后蜀如探囊取物,再一次实现大一统。赵大也是五代十国里面为数不多有雄才大略的英主,本可以继承柴荣的遗志的,五代十国里能收复燕云的机会不多,柴荣算一次,赵大也算一次,可惜都是死的太早了,赵大要是能多活几十年,我们看到的宋朝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之前不会被赵二那样搞的连反抗的勇气都没了。
赵匡胤如果不黄袍加身,这与柴宗训的君臣关系比刘承佑与郭威如何?到时候不论柴灭赵还是赵灭柴,国力都会大受影响。届时外有契丹,北汉和别的割据诸侯,内有手握重兵桀骜不驯的藩镇节度使,刚刚好转的局势必然进一步恶化。只是陈桥兵变毕竟不光彩,所以后世对武将打压太厉害,造成弱宋的局面。
不地道,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得国不正 就算宋太祖宽厚仁慈,也太趁人之危 整个篡位计划就是天衣无缝 怪不得元灭宋时,流传一句话,得国于小儿失国与于小儿。周世宗叫郭荣,周世宗是做了布局的,把张永德和李重进都赶出了京城,京城里武将是赵匡胤官职最高,但是赵是没有兵权的,兵权在韩通手里,周世宗最信任的是韩通。
五代十国就这样,主弱臣强必然造反,主要是君臣纲常的丧失,说白点,柴荣死的太早了,像赵匡胤一样多活几年把朝政稳定住之后再找个成年之君才能稳固。重要是柴荣将最精锐的禁军交给赵匡胤,原本担任这个职位是李重进,但是由于李重进也是是郭威的亲戚,柴荣怕自己死后,李重进夺位,就把他贬到南方去了。 实际上柴荣托孤有问题,当时应该召老丈人进京(当过多年节度使,在军中有威望),以老丈人的年龄和身体条件,是不可能作司马懿的,只能作诸葛亮。 另外,韩通这个驼子平时很精明,关键时刻掉链子,作为先皇的亲信,京城的最高防御长官,在早有点检(赵匡胤的官位)当为天子的传言时不加强对赵匡胤的监督,而且还没有待在军营中,结果在跑去军营的路上被人砍死。 当然,后面李重进等人造反很快就平定了。
其实理智点说,在哪个乱世柴荣最大的错误是他死的太早了,托孤谁都不一定又好的结果,赵虽然夺了他的江山,好歹他的后代还能保存)(本人是特别不耻杨坚,王莽,赵匡胤这样的人的)。皇帝死前不可以留势力和实力双强的人,文官不行,王莽为鉴;声誉不行,司马懿为鉴;后宫不行,武则天为鉴,军队不行,郭威的例子就在前面。真不知道柴荣怎么想的,死前至少应该把赵匡胤解职。
五代时期环境就是那样。后唐庄宗李存勖被领兵在外的李嗣源夺位,到后来的石敬瑭,刘知远,哪个不是手握重兵就可以上位。郭威也是一直跟着刘知远的心腹,还是夺了刘承佑的江山。那个年代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外有强敌,内有强藩,而主少国疑,能坐稳江山才怪呢?
这是个风云时代,真正的帝皇无种,沒有赵官家,还有李官家,当魔匣打开,再要人忠义贞杰,谈何容易,沒大魄力如何掣停混乱乾坤。赵匤胤在乱世一人打滾天下,真英雄也,他连刘备也不如,刘起码三人情如兄弟,赵一条棍棒,柴荣有姑父。任何人如赵,能吹一辈子。
可惜柴荣英年早逝,假使上天再借他四五十年,燕云十六州定能收复。无奈被赵匡胤阴谋篡夺,还削弱了武将的作战能力,以致终宋两朝,都是挨打受辱,及至覆灭,令人扼腕叹息。那时候是乱世,皇帝走马灯似的换,忠字都是掺了水的,一个七岁的孩子,又没有牛气的家人,皇位迟早是人家的。赵匡胤跟不错了,柴家人还能做逍遥王,富家翁。
唐朝覆灭后数百年,军头寡权势力给中华大地造成的伤害血泪斑斑。宋太祖削弱军头藩镇、收权中枢是明智之举。至于老赵家掀翻柴家底盘,那也是世道轮回、历史规律,没道理柴家搞别人却不允许别人搞他家。
北汉联合辽攻周,樊爱能等人逃跑,柴荣抱着必死的决心亲自上阵冲杀,才扭转的局面。此役中辽军并未助北汉,而是自己先撤军了,赵等人看到皇上亲自上阵才大呼上前将北汉击退。人家自始至终都叫郭荣,古人对礼法看得很重,古代如果异姓嗣子,也比同姓侄子继承权高,就算是现代,有一房无后也必定会找养子,继承他这房该得的东西。
柴荣犯错的性质和袁世凯类似,历事多读书少。官大权大威望高没用,私人人脉才最重要。司马懿政变成功的关键不在他本身,而是在司马师的三千死士,否则根本不行。东汉末年皇甫嵩威望极高功劳极大,可挡不住董卓,因为他没个人势力。
赵匡胤在柴荣军中地位是用命换回来的,每次重要战役都冲锋在前,有预谋夺位的话,肯定会爱惜生命。所以在柴荣死的那一刻,赵大应该没有自立的决心。设局让他造反的,个人认为是那二位天生的政治家,赵光义、赵普。
人家自始至终都叫郭荣,古人对礼法看得很重,古代如果异姓嗣子,也比同姓侄子继承权高,就算是现代,有一房无后也必定会找养子,继承他这房该得的东西。柴荣的忠臣良将对赵匡胤的人品及其分配提案表示认可,这对柴家是最完美的退场机制,历史也证明,赵匡胤及其家族严格履行“诺言约定”,是25朝诚信指数最高的皇族。比明朝老朱家不知道高了多少,一个王朝的气质其实大部分来自其创始人的思想觉悟。
五代乱世,手里有兵就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即便没有野心如赵匡胤(权且这么看,实际并非如此),也会被手下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拥立为帝,否则弟兄们跟你混图什么呢?不都是封妻荫子么?正所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好在赵匡胤即位后杯酒释兵权,又建立了一系列的制衡机制来约束武将,才真正彻底地杜绝了自晚唐以来藩镇拥兵自重划地割据的恶性循环。
柴荣信任年轻的赵匡胤,反而对战功和资历更高的韩通和李筠,一个虚化,一个外调,应该是忌惮两个人军中威望,怕他们兵变。另外两个亲戚,张永德和李重进也被疏远和外调。李重进对柴荣继承人威胁很大,他是唯一和郭威有血缘关系的男的,而且战功不少,所以柴荣对李重进的任命是正确的。但是柴荣应该信任的是韩通和李筠。这两个人军中威望高,但是性格内敛,特别是李筠性格暴躁,同事关系处理都不好。这两个人绝不可能兵变。因为和他们关系亲密的不多,兵权交给他们更安全。李筠是后周名将,完全有能力压制赵匡胤野心,韩通资历很高,也完全有能力制衡李筠。
柴荣打破了平衡,把亲戚全部打掉,让外人占了便宜,就如后世的朱允炆,也想把藩王打掉,让外人接替,就不想一想,如果没有平衡,太监家奴也能做主人,岳父也能篡位,只要平衡在,太监永远是家奴,岳父永远是岳父,文臣永远是文臣,藩王也永远是藩王,不是打掉谁!而是建立好平衡!都怪自己死的早!主少国疑!最危险!赵匡胤不篡位!还有别人篡位!主要这时主少没能力控制.政局变化!军心浮动这时篡位成功率高!很多将军都将靠拥立之功升官发财,这比战场拼杀划算多了!柴荣死前安排成就了赵匡胤!
五代的武将和士兵不能用寻常眼光去看,他们是专业的雇佣兵团。谁当皇帝对他们影响不大,有奶就是娘。基本上打了败仗除了亲军其他都要跑。所以只能用金银笼络,郭威当年打了败仗,还是柴皇后拿出自己的首饰分给士兵,士兵才没有离郭威而去的。这帮兵油子没有什么荣誉感,也没有什么服从感,给钱老子就帮你打仗,不给钱不会动的。
周世宗叫郭荣!中国历史没有叫柴荣的皇帝!柴荣只是被赵家皇帝故意写错的,宋代史官坚持对他的记载还是郭荣!郭荣是因为过分防备李重进却被亲手提拔的曾经的小军官赵匡胤篡位了!儿子也被赵匡胤杀了一个,剩下的改姓给别人当儿子了!郭家从此断嗣!反而叫他的舅舅柴家来祭祀他。既得利益集团已沦为小富即贵及时行乐的氛围,柴荣生前是他们欲望的拦路虎,柴荣一死,这伙人自然就通过政变扶持代理人来满足他们的欲望。人性如此而已。所以说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没出息的王朝,导致了华夏民族的巨大灾难。
韩通的军权在赵匡胤之下,其他人之上,柴荣去世时候留下了一套相互制衡的班底,等柴荣去世后赵匡胤竟然导轨自己的封地待了三个月,可就在这三个月里朝廷里发生了很多变故,把赵匡胤的一些得力干将都上了台,这样朝里形成了韩通一人对抗整个赵匡胤集团,而且赵匡胤借出兵北汉又带走了韩通手下的一部分兵力,因此等韩通想反抗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后周政权依然是五代十一国时代的一个政权,弱肉强食,6岁的小皇帝是无论如何都成不了气候的,那个年代比拼的是皇帝的生命力,看谁的寿命大,柴荣如果能活到50岁,那么后周也许就大一统了!
五代时期的乱世,国无长君,就是悲剧!没有赵匡胤也会有张匡胤,李匡胤!必然的结果,老赵家上台后也算是没有断了柴家的香火,在那个时代来说,够厚道了!这个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的,五代十国时期,皇位更替十分频繁,谁有实力谁就能取而代之,而且郭荣的养父也是这条路走过来的,所以说心腹忠臣,不如说每个人都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呢?

〝Wáпg 眞
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字号不详,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
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从小在郭威家长大,谨慎笃厚,成为郭威养子。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沉重寡言。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经济开始复苏。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显德六年,商议攻取幽州时候病倒。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于庆陵。周世宗心怀统一大志,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要问柴荣临死前有没有留下心腹重臣用以辅佐儿子,那肯定是有的,这个所谓的心腹重臣就是赵匡胤,柴荣临死之前一顿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赵匡胤,而是张永德和李重进。而赵匡胤正是柴荣用以防备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棋子之一,只不过没想到“这枚棋子”却最终篡位了。
柴荣登基之后,将赵匡胤调到亲军效力。那个时候亲军的老大是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位高权重,军中威望也很高。赵匡胤跟随柴荣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很快就被提拔到了亲军老二的位置。等到了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张永德和赵匡胤随柴荣北伐契丹,连克数州县,立功而返。在返回的行军途中,柴荣生病卧床。恰在此时,柴荣又无意中从各地官员的上书中得到了一个皮袋子,皮袋子里装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字。等到回京之后,柴荣又听闻“点检作天子”的儿歌在民间开始流传。“点检”是官职名称,而在后周官职中,离他最近的便是“殿前都点检”,当时由张永德担任。在柴荣卧病回京后,对此事心存芥蒂,于是就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接替了张永德。
再后来当赵匡胤率大军进入皇宫之后,朝堂上唯一一个没有屈服的人,就是范质。除了范质,侍卫亲军马步副都指挥使韩通也是忠心耿耿的人。虽然韩通这人性情比较急躁,而且不擅于和人交际。但他却是个认死理的人,哪怕柴荣死了,韩通也一定会全力保卫柴家人安全。赵匡胤在兵变之前,曾将韩通的手下调到了其他地方,这让韩通在听说赵匡胤造反后,一时召集不了人马,只能草率地进行抵抗,最后抵抗失败被杀。
除了这两人外,柴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托孤大臣,那就是赵匡胤。 对于赵匡胤,柴荣也曾专门在军中安排了一些对头打压他,但赵匡胤为人极擅交际,和朝中大部分将领都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而且他当年的“义社十兄弟”,大部分都在朝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这也直接导致后来柴宗训登基之后,朝廷中的军政大权,几乎全落到了赵匡胤的手里,他不称帝才是怪事。 柴荣虽然是明君,但在选择继承人方面却没有郭威的远见,想要在乱世中干出一番事业,唯有通过禅让的形式,让更强的人来治理国家。
所以,柴荣临死前看似将权力层层分割,互相制约,但实际上,对赵匡胤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赵匡胤作为柴荣心腹,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柴荣根本没想过他会篡位,也根本没有防着他。在柴荣心中,赵匡胤是保护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选。只能说,柴荣这次是看走眼了。

喜欢大衣柜
在五代时期,奉行“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信条。
只要谁兵强马壮,就能当皇帝。
后唐的李嗣源、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志远、后周的郭威都曾是臣子,结果就因为掌握了兵权,所以在发动兵变当了皇帝的。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的赵匡胤当然对这种情况听过、见过的太多了。
后周世宗郭威病死,即位的是年仅七岁的柴宗训。
当时后周背面是辽和北汉,南面是南唐。文武百官可不认为乱世中,一个七岁的孩子能让他们保有荣华富贵。
所以,赵匡胤率领大军进入开封后,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因为文武百官早就在私下里和赵匡胤沟通好了。
比如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周恭帝命赵匡胤率宿卫禁军北上迎敌。
初二(2月1日),京城流言四起,谣传大军出征之日将策立都点检做天子,士民不安,准备逃匿
这不是明白的吗?
赵匡胤在京城的党羽开始散播谣言,为赵匡胤黄袍加身制造舆论了。
初四(2月3日)清晨, 赵匡胤率军返回开封在崇元殿行禅让礼,登基称帝,建国号“ 大宋 ”,改元建隆,大赦天下。
可见,在当时京城,赵匡胤的党羽早已完全控制了,剩下的大臣都是墙头草,在乱世中手无寸铁,谁敢反对赵匡胤登基为帝?脑袋不想要了吗?
但,京城没有反对赵匡胤的势力,地方上有。
地方上一共爆发了两次反对赵匡胤的兵变。
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四姐福庆长公主之子,是皇亲国戚,当然对赵匡胤的篡位行为不满。
他派遣幕僚翟守珣说服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不料翟守珣却偷偷告诉了宋太祖,赵匡胤要求翟守珣拖延李重进出兵,以防止李重进与李筠南北呼应。
翟守珣向重进诋毁李筠不足与谋事,李重进果然中计,在李筠造反时按兵不动,结果错失良机。
960年5月,昭义节度使李筠对郭威十分感恩,憎恨赵匡胤的篡位行为,所以据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叛变,攻陷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并与北汉合兵,率众南下。
太祖遣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司副都点检高怀德,昭化军节度使慕容延钊、彰德军节度使王全斌前往征讨,于长平之战大败李筠,斩杀三千余人。
6月,赵匡胤定亲征,在泽州之南大败李筠及北汉的三万联军。
宋军随即攻破泽州,李筠自焚而死。李筠长子李守节举城出降。
96010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据扬州叛变,太祖遣石守信、义成军节度使王审琦、宣徽北院使李处耘、保信节度使宋偓率军往讨。
11月,太祖亲征,随即赶赴扬州城下。城破后,李重进自焚而死,党羽亲信数百人皆搜捕斩杀。
这两个地方的节度使力量太少,根本不足以推翻赵匡胤的统治。
因为赵匡胤掌握的是数量最多,也最精锐的禁军。
在五代时,得禁军者得天下。

榴莲de酥
有忠臣,亦有宗室,但他们没军权。
乱世即如此,忠臣非干将,干将易滋异心,这是个矛盾,只能布局牵制,不能彻底解决。
如唐僖宗时的朱全忠与李克用…

caoyubin
柴荣也想留下真正忠于他的心腹,来辅佐幼主,但是他有那个能力和机会吗?
柴荣的履历: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本来是他的姑父,一向很喜欢他,后来因为柴荣的姑姑柴氏没有生孩子,就收他为养子了,曾改姓郭。
郭威成为后汉的权臣,柴荣也跟着他在军队里历练,显露了非凡的才能。
950年冬,后汉隐帝猜忌领军在外的郭威,把他在京城的亲属全都杀害了,也包括郭威的养子柴荣的家人,还派人去刺杀郭威。
郭威愤而反抗,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向开封,次年灭了后汉,建立后周政权。
柴荣也以皇子的身份成为刺史、节度使,并封侯,镇守澶州,后来又被封为晋王,并任开封府尹。
直到954年正月,郭威病重的时候,才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并指挥内外兵马的权力,当月十七日,郭威驾崩,大臣秘不发丧,几天后柴荣按照遗诏继位,成为周世宗。
根基不稳的周世宗周武宗郭威驾崩为什么要秘不发丧?
因为当时的天下格局非常复杂,外有各路强敌虎视眈眈,内有隐患。
即便如此,在柴荣继位之后没过多久。当年的二月,北汉皇帝就御驾亲征趁着后周新皇登基,根基不稳,来犯边了。同来的,还有辽国骑兵。
为了提振士气,同时巩固自己的地位。柴荣不顾大臣劝阻,也来了个御驾亲征。
也幸好他御驾亲征了,才在这次著名的“高平之战”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战过程中,有多位后周将领不战而逃,差点酿成大祸。危急关头,柴荣以皇帝之尊,亲自上战场杀敌,才重新聚起士气,打败了来犯的北汉军,一旁观望的辽国骑兵见没有可乘之机,也跑了。
提拔培植心腹在高平之战中,柴荣虽然斩杀了一大批不战而逃的将士,但也发现了一些作战勇猛的将领,比如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
对这些人进行提拔重赏,以为心腹。
在高平之战取胜以后,柴荣果断下令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北汉都城晋阳,但因天气及伤病原因,未能攻下晋阳。另外阻击辽国的兵马又出了状况,只好退兵。
不过,这一战之后,柴荣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时间,有精力进行一些人事和政治变革。
在他继位之前,因为身份的原因,无法大量培植心腹,所以即位之初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
柴荣开始下功夫整顿禁军,澄清吏治,选材纳谏,修订刑律,并抑制佛教。
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当时的武将权势过重,且柴荣在位时间太短,导致这些人的忠臣很成问题。
对这些领兵大将,柴荣不得不既用且防,他试图通过重用赵匡胤,来牵制张永德。并在重病临终前,托孤给了赵匡胤,使得赵匡胤掌握了几乎全部的军权。
可惜他看错了人,野心勃勃的人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
最终,柴荣驾崩不到一年,赵匡胤和他的部下就效仿当年郭威,来了一出黄袍加身,篡夺了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