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鱼鱼的蓝泡泡
柴荣给儿子留了心腹忠臣,他留的最大的心腹“忠臣”就是赵匡胤。
为什么这么说?
当年流言说“点检为天子”,柴荣疑心自己的女婿张永德,因为当时张永德正任殿前都点检,他把女婿换下来,却没有用外甥李重进顶上去,反而把赵匡胤换上去。充分证明,柴荣更为信任赵匡胤,即使有那个流言。
当然,柴荣的这个心腹变成了心腹大患,这大家后头都知道了。
除了赵匡胤,柴荣还留了些后手,文有宰相范质。武有侍卫亲军马步副都指挥使韩通也是忠心耿耿的人。还有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袁彦,他与赵匡胤不太对付,本也是柴荣用来制衡赵匡胤的。
事实证明,柴荣的后手还是有些用处的。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进宫,范质拼死不从,韩通也率兵抵抗,但这一切都是螳臂当车,让赵匡胤轻易解决了。
所以,柴荣不是没忠心的人,只是忠心易变,不变的却又太弱。

星龙海
柴荣如果和赵匡胤在黄泉相见,柴荣的第一句话就应该是:“万万没想到,你小子居然叛变了!”作为柴荣手下的第一心腹,柴荣本身对他的防范就过于疏松,这直接导致了赵匡胤能够兵不血刃的篡夺政权。
赵匡胤是柴荣一手扶植起来的政治力量,柴荣将他作为心腹忠臣,却不料自己被心腹忠臣给出卖。柴荣做皇帝时候的处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稳当,而是处处暗藏杀机。后周太祖郭威传位给养子柴荣,然而自己的女婿张永德与亲外甥李重进却掌握着京畿戍卫的重要职责。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掌握着殿前禁军,亲外甥李重进为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也就是说,京城内外的军权基本上都没在柴荣手中,这样的皇帝如坐针毡。
郭威不仅给了柴荣帝位,更是给了他一副枷锁,将他牢牢钳制。柴荣自然不能长久的生活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政治格局之下,于是,赵匡胤出现了。
赵匡胤是后轴比较能征尚战的将军,因为和先帝的郭氏集团没有什么利益关系,所以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柴荣的心腹。在赵匡胤军功的配合之下,很快便被柴荣提拔成为了亲军二把手,地位仅次于张永德。
“点检作天子”,张永德“落马”“点检作天子”这一历史事件已经广为人知,大概意思就是柴荣在征讨契丹途中得病了,卧病之际在文案上发现了一个袋子,袋子里面赫然出现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点检”指的就是殿前都点检,也就是张永德。柴荣顿时生疑,怀疑张永德要谋逆,所以将其罢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关于这件事情,史学界一直有所争论。一种观点是柴荣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贼喊捉贼“,借故罢免张永德;另一种说法是赵匡胤为了获得更多权利,故意为之。总之,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就是赵匡胤成为了亲军最高统帅。这是的柴荣虽然病入膏肓,但是毕竟终于大权在握,不必瞻前顾后,所以一股脑的将郭氏集团的势力清除干净,死后传位给儿子柴宗训。
柴荣对赵匡胤并不是没有防范,死前的柴荣做了很多约束赵匡胤的举措。首先,柴荣提拔了很多将领,包括为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禁军副总司令);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亲军副总司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骑兵总司令);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袁彦(陆军总司令)。这四个人都是用来分权制衡赵匡胤的,以免柴荣自己的遭遇复制到自己儿子身上,除此之外,柴荣还在朝堂之上维持了很多终于柴氏家族的文臣,以及利用外戚符彦卿的力量牵制内廷。
柴荣打好如意算盘之后便离开人世,柴宗训也顺利继位,但是柴荣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这一点点制约手段根本没有办法限制赵匡胤。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本来就是赵匡胤的党羽,只有韩通和袁彦可以稍微做一点抵抗。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挥师回京。韩通在一阵慌乱之中被杀,抵抗力量顿时瓦解,朝堂之上的文臣虽然有铮铮铁骨,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全部赵匡胤清理。剩下的外戚势力面对如狼似虎的赵匡胤,只能自保,后周王朝覆灭,宋朝开始。
听到这里,大家或许也都明白了为什么赵匡胤会“杯酒释兵权”,因为他太明白军权的重要性了。掌握的部队越多,越有话语权,自己是亲身经历过的。
结束语:柴荣其实留下了很多忠臣来维护柴氏王朝的统治,但是赵匡胤兵权实在是太大了。后周的灭亡并不是柴荣没有准备,而是执行效果不佳。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在长远的封建统治之中,赵匡胤就是一个典型。
Maverick
北宋的建立与赵匡胤登上皇位,在现代人看来,是比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开国皇帝登基建立新朝代是容易很多。而且,赵光胤的班底与人才队伍,都是后周周世宗柴荣辛辛苦苦培育的将领。我们不禁有了疑问,柴荣在患重病的时候,为什么不担心赵匡胤会篡夺皇位,没有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心腹忠臣吗?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赵匡胤为啥能轻易篡夺柴荣打下的江山:
一 皇帝年少没主见,这也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必然条件后周周世宗柴荣一生雄才大略,在临终之前,为年幼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皇位都做了一些安排的。尤其在人事方面做了不少调动,为年幼儿子登基保驾护航。如他任命了三个人为托孤大臣,其中就没有赵匡胤。这三个人的能力与资历,都能够完全镇压文官集团,也可以压制武将集团。所以这个人事安排也没什么毛病。
但是,后周的灭亡也不是心腹和一两个忠臣所能阻止的。主要是当时七岁的皇帝,再加上二十岁的太后,年幼经验不足是很难在乱世中立足的。年轻的皇帝与年轻的太后很难驾驭大将,更加难以驾驭托孤大臣,再加上主少国疑,处理事情都是优柔寡断。赵匡胤也因为皇帝年少没有主见,在带兵打仗时候也要面临很大风险。即使赵匡胤不黄袍加身,其他大将黄袍加身也是必然,到时候后周的皇室也必然会灭亡。
二 柴荣过于疑虑,不信任托孤大臣,没有忠臣支持柴荣过于疑虑,不信任一切托孤大臣。死之前相传要调离张荣德,并不是把儿子托孤给赵匡胤,却是把儿子托孤给岳父。但是,柴荣又不是很信任自己的岳父,于是就又托孤给以符彦卿为首的三个宰相,以及韩通和赵匡胤。
柴荣的如意算盘就是,通过大臣的互相牵制,使没一个人能够掌控全局,尽心尽力去辅助幼主。但是这一种互相怀疑,必然让大臣之间互相猜忌,对皇帝幼主也是猜忌,使大臣很难树立对后周王室的信任感。简单来说,后周没有对皇帝忠诚的力量。再加上后周的国运也太短,从建国到后来被赵匡胤篡位,只花了短短九年时间,根本就没有培育一支效忠于柴氏家族的忠臣骨干,这也为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提供了机会。
三 后周的皇位也是篡位的,也为赵匡胤的篡位营造舆论契机后周的皇位也是篡位来的,是靠杀戮起家。郭威杀了汉隐帝,立无辜的刘赟为皇帝。然后刘赟没到京都的时候,郭威就把刘赟杀掉,黄袍加身,自立为皇帝,之后传给养子柴荣。这一种靠杀戮起家的,无疑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也为其他大臣篡位提供了示范作用。
虽然柴荣也没预料到自己死之后,年幼的儿子会面临主弱臣强的境遇,更没想到自己信任的赵匡胤在武将中有着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儿子的皇位居然“和平过渡”在异姓大臣的身上。不过,赵匡胤在“黄袍加身”篡夺后周皇位之后,对柴家人照顾也算是很不错,没有做得太过分,照顾有加,也算是对得起知遇之恩。这也是赵匡胤“篡位”能为世人认可的重要原因。

yourhidens
谁说没留?
柴荣病危之时,也知道儿子柴宗训年幼,让他即位的话肯定会导致主少国疑的局面,所以特地给他留了个心腹。
这个心腹就是后来一边嚷嚷着我不能对不起柴荣,一边开开心心穿黄袍的赵匡胤。
柴荣把赵匡胤留给柴宗训,是想让赵匡胤辅佐柴宗训,可是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赵匡胤也会有取而代之之心。
当时的历史环境自从朱温建立后梁以来,其实就已经陷入了怪圈,那就是谁手上有兵谁就当皇帝。
拿后周的建立者郭威来说,他原本也算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留给儿子刘承祐的托孤大臣,可是最后还是取刘氏而代之了。
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手握重兵。
柴荣或许在决定让赵匡胤担负起辅佐柴宗训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顾虑,就是担心赵匡胤可能也会去柴氏而代之。
可是,柴荣一来也无人可用或者说无人可信了,二来也是因为他认为赵匡胤会对柴家足够忠心。
毕竟赵匡胤能够崛起离不开郭威和柴荣的知遇之恩和提携重用之恩,柴荣和赵匡胤也算是亦君臣亦兄弟的关系。
所以,柴荣就在临死之前把赵匡胤直接提拔到了殿前都点检的位置,让赵匡胤直接掌控了禁军。
赵匡胤接任殿前都点检之前,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其实是柴荣的妹夫张永德,这就是说柴荣对赵的信任远胜于张。
只不过赵匡胤后来还是辜负了柴荣的这份信任,依仗着柴荣给他的权力,抢走了柴宗训的皇位。
这一点不能说柴荣没有过任何担忧,只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那个曾经和他一起打拼的兄弟而已。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这么轻易地就取代柴宗训,原因不外乎这三点。
首先这是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所致,没有人愿意再讲什么忠义,谁拳头大那就谁来当皇帝。
郭威不就是这么干的吗?所以赵匡胤取代柴宗训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动,毕竟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后周群臣完全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就是换了一个老板,帮另一个老板继续打工而已。
其次就是柴宗训当时过于年幼,他即位的时候才6岁,完完全全就是一个还没懂事的孩子,孤儿寡母的容易被欺负。
这会让后周的群臣产生担忧,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别说实现柴荣的雄心壮志了,就是怎么带领后周走下去都是一个难题。
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更愿意追随一个已经打拼了很多年,有着丰富经验并且手握重兵的赵匡胤。
最后最关键的就是赵匡胤当时已经成为了禁军最高统领,手握重兵,这个时候赵匡胤的拳头最大。
而且对于那些支持赵匡胤取柴宗训而代之的人来说,只要赵匡胤成功了,那么他们的屁股就可以往上再挪一挪。
那个时代的人,其实对所谓的“从龙之功”还是很痴迷的,毕竟一旦成功了,那就是封侯拜相的好处。
这三个因素最终促成了赵匡胤的成功,让他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年幼不懂事的柴宗训,从而建立了宋朝。
只是终究还是可惜了柴荣,本来可以成为一代雄主,却因为身体的缘故而提前退场,否则他的成就必然远在赵匡胤之上。

∝
宋太祖早年投奔后周太祖郭威,屡次立功,郭威驾崩以后遗诏就是柴荣即位、称后周世宗,后来柴荣驾崩,周恭帝即位,这时候赵匡胤已经翅膀硬了,赵匡胤其实就是功高盖主,手握重兵,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了周恭帝,贬为“郑王”,优待柴氏,还赐给免死金牌。
后来赵匡胤也记住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杯酒释兵权”,优待将领,结束了唐朝以来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
柴荣的心腹其实就是赵匡胤,后周一直以来都重用赵匡胤。宋太祖也善待柴氏一族,稳固柴氏留下的江山。

nVIDIADriver
柴荣自然是有一些忠臣的,但是赵匡胤在称帝之前,也有一帮自己的势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义社十兄弟”。其中势力最大的有石守信、王审琦、李继勋、韩重赟、刘廷让等人,他们在柴荣在世之时,就已经掌握实权,身居高位。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周世宗柴荣在驾崩之前就已经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调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防止他死后武将篡位。其主要措施就是将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调离京城(他之前的职位正是殿前都点检),同时又将赵匡胤提拔,用以制约郭威的外甥李重进。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得以跻身高层。
而赵匡胤的“敌人”也不少,他们可能是忠于后周的,最起码和赵匡胤不是一路的。其中就包括刚才说到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还有副都指挥使韩通(此人成为赵匡胤登基的过程中唯一被杀的人)。在地方上,还有潞州节度使李筠(此人后来最终起兵反抗赵匡胤,并被镇压)。
除此之外,曹彬(后来成为宋朝第一梯队的大将)、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此三人为柴荣临终托孤的大臣)等人都和赵匡胤没有明显的特殊关系。
在这些人中,只有李重进和李筠顺利起兵抵抗赵匡胤,但最终都被平定,身败名裂。韩通在京城没来得及组织队伍就被杀了,最终被赵匡胤追认为后周的忠臣。而曹彬以及三位宰相,后来都顺从时势,成了宋朝的大臣。
可以说,赵匡胤登基之前虽然是有了自己很大的势力,但是如果不是学习周太祖郭威的“率兵外出抵御契丹入寇”这一招,他不论通过和平还是暴力手段建立新政权的胜算都不是很大。

肥莹莹
赵匡胤,本是后周的无名小卒,但是他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板,柴荣。
在柴荣时代的后周权力格局中,赵匡胤只是一个“新晋高管”,嫩的很,当时能够左右后周命运的大人物是郭威女婿张永德,郭威外甥李重进,以及老将韩通,李筠等人。
在五代十国那个年代,哪有什么信任可言,一言不合就动手宰皇帝。因此,在柴荣去世前,他重点防范的是手握重兵的皇亲国戚和拥兵自重的藩镇老将,为此,柴荣特意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权力制衡系统。
他把后周权力系统分割为四部分,分别是文官,殿前军,侍卫军,藩镇。
文官不领兵,但是具有调兵权,武将领兵,但是无权调动,实现“文武制衡”;禁军主内,藩镇主外,实现“内外制衡”;提拔赵匡胤担任殿前军都点检,以对抗李重进,韩通等老将,实现“新老制衡”;禁军中分设殿前军和侍卫军,与地方藩镇实现“三角制衡”。
柴荣的这套操作系统,可以说是防止了一切篡位的可能,充分的为他的宝贝儿子柴宗训保驾护航。
在柴荣心里,他怀疑所有人,就是没有怀疑过赵匡胤,不仅仅是因为赵匡胤是他的心腹,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是他新提拔上来的,还嫩的很,不具备造反的可能。
但是,恰恰是这个嫩的发绿的“新晋高管”赵匡胤,摧毁了柴荣精心设计的后周权力操作系统,篡夺了后周的江山。
文臣误国,范质的一个私念断送了后周江山柴荣,在历史上绝对算得上一世雄主,被很多人推崇备至,但凡写到柴荣,评论区里都是一顿夸赞,谁说柴荣不好,立马有人回怼。
事实上,柴荣也确实有雄心壮志,他曾经问宰相王朴:“你看朕能当多少年的皇帝”,王朴说:“怎么也得当个三十年吧”。柴荣哈哈大笑:“如果朕能当三十年皇帝,那么一定会用十年时间统一天下,十年时间安定百姓,十年时间让天下太平”。
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柴荣如果真能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那么对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幸事,可惜,老天没有给柴荣这个机会。
公元959年,柴荣带兵北伐辽国,42天的时间,连克三关三州,收复17个县,按照柴荣的计划,收复幽云十六州指日可待。
但是,就在当年的5月,柴荣突然生病了,不得已他从雄州返回了开封。回到开封的柴荣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撤掉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改由赵匡胤担任。就是这个任命,改变了赵匡胤的命运。
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殿前都点检”是个什么官。
柴荣刚刚继位的时候,契丹和北汉欺负柴荣是个生瓜蛋,派出联军攻打后周,当时很多大臣们都很悲观,认为后周也会和其他五代十国一个命运,二世而亡。
柴荣是个有血性的汉子,带着军队就和契丹,北汉联军硬刚,爆发了著名的“高平之战”,也是这场战役,奠定了柴荣在后周的地位。
在这场战斗中,身为禁军侍卫军的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樊爱能和何徽两名主将,居然不战而逃,回到开封后,两个人就被柴荣给砍了。
砍完这两个熊包后,柴荣觉得,侍卫亲军太不靠谱了,必须要组建一支新的队伍,这支队伍,要绝对听从自己的指挥,兵贵精不贵多,于是,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负责整顿军纪,招募新兵,任命妹夫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统帅这支禁军。这支队伍,被称为“殿前司”,或者“殿前军”
因此,这个“殿前都点检”可以被视为是中央军总司令,地位非同小可。
我们再来说一下,柴荣为什么要撤掉张永德。
郭威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无儿无女了,他一家老小都被后汉皇帝给杀完了,所以,郭威只能从自己的近亲属里寻找接班人。
当时有资格来继位的有3个人,一个是郭威的养子柴荣,一个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一个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
最后,郭威挑中了柴荣,为了怕外甥造反,他特意让李重进给柴荣磕头,认下了君臣名分。
因此,柴荣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张永德造反,毕竟,柴荣的儿子柴宗训才6岁,那个年代,杀皇帝比杀鸡还容易。
而且,在北征辽国的途中,柴荣无意中得到了一个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的字样,点检是指谁,当时的张永德还是后来的赵匡胤,看来,上天在提示柴荣,可惜,柴荣会错了意。
最后我们说一下,柴荣为什么选中了赵匡胤
赵匡胤的发迹,始于高平之战,当时樊爱能和何徽逃跑,导致士兵士气低落,关键时刻,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并和张永德二人各率领2000弓箭手,拼死抵抗,最终大败敌军。
高平之战后,赵匡胤正式成为柴荣的心腹,官至殿前都虞侯。而柴荣也是看中了赵匡胤的忠心,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在军中根基不深,没有派系。
第二件事,任命魏仁浦为宰相,总揽行政,范质和王溥辅政,并增补王著为相。
如果说,第一件事是解决军事和武将问题,那么第二件事,就是解决行政和文臣问题。
在定下“一正两副”的行政领导班子之后,柴荣还不太放心,他想把自己的老部下王著给提拔上来,进入“行政班子”。
偏巧,范质和王著是死对头,范质一直看不惯王著,觉得他整天酗酒,没有一个大臣的样子,于是,范质决定压下柴荣这道命令。
当时,柴荣身边只有赵匡胤和范质两个人,于是,范质就和赵匡胤私下做了一笔交易,赵匡胤帮助范质隐瞒柴荣的第二道命令,而范质也会在方便的时候给赵匡胤以帮助。
就这样,一个文臣,因为一己私念,为将来的黄桥兵变埋下了隐患。
柴荣去世后,他儿子柴宗训继位,因为只有6岁,所以由他的母亲符太后垂帘听政。
孤儿寡母,恰逢乱世,如果没有人出来造反,那简直就不符合电视剧情节,导演都不答应。于是,赵匡胤主动站了出来。
公元960年,也就是在柴荣去世的第二年,有传闻契丹和北汉的联军再次攻打过来,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契丹和北汉就是这个尿性,喜欢趁着别人皇帝死的时候攻城略地。
这个时候,赵匡胤找到了范质,主动要求领兵出战。范质因为欠赵匡胤一个人情,答应了赵匡胤的请求,下达调兵令,让赵匡胤领兵出征。
结果,在陈桥驿,赵匡胤就上演了“黄袍加身”,完美照抄了郭威当年的“作业”。
听说赵匡胤造反,三名老将韩通,李重进,李筠纷纷起兵平叛,结果,韩通刚出门就被赵匡胤手下王彦升给砍了,李重进和李筠最后兵败自焚。
就这样,赵匡胤以火箭般的速度,实现了三连跳,完美的从一个普通士兵逆袭到了开国皇帝。
心腹造反,赵匡胤的操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如果柴荣泉下有知,知道是赵匡胤篡夺了他的江山,一定惊掉了下巴,因为在他设计的权力制衡系统中,赵匡胤只是小小的一个代码,根本就不是他防范的对象。
有人说,赵匡胤是柴荣的心腹,让他当殿前都点检,就是为了让他给柴宗训保驾护航。
如果你这样说,那你真是小看柴荣了。五代十国那个年代,节操碎了一地,自己亲儿子都不一定能信的过,柴荣凭什么会信任一个非亲非故的赵匡胤,这样说,只不过是后人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故意制造出来的舆论。
在五代十国时期,谁的拳头硬,谁就能当皇帝,为了让手下的拳头都硬不起来,柴荣可谓是煞费苦心的设计了“四大制衡系统”。
第一,文武制衡
后周的军事力量,主要分为禁军和藩镇两大部分,为了防止武将拥兵造反,柴荣把调兵权分配给了属于文官的枢密使,武将领兵而没有调兵权,文臣有调兵权,但是不能领兵出战。
这样就把军队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了,武将只有撅着屁股干活的份儿,别有啥非分之想。
第二,内外制衡
唐朝末年,就是因为藩镇的力量大增,皇帝的禁军又掌握在宦官手里,导致皇帝被架空,才被朱温给篡夺了江山。
为了防止悲剧重演,柴荣加强了中央禁军的军事实力,全部禁军人数在14万左右,而且由皇帝亲自掌握,成为后周最主要,也是军事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
在地方上,仍然任命有节度使,这些节度使也拥有军队,就是藩镇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边防。
如果藩镇造反,中央禁军有绝对的平叛能力,如果禁军造反,藩镇同样可以进京勤王。
第三,新老制衡
柴荣继位后,无论是藩镇还是禁军,基本上都是郭威时代留下的老将,人老就容易成精,况且,这些人都是跟随着郭威打天下过来的人,论功劳,哪一个都能算得上是开国元老。
因此,柴荣特意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统帅中央禁军,就是为了用赵匡胤来制约这帮老将。
第四,三角制衡
前面我们说过,赵匡胤和柴荣非亲非故,柴荣凭什么就把赵匡胤当心腹,就凭高平战场上的一次良好表现吗?那柴荣是不是也太感情用事了。
事实上,柴荣对赵匡胤也是防范着呢。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三股军事力量的主将安排情况。
首先来看殿前军。
殿前军是中央禁军中的禁军,是柴荣绝对的嫡系部队,他有4个领导职位,分别是一把手“殿前都点检”,二把手“殿前副都点检”,三把手“殿前都指挥使”,四把手“殿前都虞侯”。
其中,一把手是赵匡胤,二把手是赵匡胤的结巴大哥慕容延钊,三把手是石守信,四把手是王审琦。石守信是柴荣一手提拔,可以说是安插在殿前军的一枚暗棋,可惜后来被赵匡胤收买了。
其次来看侍卫亲军。
侍卫亲军是老禁军,人马数量比殿前军要多,有4个领导职位,分别是一把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二把手“侍卫亲军副都指挥室”,三把手“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四把手“都虞侯”。
其中,一把手是郭威外甥李重进,二把手是老将韩通,三把手是高怀德和张令铎,四把手是韩令坤。这里面,除了韩令坤是赵匡胤的人,其他四个人都是郭威时代的老将。
再来看藩镇。
北方,由柴荣的岳父符彦卿出任天雄军节度使,坊北汉和契丹;南方,由李重进担任淮南节度使,防南唐;西方,由向拱坐镇;东方,由赵匡胤担任归德节度使。
从这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上可以看出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替,任何一方势力都不可能做大。
而赵匡胤,也仅仅是这个庞大的权力结构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并且,赵匡胤一无根基,二无派系,当上这个殿前都点检也没几天,柴荣是怎么也不会想到,他防住了所有人,最终造反的却是他一手提拔的“新晋高管”赵匡胤。
幼子继位,在乱世中注定就是一个悲剧作为一名老父亲,柴荣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宝贝儿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柴荣英明一世,在传位的问题上,还是犯了一个错误。
父传子,子传孙,这种皇位继承方式,在大一统王朝的和平年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毕竟天下太平,谁当皇帝都一样。但是,在五代十国那个绞肉机式的年代,传位给一个6岁的孩子,无异于把他推向火坑。
别说传位给一个孩子了,就是传位给一个成年人,在五代十国中,能传过2代的能有几个?
后梁,传了一代,后唐,传了一代,后晋,传了一代,后汉,传了一代,后周,勉强传了2代。
在传位这个问题上,郭威和赵匡胤是比较聪明的。
郭威当年虽然老婆孩子全部被杀光了,但是当了皇帝以后照样可以再生呀,但是,郭威没有,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培养柴荣,因为他知道,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他的后周分分钟就会玩完。
赵匡胤也是,他之所以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赵匡胤真的把皇位传给儿子,那么五代十国将会继续上演下去。
正是有了赵匡胤和赵光义这两兄弟的接力,才稳定住了大宋江山,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一个繁荣的盛世。
柴荣就是命运不济,英年早逝,才39岁就去世了,如果柴荣不死,那么结束五代十国,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很有可能就是柴荣了。
但是,机缘巧合之下,上天选择了赵匡胤,真是应了那个小木板上所写的“点检做天子”,只不过,这个“点检”不是柴荣所想的张永德,而是后来的继任者赵匡胤。
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就是范质,没有范质的调兵令,赵匡胤也不可能调动兵马,趁机造反。
这个范质,最终也没落到什么好,赵匡胤当上皇帝没多久,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柴荣精心谋划,设计出一套完美的防御系统,没想到,最后还是留下了一个小小的Bug,被赵匡胤给抓住,然后一把“黑”掉了。

chocolateh
柴荣作为一代英皇,虽然英年早逝,为了让年幼太子顺利继承皇位,北征回汴京城以后,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安排,提拔的都是心腹之臣,其中就有赵匡胤和三宰相以及三个诸侯王。
柴荣,庙号世宗,被史学家评为“五代第一明君”,而五代十国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繁荣的唐朝之后的一段大分裂时间,诸侯分裂,互相攻伐。柴荣出身商人家庭,其父是富商,养父周太祖郭威,郭威死后以养子身份继承大统。
柴荣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三十九岁病逝,但司马光朱元璋、乾隆等给柴荣的历史评价很高,这个商人出身的皇帝,文治武功都有明君的势头,也是周世宗开启了天下一统的大幕,而不是继任者赵匡胤、赵光义兄弟。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纪第十二中记载“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这是柴荣的继承大统的第一年所说的话,“我应该用十年的时间开拓疆土,十年的时间让百姓休养生息,十年的时间让天下太平盛世,三十年足够了”,这一年的柴荣三十三岁,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宛如赤壁之战之前的曹操,他的雄心壮志是一统天下,建立百年盛世之开端。
继承大统的第一年,就面临一场大战,这一战初步确立了赵匡胤的亲信地位,并作为有极大皇位竞争力的周太祖女婿和外甥李重进一派的平衡力量。北汉和契丹这一次的进犯,很多朝臣反对柴荣御驾亲征,甚至包括宰相冯道。
作战过程中,很多将领畏缩退兵,只有赵匡胤和李重进和柴荣勇猛作战,并取得大胜,这一战有着很大的政治作用,是柴荣的立国立威之战,赵匡胤的表现让他成为后周重要的亲信力量,尤其是代表军队。
从这以后,赵匡胤开始成为柴荣的亲信,并逐步以此掌握后周的军事力量,当然赵匡胤还要面对很多掣肘力量。 一方面是周世宗柴荣留下的三丞相,分别是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代表的是文官势力,也是朝政运转的核心决策层,用来辅佐幼主。
另一方面就是后周的两任皇帝的皇亲国戚,比如郭威女婿原殿前都点检张永德、郭威外甥李重进,以及柴荣自己的儿子诸侯王,但是柴荣一直防范着郭威的亲戚势力,临终前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换为自己的亲信赵匡胤,这是掌握三万精锐禁军的关键职位,也是柴荣的一招错棋。
最后一方掣肘力量就是忠于柴荣的将领,比如韩通等人,历史证明也确实忠心耿耿。
赵匡胤多点布局,兵不血刃黄袍加身
核心幕僚赵普,疏通关系,打通人脉,一人顶十万兵。要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第一功臣,赵普当之无愧,“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由此可见赵普对于赵家夺得后周政权的重要作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来自赵普之口,赵宋建立之后的“杯酒释兵权”同样来自于赵普的计谋。
当然,更大的功劳是赵普对赵匡胤取代后周的重大作用。赵匡胤兄弟行伍出身,不善于交际,而赵普从始至终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把宰相等人拉为赵匡胤的阵营,串联百官,最后时机成熟献计“黄袍加身”,和翰林学士陶谷准备“禅让书”,功劳居伟,开启了宋朝文人治国的开端。
十结社兄弟,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底气。前面提到赵匡胤多年行伍,带兵打仗,自被柴荣引为亲信以后,地位官位不断上升,加上赵普的活动,赵匡胤有了结社十兄弟,个个都是军队中的重要将领,在赵匡胤篡位后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尤其以石守义最为重要,也是赵匡胤自己的亲信,在兵变之后打开城门的就是石守义,也是赵匡胤兵变之前留守在京城的最核心心腹,控制京城防务,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大军进城。建朝之后,石守义先后带兵打败多处节度使叛变,显然无论建朝还是之后,都是赵匡胤的左膀右臂。
综上,并不是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没有心腹忠臣,而是掌握军事的核心心腹就是背叛之人,并辅以文臣武将一套班底,取代后周黄袍加身,可以说是天命难违,水到渠成。

一个人的冬季
蔡荣对自己的身后事是作了周密安排的。
从显德六年(959)四月“不豫”开始,柴荣病情渐渐加重,不得已之下只得开始考虑身后之事。
他深知诸子年幼,如果不对身后事有所安排, 年幼的儿子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势将无力掌控局面。唐末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谁握有兵权, 就等于有了叫板皇权的资本。后晋悍将安重荣曾公然宣称:“天子, 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宁有种耶?”;周太祖郭威就是通过兵变上位的,作为亲历者,柴荣自然明白武夫跋扈的后果。
史载周世宗驭下“用法太严”,“群臣有过则必面质折之”。文武大臣对他的恭顺不过是种畏惧,并没有建立起真心拥戴的君臣情分。所以, 当周世宗突发重病之后, 就开始对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大将作了重点防范。首先,他解除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张永德屡立战功掌典禁军,更由于他是郭威女婿,柴荣必须防范他生不臣之心。继任殿前都点检的是资历浅、军中后起之秀赵匡胤。
对赵匡胤,柴荣也不敢放心使用。又提拔慕容延钊为殿前副都点检;韩通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令坤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袁彦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其中慕容延钊、韩令坤与赵匡胤关系融洽之外,“性刚愎”的韩通与赵匡胤完全是一对冤家。 韩通的儿子人送外号“韩橐驼”,见赵匡胤在中央禁军中有人望,经常居中挑拔,劝说父亲先下手为强。袁彦也与赵匡胤不对付,与之处处为敌。
周世宗如此人事安排乃是刻意为之,他不希望任何一个将领在禁军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 而是希望他们之间彼此仇视、行事掣肘。
在重新安排好禁军将领的职务后,病重的柴荣又立符氏为后(“宣懿皇后之女弟也。”)。先后立符氏姐妹为皇后, 是周世宗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所以如此,周世宗是希望借此来笼络其父符彦卿。
符彦卿时任天雄军节度使。天雄军以前是唐河朔三镇的魏博, 后改为天雄军。河朔三镇,唐末五代数十年间始终是朝廷一大隐患。自从中原王朝政治中心移至关东,河北首当其冲成了防止契丹人南侵的前沿, 魏博地区也就成为汴梁的一道重要安全屏障。符彥卿善用兵,素为契丹人忌惮,立符氏为后,柴荣是想借此笼络符彦卿,同时也为震慑辽人,保障政权的平稳顺利交接。五代十余位皇帝,担任过魏博节度使的就有六位。柴荣坚持在病危时立符氏为后, 就是要符彦卿以外戚的身份来拥护后周政权。借助符彦卿地方上的军事力量, 与朝堂间的托孤重臣制衡监督,以此保证幼子宗训统治地位的稳固。
对中央禁军、河北等地的军事做了周密部署后,周世宗又安排了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宰臣。
有鉴于五代政权的更迭频繁,周世宗为了保证儿子顺利继位,绞尽脑汁地做好了安排。然而,越是一环扣一环,越容易发生意外,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人算不如天算,柴宗训即位不久,朝堂上这种相互掣肘的政治平衡就被打破,先是袁彥被逐出朝堂到地方任职,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和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正职李重进,柴荣驾崩前令其领兵防御北汉)与赵匡胤交恶。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终于赵匡胤铤而走险,发动兵变,黄袍加身。

何雲豔_swe
柴荣在去世前留下了很多心腹忠臣来保卫自家的江山,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忠臣就是赵匡胤。为了保全柴家的江山,柴荣在去世前撤掉了亲贵大将张永德,将后周最重要的禁军控制权给了赵匡胤。只是柴荣没有想到,自己最信任的臣子,最后却黄袍加身夺取了柴家的江山。
柴荣去世之前,赵匡胤担任后周的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担任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是后周的皇亲国戚,赵匡胤受到张永德的制约,还不具备夺取后周天下的条件。然而柴荣在病危之前得到了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点检做天子”,这块牌子直接改变了赵匡胤的命运。
后周时期殿前都点检控制精锐禁军,具备夺取皇位的实力,而且张永德又是郭威的女婿,具备做皇帝的资格。柴荣看到牌子后惊慌失措,赶紧把张永德调到外地做官,让赵匡胤控制了禁军。
当然柴荣也并不是对赵匡胤完全的信任,柴荣去世的时候,柴荣的亲戚李重进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对赵匡胤产生了极大地制约作用。然而在柴荣去世之后,手握重兵的李重进和袁彥先后被排挤出朝廷,赵匡胤很快在朝中一家独大。
赵匡胤手握禁军精锐,朝廷中其他手握重兵的将领,要么是赵匡胤的朋友和旧部,要么就对赵匡胤保持友好态度,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制衡赵匡胤篡位。赵匡胤起兵造反后,将领们纷纷宣布支持赵匡胤,周恭帝只能被迫禅位。
赵匡胤夺取后周天下之后,李重进在扬州起兵造反,试图光复后周江山。然而赵匡胤已经控制了后周的主要兵权,李重进终究不是赵匡胤的对手。在赵匡胤攻破扬州的时候,李重进说:“我有愧于周太祖之恩也!”,最终全家自焚而亡。
实际上宋朝初年的很多将领,都牢记着柴荣的恩德,只是他们跟赵匡胤关系交好,才没有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起兵平叛。赵匡胤得到皇位之后,想要杀死柴荣的两个幼子,宋朝大将潘美站出来阻止赵匡胤,他说:“我和陛下都曾经在柴荣手下做将领,现在柴荣去世我们杀害他的孩子,我始终感觉良心不安。”赵匡胤于是放过了柴荣的后人,并且让潘美收养了一个孩子作为侄子。
赵匡胤本身就是柴荣的心腹大将,他在后周朝廷内的人缘一直很好,后周的将领大多都是赵匡胤的朋友和亲信。柴荣去世前撤掉张永德,将赵匡胤提拔为殿前都点检,实际上就已经给后周的灭亡埋下了隐患。由于赵匡胤的人缘极佳,再加上柴荣的几个亲信被调离京城,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根本没有几个将领站出来阻止赵匡胤。

吉米海贝公主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当然有了,宰相范质、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就是柴荣的心腹忠臣。
陈桥兵变发生后,赵匡胤为了防止京城内柴荣的心腹忠臣起兵反对,他一面派亲信大将潘美向首相范质通报,一面派楚昭辅保护自己的家属并告知兵变之事。在京城内充当内应的大将石守信在接到兵变的消息后,亲自接应兵变部队入城,使得赵匡胤以很快的速度控制了京城的局势。
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是一名忠于周室的高级将领,他看到赵匡胤的部队入城后,立即跑回家中,组织力量抗击,但很快就被赵匡胤的心腹殿前司的散员指挥使王彦昇追杀于家中。有的史料则记载韩通是战死在皇宫内。
控制京城以后,赵匡胤首先争取的就是后周首相范质的支持。因为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普经在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搞的兵变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得到首相冯道的支持。因此,赵匡胤进入京城后,立即会见了首相范质。范质面对这群虎狼之师,并没有胆怯,他当面厉声质问赵匡胤道:“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赵匡胤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将责任推给兵变的将士,他说道:“吾受世宗厚恩,今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赵匡胤的心腹殿前司散指挥使虞侯罗彦瓌看到赵匡胤被范质问的下不来台,就立即举刀威胁范质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看到大势已去,为了保护后周宗室免遭赵匡胤的杀害,他要求赵匡胤答应“视(周)太后如母,养少主(恭帝)如子,无负先帝(世宗)旧恩”,赵匡胤一一答应。这时,已事先投靠赵匡胤的次相王溥率先向赵匡胤行君臣之礼,范质无奈,只能勉强从之。就这样,赵匡胤得以代周建宋,改元建隆,他就是宋太祖。

忬蹍
柴荣识人不明,忠臣被贬,亲随解权,他又早死,谁来保护他的后代?

sevenguo
怎么可能没有心腹?最强、最有实力的心腹,就是赵匡胤呗。
柴荣死后,儿子只有八岁。主少国疑,况且是五代乱世。又况且柴荣的皇位,来路也不是那么正统——中国封建社会讲究“父死子继”,个别时候“兄终弟及”,而柴荣呢,是郭威的外甥和养子,并没有血缘关系,还不是一样继承了皇位?
不是说赵匡胤黄袍加身、夺了孤儿寡母的江山,他就做得对。但是在当时的乱局之中,社会和人民都需要一个成熟的、有能力且有实力的君王。而没有流血的政权变更,还算是一种温和的权力过渡形势。
政治场上,容不下温情脉脉。对一家一姓的忠诚,未必敌得过利益与形势。赵匡胤的成功,是那个时代里非常平常的一幕,而不是柴荣的失策或者虑事不周。
而到赵匡胤死后,皇位没有传到他的儿子手中,却由弟弟赵光义登基。你说是因果报应,有道理;你说时局使然,又何尝没有道理?

SisFerro
留了啊,赵匡胤就是啊。
在柴荣看来,赵匡胤就是一个大大的忠臣。柴荣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做好皇帝,连亲戚李重进都放到地方坐节度使,把禁军的指挥权专门交到自己的心腹大臣赵匡胤手里。
赵匡胤可以说是凭借战功,被柴荣一手提拔上来的,这叫知遇之恩。诸葛亮为什么对刘备那么忠心?就是因为“知遇”。再加上当时柴荣将更多的戒备心放到了李重进和张永德身上,所以就对赵匡胤看走了眼。
这不,柴荣刚死没几天,赵匡胤就学者郭威搞起了“黄袍加身”。

娜家小妞
周世宗柴荣:“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39岁便撒手人寰,凌云壮志化作无奈叹息,宏图伟业都为他人做嫁衣!
柴荣他未能实现为君30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以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来看,完全可以扫平天下、开创盛世,成为一代明君盛主,可惜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如老天在假他一些时间,也许中国历史就会有一个与汉唐并肩的盛世,而不是处处被异族蹂躏的宋王朝。
而在死前的,他把一切安排的非常妥当,可惜,看走眼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参照郭威黄袍加身事件导演另一场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柴荣的具体安排是:
内宫方面: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即小符后),主持后宫,小符后是大符后的妹妹,主持中宫事宜,必能善待其姐儿子柴宗训。以四子七岁的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五子柴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王,前三个儿子和郭威一家死于刘承祐之手。
宰执大臣方面:擢升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晋封吴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傅、枢密使,执掌枢密院。魏仁浦、范质、王溥三位宰相参知枢密院使。为什么这么安排?五代以来。枢密使参与朝政。始于宰相分权,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
论级别,宰相高于枢密使,论实权,枢密使高于宰相,柴荣将魏仁浦调出枢密院,是担心魏仁浦权力过重,由吴廷祚接任枢密使,又担心吴廷祚由此做大,所以让魏仁浦、范质、王溥三位宰相参知枢密院使,让四人互相牵制,平衡最高权力,四人都是文职出身,在军界没有任何根基势力,所以四人执掌枢密最为可靠。
军界调整:藩镇长官换调,一是驻京兆的永兴节度使王彦超改任凤翔节度使,凤翔是后周西面门户,不容有失,而王彦超又是猛将,这个人事安排是为了防备后蜀孟昶,柴荣相信他对付的了孟昶,万一王彦超在政治上靠不住,毕竟他在永兴军任职3年,难免培养出自己的势力,而把他调至凤翔,一方面对付孟昶,就算他叛变,在凤翔没有任何根基,也掀不起大浪来。
二是由驻青州的平卢军节度使李洪义接替王彦超职务兼京兆尹,李洪义在京兆也没有任何根基,也不会有后顾之忧。
三是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按说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柴荣的妹夫,但柴荣信不过张永德。原因是张永德的能力、名望和在军界的势力都让柴荣非常不放心,张永德是周朝近亲,出道早,官位高,自始至终都出在周朝最高权力中心,掌握禁军已经三年,禁军中亲信、故旧非常多,人脉非常广,如果柴荣死后,张永德起了异心,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有谁能够制服张永德。
于是张永德被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任都检点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是赵匡胤,只不过是柴荣信任他罢了,毕竟赵匡胤在禁军中的人脉关系跟张永德一样广,柴荣不相信自己继位前就身居高位的张永德,而相信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赵匡胤,可惜他还是看走了眼,赵匡胤还是辜负了他的信任。可惜柴荣一片苦心,却是赶走了妹夫张永德,便宜了所谓的心腹赵匡胤。
柴荣太累了,六年征战劳苦,很少休息,操劳过度,一病不起,遂成千古遗恨,半年后,他的心腹爱将赵匡胤带着他精锐的禁军发动政变,夺取了后周天下。
柴荣死了,在他的人生即将到达顶峰的时候,命运给柴荣以及中国历史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这个不应该出现的玩笑直接葬送掉了一个几乎可以媲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伟大时代,直接改写了中国近一千年的历史。
从此,汉民族崇文废武,血性越来越少,汉唐以来奔放大气的民族性格不在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内敛保守,当一个民族失去了对外开拓的血性和霸气,在历史的泥淖中不断的沉沦,等待着这个民族的只能是毁灭,近千年来,汉民族的数次亡天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了,可以说,柴荣病死,赵匡胤夺位,是中国历史至公元后以来第二次千年中最大的不幸。
有些观点指责中国古代的民族主义,但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主义者,谁来保护我们的文明,谁来保护我们的发展成果,指望敌人发善心吗?这不是痴人说梦吗?可能性为零。其他三个古文明是怎样灭亡的吗?
人,只有自强才能自立,国家要生存发展,只能依靠自己,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中,永远不要相信道德对一个利益集团的约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铁血自强,用刺刀而非道德来争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你哪怕是想跟人家谈判,你想跟人家去用道德,用法理来争,你首先得有粗的胳膊,你得能掰过别人,你没这些东西,什么都白搭,想跟人家谈,人家不跟你谈,你没有实力跟人家谈。
所以从汉民族自己发展的利益来讲,影响千年历史发展的关键人物,不是赵匡胤,而是柴荣,柴荣的死,对近千年历史是最具影响力的,柴荣如果不死,赵匡胤夺位的可能性是零。
无法理解命运之神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哪怕在多给柴荣五年时间,他也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历史,柴荣在他短短五年半的铁血生涯里面,几乎战胜了所有的敌人,却唯独战胜不了命运,这大概就是天意了,于是,英雄死了,汉民族也错过了又一次复兴的机会。
周世宗柴荣年轻时向精通术数的左谏议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王朴回答:“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满心高兴回答道:“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这是何等的豪迈大气,这是个有担当的伟大男人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可惜,历史并没有给柴荣三十年的时间,他在位紧紧五年半,太短了,真的太短了,属于英雄的铁血时代结束了。这是一个谁都没想到的结局,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顾下这位明君五年半的文治武功作为结束
政治:清吏治,选人才,施行德政、钦定律法
经济:均定田赋,降低税收,劝课农桑,疏浚河道,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后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延聘文学之士,实行考试制度等。
武功: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