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提到的作品

[作品]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

[作品]宋史

著名宋史专家陈振先生的重要学术成果。对宋朝这个中国历史积弱王朝的政治、军事等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举教育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作了详尽而精确的论述,充分反映了当代宋史研...

陈振

最新跟帖
~↘綃夨☆

~↘綃夨☆

五代乱世,就是比拳头硬的时代。成年皇帝尚且不能保证一定能坐稳皇位,更何况是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皇帝?我们现在之所以对后周高看一眼,主要是因为后周世宗柴荣太过于优秀了,因为他的优秀,让很多人在下意识里忽视后周其实也是一个五代政权,忽视了后周的立国根基其实并不比五代的其他四代要强多少。



那么,后周的立国根基到底有多弱呢?不客气的说,也就比后汉强一点,在五代中排倒数第二。柴宗训的皇位被赵匡胤给篡掉,属于非常正常的结果。

我这么说,理由有三:

首先,后周的国运太短,从建国到被赵匡胤篡掉,只有区区九年,根本没有时间培养效忠于柴氏的骨干。

其次,后周皇帝的皇位也是篡来的。郭威能篡位,别人就篡不得了?上梁不正,就不要指望下梁不歪了。

第三,柴荣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法统其实很弱。而柴宗训又是个七岁小孩子,他的统治基础更弱。

因此,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周世宗柴荣在去世时,他能信任的忠臣几乎屈指可数,赵匡胤算是一个忠臣,柴荣也将儿子托付给了他。但是很可惜,柴荣看走眼了。

那么,柴荣如果不重用赵匡胤,转而托孤给其他忠臣,就能避免柴宗训的皇位被权臣给篡了么?

不好意思,答案非常残酷,不可能!

因为,从中唐藩镇割据以后起近两百年,中原就是乱的!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单靠血缘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没有成功的案例。这和大一统王朝传承是完全不同的。柴宗训在当时局面下,没有一丝能保住皇位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除了赵匡胤之外,还有大把的人,同样对皇位蠢蠢欲动,这些人一样有可能把柴宗训取而代之。

前面说过了,柴荣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血统并不比张永德(郭威女婿)、李重进(郭威外甥)要强多少。柴荣可以继承皇位,他们凭什么不能上位?

所以,即使没有赵匡胤,也会有钱匡胤、孙匡胤会冒出来篡位。柴宗训的皇位,天生就注定了要被篡。柴荣想通过托孤给忠臣的办法来给小儿子铺路,这是不可能的。他当时唯一可行的传位途径,只能是把皇位传给强者。最起码的,也应该是把皇位传给成年的柴氏宗亲,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可能有人会觉得,皇位不能传给儿子,只能传强者,这也太残酷了吧?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

五代之所以会被称为乱世,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国时,孙策突然病死,他没有把江东之主传给儿子孙绍,而是传给弟弟孙权;

南北朝时,高澄临终前,他没有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也是传给了弟弟高洋;

五代时,郭威的儿子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的干干净净。他在登基后,其实还可以考虑广纳后宫,再生几个儿子。但郭威并没有这么干,他是毫不动摇的栽培柴荣,完全不考虑把皇位传给儿子。

孙策、高澄、郭威会选择强者传位,而不是传给儿子,就是因为他们都明白,生于乱世身不由己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其实柴荣也懂。只不过他没有看透,没有郭威那么深的觉悟。

郭荣重病前,他为了保柴宗训的皇位,费尽心思的去打压张永德、李重进,重用赵匡胤来制约他们。然而结果是,张、李二人确实被打压了。但反让和郭威毫无关系的赵匡胤轻易得了天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柴荣费尽心思,只是便宜了赵匡胤。这或许就是柴荣和郭威在眼光和胸襟这两方面的差距吧。



后来赵匡胤上位,他的头号培养对象也是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这其中的道理,也是因为赵匡胤明白儿子太小了,镇不住场子的这个道理。

当然了,赵匡胤重用弟弟也有副作用,就是后来赵光义尾大不掉,赵匡胤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最后赵匡胤之死,民间对此议论纷纷,都说是被赵光义给害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北宋从五代乱世中给走出来了。赵匡胤的作用居功至伟,赵光义的功劳也非常大。试想,如果当初不是这哥俩交替上位坐皇帝,稳住了局势。北宋会不会也是第二个后周呢?



总的来说,柴荣传位给儿子,而不是培养兄弟继位(柴荣有四个兄弟),这是一开始就在大方向上的错误。如果连这个大方向都搞错,那么柴荣在临终如何布置储位问题,都必然是徒劳无功。

不过,如果柴荣能多活十几年,一直活到柴宗训能顺利接掌大权,他传位给儿子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只是很可惜,柴荣的命太薄了,而他的野心又大,既想捡芝麻,又不想丢西瓜,这怎么可能呢?

LZergH

LZergH

留下了,因为在柴荣心中,赵匡胤就是那个忠臣。实际上,柴荣临死之前一顿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赵匡胤,而是张永德和李重进。而赵匡胤正是柴荣用以防备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棋子之一,只不过没想到“这枚棋子”却最终篡位了。

一.后周的禁军系统

后周禁军分为两个系统:殿前司系统和侍卫亲军司系统。前者统帅为殿前司都点检,下设副都点检,殿前司都指挥使。后者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下设副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等。原本,侍卫亲军司是最重要的禁军系统。柴荣登基后,窝居太原河东地区的北汉政权欺负柴荣年轻,勾结契丹南下。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胜北汉军。但是高平之战中,曾经发生过大将樊爱能、何徽不听号令、不战自溃的事情,柴荣深感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危害,于是大力整军,“选天下精状补充殿前诸班”,从此殿前司地位压过了侍卫亲军司,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而具体负责为殿前司选拔精壮士兵和基层军官的,就是当时柴荣的心腹将领,赵匡胤。

周世宗柴荣画像

二.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

后周显德六年,柴荣御驾亲征辽国,意图夺回自后晋石敬瑭时期就割给契丹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结果柴荣在后周军已拿下三关十七县,节节胜利之时,突患重病,不得已而撤军。回军途中,军中出现了“点检做天子”的流言。而当时任殿前司都点检的,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虽然柴荣不相信这个预言,并且自信的评价张永德说“吾观之,终不是富贵之人”,但是古人还是十分在意这种谶语的,最终还是免去了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之职,而新任的都点检就是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

这个流言是谁传的,又是谁在柴荣病重这个关键节点上,将“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写在了三尺长的木板上呢?有人根据最后受益原则,推断是赵匡胤导演了这一幕。但是,我个人觉得,导演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赵匡胤,而只可能是另一禁军系统的统帅,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的李重进。

如果是赵匡胤传的“点检做天子”,以当时赵匡胤的资历,正常情况下,位高权重的都点检一职是根本轮不到他接任的。周世宗柴荣让赵接任都点检,是纯粹的破格提拔。赵匡胤没必要在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继任殿帅的情况下,导演这样的闹剧。而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当年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郭威怕他反对柴荣,在生前就让李重进跪拜了柴荣,为二人定下了君臣名份。李重进在朝中,最大的政敌正是张永德。二人一度剑拔弩张,关系十分紧张。李重进在此时陷害张永德,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太祖赵匡胤像

赵匡胤是柴荣心腹,虽然已经在后周军队中多次为统帅出征,独当一面,但是和张永德、李重进等宿将比,资历太浅。那么为什么柴荣要破格提拔赵匡胤呢?这就是柴荣自以为自己设计权力的巧妙之处:

柴荣病危,太子年幼。因此,他真正要防的人是在军中威望资历甚高的张永德和李重进这两位禁军大帅。张永德被闲置,启用了资历浅的赵匡胤,这本身就是削弱殿前司禁军的信号。然后,李重进当年是跟柴荣争过皇位的,谁知道强悍跋扈的李重进会怎么对待未来的小皇帝?张永德已废,那么失去制衡的李重进也不可以留在中央。于是柴荣让李重进在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同时,兼任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将其排挤出中央,让其实际上脱离了侍卫亲军系统。最危险的两人,都被废掉了。那么对于接任殿前司统帅的赵匡胤,柴荣真的就一点没防备吗?当然不是。

侍卫亲军司的实际指挥权,落入了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韩通,这个人,“性刚而寡谋”,不善于拉帮结派搞关系,柴荣出征时,多次委任韩通在京师汴梁留守。因此柴荣对其十分信任,自然放心的把兵权交给他。有了韩通坐镇侍卫亲军司,殿前司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柴荣新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拉名将符彦卿为外援为小皇帝护航。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自后唐起就是名将,已经出仕五代,此时是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真正的位高权重。

最后,让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范质为首相,另两人为副相。同时,三大宰相不光管政事,其中魏仁浦仍保有原职枢密使,统管军政,另两位宰相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协管军政。三大宰相亲密合作,牢牢掌控了行政权和调兵权。没有他们的首肯,赵匡胤、韩通想调动一兵一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总结一下周世宗柴荣临终前的权力设计,就会清晰的发现,禁军统帅两个都是心腹,但是一个资历浅(赵匡胤),一个不会处关系(韩通)。三大宰相平分相权,又同时参与军政,合作却又互相制约,同时可以牵制两位禁军统帅。之后再拉符彦卿为外援,如此稳固的权力结构,可谓天衣无缝,试问,谁还能威胁小皇帝?

三.天算不如人算

然而,柴荣低估了赵匡胤的社交能力和野心。

我们来看一看,柴荣驾崩后,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主要将领:

两大禁军统帅,韩通不善交际,跟谁都不对付。赵匡胤很善交际,跟谁关系都好。

侍卫亲军司中,三把手韩令坤“素与太祖(赵匡胤)亲善”,四五把手高怀德、张令铎跟赵匡胤关系也很好,虽然没到结拜为兄弟的程度,但是至少是没有矛盾的。后来陈桥兵变,二人均态度明确的拥立赵匡胤,赵匡胤还将妹妹嫁给了高怀德。

殿前司,就更不用说了,全是赵匡胤的人。二把手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结拜大哥。三四把手石守信、王审琦,是著名的“义社十兄弟”,最早和赵匡胤结拜之人。可以说,整个禁军高级将领,跟赵匡胤关系不太亲近的只有挂名远离中央的李重进以及韩通。

如此的军队结构,就算赵匡胤之前没有野心,柴荣死后,野心也该生出来了吧?

其实,柴荣选的宰相团队也有问题。首相范质为人过于自负跋扈。柴荣病危之时,觉得权力拆分的还是不够,想再加一个副宰相。这个人就是柴荣还不是皇帝时候的潜邸旧人王著。柴荣当着赵匡胤(名义上的武将之首)、范质(文臣之首)的面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但是范质不想再分权,而且范质讨厌王著,认为其嗜酒如命,结果公开违背柴荣诏命。柴荣驾崩后,范质对此事一拖再拖,最终王著也没有被任命为副宰相。前面我讲过,三宰相控制着调兵机构枢密院,没有他们首肯,赵匡胤一兵一卒都是无法调动的。但是后来,传言契丹入侵,范质也不经查证,就匆匆将大军交给了赵匡胤,最终使得赵匡胤轻易获得军队控制权,进而发动陈桥兵变。

另外,外援符彦卿也有个致命问题:符彦卿的二女儿虽然被柴荣立为皇后,但是符彦卿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陈桥兵变,你让符彦卿帮谁呢?而且满朝文武,柴荣没看走眼的只有韩通,也只有韩通听说兵变后想着组织兵力抵抗,但是还没到家就被赵匡胤心腹王彦升截住杀死了。这种情况下,符彦卿又能做什么呢?

所以,柴荣临死前看似将权力层层分割,互相制约,但实际上,对赵匡胤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赵匡胤作为柴荣心腹,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柴荣根本没想过他会篡位,也根本没有防着他。在柴荣心中,赵匡胤是保护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选。只能说,柴荣这次是看走眼了。

墨语醉颜

墨语醉颜

*周世宗柴荣画像(清人绘)*


史载,乾祜二年(公元950年),二十四岁的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投靠后汉枢密使郭威,在其麾下作了一名普通士兵。次年,郭威发动兵变,推翻了后汉,建立了后周王朝。

赵匡胤出身于军人世家,其父赵弘殷本是后唐庄宗李存瑁的爱将,李存瑁在兵变中被杀后,赵弘殷备受冷落,从此一蹶不振。赵匡胤降生于洛阳夹马营,乳名“香孩儿”,他自幼在其父的督导下习练武艺,打熬筋骨,练得弓马娴熟,膂力过人,更兼义胆包身、智勇双全 。家道中落后,他毅然离家外出,决心闯荡出一番事业来。他颠沛流离,四处投人不着,饱经冷眼与磨难 。最后走投无路的他只得投到郭威帐下做了名厮杀军汉。郭威发动兵变时,赵匡胤作战勇猛,立下战功,郭威破格将他攫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警备、宿卫。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显德元年(954年),周太祖郭威因病去世。柴荣是郭威的内侄,后被其收为养子,史载他“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郭威去世后,柴荣继位称帝,是为周世宗。周世宗即位,为赵匡胤尽情施展才华和抱负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与条件。原来,柴荣任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等职时,赵匡胤一直是他的亲信将领,自然会得到他的格外关照与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气度恢廓、能顺应历史潮流的英明君主,他上位后南征北战、东攻西伐 ,为重新统一四分五裂的中国而耗尽全力,同时也为赵匡胤这类有才干的文武大臣提供了尽情施展的历史舞台。

周世宗即位后,智勇双全的赵匡胤也随之被调到后周中央禁军任职。

显德元年二月,北汉发兵进攻后周,赵匡胤随周世宗柴荣率大军前去迎敌。双方军队在高平(今山西晋城东北)遭遇,随即展开了一场恶战。开打不久,北汉军队便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徵胆怯畏死,一见北汉军凶神恶煞,阵势不妙,竟带头临阵脱逃,导致后周军阵脚被冲乱,情形危殆异常。此时赵匡胤却很冷静,很有些临敌而勇的名将风范,他建议周世宗将护驾禁军分为两部,一部由禁军将领张永德率领,抢占制高点,再居高临下,用密集的箭矢压制北汉军的疯狂进攻势头;另一部由赵匡胤指挥,从左翼直扑敌方阵地。这一招果然好使,北汉军队在密如飞蝗的箭雨和周军的凌厉进攻的冲击下,死伤狼藉,纷纷败退,后周军转败为胜,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

赵匡胤临危不乱,且指挥有方,以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青睐与赏识。在周世宗的提携下,从此开始他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的开挂人生。

义社十兄弟

高平战役结束后,周世宗将赵匡胤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他上任后立即开始着手整饬禁军。在赵匡胤的主持下,后周禁军开始裁汰老弱、调选精壮,编练成精锐的殿前司诸军。

也正是由于在这次整顿禁军的过程中,极富心机的赵匡胤开始有意在军中培植个人势力,他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将罗彦环、郭廷斌、田重进、米信、潘美、张琼、王彦升等自己麾下的心腹之人安插进殿前司诸军中为基层将领,同时又利用自己禁军高级将领的特殊身份,主动与其他高、中级将领倾心结交,大加笼络,并同其中最有实力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刘守中、刘庆义、李继勋、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互换金兰,结拜为著名的“义社十兄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与利益同盟。

从显德二年(956)到显德五年(958),周世宗先后三次发兵攻伐南唐,逼迫南唐将江北十五州割让给后周。在这三次战役中,赵匡胤谋勇兼具,屡立战功,表现的很是出色,积功被晋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南唐战役结束后,赵匡胤的眼界更为开阔,以前他只注重结交军中武夫,现在开始知道重视文人了。赵普、楚昭辅、王仁瞻等人都是这一时期被他网罗至帐下担任谋士的。除此之外,他一改以往那种不喜读书的粗豪做派,也开始留意研读经史,以从中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

史载,显德六年(959),后周宰相王朴突然暴病而亡。赵匡胤平生最惧王朴,就在几天前,他还被骨鲠钢直、目光如炬的王朴训斥的“唯唯而退”,现在,唯一可以让他畏惧的人突然离世,终于可以让他松口气了。如此一来,所有可能阻挡赵匡胤代周称帝作天子的障碍与掣肘都没有了。形势变化之快,机遇来的如此突然,赵匡胤自己也做梦都没料到。

黄袍加身:从普通一兵到大宋开国皇帝 周世宗这人很有能力,也算一代明君,可惜的是年仅三十九岁就死了,临终前指定由其年方七岁的独子柴宗训继位。后周随即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吊诡局面,一时间人心惶惶,流言四起,史载“时人咸谓天下无主”。一些忠于后周的大臣,立刻敏锐的意识到是是赵匡胤那伙人在捣鬼,散布谣言的十有八九是他们,有人认为赵应该主动避嫌,交出军权,不应再执掌禁军,甚至有人主张先发制人,将野心流露的赵匡胤一举诛杀。

赵匡胤也没闲着。他和其麾下的心腹文武们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周世宗在时,他还不敢轻举妄动,在周世宗死后这半年多里,禁军高级将领大都换成了他的人,殿前副都检点一职由慕容延钊担任,《宋史》记载,慕容延钊与赵匡胤自幼相交,“素所兄事”,两人哥弟相称,关系很铁;殿前都虞侯则由王审琦担任,王和赵是“布衣故交 ”,又是“义社十兄弟”之一,和当时已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氏集团的骨干分子。这样一来,整个后周禁军殿前司系统均被赵匡胤的人所掌控。

但后周军队另一个系统侍卫司则并未被赵匡胤控制。这一系统中只有赵匡胤的把兄弟韩令坤一人在其中担任将领, 彼时他正率军驻扎在淮南扬州,而京城中忠于后周柴氏皇族的将领只剩下一个副都指挥使韩通,他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当然无力与赵匡胤相抗衡了。

经过半年多紧锣密鼓地精心准备,时机已经成熟。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喜气洋洋的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与北汉联军悍然入侵的战报。小皇帝柴宗训哪有主见?在征得辅政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命赵匡胤率禁军前去迎战。

正月初二,赵匡胤按计划率军出征。当日下午,到达开封城北数十里的陈桥驿,准备在此扎营歇息,刚安顿好,一个自称通晓天文的军校突然指着西沉的红日嚷道:“天边有两个太阳,正在激烈搏斗 ” ,他还对赵匡胤的心腹幕僚楚昭辅说:“一日克一日, 此乃天命”。二人一问一答,煞有介事且配合默契,引起将士们的注意与围观,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军中都知道“一日克一日”的事情了。

当晚,见宣传已见成效,赵匡胤亲信将领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师,通知石守信和王审琦控制住京城内外大门。次日天刚破晓, 一夜未眠的赵普、赵匡义(后改光义)率众将士簇拥到赵匡胤的大帐外,在阵阵欢呼声中,大家七手八脚的将赵搀扶到帐外。只见大家手举刀剑,齐声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最高军事长官)为天子” !赵匡胤假装推脱,没有吱声,众将不由分说,将一件象征天子龙袍的黄色上衣披在他身上,众将校呼啦啦跪地高呼“万岁”。

事不宜迟,赵匡胤“勉强”接受了众人拥戴,随即宣布军纪, 再三重申不得侵害后周皇帝、太后,并火速回师都城开封,在石守信等人的配合下大军鱼贯而入, 迅速控制了京城局势。

在此过程中,忠于柴荣的副都指挥使韩通准备组织军队抵抗,可军中都是赵匡胤的人,他哪指挥得动?遂被王彦升斩杀。事已至此,太后和小皇帝束手无策,只得召集百官,宣读了几日前就已拟好的“禅位诏”,表示愿“应天顺人”,将帝位让给赵匡胤。

次日,赵匡胤宣布定国号“宋”,改元建隆。这样,点检做了天子,雄才大略的他也成了宋王朝的开基帝王。是为宋太祖(谥号太祖武德皇帝)。

参见新五代史、《宋史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benbenlong002

benbenlong002

赵匡胤就是柴荣的心腹忠臣,没想到赵匡胤却夺权了。


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郭威是后汉辅国四大臣之一,因为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最有威望,在出征路上被手下将士拥立,当时没黄袍是把黄色大旗扯下来给他披上的。

赵匡胤目睹了全部过程。郭威死后,因为被灭族所以没有子嗣继位所以让养子柴荣继位。赵匡胤跟着柴荣出生入死的干,鞍前马后的照顾,所以成了柴荣的心腹。柴荣重点防范的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为了消弥矛盾专设“殿前都点检”让张永德担任。由于注意力都集中到张、李二人身上了,所以忽视赵匡胤,赵匡胤结交文臣武将,培植私人势力。柴荣一死,立即有边报契丹和北汉来犯。赵匡胤奉命出征,刚走就有谣言出征之日册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此前接替张永德殿前都点检之职。于是,三天后发生了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

不是柴荣没有心腹忠臣而是心腹忠臣才有权力和机会夺权。回到京城后,待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还没集结人马就被赵匡胤的同党追杀,全家被杀。然后就是禅位仪式。整个过程滴水不漏,一气呵成,而且牺牲的只有韩通一家。事成之后,赵匡胤也没有杀旧臣和宗室,甚至连前朝宰相都留任了。

赵匡胤敢战善战,敢干能干,而不嗜血,比同时代的大将强。

无名

无名

周世宗不是没有给儿子周恭帝留下一些心腹,而是他看走了眼!周世宗虽然是英年早逝、年不满四十就挂了,却不是像后来宋太祖那样猝死。在临终之前,周世宗还是有大把时间安排身后事的,而且他也的确作出了相应的安排。但是,周世宗彼时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对皇位威胁最大的张永德和李重进身上,以至于忽略了宋太祖可能存在的威胁。



张永德是周太祖的女婿、李重进是周太祖的亲外甥,而周世宗虽然名为养子,实际上却只是周太祖的内侄(柴皇后的亲侄子)而已,这两个人与周太祖的关系实际上比周世宗要近得多,李重进与周太祖甚至还有血缘关系!单就前面说到的这些,已经足以让周世宗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了。但是,二人对周世宗的威胁远不止如于此!张永德手里握着禁军殿前司,担任着殿前都点检,也就是后来宋太祖干的那活儿!而另一支禁军侍卫亲军司则掌握在李重进手里,李重进担任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换言之,周世宗虽然坐在皇位上,但身家性命却掌握在两个对皇位有着直接威胁的对手手中!



正是因为如此,周世宗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防这两个人上。加之宋太祖在周世宗面前一直摆出了一副“忠臣”的嘴脸,以至于周世宗如此精明之人,居然忽略了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周世宗晚年为了防患于未然,利用“点检做天子”的小木牌发难,免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有很多人认为,那块小木牌很可能是宋太祖为了搞掉张永德上位而玩出的把戏。但是,个人倒是觉得未必。即便搞掉了张永德,宋太祖凭什么就那么肯定周世宗会让他出任殿前都点检?个人认为,这件事很可能就是周世宗为了拿下张永德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至于李重进,周世宗则上演了一出明升暗降,将其晋升为了归德军节度使兼同平章事,即所谓“使相”。职务高了、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虽然李重进仍然兼任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主要精力却被分散了。于是,周世宗主动为其“分忧”,派出自己的亲信韩通出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间接控制了侍卫亲军司,逐步架空了李重进。



在暂时“摆平”张永德和李重进之后,周世宗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不得不开始为身后之事作出相应安排。首先是将禁军交给了自己认为可以信任的宋太祖和韩通,让二人相互牵制,不至于一家独大。之后又对宰相进行了分权,让范质、王溥、魏仁浦分权,相互牵制。同时,又以宰相节制禁军,企图让文臣与武将相互牵制,形成权力平衡。除此之外,便是周世宗的岳父符彦卿了。符彦卿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曾出任忠武军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守太师等职,爵封魏王。不仅位高,而且在军中颇具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是两位符皇后(小符皇后即后来的符太后)的父亲、周恭帝的外祖父(周恭帝非符太后亲生,而是她姐姐大符皇后所生),为了自家的利益符彦卿也会尽力为外孙周恭帝镇住场面!



但是,周世宗忽略了几点,而这几点恰恰是致命的!首先是韩通,周世宗的出发点是没错的,用韩通和宋太祖相互牵制。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韩通的性格。韩通这个人性格比较孤傲,虽然对周世宗忠心耿耿,但是和同僚的关系却都不怎么样!相反,宋太祖和同僚的关系却相当融洽,甚至和张永德的关系也非同寻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上中层军官,很多都是宋太祖的“好哥们”“好兄弟”!单单这一点,宋太祖足以架空韩通,变相控制侍卫亲军司,周世宗的第一个权力平衡就这样被打破了!



再说第二个平衡。韩通本身与几个宰相关系就非常一般,仗着自己是周世宗的心腹,根本不把几个宰相当回事。而且,韩通自己也挂着同平章事的宰相衔,不甩那老几位也很正常。同时,几个宰相虽然有些节制禁军的权限,可手里根本没有直属军队,无论什么事也绕不开宋太祖和韩通。这种相互牵制实际上非常牵强,几个文臣宰相根本无力制衡两大禁军统帅。第二个平衡先天不足,不久之后便形同虚设。



这之后便是符彦卿了。周世宗对这位岳父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符彦卿不仅是自己的岳父,而且还是宋太祖胞弟宋太宗的岳父!符彦卿的小女儿嫁给了宋太宗。说起来,符赵两家也同样是儿女亲家。虽然说外孙当皇帝,符彦卿和老符家最得益。但是,符彦卿已经封王了,对于外戚家族而言,已经到顶了,而且是“超编”了!宋太祖当皇帝,老符家后人依然可以高官厚禄,损失并不是非常大。更何况,如果像后来那样,宋太宗当上了皇帝,那符彦卿仍然是皇帝他岳父,没区别!当然,建隆元年符彦卿还不可能预见到自己小女婿也能当皇帝。如此一来,如果是其他人篡位,符彦卿和符氏家族肯定会拼死一搏,可当皇帝的偏偏是自己另一位亲家赵弘殷的儿子!符彦卿这支杀手锏也失去了作用……



最后就是宋太祖了,周世宗当初设计这一套权力平衡体系时并没有把宋太祖列入野心家的范畴,而是把他列入了可以信任之人的行列。如果是其他人,这一套权力平衡系统还是会发挥相当大作用的,只可惜,周世宗遇上了宋太祖、看错了宋太祖,到头来一切努力全部白费……所以说,并不是周世宗没有给儿子留下心腹,而是周世宗看走了眼,错把白眼狼当托孤之臣了……“陈桥兵变”,宋太祖黄袍加身,整个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大部倒戈,韩通独木难支,被王彦升诛灭了满门,成为了宋太祖这场不流血政变的唯一一点遗憾。在军队倒戈之后,文臣已然没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些人只得接受既成事实以保全自己的富贵和全家的性命。而被周世宗寄予厚望的符彦卿,直接被小女儿(宋太宗符皇后)、小女婿拿下,保持沉默……一切顺利,宋太祖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实质性抵抗便轻而易举当上了皇帝,顺利到宋太祖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顺利,以至于最后连周恭帝的禅位诏书都没有预先备好……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不流血政变就这样阴错阳差地发生了。

grace华

grace华

赵匡胤本身就是柴荣的托孤重臣之一,只因其有颠覆柴家之意,又手握重兵、计划周密,所以才得以黄袍加身,并厚待柴氏后人。

赵匡胤登基后,想重用柴荣的岳父符彦卿,丞相赵普坚决反对,赵匡胤说:他绝不会背叛我,赵普却问:那你又为什么背叛柴荣呢?赵匡胤无语作答。

所谓的被逼无奈才黄袍加身,完全是说辞,假如忠心耿耿没有篡权之心,即使被逼也完全可以以死明志。好在赵匡胤心怀天下和百姓,整个夺权过程仅杀了一个副都点检韩通,是建立新政权前杀人最少的朝代,可见赵匡胤也是一个仁慈的明君。

吉米海贝公主

吉米海贝公主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当然有了,宰相范质、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就是柴荣的心腹忠臣。

陈桥兵变发生后,赵匡胤为了防止京城内柴荣的心腹忠臣起兵反对,他一面派亲信大将潘美向首相范质通报,一面派楚昭辅保护自己的家属并告知兵变之事。在京城内充当内应的大将石守信在接到兵变的消息后,亲自接应兵变部队入城,使得赵匡胤以很快的速度控制了京城的局势。

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是一名忠于周室的高级将领,他看到赵匡胤的部队入城后,立即跑回家中,组织力量抗击,但很快就被赵匡胤的心腹殿前司的散员指挥使王彦昇追杀于家中。有的史料则记载韩通是战死在皇宫内。

控制京城以后,赵匡胤首先争取的就是后周首相范质的支持。因为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普经在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搞的兵变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得到首相冯道的支持。因此,赵匡胤进入京城后,立即会见了首相范质。范质面对这群虎狼之师,并没有胆怯,他当面厉声质问赵匡胤道:“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赵匡胤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将责任推给兵变的将士,他说道:“吾受世宗厚恩,今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赵匡胤的心腹殿前司散指挥使虞侯罗彦瓌看到赵匡胤被范质问的下不来台,就立即举刀威胁范质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看到大势已去,为了保护后周宗室免遭赵匡胤的杀害,他要求赵匡胤答应“视(周)太后如母,养少主(恭帝)如子,无负先帝(世宗)旧恩”,赵匡胤一一答应。这时,已事先投靠赵匡胤的次相王溥率先向赵匡胤行君臣之礼,范质无奈,只能勉强从之。就这样,赵匡胤得以代周建宋,改元建隆,他就是宋太祖。

何雲豔_swe

何雲豔_swe

柴荣在去世前留下了很多心腹忠臣来保卫自家的江山,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忠臣就是赵匡胤。为了保全柴家的江山,柴荣在去世前撤掉了亲贵大将张永德,将后周最重要的禁军控制权给了赵匡胤。只是柴荣没有想到,自己最信任的臣子,最后却黄袍加身夺取了柴家的江山。


柴荣撤掉张永德

柴荣去世之前,赵匡胤担任后周的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担任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是后周的皇亲国戚,赵匡胤受到张永德的制约,还不具备夺取后周天下的条件。然而柴荣在病危之前得到了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点检做天子”,这块牌子直接改变了赵匡胤的命运。

后周时期殿前都点检控制精锐禁军,具备夺取皇位的实力,而且张永德又是郭威的女婿,具备做皇帝的资格。柴荣看到牌子后惊慌失措,赶紧把张永德调到外地做官,让赵匡胤控制了禁军。


武将们各怀鬼胎

当然柴荣也并不是对赵匡胤完全的信任,柴荣去世的时候,柴荣的亲戚李重进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对赵匡胤产生了极大地制约作用。然而在柴荣去世之后,手握重兵的李重进和袁彥先后被排挤出朝廷,赵匡胤很快在朝中一家独大。

赵匡胤手握禁军精锐,朝廷中其他手握重兵的将领,要么是赵匡胤的朋友和旧部,要么就对赵匡胤保持友好态度,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制衡赵匡胤篡位。赵匡胤起兵造反后,将领们纷纷宣布支持赵匡胤,周恭帝只能被迫禅位。


忠臣李重进

赵匡胤夺取后周天下之后,李重进在扬州起兵造反,试图光复后周江山。然而赵匡胤已经控制了后周的主要兵权,李重进终究不是赵匡胤的对手。在赵匡胤攻破扬州的时候,李重进说:“我有愧于周太祖之恩也!”,最终全家自焚而亡。

实际上宋朝初年的很多将领,都牢记着柴荣的恩德,只是他们跟赵匡胤关系交好,才没有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起兵平叛。赵匡胤得到皇位之后,想要杀死柴荣的两个幼子,宋朝大将潘美站出来阻止赵匡胤,他说:“我和陛下都曾经在柴荣手下做将领,现在柴荣去世我们杀害他的孩子,我始终感觉良心不安。”赵匡胤于是放过了柴荣的后人,并且让潘美收养了一个孩子作为侄子。


总结

赵匡胤本身就是柴荣的心腹大将,他在后周朝廷内的人缘一直很好,后周的将领大多都是赵匡胤的朋友和亲信。柴荣去世前撤掉张永德,将赵匡胤提拔为殿前都点检,实际上就已经给后周的灭亡埋下了隐患。由于赵匡胤的人缘极佳,再加上柴荣的几个亲信被调离京城,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根本没有几个将领站出来阻止赵匡胤。

一个人的冬季

一个人的冬季

蔡荣对自己的身后事是作了周密安排的。

从显德六年(959)四月“不豫”开始,柴荣病情渐渐加重,不得已之下只得开始考虑身后之事。

他深知诸子年幼,如果不对身后事有所安排, 年幼的儿子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势将无力掌控局面。唐末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谁握有兵权, 就等于有了叫板皇权的资本。后晋悍将安重荣曾公然宣称:“天子, 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宁有种耶?”;周太祖郭威就是通过兵变上位的,作为亲历者,柴荣自然明白武夫跋扈的后果。

史载周世宗驭下“用法太严”,“群臣有过则必面质折之”。文武大臣对他的恭顺不过是种畏惧,并没有建立起真心拥戴的君臣情分。所以, 当周世宗突发重病之后, 就开始对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大将作了重点防范。首先,他解除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张永德屡立战功掌典禁军,更由于他是郭威女婿,柴荣必须防范他生不臣之心。继任殿前都点检的是资历浅、军中后起之秀赵匡胤。

对赵匡胤,柴荣也不敢放心使用。又提拔慕容延钊为殿前副都点检;韩通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令坤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袁彦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其中慕容延钊、韩令坤与赵匡胤关系融洽之外,“性刚愎”的韩通与赵匡胤完全是一对冤家。 韩通的儿子人送外号“韩橐驼”,见赵匡胤在中央禁军中有人望,经常居中挑拔,劝说父亲先下手为强。袁彦也与赵匡胤不对付,与之处处为敌。

周世宗如此人事安排乃是刻意为之,他不希望任何一个将领在禁军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 而是希望他们之间彼此仇视、行事掣肘。

在重新安排好禁军将领的职务后,病重的柴荣又立符氏为后(“宣懿皇后之女弟也。”)。先后立符氏姐妹为皇后, 是周世宗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所以如此,周世宗是希望借此来笼络其父符彦卿。

符彦卿时任天雄军节度使。天雄军以前是唐河朔三镇的魏博, 后改为天雄军。河朔三镇,唐末五代数十年间始终是朝廷一大隐患。自从中原王朝政治中心移至关东,河北首当其冲成了防止契丹人南侵的前沿, 魏博地区也就成为汴梁的一道重要安全屏障。符彥卿善用兵,素为契丹人忌惮,立符氏为后,柴荣是想借此笼络符彦卿,同时也为震慑辽人,保障政权的平稳顺利交接。五代十余位皇帝,担任过魏博节度使的就有六位。柴荣坚持在病危时立符氏为后, 就是要符彦卿以外戚的身份来拥护后周政权。借助符彦卿地方上的军事力量, 与朝堂间的托孤重臣制衡监督,以此保证幼子宗训统治地位的稳固。

对中央禁军、河北等地的军事做了周密部署后,周世宗又安排了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宰臣。

有鉴于五代政权的更迭频繁,周世宗为了保证儿子顺利继位,绞尽脑汁地做好了安排。然而,越是一环扣一环,越容易发生意外,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人算不如天算,柴宗训即位不久,朝堂上这种相互掣肘的政治平衡就被打破,先是袁彥被逐出朝堂到地方任职,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和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正职李重进,柴荣驾崩前令其领兵防御北汉)与赵匡胤交恶。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终于赵匡胤铤而走险,发动兵变,黄袍加身。

chocolateh

chocolateh

柴荣作为一代英皇,虽然英年早逝,为了让年幼太子顺利继承皇位,北征回汴京城以后,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安排,提拔的都是心腹之臣,其中就有赵匡胤和三宰相以及三个诸侯王。


柴荣,庙号世宗,被史学家评为“五代第一明君”,而五代十国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繁荣的唐朝之后的一段大分裂时间,诸侯分裂,互相攻伐。柴荣出身商人家庭,其父是富商,养父周太祖郭威,郭威死后以养子身份继承大统。


柴荣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三十九岁病逝,但司马光朱元璋、乾隆等给柴荣的历史评价很高,这个商人出身的皇帝,文治武功都有明君的势头,也是周世宗开启了天下一统的大幕,而不是继任者赵匡胤、赵光义兄弟。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纪第十二中记载“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这是柴荣的继承大统的第一年所说的话,“我应该用十年的时间开拓疆土,十年的时间让百姓休养生息,十年的时间让天下太平盛世,三十年足够了”,这一年的柴荣三十三岁,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宛如赤壁之战之前的曹操,他的雄心壮志是一统天下,建立百年盛世之开端。

赵匡胤一战赢得柴荣信任,作为亲信。


继承大统的第一年,就面临一场大战,这一战初步确立了赵匡胤的亲信地位,并作为有极大皇位竞争力的周太祖女婿和外甥李重进一派的平衡力量。北汉和契丹这一次的进犯,很多朝臣反对柴荣御驾亲征,甚至包括宰相冯道。


作战过程中,很多将领畏缩退兵,只有赵匡胤和李重进和柴荣勇猛作战,并取得大胜,这一战有着很大的政治作用,是柴荣的立国立威之战,赵匡胤的表现让他成为后周重要的亲信力量,尤其是代表军队。

柴荣病危临终人事安排托孤,赵匡胤作为重要位置亲信,有三方掣肘力量


从这以后,赵匡胤开始成为柴荣的亲信,并逐步以此掌握后周的军事力量,当然赵匡胤还要面对很多掣肘力量。 一方面是周世宗柴荣留下的三丞相,分别是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代表的是文官势力,也是朝政运转的核心决策层,用来辅佐幼主。


另一方面就是后周的两任皇帝的皇亲国戚,比如郭威女婿原殿前都点检张永德、郭威外甥李重进,以及柴荣自己的儿子诸侯王,但是柴荣一直防范着郭威的亲戚势力,临终前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换为自己的亲信赵匡胤,这是掌握三万精锐禁军的关键职位,也是柴荣的一招错棋。

最后一方掣肘力量就是忠于柴荣的将领,比如韩通等人,历史证明也确实忠心耿耿。

赵匡胤多点布局,兵不血刃黄袍加身


核心幕僚赵普,疏通关系,打通人脉,一人顶十万兵。要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第一功臣,赵普当之无愧,“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由此可见赵普对于赵家夺得后周政权的重要作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来自赵普之口,赵宋建立之后的“杯酒释兵权”同样来自于赵普的计谋。

当然,更大的功劳是赵普对赵匡胤取代后周的重大作用。赵匡胤兄弟行伍出身,不善于交际,而赵普从始至终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把宰相等人拉为赵匡胤的阵营,串联百官,最后时机成熟献计“黄袍加身”,和翰林学士陶谷准备“禅让书”,功劳居伟,开启了宋朝文人治国的开端。


十结社兄弟,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底气。前面提到赵匡胤多年行伍,带兵打仗,自被柴荣引为亲信以后,地位官位不断上升,加上赵普的活动,赵匡胤有了结社十兄弟,个个都是军队中的重要将领,在赵匡胤篡位后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尤其以石守义最为重要,也是赵匡胤自己的亲信,在兵变之后打开城门的就是石守义,也是赵匡胤兵变之前留守在京城的最核心心腹,控制京城防务,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大军进城。建朝之后,石守义先后带兵打败多处节度使叛变,显然无论建朝还是之后,都是赵匡胤的左膀右臂。

总结

综上,并不是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没有心腹忠臣,而是掌握军事的核心心腹就是背叛之人,并辅以文臣武将一套班底,取代后周黄袍加身,可以说是天命难违,水到渠成。

肥莹莹

肥莹莹

赵匡胤,本是后周的无名小卒,但是他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板,柴荣。

在柴荣时代的后周权力格局中,赵匡胤只是一个“新晋高管”,嫩的很,当时能够左右后周命运的大人物是郭威女婿张永德,郭威外甥李重进,以及老将韩通,李筠等人。

在五代十国那个年代,哪有什么信任可言,一言不合就动手宰皇帝。因此,在柴荣去世前,他重点防范的是手握重兵的皇亲国戚和拥兵自重的藩镇老将,为此,柴荣特意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权力制衡系统。

他把后周权力系统分割为四部分,分别是文官,殿前军,侍卫军,藩镇。

文官不领兵,但是具有调兵权,武将领兵,但是无权调动,实现“文武制衡”;禁军主内,藩镇主外,实现“内外制衡”;提拔赵匡胤担任殿前军都点检,以对抗李重进,韩通等老将,实现“新老制衡”;禁军中分设殿前军和侍卫军,与地方藩镇实现“三角制衡”。

柴荣的这套操作系统,可以说是防止了一切篡位的可能,充分的为他的宝贝儿子柴宗训保驾护航。

在柴荣心里,他怀疑所有人,就是没有怀疑过赵匡胤,不仅仅是因为赵匡胤是他的心腹,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是他新提拔上来的,还嫩的很,不具备造反的可能。

但是,恰恰是这个嫩的发绿的“新晋高管”赵匡胤,摧毁了柴荣精心设计的后周权力操作系统,篡夺了后周的江山。

文臣误国,范质的一个私念断送了后周江山

柴荣,在历史上绝对算得上一世雄主,被很多人推崇备至,但凡写到柴荣,评论区里都是一顿夸赞,谁说柴荣不好,立马有人回怼。

事实上,柴荣也确实有雄心壮志,他曾经问宰相王朴:“你看朕能当多少年的皇帝”,王朴说:“怎么也得当个三十年吧”。柴荣哈哈大笑:“如果朕能当三十年皇帝,那么一定会用十年时间统一天下,十年时间安定百姓,十年时间让天下太平”。

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柴荣如果真能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那么对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幸事,可惜,老天没有给柴荣这个机会。

公元959年,柴荣带兵北伐辽国,42天的时间,连克三关三州,收复17个县,按照柴荣的计划,收复幽云十六州指日可待。

但是,就在当年的5月,柴荣突然生病了,不得已他从雄州返回了开封。回到开封的柴荣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撤掉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改由赵匡胤担任。就是这个任命,改变了赵匡胤的命运。

我们先来说一下,这个“殿前都点检”是个什么官。

柴荣刚刚继位的时候,契丹和北汉欺负柴荣是个生瓜蛋,派出联军攻打后周,当时很多大臣们都很悲观,认为后周也会和其他五代十国一个命运,二世而亡。

柴荣是个有血性的汉子,带着军队就和契丹,北汉联军硬刚,爆发了著名的“高平之战”,也是这场战役,奠定了柴荣在后周的地位。

在这场战斗中,身为禁军侍卫军的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樊爱能和何徽两名主将,居然不战而逃,回到开封后,两个人就被柴荣给砍了。

砍完这两个熊包后,柴荣觉得,侍卫亲军太不靠谱了,必须要组建一支新的队伍,这支队伍,要绝对听从自己的指挥,兵贵精不贵多,于是,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负责整顿军纪,招募新兵,任命妹夫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统帅这支禁军。这支队伍,被称为“殿前司”,或者“殿前军”

因此,这个“殿前都点检”可以被视为是中央军总司令,地位非同小可。

我们再来说一下,柴荣为什么要撤掉张永德。

郭威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无儿无女了,他一家老小都被后汉皇帝给杀完了,所以,郭威只能从自己的近亲属里寻找接班人。

当时有资格来继位的有3个人,一个是郭威的养子柴荣,一个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一个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

最后,郭威挑中了柴荣,为了怕外甥造反,他特意让李重进给柴荣磕头,认下了君臣名分。

因此,柴荣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张永德造反,毕竟,柴荣的儿子柴宗训才6岁,那个年代,杀皇帝比杀鸡还容易。

而且,在北征辽国的途中,柴荣无意中得到了一个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的字样,点检是指谁,当时的张永德还是后来的赵匡胤,看来,上天在提示柴荣,可惜,柴荣会错了意。

最后我们说一下,柴荣为什么选中了赵匡胤

赵匡胤的发迹,始于高平之战,当时樊爱能和何徽逃跑,导致士兵士气低落,关键时刻,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并和张永德二人各率领2000弓箭手,拼死抵抗,最终大败敌军。

高平之战后,赵匡胤正式成为柴荣的心腹,官至殿前都虞侯。而柴荣也是看中了赵匡胤的忠心,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在军中根基不深,没有派系。

第二件事,任命魏仁浦为宰相,总揽行政,范质和王溥辅政,并增补王著为相。

如果说,第一件事是解决军事和武将问题,那么第二件事,就是解决行政和文臣问题。

在定下“一正两副”的行政领导班子之后,柴荣还不太放心,他想把自己的老部下王著给提拔上来,进入“行政班子”。

偏巧,范质和王著是死对头,范质一直看不惯王著,觉得他整天酗酒,没有一个大臣的样子,于是,范质决定压下柴荣这道命令。

当时,柴荣身边只有赵匡胤和范质两个人,于是,范质就和赵匡胤私下做了一笔交易,赵匡胤帮助范质隐瞒柴荣的第二道命令,而范质也会在方便的时候给赵匡胤以帮助。

就这样,一个文臣,因为一己私念,为将来的黄桥兵变埋下了隐患。

柴荣去世后,他儿子柴宗训继位,因为只有6岁,所以由他的母亲符太后垂帘听政。

孤儿寡母,恰逢乱世,如果没有人出来造反,那简直就不符合电视剧情节,导演都不答应。于是,赵匡胤主动站了出来。

公元960年,也就是在柴荣去世的第二年,有传闻契丹和北汉的联军再次攻打过来,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契丹和北汉就是这个尿性,喜欢趁着别人皇帝死的时候攻城略地。

这个时候,赵匡胤找到了范质,主动要求领兵出战。范质因为欠赵匡胤一个人情,答应了赵匡胤的请求,下达调兵令,让赵匡胤领兵出征。

结果,在陈桥驿,赵匡胤就上演了“黄袍加身”,完美照抄了郭威当年的“作业”。

听说赵匡胤造反,三名老将韩通,李重进,李筠纷纷起兵平叛,结果,韩通刚出门就被赵匡胤手下王彦升给砍了,李重进和李筠最后兵败自焚。

就这样,赵匡胤以火箭般的速度,实现了三连跳,完美的从一个普通士兵逆袭到了开国皇帝。

心腹造反,赵匡胤的操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如果柴荣泉下有知,知道是赵匡胤篡夺了他的江山,一定惊掉了下巴,因为在他设计的权力制衡系统中,赵匡胤只是小小的一个代码,根本就不是他防范的对象。

有人说,赵匡胤是柴荣的心腹,让他当殿前都点检,就是为了让他给柴宗训保驾护航。

如果你这样说,那你真是小看柴荣了。五代十国那个年代,节操碎了一地,自己亲儿子都不一定能信的过,柴荣凭什么会信任一个非亲非故的赵匡胤,这样说,只不过是后人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故意制造出来的舆论。

在五代十国时期,谁的拳头硬,谁就能当皇帝,为了让手下的拳头都硬不起来,柴荣可谓是煞费苦心的设计了“四大制衡系统”。

第一,文武制衡

后周的军事力量,主要分为禁军和藩镇两大部分,为了防止武将拥兵造反,柴荣把调兵权分配给了属于文官的枢密使,武将领兵而没有调兵权,文臣有调兵权,但是不能领兵出战。

这样就把军队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了,武将只有撅着屁股干活的份儿,别有啥非分之想。

第二,内外制衡

唐朝末年,就是因为藩镇的力量大增,皇帝的禁军又掌握在宦官手里,导致皇帝被架空,才被朱温给篡夺了江山。

为了防止悲剧重演,柴荣加强了中央禁军的军事实力,全部禁军人数在14万左右,而且由皇帝亲自掌握,成为后周最主要,也是军事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

在地方上,仍然任命有节度使,这些节度使也拥有军队,就是藩镇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边防。

如果藩镇造反,中央禁军有绝对的平叛能力,如果禁军造反,藩镇同样可以进京勤王。

第三,新老制衡

柴荣继位后,无论是藩镇还是禁军,基本上都是郭威时代留下的老将,人老就容易成精,况且,这些人都是跟随着郭威打天下过来的人,论功劳,哪一个都能算得上是开国元老。

因此,柴荣特意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统帅中央禁军,就是为了用赵匡胤来制约这帮老将。

第四,三角制衡

前面我们说过,赵匡胤和柴荣非亲非故,柴荣凭什么就把赵匡胤当心腹,就凭高平战场上的一次良好表现吗?那柴荣是不是也太感情用事了。

事实上,柴荣对赵匡胤也是防范着呢。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三股军事力量的主将安排情况。

首先来看殿前军。

殿前军是中央禁军中的禁军,是柴荣绝对的嫡系部队,他有4个领导职位,分别是一把手“殿前都点检”,二把手“殿前副都点检”,三把手“殿前都指挥使”,四把手“殿前都虞侯”。

其中,一把手是赵匡胤,二把手是赵匡胤的结巴大哥慕容延钊,三把手是石守信,四把手是王审琦。石守信是柴荣一手提拔,可以说是安插在殿前军的一枚暗棋,可惜后来被赵匡胤收买了。

其次来看侍卫亲军。

侍卫亲军是老禁军,人马数量比殿前军要多,有4个领导职位,分别是一把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二把手“侍卫亲军副都指挥室”,三把手“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四把手“都虞侯”。

其中,一把手是郭威外甥李重进,二把手是老将韩通,三把手是高怀德和张令铎,四把手是韩令坤。这里面,除了韩令坤是赵匡胤的人,其他四个人都是郭威时代的老将。

再来看藩镇。

北方,由柴荣的岳父符彦卿出任天雄军节度使,坊北汉和契丹;南方,由李重进担任淮南节度使,防南唐;西方,由向拱坐镇;东方,由赵匡胤担任归德节度使。

从这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上可以看出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替,任何一方势力都不可能做大。

而赵匡胤,也仅仅是这个庞大的权力结构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并且,赵匡胤一无根基,二无派系,当上这个殿前都点检也没几天,柴荣是怎么也不会想到,他防住了所有人,最终造反的却是他一手提拔的“新晋高管”赵匡胤。

幼子继位,在乱世中注定就是一个悲剧

作为一名老父亲,柴荣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宝贝儿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柴荣英明一世,在传位的问题上,还是犯了一个错误。

父传子,子传孙,这种皇位继承方式,在大一统王朝的和平年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毕竟天下太平,谁当皇帝都一样。但是,在五代十国那个绞肉机式的年代,传位给一个6岁的孩子,无异于把他推向火坑。

别说传位给一个孩子了,就是传位给一个成年人,在五代十国中,能传过2代的能有几个?

后梁,传了一代,后唐,传了一代,后晋,传了一代,后汉,传了一代,后周,勉强传了2代。

在传位这个问题上,郭威和赵匡胤是比较聪明的。

郭威当年虽然老婆孩子全部被杀光了,但是当了皇帝以后照样可以再生呀,但是,郭威没有,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培养柴荣,因为他知道,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他的后周分分钟就会玩完。

赵匡胤也是,他之所以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赵匡胤真的把皇位传给儿子,那么五代十国将会继续上演下去。

正是有了赵匡胤和赵光义这两兄弟的接力,才稳定住了大宋江山,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一个繁荣的盛世。

柴荣就是命运不济,英年早逝,才39岁就去世了,如果柴荣不死,那么结束五代十国,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很有可能就是柴荣了。

但是,机缘巧合之下,上天选择了赵匡胤,真是应了那个小木板上所写的“点检做天子”,只不过,这个“点检”不是柴荣所想的张永德,而是后来的继任者赵匡胤。

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就是范质,没有范质的调兵令,赵匡胤也不可能调动兵马,趁机造反。

这个范质,最终也没落到什么好,赵匡胤当上皇帝没多久,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柴荣精心谋划,设计出一套完美的防御系统,没想到,最后还是留下了一个小小的Bug,被赵匡胤给抓住,然后一把“黑”掉了。

nVIDIADriver

nVIDIADriver

柴荣自然是有一些忠臣的,但是赵匡胤在称帝之前,也有一帮自己的势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义社十兄弟”。其中势力最大的有石守信、王审琦、李继勋、韩重赟、刘廷让等人,他们在柴荣在世之时,就已经掌握实权,身居高位。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周世宗柴荣在驾崩之前就已经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调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防止他死后武将篡位。其主要措施就是将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调离京城(他之前的职位正是殿前都点检),同时又将赵匡胤提拔,用以制约郭威的外甥李重进。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得以跻身高层。

而赵匡胤的“敌人”也不少,他们可能是忠于后周的,最起码和赵匡胤不是一路的。其中就包括刚才说到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还有副都指挥使韩通(此人成为赵匡胤登基的过程中唯一被杀的人)。在地方上,还有潞州节度使李筠(此人后来最终起兵反抗赵匡胤,并被镇压)。

除此之外,曹彬(后来成为宋朝第一梯队的大将)、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此三人为柴荣临终托孤的大臣)等人都和赵匡胤没有明显的特殊关系。

在这些人中,只有李重进和李筠顺利起兵抵抗赵匡胤,但最终都被平定,身败名裂。韩通在京城没来得及组织队伍就被杀了,最终被赵匡胤追认为后周的忠臣。而曹彬以及三位宰相,后来都顺从时势,成了宋朝的大臣。

可以说,赵匡胤登基之前虽然是有了自己很大的势力,但是如果不是学习周太祖郭威的“率兵外出抵御契丹入寇”这一招,他不论通过和平还是暴力手段建立新政权的胜算都不是很大。

∝

宋太祖早年投奔后周太祖郭威,屡次立功,郭威驾崩以后遗诏就是柴荣即位、称后周世宗,后来柴荣驾崩,周恭帝即位,这时候赵匡胤已经翅膀硬了,赵匡胤其实就是功高盖主,手握重兵,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了周恭帝,贬为“郑王”,优待柴氏,还赐给免死金牌。

后来赵匡胤也记住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杯酒释兵权”,优待将领,结束了唐朝以来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

柴荣的心腹其实就是赵匡胤,后周一直以来都重用赵匡胤。宋太祖也善待柴氏一族,稳固柴氏留下的江山。

yourhidens

yourhidens


谁说没留?

柴荣病危之时,也知道儿子柴宗训年幼,让他即位的话肯定会导致主少国疑的局面,所以特地给他留了个心腹。

这个心腹就是后来一边嚷嚷着我不能对不起柴荣,一边开开心心穿黄袍的赵匡胤。


柴荣把赵匡胤留给柴宗训,是想让赵匡胤辅佐柴宗训,可是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赵匡胤也会有取而代之之心。

当时的历史环境自从朱温建立后梁以来,其实就已经陷入了怪圈,那就是谁手上有兵谁就当皇帝。

拿后周的建立者郭威来说,他原本也算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留给儿子刘承祐的托孤大臣,可是最后还是取刘氏而代之了。

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手握重兵。

柴荣或许在决定让赵匡胤担负起辅佐柴宗训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顾虑,就是担心赵匡胤可能也会去柴氏而代之。

可是,柴荣一来也无人可用或者说无人可信了,二来也是因为他认为赵匡胤会对柴家足够忠心。

毕竟赵匡胤能够崛起离不开郭威和柴荣的知遇之恩和提携重用之恩,柴荣和赵匡胤也算是亦君臣亦兄弟的关系。

所以,柴荣就在临死之前把赵匡胤直接提拔到了殿前都点检的位置,让赵匡胤直接掌控了禁军。

赵匡胤接任殿前都点检之前,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其实是柴荣的妹夫张永德,这就是说柴荣对赵的信任远胜于张。

只不过赵匡胤后来还是辜负了柴荣的这份信任,依仗着柴荣给他的权力,抢走了柴宗训的皇位。

这一点不能说柴荣没有过任何担忧,只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那个曾经和他一起打拼的兄弟而已。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这么轻易地就取代柴宗训,原因不外乎这三点。

首先这是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所致,没有人愿意再讲什么忠义,谁拳头大那就谁来当皇帝。

郭威不就是这么干的吗?所以赵匡胤取代柴宗训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动,毕竟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后周群臣完全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就是换了一个老板,帮另一个老板继续打工而已。

其次就是柴宗训当时过于年幼,他即位的时候才6岁,完完全全就是一个还没懂事的孩子,孤儿寡母的容易被欺负。

这会让后周的群臣产生担忧,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别说实现柴荣的雄心壮志了,就是怎么带领后周走下去都是一个难题。

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更愿意追随一个已经打拼了很多年,有着丰富经验并且手握重兵的赵匡胤。

最后最关键的就是赵匡胤当时已经成为了禁军最高统领,手握重兵,这个时候赵匡胤的拳头最大。

而且对于那些支持赵匡胤取柴宗训而代之的人来说,只要赵匡胤成功了,那么他们的屁股就可以往上再挪一挪。

那个时代的人,其实对所谓的“从龙之功”还是很痴迷的,毕竟一旦成功了,那就是封侯拜相的好处。



这三个因素最终促成了赵匡胤的成功,让他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年幼不懂事的柴宗训,从而建立了宋朝。

只是终究还是可惜了柴荣,本来可以成为一代雄主,却因为身体的缘故而提前退场,否则他的成就必然远在赵匡胤之上。

星龙海

星龙海

柴荣如果和赵匡胤在黄泉相见,柴荣的第一句话就应该是:“万万没想到,你小子居然叛变了!”作为柴荣手下的第一心腹,柴荣本身对他的防范就过于疏松,这直接导致了赵匡胤能够兵不血刃的篡夺政权。

赵匡胤是柴荣一手扶植起来的政治力量,柴荣将他作为心腹忠臣,却不料自己被心腹忠臣给出卖。

柴荣做皇帝时候的处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稳当,而是处处暗藏杀机。后周太祖郭威传位给养子柴荣,然而自己的女婿张永德与亲外甥李重进却掌握着京畿戍卫的重要职责。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掌握着殿前禁军,亲外甥李重进为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也就是说,京城内外的军权基本上都没在柴荣手中,这样的皇帝如坐针毡。

郭威不仅给了柴荣帝位,更是给了他一副枷锁,将他牢牢钳制。柴荣自然不能长久的生活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政治格局之下,于是,赵匡胤出现了。

赵匡胤是后轴比较能征尚战的将军,因为和先帝的郭氏集团没有什么利益关系,所以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柴荣的心腹。在赵匡胤军功的配合之下,很快便被柴荣提拔成为了亲军二把手,地位仅次于张永德。

“点检作天子”,张永德“落马”

“点检作天子”这一历史事件已经广为人知,大概意思就是柴荣在征讨契丹途中得病了,卧病之际在文案上发现了一个袋子,袋子里面赫然出现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点检”指的就是殿前都点检,也就是张永德。柴荣顿时生疑,怀疑张永德要谋逆,所以将其罢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关于这件事情,史学界一直有所争论。一种观点是柴荣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贼喊捉贼“,借故罢免张永德;另一种说法是赵匡胤为了获得更多权利,故意为之。总之,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就是赵匡胤成为了亲军最高统帅。这是的柴荣虽然病入膏肓,但是毕竟终于大权在握,不必瞻前顾后,所以一股脑的将郭氏集团的势力清除干净,死后传位给儿子柴宗训。

柴荣对赵匡胤并不是没有防范,死前的柴荣做了很多约束赵匡胤的举措。

首先,柴荣提拔了很多将领,包括为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禁军副总司令);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亲军副总司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骑兵总司令);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袁彦(陆军总司令)。这四个人都是用来分权制衡赵匡胤的,以免柴荣自己的遭遇复制到自己儿子身上,除此之外,柴荣还在朝堂之上维持了很多终于柴氏家族的文臣,以及利用外戚符彦卿的力量牵制内廷。

柴荣打好如意算盘之后便离开人世,柴宗训也顺利继位,但是柴荣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这一点点制约手段根本没有办法限制赵匡胤。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本来就是赵匡胤的党羽,只有韩通和袁彦可以稍微做一点抵抗。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挥师回京。韩通在一阵慌乱之中被杀,抵抗力量顿时瓦解,朝堂之上的文臣虽然有铮铮铁骨,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全部赵匡胤清理。剩下的外戚势力面对如狼似虎的赵匡胤,只能自保,后周王朝覆灭,宋朝开始。

听到这里,大家或许也都明白了为什么赵匡胤会“杯酒释兵权”,因为他太明白军权的重要性了。掌握的部队越多,越有话语权,自己是亲身经历过的。

结束语:柴荣其实留下了很多忠臣来维护柴氏王朝的统治,但是赵匡胤兵权实在是太大了。后周的灭亡并不是柴荣没有准备,而是执行效果不佳。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在长远的封建统治之中,赵匡胤就是一个典型。

M7211

M7211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