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lotus
柴荣的心腹就是赵匡胤啊

小饼干同学2046
问题是柴荣心里没逼数,五代乱世,想靠着赵匡胤扶持7岁的儿子继续当皇帝?以义子身份从郭威手里传来的皇位,自家占不住,就还到郭家一系的李重进、张德让。

ゅ≈小乖≈ゅ
0

爱江山不爱美人
灶烧柴 天注定 留啥都没用

chen4059
乱世不可立幼子,柴荣自己上位都千难万险,何况一个娃娃,托孤之臣必须是老实人才行,如霍光

尒◕‿◕周
赵先生和柴总的心腹吧[捂脸]

意犹为静
老赵就是一个

Jenny顾
孤儿寡母的柴荣后人 面对年富力强 手握重权及精兵的宋太祖赵匡胤 反抗只有死。禁军将领韩通护驾而死 获得优厚的待遇是那些曾经的忠臣良将唯一能做到的 宰相范质开始反对赵 黄袍加身 后勉强同意 其中也有交易 无论如何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 一切都是浮云

Apologize
周世宗柴荣,可谓是五代十国时期第一明君。可是,就是由于太过聪明,在弥留之际,自以为是的安排,导致柴家江山被手下心腹大将赵匡胤篡夺,令人唏嘘不已。
一.殿前司的崛起:禁军一分为二
五代始于后梁朱温,朱温本为唐末宣武节度使,称帝后,就以自己的宣武镇兵为禁军,禁军长官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到了后唐,改为侍卫亲军司,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继位。就在继位当年,北汉勾结契丹南范,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大胜北汉军队,是为“高平之役”。高平之战,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一战。经此一战,柴荣威望大增,彻底坐稳了皇位,开始着手建立强大的后周帝国。而之前默默无闻的赵匡胤一战成名,开始发迹,成为后周重要的将领。
柴荣有感于前代,侍卫亲军总领禁军实力过于强大,而高平之战前期,樊爱能、何徽等将领又不听号令不战自溃,于是开始着手整顿禁军。具体事宜交给了赵匡胤负责,选天下精壮补充殿前诸班,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卫亲军司之上。从此,后周禁军分为两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长官分别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其中,前禁军长官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
周世宗柴荣像
二.“点检做天子”:宿将张永德出局显德六年,刚做了不到六年天子的柴荣御驾亲征辽国,出兵仅四十二天,连下三关十七县,正准备攻打燕云首府幽州,结果突患重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在回京途中,发现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面有五个字,“点检做天子”。时任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
“天子, 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宁有种耶?”语出五代后晋悍将安重荣。
张永德的威望,让柴荣忌惮。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郭威的亲信,军中资历极深,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此前也是张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战后,就是张永德向柴荣建议整肃军纪,诛杀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的大小将领70余人。于是,张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点检职务,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虚衔,而都点检的职务,则落在了资历尚浅、并且为柴荣心腹的赵匡胤头上,加检校太傅头衔。
赵匡胤像
三.“巧妙”的权力拆分除了对张永德和赵匡胤的安排以外,柴荣安排的权力网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人,李重进、韩通、符彦卿、范质、王溥、魏仁浦。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的亲外甥,高平之战后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禁军大帅之一。李重进是个狠角色,论血缘关系,比柴荣更有资格继承后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时让李重进向柴荣下跪,以示贵贱,防止李重进争位。当时,中央禁军以他和张永德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张永德已被废,柴荣自然不放心将李重进留在中央。于是,李重进虽仍是侍卫司统帅,但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驻守扬州,防御江南的南唐政权。而侍卫亲军的实际指挥权在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
韩通,曾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信,同时也深受柴荣的重用。韩通征讨过后蜀、北汉和辽国,同时又主持开封城的扩建、修筑黄河河堤,是个全方面的人才。他性刚而寡谋,脾气暴躁,有个外号叫“韩瞠眼”,由于其不善于搞关系,和朝中大臣的关系都很一般,因此在柴荣病重之时被委以重任。在后来赵匡胤政变时,韩通是唯一一个想要率兵抵抗的,结果被杀害。
柴荣在病危期间,立魏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立七岁的皇长子柴宗训为梁王,皇储。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为后唐名将符存审第四子,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晋、后周、北宋五朝。其在后汉刘知远时期,就是实力藩镇,封魏国公。后周郭威时期,进封淮阳王,后为天雄军节度使,再进封魏王。符彦卿,是柴荣为自己幼帝寻找的强大外援。
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以范质为首相。范质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时期就是已经是宰相,为一时名相。王溥之前为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多次参与周世宗柴荣的重大决议,并且有善于选将的美名,此次被柴荣指定提升为宰相。另,二人再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参与管理军政。擢升原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并且依旧为枢密使,主管军政。魏仁浦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心腹,郭威临终前指定的辅佐柴荣之人,并且特意叮嘱柴荣,不要让魏仁浦离开枢密院,一定让其统领军政。最后,柴荣又擢升原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为枢密使,行左骁卫上将军,辅助管理军政。
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柴荣的权力安排了。最有实力的张永德、李重进,一个闲置,一个外放,解除禁军兵权。禁军交给“后起之秀”赵匡胤、“最信任”的韩通。赵匡胤资历浅,翻不起大浪。韩通耿直又不结党,可以监视所有人。同时,又以三个宰相分相权,而这三人又同时参与枢密,管理军政,在分军政权的同时又起到监视赵匡胤、韩通的作用。最后还不放心,又将多次担任东西京留守的吴延祚安插在枢密院,将军政权再次分割。地方上,安排符彦卿为外援,以防止中央生变。一系列的安排,可谓环环相扣,将行政权、军政权、领军权层层分割, 互相制衡,权力安排看似极其平衡稳固。
四.机关算尽太聪明:平衡轻易被打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世宗柴荣精心设计的平衡,轻易就被打破了。
首先,宰执集团就有问题。周世宗弥留之际,觉得三人为宰相还是太少,于是召见赵匡胤(武臣之首)、范质(文臣之首),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五代至北宋初期,宰相多为皇帝的潜邸旧人。王著在世宗柴荣还不是皇储的时候就已经是其幕僚了。可是,柴荣当时已经快去世了,范质认为王著一个嗜酒如命的人,不宜为宰相,结果就同赵匡胤商量了下,迟迟不发布任命,最后不了了之。范质确为名相,虽不结党,但是为人过于自负,这也导致了其日后仓促下令赵匡胤北征,结果赵匡胤军队在手,发动兵变。
其次就是次相王溥。王溥善于选将,自然也善于交将。宋代大文豪苏辙所著龙川别志里就记载,王溥曾经送给赵匡胤一座豪宅。次相结交武臣之首,本就是大忌。所以,很多人认为,赵匡胤最后兵变,王溥就是内应。其实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但是王溥与赵匡胤交好,自然也不会过于防范他,客观上为赵匡胤兵变提供了便利。
最后,柴荣指定的两位禁军实际的统帅也有问题。韩通,不善交往,而赵匡胤,很善交往。前文已述,殿前司本就是由赵匡胤具体选拔组建,自然轻易结交了一批精英将领。威望最高的李重进远离中枢核心,韩通以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的地位,想压制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本就很难。此时,范质等宰执集团又犯了一个大错:将袁彦排挤出朝。赵匡胤善于交友,而袁彦是极少的几位和太祖关系不睦的将领,时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的第四把交椅,本是限制赵匡胤的一枚好棋,结果被外放任陕州节度使。袁彦被外放后,禁军中排名前几位的将领如下:
侍卫亲军司:(1)都指挥使李重进(挂名) (2)副都指挥使韩通(实权) (3)都虞候韩令坤 (4)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 (5)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殿前司:(1)都点检赵匡胤 (2)副都点检慕容延钊 (3)都指挥使石守信 (4)都虞候王审琦
这份名单中,殿前司的石守信、王审琦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侍卫亲军司的高怀德、张令铎是赵匡胤心腹,在后来的陈桥兵变中均是头等的拥立之功。而韩令坤、慕容延钊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是宋史记载,“素与太祖亲善”。也就是说,后周帝国禁军系统,职位最高的九人中,除了李重进、韩通外,其余都是亲赵匡胤派。本该互相牵制的禁军两大系统,都安插进了赵匡胤的亲信。禁军如此,不知精心设计权力分割的柴荣,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最后一点,就是外援符彦卿也出了问题。他的前两个女儿,虽然先后为世宗柴荣的皇后,但是很不巧的是,他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作为外藩,中央生变的情况下本就很难迅速做出反应,再加上这层关系,只能说,天意难违。
如此权力格局,是柴荣生前没有想到的。虽然历史极力把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塑造成一种偶然、突发事件,但是细细品之,赵匡胤篡位在柴荣未死时便有预兆。而且,看出赵匡胤野心的人不止一个。右拾遗杨徽之就向柴荣建议过,“赵匡胤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世宗驾崩后,中侍御史郑起向宰相范质进言:“赵匡胤握禁兵,有人望。”韩微,韩通的儿子,也多次看出赵匡胤不是人臣,多次劝韩通除掉赵匡胤。最后,都没有实施。直到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创立北宋。时也,命也。

城上旗下
赵匡胤就是No.1。。。

sannia
老赵就是。

Lau慧筠
赵匡胤就是他留下来的心腹啊

衣衣
他最大的心腹就是赵

悠哈悠哈
柴荣其实挺厉害,可惜为赵匡胤做出嫁衣。主少国疑,柴荣是想到这一点的,赵匡胤本来是留下来防止小皇帝大权旁落的棋子,可惜反倒上位了。
要破主少国疑的局面很难,尤其是王朝初期和末期。就算越
赵匡胤自己不那么想,他的手下不想吗?大家一起升一级不好吗?!所以先帝都要搞权力平衡的手段,可往往平衡不了。因为最大的砝码是皇帝,要是这个砝码不够大,那平衡就无法掌握。

与歌
周世宗的猜忌之心是很强的。柴荣临终之时,为了防范武将夺权再次发生,他做了精心的布局:免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一职,让他镇守澶渊,远离皇宫,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因为赵匡胤在朝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威望,所以赵匡胤在柴荣眼中,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威胁。另外,赵匡胤的妻子符氏与周世宗的符皇后是亲姐妹,作为皇亲,没有篡位威胁的赵匡胤自然会更加忠于后周皇室。
而殿前都点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他掌管的是最为精锐的中央禁军。在后周,禁军分为两个体系,分别是殿前司和侍卫司,当时柴荣安排的侍卫亲军的老大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虽然侍卫司官职也很高,但是兵力却无法与殿前司相比。
赵匡胤在柴荣的心中一直都是一副忠臣的形象,而促使柴荣形成这样一种认知的首要原因就在于赵匡胤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也就是说表明工作做得非常到位,而柴荣则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喜欢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细节来判定一个人的人品。
有一次赵匡胤驻扎在滁州的事情被老父知道了,由于许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宝贝儿子,所以老父就直接跑到了滁州希望可以见一见赵匡胤,但是没有想到赶到滁州的时候,城门已经关了,但是赵匡胤拒绝开门,原因就在于柴荣下了命令,战争时期不能够随便打开城门,尤其是晚上,所以面对自己的老父亲赵匡胤拒绝了开门,坚决执行世宗的命令,让老父亲在城门外熬了一夜。
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周世宗柴荣非常的相信赵匡胤,所以觉得禁军的军权由他掌管非常的放心。
但是事不遂人愿,周世宗柴荣死了,然后七岁的恭帝登上帝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全部的军权,而那时契丹兵将要南下攻周,宰相等人还没有来的及分辨是真消息还是假消息的时候,急忙派赵匡胤率领军队北上御敌。当周军走到陈桥驿休息的时候,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赵普等人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人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而赵匡胤因为披了黄袍不得不叛变,随后赵匡胤便率领着军队回到开封,,威胁周恭帝禅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