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苏联力压美国,为何还是被美国活生生的给拖垮?

最新跟帖
旸子

旸子

苏联从根本上不是压垮的,而是戈尔巴乔夫盲目崇拜西方化自已搞垮的。

乐某人●ω●

乐某人●ω●

看起来是如此,70年代的苏联看似在综合国力方面和美国的差距前所未有的缩小,甚至在军事领域还一度超越了美国。但最终这个庞大的国家还是解体了,令人唏嘘不已。

●事实上,冷战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博弈,前苏联在70年代力压美国完全是虚假繁荣,外强中干。巅峰时期苏联的经济总量达到7000亿美元,接近同时期美国的70%,这是哪怕后来的日本都为曾达到的高度,人口1.3亿,1975年苏联人均国民收入达到同时期美国的67%,而石油资源极其丰富赋予了苏联强盛的强大基础,在七十年代之后苏联石油产量翻了1300%,国际油价翻了四番,使苏联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当时苏联的工业实力同样非常强大,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二,多个工业部门的产值位居世界第一,如1978年苏联钢铁产量达到1.5亿吨,达到美国的150%,经济实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此时的美国遭受到1973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正在行战略收缩,但即便这样前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未能实现赶超美国。

●而前苏联这一切强盛都是建立在短期石油暴利和穷兵黩武基础上的。前苏联赶上了国际油价连翻四番的大好时机,却恰恰也丧失了改变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机会。国防预算一度达到经济总量的15%,与美国展开全方位的军备竞赛和势力扩张,前苏联将自己的战线拉的过长了,阿富汗战争让苏联深陷泥潭近十年,而前苏联一票华约盟国还都依赖苏联的全方位援助才能维持生存。可以说,苏联是在自己并不如美国雄厚的国力基础上消耗着比美国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更多的资源。

●国际油价在80年代暴跌以后,前苏联衰颓之势已经露出迹象,美苏实力根基上的不对等也慢慢体现出来。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国内民族矛盾艰深、百姓生活困苦,阿富汗战争空耗大量国力,美国的以“太空大战”为口号的军备竞赛继续撕扯着前苏联的国力。最终在美国和平演变和苏联内部自我矛盾无法调节之后,这座大厦最终倒塌。

良良子123

良良子123

20世纪70年代初期,苏联开始在冷战中占据上风,同时期的美国受到越战失利的影响,在冷战中逐渐处于守势。然而苏联的优势并没有保持太长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国内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危机,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解决危机,却已经无力回天。1991年随着加盟国的先后独立,雄霸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最终宣布解体,持续40多年的冷战,最终以苏联的失败告终。


苏联反超美国的过程

由于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积蓄了足够的实力,在20世纪50年代时期,美国的发展速度明显领先于苏联。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综合国力一度碾压苏联,在军事和经济领域都有着巨大的优势。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美国依仗着国力强大,表现出不惜一战的态度,实力较弱的苏联只能被迫从古巴运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为了获得同美国抗衡的实力,开始大力发展核武器。经过数年的积极扩充,到了70年代初期,苏联不仅在核力量上反超了美国,在常规力量上也跟美国不相上下。


苏联发展不平衡

虽然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从军事实力上反超了美国,但是在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一直都不如美国。除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实力之外,苏联在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经济实力等方面都落后于美国。

而且苏联的工业体系主要为军事重工业服务,苏联的民用工业和轻工业都十分的落后,整体工业水平发展严重失衡。苏联就像是一个瘸腿的巨人一样,看似十分的强壮勇猛,实际上却已经百病缠身。


苏联盛世下的危机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综合国力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整个苏联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一面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一面是排着队领面包的市民。苏联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苏联整体发展的失衡,成为了苏联解体的重要矛盾根源。

为了缓解多年发展不平衡留下的矛盾,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进行了改革,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没能改变苏联的困境,反而加快了苏联解体的速度,最终苏联在1991年轰然解体。

总结

苏联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力压美国,主要是因为苏联的发展不平衡,将大量的人力物力都用在了军工业的发展上。也正是因为苏联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危机,并且最终以解体的结局收场。

o幸福小妞o

o幸福小妞o

体制没有活力,不允许反对意见,无法修复缓解社会矛盾,以至于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没有创新思想,公有经济受到政治影响没有创新能力,腐败,贪污,特权横行,最终国家像头笨像慢慢被体制拖垮。

蓝岸忧蓝

蓝岸忧蓝

苏联没有被欧美经济制裁,但战略发展技术受到限制出口,但由于苏联庞大的间谍系统非常出色,高科技流向苏联根本挡不住,但由于苏联把全部力量都用于发展军事,其他方面就捉襟见肘,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久而久之就力不从心

维也纳森林

维也纳森林

因为苏联在强的时候没有拉共产主义国家建立脱离美元结算体系,去建立以卢布为结算货币的体系,苏联输就输在了经济上,他是在以美元结算的货币体系里跟美国搞军备竞赛,

小嗡

小嗡

答:说到底,制度决定一切,性格决定命运

佳佳猪

佳佳猪

因为苏联是专制制度,专制制度最终是会垮台的。

钟晓音小猴子

钟晓音小猴子

这个问题依旧首先要从苏联的最为基本的生产体系上说起。

众所周知,因为斯大林个人思想,和苏联在二战所处的地位的原因,苏联更加注重发展重工业,所以苏联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体系非常完整,军事工业也非常发达。当然,这种发展模式也使苏联的轻工业极度落后,尤其以农业上的落后更为直观,上述问题是从民生和一部分基础上来看的。

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其实是苏联的斯大林式的政治制度的弊端上,和其它一系列历史问题,而上述问题,在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后所有的问题都开始渐渐凸现,并最终引发矛盾。

第一,从历史上看,苏联从巴尔戈乔夫开始的前几任领导人,虽然都想进行改革,但是最终都变成改良。巴尔戈乔夫本人想推翻斯一部分大林模式的制度,重新开始从制度上改革。

(1)指导思想推行多元化

(2)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3)经济上推行私有化

(4)军队建设上推行非党化、非政治化

上述行为其实已经有向西方部分制度靠拢的倾向的。很明显,巴尔戈乔夫已经背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和政治方针,与此同时,几乎瞬间开发的言论却使苏联民族在大量的,混杂的信息下,变得迷茫。

多党制也意味着原本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苏联,将加入多个阶级,共同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已经瓦解,苏共的权威和领导力被削弱。

而此时的苏共,内部也陷入权利争夺,苏共其实已经腐朽,从内部糜烂了。

这时,一叶利钦为代表的各加盟国实力,开始引导,加快苏联的分裂。可以说这时,苏联总体上从上层领导,内外压力,经济方面都已经标志着苏联分裂已成必然。

至于分裂后的俄罗斯,可以说是苏联改革后留给世界的最大遗产了。

总结:苏联的分裂有内外各方面原因,而内部的因素才是最主要的,苏联留下的严重历史隐患,领导人和领导层的失策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

有问题尽管提出和补充,作者并不认为自己的回答很完美グッ!(๑•̀ㅂ•́)و

拥抱

拥抱

首先苏联从来没有力压美国,除了武器数量其它所有方面落后,苏联制度一直有问题,否则不可能一建国就出现大面积饥荒饿死人,后来又是大规模迫害搞死中上层人,跟德国二战打的那个惨,如果说俘虏意大利军队能抓几亩地,那么俘虏苏联人就有多少公顷,一个工业稍微比德国差的国家,有二三倍对方人口,几十倍对方的领土资源,被打成那个怂样,还好意思吹,全世界被俘虏最多的就是苏联人。后来之所以苏联要跟美国竞争,就是害怕自己倒塌,他们知道自己是神魔玩意,自己没办法搞好经济,就从其他国家榨取,武力还打不过,就不停搞军事,苏联真是实力远不如美国,他的GDP都是按照官方汇率算得,真要按照市场经济购买力算,就得打个五折,他所有产品都不行,就是因为垄断国内市场,唯一武器比较厉害,就是因为跟美国竞争,美国只用了百分之五的产值,就死死压住苏联,苏联全国全都服务军工那也没搞过美国。

呆子

呆子

七十年代是自冷战开始至结束期间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冷战1947年-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

说到他的特殊,并不是苏联真的在实际意义上超越美国了。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到了1980年,苏联GDP实现创纪录的7054亿美元,这是苏联期间最高的一次,而同比只相当于美国的67%。

但是人们提到七十年代,都普遍认为那个时期的苏联是超过了美国的,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只有了解一下那个时期苏联发生了什么?

1964年10月,在赫鲁晓夫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发动了“十月政变”,解除了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的职务。并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政策进行了调整。之后勃列日涅夫分两个阶段完成了他所制定的改革计划。

第一个阶段:

1,调整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

2,积极营造与巩固权力;

3,探索改革与全面推行新经济体质。

赫鲁晓夫在台上时,苏联整体经济实际上已处于混乱状态。因此,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正在执行的政策。通过后期评估,他的这些举措颇具成效。

除了政治上的调整,勃列日涅夫在农业方面也进行了大的改革,完全实行经济核算制,让大部分利润留给个人支配,而不再是上缴预算。

1964年7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法律实施后,农庄的社会保证与保险基金1/3来自于农庄,2/3来自国家预算拨款。有数据显示,从1965年到1982年,按法律规定领取优抚金的农庄庄员人数由800万增加到1080万人。

1973年开始,苏联在农业方面的投资总额占到了国民经济总额的30%,在当时世界各国中居首位。

勃列日涅夫对于工业的改革是建立在农业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的。改革遵循了三项基本原则:

1,扩大企业经营理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管理经济由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转向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作用;

3,贯彻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改革的举措,使苏联在1965年改组后到1970年短短五年时间,加盟共和国(包含地方)所属工业产值与联盟所属工业产值各占50%左右。

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的三项原则与目标,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勃列日涅夫执政的第八个五年计划经济状况要好于赫鲁晓夫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作为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再载入苏联历史的”

------俄罗斯学者菲利波夫

七十年代的苏联人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沙滩,很多家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汽车(汽车拥有量还不及美国三十年代水平),有了更多的可分配私有财产,农业和工业水平达到了战后最高水平。虽然整体上与美国还是有巨大差距,但是国民幸福指数达到了历史最高最高水平。因此,才会有人认为苏联在七十年代是超过美国的。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么说也并不为过。



cynyu

cynyu

苏联经济最强的时候是1975年,当时苏联的经济总量达到了美国的3分之2,但是这时候的苏联政府在内政,经济,和外交上结连犯错,70年代尼克松访华,美国完成了战略收缩和止血,但是这个时候的苏联缺没看到和中国改善关系的重要性,当年的苏联政府就像,第领导层混乱的管理照成苏联天灾人祸不断,想想苏联在80年代,先是天天办国桑,然后在加上切尔诺贝利爆照和后面的天然气管道爆照,什么样单位国家能经受这么多打击啊,第三就是戈尔巴乔夫胡乱改革,比如在苏联集体农庄没有实现土地联产承包的时候,在市面上没有大量生活物质,就搞私有化,一定照成物质紧缺啊,再比如戈尔巴搞禁酒令下令砍伐格鲁吉亚的葡萄园,

woaipippo

woaipippo

前苏联解体其实并不是仅仅因为美国的压力,而是他的所谓优越性把自己拖垮了,因为所谓教育看病不要钱,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地打击了主观能动性,加上苏联前领导人的“新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主要是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逼迫下苏联解体了。

wwjdthw

wwjdthw

因为你说七十年代苏联力压美国没有证据,相反我道觉得着美国已直力压苏联。

Warm-眉

Warm-眉

这个问题有瑕疵啊!

首先,所谓的苏联“力压”美国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史上根本不存在。

之所以出现“苏强美弱”、“苏进美退”的格局,是因为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深受1961-1975年抗美援越战争、1973年石油涨价导致的经济危机以及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影响,使得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不得不由攻势转为守势,并不断谋求与东方大国恢复正常关系。

而同时期的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代重拾斯大林模式,使积重难返的苏联走上了回光返照的道路。

但此时的苏联,综合国力仍然远远不及美国,根据以往统计资料,巅峰时期的苏联GDP也不过是美国的80%。

而这样的苏联也绝对不是“活生生”的,而是“死邦邦”的。由于积重难返的内部矛盾是瓦解苏联的最大推手,所以苏联也不是被美国拖垮的。

根据世界历史的发展经验,小国家是难以诞生战略级大师的,例如德国和日本。但苏联用活生生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苏联也不可能诞生战略级大师。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是在赫鲁晓夫被政变赶下台后,互不相让的苏联高层内部派别相互妥协的结果。也就是说,此时的勃列日涅夫是最没有能力和影响力的人,更是大家都放心的人。

有这样的苏联最高统治者,苏联的命运可想而知,而苏联解体的祸根就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种下的。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经过激烈争夺,成为苏联的新任领导者。针对斯大林模式逐渐阻碍苏联发展的现实,雄心勃勃的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在政治上全面否定斯大林,经济上实行玉米革命,外交上主张与美国分享世界霸权等。

但赫鲁晓夫的改革太过激进,难以扭转积重难返的斯大林模式,且触犯了斯大林时期培养起来的特权阶级利益,这使得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政变赶下台。

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因为能力有限,选择了重回斯大林模式的道路,这让苏联经济出现了一定的恢复。

再加上此时的中东阿拉伯国家因以色列问题与美国交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掀起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靠出口石油资源创汇的苏联因此受益,苏联经济获得了更大幅度的增长。

但苏联国内问题并未得到改善。相反,延续斯大林模式的勃列日涅夫培养了更大规模的特权阶层,大大激化了苏联社会矛盾。尤其是进入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得到缓解,石油价格回落,苏联经济增长再次陷入停滞,国内矛盾开始集中爆发。

在无力解决内部问题的情况下,勃列日涅夫想到了通过发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视线的方式。于是在1979年,苏军大规模入侵阿富汗,但很快陷入10年战争的泥潭。

在苏军侵略阿富汗的时间内,苏军鼎力支持的越南还在中南半岛与东方大国进行着长达10多年的轮战,越南被打得半死不活的同时,苏联也被拖得精疲力竭,支援越南越来越成为苏联的沉重负担,苏联也最终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拖拽中轰然崩塌。

可以说苏联的最终解体,和积重难返的斯大林模式密不可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的“倒行逆施”,苏联的最终垮塌势在必行。

而美国在苏联解体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联合东方大国制约苏联。

东方大国在50年代后期与苏联关系恶化,并在1969年成为不共戴天的死敌。珍宝岛事件爆发后,苏联一度想要对东方大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虽然因美国的核威胁,苏联最终作罢,但两国关系从此跌入冰点。

以珍宝岛事件为契机,东方大国和美国关系逐渐正常化。1979年,两国建交,东方大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通过越南拖垮苏联的战争也在这一年爆发。

正是两国的默契合作,苏联最终崩塌解体,横在我国头顶的红色帝国烟消云散。

其次是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即利用美国的高技术优势建立空间武器系统,将美苏争霸的领域由地球引向外太空。

但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解密文件,“星球大战计划”不过是美国为拖垮苏联而采取的宣传手段而已。但事实证明,苏联确实上了美国的当,在经济捉襟见肘的同时上马如此高投入的项目,苏联必定很快入不敷出而最终崩溃。

再次是操纵全石油价格调戏苏联。

虽然苏联重工业发达,但石油出口仍然是创汇的重要手段。而美国在二战后虽然没有大量出口石油,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市场掌握了石油的定价权,这意味着美国能够在石油出口上卡苏联的脖子。

而美国也正是通过影响全球石油价格的涨跌,不断压缩苏联的资源优势,最终让苏联轰然崩塌。

最后是扶持代理人瓦解苏联。

勃列日涅夫之后的戈尔巴乔夫,在经济和军事改革等通通宣告失败后,转而寻求在政治改革中有所突破,但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苏联加盟国开始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离心离德。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国家见缝插针,扶持叶利钦等代理人成为瓦解苏联的急先锋。

当叶利钦等代理人推倒苏联这个红色帝国后,西方资本趁机大量低价收购苏联国有资产,完全摧毁了俄罗斯的工业体系。

所以说,导致苏联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自身积重难返的内部问题,而美国在苏联解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亘古匆匆

亘古匆匆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