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流派阐释
[科幻]时空走私从2000年开始
多少人穿越后因为缺少知识而苦恼.多少人穿越后带着笔记本却面临缺电的窘境.多少人穿越后带着军队却只有19世纪的后勤.无数的前辈死在了穿越的路上…无数的前辈倒在了异界的土地上…无数的前辈功成名就却不能衣锦...
嘘~~
原贴: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sumi
先锋小说在中国的出现具体应该说在1986年以后,以马原,余华,苏童,格非为代表一批作家在文坛的集体亮相为主要标志,在他们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刚刚结束了惨不忍睹的十几年的文革文学,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文学的萎缩甚至死亡,而后的知青文学,不过是类似于解放的农民对地主进行血泪控诉的一场揭发式的表演文学,这个(知青文学)当然有它进步的一面。但换一个角度来讲,它的出现和功能还是超越了文学本身,成为了某种社会思潮和政治的传声筒,它的泛滥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强压。这样它在艺术上达到的层次不可能很深,甚至说不能说是真正的文学,因为它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热衷于对文革时期经受苦难的书写,并且这种书写越来越表现出模式化的趋势,把苦难作为书写的材料和对象,甚至是无条件的夸大来换读者的眼泪,这样知青文学自然就走到了尽头。紧随其后抬头的寻根文学,表现出了五四一代作家的精英意识和启蒙意识,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不明白寻根文学的“根”应该如何去理解。文化之根?生命之根?“寻根”是不是就一定要把题材放到过去或者荒蛮的生活中去,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弄的跟出土文物似的,这就叫寻根。对于文学来说,更主要的还是面对文本,“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表现出了很大程度上文学性,相对于此前的文革文学知青文学作品来说,几乎是一个飞跃。但是它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不是具体的文本),还带着8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那种历史时期的模糊感,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情绪。作品试图去启蒙人,但在解读上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作家的写作姿态,都显然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的气息。但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这种姿态过于做作。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既然是启蒙又为什么高高在上?搞的云里雾里的?应该说随着先锋文学的出现,中国小说真正迎来了一次革命,是脱胎换骨的革命。技术和精神上双重的革命。我们把它定义为“先锋小说”。那么这个定义能不能和西方人所说的先锋小说同指呢?我觉得不能。在中国如火如荼的进行先锋小说的同时,西方的文化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他们的“先锋”已经结束。先锋应该是一个进行的词汇,在西方,我们看到先锋相对来说是指现代主义之前的十九世纪的巴尔扎克等文学传统。现代主义或者说先锋的出现就是重新更正或者说调节旧有的文学传统,这个过程不可能是所有的人能够一下子意识到的,只能是少数的天才作家才能看清楚艺术发展的前进方向,所以他们可能面临着重重的困难扛起颠覆和创立文学传统的历史使命,这批人可能在同时代不为人理解,这批人可能为艺术而承受巨大的牺牲和苦难,这批人我们把他们定义为“先锋”。这样在西方,所谓的先锋指的就是基于此前流行于十九世纪的文学传统,以它为敌人,颠覆的是它而不是别的什么。而且这些工作是由西方的艺术家们独立完成,是他们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顺畅而必然的发展时期。在中国,先锋小说也有其要颠覆的传统,但不是西方的那个传统,而是此前以十七年文学为代表的文革文学等,颠覆的甚至不是文学本身,而是要为文学松绑的革命。同样就文学本身来说,中国文学也绝对没有发展到成熟的地步,值得颠覆的地步。现代文学的一大部分文学和非文学因素发生了联系,无论现代当代,中国文学一直是支离破碎的状态,同时由于80年代下半期,中国社会面临的状态,打开国门后,无论文学文化甚至整个社会都处于急速的转型前期。大家东张西望,面对五花八门的世界,几乎是慌不择路。对于中国文学来说,一些带有民族情节的文学人士,出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对话的良好目的,一些作家,出于对文学的悟性和理解,大口大口贪婪的吸取着外国文学的营养。这里要强调两点:一,对西方文学的学习不一定要引进文化殖民的话题。当然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在文学领域,西方文学的到来和影响要经过两道程序才能发生作用,一个翻译,二是阅读。无论是翻译还是阅读,实际上都对作品进行了形式上的中国化处理。实际上在中国受到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影响的大部分人是受到李文俊的影响。翻译成汉语的《喧哗与骚动》的叙述状态是李文俊的首创,而不是哪个先锋作家的首创。现在看来先锋小说的叙述状态与翻译过来的或者说是中国版的西方著作有一脉相成之处。这是在技术上需要指出的,而实际上我们谈到的先锋小说两重革命之一就是形式上的叙述,它占据着十足重要的位置。现在就是说对西方文化的复制,也不可否认的是这中间翻译家的作用。倒是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还有,阅读的过程是用中国的眼光或者说是文化的尺子去衡量西方的著作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要进行中国化的处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不然的话,学完了西方的中国先锋小说写出来的人物读者看了怎么还相信他们是生活和行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呢。地域性的一个问题。这些我想都足以反驳那些言说中国先锋作家抄袭西方著作的评论家的嘴巴。二,就是艺术的相通性,它有地域性的东西,但是也有地域性所不能割断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形成了交流的基础。
中国的先锋小说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而成,它主要表现在叙述革命和精神革命上。分别举一个例子,不能穷尽说明这些东西。一是叙述上的革新,比如格非的叙述空缺,马原的叙述圈套。这些很明显的技术上的痕迹是以往我们看不见,我们以往看见的是“写什么”但是现在“怎么写”终于被提上了日程。关于叙述革命作用的优劣一直有人在讨论,现代小说实际上就在解决一个“时间”的问题。哲学对于“时间”的无可奈何给文学带来了希望,文学终于变的灵活起来,对“时间”的把握实际上是对先锋小说“叙述的方法论活动”。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分离使文本获得了以前所不能扑捉到的叙述节奏。由于两个时间的分离,我们的叙述视野变的宽敞灵活起来。“叙述借助这道语式(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将会想起那个久远的一天下午,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促使故事转换,中断,随意结合和突然断路。”另外就是先锋小说在精神上的革命,它是更主要的,无论传统和现代是否是两个并置的文学系统,我们还是说,先锋小说并没有颠覆我们的传统,我们古典的文学传统实际上并不是先锋小说所要颠覆的对象。巴特说:“现代并不是一个来自单纯对立面的死字眼,而是社会变革时期的困难活动。”我们在这里不能一味的纠缠就是由于五四运动和文革运动实际上形成了两道文化断裂。文化的鸿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难添平的。去除先锋文本和古典文本上不同,它们在文本的深处有着神秘的联系。比如说弗洛依德的“性”学说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与其说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我看倒不如说是给中国性文化带来的导火索,正是中国有这样的土壤才能有性文化的繁荣。先锋小说表现在对“性”的处理上,对“性”书写的开放和多样性,几乎是一往无前,带来了崭新的精神面貌。“性”在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裸露的书写。并且常常瓦解文化的深层涵义。比较明显的是吉林作家洪锋,他作品中的“性”多用来瓦解代表权威的“传统”“父辈”“生命”等庄重的文化涵义。从而到达亵渎的目的。而在余华马原的手中,“性”完全消失了它的神秘性,不过是叙述的一件工具,信手拿来。苏童则是以“性”为材料编制一张生存的大网,由此开始他的人物命运走向。先锋小说从各个方面书写出的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人性深度的挖掘都使先锋小说到达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度。总体来看,先锋文学五花八门的书写也消解了传统的启蒙意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先锋文学实际上是对五四以来断断续续的启蒙文学的颠覆。那么也就是说中国的先锋小说只能是加上中国的标签,它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而不能等同于西方的先锋文学。陈晓明把中国的先锋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去解读,实际上,在80年代传入中国的外国文化中既包含着现代主义又夹杂着后现代主义,揉杂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泥土之中,很难确定的说到底是什么主义。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回头看看先锋小说,由它出发进入到90年代的个人写作就不足为怪了。先锋小说所带来的先锋文化导致写作姿态的调整,最终使作家失去了原有的统一的任务,从而靠近文学本身,靠近个体生命和生存,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在中国的发展,文学的边缘化越来越明显,原来负荷在文学身上的任务几近全部解除,文学只剩下文学本身,当文学从圣坛上走下,我们迎来了百花齐放的个人写作的90 年代。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叶自飘林
先锋文学文学特征: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
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
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扩展资料:
优缺点
挑战传统千篇一律的文学模式,先锋初出道的确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先锋作家以语言狂欢和形式狂欢的手法来赢取读者的注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官的刺激毕竟是短暂的,如果先锋写作没有经过“去谎言”这一环节,则大多数先锋文学后来要么走上了文字游戏的道路,要么重新回归谎言文学,彻底离开了文学的轨道。
只有极少数作家经过严格的“去谎言”,进而对生活本质和人的根本问题的苦苦探索,最终使先锋文学成为文学中的一枝奇葩。而先锋文学中的伟大之作必定是这些奇葩中的佼佼者。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先锋小说的文学特征
饭米米女婿的妈
凡人流
起点原创小说《凡人修仙传》(作者为忘语)的火爆,以及跟风小说的问世,所以起点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凡人流。本身是修仙小说里的一个支派,把重点从修炼转换到了如何修炼。就这么一点变化给修真小说带来了生机。从如何修炼而延伸出的一系列事:境界怎么提升。需要丹药。丹药哪来?门派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来一个很真实的修真界。这就是凡人的成功处。所以“凡人流”是指那些从如何修炼为出发点的修真小说。与境界和故事情节无关。
3修仙流
此类小说作者用修真等形式开展故事情节,以主角在修真历程中的历程、奇遇为骨,所见、所闻、所为为肉,将作者心中的修仙界画在纸上。修行者的强大,修行者的神秘,修行者的争斗,修行者的偏执吸引读者,自萧潜以来长盛不衰。
开派之作:
萧潜的《飘渺之旅》系列。
4莽荒流
揉杂了《封神演义》、《西游记》、《山海经》中的中国古典神话体系,以《佛本是道》为开山之作,开创莽荒流小说。关键词常为巫妖大战、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小说中会出现圣人、三界、三清、鸿钧、女娲、盘古等神话元素。
5穿越流
这类作品大致分为:魂穿、肉穿、群穿;有古代、有异世、有现代、有外星。穿越者拥有本土生物所不及的高起点:本土知识可以学到,穿越者的经历本土生物无法具备。到古代的多以强大中华为题材,到异世的统一天下有之、神奴双收有之、独裁统治有之,到现代的以对今后若干年的发展了如指掌,到外星高科技世界的这一类就我所知(可能有局限)都带着金手指,某某垃圾功法突变神功秘诀。
《时空走私从2000年开始》、《民国投机者》、《楚氏春秋》等等都是此类代表作。
6无限流
一般的虚拟空间就是一些电影、动漫或游戏的剧情世界。一种新兴的备受读者欢迎的体裁。之所以这种文体受到欢迎,是因为它不仅包含了科幻成分,还引入各种题材的世界,解读各种世界人性与人的内心,并且小团队的作战,可以充分刻画每一个队员的心理变化感情变化,和内心世界的坚强与进化。通过人物徘徊在生死边缘是对自身人生观的思考以及对空间和时间等抽象因素的思考,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且明白许多知识。详见无限流
《无限恐怖》致命武力、《致命武力之新世界》 、无限军火狂人都是此类代表作之一。
7同人流
穿越时空、弥补遗憾、受无数强人为小弟这里作品。同人作品写的好并不容易其先天性的要求对被同人的原著、历史、人物性格有很深刻的理解。但门槛又极低,历实、小说、电影、神话甚至别的网络小说作品,都可以作为写作背景,因为作者选取的切入点品要么是极优秀的作品(金庸等等)或广为人知的某个时期(三国等等)有广大的思想基础,而且原有故事的脉络清晰作者写作时不需要在大方向上的重新布局与设计。
8黑暗流
极道毁灭的出现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了黑暗流,主角冷酷无情、没有道德、无视政府,拥有绝大的力量却用于满足自己。黑暗小说写得是人内心中的最黑暗的一面,小说中主角心理扭曲、变态,作者为了将这种扭曲放大出来主角常被赋予绝对的力量,在绝对的力量下冲破现实世界的一切束缚,而一切都被打碎时故事也走向了结局——樱花般凄美的结局。
我们生活的世界很不完美同时我们又被各种规则囚禁不自由,生活的平淡无奇,事业的各种压力,面对真实世界的无力所有人都有一定程度打破这个世界的愿望,这大概就是这类小说的思想来源。
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它虽挣脱了束缚,所以此类多以悲剧收场,极道毁灭中世界第一人的赢平忘记了感情在宇宙的中心等待末日;《楼下的房客》中所有人包括房东都丢失了自己。
9耽美流
耽美最早是指一切以美为基准的事物,让人看了赏心悦目的。不过逐渐指向描写男男恋(BL~boy's love)或者女女恋(GL~girl's
love)的小说或者动漫了。 但耽美文学和同志文学还是不同的。耽美文是以美形男之间的‘爱’为基准,也有如同志文学般写实的。
原贴:网络小说都分哪些流派流派
末语
谈先锋派文学90年代后的“转型”�����
汤 红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①“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②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③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④。叙事空间的探索由非经验的抽象渐变为与特定的语境相适应。
因而,先锋文学90年代以后的转型缘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调整势出必然,先锋文学的转型或者说精神流变既是文学创作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从这一时期起,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锋作家们力图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境,作出适时的调整,重新认识和解决文学创作中“怎么写”与“写什么”这一相互对立的矛盾。质言之,先锋文学的转向既不是为迎合大众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锋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和渐趋成熟的标志。先锋文学的先锋精神远未“终结”,先锋作家们一直“在路上”。�以余华为例,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的。余华早期创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烟》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人所构成的生态和人文的深刻质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世事如烟》则在叙事空间显示出更为前卫的姿态,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被强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弃,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人物及其性格淹没于数字符号的序列中,对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冷漠,语言操作节奏却是流畅而有节制的。无论四月三日事件还是《世事如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怀疑,对人的苦难的思索并不直接来自于经验世界,而是高悬于世象之上的本质真实,形而上的主旨显露充分。从《活着》开始,余华疏离了繁复的语言实验,不再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故事的叙述简单、朴实和直白,仿佛重归现实主义的地平线。但创作的前后期艺术反差并不意味着这位先锋派的领军人物已回归到旧有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张清华在《文学的减法》中认为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差别仅仅在于:“前期可能更注重于使经验接近于人性和哲学,而后期则更注重使之接近历史和生存。”�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的生活态度,福贵、许三观等都实实在在生活在真实语境中,但余华基本上“摘除了小说中人物‘思’的能力,让他们‘简化’为生命本能驱使的符号……他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听任命运的驱遣安排。余华也正是借助这一点得以更多地在‘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来把握他的人物,并构建他的人性探求与哲学主题的”。“他不是一个简单地从道德意义上面对历史与血泪的作家,而是一个从存在的悲剧与绝望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性与历史的作家。”�⑥先锋文学的审美向度应该是话语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有机统一,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在优秀的小说家那里不过是充当一个恰当的叙事载体,人、人性、人的命运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虚无才是最终所要表达的旨归。“先锋的品格应该体现为它的精神高度,体现为一种对现实永不停止的质疑和创新,但这种质疑和创新决不仅限于叙事形式而同时公然对意义与价值进行放逐,反过来却必须以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与体现为前提。”�⑦从此种意义上说,叙事是对现实和历史的再创造。无论从叙事空间还是精神向度上,余华抵达了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先锋小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有的作家已过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或进入“蓄势”状态或陷于停滞,但先锋形而上的主题与叙事空间的探索并未终结。苏童、叶兆言、格非、北村、潘军……这些先锋派的作家们依旧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面世。艺术探索之路绝不是直线向前而是迂回曲折的,毕加索周期性地回复到新古典主义,伍尔芙周期性地回复到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小说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酝酿突破之前的“蓄势”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对综合艺术形式组合的尝试。实际上,在今天文学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叠,小说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自由地进行各种形式实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我们今天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就永远存在”�⑨。
��
注释:�
①陈晓明: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艺术广角1993年第4期。�
②张向东:文体解构:先锋文本的存在状态,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③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转引自徐剑艺小说符号诗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⑤⑥张清华:《文学的减法》,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⑦丁增武:先锋叙事:漫游和回归,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1期。
⑧⑨洪治纲:永远的先锋,《小说评论》2002年第6期。�
(本文作者系暨南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napolion
应该是四大流派-起点系(玄幻小说促进会)、ACG系(日式-轻文学)、SF科幻世界杂志系(欧美-奇幻&科幻)、知音系(报刊、党媒、新概念文学、青春文学、伤痕文学...等)、其它(侦探推理、故事会、全球神话、猎奇、神秘-欧帕兹、冒险&探险、英雄史诗、设定集-SPC基金会&幻想乡、黑巫术-死灵之书、中二病-伊集院光 深夜的笨蛋力..等)
——晋江系(由于鄙人为男性、因此了解不深:总觉得是从知音系到霸道总裁的过度.)
——SEX小说.(兽性的正面、人性逆面-平常躲藏在网络世界的黑暗深处)
【pS.表面说是四大天王、四大金刚之类的玩意、通常都不止有四个;总之、这是个梗!】
原贴:网络小说流派
西纳蒙
这类作品大致分为:魂穿、肉穿、群穿;有古代、有异世、有现代、有外星。穿越者拥有本土生物所不及的高起点:本土知识可以学到,穿越者的经历本土生物无法具备。到古代的多以强大中华为题材,到异世的统一天下有之、神奴双收有之、独裁统治有之,到现代的以对今后若干年的发展了如指掌,到外星高科技世界的这一类就我所知(可能有局限)都带着金手指,某某垃圾功法突变神功秘诀。
原贴:小说流派的穿越流
雨中的云007
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深沉
先锋小说在中国的出现具体应该说在1986年以后,以马原,余华,苏童,格非为代表一批作家在文坛的集体亮相为主要标志,在他们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刚刚结束了惨不忍睹的十几年的文革文学,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文学的萎缩甚至死亡,而后的知青文学,不过是类似于解放的农民对地主进行血泪控诉的一场揭发式的表演文学,这个(知青文学)当然有它进步的一面。但换一个角度来讲,它的出现和功能还是超越了文学本身,成为了某种社会思潮和政治的传声筒,它的泛滥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强压。这样它在艺术上达到的层次不可能很深,甚至说不能说是真正的文学,因为它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热衷于对文革时期经受苦难的书写,并且这种书写越来越表现出模式化的趋势,把苦难作为书写的材料和对象,甚至是无条件的夸大来换读者的眼泪,这样知青文学自然就走到了尽头。部分先锋派代表作家作品表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元和他的预言等
洪峰 奔丧、翰海、极地之侧等
叶兆言 状元镜、枣树的故事、《花煞》等
扎西达娃 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野猫走过茫茫的岁月、等
北村 谐振、陈守存冗长的一天、逃亡者说等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tminic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原贴:先锋小说的概念
-饭饭-梵梵-
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目录先锋含义范围艺术特征先锋作家主要作品先锋小说的变化对中国先锋派的影响对先锋小说的修正和冲刺展开先锋含义范围艺术特征先锋作家主要作品先锋小说的变化对中国先锋派的影响对先锋小说的修正和冲刺展开
编辑本段先锋含义“先锋”的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 先锋小说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编辑本段范围小说概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原贴:先锋小说的定义是什么
夏小小小默
先锋文学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先锋文学 - 流派简介
《我是少年酒坛子》“ 先锋文学”这个概念的基本定型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文学史家在梳理新时期文学史的时候,逐渐把原来不算清晰的作家群落归到先锋这个大旗之下。现在所说的先锋文学通常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批作家的创作,在这个大旗之下有余华、格非、苏童、莫言、洪峰、孙甘露、残雪等。
从1979年开始,出现了以全国都关心的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创作浪潮,这些创作关心身边的人群,关心自身处境和周围人的处境。这种浪潮持续了五六年之久,文学在这一时期特别蓬勃、特别热烈,与公众的关系也前所未有的接近。但到了1985年,文学仍在平稳向前移动的时候,像阿城和一些对写小说有热情的年轻人慢慢觉得出了问题:大家都在关心小说写了什么,而没人关心小说怎么写。1984年末阿城的《棋王》和1985年初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 ,吹响了先锋文学的号角。而后莫言、刘索拉、徐星、何立伟等一批作家的创作,把写作的焦点从写什么转到了怎么写。小说的方法论是先锋文学运动的主题。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作家们的创作也不完全一样。格非的小说优雅,有书卷气,他的学养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佼佼者。余华和苏童都是江南才子,但二者没有多少可比性。余华特别狠特别残忍,也特别神经质;而苏童,温婉细致,比女人还解风情,写作非常成熟老到, 《妻妾成群》几近完美,简直无懈可击。孙甘露的小说充满奇幻、有一种飘渺的诗意,人物都像影子,文字也特别有美感,随便抽取一段都是诗。残雪小说中的人物也像影子,但读起来特别渗,他们过着自己的生活,完全无视外人的存在。莫言的小说一点也不精致,汪洋恣肆,他的创作一直大气磅礴,充满雄浑的力量。这些不一样的作家,也不满足于被扣在“先锋”这一个帽子之下。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把“先锋文学”这个名头定位到1985年我们这些新出现的作家身上来。
先锋文学 - 兴起原因
孙甘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山花第2期撰文认为,所谓“先锋文学”并不是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而是具有高度的暧昧性的一个模糊的存在。它有许多不同的表征。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关“戏剧观”的讨论、“朦胧诗”的崛起和“后新诗潮”的兴起、阿城等人的“寻根文学”的潮流、有关“现代派”的论战和对于西方现代派的再认识等等无疑是先锋文学的关键的部分。一般文学史叙述的从刘索拉、徐星的小说到马原、洪峰、苏童、格非、余华、孙甘露等人的小说的历史应该说仅仅是这一历史氛围中产生的一个潮流和线索而已。在刚走出“文革”梦魇的80年代,一种个人主体的解放的承诺,一种从计划经济的社会文化选择中脱离出去的个人的自由的承诺开始成为文学的主题。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先锋文学”其实是一条“主体性”的自我的追寻的精神道路被勾勒了出来。这种“主体性”在“先锋文学”中是从两个方向上展开的:一是体现为一种激进的脱离计划经济的个人的新的生活方式的表现,二是通过“寻根”回到五四的追问“国民性”的传统。而主体的解放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也异常直接地体现在形式上。这种形式的追求也是五四以来“纯文学”想像的一种满足和完成。从国际的角度看,当时全球仍处于冷战的格局,而中国乃是一个希望之地,一个西方的新发现。“先锋文学”的应运而生为这种新的想像提供了可能的资源,于是许多西方汉学家争相译介中国“先锋文学”,许多当时的“先锋文学”作家也成了国际性的“中国”写作的象征。
先锋文学 - 衰退原因
进入90年代后,“先锋文学”为何逐渐黯然退场?对此评论家有不同的解读。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翟红在南方文坛第1期撰文认为,自身的稚嫩以及对西方小说的明显学仿等等,使得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一开始就让很多人看成是无聊的“语言游戏”。于是先锋小说兴起后不久便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孤独和边缘的境况,“先锋小说”似乎成了“滞销小说”的代名词。
张颐武则认为,90年代将80年代抽象的“主体”变成了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实实在在的“个人”,“先锋文学”的转型也不可避免。先锋一方面变成了绝对小众的“纯文学”,如前卫诗歌的发展就是一个越来越走向特殊的“圈子”的进程;另一方面,则是走向了一种高雅化的、与一个新的中产阶层读者相互依存的大众化的文学之中。这些读者需要的是在激进的前卫实验和通俗小说之间的文学。“先锋文学”当年对于计划经济中的解放的承诺如今似乎已经实现,但这种解放却是以“先锋文学”的消逝为代价的。在一个新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社会中,这种“先锋性”不得不让位于一种“消费性”。
先锋文学 - 风格转变
《活着》(海报)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 《妻妾成群》 、 《活着》 、 《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
先锋文学 - 影响评价
《兄弟》(余华) 先锋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端,到现在已有近20年。虽然一些作品今天仍在出版,但大部分读者却已经对它产生隔膜。这表现出历史残酷的一面,它在对人事进行重新定位、判断,渐渐把一些作家作品筛选、淘汰。那些在今天被约定俗成称作是“先锋文学”的作家,当时各自的创作、倾向、方法、态度,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就会遮盖各个作家写作上、美学上的细微不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哈佛的宇文所安教授在研究唐诗的著作中提出,我们不是要从一个时代的最伟大的诗人身上去发现时代的标准,而是要从那个时代的普遍标准来观察那个时代的诗人。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先锋文学在出现时是异端,很多人怀疑这样的写作方式和内容,虽然它现在已经被概括成一种文学现象,已经成为历史中的一部分。
现在,先锋作家们的写作也各自有了很大变动,有写作的变化,也有大环境对个人境遇的影响,这些最终都转换成作家作品中的态度。而我们以前的作品,也是我们写这些作品之前的经验、阅读、判断、想象带来的。
把文学作品放在文学史的关系上来观看它的意义,是一种方式。但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文学和理论关心的东西不同。理论直接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对事情进行归纳总结,但文学永远不是直接说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是诉诸感官的。西方的新批评、文本分析等方法,都是接触文学作品的通道,能帮助人们进入文学作品,发现文学的意义。但小说,或者说广义上的文学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影响人,如何建立它的意义,是有多种途径的。当观赏者接触文学作品时,在某些时刻需要把自己的逻辑理性思维放开,动用感官。文学作品中会有很多精妙的细节,有时会通过积累潜移默化,或者在结构中与其它细节构成关系,忽然使人“怦然心动”。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超越很多批评方法,发现作品的意义。
20年过去,再回头看先锋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意义,看它带来的变化、影响,看它自身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有更客观、更理性的角度,来看待先锋文学?
尽管“先锋文学”已退场,但关于“先锋文学”的反思对当前和未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仍具有不一般的意义。翟红认为,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促使了叙述观念的变化,并以面貌一新的小说文本为文学的发展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先锋作家力图从不同的途径和层面使自己的写作贴近人的生存状态,试图在自身视阈对世界的理解中还原生命的原初性感受。小说的语言实验使得一个重要的问题得以凸显,即现代汉语书写如何传达现代中国人个人的生存感受。先锋小说贵就贵在一种先锋精神,这是一种敢于创新的青春锐气,因此“先锋文学”现在的退场不见得就是一曲广陵散 。
先锋文学 - 代表作家
生平
余华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主要作品
《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t1ng44
先锋文学思潮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1989),在文学创作领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之后出现的又一大文学创作(主要指小说创作)浪潮。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残雪、孙甘露等。先锋小说以其更具小说本体意义的先锋性受人瞩目,把小说的文本审美和形式创新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既是新时期文学前十年小说创作在观念变革和技法发展上对传统现实主义范式的一次彻底决裂,也是随后而至的以“多元化”、“个人化”、“商业化”、“边缘化”为特征的小说创作局面的一个有效过渡。其实验性质与颠覆精神对整个上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影响极深。
附:部分先锋派代表作家作品表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元和他的预言等
洪峰 奔丧、翰海、极地之侧等
叶兆言 状元镜、枣树的故事、《花煞》等
扎西达娃 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野猫走过茫茫的岁月、等
北村 谐振、陈守存冗长的一天、逃亡者说等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花小白
先锋文学
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先锋派文学
何为“先锋”?其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①“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②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③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④。叙事空间的探索由非经验的抽象渐变为与特定的语境相适应。
因而,先锋文学90年代以后的转型缘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调整势出必然,先锋文学的转型或者说精神流变既是文学创作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从这一时期起,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锋作家们力图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境,作出适时的调整,重新认识和解决文学创作中“怎么写”与“写什么”这一相互对立的矛盾。质言之,先锋文学的转向既不是为迎合大众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锋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和渐趋成熟的标志。先锋文学的先锋精神远未“终结”,先锋作家们一直“在路上”。�以余华为例,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的。余华早期创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烟》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人所构成的生态和人文的深刻质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世事如烟》则在叙事空间显示出更为前卫的姿态,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被强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弃,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人物及其性格淹没于数字符号的序列中,对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冷漠,语言操作节奏却是流畅而有节制的。无论四月三日事件还是《世事如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怀疑,对人的苦难的思索并不直接来自于经验世界,而是高悬于世象之上的本质真实,形而上的主旨显露充分。从《活着》开始,余华疏离了繁复的语言实验,不再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故事的叙述简单、朴实和直白,仿佛重归现实主义的地平线。但创作的前后期艺术反差并不意味着这位先锋派的领军人物已回归到旧有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张清华在《文学的减法》中认为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差别仅仅在于:“前期可能更注重于使经验接近于人性和哲学,而后期则更注重使之接近历史和生存。”�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的生活态度,福贵、许三观等都实实在在生活在真实语境中,但余华基本上“摘除了小说中人物‘思’的能力,让他们‘简化’为生命本能驱使的符号……他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听任命运的驱遣安排。余华也正是借助这一点得以更多地在‘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来把握他的人物,并构建他的人性探求与哲学主题的”。“他不是一个简单地从道德意义上面对历史与血泪的作家,而是一个从存在的悲剧与绝望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性与历史的作家。”�⑥先锋文学的审美向度应该是话语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有机统一,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在优秀的小说家那里不过是充当一个恰当的叙事载体,人、人性、人的命运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虚无才是最终所要表达的旨归。“先锋的品格应该体现为它的精神高度,体现为一种对现实永不停止的质疑和创新,但这种质疑和创新决不仅限于叙事形式而同时公然对意义与价值进行放逐,反过来却必须以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与体现为前提。”�⑦从此种意义上说,叙事是对现实和历史的再创造。无论从叙事空间还是精神向度上,余华抵达了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先锋小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有的作家已过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或进入“蓄势”状态或陷于停滞,但先锋形而上的主题与叙事空间的探索并未终结。苏童、叶兆言、格非、北村、潘军……这些先锋派的作家们依旧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面世。艺术探索之路绝不是直线向前而是迂回曲折的,毕加索周期性地回复到新古典主义,伍尔芙周期性地回复到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小说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酝酿突破之前的“蓄势”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对综合艺术形式组合的尝试。实际上,在今天文学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叠,小说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自由地进行各种形式实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我们今天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就永远存在”�⑨。
先锋”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有着很大的流动性。时运推移,人事递变,昨日的先锋,今天也许会变成后卫。不但为大众所接受的先锋文学已经失去其先锋性,而且先锋派作家忽然写起大众文学来,反体制文人终于接受体制的安抚,也是并不新鲜的之事。但本书属于史论性质,它的任务是理清一定时期的历史潮流,就像用摄影机来拍摄飞艇,将其某一时段定格在底片上,仍有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当我们随同作者回顾“文革”前夕的“太阳纵队”、文革时期的“野草诗社”、“白洋淀诗群”和“文革”刚结束不久的饿朦胧诗的崛起时,仍然感到神往。那时的先锋牵动着整体社会思潮,围绕着先锋文学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文化思想斗争。而这种文化思想上的争鸣,却正是先锋文学的是的使命。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樱宝最听话
chenpeng
whwsx2000
原贴:网络小说都分哪些流派流派
大王独行天下
原贴:网络小说流派
正宗核桃酥
原贴:网络小说流派
喵姐V5
原贴:网络小说流派
takuya
原贴:先锋小说的文学特征
FlowerSton
原贴:先锋小说的文学特征
苏梅足迹
原贴:先锋小说的文学特征
甜酒妈
原贴:先锋小说的定义是什么
tywendy919
原贴:先锋小说的定义是什么
Davisson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smalltiger238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想要当大厨的鹿榕
这个回答,让我们从一本“神奇的小说”开始。
1962年,法国作家马克·萨波塔出版了一本小说作品第一号,全书151页,没有页码,背面空白,而且没有装订,像扑克牌一样散乱地装在一个封套里。
每页500至700字左右,每页的故事独立成篇。读者在阅读之前,可以像洗扑克牌一样将书页次序重洗,每洗一次,便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故事。
更奇特的是,美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巴勒斯曾进行过一次非常“科幻的创作”:
他把报刊图书上的一些文章折叠起来,按折印剪开,然后再把这些文字碎片拼凑起来,便成为了一部作品。
以上两则故事并不是段子,而是真实发生的事。这种文学创作方式就是“新小说”作家的创作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并不多见,是新小说发展到后来的“极端”。
“新小说”派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它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女作家娜塔丽·萨洛特。
她认为巴尔扎克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经过时,因而她希望改变原来传统的写法,倡导用新的方法来写小说。
比如说,不需要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用按时间顺序去写;人物也无须具有典型特征,对话也不用连贯,可以集中写短暂片断时间里的复杂心理活动。
在这种主张的引导下,她于1939年发表了小说向性,1948年又出版了小说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既无完整故事,又无吸引人的情节,只是描写叙述者如何去窥探一对父女的蜗居生活。但它得到了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带头大哥——萨特的高度赞扬,他认为这部作品:
“把一种能超过心理学而在人类存在本身中达到人类现实的技巧,发展到了最高顶点。”
萨特还专门为这部小说写了序言,他评价这一写作方式为“反小说”,所以后来文学评论界又称“新小说”为“反小说”。
1950年,萨洛特又发表论文怀疑的时代,在论文中,她认为时代的怀疑精神使小说家不得不尽他的最高的责任:不断发现新的领域,并防止他犯下最严重的错误:重复前人已发现的东西。
这一论文后被评论界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自此,这种从内容到形式均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的奇特小说开始大量出现。“新小说”文学流派正式确立,作家群体始渐形成。
阿兰·罗伯·格里耶
1953年,法国另一位小说家,被公认为新小说派带头大哥的阿兰·罗伯·格里耶出版了小说《橡皮》,紧接着他又发表了《窥视者》;1957年他又出版了第三部小《嫉妒》。
此后,米歇尔·比托尔的路过米兰、时间的利用、《改变》,克洛德·西蒙的《风》等相继问世。
到了60年代,新小说派越出法国国界,辐射至欧美一些主要国家。西欧相继涌现了莫里斯·洛什、马克·萨波塔等;美国则出现了巴勒斯等等。
这一时期的作家从不同角度,更坚决地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形式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比如莫里斯·洛什的作品基本上都以谈话为主题,以世界为他的王国,极力缩短叙述部分,甚至避免用叙述方式,作品中充满戏剧性或荒诞片断。
菲利蒲·索莱尔斯的小说《H》里,全篇没有标点符号,且没有大写字母表明句子的开始,也没有段首空格表明段落的开始。再后来,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说的两则传奇创作故事了。
克洛德·西蒙
70年代后,“新小说”创作渐趋消退,作为文学流派逐渐走向了消亡。但1985年“新小说”派代表克洛德·西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新小说”已经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从而使它成为法国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个经典。
事实上,“新小说”派从未公开发表过自己的“宣言”和“纲领”,更没有自己的组织与刊物,但是这派作品的确有许多相同的创作观点:
主张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法,从人物、情节、主题、时间顺序、语言等方面进行改革。主张取消人物的核心作用,情节的连贯作用和作品的社会意义,改变小说与读者的关系,力图将小说从传统的窠臼中解放出来。
他们宣称要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决裂,探索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刻画出一个前人所未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
具体说来,其创作有如下几个特点:
1、创新
新小说派的带头大哥罗伯·格里耶就认为,在所有的时代在任何艺术领域中,形式存在着、消亡者,但形式必须不断地更新。所以,小说创作方法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他宣称,19世纪的小说创作,在100年前是生机勃勃的;但在当今它只剩下了一副空洞的范式,只会对模仿有用。
因为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认识上也发生了变化,文艺创作必须打破陈规,向新的时间和空间探索,创立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和手法来表现变化了的世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
在他们看来,巴尔扎克笔下的小说只是同他所处的社会条件相适应,巴尔扎克风格的小说也不是唯一的小说。
既然与巴尔扎克小说相应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就不应墨守陈规,裹足不前,而必须创作与当下以及未来社会相适应的新小说,使读者从他们所熟悉的,认为是永恒的社会生活习惯中解脱出来,以获得适应新社会和新小说的能力。
2、改革
在他们看来,过去的小说已失去了真实反映世界的能力,若想“真实”地反映生活,就必须进行改革。
萨洛特就认为,作家的任务就是透过生活的表象去探索深入的真实。罗伯·格里耶同样指出,作家的任务在于描写出客观社会生活的人。
他们认为,现实独立于人们的知觉和认识之外,并非从属于人的主观意志,人无法完整清晰地认识现实的真面目,从而对现实产生错误的看法。
所以他们认为,传统小说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铺排情节、塑造人物,以反映客观世界的做法是不准确的。
因为作家受自身的限制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对世界的认识难以正确全面,而只是诱导读者进入作者事先安排好的虚构世界中,读者只能通过作者或作家所塑造的人物视角去看客观事物,如此就看不到客观世界的真实面目,以致忘记自己所面临的现实。
3、反对以人为中心
新小说派作家反对小说以人物为中心,主张把小说从人物模式中解放出来。萨洛特就认为,对于那些经作者运用艺术手法和通过戏剧化情节所塑造的人物,读者是怀有天然戒心的。
因为在传统的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作家思想的传话筒、甚至连描写的物都人格化了。传统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事物都从属于人,这些事物的意义是由人赋予的,这就使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染上了人的主观情感,也就失去了真实性,不尽符合生活的真实。
他们还认为“人物”的含义和地位在当今时代应有所改变。罗伯·格里耶曾这样谈到“物”与“人”的关系:
“由于我们的小说中没有传统定义所说的那种‘人物’,于是人们就仓促下结论说在我们的小说中根本看不到人。这是因为没有很好地阅读这些作品。书中的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都是人。尽管人们在小说中看到许多‘物’,描写得又很细,但首先总得有人的眼光在看,有思想在审视,有欲望在改变着它。”他们认为小说中重要的是描述事物的形态或内心的活动,人物并非小说的中心,不过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
4、场景组合
他们反对虚构编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张以不受时空制约的场景组合来代替传统小说的情节发展。
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事物发展的进程无法预料,不也不具有严密的逻辑,不可能像巴尔扎克小说中那样,将事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出全面的安排,决定每个人物的命运,并引出必然的结论。
关于这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现实世界的实际生活也是平凡无奇的,没有那么多离奇曲折的故事。
他们认为,现代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知识都远比19世纪的读者丰富,不相信那复杂的人物故事情节;这些情节使人物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自我一体,栩栩如生,实际上却像木乃伊一般地死硬僵化。
他们主张小说创作不必受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的限制。罗伯·格里耶就指出,在一个只对具有人性意义的时间有所不安的故事里,不必去重新建立时钟所指出的时间。
5、表现自身
他们提倡文艺只表现自身,而极力反感作品中出现明显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的全貌和局部,都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即便世界有意义也只是暂时的,甚至是矛盾有争议的。因为文学作品是不可能预先界定某种意义,而不管是什么意义。文学创作也只是一种解释和阐明的行动。
所以,在他们的小说中,主要任务不在于塑造人物,更不在于表达作者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道德观念等,而在于写出一个真实存在的、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在那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的世界。
于是,新小说作品都是在表现自身,只为自己创造自身的平衡和自身的意义。
6、读者参予
他们反对传统小说使读者处于被动状态,而主张改变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发挥读者的主动性、要求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世界越发复杂矛盾,人的思想更是复杂多变。而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已不能满足现代读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有主动思想的欲望和要求,应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对小说做出自己的理解。
他们认为,新小说不是读者轻松的娱乐,读者必须改变阅读传统小说所养成的舒服、被动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从小说所提供的不断变动的形象中,抓住事物的真实面目,体悟人物内心的奥妙。
这一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参与创作的过程。
7、语言革新
在他们看来,传统小说所使用的语言呈现的是作家的主观思想,小说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作家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不是事物本身,这就妨碍了读者认识事物的真相。
所以他们主张革新小说的语言,反对使用带有感情色彩或人格化的词语,而主张采用没有个性的、中立的,表明视觉的和纯描写性的明确的词汇,即用冷静的、准确的、像摄影机一样忠实的语言,以如实描写出真实,使读者真正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基于以上创作特点,新小说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有好有坏,好多过坏,主要表现为:
人物失去了小说的中心位置,缺乏鲜明的个性,而只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故事情节或是粗线条,甚或根本没有,而主要内容是对客观事物或人物内心世界冷静、客观、详细、精确的记述。
即使有故事,也是头尾不明,线索不明,时空任意颠倒交错,现实、幻觉、想象、梦境、下意识交织重叠;语言表达方式奇特,描述冗长、枯燥;思想内容含混,社会意义缺乏,让读者自由理解、自由想象和自由探索。
总而言之,新小说派的作品虽有不足之处,但他们反对墨守成规的传统小说创作方式,对现当代小说的不断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回答完毕。
Crystal冰冰
新小说流派其实都算不上一个流派,文学发展至今,从来没有一个流派的作家差异如此巨大,如果非要说特点,那就是反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
西方文学现实主义长期主导市场,而传统的浪漫主义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前显得有心无力,一个新作家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打进市场,那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不按套路出牌。
这样的现象在之后越来越常见,诸如意识流等等或许比较温和一点,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想想现在中国小说界为什么品种特色越来越多,可每个领域每种风格也只有刚开始那一两个能火,你就能明白,那时西方文学的变革史是什么样子的。
回答完毕,公众号南柯滋味,恰饭
ninizhou
原贴: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云青年塑舍
a_day
xjtxm
原贴:先锋小说是怎样的?
刘杨刘杨刘
小说流派有多少中不确定,因为大小流派没有一个确定的划分标准,因此答案众说纷纭。以下是我整理的流派以及其开创小说。
《风姿物语》,罗森著,开同人一脉,异界大陆流《风姿物语》是一部玄幻小说,写作于1997年,是中国第一批网文小说中的佼佼者。很多读者都是在阅读此书后开始了玄幻小说的创作,所以很多人也称这部小说为“中国现代玄幻小说的鼻祖“。有网友认为:严格意义上,《风姿物语》开创的是异界争霸流,网络骑士著作的《我是大法师》开创了异界大陆流,但小编认为异界争霸流应归属于异界大陆流,就不把异界争霸作为一个流派单独讨论了。
《第一次亲密接触》,痞子蔡著,开常规都市一脉
《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多数网民们认可的”中国第一部网文小说“,从1998年开始连载,1999年出版。因其处于网文兴起之时,因此无论它属什么类型,都是开创者。恰此书题材为常规的都市类型,因此称其开创了常规都市一脉。
这里提一下《寻秦记》,大师黄易所著,开历史穿越一脉,但其未再网络连载,就暂不录入此书单。同时不得不提一下黄老的其他作品,《翻云覆雨》与《边荒传说》为修真小说,《大唐双龙传》是架空历史题材,《大剑师传奇》是奇幻小说......严格来说,这才是鼻祖,这一点也得到了众多网络写手认证。《搜神记》,树下野狐著,开神话网文一脉
作者2001年7月开始创作的《搜神记》,开创了中国新神话主义的东方奇幻风格,掀起全球华人网络的“搜神热”,是近年来最著名、最畅销的网络奇幻经典之一。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武侠和玄幻前辈的身影,其青出于蓝,奠定了作者新生代两大奇幻天王之一的至尊地位,成为东方新神话主义奇幻的开山之人。
《飘渺之旅》,萧潜著,开仙侠修真一脉
2002年,《飘渺之旅》开始连载,成为了当时的“网络三大奇书”之一,自此以后,修仙和修真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
说起仙侠小说,就不得不提还珠楼主。他的蜀山剑侠系列真正使得仙侠小说广为人知,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几乎无人可以企及,如古龙就曾表明受还珠楼主的影响颇深。
《小兵传奇》,玄雨著,开科幻星际战争一脉
同样2002年,《小兵传奇》开始连载,诙谐幽默再加上脑洞大开,在当时引起轰动, 各大原创文学网站点击率居高不下,成为了当时的“网络三大奇书”之一。
《都市妖奇谈》,可蕊著,开都市妖怪一脉
依旧是2002年,《都市妖奇谈》开始连载。可蕊被称为“奇幻女王”,她是同时代的玄雨 、老猪 、萧鼎等云云奇幻男性作者中唯一最著名女性作家。《都市妖奇谈》开创了中国大陆都市背景的妖怪类小说先河,连载七年间,网络累计点击率已达4200万。
《诛仙》,萧鼎著,开古典仙侠一脉
2003年5月,诛仙开始连载,成为了“网络三大奇书”之一,被誉为“后金庸武侠圣经”。这里需要将古典仙侠与仙侠修真区分开来,即把《诛仙》题材与《飘渺之旅》题材区分开来。顺嘴一提,是不是姓萧的作者都这么厉害?《诛仙》强调的是仙侠,类似于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系列;而《飘渺之旅》强调的是修真,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修真体系。
《光之子》,唐家三少著,小白文开端
2004年2月,《光之子》开始连载。这是唐家三少的第一本小说,其文章浅显易懂,不求引起读者深思,只求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因此唐家三少的书很受一些读者的喜欢。网络小说“小白”一词也由此诞生。
《猛龙过江》,骷髅精灵著,开网游一脉
2004年5月,《猛龙过江》开始连载,但其影响不大,网友认为这本书加上次年的《从零开始》,才宣告着网游一脉的开辟。也有网友认为,网游一脉应该细分,比如说《网游之模拟城市》开创了网游种田一脉。但小编认为不必太过细分,统统划归与网游一脉足以。
《重生传说》,周行文著,开重生流
2004年11月,《重生传说》开始连载,这部作品的意义就在于开创了重生流。自此时起,重生便成为了多数小说过不去的坎,经久不衰。
《我们是冠军》,林海听涛著,开体育竞技一脉
2005年3月,《我们是冠军》开始连载。这是一部写中国足球的小说,可能那时候作者就直到中国组就很难雄起......《我们是冠军》之后,写篮球、写田径、写游泳等的体育小说开始涌现。
《大亨传说》,黯然销魂著,开文娱一脉
2005年5月,《大亨传说》开始连载,从此影帝、导演等小说层出不穷。
《泡沫之夏》,明晓溪著,开总裁文一脉
2005年8月,《泡沫之夏》开始连载,从此霸道总裁成为了一个热词。
《鬼吹灯》,天下霸唱著,开盗墓一脉
2006年2月,《鬼吹灯》开始连载,盗墓大火,同时也带动了当时的鬼怪类小说订阅量上涨。至于之后的《盗墓笔记》,传闻就是三叔为了致敬《鬼吹灯》而写。从创新、文笔等来看,《鬼吹灯》无疑更胜一筹,但《盗墓笔记》更加商业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佛本是道》,梦入神机,开洪荒流一脉
同样2006年2月,《佛本是道》开始连载,将《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神话进行树梳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能够自圆其说的神话体系,开创洪荒流,为后来人广为借鉴,善莫大焉。
《师士传说》,方想著,开机甲流一脉
依旧是2006年2月,《师士传说》开始连载,成为了机甲小说的开端。
《唐朝好男人》,多一半著,开生活历史一脉
2006年8月,《唐朝好男人》开始连载。严格来说,穿越历史的鼻祖是黄易大师的《寻秦记》,上文提过,不做赘述。
《黑山老妖》,梦入神机著,开创诸子百家流
2007年3月,《黑山老妖》开始连载。此书结合正史、野史、百家学说等,阐述了梦入神机独特而深刻的本心观念和革命思想!这里必须说一句:梦入神机厉害,之前已经开创了洪荒流。
《无限恐怖》,zhttty著,开无限流一脉
2007年4月,《无限恐怖》开始连载。此书确立了后世无限流小说的主要样式:由现世所未知的科技创造的独特空间;把现世之人召唤过去并且将人送往类似电影的平行宇宙进行历练;获得各种奖励由此可促进人体进化等。
《老婆爱上我》,傲无常著,开都市特种兵一脉
2008年2月,《老婆爱上我》开始连载,开都市特种兵、总裁爱上我这类套路文一脉,日后此类型小说成为了移动端最为畅销的小说类型。
《凡人修仙传》,忘语著,开凡人流一脉
依旧2008年2月,《凡人修仙传》开始连载。忘语借此书开创凡人流小说,跻身起点众神之一,打破之前起点要求旗下作者必须有一本完本书籍才能签约白金作家的规定,创作出起点第一部百盟书。忘语厉害!
《龙蛇演义》,梦入神机著,开国术流一脉
2008年5月,《龙蛇演义》开始连载。这已经是梦入神机开创的第三种流派,无话可说,请收下我的膝盖。
《狩魔手记》,烟雨江南著,开废土流一脉
2009年,《狩魔手记》开始连载,末日废土流作品,讲述战争之后人类挣扎求生和能力进化的故事。末日流经典之作。
旅行加菲菲的猫猫
小说流派有不同划分方法,按虚拟性现代小说一般有凡人流、修仙流、洪荒流、穿越流、无限流、同人流、 黑暗流、耽美流;按主义流派划分则有古典主义小说、讽刺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自然主义小说、形式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小猪的天空
说起这个那可是很有故事了,有些火爆的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往往会开启一个流派,而这些流派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成熟的套路和剧情让后来者趋之若鹜。
下边我们就来细数一下如今小说中火热的流派和开启这个流派的小说作品。
1.废柴流:主人公一般早期是个天才,得到家族重视,同辈崇敬。但是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件宝贝就一夜之间沦为了最底层的废柴,成了所有人都鄙视、人人喊打的对象。然后经过发现宝物的秘密后瞬间恢复当时的巅峰时刻,并且将瞧不起自己的人一一打脸。
这几乎是玄幻小说中最常见的套路,也是让人看着最热血沸腾、血脉喷张的桥段。而这个流派的开创者也就是当年无人能及的爽文鼻祖《斗破苍穹》了。
2.凡人流:主人公一般是长相一般、天赋一般、悟性一般的路人甲,但是却凭借着自己的脚踏实地和机缘一步步的将那些天之骄子踩在脚下,并且最终踏上巅峰之路。
这种流派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们也愿意去读这一类的作品,因为我们大多人本就是普普通通的,看着普通人一步步成为强者,我们能引起极大的共鸣,可能这也就是凡人流的魅力所在。而开创了凡人流的先河的便是最著名的修仙小说《凡人修仙传》了。
3.退婚流:主人公一般和某个大家族的千金大小姐定下的有婚约,然后在主角处于低谷的时候女方便带着家族的前辈来逼迫男方退婚,当然还要进行一番羞辱和自我标榜。
这时候男方自知如今式微,但是头可断,血可流,场面话得说的漂亮,于是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等等话语袭来,再约定个几年之战之类的事情,最后找回场子,狠狠地打女方的脸。
这个流派看起来也是很热血,同样的,开创此流派的也是《斗破苍穹》。
还有许多有名的流派,诸如无限流、扮猪吃虎流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此众多的流派,总有一个适合你。
我是萌之帆,热爱文化的小青年。
执迷不悟
LyJune
日子
20世纪西方文学流派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魔幻现实主义:拉美小说创作的重要流派,发端于四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代表性作品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墨西哥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危地马拉阿斯图亚斯的《玉米人》等。
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学既派,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花,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作,代表性人物有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主要成果是诗歌。未来主义代表性作品有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有鲜明的先锋精神,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
后期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未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二十世纪二十年伐又出现一次高潮,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艾略特《荒原》是其代表作,另外有法国瓦雷里的海滨墓园,俄勃洛克的《十二个》,奥地利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代表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猿,瑞典斯特林堡的到大马士革去。
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在作品中,情节谈化,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代表性作品有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等。
存在主义: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总体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代表性作品有萨特的《恶心》,加缪的《局外人》等。
荒诞派戏剧: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代表性作品有法国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俄国的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等。
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小说集,题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由此而来。代表性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巴斯的烟草经纪人等。
Lavender_若
主要有:
一、西方文学流派有: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新小说派、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小说;
二、代表人物有:
1、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2、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
3、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和加缪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4、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历时8年完成,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扛鼎之作。美国作家威廉·福克(1897——1962)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代表作《我弥留之际(1930)、《喧哗与骚动》(1929)
5、新小说关心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追求完全的主观性,强调创新性和探索性,反对艺术形式上的保守和僵化。代表作家及作品:阿兰·罗伯—戈里耶《嫉妒》,克洛德·西蒙佛兰德公路,玛格丽特·杜拉丝《琴声如诉》。
6、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7、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品:
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的长篇小说《总统先生》、《玉米人》古巴作家卡彭铁尔的长篇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长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的短篇小说《雨》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
8、“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库特·冯尼格、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詹姆斯·珀迪以及法国的维昂。这一流派影响最大的三部作品是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以及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
9、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的理论领袖,他发表于1928年的中篇小说《娜嘉》是超现实主义文学中为数甚少的小说中的佳品;
10、索尔·贝娄和《洪堡的礼物》:《洪堡的礼物》是索尔·贝娄197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被评论界视为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