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孟子早就给出了答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发达的时候,要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落魄的时候,要反省自己,学习进步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追求自己的心灵成长。那如何独善其身呢,以下是我的观点:
落魄时,追求心灵的成长,反思人生过程,追求思想和学术的成就。
最有代表的是---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的大思想家,是“心学”的创始人,被称为“千古万人”,在中国历史上跟孔孟,朱熹一起,位列圣人之位。
王阳明在二十八岁时中进士,踏入仕途。后来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杂草丛生,野兽出没。就是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王阳明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对自己说:“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一切都是浮云,随他们去吧。
在人生的最低谷,在荒蛮之地,王阳明没有自怨自艾,没有苦恼沉沦,他依然追求内心的平静,追求心灵的成长。
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
终于有一天他领悟到了世间的真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意思就是: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史称龙场悟道。
在人生的最低谷,王阳明攀登上了心灵的最高峰。
他主张“致良知”任何事物的对错是非,都在每个人的心里。这世界的公道和最高行事标准,都在你我的良知里。
他主张“知行合一”。讲究通过心无旁骛的实践来印证人内心的想法。
从此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的“心学”诞生了,其影响力不仅仅在中国彰显,更是远渡重洋。
日军维新派的东乡平八郎打败过北洋水师,打败过实力远胜于己的俄国军队,在日本被称为“军神”。当众人追问其以弱胜强的秘诀时,东乡平八郎一言不发,只是高举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人士都研究学习心学,王阳明的学说对推动日本的社会发展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的完人只有两个半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加上算半个的曾国藩。
失意时,依然执守信念,初心不改。
所谓“不忘初心”,古代这样的人有很多。
比如到死都念念不忘收复国土大业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copy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百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他南宋任职期间,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
一直到辛弃疾最后去世时,口中仍然大喊“杀敌!杀敌!”后气绝。
比如汉代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而不降的苏武。
匈奴为了迫其投降将他投放到北海(据说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极寒之地,苏武 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
可以说生活在生死困苦的边缘,但是却从未丢失他的信仰和气节。
后他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终得回朝。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每个人不可能一生的顺遂如意,难免失意陷入困顿。
每每此时,坚持初心,守心中信念,守内心根本。守住的不仅仅是名节,是原则,更是守住他日困苦过去,峰回路转的希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顾城 一代人
失意时,舍得放下,丢弃人生执念,谋求内心平静。
无数的文人,在追逐人生名利之时,在官场被打磨,在仕途中沉浮,在人生的长河中不断寻找奋斗的意义,人生的出口。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当他们把拼命攥在手中的东西放下,人生方得自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一种放下名利场后的悠然心态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笃信佛教看淡看破后的禅意智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六祖慧能让人顿悟的点醒。
俗话说,识人易,自知难。人贵在认识自己。
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快乐和平静不是一种本能,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让人安静有从容,这种能力,让人懂得拒绝。这种能力,让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综上所述,得意纵然人生须尽欢,失意之时也可以守心,静心,安心的面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能追求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