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重生

  《左传·绪瀚上》曰: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六日而苏。

  《后汉书》曰:献帝初平中,长沙人姓桓,死月馀。其母闻棺中有声,发之,遂生。至阴为阳,下人为上。其后曹公由匹庶起。

  又曰:建安四年,武陵女子李娥,年六十馀,病物故。瘗於城外数里,已四十日。行人闻其冢中有人声,便语其家。家往视,闻娥声。出之,遂活。

  《吴书》曰:孙休永安四年,吴民陈焦死。埋之六日,更生,穿土中出。

  《前赵录》曰:麟嘉玄年,大将军东平王豹卒。一指犹暖,遂不殡殓。至甲戌,乃苏。言见渊於不周山,经五日,遂复从至昆仑山,三日而复返。

  《唐书》曰:贞玄中,翰林待诏戴少平死,十六日复生。

  《建康实录》曰:晋方士戴洋,字国流,吴兴长城人也。年十二遇病死,五日而苏。言执麾将士将往蓬莱、昆仑、积石、太室、恒、庐、衡等诸山,既而遣归。

  葛洪《神仙传》曰:士燮常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灌之,捧其头摇消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如故。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后能语,遂复常。

  《搜神记》曰:晋武帝世,河间郡有男女相悦,许相配適。既而男从军。积年,父母以女適人,无几忧死。男还,悲痛,乃至冢所,欲哭之,叙哀而已,不胜其情,遂发冢开棺,即时苏活,因负还家,将养数日,平复。其夫往求之,其人不还,曰:"卿妇已死,天下岂闻死人复活耶?此天赐我,非卿妇也。"於是相讼,郡县不能决,以谳廷尉,奏以精诚掷炅,感于天地,故死而更生,常理之外,非礼之所处,刑之所裁,断以还开冢者。

  又曰:汉平帝玄始玄年二月,朔方广牧女子赵春病死。既棺敛,六日出棺外。自言见夫死父,曰:"年二十七,不当死。"太守谭以闻,说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其后王枚蒇位。

  又曰:晋咸宁中,琅琊颜畿得病,就医张嗟使治,死於嗟家。家人迎丧,旐每绕树木不可解。送丧者或为之伤,颠仆称畿,言曰:"我寿命未应死,但服药太多,伤我五脏耳。今当复活,慎无葬我也!"父拊而祝之曰:"若尔有命,复当更生,岂非骨肉所愿?今但欲还家,不葬尔也。"旐乃解。还家乃开棺,形骸如故,微有人色,而手爪所刮摩棺材皆伤。於是渐有气息,以绵饮沥口,能咽。遂乃出之。日久,饮食稍多,能开目视瞻,屈伸手足,然不与人相当,不能言语,饮食犹常人。如此者十馀年,家疲相供护,不复得操事。其弟弘,都绝弃人事,躬侍养,以知名州党。后气力稍更衰劣,卒后还死。

  又曰:建安中,南阳贾偶,字文合,得病卒亡。死时有吏将诣太山,同名男女十人。司命阅呈,谓行吏曰:"当召某郡文合来,何以召此人?"促遣令去。时日暮,治下有禁,不得舍。遂至郭门外大树下宿。有好女独行无伴,文合问之曰:"子似衣冠家,何为步行?姓字为谁?"女曰:"我三河人也。父见为弋阳令。昨错召来,今得遣去。遂逼日暮,惧获瓜田李下之讥。望君之容似类贤者,是以停留,依凭左右。"文合曰:"悦子之心,愿交欢于今夕。"女曰:"闻之诸姑:妇人以贞专为德,洁白为称。"文合与相反复,终无动志。天明别去。文合死已再宿,停丧当敛。视其面有色,摸心温,半日间苏。文合将验其事,遂至弋阳。问其令,则女父也,谒之。因问令:"某月某日,君女宁卒亡而生耶?"具说女姿颜服色言语、相反夏本末。令入问女,与文合同,大惊。乃以女配文合。

  又曰:临海松阳入柳荣,从张悌拒晋军,病死舡中,二日。时军已上岸,无埋之者。忽然大呼,言人缚军帅,声激扬,遂活。人问之,言上天北斗门下卒见人缚张军帅,门下人怒荣,叱逐使去,荣惧怖,口余声发扬。其日悌战死。

  《续搜神记》曰:武都太守李仲文,在郡丧女,年十八,权假葬郡城北。后有张世之代为郡。世之男子长年二十,侍从郡中。梦一女,年可十七八,颜色不常。自言前府君女,不幸早亡,会今当更生。心相爱乐,故来相就。如此五六夕,忽然昼见,解衣服,薰香殊绝,遂为夫妻,寝息,衣皆有污,如处女焉。后仲文妇遣婢视女墓,因过世之妇相闻。入室中,见此女一只履在子长床下,取之,啼泣呼言发冢,持履归以示仲文。仲文惊愕,遣问世之:"君儿何由得亡女履耶?"世之呼儿,具陈本末。李、张并谓可怪,发棺视之。女体生肉,颜姿如故,右脚有履,左脚尾蘙。自后遂死,肉烂,不复得生。后夕女来曰:"夫妇情至谓偕老,而无状忘履,以致狙卸,不复得生。万恨之心,当复何言!"泣涕而别。

  又曰:东平冯孝将为广陵太守。儿名马子,年二十馀。独卧殿中,夜梦见女子年十八九,言:"我是前太守徐玄方女,北海人,不幸早亡。亡来至今四年,为鬼所枉杀。案《录》当年八十馀,听我更生。要当有所依凭,乃得生活。又应为君妻,能从所陈,枷慁不?"马子答曰:"可。"遂与马子克期当出。至期日,床前头发如人,正与地平。令人扫去,愈分明。始悟是所梦见者,遂屏除左右人。便渐觉额出,次复面出。一炊顷,形体尽出。马子便令前坐对榻上,陈说语言奇妙非常。遂与马子宿息,每戒云:"我尚虚,君当衷节。"问何可得出,答曰:"出当得本生日。"生日尚未至,遂往殿中,言语声音人皆闻。女计生日至,乃具教马子出己养之法。语毕拜去。马子从其言,至日以丹雄鸡一只,黍饭一盘,清酒一升,酹其丧前,去殿十馀步祭讫,掘出开视,女身完全如故。徐徐抱出,着毡帐中,惟心下微暖,口有气。令婢四人守养之,常以青羊乳汁沥其两眼。开口能咽粥,渐渐渐能语。二百日中持杖起。一期之后,颜色肌肤气力悉复。乃遣报徐氏,上下尽来,选吉日下礼娉,为三日,遂为夫妇。生二男一女,长子字玄度,永嘉初为秘书郎;小男敬度,袒缘掾;女適济南刘子彦徵士,延世之孙也。

  又曰:襄阳李除,病死中时。其妇守尸至夜三更中,崛然起坐,脱妇臂上金钏,甚遽急。妇因助脱,得,手执之,还卧。伺察之,至晓,心下更暖,遂渐渐得苏。既活,云:"吏将某去,比伴甚多。见有行货得免归者,即许吏金钏。吏令还取,故归取以与吏。吏得钏,便放令还。"

  《幽明录》曰:琅琊人姓王名志,居钱塘。妻朱氏,以太玄九年病亡,有二孤儿。王复以其年四月暴死。下三日而心犹暖,经七日方苏。说初死时,有二十馀人,皆乌衣,见录录去。到朱门白壁,状如宫殿。吏朱衣素带,心挹介帻,或所被着,悉珠玉相连结,非世中仪服。复前,见一人长大,所着衣状如云气。王向叩头,自说妇已亡,馀孤儿尚小,无奈何,便流涕。此人为之动容,云:"汝命自应来,以汝孤儿,特与三年之期。"王又曰:"三年不足活儿。"煮右有一人语云:"俗尸何痴!此间三年是世中三十年。"因便送出。又三十年,王果卒。

  又曰:桓玄时,牛大疫。有一人食死牛肉,因得病亡。死时见人执录,将至天上,有一贵人问云:"杆人何罪?"对曰:"杆人坐食疫牛肉。"贵人云:"须牛以转输,肉以充百姓食,何故复杀之?"催令还。既更生,具说其事。于是食牛肉者无复有患。

  又曰:于庆无病卒。吴猛语庆子曰:"于侯算未穷,方为请命,末可殡殓。"尸卧净舍,惟心下尚暖,七日。时盛暑,庆形体向坏。猛教令属纩候气,续为作水,令以与洗并饮嗽,如此便退。日中许,庆苏。但开眼张口,不得发声。时合门欣喜,以向水洗含,吐腐血数升,能言语。三日,平复如常。说初见十数人来,执缚桎梏到狱,同辈十余人,以次语对。次未至,俄而见吴君北面陈释,听断之,王敕脱械归。所经官府,莫不迎接请谒,吴君皆与抗礼。未知悉何神耳。

  《博物志》曰:汉末大乱,有发前汉时宫人冢者,宫人犹活。既出,平复如旧。魏郭后爱念之,录着宫中,常置左右。问汉时宫中事,说之了了,皆有次绪。及郭后崩,哭泣过,遂死。

  又曰:魏大司马曹休所统中郎将谢漳部曲义兵奚侬恩女,年四岁,病死故,埋藏五日复生。太和三年七月,诏令休使父母持送女来视之。其年四月三日病死,四日埋藏。至八日,同虚人彩桑闻儿啼声,即语侬妻,往发视,儿生活。今能饮食如常。

  《陆氏异林》曰:钟繇常数月不朝会,意性异常。或问其故,云:"常有好妇来,美丽非凡。"问者曰:"必是鬼物,可杀之。"妇人后往,不即前,止户外。繇问何以,曰:"公有相杀意。"繇曰:"无此。"勤勤呼之,乃前。繇意恨恨,有不忍心,然斫之伤髀。妇人即出,以新绵拭血竟路。明,使人寻迹之,至一大冢。木中有好妇人,形体如生人。衣青绢衫,丹绣裲裆。伤一髀,以裲裆中绵拭血。

  ○变化上

  《礼记·月令》曰:仲春鹰化为鸠。季春田鼠化为鴽。季夏腐草为萤。季秋雀入大水为蛤。孟冬野鸡入大水为蜃。

  《左传·昭二》曰: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

  《春秋潜潭巴》曰:女子化为丈夫,贤人去位,君独居。丈夫化为女子,阴气淖,小人聚。

  《汉书》曰:哀帝建平中,豫章男子化为女子,嫁为人妇,生一子。长安陈凤言:此阳变为阴,将亡继嗣自相生之像。一曰:嫁为人妇生一子者,交源一世乃绝。

  《后汉书》曰: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浴而化为鼋,入于深渊。其后时时出见。初簪一银钗,及见犹在其首。

  又曰:建安二十二年,越巂有男子化为女子。时周群言:哀帝时亦有此,将有易代之事。至二十五年,献帝封于山阳。

  《国语》曰:赵简子叹曰:"雀入海化为蛤,雉入淮化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惟人不能,悲夫!"

  《洪范五行传》曰:魏襄王十三年,张仪诈得罪於秦而去。相魏,将为秦而欺夺魏君。是岁,魏有女子化为丈夫者。天若语魏曰:"勿用张仪。阴变为阳,臣将为君。"是时魏王亦觉之,不用张仪。仪免去归秦,魏无害。

  《纪年》曰:周宣王时,马化为狐。

  《山海经》曰:姑媱(音遥。)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成,(言叶相重。瑶亦音遥,)其华黄,其实如菟丘。(菟,兔丝。)服者媚於人。(为人所媚爱。一名荒夫草。)

  又曰:炎帝之女娃(恶佳切。)游於东海,溺而死,化为精卫。其状如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

  又曰:夸父与日竞走。渴,饮河,河涸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又曰:锺山,其子鼓,(此神名,钟山之子耳。)其状人面龙身。是与钦啬鲽(音邳。)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锺山之东,曰〈山〉崖。(音遥。)钦啬鲽化为鹗,(鹗,鵰属也。)鼓亦化为骏鸟。(骏音俊。)

  又曰: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齐为口,操干戚以舞。是为无首民。

  又曰:太室嵩高成阳西,启母化为石在焉。

  《庄子》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又曰:列子行,食于道仄,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惟余与爬戟而未常死,而未常生也。"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蝇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驹掇。驹掇千日而化为鸟,其名为乾余胥。乾余胥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食醯,黄軦生乎九猷,九猷生乎瞀芮,瞀芮生乎腐蠸,腐蠸生乎着奚。着奚比乎不蜀,久竹不蜀。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返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此言一气而万形,有变化而无死生也。)

  又曰: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石。

  又曰:马血之为磷也,人血之为野火也,鹞之为鹯,鹯之为布谷,布谷之复为鹞也,燕之为蛤也,田鼠之为鹑也,老韭之为芫也,老羭之为猿也,(羭,状羊。)鱼卵之为虫也,此皆物植典者。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