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衮衣

  《说文》曰:衮,天子享先王,卷(音衮)龙绣於下幡,一龙蟠阿上向。

  《释名》曰:衮,卷也,画卷龙於衣也。

  《书》曰: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孔安国曰:欲观衣法象衣服制。)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日月星为三辰。华象草华。虫,雉也。画三展山龙华虫於衣服,施旌旗。)作会宗彝,(会,会五彩也。以五彩成此幌猩。宗庙尊彝,亦以山龙华虫为饰。)藻火粉米,黼黻絺绣,(藻,水草有文者。火为火字,粉若粟,米若聚米,黼若斧形,黻为两己相背,葛之精者曰絺,五色备曰绣也。)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以五色明施五彩,作尊卑服,汝制之也。)

  《尚书大传》曰:山龙青,华虫黄,作缋黑,宗彝白,藻火赤,天子五服。

  《诗》曰:九罭之鱼,鳟鲂。我覯之子,衮衣绣裳。

  又曰: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又曰:衮职有阙,仲山甫补之。

  《左传》曰:诸侯伐楚,许男斯卒於师。凡诸侯薨於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於是以衮敛。(衮衣,公服也。谓加二等。)

  《礼》曰:有以大为贵者,天子龙卷,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

  《郊特牲》曰: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又《明堂位》曰:衮冕立於阼。

  《周礼·春官上·司服》曰:王之吉服,享先王则衮冕。

  又《夏官下》曰:节服氏掌祭礼朝觐衮冕,六人,维王之大常。(郑玄曰:服冕者,从王服也。维,维之以缕。王旌十二旒,两,两也,缕缀连其旁,三人持之礼,天子旌曳也。)

  《仪礼·觐礼》曰:天子衮冕负斧扆。

  《汉书》曰:韦孟诗云:"肃肃我祖,家自豕韦。衮衣朱黻,四壮龙旂。"

  《后秦记》曰:姚襄梦弟苌上御座,着衮服,谓官属曰:"此儿或能大起吾族。"

  《齐书》曰:陆澄兼左丞,泰始六年,诏皇太子朝贺服衮冕九章。澄与议曹郎丘仲起议:"服冕以朝,实着经文。秦除六冕,汉明还备,魏晋己来,不欲令臣下服冕,故位公者加侍官。今皇太子礼绝群臣,宜遵圣王盛典,革近代之制。"

  《唐书》曰:代宗时,渤海质子盗衮龙服,捕得之。词云:"慕中国衣服。"上赦之。

  董巴《汉与服志》曰:上古衣毛而冒皮,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彩,成以为服。黄帝尧舜垂衣裳,盖取诸乾坤有文,故上衣玄而下裳黄。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初玄。汉承掌故,至显示初服冕旒衣章以祀天地。养三老五更於三雍,三公九卿郊祀天地明堂,皆冠冕垂旒,衣裳玄上纁下,乘由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五彩衣裳。乘与,刺史、公候、九卿己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

  《续汉·与服志》曰:圣人处天子位,服日月昇龙,所以福其德,章其功也。贤人佐圣,封国爱民,黼黻、文绣、降龙,所以显其仁,光其能也。

  《环济要略》曰:天子龙冕,诸侯黼,大夫黻。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五色备谓之绣。诸侯去日月星辰,服山龙华虫,卿大夫去山龙华虫,服藻火,服粉米。

  挚虞《决疑要注》曰:秦除衮冕之制,惟为玄衣绛裳,一具而己。汉兴亦如之。中兴后,明帝永平中使诸儒案古文,依图书,始复造衮冕之服,至於今用之。

  《穀梁传序》曰:一字之褒赏,逾华衮;片言之贬诛,深斧钺。

  《六韬》曰:昔帝尧王天下,黼衣絓履不敝尽不更为也。

  《傅子》曰:魏明帝疑三公衮冕之服似天子,减其彩章。

  《陈留风俗传》曰:襄邑县南有涣水,有睢水。传曰:"睢涣之水出文章。"故有黼黻藻锦,日月华虫,以奉天子宗庙御服焉。

  ○鷩衣

  《释名》曰:鷩雉,山雉也。鷩,憋(并列切。)也,性急,憋不可生,必自煞。故画其形於衣,以象人执耿介之节也。

  《周礼·春官上·司服》曰:王之吉服,享先公,享射鷩冕。(郑玄曰:先公,谓后稷之后也。飨射,飨食及与诸侯射也。鷩,画以雉也。)

  《三礼图》曰:鷩冕服者,王祭先公及享射之服也。以朝天子助祭,玄衣纁裳,以华虫火宗彝三章画以为绩裳,藻粉米黼黻四章黹(步里切。)以为绣,凡七章。

  ○毳衣

  《释名》曰:毳,芮也。画藻文於衣,象水草之毳芮,温暖而洁也。

  《诗》曰:大车槛槛,毳衣如菼。(毳衣,大夫之服。菼,骓也,芦之初生者也。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大车啍々,(他昆切。)毳衣如璊。(璊,赪颜也。音门。)

  《周礼·春官上·司服》曰:王之吉服,祀四望山川则毳冕。(郑玄曰:毳衣三章,袁之章也。)

  《三礼图》曰: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服也。子男服以朝天子。

  ○絺衣

  《周礼·春官上·司服》曰:王之吉服,祭社稷五祀则絺冕。(郑玄曰:絺或作绣,字之误也。绣刺粉米无画也。)

  ○玄衣

  《诗》曰:《缁衣》,美武公之德。父子并为周司徒,善於其职,国人宜之。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缁衣,黑色,上卿听朝之正服也。)

  《周礼·春官上·司服》曰:王之吉服,祭群小祀玄冕。(郑玄曰:群小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之属也。玄者,衣无文,袁刺黻而己。凡冕服,玄天绣衣也。)

  《礼·玉藻》曰:天子玄端而朝日於东门之外。(郑玄曰:端当为冕字之误,朝日,春分时也。)

  《魏台访议》曰:礼,天子大夫玄冕而执雁。今秩中二千石、六百石者可使玄冕而执雁。

  ○袆衣

  《释名》曰:王后之上服曰袆衣,画翚雉之文於衣也。伊洛而西,雉青质,五色备,曰翚也。

  《周礼·天官下·内司服》曰: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王后之服,刻缯为翚之形,而彩画之,缀於衣。从王祭先王,则袆衣也。)

  《礼·明堂位》曰:夫人副袆,立于房中。(郑玄曰:副,首饰也。今之步摇是也。《周礼》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袆,王后之上服也,惟鲁及王者之后夫人服之。诸侯夫人自褕翟而下也。)

  又曰:《祭义》曰:"岁既单,世妇献茧于夫人,夫人副祎而授之。"

  董巴《汉与服志》曰:太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后诖薯,服白上皂下,皆深衣制。(徐广云:深衣,即单衣。)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入庙佐祭者服皂绢上下,皆深衣制。

  《穆天子传》曰:吉日戊午,天子大服冕袆,(冕,冠;袆,衣,王后之上服。今帝服之,未也。)授河宗壁。

  ○褕狄

  《释名》曰:摇翟,画鸡雉之文於衣也。江淮而南,雉素质,五彩皆备成章。

  《周礼·天官下·内司服》曰: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褕狄。(郑玄曰:褕狄,阙翟画羽饰也。玄谓褕狄,青也。)

  《三礼六服图》曰:褕翟,王后从王祭先公之服也。侯伯之夫人服以从君祭宗庙。

  ○阙翟

  《释名》曰:阙翟,翦阙缯为翟雉形以缀衣也。

  《诗曰》:委委蛇蛇,象服是宜。(义曰:象服者,谓褕狄、阙狄也。)

  《周礼·天官下·内司服》曰: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阙狄。(郑司农曰:褕狄,阙狄画羽饰也。郑玄曰:阙狄,刻而不画者也。此三者皆祭服。玄谓今世有袿衣者,盖三狄之遗象也,以椎次其色,阙狄,赤也。)

  《三礼六服图》曰:阙翟,王后从祭群小祀服也。亦子男夫人以从君祭宗庙。

  ○鞠衣

  《释名》曰:鞠衣,如菊花色也。

  《周礼·天官下·内司服》曰:内司服掌王后六服,鞠衣。(郑司农曰: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座,像桑叶始生。)

  《三礼六服图》曰:鞠衣,王后桑之服也。孤之妻服以从助君祭。

  董巴《汉与服志》曰:太皇太后、皇太后蚕服青上缥下,深衣制。贵人助蚕,服纯缥上下,深衣制。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助蚕,服缥绢上下,深衣制。自二千石夫人己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徐广《与服杂注》曰:晋先蚕仪注,皇后衣纯青之衣,特进卿世妇、二千石命妇,助蚕则青绢上下。

  ○展衣

  《周礼·天官下》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展衣。(展衣,白衣。)

  《三礼六服图》曰:展衣,王后以礼见王及宾客之服也。卿大夫之撇馛从助君祭。

  《释名》曰:襢,(展字或作此。)坦也,坦然正白,无文彩也。

  ○褖衣(通贯反)

  《释名》曰:褖衣,褖然黑色也。

  《诗·邶·柏舟褖衣》曰:褖兮衣兮,褖衣黄里。(褖,间色;黄,正色。义云:褖兮衣兮,褖衣自有礼制也。诸侯大夫祭服之下,鞠衣为上,展衣次之。众妾亦有贵贱之等服,鞠衣黄,展衣白,褖衣黑。皆以素线为里,非其制,故以勇躬上僣焉。)褖兮衣兮,褖衣黄裳。(义云:妇人之服不殊,衣裳同色。今衣黑裳黄,喻乱嫡戟之礼也。)

  《周礼·天官下·内司服》曰:内司服掌王后六服,褖衣素纱。(褖衣,御於王者之服也,亦似燕居。君子之褖衣黑,则是以黑也。)

  ○袗衣

  《三礼图》曰:傅母,婚礼从者袗衣,古者傅母选无夫与子而老贱、晓习妇道者,使之应对也。

  ○朱衣

  应劭《汉官仪》曰:虎贲中郎衣纱縠单衣。(《续汉志》同。晋令绛纱谷。)

  《东观汉记》曰:光武起义,衣绛单衣、赤帻。初,伯升之起,诸家子弟皆曰:"伯升煞我。"及见上绛衣大冠,乃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

  《晋义熙起居注》曰:安帝自荆州至新亭,诏曰:"诸侍官戎行之时不备朱服。"悉令袴褶从也。

  《宋元嘉起居注》曰:治书侍御史朱兴启弹朝请向腾之,坐同僚会故员外散骑侍郎杨珍之丧,侍兵唱,变服然后唱,众官下陪位,而腾之着单衣在朱衣上,於礼有亏,请免所居官,诏"可"。

  《齐书》曰:吕安国为右卫将军,加给事中,后改封湘乡侯。武帝即位,累迁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安国欣有文授,谓其子曰:"汝后勿袴褶驱使单衣,犹恨不称,当为朱官也。"

  《神异经》曰:西荒有一人,不读五经而意合,不观天文而心通,不诵礼律而精当。天赐其衣,男朱衣缟带委貌冠,女碧衣、戴金胜,皆无缝。

  《墨子》曰:楚庄王绛衣博袍。

  《语林》曰:何平叔面绝白。魏文帝疑其着粉,夏日唤与热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时帝始信之。

  班彪《便宜事》曰:可选师傅将相子孙有行、好学者以备绛衣舍人。

  班固《与窦宪笺》曰:将军哀怜,赐固手迹。告以中军宜鲜明,乃赐以瑇瑁簪,绛纱单衣。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