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辙

  《左传》曰: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居卫切。)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又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汉书》曰:户牖富人张负有女,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陈平欲得之。负至平家,乃负郭穷巷,以席为门,然门多长者车辙。负归,谓子仲曰:"固有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之女。

  《老子》曰:善行无辙迹。

  《庄子》曰:汝不知螳螂,怒臂当车辙,不知不胜其任也。

  又曰:庄周贷粟于监河侯,曰:"我将得邑金,贷子三百。"周曰:"有中道而呼者,周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子何为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升斗之水而活我哉?'"(徐具鱼门中。)

  刘伯伦《酒德颂》曰: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户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谢灵运《送孔令》诗曰:河流有急澜,浮骖无缓辙。岂伊川橢祟,宿心愧将别。

  颜延年《赠王太常》诗曰:林闾时晏开,亟回长者辙。

  陆韩卿《答兄希升》诗曰:骏足思长坂,柴车畏危辙。

  傅武仲《舞赋》曰:或逾埃赴辙,霆骇电灭。

  ○轴

  《说文》曰:轴,持轮也。

  《周礼》曰:轴有三理:一者以为媺(音美。)也,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媺,无节目也。久,圣刃心。利,滑密也。)

  《释名》曰:轴,复也,重复非一之言也。

  《左传》曰: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阳虎欲西奔,晋如齐必反己,故许以东为愿也。)及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苦结切。)其轴,麻约而归之。(锲,刻也。欲绝追者。)载葱灵,寝於其中而逃。(葱灵,辎车名。)追而得之,囚於齐。又以葱灵奔宋,遂奔晋,适赵氏。

  《史记》曰:淳于髡曰:"豨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不能运方穿。"

  《汉书》曰:临江闵王荣立为太子,废为临江王,坐侵庙壖地为宫。上征荣,荣行,祖於江陵北门。既上车,轴折车废。江陵父老涕泣,窃言曰:"吾王不反矣!"

  ○毂

  《诗》曰: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周礼》曰:毂也者,以为利转也。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音奠。)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是故以火养其阴,而齐诸其阳,则毂虽敝不蒿藃。(音耗。)毂小而长,则柞;(锄革切。)大而短,则挚。(音致。)

  又曰: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长毂。短毂则利,长毂则安。

  《左传》曰:楚子与若敖战皋浒,射汰辀以贯笠毂。

  《谷梁传》曰:长毂五百乘,(长毂,兵车。四马曰乘。)绵地千里。

  《春秋考异邮》曰:黄池之会,滕、薛扶毂,鲁、卫参乘。

  《后汉书》曰: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祖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王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於新代。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桓谭《新论》曰:楚之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弊"。

  左太冲《蜀都赋》曰:累毂叠迹,叛衍相倾。

  张平子《东京赋》曰:乘轩并毂。

  又曰:疏毂飞軨。

  又《公燕》诗曰:神飙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沈休文《饯吕僧珍》诗曰:持毂二崤道,扬旆九河阴。

  ○辐

  《易》曰:舆说辐,(说音脱。)夫妻反目。

  《周礼》曰: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毂、辐、牙。)辐也者,以为直指也。望其辐,欲其揱(音消。)尔而纤也。进而眡(音视。)之,欲其肉称也。参分其毂长,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辐。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辐广而凿浅,则是以大杌,虽有良工,莫之能固。凿深辐小,则是固有馀而强不足。故竑(音宏。)其辐广,以为之弱,则虽有重任,毂不折。参分其辐之长,而杀其一,则虽有深泥,亦弗溓。(读如黏。)

  《汉书》曰:李陵击匈奴,矢尽,斩车轴而持之。

  ○辋

  《释名》曰:辋,罗也,周轮其外。

  《周礼》曰: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毂、辐、牙也。牙,读如迂,世问或谓之辋。)牙也者,以为固抱也。凡揉(而首切。)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肿,谓之用火之善。(廉,绝也。挫,折也。肿,瘣也。)是故规之以视其圜也,萭(音矩。)之以视其匡也。

  又曰: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叁分其牙围,而漆其二。(不漆其践地者。)

  ○轭

  《续汉书》曰:文虎伏轼,龙道衡轭。

  《齐书》曰:吴兴有项羽神护郡厅事,太守不得上。太守到郡,必须祀以轭下牛。李安民奉佛法,为太守,到郡不与神牛,着屐上厅事,又於厅上入关齐。俄而牛死,葬庙侧。今呼为李公牛。

  《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丘,轭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召太公而问之,曰:"未可伐乎?"太公曰:"不然。轭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欲洒吾兵也。"

  《韩子》曰:郑县人得车轭,不知其名,问人,人曰:"此车轭也。"俄得一人,复问,对曰:"此车轭也。"问者大怒,曰:"曩者车轭,今又车轭,是何众也!"遂与斗。

  ○〈车屐〉(音剧)

  《释名》曰:〈车屐〉,似人履。

  又曰:伏菟在轴上,似之也。

  ○輨(音管)

  《说文》曰:輨,軨谷端錔也。

  ○枕

  《释名》曰:枕,横在前,若卧床之有枕。

  《方言》曰:轸谓之枕。(郑璞曰:车后横木。)

  《周礼》曰:车轸四尺,谓之一等。戈秘(音必。)六尺有六寸,既建而迤。(音移。)崇於轸四尺,谓之二等。六分其广,以一为之轸围。参分轸围,去一以为式围。五分其轸间,以其一为之轴围。轸之方,象地也。

  ○轼

  《周礼》曰:参分轸围,去一以为式围。参分式围,去一以为较围。

  《释名》曰:轼,式也,式所敬者。

  《左传》曰:齐与鲁战于长勺,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又曰: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得臣与寓目焉。"

  又曰:叔山舟搏人以投,中车折轼,晋师乃止。

  又曰:长狄乔如之首眉隐於轼。

  《汉书》曰:郦生凭轭轼,下齐七十二城。

  宋玉《九辨》云:"倚结轸兮太息,涕潺湲兮沾轼。

  ○箱

  《方言》曰:箱谓之輫。(音斐。)

  《诗》曰: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通俗文》曰:车箱曰较。(音角。)

  《通俗文》曰:车一曰两,两两相与为体也。原其所以言"两"者,箱、辕及轮,两两而耦,故称两耳。

  ○轙(音议、宜二音。)

  《尔雅》曰:载辔谓之轙。(郭璞曰:车轭上环,辔所贯。)

  ○轊(音卫)

  《说文》曰:轊,车轴端也。杜林说:毂錔也。

  《方言》曰:车轊,齐谓之〈车龙〉。

  鲍明远《芜城赋》曰: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朴地,歌吹沸天。

  ○环

  《释名》曰:游环,在伏马背上,骖马之外辔,贯之游移前却无常处。

  《尔雅》曰:游环谓之捐。(徐绢切。郭璞曰:着车众环。)

  《诗》曰:游环胁驱。

  ○釭(音江)

  《说文》曰:釭,毂之铁也。

  《方言》曰:车釭,燕、齐、海、代之间谓之鐹,(音戈。)或谓之锟,(音衮。)自关而西谓之釭。

  《续搜神记》曰:郑茂病亡,殡殓讫,未得葬。忽然妇及家人梦茂云:"已未应死,偶闷绝耳。可开棺出我,烧车釭以熨顶头。"如言,乃活。

  ○辖

  《释名》曰:辖,害也,车之急害也。

  《诗》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指载舝,(舝与辖同。)还车言迈。

  《左传》曰: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侍,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赡其事。

  《汉书》曰:陈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闭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能去。

  蔡邕《独断》曰:乘舆之车,皆副辖。副辖者,施辖於外,乃服设辖。铭曰:载驰,非辖不行;临政设教,非贤不明。

  张平子《东京赋》曰:重轮贰辖,疏毂展軨。

  潘正叔《赠陆机》诗云:"星陈夙驾,载脂载辖。

  ○链

  《释名》曰:链,简也。链釭轴之间,使不相忘。

  ○輠(胡果切)

  《释名》曰:輠,裹也。裹,轵也,轵如指,见於毂头。

  《礼》曰:叔孙武叔朝,见轮人以杖关毂而輠轮者,以是有爵而后杖也。(馀具轮事注中。)

  《史记》曰: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学。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然而秉意观色为务,故齐人谓之炙輠。輠,车之盛膏者,炙之不尽,犹有馀。流言髡之智,不尽如炙輠。

  ○当

  《通俗文》曰:车当谓箳(步轻切。)篂。

  《郭林宗别传》曰:昔仲琰为部从事,尝柴车驾牛,编荆为当。

  ○盖

  《周礼》曰:轮人为盖,达常围三寸。(达常,盍斗杠,入丘中也。)上欲尊而宇欲卑。(上,近部平者也。隤下曰字。)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盖者主为雨也。)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已卑,是蔽目也。是故盖崇十尺。良盖弗冒弗纮,殷敏而驰不队,谓之国工。盖之圜也,以象天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

  《方言》曰:盖在上,如屋舍之复盖。

  蔡邕《独断》曰:乘舆车,皆黄盖者,并以黄为里也。

  《董卓别传》曰:卓讽朝廷,使光禄宣璠持节拜卓为太师,位诸侯上。引还长安,百官迎路拜揖。卓遂僣拟车服,乘金华青盖,画两轮,时人号为竽摩车。

  ○〈车尞〉(音老)

  《释名》曰:〈车尞〉,似弓曲也。

  《说文》曰:〈车尞〉,盖弓也,淮阳名车穹。

  《周礼》曰:弓凿广四枚,凿上二枚,凿下四枚。(弓。〈车尞〉也。)凿深二寸有半,下直二枚,凿端一枚。弓长六尺谓之庇轵,五尺谓庇轮,四尺谓之庇轸。参分弓长而揉其一。以其一为之尊。盖之二十有八,以象星也。

  ○杠

  《周礼》曰:轮人为盖,达常围三寸。桯(音楹,盖杠也。)围倍之,六寸。信其桯围,以为部广,六寸。部长二尺,桯长倍之,四尺者二。(杠长八尺,谓达常以下也。加达常二尺,则盖高一丈也。)

  覆笭(音岑)

  《释名》曰:笭,横在车前,织竹作之,空笭笭也。

  《广雅》曰:覆笭谓之辟。

  ○枸心

  《广雅》曰:从下枸轴也。

  《通俗文》曰:轴限者谓之枸。

  ○较

  《周礼》曰:参分式围,去一以为较围。参分较围,去一以为轵围。

  《释名》曰:其较重,卿所乘也。

  ○幰(许偃切)

  《通俗文》曰:张布曰幰。

  《仪制令》曰:诸车,一品青油纁道幰,朱里,朱丝络网。三品以上,青道幰,朱;五品以上,青褊幰,碧里。六品以下,皆不得用幰。

  《卤簿令》曰:安车,紫油通幰,紫油纁,朱里。四望车,青油通幰,青油纁,并朱丝络网。后及皇太子车幰,并准此。

  《风土记》曰:《周礼》以拂拭车一义,谓施严惟幰。

  潘岳《籍田赋》曰:微风生於轻幰,纤埃起乎朱轮。

  潘尼诗曰:朝从长涂,暮栖所集。归云乘幰浮,凄风寻帷入。

  ○纟秋

  《释名》曰:纟秋,遒也。在后遒迫,使不得却缩也。

  王隐《晋书》曰:山涛为尚书,有人题曰:"阁中有大牛,王齐鞅,裴楷鞦,和峤踧不敢休。"

  ○茵

  《释名》曰:茵,车中所坐也,用虎皮,有文采。

  《诗》曰:阴靷鋈(音沃。)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音注。)

  《汉书》曰:邴吉为丞相,驭吏嗜酒,数逋荡。(逋,亡也。荡,放也。谓亡其所供之职而渐放也。)常从吉出,醉呕丞相车茵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尔。"遂不去也。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