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歌一

  《释名》曰:人声曰歌。歌,柯也。以声吟咏有上下,如草木有柯叶。充言歌声如柯也。

  《尔雅》曰:曰:徒歌谓之谣。

  《尚书》曰: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用庶尹公谐,故作歌以戒之,安不忘危也。敕,正也。奏天命以临人,惟在顺时,惟在慎微也。)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君也。服肱之臣喜乐,尽忠君之理功,乃起百王之业。)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赓,续;载,成也。帝歌归美,股肱乃安,以成其美。)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丛脞,细碎无大略。曰君如此,则臣懈,万事隳废,其功不成。歌以申成也。脞音仓果反。)

  又曰:九功惟序,九序惟歌。(六府三事之功,次序皆可歌乐,乃德政之致也。)劝之以九歌,俾勿坏。(六府三事之功,决序坏,在此三者而已。)

  又曰: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

  又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又《五子之歌》曰:太康尸位以逸豫,畋於有洛之表,十旬不反。厥弟五人,御其母於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一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於此,未或不亡。"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荒坠厥绪,覆宗绝祀。"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毛诗》曰: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又《葛屦·园有桃》曰:"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又《谷风·四月》曰:"君子作歌,惟以告哀。"

  《礼记》曰:子贡问师乙曰:"赐也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其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能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能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又《檀弓》曰:原壤之母死,登木歌曰:"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

  又《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又《檀弓上》曰: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於门。歌曰:"太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又曰:鲁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

  又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

  又曰:奠酬而工升歌,发德音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

  《周礼》:春秋太师大祭祀,师瞽登歌,小师掌教弦歌。(教谓教瞽矇出音弦,谓琴瑟歌依咏诗也。)

  《左传》:哀二十一年八月,公及齐侯、邾子盟。齐人责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言鲁人皋绥,数年不知答齐稽首,故使我高蹈来为此会。)惟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又曰:昭十二年,南蒯将适费,饮乡人酒。乡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已乎已乎!非吾党之士乎!"(已乎已乎,言自遂不改。)

  又曰:哀五年秋,齐景公卒。冬十月,公子嘉、公子驹、公子黔奔卫,公子鉏、公子阳生来奔。(皆景公子在莱者。)莱人歌之:"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乎不与谋,师乎师乎,何党之乎?"

  又曰:襄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视事。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於室,公拊楹而歌。(歌以命姜氏。)

  《论语》曰:夫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又曰: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又曰: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史记》曰: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曰:"《关雎》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又曰: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夜到明,常有流星至於祠坛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又得神马渥洼水中,为《太一歌》曰:"太一贶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今安匹兮龙为友。"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为歌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又曰:箕子朝周,过故殷墟,咸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民为流涕。

  又曰:淳于髡见梁惠王,王屏左右见之,终无言。王让之,髡曰:"王志在音,吾是以默也。"王曰:"会有献歌者,未及言之也。"

  又曰:赵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颜若舜,华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旦日,王饮酒乐,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内其女娃嬴孟姚也。甚有宠,立为后。

  又曰:武王克殷,伯夷、叔齐耻之,不食周粟,隐首阳山。作歌曰:"登彼西山兮,言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又曰: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军四面皆楚歌,(应劭曰:楚歌者,鸡鸣时歌也。)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项王乃悲歌忼忾,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书》曰:李延年善歌,武帝幸之。时人语曰:"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又曰:孝惠帝所教歌儿百二十人,有缺辄补。

  又曰:田横,齐王建之亲族也。秦灭六国,田氏悉为庶人。高祖遣韩信破齐,后定天下,田横乃与五百人深居海岛。高祖即位,遣使者征之。横与将士俱至尸乡亭顿止,横乃奋跃自刎而死,从者不敢哭,遂歌以寄之。今之挽歌,起於此矣。

  又曰:张释之为中郎将,从行至霸陵。是时,慎夫人从,上指视慎夫人新丰道曰:"此是邯鄣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

  又班固《颂论功歌诗·灵芝歌》曰:因露寐兮产灵芝,象三德兮瑞应图,延寿命兮光此都。缘上帝兮象太微,参日月兮扬光辉。

  又曰:武帝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

  又曰:上幸行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忻然,中流歌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又曰:孝武帝巡狩,至於盛唐。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又曰:高帝崩,皇太后乃令戚夫人髡钳,衣赭舂,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汝子耶?"遂鸩杀赵王,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薰耳,名曰"人彘"。

  又曰: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妻乌孙,悲愁自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绝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悲思兮内感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又曰:燕王旦谋反,事败,王忧懑,置酒万载宫会宾客,群臣妃妾坐饮,王自歌曰:"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华容夫人起舞,歌曰:"发纷纷兮寘渠,骨藉藉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俳徊两渠间兮君子独安居!"

  又广陵王胥祝诅事发觉,有司按验有实,使者反。及置酒显阳殿,召太子霸及子女董訾、胡生等夜饮,使所幸八子、郭昭君、家人子赵左君等鼓瑟歌舞。王自歌曰:"欲久生兮无终,长不乐兮安穷!奉天期兮不得须臾,千里马兮驻待路。黄泉下兮幽深,人生要死兮何为苦心,何用为乐心所喜,出入无悰为乐亟。蒿里召兮郭门阅,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

  又曰:元帝自度曲被歌声。注云:歌终更授其次曰度曲。"度曲未终,云起雪飞"是也。

  谢承《后汉书》曰:祭遵为将,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东观汉记》曰:朱酺,明帝时为益州刺史。移书属郡,喻以圣德。白狼王等百馀国重译来庭,歌诗三章,酺献之。

  《后魏书》曰:郑道昭字僖伯。兼中书侍郎。从征沔汉,高祖飨侍臣于悬瓠,方丈竹堂。道昭与兄懿俱侍坐。乐作酒酣,高祖乃歌曰:"日月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彭城王勰续歌曰:"愿从圣主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内外。"郑懿歌曰:"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邢峦歌曰:"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道昭歌曰:"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请六合。"高祖又歌曰:"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宋弁歌曰:"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

  《吴书》曰:留赞初为将,临敌必先被发叫天,因抗音而歌,左右应之,乃进战。

  《晋书》曰:三月上巳日,会稽夏统,字仲御,入洛阳市药。太尉贾充问曰:"卿能作土地间曲乎?"统曰:"百姓感咏,遂作《慕歌》,为孝女曹娥作《河女之章》,为伍子胥作《小海唱》,今欲歌之。"充曰:"善。"乃以足扣船,引声啭喉,清激慷慨,大风应至,含水〈口敕〉天,云雨响集。充曰:"听《慕歌》之声,便仿佛见大禹之容。闻《河女》之音,不觉涕泣交。即谓伯姬高行在目前也,聆《小海》之唱,谓子胥、屈平立吾之左右矣。"

  又曰:袁山松善音乐。旧歌有《行路难》曲,词颇疏质。山松乃文其辞句,婉其节制,因酣歌之。闻者流涕。

  又曰:应詹督南平、天门、武陵三郡事。时政令不一,诸蛮怨望,并谋背叛。詹召蛮酋,破铜券与盟,由是怀詹,数郡无虞。其后天下大乱,詹境独全。百姓歌之曰:"乱离既普,殆为灰朽;侥幸之运,赖兹应后。岁寒不凋,孤境独守。拯我涂炭,惠隆丘阜;润同江海,恩犹父母。"

  又曰:山简慠诞好酒,尝止襄阳习公池。日晚醉归,自歌曰:"山公时一醉,遥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复能骑马,倒着白接篱。举头问葛强,何如并州儿?"

  《晋阳秋》曰:高祖伐公孙渊,过本县,赐牛酒穀帛,郡守典农会。墓次,父老故旧燕饮。高祖作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今遭际会,奉辞遐方,将扫逋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邓粲《晋纪》曰:太子洗马郭讷字敬言,尝入洛,观伎人歌言佳,石崇问其曲,讷不知。崇笑:"卿不识曲,那得言佳?"讷答:"譬如见西施,何必识其姓名然后知美?"崇无以难。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初,苻坚二十五年灭慕容,冲姊清河公主年十四,有姝色,坚纳之,宠冠后庭。冲时年十二,亦有龙阳之美,坚又幸之。姊弟专宠,宫人莫进。长安中歌之曰:"一雌与一雄,双飞入紫宫。"咸惧为乱,王猛切谏,乃出冲。冲卒为坚贼。

  又《前燕录》曰:慕容廆父涉归分户以封长庶子,吐谷浑分马以给之。及廆嗣位,而二部马斗。廆怒,遣使让浑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有斗伤?"浑曰:"马饮食水草,门其常性,何故怒及於人?兄弟至亲而斗起於马,当去汝万里。"於是遂西移八千里。廆后悔之,遣乙那楼追浑谢之,乃拥回浑马。马东行数百步,辄悲鸣西奔,冲突山谷,如是者十馀曰。此非人事,遂附阴山面黄河。晋永嘉之乱,南迁陇右,廆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干歌》,岁暮穷思,常歌之。及俊、垂僣号,以为辇后大曲。

  《孟嘉别传》:桓温问嘉曰:"听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答曰:"渐近自然。"一坐咨嗟。

  《宋书》曰: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时,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章郡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

  《齐书》曰:萧惠基解音律,尤好魏三祖曲及《相和歌》。每奏,辄赏悦不能已也。

  《梁书》曰:羊侃有妓孙荆玉,能反腰帖地,衔得席上玉簪。敕赉歌人玉娥儿,东宫亦赉歌者屈偶之,并妙尽奇曲,一时无对。

  《唐书》曰:刘禹锡贬朗州司马,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於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又曰:开元中,歌工长孙元忠,元忠之祖受业於侯将军名贵昌,并州人也,亦代习北歌。贞观中,有诏令贵昌以其声教乐府。元忠之家代相传习如此,虽译者亦不能通知其辞。盖年岁久远,失其真矣。丝桐唯琴曲有胡笳声。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