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坐

  《释名》曰:坐,挫也。骨节挫屈也。("小人群党,坐于王床。"王床者,王者床。)

  《毛诗·车邻》曰: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礼记·曲礼上》曰:夫为人子者坐不中席。

  又曰:离坐离立,无往参焉。

  又曰:男女不杂坐。

  又曰:立毋跛,坐无箕。

  又曰: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

  又曰: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左传·襄二十六》曰:伍举奔晋,声子遇之郊,班荆相与食。(班,布;荆,坐。)

  又襄二十七年曰:卫子鲜奔晋。公使止之,不可。及河,又使止之。止使者而盟于河,托于木门,(木门,青向。)不向卫国而坐。(怨之深也。)

  又定四曰:申包胥如秦乞师,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春秋演孔图》曰: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

  《尔雅》曰:妥,安坐也。

  《汉书》曰: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进者,会礼之财也,主赋剑礼,进为之师也。)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

  又曰: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坐。及坐,郎署袁盎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盎曰:"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以同坐哉?"

  又曰:茂陵徐生上疏言:"霍氏泰盛。"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致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馀各以功次坐,而不禄言曲突者。"

  又曰:高祖使陆贾赐赵他印,为南越王。贾至,赵佗魋结基倨见贾。(基倨,谓伸其两肢而坐也,亦曰箕距。)

  又曰:谚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又曰:陈遵字孟公。时列侯有与陈遵同姓者,每至,门人曰陈孟公,坐中莫不震动。既至而非,因号其人曰陈惊坐。

  《东观汉记》曰:上幸谯。使王霸攻周建,贼雨射城中,中霸前酒尊,霸安坐不动。

  又曰:隗嚣围来歙,上自将救之。围解,置酒高会,赐歙班绝席,坐在诸将之右。

  谢承《后汉书》曰:汝南薛惇字子礼,为北海长。家贫,坐无完席。妻曰:"白居,无俸禄给子孙,复无完席耶?"惇以善席与,自坐败者。

  又曰:郑敬字次都。钓於大泽,折芰而坐,以荷荐肉,瓠瓢盛酒,琴书自娱。

  范晔《后汉书》曰:袁术僣号,人情离叛,欲北至青州从袁谭,曹操使刘备邀之还寿春,至江亭坐箦床而叹曰:"袁术乃至于是乎?"欧血而死。

  又曰:孔融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宾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与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贲士貌类于邕,融每酒酣,引与同坐。

  又曰:郑公业谏董卓曰:"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言不妄视也。)

  《吴书》曰:孙权遣于禁还,群臣送禁。虞翻谓禁曰:"卿勿谓吴无人,吾谋適不用耳。"禁虽为翻所恶,然犹盛叹翻。魏文帝为翻设虚坐。

  《蜀志》曰:费祎为诸葛亮司马。值军帅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每并坐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涕泣横集。祎常入坐其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也。

  又曰:王平字子均,巴西{宀万}渠人。生长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记《传》听之,备知其义。从朝至夕,端坐俨然也。

  《吴志》曰:步骘字子山,与广陵卫旌俱以种瓜自给。会稽焦征羌,郡之豪族。骘等修刺奉瓜,征羌见之,隐几坐帐中,设席于地坐骘、旌。旌忿耻,骘神色自若。

  邓粲《晋记》曰:裴遐性恬和。同类有试遐者,推堕床下。遐拂衣还坐,言无异色。

  《汉晋春秋》曰:王褒父仪为文帝所杀,未尝西向坐,示不臣也。

  《晋中兴书》曰:陶淡字处静。年十五,便服食绝穀。家累千金,僮客百数,淡终日端拱,绝不婚娶。居临湘县山中,立小草屋,裁足容身。时还家,设小床独坐,不与人共。

  《何晏别传》曰:胩小时,武帝雅奇之,欲以为子。每挟将游观,命与诸子长幼相次。晏微觉,於是,坐则专席,止则独立。或问其故,答曰:"礼,异族不相贯坐位。"

  《孟嘉别传》曰:庾亮领江州,嘉为从事。褚褒为豫章,出朝。亮正旦大会,时彦悉集,嘉坐次第甚远。褒问亮曰:"闻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觅。"褒观众人,指嘉谓亮曰:"将无是乎?"亮欣然笑。嘉为褒所得,乃益重嘉焉。

  皇甫谧《高士传》曰:管宁常坐一木榻,五十馀年。榻上当膝皆穿。

  《六韬》曰:文王出田,见吕尚坐茅而渔,乃再拜与归。

  又曰:纣之时,妇女坐之绮席。

  《晏子》曰:景公猎,休,坐地食。晏子后至,灭葭而席。公不悦曰:"子席何也?"对曰:"臣闻介胄坐阵不席,狱讼不席,狱户不席,三者皆忧也,臣不敢以忧侍坐。"

  《孟子》曰:晋平公之於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

  《庄子》曰:原宪处鲁,居环堵之室,匡坐而弦歌。

  《风俗通》曰:延嘉中,中常侍单超、左悺、(音贯。)徐璜、具瑗、唐衡在帝左右,纵其奸慝。时人谓之语曰:"左回天,徐转日,具独坐。"言其信用,甚於圆转。

  又曰:汝南陈伯敬,行必举步,坐必俨然。

  《郭子》曰:何次道(充,字次道。)往王丞相,许丞相以麈尾礭床,呼何共坐,云:"来,来,此是君位。"

  《世说》曰: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太初共坐,时人谓之蒹葭倚玉树。

  《语林》曰:马融算浑天不合,召郑玄令算,一算便决。及玄业成辞归,融心忌焉,玄亦疑有追者,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戒欲敕追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

  《俗说》曰:王僧敬神明俊彻,为一时之标。桓玄时集聚宾客,莫有出其右者。王在坐,都不复觉有馀人。坐无王,便觉殷仲文、谢益寿吻佳。王僧敬兄弟列坐斋中,见之若神。小人从户前过,皆肃然毛竖。嵇康《绝交书》曰:"危坐一时,痺不得摇。"

  ○卧

  《说文》曰:眠,翕目也。寝,病卧也。卧,休也。

  《释名》曰:卧,化也。其精神变化不与觉时同也。寐,谧也;谧,静无声也。寝,侵也,损事功也。瞑,泯也,无知泯泯也。

  《礼记·玉藻》曰:君子寝恒东首。(郑玄注曰:首生气也。)

  又《乐记》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论语·公冶长》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诛,责。)

  又《乡党》曰:寝不尸。(布展手足,似尸象。)

  《史记》曰:吴起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骑。

  又曰:上自将击黥布,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因说上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军。上曰:"子房虽疾强卧,而傅太子。"

  《汉书》曰:黥布反,上疾,欲使太子击之。吕后承间为上泣曰:"上虽疾,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

  又曰:上欲废太子。吕后使建成侯吕泽劫张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

  又曰:汲黯拜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上曰:"君薄淮阳耶?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重卧而治之。"

  又曰:初,武帝遗诏以讨莽何罗功,封金日磾为秺侯。日磾以帝少不受封,辅政岁馀,病困。大将军光白封,日磾卧授印绶,一日薨。

  又曰:吴楚反,乏粮,饥,欲退数挑战。周亚夫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於帐下。亚夫终卧不起,须臾亦定。

  又曰:董贤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籍上衣袖,上欲起,恐动贤,乃断袖而起。

  又曰:王莽军师外破,大臣内叛,忧懑不能食,但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凭几寝,不复就床。

  《后汉书》曰:彭宠自立为燕王。其妻数恶梦,又多见变怪。五年春,宠斋,独在便室,仓头子密等三人因宠卧寝寐,共缚宠着床。告外吏云:"大王斋禁,皆使吏休。"

  《东观汉记》曰:吴汉击富平,获索二贼於平原。明年春,贼率五万馀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坚卧不动。

  又曰:上在邯郸宫,昼卧温明钓拢耿弇入,造床下,请问。因说曰:"今更始失政,天下可驰檄而定。"

  又曰:杨政常过杨虚侯马武,武称疾卧,欲令政拜床下。政入户,径上床坐,武恨,语言不怿。政因曰:"蕃臣不思求贤报国而骄天下英俊,今日摇动者,刀入胁。"左右大惊。

  《蜀志》曰: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纂请秦密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密称疾卧在茅舍,纂将功曹石祐、主簿王并即密底社谈,密卧如故。

  沈约《宋书》曰:羊欣字敬玄。从父不疑为乌程令。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常夏月入县,欣着新绢裙昼寝,献之书数幅而去。欣书本工,因此弥善。

  《锺离意别传》曰:严遵者,与光武皇帝俱为诸生。游涉他县同门精学。暮夜宿,二人寒不得寝卧,更相谓曰:"后若豪贵,忆此之难,宜勿相忘。"

  《罗含别传》曰:罗含,字君章。少尝昼卧,梦一鸟文色异常,径飞入口。

  《杜祭酒别传》曰:君新作被,腝眠觉晏起,乃叹:"腝便眠使人不起!"异事,因令看陌上有寒人,举被乞之,常眠布被中。

  《会稽典录》曰:陈修字奉迁。少为郡幹。受《韩诗》、《穀梁春秋》,家贫为吏,常出檐,上下恒食乾糒。(音备。)每至正腊,僵卧不起。同僚请,不肯往,其志操如此。

  《吴越春秋》曰:楚平王遣使者封函印绶,追召子胥。子胥以夜半时卧觉,忽而仰天悲叹,言曰:"父兄俱死,当谁归乎?"泣下交流。恐为楚所得,乃贯弓执矢,步出东郭。

  《韩子》曰:堂谿公见昭侯曰:"今有白玉卮无当,有瓦器有当,君渴,将何以?"曰:"以瓦器。"公曰:"为人主漏泄群臣之语,犹玉卮之无当也。"昭侯于是每与公话事归,辄独卧,惟恐梦言泄于妻妾。

  桓谭《新论》曰:成帝幸甘泉,诏杨子云作赋。倦卧,梦其五藏出在地,以手收内入。觉,大少气,一年卒。

  《郭子》曰:王长史病笃,(王仲祖也。)寝卧灯下,转麈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及亡,刘尹临殡,以璧柄麈尾着棺中,因恸绝。

  《世说》曰:袁绍年少时,曾遣人夜以剑掷魏武,小,不着。魏武拨之,其后来必高。因怙卧床上,剑至果高。

  又曰: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何以,答曰:"我晒书也。"

  《语林》曰:王子敬在斋中卧,偷入斋取物幞装,一室之内,略无不尽。子敬卧而不动,偷遂复登床,欲有所觅。子敬因呼曰:"偷儿,青毡是我家旧物,可特置不?"於是,群赋始知其不眠,悉置物惊走。

  ○睡

  《左传》宣上曰:赵宣子谏,灵公患之,使鉏麑贼之。(鉏麑,晋力士也。)晨往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解冠而睡。)麑退而叹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汉书·礼乐志》曰:魏文侯最为好音,而谓子夏曰:"听古乐则欲寐,及闻郑、卫之音,予不知倦焉。"

  又曰:陈咸字子康。父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人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晏子》曰:景公田於梧丘,夜犹早。公坐睡而梦,有五大夫比面称无罪。公觉,召晏子,晏子对曰:"昔君灵公田,五大夫骇兽,故断其头而葬之,命之曰五大夫之丘。"命人掘而葬之。

  《世说》曰:魏武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觉,左右宜深慎。"此后,佯睡,所幸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后,安眠,人莫敢近者。

  《郭子》曰:许侍中、顾司空入王丞相帐中眠。(事具帐部。)

  《益部耆旧传》曰:何袨为成都令。尝眠睡,其觉悟便得奸诈。咸畏袨之发摘。或以为有术得知之,无敢复欺者。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