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产

  《毛诗·鸿雁·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又《生民》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诞弥厥月,先生如达。(后稷之在其母终人道,十月而生,生如达之生,言易也。)不坼不副,无灾无害。(言易也。凡人在母母则病,生则拆副,灾害其母,横逆人道。)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礼记·内则》曰:妻将生子,及月辰,居侧室。(侧室谓夹之室,次燕寝也。)夫使人日再问之。至生子,夫复使人日再问之。子生,男子设弧於门左,女子设帨於门右。(弧者,有事于武者也;帨者,妇人之佩巾。)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国君世子生,告於君。接以太牢。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左传·隐公玄年》曰: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寤生。

  又《襄五年》曰:初,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弃诸堤下。共姬之妾取以入,名之曰弃,长而美。

  又《昭二十八年》曰:叔向娶申公巫臣氏,生伯石。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姑,(子容母,叔向嫂,伯华妻也。)曰:"长叔姒生男。"姑视之,及堂,闻其声而还,曰:"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遂弗视。

  又《昭二十九年》曰:公衍、公为之生也,其母亻皆出。(出之三日产舍。)公衍先生。公为之母曰:"相与偕出,请相与偕告。"(留公衍母使待己共白公。)三日,公为生,其母先以告,公为为兄。公私喜於阳谷而思於鲁,曰:"务人为此祸也。(务人,公为也。始于公若谋逐季氏。)且后生而为兄,其诬也久矣。"乃黜之,而以公衍为太子。

  《家语》曰:子夏问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偶,菩拗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惟达道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为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主虫,故虫八月而化。其馀各从其类矣。鸟鱼生於阴而属幼婶,故皆卵生。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嚼者九窍而胎生。昼生者类父,夜生者类母。敢问其皆然乎?"孔子曰:"然。吾闻诸老聃,亦如子之言也。"

  《史记·楚世家》曰: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拆副而生焉。

  又曰:田婴有子四十馀人,其贱妾有子名文,以五月生。婴告其母:"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因其兄弟而见其子文於田婴。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及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受命於户耶?"婴默然。文曰:"必受命於天,君何忧焉?必受命於户,则可高其户耳。"

  《汉书》曰:高祖七年春,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勿事,不使役也。)

  又曰:卢绾与高祖同里,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绾壮学书,又相爱也。

  又曰:武帝征伐四夷,重赋於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分,至於生子辄杀。玄帝议令民产子七岁及出口分。

  《东观汉记》曰:敬隐宋后以王莽末年生,遭世仓卒,其母不举,弃之南山下。时天寒,冬十一月,再宿不死。外家出,过於道南,闻有儿啼声,怜之,因往就视,有飞鸟纡翼覆之,沙石满其口,鼻能喘,心怪违之,以有神灵,遂取而持归养,长至年十三岁,乃以归宋氏。

  《后汉书》曰:窦武母产武,并产一蛇。

  又曰:虞延初生,上有物,若一匹练,遂上升天,占者以吻吉。

  《魏志》曰:黄初六年三月,魏郡太守孔羡《表黎阳令程放书》言:"掾汝南屈雍妻王以去年十月十二日,在草生男儿,从右腋生水腹下而出,其母自若,无他异痛,今疮已愈。母子安全无灾无害也。"

  王隐《晋书》曰:齐王冏辅政,太安玄年,有妇人诣大司马门寄产,吏驱之。妇人曰:"我截齐便去耳。"言毕不见。识者闻而恶之,至二年谋反诛。

  又曰:程咸,字延休,魏郡武安人也。其母夜梦白头公授之以药曰:"服此当生贵子也。"生咸,好学有才,为锺毓主记。毓弟会问有可与语吏否,毓乃称咸。

  孙盛《晋阳秋》曰:魏舒適主人妻产,俄闻车马之声,问曰:"男女?"从者入,反曰:"男也。"年十五以兵死。又问寝者谁,曰魏公舒。默然谢之。

  干宝《晋纪》曰:愍帝建兴三年,抱罕伎人产一龙子,色似锦文,望之如见神光在床上,少有就视者。

  《后魏书》曰:太祖道武皇帝讳圭,献明皇帝之子也,以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於参合陂北。明年,有榆生於理胞之坎,遂成林。

  《前赵录》曰:刘渊字玄海,父豹,母呼延,梦服日精,十三月而生渊。刘聪母曰张夫人,十五月生聪焉。

  《三十国春秋》曰:前秦蒲洪父怀归,为部落小帅,其母姜氏因寤产洪,惊悸而寤。

  又曰:后凉秃发乌孤七世祖寿阗之在孕也,母梦一老父被发左衽,乘白马,谓曰:"尔夫虽西移,终当东返,至京,必生贵男,长为人主。"言终胎动而寤,后因寝生寿阗被中,因以秃发为号,寿阗为名。

  《后赵书》曰:黎阳民妻产三男一女,勒赐乳母穀帛,以为休祥。

  崔鸿《南燕录》曰:慕容德,皝少子,母公孙夫人,晋咸康中,昼寝生德,左右以告,方寤而起。既生,似郑庄公,曰:"长必有大德。"遂以德为名。

  《宋书》曰:王敬则母为女巫,常谓人云:"敬则生时,胞衣紫色,后应得鸣鼓角。"人笑之曰:"汝子得为人吹角,可矣。"

  又曰:王镇恶之产也,当五月五日,家人欲弃之,其祖猛曰:"昔孟尝君如是而相齐,此儿必兴吾族。"因以镇恶为名。

  又曰:范晔字蔚宗,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

  《北齐书》曰:武明娄皇后,讳昭君,性宽厚,不妒忌。高祖率众将讨西寇,出师之夜,后孪(生患切,双生子也。)生一男一女。左右以危急请追告高祖,后弗听,曰:"王出统大兵,何得以我故轻离大军!"

  《唐书》曰:幽州节度使刘济,怦之长子。初,母难产,既产,侍者初见是一大蛇,黑气勃勃,莫不惊走。及长,颇异常童。所居室焚,人皆惊救,从济容而出,众异之。累历牧宰。及怦为节度,济为行军司马。怦卒,军人习河朔旧事,济请代父为帅,朝廷从之。

  《庄子》曰:厉之人夜半生其子也,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恐其似己也。

  《吕氏春秋》曰:夏后孔甲佃于东阳萯山,大风晦,迷入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子必大吉";或曰:"不胜,必有殃咎"。乃取归,曰:"为余子,谁敢殃之?"子成人,幕动析橑,(音老。)斧破斩其足,遂为守者。孔子曰:"呜呼!有命矣。"

  《西京杂记》曰:王凤五月五日生,其父欲勿举,其母曰:"田文五月五日生,父婴敕其母勿举,母窃举之,后为孟尝君。以占事推之,非不祥。"遂举之。

  又曰:霍将军妻产二子,疑所为兄弟,或曰前生为兄,后生为弟。今虽俱日,亦宜以先生者为兄。或曰居上者宜为兄,居下者宜为弟,居下者前生,今宜以前生为弟。时霍光闻之,曰:"昔殷王祖甲一产二子,曰嚣、曰良,以卯生嚣,以巳生良,则以嚣为兄,以良为弟。若以在上为兄,嚣亦当为弟矣。昔许僖公一产二女,曰娥、曰茂;楚大夫唐勒生二子,一男一女,男曰贞夫,女曰琼华,皆以先生者为长。近代郑昌、时文、长倩并一生二男,滕公一生二女,孝黎一生一男一女,并以前生者为长,霍氏亦以前生为兄焉。"

  《玄中记》曰:朱梧县,其民服役,依海际居,产子以沙石自拥,不食米,止资鱼以为生气。

  又曰:丈夫民,殷帝大戊使王英采药於西王母。至此绝粮,不能进,乃食木实,衣以木皮,终身无妻,产子二人,从背胁间出,其父则死,是为丈夫民,去玉门二万里。

  《外国图》曰:长人国妖,六年乃生而白首,儿则长大,乘云而不还,龙类也。

  崔玄山《濑乡记》曰:李母祠在老子祠北二里,祠门左有碑,文曰:"老子圣母李夫人碑"。老子者,道君也,始起乘白鹿下,托於李氏胞中,七十二年产於楚国淮阳苦县濑乡曲仁里。老子名耳,星精也,字伯阳,号曰聃。

  《孔演图》曰:孔子母徵在游大泽之陂,睡梦黑帝使请,己巳往梦交,语曰:"汝乳必於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於空桑中。

  《广志》曰:獠民皆七月生。

  《帝系》曰: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妹,谓之女嬇,生六子,孕而不育。三年,启其母左胁三人出,右胁三人出。

  《风俗通》曰:生三子不举。俗说生子至於三子,似六畜,言其妨父母,故不举之也。谨按春秋《国语》:"越王勾践令民生三子者与之乳母,生二子者与之饩。"三子,力不能独养,故与乳母。所以人民繁息,卒灭强吴,雪会稽之耻,行霸於中国者也。古陆终氏娶于鬼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皆为诸侯。今人多生三子,悉成长,父母完安,岂有天所孕育而害其父母兄弟者哉?

  又曰:不举寤生子。俗说儿堕地未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举寤生子妨父母。谨按《春秋左氏传》:"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因名寤生。"武公老终天年,姜氏亦然,安有妨其父母乎?

  又曰:汝南周霸,字翁仲,为太尉掾。妇於乳舍生女,自毒无男。时屠妇比卧得男,因相与私货易,裨钱数万。后翁仲为北海相,吏周光能见鬼,署光为主簿,使还致敬於郡县,因告光曰:"事讫,腊日与小儿俱上冢,去家经十三年,不躬蒸尝。主簿微察,知相先君宁息,会同饮食,忻娱不已。往到於冢上,郎君沃酹,主簿俯伏在后。但见屠者弊衣蠡结,倨神坐,持刀割肉,有五时衣带青黑绶数人,彷徨阴堂东西厢,不敢来前。"光怪其故。还至,引见问之。乞屏左右。起造於膝前,白事状如此。翁仲曰:"主簿出,勿言。"因持剑上堂,谓妪:"汝何故杀吾子?"妪大怒曰:"卿常言儿声气喜学,似我老公,欲死欲作狂语。"翁仲曰:"祠祭如不具服,子母立截!"妪辞穷情竭,泣涕具陈其故。时子巳年十八,呼与辞决曰:"凡有子者,欲以承先祖,先祖不享血食,无可奈何。"自以衣裘僮仆车马送,迎取其女。女嫁为卖饼子妇,后適西平李文思,文思官至南阳太守。翁仲便养从弟子熙,为高邑令。

  又曰:颍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数月皆怀妊。长妇胎伤,因闭匿之,产期至,同到乳母舍。弟妇生男,夜因盗取之,争讼三年,州郡不能决。丞相黄霸出坐殿前,令卒抱儿,取两妇各十步,叱妇曰:"自往取之。"长妇抱持甚急,儿大啼叫;弟妇恐伤害之,因乃放与而止,甚怆怆。长妇甚喜。霸曰:"此弟子也。"责问乃伏。

  又曰:不举父同月子,俗云:妨父也。按《左传》,桓公之子与父同月生,因名子"同"。汉明帝亦与光武同月生。

  《神仙传》曰:老子母怀之七十岁乃生,时割其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

  《列仙传》曰:木羽,钜鹿南祁乡人,贫,母王助产,尝探儿,儿生开眼,视母大笑,母乃惊怖。仍梦见大冠赤帻者守,儿曰:"此司命君也,当报汝,使汝子木羽得仙。"后生儿,字木羽,所探儿。年十五,夜有车马迎之,过呼:"木羽,木羽,为我御来。"遂相随去。

  《列异传》曰:华子鱼为诸生,尝宿人门外,生人妇夜主。有两吏来诣其门,便相向僻易,欲退。相谓曰:"公在此。"因踟蹰良久,一吏曰:"籍当定,奈何得住?"乃前,向子鱼拜。相将入,出共语曰:"当与几岁?"一人曰:"当与三岁。"子鱼后故往视之,儿果年三岁已死。乃自喜曰:"我固当公。"后果为太慰。

  《益部耆旧传》曰: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而为龙出水,沙壹忽闻龙语曰:"若生我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走,背龙而坐,龙就而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小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共推以为王。

  《博物志》曰:蜀郡诸山夷,名曰獠子,妇人妊身七月,生时必须临水,儿生便置水中,浮即养之,沉便遂弃也。至长皆拔去其上齿,后狗牙各一,以为身饰。

  《论衡》曰:黄帝二十月而生。

  又曰:唐文伯,河东蒲坂人也。其生亦以夜半时,適生,有人从门呼其父名。父出应之,不见人,见一木杖植其门侧,好善异于众。其父持杖入门以示人,人占曰:"吉。"文伯位至广汉太守,以杖当得子之力矣。

  谯周《法训》曰:一产二子者,当以后生者为兄,言其先胎也。答曰:"此野人之凿语耳。君子不测暗,安知胎之先后也?"

  《傅子》曰:昔燕赵之间,有三男子共娶一女,生四子,后争讼。廷尉延寿奏云:"禽兽生子逐母,宜以四子还母,尸三男子于市。"

  《世说》曰:胡广本姓黄,五月生,父母恶之,乃置之瓮,投于江湖。翁见瓮流下,闻有小儿啼声,往取,因长养之以为子,登三司,流有中庸之号。广后不治其本亲服,云"我于本亲已为死人也",世以此为深讥焉。

  《搜神记》曰:陈仲举微时,尝宿黄申家,而申妇方产,有扣申门者,家人咸不知。久之,方闻屋里有言:"宾堂下有人,不可进。"扣门者相告曰:"今当从后门往。"其一人便往。有顷还,留者问之:"是何等?名为何?当与几岁?"往者曰:"男也,名为奴,当与十五岁。""后应以何死?"答曰:"应以兵死。"仲举告其家曰:"吾能相,此儿当以兵死。"父母惊之,寸刃不使得执也。至年十五,有置凿于梁上者,其末出,奴以为木也,自下钩之,凿从梁落,陷脑而死。后仲举为豫章太守,故遣吏往饷之申家,并问奴所在。其家以此具告仲举,仲举叹此谓命矣。(《幽明录》同。)

  《异苑》曰:魏郡徐逮,字君。及妇平昌孟氏生儿,头有一角一脚,头正仰向,通身尽赤,落地无声,乘标而去。

  又曰:丹阳县骆庆妇,生一男一虎一貍,貍、虎毛色斑黑,牙爪皆备,即杀之。儿经六日而死,母不异。

  又曰:沛国武标之妻林氏,玄嘉中怀身得病而死。俗忌含胎入柩,柩中要须割出。妻乳母伤痛之,乃抚尸而咒曰:"若天道有灵,无令死被擘裂。"须臾,尸面赩然上色,於是呼婢共扶之。俄顷,儿堕而尸倒也。

  《嵩高山记》曰:昔阳翟有妇人妊身,三十月乃生子,从母背上出。五岁便入北山学道,神明为母立祠,因号曰"开母祠"焉。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