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唐宪宗章武皇帝

  《唐书》曰:宪宗章武皇帝,讳纯,顺宗长子,母曰庄宪皇后。大历十三年,生於长安之东宫内。六七岁时,德宗抱置膝上,问曰:"汝谁子,在吾怀?"对曰:"是第三天子。"德宗异之。贞元四年六月,封广陵王。顺宗即位之年四月,册为皇太子。八月乙巳,即皇帝位於宣政殿。先是,连月霖雨,是日晴霁,人情忻悦。丁未,始御紫宸殿,对百寮。庚戌,诏曰:"朕以寡昧,纂丕洪业,永思理本,所宝惟贤。至如嘉禾神芝,奇禽异兽,盖王化之虚美也。所以光武形於诏令,《春秋》不书祥瑞?朕诚德薄,思及前人。自今已后,所有祥瑞,但令准式,申报有司,不得上闻;其珍禽奇兽,亦宜停进。"冬十月壬申,贬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执谊为崖州司马,以交王叔文也。元和元年春正月景寅朔,皇帝率群臣于兴庆宫,奉上太上皇尊号。丁卯,御含元殿受朝贺。礼毕,御丹凤楼,大赦天下,改元。癸未,诏以太上皇旧恙愆和,亲侍药膳,权不听政。以高崇文检校工部尚书、充神策行营节度使。甲申,太上皇崩。乙酉,宰相杜佑摄冢宰。戊子,制曰:"剑南西川,疆界素定,藩镇守备,各有区分。顷因元臣薨谢,邻藩不睦,刘辟乃因虚构隙,以忿结仇,遂劳三军,兼害百姓。朕志存含垢,务欲安人,遣使宣谕,委之旄钺。如闻道路拥塞,未息干戈,轻肆攻围,拟图吞并。为君之体,义在胜残,命将兴师,盖非获已。宜令兴元严砺、东川李康掎角应接,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兵马使李元奕率步骑之师,与东州、兴元之师类会进讨。"甲午,高崇文由斜谷路,李元奕由骆谷路,俱会于梓潼关。辛卯,群臣请听政。戊戌,上谓宰臣曰:"前代帝王,或怠于听政,或躬览繁务,其道何如?"杜黄裳对曰:"帝王之务,在于修已简易,择贤委任,不宜怠肆安逸。然事有纲领小大,当务其远者大者;至如簿书狱讼,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但择人委任,责其成效,赏罚必信,谁不尽心。《传》称帝舜之德曰: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诚以能举十六相,去四凶也。岂与劳神疲体自任耳目之主同年而语哉!但人主常势,患在不能推诚;人臣之弊,患在不能自竭。由是上疑下诈,礼貌或亏,欲求致理,自然难致。苟无此弊,何患不至於理。"上称善久之。五月辛卯,册太上皇后王氏为皇太后。九月辛亥,高崇文奏收成都,擒刘辟以献。癸丑,以山人李渤为左拾遗,征不至。二年春正月,上亲朝献太清宫,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己酉,以户部侍郎武元衡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李吉甫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二月庚午,司天造新历成,诏题为《元和观象历》。九月庚申,李锜据润州反,杀判官王澹、大将赵琦。遂令苏、常、湖、杭、睦五州戍将杀刺史,脩石头故城,欲谋僣逆。癸酉,润州大将张子良、李奉仙等执李锜以献。十一月斩锜,诏削属籍。十二月丙辰,上谓宰臣曰:"朕览国书,见文皇帝行事,少有过差,谏臣论诤,往复数四。况朕之寡昧,涉道未明,今后事或未当,卿当每事十论,不可一二而已。"己卯,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县一千四百五十三,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五十四,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每岁赋入倚办,止於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量天宝供税之户,则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给县官者八十三万馀人,比量天宝士马,则三分加一,率以两户资一兵。其他水旱所损,征科发敛,又在常役之外。是岁,吐蕃、回纥、奚、契丹、渤海、牂牱、(上音藏,下音哥。)南诏并朝贡。三年春正月癸巳,群臣上尊号曰睿圣文武皇帝。御宣政殿受册,礼毕,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庚子,泾原段祐请脩临泾城,在泾州北九十里,扼犬戎之冲要,诏从之。四年秋七月,御制《前代君臣事迹》十四篇,书於六扇屏风。是月,出书屏以示宰臣。丁未,渭南暴水,坏庐舍二百馀户口,溺死六百人,命府司赈给。八月,安南都护张丹奏破环王国三万馀人,获战象、兵械,并王子五十九人。十月,册邓王宁为皇太子。癸巳,以册储,肆赦系囚,死罪降从流已下递减等。工部侍郎归登、给事中吕元膺为皇太子诸王侍读。五年八月乙亥,上谓宰臣曰:"神仙之事信乎?"李藩对曰:"神仙之说,出於道家;道家所宗《老子》五千文为本。《老子》指归,与六经无异。前代好怪之流,假托老子为神仙之说。故秦始皇遣方士载童女入海求仙药,汉武帝嫁女与方士求不死药,二主受惑,卒无所得。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古诗曰: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诚哉是言也。君人者,但务求理,四海乐推,社稷延永,自然长年也。"上深然之。六年十一月乙丑,制以户部侍郎李绛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十二月辛卯,皇太子宁薨,谥曰惠昭。七年五月,上谓宰臣曰:"卿言吴越去年水旱,昨有御史自江淮回,言不至为灾,人不甚困。"李绛对曰:"臣得两浙、淮南状,继言歉旱。方隅授任,皆朝廷信重之臣。御史非良,或容希媚,此正当出奸佞之臣。况推诚之道,君人大本,任大臣以事,不可以小臣言间之。伏望明示御史姓名,正之典刑。"上曰:"卿言是也。朝廷大体,以恤人为本,一方不稔,即宜赈救,济其饥寒,况可疑之耶!向者不思而有此问,朕言过矣。"八年三月辛未,上以久旱,亲於禁中祈雨,是夜,澍雨霑足。六月丙寅,京师大风雨,毁屋飘瓦,人多压死。所在川暴涨,行人不通。辛丑,出宫人二百车,任从所适,以水灾故也。九年十月甲子,制:"朕嗣膺宝位,於兹十年。每推至诚,以御方夏,庶以仁化,臻於太和,宵衣旰食,意属於此。今淮西一道,未达朝经,擅自继袭,肆行寇掠。将士等迫於受制,非是本心。思去三面之罗,庶遵两阶之义。宜以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兼充申、光、蔡等州招抚使。"十年正月,严绶帅师次蔡州界。己亥,制削夺吴元济官爵。六月,镇州节度使王承宗遣盗夜伏静安坊,刺宰相武元衡,死之;刺御史中丞裴度,伤首而免。十二年五月,随唐节度使李愬奏败贼於吴房,获贼将李佑。七月,以裴度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充彰义军节度、申光蔡观察处置等使,仍充淮西宣慰使。十月,李愬率师入蔡州,执吴元济以献,淮西平。十三年正月,御含元殿受朝贺,礼毕,御丹凤楼,大赦天下。七月,诏削夺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官爵,仍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等五镇之师,分路进讨。十二月,上谓宰相曰:"人臣事君,但力行善事,自致公望,何乃好树朋党?朕甚恶之!"裴度对曰:"君子小人,未有无徒者。君子之徒,同心同德;小人之徒,是朋是党。"上曰:"他人之言,亦与卿等相似,岂易辨之哉?"度曰:"君子小人,观其所行,当自区别矣。"上曰:"凡好事口说则易,躬行则难。卿等既言之,须行之,勿空口说。"度等谢曰:"陛下处分,可谓至矣,臣等敢不激励。然天下之人,从陛下所行,不从陛下所言,臣等亦愿陛下每言之则行之。"上颇忻纳。十四年春正月,以东师宿野,不受朝贺。三月,上谓宰臣曰:"听受之间,大是难事。推诚选任,所谓委寄,必合尽心;及至所行,临事不无偏党。朕临御以来,岁月斯久,虽不明不敏,然渐见物情,每於行为,务欲详审。比令学士集前代昧政之事,为《辩谤略》,每欲披阅,以为鉴戒耳。"崔群对曰:"无情曲直,辩之至易;稍怀欺诈,审之实难。故孔子有众好众恶之论,浸润肤受之说,盖以暧昧难辩故也。若择贤而任之,待之以诚,纠之以法,则人自归公,孰敢行伪?陛下详观载籍,以广聪明,实天下幸甚。"七月,群臣上尊号曰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是日,御宣政殿受册,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八月,上谓宰臣曰:"天下事重,不可一日旷废,若遇连假不坐,有事即诣延英请对。"崔群以残暑方甚,目同列将退。上止之曰:"数日一见卿等,时虽暑热,朕不为劳。"九月,上谓宰相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於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宇文融以聚敛媚上心,李林甫以奸邪惑上意,加之以国忠,故及於乱。愿陛下以开元初为法,以天宝末为戒,即社稷无疆之福也。"时皇甫镈以謟刻欺蔽在相位,故群因奏以讽之。上服方士柳泌金丹药,起居舍人裴邻上表切谏,以"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烧炼则火毒难制。若金丹已成,且令方士自服一年,观其效用,则进御可也。"上怒,贬邻为江陵令。十五年春正月甲戌朔,上以饵金丹小不豫,罢元会。庚子夕,上崩於大明宫之中和殿,享年四十三。谥曰圣神章武孝皇帝,庙号宪宗,葬於景陵。

  ○穆宗文惠皇帝

  《唐书》曰:穆宗文惠皇帝,讳恒,宪宗第三子也。母曰懿安皇后郭氏。贞元十一年七月,生於大明宫之别殿。初名宥,封建安郡王。元和七年七月,册为皇太子,改名讳。十五年正月,宪宗崩。闰月丙午,即皇帝位於太极殿东序。戊申,上见群臣於紫宸门外。辛亥以萧俯、段文昌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上始御延英对宰臣。二月丁丑,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壬寅,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目人,宜令中书门下尚书省四品已上於尚书省同试。三月壬子,召侍讲学士韦处厚、路随於太液亭讲《毛诗·关雎》、《尚书·洪范》等篇。既罢,并赐绯。九月辛丑,大合乐於鱼藻宫,观竞渡。又召李愬、李光颜入朝,欲于重阳日宴群臣。拾遗李班等上疏谏云:"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三年之制,犹服心丧。夫遏密弛禁,盖为齐人;合乐内庭,事将未可。"不听。十月,镇州王承元以所部四州请命以魏博节度等使,田弘正为镇州节度使,以承元为滑州节度使。长庆元年正月己亥朔,上亲荐献太清宫、太庙。是日,法驾赴南郊。日抱珥,宰臣贺於前。辛丑,祀昊天上帝於圆丘,即日还宫,御丹凤楼,大赦天下。改元长庆。内外文武及致仕官三品已上赐爵一级,二月丙子,上观杂乐於麟德殿,欢甚,谓给事中丁公著曰:"比闻外间公卿士庶时有欢宴,盖时和民安,甚慰予心。"公著对曰:"诚有此事。然臣之愚见,风俗如此,亦不足嘉。百司庶务,渐恐劳烦圣虑。"上曰:"何至,於是?"对曰:"夫宾宴之礼,务达诚敬,不继以淫。故诗人美乐且有仪,璘异屡舞,前代名士,良辰宴聚,或清谈赋诗,投壶雅歌,虽以杯酌献酬,不至於乱。国家自天宝以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於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独圣心求理,安得不劳宸虑乎!陛下宜颁训令,禁其过差,则天下幸甚。"时上荒於酒乐,公著因对讽之,颇深嘉纳。三月,幽州刘总请分割地土,入朝,公卿皆疑,独上推诚纳之。以宣武节度使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以总为郓州节度使。秋七月壬子,群臣上尊号曰文武孝德皇帝。上受册於宣政殿,礼毕,御丹凤楼,大赦天下。甲寅,幽州监军使奏:"军乱,囚节度使张弘靖於别馆,害判官韦雍、张宗元、崔仲卿、郑埙。军人取朱滔子洄为留后。"洄自以年老,令军人立其子克融为留后。八月己巳,镇州监军宋惟澄奏:"军乱,节度使田弘正并家属将佐三百馀口并遇害。军人推衙将王庭凑为留后。"二年三月甲子,诏雪王庭凑,仍授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成德军节度等使。三军将士,待之如初。仍令韩愈往彼宣谕。十月,诏:"江淮诸州旱损田苗颇多,所在米价不免踊贵,眷言疲瘵,须议优矜,宜委淮南、浙东、浙西、宣歙、江西、福建等道观察使,各於当道有水旱处,取常平义仓斛斗,据时估减半价出粜,以惠贫民。"十一月庚午,命景王率禁军百骑,侍从皇太后幸华清宫,又幸石瓮寺。癸酉,上幸华清宫迎皇太后,狩五骊山下,即日驰还,太后翌日方还。庚辰,上与内官击鞠禁中,有内官欻然坠马,如物所击。上恐,罢鞠升殿,遽足不能履地,风眩就床。自是外不闻上起居者三日。十二月丁亥朔,诏五坊鹰隼并解放,猎具并毁之。庚寅,宰臣李逢吉率百僚至延英门请见,上不许。中外失色,与裴度等三上疏,请立皇太子。辛卯,上於紫宸殿见百官,李逢吉奏景王成长,请立为皇太子,左仆射裴度又极言之。癸巳,诏立景王为皇太子。丙午,上御宣政殿册皇太子。受册毕,百寮谒太子於东宫。三年正月丁巳,上以疾苦不受朝贺。是日大风,昏翳竟日。四年正月辛亥,上御正殿受朝如常仪。上饵金石之药,处士张皋上疏切谏,上悦,召之,求皋不获。辛未,上大渐,诏皇太子监国事。壬申,上崩於寝殿,时年三十。谥曰圣文惠孝皇帝,庙号穆宗。葬於光陵。

  ○敬宗昭愍皇帝

  《唐书》曰:敬宗昭愍皇帝,讳湛,穆宗长子。母曰恭僖太后王氏。元和四年六月七日生於东内之别殿。长庆元年,封景王。二年立为皇太子。四年正月,穆宗崩。皇太子即位,时年十六。二月辛巳朔,上縗服见群臣於紫宸门外。癸未,贬户部侍郎李绅为端州司马。辛卯,敕没掖庭宫人、先配内园宫人,并宜放出,任其所适。己亥,册大行皇帝皇太后为太皇太后。三月,上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天下常贡之外不得进献。六宅、十宅诸王女,宜令每年於选人中选择降嫁。甲寅,始於延英对宰臣。甲子,故山南东道节度使牛元翼家属悉为王庭凑所害,上惜其冤横,伤悼久之,仍叹宰执非才,纵奸臣跋扈。翰林学士韦处厚奏曰:"理乱之本,非有他术,顺人则理,违人则乱。陛下当食叹惜,恨无萧、曹,今有一裴度,尚不能用,此冯唐所以感悟汉文,虽有颇牧不能用也。"戊辰,群臣入阁,日高犹未坐,有不任立而踣者。谏议大夫李渤出次白宰相,俄而始坐。班退,左拾遗刘栖楚极谏,叩头龙墀,血流,上为之动容。景申,贼张韶等百馀人,至右银台门,杀阍者,挥兵大呼,进至清思殿,登御榻而食,攻弓箭库。左神策军兵马使康艺全率兵入宫讨平之。是日,上闻变,急幸左军。丁酉,上还宫,群臣称庆。谏议大夫李渤以上轻易致盗,言甚激切。五月,制以吏部侍郎李程、户部侍郎窦易直,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二月,回鹘、吐蕃、奚、契丹遣使朝贡。宝历元年春正月辛亥,亲祀昊天上帝於南郊。礼毕,御丹凤楼,大赦,改元。二月,桂管防御观察使李德裕献《丹扆箴》六首,上深嘉之,命学士韦处厚优其答诏。四月,群臣上徽号曰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御宣政殿授册。礼毕,御丹凤楼,大赦天下。七月甲申,拾遗李汉、舒元褒、薛延老於阁内记曰:"近日除授,往往不由中书进拟,多是内中宣出。臣恐纪纲寝坏,奸邪恣行,伏希详察。"上然之。诏度支进铜三千斤、金箔十万翻,脩清思院新殿及昇阳殿图障。二年五月,幽州军乱,杀其帅朱克融及男延龄,军人立其第二子延嗣为留后。辛巳,神策军苑内古长安城中修汉未央宫,掘池获白玉床,长六尺。六月,减放苑内役二千五百人。帝性好土木,自春至冬,兴作相继。庚申,郓州进驴打球人石定宽等四人。辛酉,幸凝碧池,令兵士千馀人於池中取大鱼送入新池。癸亥,以旱,命京城诸司疏理系囚。帝好深夜自捕狐狸,宫中谓之"打夜狐"。十二月辛丑,帝夜猎还宫,与中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瑞打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饮酒。帝方醉,入室更衣,殿上烛忽灭,刘克明等同谋害帝,即时殂於室内,时年十八。谥曰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庄陵。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