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隋高祖文皇帝

  《隋书》曰:高祖文帝,姓杨氏,讳坚,弘农郡华阴人也。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瑕,惠瑕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於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於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於别馆,躬自抚养。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於地。尼自外入见曰:"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为人龙颜,额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深沉严重。初入太学,虽至亲昵,不敢狎也。年十四,京兆尹薛喜辟为功曹。十五,以太祖勋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武帝即位,迁左小宫伯。出为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后徵还,遇皇妣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世称纯孝。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屡将害焉,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匡护得免。其后袭爵隋国公。武帝娉高祖长女为皇太子妃,益加礼重。齐王宪言於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帝曰:"此止可为将耳。"内史王轨骤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帝不悦,曰:"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高祖甚惧,深自晦匿。建德中,率水军三万,破齐师於河桥。明年,从帝平齐,进位柱国。与宇文宪破齐任城王高湝於冀州,除定州总管。宣帝即位,以后又征拜上柱国、大司马。大象初,迁太仆丞、右司武,俄转大府丞,帝每巡幸,恒委以居守。大象二年五月,以高祖为扬州总管,将发,暴有足疾,不果行。乙未,宣帝崩。时静帝幼冲,未能亲理政事。内史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高祖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周氏诸王在藩者,高祖恐其生变,称赵王招将嫁女於突厥为词以征之。丁未,发丧。庚戌,周帝拜高祖假黄钺,左丞相,百官总己而听焉。十二月甲子,周帝诏以郢州之汉东二十郡为隋国,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相国印,绿綟绶,位在诸王上。隋国置丞相已下一依旧式,高祖再让不许。於是建台置官。大定元年二月丙辰,诏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虡宫悬。王妃为王后,长子为太子。前后三让,乃受。俄而周帝以众望有归,乃下诏遣大宗伯、大将军、金城公赵煚奉皇帝玺绂,百官劝进。高祖乃受焉。

  开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於临光殿。设坛於南郊,遣使柴燔告天。是日大赦,改年为开皇。六月癸未,诏以初受天命,赤雀降祥,五德相生,赤为火色。其郊及社庙,依服冕之仪,而朝会之服、旗帜、牺牲,各令尚赤。戎服以黄。秋七月乙卯,上始服黄,百僚毕贺。二年六月丙申,诏曰:"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所在。公私府宅,规模远近,营构资费,随事条奏。"仍诏左仆射高颎、将作大匠刘龙、钜鹿郡公贺娄子幹、太府少卿高龙乂等创造新都。三年春正月庚子,将入新都,大赦天下。六年二月丁亥,发丁男十一万修筑长城,三旬而罢。七年春正月癸巳,有事于太庙。乙未,制诸州岁贡三人。丁巳,祀朝日于东郊。己巳,陈遣兼散骑常侍王亨、兼通直散骑常侍王昚来聘。壬申,车驾幸醴泉宫。是月,发丁男十万余修筑长城,二旬而罢。夏四月己酉,幸晋王第。庚戌,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八年冬十月甲子,将伐陈,有事于太庙。命晋王广、秦王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以伐陈。九年春正月己巳,白虹夹日。辛未,贺若弼拔陈京口,韩擒虎拔陈南豫州。癸酉,以尚书右仆射虞庆则为右卫大将军。景子,贺若弼败陈师于蒋山,获其将萧摩诃。韩擒虎进师于建业,获其将任蛮奴,获陈主叔宝。陈国平,得州三十,郡一百,县四百。癸巳,遣使持节巡抚之。夏四月己亥,幸骊山,亲劳旋师。乙巳,三军凯入,献俘于太庙,拜晋王广为太尉。五月己卯,以吏部尚书苏威为尚书右仆射。六月乙丑,以荆州总管杨素为纳言。丁丑,以吏部侍郎卢恺为礼部尚书。时朝野物议,咸愿登封。秋七月景午。诏曰:"岂可命一将军,除一小国,遐迩注意,便谓太平。予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虚言而干上帝,非朕攸闻。而今以后,言及封禅,宜即禁绝。"二十年冬十月乙丑,皇太子勇及诸子并废为庶人。杀柱国、太平县公史万岁。己巳,杀左卫大将军、五原郡公元旻。十一月戊子,天下地震,京师大风雪。以晋王广为皇太子。十二月戊午、诏东宫官属不得称臣于皇太子。仁寿元年春正月乙酉朔,大赦,改元。以尚书右仆射杨素为尚书左仆射,纳言苏威为尚书右仆射。丁酉,徙河南王昭为晋王。三年七月,诏令州县搜扬贤哲,皆取明知今古,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不限多少,不得不举。以三旬,咸令进路。征召将送,必须以礼。四年春正月景辰,大赦。甲子,幸于仁寿宫。乙丑,诏赏罚支度,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夏四月乙卯,上不豫。六月庚申,大赦天下。八月甲辰,上疾甚,卧於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是时,惟太子及陈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帝怒曰:"死狗,那堪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於外。年六十四,在位二十四年。

  史臣曰:"高祖龙德在田,奇表见异,晦明藏用,故知我者稀。始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与能之议,未为当时所许,是以周室旧臣,或怀愤惋。既而王谦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迟迥举全齐之众,一战而亡,斯乃非止人谋,抑亦天之所赞也。乘兹机运,遂迁周鼎。于时蛮夷、猾夏,荆、扬未一,劬劳日昃,经营四方。楼船南迈则金陵失险,骠骑北指则单于款塞,《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虽晋武之克平吴、会,汉宣之推亡固存,比义论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侯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纵盛烈。但素无学术,不能任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愈扇。又雅好符瑞,暗於大道,建彼维城,权侔宗室,人皆同帝制,靡所适从,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人,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剪伐本枝。坟土未干,子孙继踵屠戮,松槚才列,天下皆非隋有。惜哉!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诸,未为不幸也。

  ○炀皇帝

  《隋书》曰: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麻女},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献独孤皇后。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於诸子中特所锺爱。在周,以高祖勋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寻授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大将军如故。高祖令项城公韶、安道公李彻辅导之。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高祖密令善相者来和遍视诸子,和曰:"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既而高祖幸上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六年,转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其年,征拜雍州牧、内史令。八年冬,大举伐陈,以上为行军元帅。及陈平,进位太尉,赐辂车、乘马、衮冕之服,玄珪、白璧各一,复拜并州总管。高祖之祠太山,领武侯大将军。明年,归藩。后数载,突厥寇边,复为行军元帅,出灵武,无虏而还。及太子勇废,立上为皇太子。是月,当受册。高祖曰:"吾以大兴公成帝业。"令上出舍大兴县。其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坏,压死者百馀口。仁寿初,奉诏巡抚东南。是后,高祖每避暑仁寿宫,恒令上监国。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於仁寿宫。八月,奉梓宫还京师。并州总管汉王谅举兵反,诏尚书左仆射杨素讨平之。十一月癸丑,诏可於伊雒营建东京,即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也。

  大业元年正月壬辰朔,大赦,改元。立妃萧氏为皇后。改豫州为秦州,洛州为豫州。废诸州总管府。景申,立晋王昭为皇太子。三月丁未,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民以实之。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万馀,开通济渠,自西苑引穀、洛水达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舸,黄龙、赤舰、楼舡等数万艘。七月景子,诏曰:"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时务,所在采访,具以名闻,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以左武卫大将军郭衍为前军,李景为后军,文武官五品以上给楼船,九品以上给黄筏。舳舻相接,二百馀里。冬十月己丑,赦江淮以南。阳州给复五年,旧总管内给复三年。

  二年春正月辛酉,东京成,赐监督者各有差。三月庚午,车驾发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阙,陈法驾,备千乘万骑,入於东京。辛亥,上御端门,大赦,免天下今年租赋。三年四月甲午,诏曰:"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以此求治,庶几非远。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今上十科举人。有一於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景申,车驾北巡狩。六月戊子,次榆林郡。丁酉,启民可汗来朝。己亥,吐谷浑、高昌并遣使贡方物。甲辰,上御北楼,观渔於河北宴百僚。秋七月辛亥,启民可汗上表请变服,袭冠带。诏启民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甲寅,上於郡城东御大帐,其下备仪卫,建旌旗,宴启民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奏百戏之乐。赐启民及其部落各有差。八月壬午,车驾发榆林。乙酉,启民饰庐清道,以候乘舆。帝幸其帐,启民奉觞上寿,宴赐极厚。上谓高丽使者曰:"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吾,吾与启民巡彼土矣。"皇后亦幸义城公主帐。己丑,启民可汗归藩。癸巳,入楼烦关。壬寅,次太原,诏营晋阳宫。九月己未,次济源。幸御史大夫张衡宅,宴享极欢。己巳,至东都。

  五年三月,己巳,车驾幸西巡河右。己亥,幸扶风旧宅。夏四月己亥,大猎於陇西。壬寅,高昌、吐谷浑、伊吾并遣使来朝。乙巳,狄道、党项羌来贡方物。癸亥,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陈兵讲武。五月乙亥,上猎於拔延山,长围周亘二十里。庚辰,入长宁谷,度星岭。甲申,宴群臣於金山之上。六月,景午,次张掖。辛亥,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敏,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壬子,高昌王麹伯雅来朝,伊吾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上大悦。景辰,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幔延,宴高昌王、吐屯设於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馀国。戊午,大赦天下。开皇已来,流配悉放还乡,晋阳逆党,不在此例。陇右诸郡,给复一年;行经之所,给复二年。秋七月丁卯,置马牧於青海渚中,以求龙种,无效而止。九月癸未,车驾入长安。六年二月庚申,征魏、齐、周、陈乐人,悉配太常。三月癸亥,幸江都宫。甲子,以鸿胪卿史祥为左骁卫大将军。夏四月丁未,宴江淮以南父老,颁赐各有差。

  七年二月己未,上升钓台,临扬子津,大宴百寮,颁赐各有差。庚申,百济遣使朝贡。乙亥,上自江都御龙舟入通济渠,遂幸於涿郡。八年春正月辛巳,大军集於涿郡。壬午,下诏曰:"高丽小丑,昏迷不恭,崇聚勃、碣之间,荐食辽、秽之境。亲总六师,用伸九伐,拯厥阽危,协从天意。若高丽泥首辕门,自归司寇,即宜解缚焚榇,弘之以恩。其馀臣人归朝奉顺,咸加抚慰,各安生业,随才任用,无隔夷夏。营垒所次,务在整肃,刍荛有禁,秋毫无犯。布以恩宥,谕以祸福。若其同恶相济,抗拒官军,国有常刑,俾无遗类。明加晓示,称朕意焉。"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输运者倍之。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有之也。三月癸巳,上御师。甲子,临戎於辽水桥。戊戌,大军为贼所拒,不果济。右屯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麦铁杖,武贲郎将钱士雄、孟金乂等,皆死之。甲午,车驾度辽。大战於东岸,击贼破之,进围辽东。时诸将各奉旨,不敢赴机。既而高丽各城守,攻之不下。六月己未,幸辽东,责怒诸将。止城西数里,御六合城。七月壬寅,宇文述等败绩於萨水,右屯卫将军辛士雄死之。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馀骑。癸卯,班师。九月庚寅,上至东都。

  九年春正月丁丑,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三月戊寅,幸辽东,以越王侗、民部尚书樊子盖留守东都。庚子,北海人郭方预聚徒为盗,自号卢公,众至三万,攻陷郡城,大掠而去。夏四月庚午,车驾渡辽。壬申,遣宇文述、杨义臣趣平壤。五月丁丑,荧惑入南斗。己卯,济北人甄宝车聚众万馀,寇掠城邑。六月乙巳,礼部尚书杨玄感反於黎阳。丙辰,玄感逼东都。河南赞治裴弘策拒之,反为贼所败。戊辰,兵部侍郎斛斯政奔於高丽。庚午,上班师,高丽犯后军。八月壬寅,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破杨玄感於阌乡,斩之。馀党悉平。十年二月辛卯,诏曰:"蕞尔高丽,僻居荒表,鸱张狼噬,侮慢不恭,抄窃我边陲,侵轶我城镇。是以去岁出军,问罪辽、碣,殪长蛇於玄菟,戮封豕于襄平。扶余众军,风驰电逝,追奔逐北,径逾沮水,沧海舟楫,冲贼腹心,焚其城郭,污其宫室。高元伏锧泥首,送款军门,寻请入朝,归罪司寇。朕以许其改过,乃诏班师。而长恶靡悛,宴安鸩毒,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便可分命六师,百道俱进。朕当亲执武节,临御诸军,秣马九都,观兵辽水,顺天诛於海外,救穷民於倒悬。征伐以正之,明德以诛之,止除元恶,馀无所问。"三月壬子,行幸涿郡。癸亥,至临渝宫,亲御戎服,禡祭黄帝,斩叛军者以衅鼓。秋七月甲子,高丽遣使请降,囚送斛斯政。上大悦。八月己巳,班师。十二月壬申,上如东都。其日,大赦天下。戊子,入东都。

  十二年七月甲子,幸江都宫,以越王侗、光禄大夫段达、大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总留后事。十三年二月己丑,马邑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举兵作乱,北连突厥,自称定杨可汗。庚寅,贼帅李密、翟让等陷兴洛仓。越王侗遣虎贲郎将刘长恭、光禄少卿房崱击之,反为所败,死者十五六。庚子,李密自号魏公,称元年,开仓以赈群盗,众至数十万,河南诸郡相继皆陷焉。五月甲子,唐公起义师於太原。丙寅,突厥数千寇太原,唐公击破之。秋七月壬子,荧惑守积尸。丙辰,武威人李轨等举兵反,攻陷河西诸郡,自称凉王,建元安东。八月辛巳,唐公破武牙郎将宋老生於霍邑,斩之。十一月景辰,唐公入京师。辛酉,遥尊帝为太上皇,立代王侑为帝,改年义宁。帝在江都闻唐公举兵,动容者久之。以手琢案曰:"渠有奇相,渠得之矣。"如此者再三,遂欲渡江幸丹阳。时宿卫诸将皆是秦人,各有怀土之志。宇文化及因人之心与裴虔通作乱,入犯宫闱。宿卫皆走,遂执帝,将出示众,数以十罪。复引帝入,求鸩不得。令狐行达牵帝使坐,以练布缢之。时年五十。萧后令宫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化及发后,右御卫将军陈棱奉梓宫於成象殿,葬吴公台下。发敛之始,容貌若生,众咸异之。唐平江南之后,改葬雷塘。初,上自以藩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时高祖雅信文献皇后,而性忌媵妾,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爱。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於后。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伸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又常私入宫掖,蜜谋於献后,杨素等因极构扇,遂成废立。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