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七月十五日

  《荆楚岁时记》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

  又曰:《盂兰盆经》曰:目连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即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尔母罪重,非尔一人奈何,当须十方僧众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危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敕众僧皆为施主咒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是时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佛言大善。故后代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彩镂缯,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节,地官校阅,搜选众人,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簿录。饿鬼囚徒,一时俱集。以其日作玄都大斋,献于玉京,及采诸花果,世间所有奇异之物,玩弄服饰,幡幢宝盖,庄严供养之具,精膳饮食,百味芬芳,献诸众圣,及与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高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一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若非如斯,难可拔赎。

  《唐书》曰:代宗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已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於幡上以识之。舁出内庭,陈於寺观。是日排仪仗,百僚序立於光顺门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而识者嗤其不典。

  唐杨盈川《盂兰盆赋》曰:浑元告秋,羲和奏晓。太阴望兮圆魄皎,阊阖开兮凉风袅。四海澄兮百川皛,阴阳肃兮天地窅。扫离宫,清重阁,设皇邸,张翠幕。鸾飞凤翔,睒旸倏烁,云舒霞布,翕赫曶霍。陈法供,饰盂兰。壮神功之妙物,何造化之多端。青莲吐而非夏,赪果摇而不寒。铜铁铅锡,璆琳琅玕。映以甘泉之玉树,冠以承露之金盘。宪章三极,仪刑万类。上寥廓兮法天,下安身兮象地。殚怪力,穷神异。少君王子,掣曳兮若来;玉女瑶姬,翩仙兮不至。鸣鹔鸘与鸑鷟,舞鶤鸡与翡翠。毒龙怒兮赫然,狂象奔兮沉醉。怖魍魉,潜魑魅。离娄明目,不足见其精微;匠石洗心,不足征其奥秘。缤缤纷纷,氤氤氲氲,五色成文,若荣光休气,发彩於重云;蒨蒨粲粲,焕焕烂烂,三观壮丽,若合璧连珠,耿曜於长汉。夫其远也,天台嵥起,绕之以赤霞;夫其近也,削城孤峙,覆之以莲华。晃兮瑶台之帝室,赩兮金阙之仙家。其高也上诸天於大梵,其广也遍法界於常沙。上可以荐元符於七庙,下可以纳群动於三车。

  ○九月九日

  《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晋书》曰:孟嘉为桓温参军,既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僚属毕集,风吹嘉帽落不觉,如厕。孙盛时在坐,温授纸笔命嘲之,著嘉坐处,嘉归见之,笑而请纸即答,了不容思。(言速成。)

  《续晋阳秋》曰:陶潜九月九日无酒,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醉而后归。

  又曰:宁康三年九月九日,上尝讲《孝经》,谢安侍坐,陆纳并卞耽执读,谢石袁宏并执经,车胤王温摘句。

  《南齐书》曰:高祖以九月九日登高,飚馆在孙陵寺冈,世呼为九日台。(在县北三里一百步,当孙陵冈曲街也。)

  又曰:南齐以九月九日马射,或说秋金气讲习武事,象汉立秋之礼。

  又曰:宋武帝为宋公,在彭城,九月九日出登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以为故事。

  《荆楚岁时记》曰: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世来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近代多宴设于台榭。)

  《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当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

  《西京杂记》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豫章记》曰:龙沙在郡北带江,沙甚洁白,高峻而陂,有龙形,俗为九日登高处。

  又曰:郡北龙沙,九月九日所游宴处,其俗皆然也。案南阳郦县有菊水,民居其侧者寿并百二三十岁。汉时刘宽、袁隗尝临此郡,月致三十斛水以自供。

  《续搜神记》曰:有一书生居吴,自称胡博士,以经传教授,假借诸书经传,涉载忽不复见,后九日人相与登山游观,但闻讲诵声,寻觅有一空冢,入数步,群狸罗坐。见人迸走,惟有一狸独不能去,是常假书者。

  《集异记》曰:明皇天宝十三年重阳日,猎于沙苑,云间有孤鹤回翔焉,上亲御弧矢,一发而中,其鹤则带箭徐坠,将及地丈许,欻然矫翰西南而游,万众极目,良久乃灭。益州城距郭十五里有明月观焉,依山临水,松桂深寂,道流非修习精悫者,莫得而居。观之东廊第一院尤为幽绝,每有自称青城道士徐佐卿者,风局清古,一岁率三四至,观之耆旧,因虚其院之正堂以俟其来,而佐卿至则栖焉。或三五日,或旬朔言归青城,甚为道流之所倾仰。一日忽自外至,神爽不怡,谓院中人曰,吾行山中,偶为飞矢所加,寻已无恙矣,然此箭非人间所有,吾留之于壁上,后年箭主到此,即宜付之,慎无坠失。仍援毫记壁云:留箭之时则十三载九月九日也。玄宗避狄幸蜀,暇日命驾行游,偶至斯观,乐其佳境,因遍幸道室,既入此堂,忽睹挂箭,则命侍臣取而玩之,盖御箭也。上深异之,因询观之道士,皆以实对,即是佐卿所题,乃前岁沙苑纵畋之日也。佐卿盖中箭孤鹤耳。究其题处,沙苑翻飞,日集于斯欤?上大奇之,因收其箭而宝焉。自后蜀人亦无有逢佐卿者。

  《襄阳记》曰:望楚山有三名,一名马鞍山,一名灾山。宋元嘉中,武陵王骏为刺史,屡登之。鄙其旧名,望郢山因改为望楚山。后遂龙飞。是孝武所望之处,时人号为凤岭。高处有三磴,即刘弘、山简九日宴赏之所也。

  《姑熟记》曰:县南十里有九井山,殷仲文九日从桓公九井赋诗,即此山是也。

  《临海记》曰: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山形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登之见邑屋悉委,江海分明。

  《寿阳记》曰:州有义门社,有数百人,每至九日,於明义楼街作乐,以受施以供令。

  《齐人月令》曰: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迥,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

  《太清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

  《卢公范》曰:凡重阳日,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树。饮菊花酒,佩茱萸囊,令人长寿也。

  魏文帝《九日与锺繇书》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於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有射地而生于芳菊,纷于独秀。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宋谢瞻《九月从宋公戏马台诗》曰: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巢幕无留燕,遵渚有归鸿。轻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圣心眷嘉节,鸣銮戾行宫。四延沾芳醴,中堂起丝桐。扶光迫西泛,余欢宴有穷。

  又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送孔令诗》曰: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洁。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鸣笳戾朱宫,兰卮献时哲。归客逐海隅,脱冠谢朝列。河流有急澜,浮骖无缓辙。

  梁庾肩吾《九日侍宴诗》曰:辙迹光周颂,巡游盛夏功。钩陈万骑转,阊阖九门通。秋晖逐行漏,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疏山开辇道,间树出离宫。玉醴吹花菊,银床落井桐。饮羽山西射,浮云冀北骢。尘非飞金垺满,叶破柳条空。

  又刘苞《九日侍宴乐游苑诗》曰:上郡良家子,幽并游侠儿。立乘争饮羽,侧骑竞纷驰。明珂饰华眊,金袍映玉羁。膳羞殚海陆,和齐视秋宜。云飞雅琴奏,风起洞箫吹。曲终高宴罢,景落树阴移。微薄承嘉惠,饮德良不赀。取效绩无纪,感恩心自知。

  后周王褒《九日从驾诗》曰:黄山猎地广,青门官路长。律改三秋节,气应九锺霜。射马垂双带,丰貂佩两璜。苑寒梨树紫,山秋菊叶黄。华露霏霏冷,轻飙飒飒伤。终惭属车对,空假侍中郎。

  隋江总《衡州九日诗》曰:秋日正凄凄,茅茨复萧瑟,姬人荐秋酝,幼子问残疾。园菊抱黄华,庭榴剖珠实。聊以著书情,暂遣他乡日。

  又《九日至微山亭诗》曰: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