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扬翼飞翔
如果不是朱可夫,可能损失。的士兵会更多。基辅战役就是一个例子
大大rice
在苏军将领中,朱可夫算是优秀的杰出者。但与同时期的德国将领比,并不怎么样。指挥能力一般。只是大清洗,导致了苏军高级将领能力普遍低下,使朱可夫能力反衬出来了。朱可夫最大的优点,在于意志坚强,即使是面对斯大林,也仍然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至于指挥能力,弱于同期的曼施坦因,莫德尔等德国将领。柏林战役的巨大伤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Aimee遇到寒江雪
朱可夫是苏联二战最著名的将领,指挥过无数个决定苏联生死存亡的大战役,可以说是苏联二战时期的超级救火队长。关于为什么他指挥的战役虽然百战百胜可又战死的士兵比敌人多,这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数据都来自美国的纪录片和西方文章,带有冷战时期的色彩,现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知道,苏联二战总共动员了1900万军人参战,战后剩下1100万,损失了800万军队,而德国总共投入苏德战场的军队也超过1000万,可是这1000万军队在苏军的不断反击下逐步损失并后退,最后竟然被打没了,抛开有些军队跑到后方向西方军队投降,大部分都被苏军歼灭了,现在网上一边倒的说基辅战役是最大的围歼战,苏军损失75万,可后来苏军反击时也打了好几个打歼灭战,比如白俄罗斯战役歼灭德军50多万,布拉格战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90万被围歼,柏林战役又是80万德军被围歼,这些苏军取胜的战役西方国家从来不提,所以说苏军损失比德军大不可信。
整个苏德战场,德军也就在莫斯科战役前赚了便宜,500多万德军在三个多月时间歼灭苏军262万,当苏军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南北一线稳住阵脚后,德军的闪电战就被中止了,紧接着苏军就转入反攻,这以后德军一直是被动挨打的,当交战双方武器没有代差时,谁的综合国力强谁取胜,而当时德国的综合国力不如苏联,苏军当然就占了上风,还有二战欧洲战场造成70%伤亡的都是火炮,也就是说谁的炮兵多谁的炮弹多谁取胜,苏军在这样面有碾压性的优势。
由此来说,二战的苏德战场,苏军损失并不比德军大,说朱可夫指挥的战役比德军损失大是不对的。
∮带帽子的鱼
百战百胜。将军是踏着士兵尸体,成为名将的。
tres33
人海战死人多,除非敌方看到人海涌来,无心恋战,或跑或降,死人才会少。朱可夫擅用人海战,遇到顽强的德国军队也是拼命抵抗,当然战死比敌人还多。
connie
他一直在强攻需要很多的人员物资就是这样没有啥指挥艺术莫斯科反攻战开始他一直都这样做
flyskyshmily
首先我们先更正一点,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的,他也打过败仗。
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锻造出了这样一位顶天立地有着坚强意志的钢铁统帅——朱可夫。他的战绩是如此的辉煌,以至于在七十多年后还有人在评价讨论他的功与过。
对二战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们,一定知道这位声名赫赫的苏联战神朱可夫。
朱可夫在二战中先后指挥过莫斯科战役、保卫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和柏林战役,几乎经历了从德军闪击苏联到纳粹灭亡的每一场战役,其创造的战功与苏德大战共始终。
朱可夫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出身。他的父亲是一名修鞋匠,母亲在农场里以做农活帮工为生,有一个姐姐,全家四口只有一间房屋,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居住。小学毕业后的朱可夫由于家境贫寒,随父亲去了莫斯科,在舅舅皮利欣的毛皮作坊里当学徒。
1915年8月,朱可夫应征入伍,加入了莫斯科骑兵队,被吸收参加布尔什维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在前线和德国打了近两年的仗,其表现优异被提升为下士,获得两枚格奥尔吉十字勋章。后来,朱可夫在军中凭借着优秀的军事素养步步晋升,成为了苏军的陆军参谋长。
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他被俄罗斯人民尊称为“苏沃洛夫式”。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位领导苏军打垮纳粹的朱可夫元帅似乎从来没打过败仗,但其实不然,他也曾打过一场大败仗!
1942年,朱可夫经历了军旅生涯中最惨痛的一场败仗。
1942年是苏德战场上最为关键一年,这一年,苏联方面发起了以“天王星”行动为代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战役的结果是苏军全面歼灭了德军最为精锐的第六集团军,活捉保卢斯,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也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最重要的转折点。
但在斯大林格勒大胜的同时,朱可夫却迎来了人生中最惨痛的失败。
原来在苏联策划“天王星”行动时,同时还制定了一个名为“火星”的作战计划。这场战争旨在消灭德军的勒热夫突出部。这块地域的德军距离莫斯科不过一百英里,是苏联的心腹大患。
1942年11月25日,在斯大林格勒反攻开始的一周后,朱可夫亲自指挥的“火星”计划也开始正式启动。
苏联方面对“火星”行动投入了190万的军队,以及30%的火炮、50%的装甲车,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不过投入了110万人可见苏联方面对“火星”计划的重视程度。
虽然“火星”计划投入的资源远远比“天王星”计划多,可两个计划却有了两个大相庭径的结果。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全面胜利,守住斯大林格勒,围歼了城中德军。而朱可夫的“火星”行动却被德国名将莫德尔打的大败亏输,不仅没有消灭勒热夫突出部,反而伤亡五十多万人,被德军打的全盘崩溃。
类似的例子还有苏日的诺门坎之战,莫斯科保卫战等。朱可夫都在付出数倍于敌人的伤亡后取得了很少的战果,这都是他军旅生涯中的耻辱。
朱可夫的失败,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本人指挥能力不足,而是有很多其他因素。苏军混乱的指挥系统,低劣的指战员素质,以及因为政治因素而制定的不得后退原则都在影响着苏军的战斗力。也许朱可夫打过败仗,但这并不能影响这位名将的名誉。胜败乃兵家常事,天下有岂有只胜不败的道理呢?
╭ゝ疯子﹎゛
你说的这个问题几乎无从说起。
战争伤亡数据几乎是无法权威的数据,战争双方都会因为各种目的有意夸大或减少伤亡的数据。所以具体战争真正伤亡数据,往往无从考据。
还有就是苏德战争中,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苏军和德军兵力都是大致相等,德军还稍微多一点,用自己脑袋想想就知道,这种所谓苏军比德军伤亡大,是一种多么荒谬言论。
后期攻占柏林战役,苏军总伤亡40万人,基本全歼守城110万左右德军,也可以看出所谓的苏军伤亡高于德军多么荒谬。
战争后期,苏军在战略物资全面占优,炮兵,空军也占优情况下,如果伤亡还高于德军,那就是见鬼了。
还有就是公知们津津乐道诺门坎战役,也被吹成苏军伤亡高于日军,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么幼稚结论。苏军大机械兵团钢铁洪流,会打不过这么基本低配半机械日军。脑子想想都知道这是荒谬结论。
多独立思考,少复制黏贴。杠精总是能造成一些颠覆三观的结论。
chenhanyu
第一名将≠百战百胜
尽管朱可夫有着“第一名将”的美誉,但是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也曾经历过惨痛的失败。“火星行动”是朱可夫一生中最大的败笔,甚至连朱可夫本人都不愿意过多谈起。当年他亲率两个方面军共计190余万人从三个方向杀奔勒热夫突出部,妄图一举歼灭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单从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朱可夫拿下勒热夫丝毫不成问题,然而最终的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苏军苦战二十余日,付出了近百万人的伤亡却依旧未能撕破德军的防线,最终只得铩羽而归。
“火星行动”的失败再一次暴露了朱可夫乃至整个俄国人的痼疾,过分迷信蛮力,非常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他们一旦陷入逆境,就如同丧失理智一般只知疯狂地冲击德军防线,而不懂得随机应变。尽管朱可夫是苏军将领中的佼佼者,但他的身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第41集团军被围困后,朱可夫孤注一掷将所有的预备队投入到战场,让两万多人在宽仅四公里的正面“玩命”猛攻德军防线,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蛮力=胜利?与德国军官灵活多变的指挥相比,苏军的指挥则要呆板得多,这一点在战争爆发初期表现的最为明显。在苏联军官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谋略”二字,有的只是“不惜一切代价”,这种“不计代价”的进攻最终也就演变成了巨大的伤亡。上至最高统帅斯大林下至普通士兵对蛮力的信奉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有时会作出一些毫无意义的“举动”。或许能从下面的战斗中感受到苏军的这种疯狂!
1941年11月17日清晨,克林西南方的穆西诺附近发生了一场短暂的战斗。蒙古骑兵第44师两个团的士兵挥舞着马刀义无反顾地冲向了德军某炮兵连阵地,尽管苏联骑兵表现得非常勇敢,但在德军的炮火下,这战斗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苏军前仆后继,两个团近两千人全部葬身在炮火下,却未能伤及德军一丝一毫。这种突击从军事角度而言毫无意义,可类似场景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这种情况直到莫斯科战役结束后才有所改观。
前期军队素质低下,后期攻防角色转换受大清洗的影响,苏军的整体军事素质要比德军差上一大截。苏军的指挥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军官都缺少足够的经验,这对士兵而言就成了一种灾难。另外,由于战争爆发过于突然,苏军士兵大多是紧急征召入伍的农民,他们缺少足够的训练,也没有相应的战场经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苏军的战斗力。为此,苏军也只能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朱可夫也别无选择,而这种“以数量拼质量”的战斗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伤亡。
随着战争的历练,苏军的作战经验逐渐累积,苏德双方的实力差距开始缩小,但苏军的伤亡情况却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在苏军反攻阶段,其伤亡依旧高于德军,比如在切尔卡瑟突围战中,苏军虽然重创了德军,但他的伤亡人数依旧是德军的两倍。这除了是因为其兵员素质依旧与德军存在差距外,还由于双方攻防角色的转变。此时,苏军成了进攻的一方,而进攻方的损失向来要比防御方大,所以才会出现上述状况。
总的来讲,朱可夫作为一名苏军将领,他的身上也存在着迷信蛮力的一面,同时他也不得不面对苏军素质低下的现实。为了取得胜利,朱可夫只能不断地增兵,进而以数量优势打败德军的质量优势,而这必然会让苏军付出更多的代价!
文/战情解码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圆圆的伙伴
朱可夫是二战时期苏联的第一名将,他指挥了诺门坎之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等二战中著名的战役,这些战役都以苏联军队的胜利告终,朱可夫也因此获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然而朱可夫的常胜将军并不光彩,朱可夫打赢的这些战争,苏联军队的损失数量都要高于敌人。
诺门坎之战中,苏联军队的人数是日军的2-3倍,重武器数量远超过日军,在战场上日本军队一直被追着打,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苏联军队的手中。然而战后统计伤亡人数的时候,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日本军队战死失踪8000多人,受伤9000多人。苏联方面战死9700多人,受伤1.6万人。苏联号称歼灭了6万日军,实际上诺门坎之战参战的日军只有5万多人,其中真正和苏联军队交手的不到3万人。从苏联多报歼敌人数的情况看,苏联的真正损失数很可能更大。
莫斯科保卫战时期,苏联军队损失了75万人,德国军队损失50万人。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苏联投入了数百万军队,在人数上远超德国军队,并且在战争后期整建制的消灭了德国的第6集团军。然而在这种前提下,苏联军队仍然损失了一百多万人,其中战死人数超过40万,而德国军队的损失人数大约在80万人左右,低于苏联的损失人数。柏林战役时期,德国军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朱可夫攻占柏林,仍然损失了30多万军队。艾森豪威尔讽刺的说:我们没有选择攻占柏林,拯救了十万盟军士兵的生命。这句话实际上暗讽了朱可夫攻占柏林损失人数过多。
朱可夫损失人数过多,只要是由于三个原因。第一点:苏联军队缺乏优秀指战员,苏联内部动荡后,苏联很多中高层军官都是从基层军官临时提拔上来的,这些人只能指挥几十个人的小规模战斗,根本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兵团作战。
第二点:苏联士兵的战斗力低,苏联能够战胜德国,靠的是工业生产速度快,人口基数大。苏联的坦克越打越多,士兵也越打越多,但是士兵的战斗力却一直没能提上来。苏联的士兵在训练上不如德国,特别是二战后期的时候,苏联士兵中新兵的比例非常大,整体战斗力并不高。
第三点:朱可夫指挥不够灵活,假如朱可夫有曼施坦因的指挥艺术,那么苏德战争能够提前一年结束。朱可夫的打法是典型的“大炮兵政策”,依靠着人数更多装备更好的军队,来压制人数较少装备较弱的敌人。这种“大炮兵政策”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人数和装备的优势,缺点是打法死板,损失的人数往往更多。
朱可夫能够成为苏联第一名将,主要是由于苏联在内部动荡后,缺乏真正具备指挥艺术的将军。朱可夫虽然损失士兵多,但是毕竟能够打赢胜仗,相比于那些损失人数多,还打不赢胜仗的将军,朱可夫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
吖洁Y_J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一个沉重的话题说起:
那是1937年6月11日,前苏联的真理报发表了图哈切夫斯基(苏联最早五元帅之一,军事战略学家,有"红军拿破仑"之称)等8名军事将领被捕并交付军事委员会审判的消息。这次被捕的除图哈切夫斯基外,还有陆军的2位司令、1位军区副司令、1位军事学院院长、1位干部部长和2位军级干部。
1937年6月12日,军事法庭宣布,“反苏托洛茨基军事组织”的图哈切夫斯基等8人,全部都因犯“间谍和叛国罪”而被枪决了。
1937年8月,斯大林在红军政治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在红军中产除“人民公敌”并揭露他们的活动。之后,前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就对武装力量发布了命令,说红军中存在一个分支密布的间谍网,为此,要求部队:凡是和间谍多少有点关系的人,都要作出交待;多少知道或怀疑别人有间谍活动的人,要向上级汇报。
从此,在前苏联的军队内部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清洗“人民公敌”的运动。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前苏联军队中5个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指挥员中的3人,16位司令员中的14人,12名二级集团军军长中的12人,67名军团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2名一级海军最高指挥员中的2人, 2名二级海军最高指挥员中的2名,6名一级海军指挥员中的1人,15名二级海军指挥员中的9人,28名集团军政委中的25人,97名师政委中的79人,36名旅政委中的35人被处决或被劳改营,国防人民委员会和最高军事委员会80人中的75人离职,军官团里的半数以上的军官(大约35000人)被枪毙或者送劳改营。
由于这些毫无根据的镇压,红军失去了最优秀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三位元帅被控“外国间谍”、“人民公敌”而被消灭了,各军区司令员都死于非命,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或被处决,或被降职,或被长期监禁,所有军团司令、几乎全部师长、旅长和半数以上的军队政工干部被撤职......
这些镇压,几乎消灭了前苏联红军中的全部敢干力量,使红军元气大伤。这一切恰恰发生在二战即将全面爆发的前夜。在二战已经爆发后的1940年,前苏联红军中70%以上的师长、70%左右的团长和60%左右的兵团部队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都是任职只有一年左右的新人。
德军参谋长冯.贝克在评估1938年夏季军事形势时说:“可以不必把俄国军队看成是一支武装力量了,因为血腥镇压大伤其元气,使它变成了一部懒散的机器。”
我认为,这就是朱可夫的部队战死士兵比敌人多的主要原因。
物执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朱可夫是苏联二战中最有名的将领。在二战中朱可夫就像一个“救火队员”,每当遇到紧要的任务时,朱可夫就会临危受命,披挂上阵。不过朱可夫指挥作战时,己方士兵战死的人数总比敌人多,这一点却总是被人诟病。可以说是朱可夫名将光辉中的一点瑕疵。
其实己方战死士兵的数量多于敌人,是二战中苏联将领的一个通病。甚至可以说在苏联/俄罗斯的历史上,很多将领都有这个缺点。
在沙俄时代,俄国普通士兵大都是目不识丁农民工人,因为普通俄国士兵的军装是灰黑色,因此这些普通俄国士兵也被叫做“灰色牲口”。而沙俄时代,军官都是贵族。这些贵族军官们根本不拿士兵当人看,在他们眼中“灰色牲口”就是消耗品,用他们的话来说“灰色牲口”是死不光的。
十月革命后,腐朽的沙俄被推翻,社会主义苏联诞生,但数百年的传统不是丢就能丢的,在苏联将领眼中士兵依旧是消耗品。二战时,苏军进攻方式被称为波浪式进攻。最前面的两股波浪是荷枪实弹的,而后面两股波浪通常是赤手空拳。当前面的两波人被打倒后,后面的队伍就跨过他们同志的尸体,并捡起死者再也不需要的武器继续进攻。
例如,塞罗夫斯克高地的战斗中,苏联军队一个营700多人,强攻一个由两名德军驻守的碉堡,最后这个营只剩下了不到100人,牺牲了所有的连长和几乎所有的排长。
冷战时期的,苏联的钢铁洪流,其实也是这样,装甲集群不计损失的向敌人碾压过去,哪怕这样做士兵的损失会很大。
此外二战时期,虽然苏联在二战中也涌现出了像朱可夫、罗科索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等名将。但是苏联军官的整体素质,与德军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而一支军队的军事素养与战斗力与他的指挥官的能力分不开的。而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苏联军队只能去拿人命填。一位当年的德国军人这样说,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德国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这种强攻的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被击毙。这是朱可夫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多的客观原因。
综合来看,朱可夫作为二战时期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说他每次战役战死的士兵比敌人多,只能是“俄罗斯特色”(士兵是消耗品)和时代背景(肃反)相互交织的结果。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小样儿
朱可夫苏联元帅,被认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虽然朱可夫被称为战神,但有一个情况就是,朱可夫指挥的战役虽然最后都能取胜,但己方的损失远远大于敌人。比如朱可夫的成名战,与日军的诺门罕战役,朱可夫的伤亡是日军的两倍。白俄罗斯战役,朱可夫伤亡77万,德军伤亡40万。
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也遭遇过失败。那就是1942年的"火星"行动,当时苏军为了拔掉刺入莫斯科咽喉的勒热夫突出部这根刺,消灭德军第九集团军,动员了190万军队,意图通过绝对的优势,消灭德军。德军第九集团军司令莫德尔的指挥下,依托地形构筑防御纵深,组建交叉火力网。在苏军进攻下,德军防线不断向后弯曲却并不破裂。莫德尔设计的弹性防御很有效,在德军进攻乏力后,德军进行反攻,反包围了突入的苏军。这一战以苏军惨败而告终,苏军死亡和被俘约26万,伤约50万,而德军只伤亡4万人。这一战也成了朱可夫的军事生涯的唯一败绩。
从第九集团军战后的战报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出朱可夫指挥的部队每次伤亡都比敌人大。
"敌军虽然开局雄心勃勃,进展顺利,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以后,立刻失去理智,疯狂而徒劳地冲击坚固防线。这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多次出现。在逆境中俄国人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俄国人本质上迷信蛮力,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盲目遵循战前部署,不会随机应变。”
战后苏联为了提升朱可夫的英雄形象,刻意抹去了这一场战斗,在资料中也以别的地名代替。
在中国人的眼里,百战百胜的战神,往往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也许在战斗民族眼里朱可夫这种作风就应该是战神。
hongluanxi
朱可夫元帅
孙子曰“将帅起于行伍”,自古以来,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决胜疆场的名将都遵循“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规律,百战百胜的将军都是喋血沙场九死一生,才能名垂千古。
朱可夫元帅年轻时即征招入伍,参加了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从士卒一步步登上苏联红军元帅,可谓慷慨悲歌壮士断腕,在沙场上能活着已经实属不易,绝对是天生的士兵。
朱可夫元帅在二战中指挥了诺门坎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攻克柏林战役,功勋显赫无人能及,是苏联红军的军魂。
朱可夫元帅在历次战役中未雨绸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擅长大纵深战术,在广阔的苏德战场上同纳粹法西斯决战,动辄数百万人会战,自然死伤难免,面对残酷无情的法西斯只能采取必杀之计,只求胜利,无法考虑伤亡。
苏联红军在攻克柏林时,已经面临美国、英国盟军的巨大压力,为了谋求苏联的国家利益,只能奋勇前进,力争抢在美英之前夺取柏林,当时纳粹头子希特勒指挥残存的120万军队固守柏林,企图击退红军进攻,苏联红军250万人,要想迅速解决德国法西斯,只好投入残酷的巷战,反观俄罗斯军队在车臣的损失,250万对决120万固若金汤的德军,死伤30万人,应该不算多,达到了战术目标,为苏联赢得了势在必得的利益!
图片来自网络!
仗剑走天涯
这视觉是错误的,其潜在密码是德军人数过少才败给苏军!德因是卑鄙地在条约的掩护发动偷袭的。苏为不刺激德,在苏波方向未布置超强的防控力量!德蓄谋已久,闪电战攻击苏边防部队的要塞机场运输线,让苏战初乱成一团,因是本土作战,苏军必须调集大量部队保护百姓保护重要生产基地,能源基地,自然加大了战损比!当朱可夫科涅夫挥师尽逐德军出境,其后直至攻克柏林,德军的战损比开始奇高,因为本土作战,德军处处没防,而苏军只攻一点,不考虑保护苏联百姓,全师进攻,德军因保护这保护那顾忌这顾忌那,付出更高的代价!苏军出境作战,德国总是用剩余部队的精华阻击苏军(可能因体制原因,宁可投降英美,却决心和苏军血战到底)。德军闪电战在欧洲屡屡得手后,积累了一些经验,苏军在适应闪电战而多付出一份巨大的代价是没有办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