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评价苏轼?

亲亲嘉嘉
个性豪迈,作诗写词气势磅礴,有点仗才而玩世不恭,总体是一个性情而不乏正义感之人。

eryuebing
仅标题,感觉有点儿冒昧,自负,自大,何以答问?见谅此感。

darling
苏轼一代大文豪! 浑身才气冲霄汉。可是,又满肚子的不和时宜! 屡遭贬官,流放幽远。好再,自得其乐,天生乐观吧! 唉! 古来圣贤皆寂寞,为有饮者留其名。然风华绝世,百代流芳! 大丈夫此生能如苏轼,虽历尽坎坷,也不枉生liao吧!


紫~铃
我个人认为苏轼是历代文人智商最高的人!无论诗词书画文都有顶级传世之作。更为可贵的是他一心为民的为官经历,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多地为官,不管职位的高低,总能竞竞业业,留下许多至今为人称颂的故事!

村灰哥JUVE1897
苏轼天才纵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
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北宋文坛领袖。文章、诗、词,奇峰突兀,傲立当世。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豪健雄放,自由驰骋,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风格豪放,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为豪放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也可以说是时代成就了苏轼,而苏轼成就了宋词,中国历史上开宗立派的人屈指可数,而苏轼横空出世,创立豪放词派并影响至今,堪称伟大。
他的书法、绘画造诣尤高,传世的寒食帖价值连城。他独创的美食,“东坡肉”、“东坡酥”至今让人们回味无穷。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苏轼在人生最后阶段总结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瞻州惠州”。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不平。这与他天纵奇才分不开的,恃才傲物,刚直自信,不随时变通,为同僚所忌,所以一直不得其时。
但他从不屈服,乐观旷达,幽默机智,令人可亲可敬。苏轼去世后,北宋王朝几次发动“倒苏”,消除苏轼在当时的影响,但事实证明,苏轼在地方的功绩和文化上的影响是深入人心的,是深受人们爱戴的。

洲
苏轼人生可谓跌宕起伏 ,苏轼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苏轼关心民众疾苦,他处处为民着想,也有能力的禁受住了种种考验
苏轼是可以和所有人做朋友的人,他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讨吃要饭的,眼见得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以赤子之心对待他们
在诗歌创作方面,苏轼古今各体兼善,而以七古为最优,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是提出了“词的诗化”理论,也改变了词风,创立了豪放词风,宋朝以前婉约柔和的
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比如大家熟知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等,咱苏东坡,可是荔枝的铁杆粉丝,估计苏轼还在暗喜,天天几百颗,真是爽到爆,但是荔枝这玩意吃多了上火,得了痔疮,苏轼到了海南更是蛤蟆,生蚝什么的通通不放过,还叫儿子别告诉朝中的那些当官的,怕他们来和他
苏轼经历过许多坎坷 ,但是他并未因此否定人生,用乐观旷达来面对这一切,并可以苦中作乐
苏轼也有缺点,说话太直,不吐不快,对人性的认知不足,其实他没什么恶意,只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而已
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美人鱼的地盘777
苏轼是我国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清代著名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更是将苏轼列为了我国的四大著名诗人之一。
王国维说过:“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高。
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他诗词里所表达出来的豪气、超然和真情让人折服、令人陶醉。其诗、词、赋俱佳,尤其是对词贡献极大,他开启了以词咏志的先河,使词最终成为与诗并列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他的诗词传诵不衰,得到世人的喜爱和追捧。

BuBu
时代的气息是孕育文人气质的土壤,什么样的时代影响着诞生什么样的文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北宋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与文人士大夫共天下,使得文人和官员的身份得到了空前的统一和性格的挥洒,欧阳修号称圣贤,不是学习孔孟之道,而是平起平坐。张横渠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完全就是内圣外王的圣人气象,而苏轼恰是这个巅峰时代的巅峰人物,一个绝对的佼佼者。不仅因为他是文人和士大夫的全才结合体,也不仅因为他在每个领域都有很高造诣——在书法方面是苏、黄、米、蔡之首,在文章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方面开豪放一派,是宗师级的人物,而更是因为苏轼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人的影子,就是李白,文化史上的另一座丰碑,天才的属性让他们不同于其他人,李白斗酒诗百篇,而苏轼同样挥洒豪迈,气度自然,不刻意雕琢,呼吸吐纳,皆成文章,越是自然挥洒,越是浑然天成,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无论处境如何,依然本色不改,快意十足。毫无疑问,苏轼是文坛千年难遇的文化泰斗,闪耀的巨星。

jonahvv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从小就刻苦学习,获得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21岁就和弟弟一起考中进士,作了地方官。26岁向皇帝提出政治改良主张,但他对当时的社会弊端认识的很肤浅,所以当王安石推进激烈的新法改革时,苏轼同旧党站在一起反对。他自己请求出任杭州通判,又去密州,徐州等地作刺史。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讽刺新法入狱。之后被贬当黄州团练副史。哲宗即位,旧党重新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这时旧党废除一切新法、苏轼不满,主张"参用所长"并上疏力荐、遭攻击被贬去杭州等多地去当太守。59岁时.新党上台执政、苏轼被一贬再贬、从惠州到海南岛的琼州。
1100年徽宗上台,苏轼被赦,次年死于常州。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宋代诗歌新风貌;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改革了词风,开拓了境界,提高了品位;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获得了突出的成绩,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苏轼当地方官时,他按照儒家仁政爱民的标准作事,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救灾,治水,改进农业生産,很有政绩,頗受人民欢迎。
苏轼生前著作頗丰,现有东坡全集100多卷,遗诗2700多首,还有300多首词和许多优秀的散文。

小火车况且况且
靠楼只住许添举,淡溥淹自写红今。青山对外楼不进,遍洒一夜是空睛。
烟花时程写对了,雾打脸上是明消。
淡淡情情喜欢调,风明路理晓晓晓。

小刀面
苏轼在我的眼中就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特别呆萌的人。不信,可以看下面解释。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苏轼的定风波,大家都很熟悉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一篇游兰溪,好像是在初中语文课本的单元小结之类的东西里面,可能很多人不记得了: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大概就是说他前两天因为去一个叫沙湖的地方看自己买的地,得病了,然后找了个聋哑人看病如何如何,这件事发生于元丰五年三月。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想起来了,定风波前面有一句说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我当时上课看到这里,是真的笑,笑出声。
两件事连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这个逗比在三月七号去沙湖看地的时候碰上下雨了,而且没伞,人家都躲雨,只有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想想当时那副情景,苏东坡一个人淋着雨,“竹杖芒鞋”,边吟边走,悠哉游哉,看着“同行皆狼狈”,还“余独不觉”,真是潇洒如意,装的一手好X。
然而装X是要遭雷劈的,淋着雨看起来挺潇洒,回去之后就感冒了。
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
蝶恋花·送潘大临
宋 · 苏轼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余名字。
我是风流帅,苏大才子,你没有逗我。,古诗狂放的我看多了,但是这么直白的还是第一次。
至于怎么评价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正我感觉他的豪放,只有李白可以与之媲美。同时他也真的是一个清官,为国为民。反正不管咋样,他就是我的最爱。

huhuin
苏东坡是我的偶像。我对他的评价太多了,也许仅次于黄庭坚。略截两幅图,以见一斑。
东坡先生的好处就是:上可以接云端,下可以接尘埃。他是在天上人间自由往还的人!

小狐狸增增
我对于苏轼,发生景仰之心,是有一次看到《书法研究》杂志的一篇文章上说:他十二岁时于纱縠行宅地中凿地得奇石,竟能制成“天砚”。后来以此“天砚”磨墨书成“远景楼记法帖”,此帖楷书端重严凝,如怒貌扶石,极得徐季海神力。自始,世称苏书宋代第一。如此天赋又逢异遇,竟获天赐宝物,怎不叫人好生羡慕啊!
还有他那豪放词风,写出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不但在诗词及书法上有极高的造诣。就是在治业精勤上也异乎一般仕人。他两次在杭州任内,竭力进行民生建设。
他第一次到杭州任通判时,正值王安石变化,力行青苗、免役、市易及盐法等。地方骚然,违法者众。他到任翌日即是小除夕。他后来在文中说起:值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由此可见他治事之勤。
他第二次到杭州任太守时,与上次任通判相隔已过了十五年。这次他以官米救济灾民,并发动民力疏浚西湖与城内运河。又将西湖中所浚出的泥土,在湖中筑了一道长堤,使北山与南屏得以相通。这条堤,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称之为苏堤。苏堤春晓便是西湖十景之一。杭州人对苏轼的民生治迹,是极为怀念的,常谓:堤上花枝尽姓苏。可见苏轼遗爱颇深,弥足千古。
我对苏轼的评价就是:精于艺事兼又政事精勤者,苏轼可称宋之第一人也!

子非魚安晓苦樂
苏轼为官清廉,文才出众,词写的在宋代是第一名。当时也是在宋朝排挤之列,一生仕途很不得意。文人,一般都有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具有人文精神。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