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评价苏轼?

提到的作品

[作品]苏东坡传

本书讲述的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

林语堂

[作品]将进酒

大周王朝咸德年间,建兴王沈卫兵败于东北茶石河,导致中博六州险些被外敌侵占。其子沈泽川受押入京,沦为人人喊打的余孽。离北王幼子萧驰野闻讯而来,出手狠戾几乎要了沈泽川的命,谁知这看似文弱的沈泽川凶得很,回...

唐酒卿

[作品]九歌

诸神复活

蒋勋

[作品]东坡乐府

今之长短句古三百篇之遣旨也自风雅隳散流为郑卫侈靡之音不能覆古之淳厚久矣东坡先生以文名于世吟詠之于乐章数百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真得六义之体观其命意吐词非涉学窥测好事者或为之注释中间穿甚多为识者所消旧板湮没...

苏轼

[作品]东坡易传

举世皆知苏东坡为一代文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易学大师”,曾经写过一本《东坡易传》。苏轼幼时便随眉山道士张易简读书学《易》,少年时欲入山林当道士,终生与道士高人交往频繁,深晓《周易》占卜和“胎息”...

苏轼

[作品]宋元学案

中华书局1986也出版过,再加上明儒学案,谁知道哪有卖的,哪个版本好,台湾也出版过

黄宗羲等

[作品]论语说

《 说》内容简介:人们通常的理解是温习旧知识而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闫合作不同意这样的解释。闫合作认为:温,寻也,探究;故,缘故、原因、规律。三国时期的哲学家何晏就曾解释,“温,寻也。寻绎故者...

闫合作

[作品]蜀道难

音乐创作是音乐领域中的第一资源,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原生起点。在数百年的中外音乐出版历史中,各类原创作品及其改编形式的乐谱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人民音乐出版社在其五十余年的历程中,在出版大量图书的同时,也出...

郭文景

最新跟帖
面瘫白

面瘫白


【苏轼雕像】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对后代之人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章只说一下苏轼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写文章的观察与体会,以此作为对他的评价吧。

苏轼十岁的那年,有一天,他看见父亲苏洵写文章,便天真地问父亲写文章的秘诀。

父亲看着眼前的这个还很小的儿子,对他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我就告你:“仔细关察,认真体会,在文字里选择适当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小苏轼看着父亲,对这几句话似乎没有听懂。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风轻轻的吹着摇曳的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梅花,父亲指着这美好的夜景,对儿子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不能根据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体会,在这两句话中各加上一个字,让这两个句子更加切合实景。″
小苏轼观察着实景,仔细的思考了一会便说:“前面的一句加上一个"摇″字,后面的一句加上一个“映”字,使这两句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

苏洵摇了摇头说:"句子是通顺的,但是太平淡,缺乏韵味,再仔细的想一想,有什么比这两个更好的字呢?″

小苏轼想了一会儿,把这两个字改为“舞″和“隐″,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父亲听了微微的点了点头,说:“有点意思了,但还是显得嫌平了些。″

苏轼用尽脑子也想不出还有哪两个字更合适,就问:“爹爹,你说用两个什么字好呢?″

父亲对小儿子苏轼说:“自己去想,学习文化可不能偷懒啊!″

苏轼想啊,看啊,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独自一人走出家门,来到了院子里。
这个夜间真美,月光透过丝丝垂柳的枝条照在地上,一阵轻风吹过,将月亮的影子筛碎了。

此时此刻,他想象园中皎洁的月光,照到盛开的梅花上,花朵在溶溶的月光中渐渐地淡了下去,花色与月色融为一体,消失了。

就在这时,有两个字飞速的跳到了他的脑中,他随口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这个"扶″字杨柳的轻盈体态与春风的情意,把景和物写活了。

这个"失″字写出了梅花和月色溶在一起,分不清楚是花色还是月色,把诗的最高境界烘托了出来。

就这样,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训练,苏轼终于成为他所生活年代的大散文学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热爱文学创作的人应该向苏轼学习。养成一个经常性的注意观察身边的一切事与物,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出来的文章。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

爱刀的厨子

爱刀的厨子

苏轼,一位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生命情调的人

作为一个文人,苏轼大概可以不问生活日常的;作为一位古代的男子,苏轼大概可以“君子远庖厨”的,但我们却看到了一位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生命情调的人。他一生多是以“失意人”谪居在外,但这位东坡先生没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而是无论在哪里都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这蓬勃的生命力就来自于他本身“趣味”的高雅与丰富,正是梁启超所说:“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当苏轼以“罪人”身份居黄州时,虽有官职团练副使,但已无俸禄可领,生活困窘程度可以想象。然而窘迫的生活难不倒一个有趣味、有创造力的人!他借城东地种粮,取名“东坡”,自盖房屋取名“雪堂”,他自制猪肉而成有名的“东坡肉”。

我们感到,苏轼的幽默不仅仅是调节生活气氛,更是透着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高超的人生智慧。“以广博的智慧照瞩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在伟大处发现它的狭小,在渺小里却也看到它的深厚,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憾,在缺憾里也找出它的意义。于是以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超越的笑,了解的笑,含泪的笑,惘然的笑,包容一切以超脱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觉得人生可爱,可爱处就在它的渺小处、矛盾处,就同我们欣赏小孩儿的天真烂漫的自私,使人心花开放,不以为忤。”

但也正如宗白华所说,这种幽默的态度不是谩骂和讥讽,而是在冷隽里含着“热”(同见宗白华的文章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这“热”是对生命的热情,是对人生的热爱。作为一个文人,苏轼的最大的趣味莫过于对于文艺的趣味了。他的诗词文足以代表宋代文学的最高峰,而且在书法绘画领域也造诣颇深,哲学史学亦有成就。

每次谪居在外,都是他文学艺术的创作高峰期和收获期。谪居海南时,他修订了在黄州所作的苏氏易传和《论语说》,并完成了书传,以及还有未完成的史学批判专著志林,就如其弟苏辙所说“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他自己也曾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苏籀栾城遗言引苏轼语)文学艺术之于苏轼,是其个人趣味,更是他的生命出口、患难之中的心灵家园。

高路也不太平啊

高路也不太平啊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人,他在诗词,书法,画,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在中国文坛拥有极高的地位,散文入选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欧阳修称“欧苏”,与辛弃疾称“苏辛”,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提出“士人画”等。这其中,苏轼在宋词及中国古代的词的创作上成就最高,无人可比。他开创了宋词“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的先河,他摒弃词体的浓艳,他不仅赋词寓意,提高了诗词的表达意境,还拓宽了词的题材,不在局限于狭小的生活场景,多了对自然和生活情趣的描写。

除了文人身份,他还是著名的治水名臣。

苏堤的修建既解决了西湖的蓄水与排泄,还阻止了钱塘江潮水泛滥冲击杭州城内的隐患。

如果你认为他只是这样,不,在吃上他同样下功夫。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当地人不吃猪肉,他亲自下手教当地人烹饪方法,后来在杭州当地人感念他的政绩,知道他在黄州爱吃肉,就做给他,也就是我们今天叫的“东坡肉”,这也是这道菜名字的由来。被贬徐州,“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被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烹煎杂鸡鹜,爪距漫槎牙”将野雉的做法写的淋漓尽致,等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一个妥妥的被诗词耽误的美食家。

然而,还不止这些,这个该称“斜杠青年”的人还有惊喜。

他游赤壁,道出“江上清风,山间朗月,闲人得之”,如此美景,谁有功夫看是谁的,这分明是哲学家附体。

苏轼的一生值得人学习,称赞的地方还有很多。他虽然经历几次贬谪,仕途浮沉,但是他从来不怨恨任何人,他是历史上少数的从来没有害过人的人,是个好人。他因“乌台诗案”被判死刑,包括他很多朋友都被牵连,是王安石和朝中的一些人自请上书为他求情,才逃过一劫,改为流放。而苏轼是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在这件事情上对苏轼是有怨愤的,却为他求情,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处世。

还有,我们今天提到苏轼还有他对待亲人和妻子的情谊。“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为悼念亡妻而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思念弟弟有感而发,他死在儋州北返的途中常州,却让家人将其安葬在汝州郏城县,要求以后与弟弟葬在一处。

此外,苏轼谈吐幽默风趣。曾有次参加宴会,众人争菜,他等众人抢完,大吟“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将所有的菜都放到了自己面前。

他身上的标签数不胜数,所以,今天以文人墨客已不足以称呼他,他是宋朝文人的符号,是我们现代人眼中的“斜杠青年”,在他的身上找不到缺点,可以堪称完人。

danni wan

danni wan

感觉苏轼是古代诗人中最“接地气儿”的,他一生放任不羁,温柔敦厚,他无所畏惧而又快乐地过了一生,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先是诗人和画家,后是一名官员。

他留给后人的诗约1700首,私人书简800通,墨迹提跋约600件。可以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曾对朋友说:“我一生之乐在执笔为文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他的才华和文采举世瞩目,他的文字给人带来力量,更带来温暖。

可见,苏轼虽一生官运辗转,命运困于党争,但却活出了最好的人生。

完美到无可挑剔,想不出还有其他人比他更有趣。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山水情趣,亲做美食。

他写西湖之后,别人不用再描写西湖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他写过明月之后,别就不用再写月亮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写过赤壁之后,武赤壁的名声就被文赤壁超过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写过庐山之后,人们都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他写过岭南之后,从此岭南变得不再蛮荒而适合居住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写过猪肉之后,猪肉不再是比牛羊肉低端的美食了-----火候足时他自美。

他到过杭州,杭州百姓认为他就是杭州的苏轼。

他到过黄州,黄州百姓认为他就是黄州的苏轼。

他到过惠州,惠州百姓就认为他是惠州的苏轼。

他到过海南,海南就出了第一个进士。

总结:回顾一生,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苏轼时提到,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面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之谓也,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因此,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画,笔墨凝重,大气磅礴。论书,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词,它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再多的天赋异禀、洒脱旷达他也不过是有血有肉的凡人,我喜爱他也正是因为他烟尘气的一面。他的人格注定是人类群星中闪耀的那一颗。每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Yumi

Yumi

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传奇,他聪明好学,心胸坦荡,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他性格豪放,秉性耿直,又加上恃才傲物,在仕途上差一点毁了一生,一生沉浮于宦海风波,导致他一生漂泊不定。在爱情方面,他始终如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佳句,就是最好的证明。苏轼在中国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诗词脍炙人口,学识渊博,空前绝后。书法方面,自成一体,在书法界独领风骚。在画方面,也是独树一帜。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车游天下

车游天下

我辈只有景仰,焉敢评价?

_阿星星要省钱去旅行

_阿星星要省钱去旅行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出任杭州等地方官时,积极改革弊政,著有政绩。他对北宋新旧两党各有褒眨,因而多次被贬远地,六十三岁时仍远徏琼州(海南岛),一生仕途坎坷。苏轼是一位杰出的全能作家,诗丶词丶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词开一代豪放诗风,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格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xuweio

xuweio

评价苏轼可有很多角度,从苏轼与其弟弟苏辙人生态度对比的角度,可以窥见这位伟大的最为中国文人喜爱的大文豪的别样生命奥秘。

苏轼与苏辙,堪称手足情深的典范,而且也可以说是最高典范。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却迥异,一急一缓,一松一紧,一密一疏,一浓一淡。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是以不同的增加生命宽度的方式来增加生命的长度。

毫无疑问,苏轼是以不可一日闲过的方式增加生命宽度的楷模。因此,他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创造着,随处留下名垂千古的政绩就不说了,仅仅是他文艺上的全天才的成就,即使分在三五人身上,也都可以成为一流大师而绰绰有余。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而生活上的风流潇洒,放任不羁,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而同样颇有才气的弟弟苏辙却不这样紧紧张张过日子,也可能与他生育子女过多而磨其性受其累有关,他竟育有三儿七女。相较于兄长的锋芒毕露,苏辙显得内敛保守。他曾很认真当面劝慰兄长苏轼:“有一件事你知道吗?你留意过没有?一日空闲长似两日。所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是啊,日子要过得清闲一些,越清闲无事,时光就显得慢,日子过得慢了,慢得一天长似两天,那一生下来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寿命,这才是长寿之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慢生活。而苏辙在他的慢生活中也有不凡的业绩,虽然诗文方面的成就与其兄长差距甚大,但也是宋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现在想想苏辙的放慢生活节奏的话也还是颇有道理的。日子过得太紧张,时间不够用,没感觉怎么过,人就老了,人生就过完了。细水才能长流,的确也是一种长寿之道,但却又是无所作为的长寿之道。如果一生无所作为,只是吃喝玩乐一通,那寿命再长,又有什么意义?

正因为如此,苏轼以紧日子快生活的方式,将生活增加到无限宽,创造了不可想象不可企及的人生价值,留下了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衣被后人,流芳至今,去世之后的千年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到他的生命鲜活的存在着,并且深刻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他就像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山川一样地存在着,这样的生命不是无限长了吗?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样收尾: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以此增加生命的宽度,这不仅是一种质的意义上的长寿,而且还能让生命永恒。

孜小宜爱做梦

孜小宜爱做梦

苏东坡,是圣人。

500年有王者出。每千年才有圣人出。

孔圣人就不说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强大到引领11世纪整个亚洲的风潮,也不说了。

最重要的是,苏东坡领先世界的人文精神。

任职杭州知州,苏东坡首创向平民和贫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及药物赠送的官方医院,就是安乐坊。仅此一条,秒杀欧洲人800年。

破破

破破

苏轼在文学上的才华、地位不用我来评说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已经足以证明,我来说说苏轼的为官执政才华吧。

从为官经历上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真的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的为百姓做过不少实事。在湖州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在杭州任职时疏浚西湖利国利民,还给我们留下了名传千古的苏堤;在海南岛儋州时兴办学堂,施文教,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

同时苏轼是北宋一代少有的明白人,知道怎么救这个国家。一方面他看不惯改革派的贪功冒进、大刀阔斧,另一方面又看不惯保守派的因循守旧、贪污腐化,苏轼每一次都要为民、为国请命批评执政者的错误,使得自己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但咱们后人从北宋灭亡中再看看苏轼给皇帝的上书每一条都说到点子上了。

苏轼这辈子就是不明白在政治上难得糊涂,做正确的事也会给自己带来大祸。熙宁四年苏轼出于好意谈新法弊病激怒了王安石被赶出京城。元丰二年新党不愿意放过苏轼,竟然弄出了北宋唯一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差点打破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杀了苏轼。苏轼有为官的才华却缺少为官的心机,使得自己颠沛流离了一辈子最后客死异乡,惜哉苏轼,悲哉苏轼。

陽陽安。

陽陽安。

老有人邀请我回答: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但苏轼为什么不算一个伟大的诗人?

我想了很久,我想苏诗之所以不够伟大或许源于一种伟大而强烈的悲剧感的缺失。

陶屈李杜的诗,都可以发现一种悲剧感,被时代和社会排斥在外的悲剧感。这种悲剧感就像陈子昂感遇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的悲剧在于君臣不相遇合,美政无法实现,无论是离骚还是九歌,都可以发现信仰的破灭,他所珍惜的一切的那个时代被碾压,人才变质,法度不正,君主不辨,尽管如此“路漫漫求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就越发高贵,这是一种壮烈的悲剧感。没有希望没有归属,这种悲剧只有死亡才能终止。我们不翻翻《离骚》,就翻翻《九歌》吧: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九歌·国殇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九歌·云中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九歌·湘君

儒家思想为屈原提供了行道的精神支撑,但并未其提供道不行的化解之法,一旦理想受挫,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火山喷发式的激情和强烈的死亡意识。这是屈原的悲剧感。

陶渊明虽然看似静穆,实则未必全是静穆。考察反复的出仕经历,可知他的志向并非归隐。正如鲁迅所言:

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这才是完整的陶渊明,一个在政治黑暗的时代洁身自好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南山种豆的是陶渊明,猛志常在的也是陶渊明,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后者的升华。陶渊明的伟大正在于有这种悲剧的底色,而将对其进行审美超越,道之不行,吾将安归?那就归于田园,在最后一块土地保留心灵的圣洁吧。他的伟大还在于为后世不能行道的文人开辟了精神家园,而苏轼正是沿着这条路往前走的。这是另外一种伟大,伟大不只激情,还有坚守。


李白是个简单纯粹的诗人,正因为简单纯粹,所以仙气逼人,几乎在后世的诗人中很难发现一个比李白更为透明的诗人。李白的理想是先入世后出世,先兼济后独善,但李白哪样都没做到。李白不屑科举,不屑于庸碌,漫游十三载,是为扬名,扬名是为做官,做官是为实现理想。李白的理想是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

但显然在唐玄宗时代,李白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理想的,而实际上李白也没有太高的政治能力,李白好道也并非倾慕于道家思想,所以一旦在遇挫,就会吟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就会唱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弹琴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行路难》)

也会唱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好道,但并非彻底,一旦有机会从政实现理想,便毫不犹豫从政去了,如入李磷幕府仍然唱,“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李白,一个充满激情、矛盾、挫折、豪气、仙气的李白,为什么叫“谪仙人”,就是对诗风的概括,也是对其悲剧性命运的概括。我们在读豪气如斯的《将进酒》时也会感觉到隐藏在文字下的深深的悲剧感。

杜甫的悲剧就在于作为一个纯正的儒家思想信仰者,他见证了开元盛世,又见证了安史之乱,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二首)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眼睁睁看着梦破灭了,却无能为力,这种冲击感和反差对于杜甫来说,尤其难以接受。


杜甫与李白不同,杜甫自称“乾坤一腐儒”,是个纯正的儒家思想信仰者,存在的目的就是尽一己之力,辅助君王,仁民爱物。但显然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藩镇割据,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平时里所信仰的儒家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一无是处,仿佛国家君主的合理性也值得怀疑,那么我该去信仰什么呢?我该到哪里去呢?

研究古代文学的都知道,由杜甫开始我们进入了另外一个时代,政治本体的合理性遭到怀疑,而杜甫就是在诗中表达了这种怀疑性,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如此,在这个诗中他对百姓的命运的同情越深切,对信仰的怀疑也越强烈,理想和现实格格不入,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杜甫后期的诗中,望岳那种凌人胸怀荡然无存,只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

那种人被抛到天地之间无所皈依的孤独感显而易见,但杜甫的伟大在于,他虽然孤独,但不并不自我隔绝,自我放弃,仍然执着为百姓悲苦的命运而写作,这是一个诗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传统士大夫人格的典型代表,在泥土里禹禹前行,并塑造了一座人格的丰碑。因为如此,他才伟大,但伟大,他的悲剧性也就更加强烈。

但苏轼不一样。但苏轼显然是个懂得自我排解和解脱的人。苏轼是比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更具哲思和理性的人,他的《东坡易传》就是哲学代表作,是列入《宋元学案》的,是宋代理学派别之一。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简单来说就是道的本质是变化的,世界也是变化的,自然即合理,人的情感具有合理性,(参考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艺术观),既然如此,一切都是变化的,升沉起伏乃是人生常态,又何必如此执着而不知变通呢?苏轼常说“我手写我口”,那么既然内心无所滞碍,那作品又何来的强烈的悲剧感呢?

但苏轼的人生显然是个悲剧,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元祐党祸,多次遭到贬谪,但并非一蹶不振。原因就在于他对现实的悲剧进行了审美超越,并从中建立起合理性和新的价值。人生本来便是寿夭不等,德不配位,祸福不均,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来未必有价值,但作为人类整体的一部分必须去建立价值,那么暂时的祸福在人类的总体命运来看又算得了什么,但个人必须去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不必依靠外来的价值判断,而是“我欲仁,而斯仁至矣”。在内心创造了新的价值系统和评判标准,那么外来的悲剧于我何伤?此心安处是吾乡!

那么超越了现实的悲剧,内心的丰满,何来的悲剧呢?即使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作品中满是一种宁静的安谧。一种哲人的睿思。就拿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来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所见即是平凡也是生机,但代价正是丧失了那种伟大的悲剧性。

结语:虽然苏轼比起前四人来说,他的情感不那么强烈,他的命运比起前四人却更为曲折,可他却真正做到了仁民爱物,修苏堤,抗洪救灾,拯救溺婴,提携后生,更何况他哲学精深、词文亦妙、书画兼善,在诗坛或许他没有前四人那么熠熠生辉,那么伟大,但他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

似水无痕zf

似水无痕zf

你怎样评价苏轼?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想要真正地评价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那都是不太可能,毕竟想要真正地评价一个人,至少要与对方极为熟悉,也就是说要在同一时代,还有就是在文学上也是相当,至少我们离他已经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并且我们当下也没有一个人能够与苏轼相媲美,所以说不可能准确地评价苏轼,也只能是稍稍谈一谈自己对于苏轼的看法,以及读他作品时的感受。

那想要系统地了解苏轼,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学上又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所以还是要从他的人生经历谈起。

苏轼的少年时代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037年7月1日出生了四川眉山,可能在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他会成欧阳修之后,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但是小时候的苏轼便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并且读书也是过目不忘,另外他家学深厚,父亲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只不过是在一直不太顺畅,所以也就把所有的希望都衬托在这个儿子身上。

少年时代的苏轼大概可能也是与很多的小孩一样,平时也比较喜欢贪玩,可是他即使是如此,却是极为喜爱学习,每当玩累了之后,便是会坐下来认真读书,为此他父亲对于他的这种行为也没有过多的评价,毕竟对于一个小孩,那自然是不需要太过于严厉,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

那苏轼也是一天一天地长大,学问自然也增长了不少,往往能够出口成章,并且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不仅诗写得好,文章更是一绝,于是到了嘉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这一年他刚刚19岁,于是跟着父亲和弟弟离开四川眉山,去到中原参加科举考试,从此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也正式向我们走来。

初出茅庐

苏轼这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原本是信心十足,以为自己一定可以高中状元,可是谁曾想到,他并没有高中,只是获得了第二名。那这主要的原因,还是要怪当时的欧阳修,当时那场考试的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一代文宗欧阳修,当他读到苏轼的文章时惊为天人,可是当他仔细思考过了之后,认为普天下之下能够写出如此绝美文章的只有自己的弟子曾巩,对于这一点他也是极为有自信。

可是当欧阳修揭开纸封时才发现自己看走眼了,原来那一份试卷正是苏轼的,所以事后欧阳修羞愧不已,还志门设宴席款待苏轼,并且写诗赞美他的才学,认为自己在过三十年后,再也不会有记得,而苏轼会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一定会在北宋的文坛上大放异彩,事实也正如欧阳修所预料的那样,他成为了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

由于”乌台诗案“人生陷入绝境

自从获得了欧阳修的赏识,以及他的提携之后,苏轼在文坛上开始大放异彩,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开始走红,比现在的那些明星还要红,所到之处到处都是他的粉丝,这对于苏轼来说无疑是一种奖励,所以他也开始成为了北宋文坛的骄傲,即使是连当时的王安石对于他也是大为欣赏,要知道王安石可是一位牛人,也极其的自负,能够入他法眼的北宋可能没有几个,那么苏轼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好景不长,随后他由于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改革派的打压和排挤,为此他在湖州的任上给宋神宗上了一封湖州谢表,可是被人抓住了小辫子,认为他大为不敬,不仅是藐视王安石的变法,同时也讽刺了宋神宗,从而令他遭到了灾难性的打击,被打入了死牢,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也正是从这一事件之后,苏轼的发生则是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并且还差一点丢掉性命,幸好当时的王安石站出来为他求情,这才令他捡回了一条命,于是死罪饶过,活罪难免,也就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先是被贬到了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此后又是岭南的惠州,再最后又是一叶扁舟,把他送往到了更为偏远的海南儋州。

苏轼的晚年

苏轼这些被贬的经历,也让他开始对于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写下了无数经典的名篇佳作,特别是在黄州时期,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题西林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而这些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相信很多人也是极为熟悉。

1101年宋徽宗继位,他为了表示自己的仁爱之心,于是大赦天下,苏轼这才有机会返回中原,于是当他知道这个消息时内心感慨万千,为此连夜又是以一叶扁舟,开始从儋州回来,他沿着水路一路北上,可是到达了常州之后,由于诗人太累了,最终还是病倒了,直到第二年的8月份原本以为差不多好了,可是谁能够知道这是回光返照,到了8月24日这一天,一代伟大的文学大师在常州逝世,从此北宋的文坛也从这里结束了。

苏轼的评价

稍稍了解苏轼的生平之后,这样就能够更为直观,也更能够接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那么后世关于苏轼的评价有很多,各个朝代的文人对于他都有着极高的评价,所以我们也很难准确地评价苏轼。那以我个来说,谈一谈读他作品的感受,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苏轼的诗词,譬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些经典的作品。

那最为令我感动的则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悼亡词,那我们也知道他的这首词,也正是写给他的妻子王弗,两人十几岁时就结婚成为夫妇,并且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所以在这首词中,苏轼描写得极为深情,也很是伤感,通篇充满了一种悲痛之感,也最是能够让人感受到他的一片深情,以及对于妻子的怀念。

如果要让我说的话,苏轼是一代伟大的文学大师,也是一位深情的男子,同时也是生活中的强者。中国古代历来都不缺少伟大的文学大师,可是却缺少苏轼这种天才,他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他身上的那种精神,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

曾经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地受到世人的喜爱?我说就是他身上的那种精神,其实直到今天我依旧还是这么认为,也正是他身上那种坚强的品德最令人感动,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他都是能够从容地面对,这也正是苏轼最伟大的一个地方。

nojoyworld

nojoyworld

中华文化之巅峰,华夏民族艺术苍穹之中最耀眼的巨星,他一生的磨难和坎坷都是为了缔造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我对他的不畏权势与豁达、才华与哲理所仰止!

子非魚安晓苦樂

子非魚安晓苦樂

苏轼为官清廉,文才出众,词写的在宋代是第一名。当时也是在宋朝排挤之列,一生仕途很不得意。文人,一般都有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具有人文精神。谦谦君子。

小狐狸增增

小狐狸增增

我对于苏轼,发生景仰之心,是有一次看到《书法研究》杂志的一篇文章上说:他十二岁时于纱縠行宅地中凿地得奇石,竟能制成“天砚”。后来以此“天砚”磨墨书成“远景楼记法帖”,此帖楷书端重严凝,如怒貌扶石,极得徐季海神力。自始,世称苏书宋代第一。如此天赋又逢异遇,竟获天赐宝物,怎不叫人好生羡慕啊!

还有他那豪放词风,写出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不但在诗词及书法上有极高的造诣。就是在治业精勤上也异乎一般仕人。他两次在杭州任内,竭力进行民生建设。

他第一次到杭州任通判时,正值王安石变化,力行青苗、免役、市易及盐法等。地方骚然,违法者众。他到任翌日即是小除夕。他后来在文中说起:值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由此可见他治事之勤。

他第二次到杭州任太守时,与上次任通判相隔已过了十五年。这次他以官米救济灾民,并发动民力疏浚西湖与城内运河。又将西湖中所浚出的泥土,在湖中筑了一道长堤,使北山与南屏得以相通。这条堤,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称之为苏堤。苏堤春晓便是西湖十景之一。杭州人对苏轼的民生治迹,是极为怀念的,常谓:堤上花枝尽姓苏。可见苏轼遗爱颇深,弥足千古。

我对苏轼的评价就是:精于艺事兼又政事精勤者,苏轼可称宋之第一人也!

viviliu

viviliu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