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评价苏轼?

王珏温楠楠
苏轼的经济思想:“安万民,厚货财,省费用” (1)安万民 减少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干预。 孔子的十一税,轻徭薄赋,刘邦的约法三章,汉文帝景帝的与民休息,就是安民。 富国强兵只能是安民之后的自然结果。国家的权力,限于安民。国家直接追求富国强兵则必定贪腐不可收拾。 (2)厚货财 积累丰厚的财物。而不是为了富国强兵而透支财政。 苏轼推崇汉文帝景地的人民富裕,国库充裕,反对民穷财尽。 政府发行纸币,他专门提出纸币发行量必须“锚定”财政结余。 宋朝是第一个发行纸币的,也是纸币管理最好的。国家为了信誉而回收纸币,宋朝也时有发生。元朝纸币一塌糊涂,明清干脆回到银币,不肖子孙一代不如一代。 (3)省费用 改革先反腐。先有将军你不能这样做,限定改革者的权力,再有改革。如果先有“诗人你不能这样写”,则改革一定放大特权,改革必然就是掠夺。 反腐的路径,从节省政府开支开始。安民与省费,互为因果:减少人,减少权力,减少工作项目,没有运动,没有政府项目,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 于是,腐败限制了。

葵花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其仕途始于仁宗时期、英宗时期,真正介入朝廷政务是在宋神宗时期。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在他的文字里,有浪漫、豪情、旷达、洒脱,还有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热爱。在生活中的无数个场景里,我们都可以在苏东坡的文字里获得美的享受。举杯时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品茗时读“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踏青时读“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赏花时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有学者甚至称苏轼是一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眼前所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诗人。之所以说苏轼是一个诗人,而不讲他是一个文人、学者、政治家、书画家,是因为苏轼活的就像一首诗,五味米面酒肉,花草蛇虫鼠蚁都是苏东坡的生活构成。
这样一个诗人,在仕途上大部分时候处在逆境,曾因乌台诗案,差点丢掉性命,后被贬至黄州,东山再起后,又是被外调贬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一个部级干部被贬到副处级干部,不停地被贬,但他不悲观,以至于贬谪之路几乎要把宋朝偏远地区的版图走尽了。

hocc99
陈鹄耆旧续闻记载:
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嘉佑二年(1057),苏轼参加礼部考试,考试试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为文明快雄俊,阐明了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的政治思想,发榜当取第一,误取第二名。复试,以“春秋对义”获第一。仁宗亲自殿试,进士及第制策入三等,实为头等,苏轼以弱冠之年一鸣惊人,名震京师。仁宗之语,也是出于由衷欣赏而发。
然而到了苏轼晚年,他写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所谓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贬官的地方,苏轼以此自嘲自叹,固然见豁达自在,但仁宗的感慨和期许当然并没有实现。
仁宗的期许有没有错?
似乎并没有——那就是苏轼、苏辙兄弟确实有宰相之才,事实上苏辙就曾经当上了门下侍郎也就是副相之职,做得也有模有样;
要说完全正确,又似乎不对,苏轼却因为个人性格和其他种种原因,即使曾经当到尚书级官员,但却始终与官场格格不入。
套用稻盛和夫的方程式,苏轼在能力和热情上没有问题,在思维方式上多少有点问题——但说到底,这个思维方式有问题,不是苏轼的问题,而是环境的问题,在自污式自毁式情商得势的时代,苏轼这样鲜明可爱的个性变成了“错误”。
接下来的问题是,SO WHAT?!
一个在当时活出潇洒通脱的一生,赢得天下人钦仰;在后世诗文被传诵千古,人格魅力被喜爱羡慕的人,当不当高官显宦,也没有那么重要。
清初诗人杜濬(于皇)曾说:“即使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这当然是极而言之的清高孤介,可如果遇到苏轼恐怕就不同了,和一个有才的邻家大叔一起喝酒吃肉谈诗论画,应当是别样的快心事。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苏轼,恨不相逢的苏轼。

nicolas101
他的才华超越凡人;他的思想影响后人;他的性格洒脱而有常人的一面。

áηηîê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一个人,他的身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符号标签或者说角色,终其一生,他要把赋予在他身上的那些角色一一诠释好。不得不说,苏轼将他身上的兄弟情、夫妻情完美的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上天对他的眷顾。由此,一片冰心在玉壶,清风明月伴天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千古绝唱,题目是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的弟弟苏辙,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是他的知己,兄弟俩的深情非比寻常。
苏轼性格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而弟弟苏辙沉稳,实际,拘谨,寡言。正如苏轼自己所说,一向出言不慎,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弟弟苏辙就规劝他,有人可以推心置腹而有人不可以,要了解你说话的对方。苏辙曾用手捂住苏轼的嘴,告诉苏轼要三缄其口。
苏轼任职凤翔府判官,弟弟子由辞谢外职不就,照顾老父。子由为苏轼赴任送行,苏轼寄弟弟的第一首诗,表达了“风雨对床”之思和之约。这首诗的名字是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02夫妻情: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属于实际聪明能干的类型,知书达理,是苏轼仕途和生活上的贤内助。王弗比苏轼小三岁,但她却成熟周到,像苏轼的弟弟子由一样,也是时时提醒苏轼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样的朋友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不该交。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对于王弗来说,“她觉得照顾他比崇拜他更重要”。所以说,王弗陪伴了苏轼十一个年头,也照顾了苏轼十一个年头。、
在妻子死后的第十周年,苏轼写下了最为凄凉的悼亡诗江城子,声声是泪,字字泣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总之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该怎样评价,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就是: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pluto
如何评价苏轼,网友们怎么看?让老囧谈谈自己的意见。
1.苏轼是个有情的人公元1076年中秋,他在密州大醉,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怀念自己的弟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与结发妻子王弗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有客至,弗则立于屏后为轼把关。王弗死后十年,苏轼仍“不思量、自难忘”,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纪念。
与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则患难与共,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官海沉浮25年。苏轼曾写祭文表达自己的哀思: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好交友。与黄庭坚、佛印经常一起赏月游湖,互相斗趣。如对联“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就是他们互斗的杰作!
2.苏轼是个有才的人苏轼作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其才华自不必讲。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文测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测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则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则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亦好品茗游山。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曾亲自烹调猪肉。并即兴作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就是有名的“东坡肉”。
3.苏轼是位耿直的好官王安石变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激怒王安石,于是自请离京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任上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后又发生“乌台诗案”,被新党陷害,九死一生,幸有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王安石变法失败,旧党得势,苏轼刚被重用,他又向皇帝提出谏议,抨击旧党的腐败现象。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再次自求外调。
但他流放一处,却造福一方。“东苏处处筑苏堤”――其筑的苏堤就有三处。
总之,他作为兄弟丈夫朋友,值得珍爱;作为文人,值得崇拜;作为父母官,值得爱戴!
老囧所言,不知大家认可不?

leechen_et
我是“红雨说历史”,说起苏轼,我一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义他文学家,政治家?还是大文豪?想来想去他就是苏东坡,那个人见人爱的苏东坡。
苏轼的作品几乎陪伴了我们整个学生时代,即使读书时间不长,你也一定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开创了豪放词派,使得词从委婉风格“杨柳岸,晓风残月”拓展而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门弟子秦观,黄庭坚等等都可称得上一代词豪诗杰。他的诗同样成就很高,独领风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他的文前后赤壁赋气势磅礴,挥洒自如。另外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还有不错的厨艺。
密州时,苏轼以计策收拾了虐待百姓的官兵。杭州时候,多次为民申冤,徐州市和老百姓一同抗洪救灾,十足的为人民服务啊。苏轼担任过官职的地方都留下了人们对他的好评,和他辛劳当官的身影。
他被贬之后还能写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这时候的作品。心怀阔达的苏轼看到自己的政敌王安石(“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和王安石关系很大)。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同游览了金陵城(南京)。
你所知道的苏轼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讨论吧。我是红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红雨说历史”,谢谢您的阅读。
文/红雨说历史

leeliang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如果要作评价,我认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这个评价无可置疑。
苏轼在诗、词、文、赋、书等方面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殊不为过。而且作为传统士大夫的立功、立言、立德几个方面都堪称典范。
先谈谈诗,苏轼流传下来的诗一生有三千多首,很多诗即使今天读起来仍然脍炙人口,让人爱不释手,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诗很丰富,题材多样,涉及到方方面面,形式也很丰富,此不赘述。
词,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先河,常常突破格律,一阕念奴娇·赤壁怀古,倾倒无数文人雅士。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颇具禅意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抒发豪迈爱国情怀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缅怀兄弟手足情谊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情真意切,追思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特立独行个性的理性表达定风波·三月七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文,有谈史议政的政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代表作品有进策思治论留侯论见解新颖,不落窠臼,笔势纵横,善于腾挪,体现出受《孟子》、《战国策》等散文思想影响。
苏轼文章中文学价值最高的还是叙事纪游的散文及赋,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有不少广为传颂的名作,如人物碑传文潮州韩文公庙碑,写景的游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等。
书,除诗、词、文、赋而外,苏轼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苏轼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寒食帖
洞庭春色赋
苏轼,除了文人的角色,更是一名一心为民的士大夫,仕途中立下了不朽功业。杭州西子湖畔的苏堤就是最好的见证,关注民生,造福后世。
为了民生,有时甚至不惜开罪于权贵,“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遭遇的最大坎坷,由于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深受记恨,元丰二年,变法新党不惜罗织罪名加害于苏轼,受冤狱迫害长达半年之久,除夕前一天出狱,大年初一就顶着暴雪在瑟瑟寒风中和长子踽踽南行,前往黄州。
苏轼一生坎坷,除了乌台诗案,还有两次被贬谪的经历,一次是绍圣元年被贬远宁节度使,惠州安置,另一次是绍圣四年被贬海南儋州。建中靖国元年,直到客死在回程的路上常州。
尽管苏轼一生经历了各种官场挫折,但始终坚贞不渝,乐观豁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及赏心悦目的书法名篇,同时成就了像苏堤一样的民生工程,建立了不朽功业,其立功、立言、立德诸方面成为后世士大夫的典范,留下千古绝响。如果单从一个方面,譬如诗,与唐人李、杜比也许成就不是最大的,但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一生能有如此成就者,集前世之大成,后世也无人超越,堪称历史高峰,实不为过。

甜心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每个人对苏轼的评价也会有差异。
我眼中的苏轼首先是具有高尚之伟大人格。“乌台诗案”发生前,苏轼可谓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当时的皇帝英宗将苏轼作为宰相来培养。“乌台诗案”让苏轼从云端跌落,差点被砍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人生的巨大反差,不仅没有打垮苏轼,反而让他变得更加豁达,更加从容。
在狱中,苏轼曾给弟弟子由写诗道“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更加珍惜眼前的亲人;在黄州,苏轼写词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谓的英雄人物,最终会随时间逝去,看淡了所谓的功名。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的豁达与乐观,古今又有多少人能达到此境界呢?
苏轼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苏轼可谓是旷世奇才,诗、词 、书、画、文章样样精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只有高尚之伟大人格才能写出高尚伟大之文章。

helloamy
一、政治上,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早年有改革政治的抱负。但王安石变法时,他却以为王安石措施矫枉过正,他站在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一边。等到反对派得势时,他又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可举之处,主张“参用所长”。他的这种政治态度的变化,使他在改革派和反对派两方面都得不到信任,因此他始终处于不得志的境地。长期在外任职,甚至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差点儿要了他的命。
二、文学上,他是一代宗师,诗、词、文各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
他是豪放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有三百多首,从题材上来说,不少词突破了婉约派专写男女爱情、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束缚,把山川风物、农舍民俗、怀古述志等新鲜题材带进词里,使词能与诗一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思想内容上来说,有的表现作者慷慨报国的志愿,描写了多方面的生活经历,抒发了各种复杂的心情。从艺术上来说,有的善于塑造各种鲜明的艺术形象,尤其是成功塑造一些英雄人物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江城子中的亲射虎的孙郎,使香粉气十足的婉约词相形见绌。这些词具有作者鲜明的个性,表现出豪放的风格。虽然他有的词也写男女爱情或月下思亲,但不以“香软"媚人,以清新、含蓄取胜。他的词异军突起,令人耳目一新。
他的诗反映时代现实,表现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分几个方面:一是同情民生疾苦,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如荔枝叹,借古讽今,公开点名谴责权贵不顾人民死活,竞相进贡邀宠的无耻行径;二是抒发报国无门、归隐不得的苦闷心情。“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的诗句即是明证;三是表现热爱乡土、随遇而安的思想情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传唱千古。四歌咏自然风物,激发读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尽西湖的妩媚、秀丽,“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写尽无穷的情趣……苏轼的文,更是牛啊,刑赏忠厚之至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石钟山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放鹤亭记等十七篇散文入选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的《古文观止》,占了宋代入选篇目的三分之一,在入选的唐宋散文作家作品数量名列第二,第一韩愈二十四篇、老三欧阳修十三篇,柳宗元十一篇,四人作品占唐宋散文的百分之七十,可见苏轼的散文成就,出人投地的典故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谦虚,更在于当时的文艺青年苏轼的光芒四射!
三、苏东坡还是杰出的书画家、哲学家,他是千百年来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大儒。
四、苏东坡是一名风流才子,他重情重义,他的风流韵事留芳千古。
他的江城子写尽了他对亡妻王弗的无限思念、无穷感伤;他对王朝云的深情也让千百年来才女们发出“嫁人必嫁苏东坡"的慨叹!下面我简介一下苏轼、王朝云的爱情往事。
一、浪漫初遇
宋熙宁四年,东坡因反对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与两三文友同游西湖,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舞在中央的王朝云以艳丽姿色、高超舞技,牢牢地吸引往苏坡的眼球,恰巧西湖天气突变,山水迷蒙,湖山佳人唤醒东坡灵感,于是佳句脱口而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朝云时年十二,决意追随东坡终身,她与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余载,陪伴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惠州的艰难岁月,到黄州后才由侍女改为侍妾,苏钱先后为她作诗多首,1096年七月,朝云染时疫病逝,时年34岁。临去,诵六如偈以绝。八月,葬于惠州西湖栖禅寺东南。苏轼撰墓志铭,赞她“敏而好义,事先生忠敬若一”。寺僧在墓前建六如亭,苏轼还先后作诗悼朝云等诗词各两首。
真是人生处处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东坡,千古一人,如有幸,愿终生做东坡门下走狗!

trumpet
感谢邀请!我的想法是,苏东坡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文化的珠穆朗玛!下面用一篇长文介绍苏东坡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苏东坡,像一个参透了人生的世外高人,用中国文人全部的智慧,隐忍而巧妙地同命运抗争,在挫折面前,他把自己活成一株小草,任你风吹雨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纵然你泼我一头污水,我自质地清白而笑容灿烂。他的人生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悲喜剧,乐观的人看见他青年得意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人生辉煌,悲观的人感慨他中年失势而晚景凄凉。他命运的轨迹犹如过山车一样剧烈起伏,数十载官场载沉载浮,得意是他人生不长的插曲,而挫折是他人生永恒的主题。遭此生活欺骗,苏东坡要是普希金,早就怒发冲冠跳河去了。不过,中国的贵族基本没有和别人决斗的传统,实在看不下去派个刺客把对头刺杀了事,战国时代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刺客与死士就是明证。中国文人也没有和人生死磕的基因,仕途不畅或心情不爽时,他们要么退隐山林和渔樵为伴,比如陶渊明,要么跳河了事,比如屈原。幸运的是,苏东坡是一个天生“乐天派”,他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在宋朝的凄风冷雨中,顽强地活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奇。
天府奇才,文化大师
天府之国四川给历史捧出了光彩夺目的苏东坡家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苏家在文学史上简直就是个奇迹。苏洵、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为“三苏”,在后来的“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排行榜上,他们父子就占了三个名额,足见其父子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历史上估计只有曹操父子可以与之媲美了。
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但苏轼父亲苏洵却是个大器晚成的典范。《三字经》里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苏洵。此君少年时代游山玩水调皮捣蛋,直到二十七岁才如梦方醒,发奋读书,最终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屹立于中国文学之巅。这个励志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小看任何一个现在还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发奋图强而腰缠万贯或著作等身。
苏洵五十二岁时做了秘书省校书郎,据说是专门给皇帝写史,就宋朝那几个不成器的皇帝,非要把他们写成尧舜禹那样的贤君,怎么看都是对苏洵的一种折磨。然而,苏家的祖坟青烟袅袅,大器晚成的父亲却教出了两个少年成名的儿子,苏轼、苏辙分别于21岁、19岁同年高中进士,比老爸可是强多了。虽然父子三人成名时间迥然相异,但命运的轨迹却出奇的相似。苏轼沿着少年一战成名,中年坎坷多难,老年惨不忍睹的命运不断滑落,而他的弟弟苏辙,虽性格上持正稳重生活上衣食无忧,但仕途上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这个王朝弥漫着浓厚的小资气息,让士人们忘记了金戈铁马,终日出入青楼楚馆,与舞姬为伴,在填词作赋中消磨时光。整个大宋沉浸在温柔乡中。那时,以柳永为代表的“忧伤小情歌”大行其道,号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郎词”。宋代所推崇的明星也是柳永、秦观、晏几道那样病态的忧郁青年。不难想象,整个宋朝都被男女之情、相思之怨、离别之苦的氛围所笼罩。
这是一个柔情似水的时代,更是一个“缺钙”的时代。幸好,犹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苏东坡横空出世。他用摧枯拉朽的青春气息横扫北宋文坛,以气象恢弘的豪放词与花娇柳媚的婉约风一争雄雌,成为豪放词派一代宗师。正如南宋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没有苏东坡,就像民间流传的淫词小调十八摸一样,宋词很有可能最终沦为“淫词艳科”。苏东坡给温婉柔弱的宋代词坛注入了大量的雄性激素,从而如胡寅在酒边集序中所说,“一扫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目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为人,在挫折面前,处变不惊;在理想面前,明知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奇迹般的做到了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其为文,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史学、文论等方面都卓有建树。是他把文学视野从闺阁闲愁、画楼绣户、亭台院落的儿女情长,拓展到跌宕多姿的世俗生活,拓展到丰富多彩美好的大自然,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的,皆可入诗、入词、入画,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珠穆朗玛。
苏轼的一生,既是面对现实奋力拼争的一生,也是摆脱名缰利锁超然物外的一生。宋朝文艺界那可怕的流言击不倒他;新党旧党争相流放折磨不死他;那些忘恩负义的文艺流氓奈何不了他。他始终坚守着中国文人的最高道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顺境时平静而不嚣张;处逆境中随遇而安但不消极;如日中天之际不害人;凄风冷雨之时不媚人;居庙堂之高时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时乐天知命。这简直就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是一个在艰难世事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文人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有人说,佛家要求人以出世之身怀入世之心,道家提倡人以入世之身行出世之事,而儒家则以入世之身行入世之事。这个实在有点绕,用通俗的话说,儒家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事,道家教我们如何修身,而佛家教我们如何养心。而苏东坡完美地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会贯通,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更重要的体现在他对生命的体认和感悟上。在六十四年的人生苦旅中,儒家思想给了他金刚怒目猛志常在的百折不挠、积极奋进的力量,佛老哲学给了他身处逆境超然物外自我解脱的胸怀。在命运扼住他的咽喉之时,他没有像屈原一样绝望跳江,没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像陶渊明一样退隐山林逃避社会,而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我以为,这就是苏东坡的最高境界。

小小小水氹
对他无加评论,只有拜读!

Chen_CC
如何评价苏东坡?这肯定是见仁见智的。前几天在今日头条上看到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古今第一文人是谁?好多朋友都投了苏东坡的票。可见东坡受欢迎的程度。古今第一文人的名号,因为有孔子在。当然是会有争议的。况且文无第一,古有名训。但是,我觉得把苏东坡看做千年以来最可爱的文人,恐怕不会有很大争议。
苏东坡有多少名头,还真不好说。但如果说从宋至今文人第一,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做为文人,在诗文词书画方面,有一项出类拔粹的,就可以留芳千古了。而苏东坡却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达到顶尖的水平。这也难怪他的一生招人忌恨。
先说文章,这是文人进身之阶,在苏东坡那个时代,最被重视的。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说,在唐宋五六百年的时间段上,人们先出八个文章写的最好的人,他是其中之一。
再说词,他是宋代豪放词的开创者,同时也是豪放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在两宋之间选三个最优秀的词人,他是其中之一。同时,他也是宋诗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再说书,他是两宋时期排名第一的书法家,虽然有人不喜欢他的书法,但在宋代著名的四家“苏黄米蔡”中,他排在第一的位置是为大众所承认的。同时,他也是著名的画家。
以上做为文人的必修课,只要一门优秀,就可成名成家了,而苏东坡居然门门优秀。这就不能不让人忌妒了。可见苏东坡是真正的天才。据说,苏东坡出生之后,他家乡眉山上的草木都枯了。因为山川的灵秀都赋予他了。直等到苏东坡去世,他家乡的山水才又恢复了灵性。这当然是神话,可是,苏东坡的天才,却是公认的。
除了文人特性之外,苏东坡还应该算得上是政治家。和历史上其它一些著名文人相比。苏东坡不但文才好,而且还有优秀的政治才能。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才能和成就最高的人,我们把他与唐朝的李白、杜甫比较一下,就能看出不同。
李白杜甫是唐朝文化的代表。这二人文学才能都非常了得,可是,他们的政治才能都很一般。李白虽然才华横溢,可是,那是指文学。说到政治上,他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唐玄宗时期。他不过是文学侍从之臣。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在政治上糊里糊涂的做了永王的幕僚。不但对永王没有什么帮助,差点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杜甫虽然在性格上与李白有差别,但政治才能上,也很一般。他的一生,也就是给别人做个幕僚。虽然他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理想,可是现实的政治水平,无法支撑他的理想,最后,只能以“诗圣”名世。
而苏东坡就不一样了。他不断文学才华出众,政治能力也很不一般。当初他考中进士的时候,宋仁宗就是以未来的宰相相期许的。虽然他一生没有做过宰相。可是,做地方官的所取得的成就,也能体现出他的政治才能。比如他任职杭州时建的西湖苏堤,现在还在发挥作用呢。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之外,苏东坡还是思想家。学过哲学史的都知道,宋朝儒学有四个有名的流派,称为濂洛关闽四大派。濂是濂溪周敦颐,洛是洛阳二程,关是关中学派张载,(《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就是关中学派传人。)闽是福建朱熹。其实除了四派之外,还有两派在当时很有名,一是王安石开创的“荆公新学”。一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蜀学。这两派之所以没成为主流。荆公新学,大概是因变法失败。而蜀学没成为主流我个人感觉,与苏东坡太聪明了可能有些关系。因为聪明人感觉很好理解的事情,不聪明的人就会觉得很难。个人猜测,未必准确。
以上是苏东坡个人成就的大体情况,总之,他是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思想家。但我不得不说,所有的这些成就都不是我喜欢苏东坡的原因。我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性格的可爱。他是千年来唯一一个集天才与普通人与一身的人。他的性格是让人觉得可亲的,可感的。
苏东坡自己曾说过,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贩夫走卒。这话说的不错,而遍翻历史,这话也只有苏东坡说得,也只有苏东坡做的到。
我们还是把苏东坡与李白比较一下,这二位都是天才级的人物。李白可以以布衣傲王候。但李白可以伏下身来与社会最下层交往吗?显然是不能的。他所交往的都是王候将相。比较著名的一个土财主汪伦,为了见李白一面,花费了多少心思和金钱。(不过这也值得,要不是李白的那首诗,谁会知道有个汪伦呢?)可是,苏东坡不一样,他是真正的,既能与王候将相交往,又能与贩夫走卒交朋友。这里的交朋友不是一做做秀,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也就是说,苏东坡做为大神级的学术名星,政治名星,文化名星,可以与博士后交朋友,也可以和大字不识几个的下层交朋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假设一下,我们穿越到唐宋时期,遇到李白的时候,他不会理你。因为你和他不是一个层次的。遇到苏东坡就不一样了。你可能和他成为朋友。这正是苏东坡的可爱之处。
苏东坡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这当然是一笔精神财富。可是,我觉得,苏东坡留给我们更多的,可能还是他旷达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处世风格。这些东西,可能对我们的人生更有益。
苏东坡虽然聪明,但他待人很真诚,一辈子被人陷害,但他从不害人。这从他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
先看他对待去世妻子王弗的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日,明月夜,短松岗。
看看他对兄弟的感情: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中国历史上,有两家父子兄弟被称为“三”的。汉末曹操与两个儿子曹丕与曹植,被称为“三曹”。宋代的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这两家六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是势均力敌。可是在兄弟之情上,可就没有办法比了。曹氏兄弟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而苏氏兄弟却是“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不了因”。对比之下,不免让人唏嘘。
苏东坡一生犯小人,遭遇坎坷,他却乐观霍达。从不怨天尤人。白头萧散满霜风,滕床小阁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在艰难困苦中能保持这样的心境,世间恐怕没有几个。
苏东坡有首有名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是这样写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我曾想,假如自己半夜回家,家里看门的叫不醒,自己会怎样呢?敲门都不应,肯定会气的眼发蒙。而不会倚杖听江声。能够倚杖听江声。确是人生的境界。
苏东坡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读他的每一个作品,都能感受到他性格的丰富性。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永远给人带来力量。

贰妮
朋友们大家好,苏轼苏子瞻是我的偶像如果想要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苏轼,那么就看我的原创大宋第一超男——苏东坡收藏小齐哥, 以下是我截取的片段,保证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年轻时平步入仕,才华过人。“乌台诗案”(1079)让他的人生走上了被贬之路,凭着才华和人脉躲过了落地成盒的噩运。被贬黄州缺衣少粮的时候,她发现了城东坡上的一块空地,二话不说,抡起镐头就开干。从此以后苏轼苏子瞻有了他的另一个名字苏东坡。
他还开创了宋朝的“舌尖上的中国”东坡肉,东坡肘子你一定吃过,没吃过也一定走在要吃的路上。苏先生热爱生活他在逆境中,创造了各种美食。

Josie_Liang
如果要比较全面地评价苏轼,林语堂先生的总结是非常到位的了。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大部分知识分子们发自内心由衷的崇拜,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他还是一位美食家,一位对生活报以极大热情的老饕。
孟子说,“君子远庖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人都认为,君子不应做这些不入流的“女里女气”的事。还有人觉得,食物不该成为自己关注的东西,他们应该追求更高尚的。
然而,这些观点在苏东坡这都不怎么行得通。
东坡先生是四川眉山人。眉山这地方呢,向来都是川内美食的聚集地。四川人对吃,好像骨子里就有倔,很不愿将就,也很喜欢创造。
而东坡先生,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东坡肉就让先生在美食界名声大噪。
除了大名鼎鼎的东坡肉,还有东坡羹。还留下了“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的这首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
虽然多次被贬谪,先生依然在贬谪之地寻找美味之物。东坡肉是在被贬黄州发明的。而在惠州期间,多甜食的惠州美食深得其心。而在詹舟,及今天的海南,即使当时那里还是蛮荒之地,东坡先生却在这里发现了好东西——牡蛎。甚至在吃过牡蛎之后,东坡先生觉得自己一个人吃实在是不厚道,于是提笔修书,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老爹在这里发现一个超级美味,你有时间一定要来尝一尝,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千万别让那些大臣们知道了。这样的东坡哪还像位大文豪,分明就是位真吃货。
而先生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吃货,在常州时,先生就吃河豚吃到轻微中毒,却还说为了这样的人间美味,就是中毒身亡也不可惜。还写下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一佳作。
先生是位乐天派,才不会食之无味。先生更是位美食家,才发现了身边这些令人回味的美好。苏轼向来别具一格,不仅是诗词,更是这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