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被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声声慢》,你认可吗?
瑞娜
李清照千古才女,首首经典,她的作品都非常出众,可以说个性鲜明,神来之笔,耐人寻味。至于哪一首超越哪首,这要根据个人喜好而定的,我认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我而言哪一首都喜欢,不分伯仲的。
永遇乐.落日熔金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描写天气非常的好,随即笔锋一转,道出了景色虽好可我如今身居何处?远处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哀怨悲凉,与这初春的美景元宵节形成很大的落差。有朋友相约赏元宵晚会,借故怕有风雨交加,婉言谢绝了。因为如今漂泊异乡,没有了心情。
回想当年在京都汴梁,元宵佳节家家灯火,出处管弦。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写当年作者闺门女伴,盛装出游。
这首词语言朴实,情感真切感人。运用今昔对比,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果说永遇乐.落日熔金只是对今昔繁花与落寞对比而感慨万端,她是不是感觉到了自己的孤独,我们不清楚,最起码有: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但是这首孤独,冷清,凄惨还不够还要加上“戚戚”悲伤至极!
地上到处是飘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同摘?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滴滴洒落梧桐叶子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总之,这两首词表达的时令,观景方式不同,而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由繁盛到衰落,由年少到年老的巨大反差与飘零异乡,孤苦无依,无依无靠的悲凉心境与意境。
所以说我不完全认可题主所说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超越《声声慢》。在我看来不分伯仲。
'威廉' 张
李清照留存下来的下来的词不到百首,然而经典却颇多,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永遇乐·落日熔金也是她的经典名篇之一。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李清照写于她晚年寓居临安(今杭州)之时,词中写的是元宵节的情景。李清照晚年的词,有着深深的凄凉之感,这首词也一样。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落日熔金,夕阳金黄的光芒,就像熔解的金子一样。
暮云合壁,化用江淹“日暮璧云合,佳人殊未来”句,由此可知下句的“人”指的是赵明诚。
元宵节在初春,一般天气不会太好,但是这个元宵节的天气,却分外的好,夕阳散发着金黄的光芒,傍晚的云彩,碧澄鲜洁,这暗示着,入夜之后,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天气。
然而,李清照接以“人在何处”,词情一顿。元宵佳节,天清气暖,最适合夜里出游,然而,能陪伴自己的出游的那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了。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吹梅笛怨,古有笛曲梅花落,咏叹梅花的飘零,其音凄凉悲怨。
染柳烟浓,写的是视觉,初春的柳叶,本是淡黄色,但由于烟雾的渲染,柳色更深,显出一派迷蒙景象。吹梅笛怨,写的是听觉,笛曲梅花落,音调幽怨,常引发人思乡之感,而词人李清照,国破家亡,流寓临安,此借笛声逗引自身之怨。
对于一个国破家亡、漂泊流浪的人来说,这眼中能有多少春意呢?“春意知几许”五字,极为沉痛。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次第,转眼。
元宵佳节,天清气和,然而李清照却说,也许转眼就会刮风下雨,于是辞绝了坐着宝马香车还邀她出游的酒朋诗友。
本来天气好好的,李清照却担心转眼就会下雨,这显示出她历经人世沧桑之后,内心对一切都感到变幻难测,因而顾虑重重的心态。这也是她拒绝酒朋诗友邀请的一个借口,她的内心满是凄凉,实在没有心绪与友人出游。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三五,指十五日,即元宵。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此二句所列举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美好、端整、漂亮。这一句是说,人们的装饰一个比一个漂亮。
下阙前六句回忆往昔汴京沦陷前的元宵盛景。那时社会繁荣,自己也很空闲,因此很看重元宵节。那时大家会戴上各种漂亮好看的饰品,一起出游。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最后五句伤今。如今,历经沧桑,人已憔悴,乱发像风吹雾散也懒得梳理,怕人看见我夜间出去,还不如向那帘幕底下,隔着帘幕,听他人笑语。
最后“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句,反应出李清照晚境之凄凉,她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住在高门大户之中了,她现在住的地方,隔着帘幕,便能听到外面邻居行人的声音。
这一句还展现了李清照极为婉曲的内心意绪,词的上阙,词人拒绝了友人的出游邀请,下阙又言“怕见夜见出去”,都在反映词人内心对元宵节的排斥,然而词人又是渴望还是希望通过元宵节的热闹气氛冲淡一下自己的愁绪的,所以才会想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然而,帘人帘外,已是两个世界,听他人的笑语,不是想掩饰自己内心的凄凉。唐圭璋说:“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孤独悲哀,默默无言,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读李清照词札记)
无疑,这首永遇乐,是李清照最好的词作之一,但《声声慢》也是李清照最好的词作之一,两词不分轩轾,其实我们也没必要去区分哪首更好,对于这样的经典,我们尽情地欣赏其中的美就够了。
lookme1234
颂*李清照*
[原创]
酥手香袖 递妙文
风花雪夜 皴红尘
婀娜多姿 胭脂泪
疏影孤酒 弹幽琴
写尽天下 缱绻心
汗颜古今 追梦人
李恭觉~2019年4月12日*三月初八*1O时10分于北京
bubulan
谢谢邀请。
“悟空问答”推出此题,真还有点不好回答,李清照的《漱玉词》篇篇都是佳作,但罗卜白菜各有所爱。李清照与辛弃疾同为山东济南人,有济南“二安”之美称;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她不仅善作诗词,散文也写得很好。
李清照词分为两部份:
青年时代,与丈夫赵明诚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词风多于离情别绪,闺中生活,风格清丽俊雅;如:《点绛唇》,渔家傲,一剪梅,醉花阴等。
靖康之难后,诗人夫妻南下,不久赵明诚染疾病逝,李清照漂泊在杭州,金华一带,在落寞中度过悲苦孤独的晚年。她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就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
永遇乐与《声声慢》我更喜欢《声声慢》一些;你看看,词作者开篇一连多个排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句子,要在心中郁结多少悲戚才写得出来?作者敞开心扉,用这样的句子来表现自已后期所感受的人生苦难。
最后,作者在《声声慢》中写到: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开篇不写一个“愁”字,但一读便愁绪满怀;最后落笔才写: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啊,“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还有一首名诗,也值得一读: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北城记忆
我认为其实最好的作品依旧是《声声慢》。
李清照作为古今以来最伟大的女词作者,虽然前后期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她的每首词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永遇乐以乐景写哀情,通过与之前元宵佳节的热闹情节的对比,表现出自己身世的悲凉之感,用强烈的对比,渲染出了极强的艺术感。
虽然永遇乐很优秀,但是《声声慢》在历代宋词的地位都很高。
《声声慢》的地位排名在唐宋词的定量分析中,对宋词进行了排名。这本书根据词作的选本、评点、网络搜索率等等对诗词的排名进行了整理,宋词在当代前五的排名如下:苏轼的《念奴娇》、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声声慢》、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铃》。
《声声慢》经典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历代的词学家和词评家选录的结果。
《声声慢》的历史地位的演变在《声声慢》从诞生起,经典地位就开始不断的提升,这和苏轼的《念奴娇》不同,苏轼的《念奴娇》从诞生起就有很高的地位。
宋朝的时候,《声声慢》的地位还不是很高,到了清朝时期,《声声慢》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声声慢》在不同时代地位变迁的原因《声声慢》地位不断提升的原因是由于历代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同导致的。
《声声慢》着重于叠词用韵,元明时期对《声声慢》的接受还是在对宋代《声声慢》理解的继承。但是清代不同,在清朝许多词评家对《声声慢》的评价很高,这也是《声声慢》地位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永遇乐自成一格,将故国的山河之痛和个人的身世紧密结合,用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昔盛今衰之感和自己身世的悲凉之感。
但是作为李清照压轴之作的《声声慢》工于声律,以叠字取胜,在情感方面也映照出了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同时又蕴含出了李清照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
moderato
【书文小品】详解:李清照的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被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声声慢》,你认可吗?
永遇乐·元宵落日镕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和《声声慢》同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两首词在用词上有些相同,比如同时用了“次第”、“憔悴”、“风”、“雨”等,说明两首诗的情感有相通之处。
从艺术成就、情感深度上来讲,我觉得《声声慢》更胜一筹,但这首永遇乐落日熔金胜在格局大,它与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和南渡经历有很大关系。
李清照的爱国思想和南渡后的生活李清照在南渡前并没有具体的爱国行动,她的相关词作也没有表现出爱国思想,更多是表现“离情别绪”、相思愁苦和生活乐趣。如她的《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直接抒发她迫不及待与丈夫团聚的心情,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是很少见的。
在她的一些词中,还表现宋代闺阁妇女的生活乐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如梦令》、小重山等,写出了女子独特的生活情趣,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带领南宋朝廷在江南各地逃奔,对挥师南下的金兵采取投降妥协政策。绍兴十年(1140)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都。大批逃难的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
李清照夫妇南渡后,赵明诚在1129年染疟疾去世,李清照突然遭遇国破家亡的打击,悲痛交加。从此,46岁的李清照便开始了只身漂泊、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生涯。
之后,她与丈夫精心经营的金石字画等渐渐殆尽,多方因素相加,她的词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与南渡前不同。
南渡后,她的词调变得低沉,情感悲凉凄惨,不仅表现她个人生活的悲惨遭遇,同时也表现出她对故土的怀念和渴望恢复故国的思想。
如她的南歌子“旧时天气旧时衣,祗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好事近》“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赠”等。都表现了她亡夫之后,流离失所、憔悴凋零、悲苦不堪的心境。
其次是表现思念故乡和家国兴亡的。如《菩萨蛮》“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她客居异乡,借酒消愁,但是思乡之愁难消。《蝶恋花》“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描写她与亲友团聚,却一夜不乐,她把梦回长安比喻为收复神州,可见她复国的心愿有多强烈。
实际上,金兵南侵给广大中原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据史料记载,金兵围攻汴京时,杀人如麻,死人堆积如山,导致汴京发生瘟疫,造成百姓死伤过半。广大爱国之士对金兵残暴的行为十分不满。
性格刚烈的李清照,积极参与到抗金中来,她的词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一方面她否定金兵扶植的齐伪政权,呼唤人们不要和金兵合作,奋起反抗,恢复故土。另一方面,她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南宋朝廷一味投降的政策十分不满,她不迎合朝廷,并写诗否定朝廷,态度十分鲜明。
李清照作为一个弱女子,在国家垂危之际,她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悲苦中,她殷切期待恢复故土,恢复中原的大好河山。她的爱国,并不是出于某种政治形势的需要,而是发自内心的期盼。
为什么李清照会有这么深沉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呢?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李清照的性格,二是词的特殊性,三是家庭和时代对她的影响。
第一,李清照生长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深谙音律书画,有胆有识,言谈举止风流潇洒,是个风流倜傥任性所为的女性。李清照的父亲是儒学大师,李清照受他的影响很大,加上李格非的好友多是名人雅士,李清照在他们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独立的个性,所以她身上有当时女性没有的叛逆性格。
第二,早年李清照受到词“别是一家”的词学理论影响,认为词写闺情才是正统,所以早期词在社会功能方面不突出,南渡后,她以诗入词,扩大词的社会功能,将个人得失与国家荣辱融于词中。
第三,家庭环境和时代因素。早期的李清照,生活幸福,与丈夫的感情融洽,当两人分居时,自然会产生离情别绪,相思愁苦。随着国家弱小,金兵挥师南下,李清照这种美满的婚姻生活也被打破了,她与丈夫苦心收集的古玩遗失,丈夫病故,然而又时代动荡,南宋朝廷企图苟安,面对家不家、过不国的社会现状,耿直的李清照当然会讽刺朝廷的不作为。
以上便是李清照南渡后的爱情情怀和生活经历,对中国古诗词的欣赏,这种知人论世的阅读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赏析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上片本来是描绘一幅惬意的夕阳晚景图,但是作者却突然发问:“人在何处”?使这幅美景戛然而止,让读者窒息难受。看起来似乎不合情理,但是细看之下,发现词人悲从中来,因为梁园虽然好,但不是久居之处,汴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
这个问句,看似在发问,其实是作者的呐喊呼号。心中情绪刚刚平稳,词人又回到眼前,青柳随风飘荡,烟云缭绕,春天里,万物勃发。然而梅花落的曲子陡然飘进词人耳中,梅花落下,芳华消逝,声音凄凉,词人又一次明知故问:春意知几许?一种对宿命的无奈之感流露得淋漓尽致。
之后,词人又进行了第三次发问:“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一问接一问,看起来作者似乎有些无理取闹,但这三问其实步步推进,将词人的孤寂凄凉、激愤哀痛一层层表现出来。
风雨既指大自然的风雨,又指生活中的风雨。经历大半生的遭际,词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变化莫测。
当年的大宋朝廷,经济、文化之繁荣,世界难有匹敌,可是如今的大宋,只能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李家和赵家也曾显赫一时,但现在家破人亡,门可罗雀。而李清照自己呢?从前与夫君煮茶赋诗,共治金石之学,可是现在国破家亡,富贵荣华成为过眼云烟,更不用说南渡之后的种种遭遇了。
暂居越州时,李清照所带的文物被人盗走大半,1132年居杭州时,被张汝州骗婚,哲宗皇帝实录被征缴......每一件都是这个弱女子难以承受的伤心事。所以风雨无常,哪里还有心思看灯玩耍?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虽然礼貌地谢绝,但是也暗含嘲讽的意思。宋高宗赵构因为害怕军队战胜回朝会专横难制,同时担心宋钦宗回朝继承帝位,1138年,他任用秦桧为宰相,向金求和。秦桧首先削去了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后来又诬陷杀害岳飞父子。
绍兴和议中向金国纳贡称臣,以求在东南苟安,整个朝臣“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而性格刚烈的李清照,怎么会和这些醉生梦死的胆小之辈同乐呢?
下片作者转忆汴京旧事。人们赏灯、传柑、猜谜语,通宵达旦,李清照置身其中,这大概是她最幸福的一段时光。“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那时的她,还是少年心性,她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帽子上点缀着翡翠珠宝,在灯火璀璨的夜市上穿梭,也是别有一番风情吧。
可是现在呢,只剩下“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或许是流落异乡,国不在,家已亡,打扮好又有什么作用呢?不如就在守着窗儿,垂帘静坐,听街上的人笑语相迎吧,这是词人默默无言下唯一的选择,但这种吞声饮泣所传达的悲痛之情比放声大哭还要让人难受。
南宋末刘辰翁《须溪词》卷二: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具有李清照创作的两个特点:
一个是铺陈,另一个是语言清新自然。李清照重视铺叙,她的一些名篇,不论是抒情的 还是咏物的,都具有铺叙的特点。这首永遇乐,从眼前写到过去,又回到眼前,从周围景物写到内心感受,有对比有回忆,有抒情有设问,回环往复,淋漓尽致,达到了极为强 烈的艺术效果 。
其次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感人,语言也质朴自然。永遇乐一词在自然的铺叙中 ,通 过对比反衬,刻画出难以言说的凄凉心境 ,平淡之语难掩作者的忧国之思 。
结语李清照以词闻名于世,其词晚期成就更高。 她词中流露出来的哀愁,不仅是闺阁情愁,更多的是国破之恨。南渡之后,她用一首首充满生命与灵性的诗词,将爱国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南宋岳飞是民族精神的表现,同理,李清照的爱国诗词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图片源于网络,一家之言,请多多批评指教。喜欢的话,点赞并关注,我们一起读唐诗宋词。
Rory1009
李清照作为千古第一才女,不是没有道理的,李清照词有3种不同风格,一种是极婉约的,另一种是婉约中带有一些高远的味道,第三种则是完全脱离了女性味道,非常深沉有力。以词的境界和格局来说,是层层向上的,一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显然就是第三种。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在元宵佳节这一天,通过对比的手法,写今日流落异乡的悲凉与往日汴京元宵的欢乐,抚今追昔,大喜大悲之中,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不像是女儿之词,秒杀一众男性词人。
上片首二句描写元宵节晚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一片璀璨绚烂,紧接着却“人在何处”,那些故人身在何处,而我又在何方?这是一句长叹,只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然后又写春景,浓烟似乎把柳色都染得更深了一些,这是春景,宋庭南渡到了江南地界,江南的春天我们都知道,是有烟花味道的,所谓“烟花三月”嘛。
梅花已经凋落,所以笛子吹出的是梅花落,这曲梅花落啊,是幽怨婉转的哀声。“春意知几许”,还能有多少春意呢,虽然柳色已浓、梅花已谢,但还觉得春意不够,为什么呢?因为“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元宵佳节天气真好,暖风拂面,可谁又能保证风雨不会转眼就来呢。人说居安思危,可李清照所面临的时局,连安都算不上,她又怎会有心情去享受佳节的气氛,所以客人们驾着宝马良驹来邀请她赴宴,她都因为“忧愁风雨”都拒绝了。
上片写的是今日元宵,词句非常平淡,却把李清照饱经人生忧患后的黯然心态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了。
下片一转,“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想当年,国家全盛之日,每个元宵佳节,我和小姐姐们一起嬉戏玩乐,“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头上戴着翠羽,还有金线撵称的雪柳,我就是这条gai上最美的妞儿,那时候多么美好啊。前六句非常具有青春应有的活力,记忆中那个娇憨活泼的少女宛在眼前,元宵节也过得有滋有味,只因国力强盛,老百姓安居乐业,可以肆意地享受生活,用少女心声侧面衬托出了往日汴京的热闹繁华。
再看如今,人老珠黄,形容憔悴,头发乱得像鸡窝也懒得梳理,都不敢在白天出门,怕被人看见了笑话。而且孤苦伶仃一个人,出门去又能干嘛呢,还不如藏在帘子底下,暗中观察,偷听别人家的欢声笑语。繁华早已成为过去,如梦如幻,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在今夜还能苦中作乐,但对于李清照来说,她的国家破亡了,她的家庭破碎了,还遇到个大猪蹄子,欺骗了她的所有感情,把她晚年最后一点美好的梦幻都击碎了。
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笔下也有女儿情事,但从中读到的全是对个人境况的哀叹,对国家破败的哀伤,她忧愁风雨,是忧愁风雨飘摇中的国家,是对宋庭苟且偏安的哀其不争,从盛日到如今,个人的心境是截然不同的,国家的局势也是截然不同的,时光倏忽几十载,恍若隔世。
这是典型的李清照晚年词,另一首《声声慢》则有所不同,开篇就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凄婉异常,自己就像零落的菊花,憔悴至此。整个人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也作于靖康耻之后,但所抒发的感情更多倾向于个人,读《声声慢》,只要体会过愁滋味,就能读懂,而要读永遇乐,除了个人的愁,还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才能读懂李清照内心的悲。
再如她更早期的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阴),这些就纯粹是女儿话的作品了,婉约、温馨,非常具有词本应有的格调,因为词本来就是写个女孩子歌唱的文学形式,但随着个人经历和心境的变化,李清照不得不在词里剥离女儿情态,融入更多悲怆深沉的意境,其实对于李清照来说,她本意是不愿意写这样的词,她认为“词别是一家”,诗就该言志,词就该言情,她在诗中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词里就没有这样飞扬豪放的句子,可能是她在创作时有意克制,有点可惜,好在后来出现了一个叫辛弃疾的人,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六十六公路
李清照的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被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声声慢》,你认可吗?
我是比较认可,这首永遇乐是李清照晚期作品,南宋国破家亡,词人晚景凄凉。经历生离死别,流离失所,人世繁华。内心波澜壮阔,五味杂陈,有感而发。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解析在诗词中,以元宵灯节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不少,大多是陈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即使像有所托寓的辛弃疾青玉案・元タ也不例外。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宋张端义贵耳集说:“易安……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可见本篇当是词人晚年流寓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起手两句着力描绘元タ绚丽的暮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彩鲜丽,形象飞动。晴明的暮景预示今年元宵将有一番热闹景象。
但紧接一句“人在何处”,却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党,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迷惘和痛苦的心声。它接得突兀,正由于是一时的感情活动,而不是理智的思索和沉静的回忆。这中间有许多省略,读来感到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接下来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側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这既符合元宵节正当初春的季节特点,也切合词人此时的心情。
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显然是暗用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意,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也只觉“春意知几许”了。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元宵”二句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次第,当时口语,很快的意思。)这仿佛有些无端忧虑。但正是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因此,当前的良辰美景自然引不起她的兴趣,下文的辞谢酒朋诗侣也显得顺理成章了。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出语平淡,仿佛漫不经意正透露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换头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得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在四时八节的良辰盛会中,人们最重视元宵佳节。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国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丝所制的雪柳(妇女的一种头饰),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汴京华热闹的景象透过这个侧面也可约略想见。以上六句忆昔,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声口。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故由忆昔又为伤今:“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亡夫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灵也衰老了,对外面热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䢛然不同的心境,从側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词写到这里,似乎无话可说了。因为既无心游赏,也就不必再涉及元宵这个话题。但作者于下边却再生波澜,作为全篇的收束:“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结愈见悲凉。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和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
历史的巨变、人事的沧桑,已经使她再也不敢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帘外的那个世界,似乎很近,却又离得很远,因为它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了。
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永遇乐词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可见李清照这首词感染力之强。刘辰翁是在南宋面临危亡的风雨飘摇年代写这首词序的,因此对李词中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深有感会。
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
jodee
永遇乐相比较《声声慢》对于中国诗词的传统意象的描述上有突破,以清新脱俗的反衬手法表现了自己的悲凉。相比较而言《声声慢》则是在传统意象上的感叹和重复,虽然用词遣句绝佳,但意象上没有永遇乐上承。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 永遇乐 是在描述易安自己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具体写于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期宋金双方已暂停交战,南宋首都临安出现一片歌舞升平的所谓的繁荣景象。遇到逢年过节的日里,人们又可以热热闹闹地游乐了。
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寂寞悲凉心境。词的上片是在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哀苦心情。开篇写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日落了,一团金红亮丽的火球倏忽而逝,晚霞的余晖铺满了天边。暮色苍茫,逐渐笼盖了四野。如此良辰美景,正是过节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铺垫出喜庆热烈的节庆气氛。
然而“人在何处”,意境陡转。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可是,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点出了自己如今的处境:“独在异乡为异客”,四处飘零家何在?这处境和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人在何处”这一问,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似的美景前产生的迷惘与痛苦。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天涯沦落人特有的问,更是国破家亡之后一个孤独的弱女子满怀哀怨愁苦的问。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 梅花落 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春意知几许?”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三句好像是一组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邀请诗人外出的人说的:“元宵佳节,还碰上的好天气,到外面玩玩吧!”可诗人却用一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回答:“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但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劫之后心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香车宝马”如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连发三问,三问皆是极度反衬之下的迸发,有惶惑,有苦情,有自闭,可以看出词人心态起伏波折极大。冬日临安天气晴好,阳光灿烂,应是极不容易,换做常人早就出门晒太阳了,但词人颠沛多年,心态孤寂,纵是风和日丽的初春时节也难振作精神,反而连发三个悲情之问。当然也会有谢绝好友相邀共庆元宵之举。怅望远去的宝马香车,勾起的往日记忆涌上了心头。
下片自然展开回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宋代不论官方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
如今虽然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认真热闹过一番。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撚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风鬟霜鬓” 四字原出唐人小说 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 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天壤之别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尾处好象很平淡,却又横生波澜,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诗人的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而几近委屈的一句,以人之欢声笑语,衬我之落寞零落,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
诗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诗人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从这首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李清照以乐景写哀情的高超艺术手法,表现了古典诗词中的一种清新脱俗的反衬手法。因情写景,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越美,越显感情之悲。“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说出了反衬手法的功效。以乐景写哀情,用所写的景物反衬当时的心理感受,利用景物与情感的矛盾,来突出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往往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通过写元宵节情景,在强烈的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展现了词人晚年落寞凄凉的心境,也抒发了故国不再的悲慨。
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对比强烈,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最后,我们再来看下这首声声慢,字字句句都围绕一个“愁”字展开,虽然遣词独绝,但意象描摹没有突破旧有框架,所以相比较永遇乐还差了一丝。
不会哭的鱼
要说李词中哪首感人最深,并能与她本人划上等号的,恐怕非声声慢莫属。
番茄你个西红柿姐姐
无论诗词,第一品向就是自然流畅,看不出为了格律而强行断句强行韵脚的生硬痕迹,显然李清照此词差了一些。一般说词坛双峰之作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李煜的虞美人,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看出此二首,完全看不出为格律而拼凑的痕迹。
平淡生活365
先说我的观点,李清照这两首词,总体上声声慢·寻寻觅觅要比永遇乐·落日熔金品质高很多,景与情的结合更凝练、更深沉,用词用句也更洒脱、大胆,将一个古代知识妇女的形象、居家场景和个人自省的情与思融入一炉,抒情、写景、思想层次分明,又意味深长,可谓宋词的巅峰之作。而永遇乐·落日熔金相对于声声慢·寻寻觅觅来说,则显现的平庸一些、浅和窄了一些,没有那么惊艳之处。两首词的艺术价值高低,其实还是很明显的,不难判断。
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两首词的意蕴和特色。
先看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
上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解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这是写景,一天的落日时刻,暮色正在和晚霞合拢,第三句“人在何处”,其实是作者自我感慨,有一种天问的意味:我在哪里?流露出找不到自我、找不到归处的茫然感。“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第一句仍然是写景,傍晚时分,炊烟袅袅,暮色渲染青柳,天地间整体的景色显得浓郁,第二句是情景结合,耳闻远处梅花落的笛声阵阵,觉得那笛声颇为幽怨,犹如自己的心情,最后一句“春意知几许”,则是一种感慨,和前面的“人在何处”的感慨差不多一个意思,仍然是一种自我天问式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发问:春意还有多少?你还可以将这句理解成作者自我发问“青春时光还有多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三句是简单的叙述句和疑问句,元宵佳节,天气温和,一会儿不会刮风下雨吗?“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喝酒与诗词的朋友们发出邀请,用香车宝马来接,我谢绝了。
下半片: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解析:“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中原,河南,网上有解释认为此中州一词指北宋首都汴京开封,开封在河南,河南是中州的中心区域。这句意思回想曾经在汴京的盛大节日时分,闺蜜们有空大家一起游玩,最开心几天就是正月十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三句是描写那天女人们的服饰打扮,大意即戴着翠玉冠帽、穿的都是镶金嵌银的裙衫,个个打扮的很整齐漂亮。“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如今人都老了,显得憔悴了,鬓发都斑白了,怕人看到所以常常夜晚出门。“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我不如躲在门帘后面,窃听人们的欢声笑语。
评析:上半片诗人多借景抒情并发出“天问”,表达更多的是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下半片诗人回忆了年轻时的风光风流,并感慨韶华不再、年华老去。放眼全宋词,这首词的整体水准仍然较高,整首词完整、自洽,写景、抒情、自省和立意,顺序表达、层层递进。只是相对于李清照自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样的顶尖品质词作,这首词就显得平庸一些,词句方面更加显得平常、平淡,李清照有多首词的用词用句都显得极具灵性、才华卓越,但这首词就不那么有灵性,才气显得不足。
现在我们再来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介绍说它有两个版本,这里我选了第一个版本:
上半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解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开始的三句,意思上并不多么晦涩,字面意思理解完全可以,只是你如果能够在阅读时挖一点意蕴,寻寻觅觅可以解释为作者对世界一种天问,寻觅人生的意义,却终究发现周围都“很冷清”,喧哗过去了,浮躁消散,一切就可能显得凄凉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两句的意思仍然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即刚刚寒凉时节,日子是最难熬的,不容易吃好睡好。“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凭几杯酒,怎么能够挡得住夜晚时的大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看着一行大雁过去了,不由得伤心,却似乎那大雁也是旧时相识。
下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第一句写景,园里地上快堆满了凋落的黄花;后两句感慨:花树都显得憔悴了,如今还经得起人摘吗?“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在窗下看着外面,怎样才能挨到天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下雨了,透过梧桐树看那雨丝更细了,到黄昏时分了,雨还是滴滴答答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情景,岂是一个愁字可以形容的?
评析:上半片开始三句可谓超凡脱俗的词句,简直就是大白话直接铺陈,貌似还显得啰嗦,但当你朗诵它,却又觉得颇有韵律、节奏,味道其实不错,再一咂味,你会愕然惊觉,其实意味深长——此寻觅,不是平常寻觅,而是诗人在说我一生寻觅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寻找人生伴侣,可人一走,我的周围就冷清了,这个冷清不仅仅是是指环境空荡荡的那种冷清,还指人生失去了意义、茫然不知所措的精神上的那种冷清,那种深刻的寂寞和孤独,所以其实是一种凄惨悲凉。简单的词句,一上来就让这首词浓郁而情感深厚而压抑。偏偏用词如此的任性、洒脱、简直到了无拘无束的地步。整首词从上半片到下半片,其实只有一个场景,即作者在家里,看着窗外,时间大约接近傍晚,到傍晚将过,下了雨,坐在窗口,看着地上,心思复杂,各种感慨。不像上面那首永遇乐里有天上地下的各种景色描写、还有回忆、有当下的感慨,还有年老后的自卑自恋。但这首词似乎更简单一些,场景只有一个,情感抒发理性思索也集中在对失去丈夫后的对人生价值的怀疑,却写的格外深沉、凝聚,时时给人一种彻骨深寒的意味,而这种彻骨深寒的意味,诗人偏偏以一种最平淡、最朴素、最大白话的词句,淡淡的说话一样的写出来。
我们都知道,即便是古人,写作格律诗词,因为有格律,就难免要炼字炼词,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诗词,其用词用句都力求简练但浓稠,恨不得一个字可以表达几百个意思,所以大多数词句都是生造词、都是个性词、很多都是明显长句子浓缩成词句的,古人还好用典故,但诗词就只能这么几个字,又不能真的讲故事一样铺陈出来,所以典故也往往几个字甚至一、二个字来表达,如果后人阅读不了解那些典故,他这首诗词你很可能怎么也理解不了。而这样的诗词,你也很难批评它不够水准,只是和苏轼、李清照、李白等人的诗词相比,就总是缺乏一种毫不刻意的挥洒自如的、却照样意境高远的超凡脱俗的才华——“返璞归真”,仍然是形容古典格律诗词之最高境界的有效评语,它的反面就是“浓词艳句”,也就是说,表达出同等意蕴的两首诗词,其词句达到“返璞归真”等级的朴素平淡,就是上乘水准,而显得“浓词艳句”,就落了下乘,那么即不够“返璞归真”,却也谈不上“浓词艳句”的诗词,则就只好评判其水准为平庸,即中等。
所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已经达到了上乘艺术境界,那么她自己的那首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水准,就只能评定为平庸了。
咆哮的海狮
我想评价诗词不能不结合作者,为什么呢?因为诗词凝聚了作者的情感。而情感从何而来呢?自然从人生的经历中来,所以有必要看一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作者,她出生于1084年。1127年,北宋灭亡,李清照与丈夫南渡。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去世。所以她接连受到了国家灭亡和亲人离世的打击,生活十分凄苦。
永遇乐-落日熔金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两首词都反应了她的生活境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声声慢》写的是丈夫去世后的那一种凄凉孤寂,而永遇乐是对故地思念后的感怀。
相较而言,《声声慢》更显出凄凉,应是李清照在他丈夫去世之后不久写的。此时最感孤单,于是开篇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便将这种心境全然托出,仿佛将读者置于一个昏暗清冷的阁楼中,周遭寂静,只有几分朦胧的月光,又兼孤身一人,夜来风急,身心俱凉,甚是悲戚。所用意象不多,却皆是秋物:大雁、黄花、梧桐、细雨,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时的作品。她已在江南生活了多年,到了自己的暮年,想起故地,却感到有生之年再无可能踏入故地,因此伤感。开篇便是“落日、暮云”,仿佛正是暮年的自己,然而思绪却回到了年轻时。她正站在繁华的开封街头,此时正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妇女们各尽所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突然笔锋一转,写回暮年的自己,容貌憔悴,两鬓都是白发。相比之下,差别甚大,以至于连门都不敢出了。
《声声慢》大概是一气呵成的,把积攒多时的情感一股脑儿宣泄出来,所以使人感到一阵猛烈的情感冲击,也不由得悲凉起来。相比于《声声慢》的猛烈,永遇乐则要舒缓一些,似乎是细细斟酌之后才成就的,其中的意象更为细致,如同妇女打扮,将许多首饰放在面前,来来回回挑选之后,才戴上去的。到了暮年,看遍了红尘世事,心中情感虽起伏强烈,然而写入诗词中,也让人不觉突兀。
孰优孰劣却是难讲,都是当时作者情感的反映,只能说在不同的年纪对于不同的情感表达出来也不尽相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