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大兔子那那
武则天归陵是因为她还天下与唐,是以帝后的身份 与李治合葬。算是武则天迷途知返重新做人。李显此举淡化武则天的叛逆是因为母子关系,必须“为尊者讳”。李显也不认可武则天是禪让,武则天的墓碑不着一字就是最好的证明。说昭陵葬了两个皇帝,郭沫若也是这么说的,但这个说法躺在唐陵中的李姓諸皇是不认可的,这是唐陵不是周陵,周朝的皇帝怎么能葬在唐陵呢?李显是对先祖隐瞒了其母的逆迹而使得他父母同穴的。这样做将武则天的叛国看着是个玩笑,是一个涟漪,现了一下又恢复平静了。另一方面,也向天下昭示,“君权神授”,李家的天下永远是李家的。
单车女孩
母子连心。尽管在武则天当皇帝时更改了皇权历史的走向,从男性集权转向为女性,李家天下险些成了武家天下,但武则天退位时还是把皇权还给了李家,让他的儿子李显继位,也是母子连心。
guodong_ren
武则天创建大周王朝十五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在武则天禅位李显后不久走到其人生终点。
关于武则天身后归属问题,史载,武则天临终时立有遗嘱(诏):"去帝号,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中宗李显也是遵遗嘱行事,再者,以帝王身份安葬,李显面对的是所谓"前朝"皇帝身后事的处理,是国之大事;若以皇后身份处置,则即是本朝国丧,又是皇家家事,李显面临的朝中压力或反对声会更小。
历代帝王奉行以"孝"治天下,李显此举可谓"顺天应人",由此,也成就了史上"一陵二帝"的独特传奇。
㊣小扁㊣
武则天与李显这对母子之间,情感和关系都很复杂。李显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的两个哥哥先后被他们的母亲武则天害死后,皇位的继续轮到了李显的头上。
唐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四日,五十六岁的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病逝。七天之后,太子李哲(李显)即皇帝位。第二年二月六日, 28岁的李哲,只做五十六天的皇帝,就皇太后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先是拘禁宫中,之后被流放到湖北的均州、房州十四年。至到唐朝圣历元年(698年)三月,在宰相狄仁杰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武则天才将被流放的庐陵王李显以及其家人,从偏远的房州接回都城洛阳。同年九月,李显被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率领羽林军,发动军事政变,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登基即位,是为唐中宗,李唐的天下终于成功光复。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中国封建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病逝。一代女皇在去世之前,对后来之君唐中宗李显留有遗诏:“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这份诏书到底是不是女皇武则天所立,或者说是不是女皇本人的意愿,都很难说得清楚了。从各方面的分析来看,个人更倾向于唐中宗李显,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需要,以女皇遗诏的形式表达出来。要弄清楚李显为什么要让女皇武则天归陵,首先得搞清楚武则天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意味着什么?
武则天原来的身份,本来就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但是天授元年(690年),她却在洛阳正式登基称帝,尊号为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李唐的皇帝李旦降为皇嗣,赐姓武氏。大唐的历史,被武则天拦腰斩断,武则天也成为了李唐王朝的篡位之人,并大肆屠杀李唐皇室成员。但是,如果武则天在去世后,又将自己的身份主动改回为大唐皇后,而不是周武皇帝,这就意味着她自我否定了周武一朝存在的合法性,也就自然不再是篡改大唐的罪人。
武则天将自己死后的身份,主动变回为大唐的皇后,自我否则“周武王朝”存在的合法性,也就意味着后来皇帝唐中宗李显,是自然地继承了李唐的皇位,并非发动军事政变,以暴力的方式夺取周武王朝的皇位。李显也因此成功洗白了“神龙政变”暴力革命的性质。李显的皇位,是前任主动禅让给他的,是母慈子孝和仁义道德,而不是刀光剑影和血腥暴力。这就很好地避免了将继任者唐中宗李显置于不孝不仁的境地。
唐中宗李显皇位的取得,实际上是在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和崔玄暐,联合禁军将领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五人发动军事政变,杀死了女皇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将皇位夺来扶持李显的。可以说,李显登上皇位,李唐的江山得以重新恢复,“神龙政变”的五位功臣,功不可没。但是,李显即位之后,为了强化皇权,有意地打压政变功臣,收拢政变功臣手中的权力,这就很自然地需要弱化“神龙政变”在皇位取得过程中的作用,进而弱化政变功臣的作用。所以,李显将武则天死后归葬乾陵,就是基于这种政治上的需要。女皇武则天以大唐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就是表明李显的皇位是从母亲那里自然继承来,而不是五位大臣以军事政变的手段夺来的。
让武则天在死后以大唐皇后的身份归葬乾陵,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让女皇恢复皇后的身份,她就不会被归为篡夺李唐江山的敌对分子,她只是前任皇帝的妻子,现任皇帝的母亲,可以堂而皇之地住进乾陵,享受李家后代祭祀。武则天主动放弃了自己曾经不懈追求的帝王称号,放下身段与李唐皇室妥协,实质却是以退为进,从根本上保障了李唐皇室与周武子弟,不会成为世仇,为两家的结亲共处,提供了法理依据。
唐中宗李显力排众议,将武则天合葬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使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寝,如果武则天的这份遗诏是真实的,就足以证明武则天不愧为千古一帝,以女性的身份登上皇位的天下第一人,具有深远的谋略与智慧;如果这份遗诏是唐中宗李显假借母亲的名义而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也足以显示李显除了性格软弱之外,政治智慧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破茧重生
唐中宗神龙元年,唐朝宰相张柬之等乘武则天病重时发动政变,拥立被武则天废掉的李显复位,复大唐国号,是为中宗。同年11月,一代女皇武则天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他告诉自己的儿子李显把她和高宗李治合葬并去除了帝号,改称皇后,还大唐江山给李氏,然后就撒手西归了!那武则天为何要将自己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呢,我认为这里面都充满了这位一代女皇的政治智慧。
第一、改称则天大圣皇后,那么有皇后就有皇帝,他的老公李治在她之前葬入了乾陵,死后同穴,她的身份就符合封建王朝的丧葬制度,因此葬在乾陵也是合理的!
第二、她是唐中宗李显的亲娘,不管曾经她对李显怎样残酷,中国人骨子里的母子连心得到了尽情展现,李显对众臣说,母亲的遗愿,我怎么能不遵从,不尊就是不孝,大逆不道。此时的李显已是九五之尊,皇帝都这样说了,谁还敢站出来反对呢!
第三、出于安全的考虑,唐高宗李治的陵墓建造的固若金汤,这是她很清楚的,不怕后世盗墓贼的挖掘。因为乾陵的墓道再全部用长方形石条粘砌封死,石条左右之间用铁细腰栓板拉固,上下之间用铁棍穿连,不能移动。然后又将石条空隙之间洒上少量石质粉末,以溶化锡铁浆灌注,其坚固程度堪比钢铁,在墓道与过道之间,设置有一道重达百吨的汉白玉石门,门后布满各类致命的奇巧机关和暗器,进入者必死无疑!
第四、武则天登上皇位之前,手段残忍,大肆清洗各方面的强硬势力,杀人太多了,如果另设陵墓,有可能在某一天被开棺鞭尸,而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李氏家族的江山只要不倒,估计还没有人敢去动黄陵吧!这样既免除了身后的劫运,又可以和高宗做地下的长久夫妻,还能永享李氏子孙后代的香火祭祀!
不管怎么样,武则天在位期间,是唐王朝平稳的过渡,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有让一块无字碑留待后世去评价。
(图片来自于网络)
流浪猫的足迹
公元705年,82岁的一代女皇武则天驾崩归天,立下遗召:“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这十五个字表达了她降低自己的身份,认祖归宗,做回李家儿媳,愿与唐高宗合葬的愿望,那么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呢?
有书君认为一是归陵是皇帝的遗诏,不能不从,二是归陵是母亲的遗言,不得不从,三是李显为证自己正统地位,必须力排众议。
四是武则天归陵是李显的愿望,一定得达成心愿。
一、归陵是皇帝的遗诏,不能不从
武则天经过心理的挣扎,终于决定还政于李唐,李显再一次当上皇帝,在他心中认定是武则天让位于他,而不是“神龙政变”的结果,他的皇位来的名正言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武则天是李显的上一任皇帝,自古以来,不是抢班夺权,正统的皇位继承,皇帝的遗诏下一任皇帝必定要替他完成的。
这是皇帝武则天的最后遗诏,即是特殊的圣旨,圣旨乃金口玉言,不得违背,做臣子的一定要不折不扣的严格的执行,李显毕竟曾经是武则天的臣子,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所以李显得完成遗旨,他完全可以引经据典,必然可以明正言顺地为武则天据理力争,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让武则天的遗诏得以完成。
二、归陵是母亲的遗言,不得不从
百善孝为天,古代以孝治天下,李显本就是个孝子,毕竟是母子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无法改变,他对武则天尊敬有加。
而且母亲没有立李旦为太子而立他为太子,没有选武家人,把皇位传给了他,还主动降低身份,去了武周帝号,称自己则天大圣皇后,认祖归宗了。
愿做父亲的皇后,而不做皇帝,这便明正言顺地成为了李家的儿媳妇,是李治的妻子皇后,那么葬入李治的寝陵也就合理合法了。
李显为达成母亲的遗愿,让父母死同穴,这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孝顺的表现,这种皇家的亲情是难能可贵的,而且这是母亲的遗言,作为儿子替母亲完成心愿,天经地义,因而,武则天要归陵,作为儿子的李显,以孝治国,不得不从。
三、李显为证自己正统地位,巩固自己的皇位,必须力排众议
众所周知,唐高宗李治发妻是王皇后而不是武则天,武则天先为李世民的才人,后为李治的皇后。
后来又自己称帝,身份实在尴尬,倘若不把武则天与李治合葬乾陵,那么李治和武则天生的儿女便不是嫡出。
而两人合葬,他们的子女不但是嫡出,而且政治地位尊贵,李显继承大统明正言顺,无可非议。
而且当时武则天的武家势力还没全部铲除,许多人还在朝中为官,他们都主张要听从武则天遗诏归陵,李显刚刚坐上皇帝的宝座,先得笼络武氏一族,不让他们反对自己,从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所以李显为了证实自己正统地位,巩固自己的皇位,必须力排众议让武则天归陵。
四、归陵也是李显的愿望,为了立威,一定得达成心愿
唐中宗李显本来就希望和母亲和谐相处,每月都会带朝中官员拜见已退位的武则天,还把女儿嫁给与武则天的两个侄子的儿子,结成儿女亲家,缓解李家与武家的矛盾。
母亲驾崩,李显本就希望父母死同穴,让父母在地底下团聚,又加母亲的遗愿既不过份,又合情理,身为皇帝的李显,为了让所有臣子知道他说的话是圣旨,为了立威,他得按自己的愿望让母亲归陵。
这件事一定达成心愿,让臣子听从他命令与安排,如果这点事情都不能按自己的心思去办,那将来还有谁听他的号令呢?
为了将来能政令通达统治唐王朝,巩固自己的皇权和政治地位,所以他得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综上所述,有书君觉得李显于公是执行皇帝遗诏是奉旨办事,不能不办,于私是孝敬母亲,完成母亲遗愿,天经地义,不得不办,于己李显是为证实自己正统地位。
巩固自己的皇位,又能在臣子中树立威性,四全齐美的事儿,又能成全母亲武则天的遗愿,又能让自己皇位巩固,何乐而不为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丽_小花
因为大众不负
lecuier
李显的是武则天的第三子,算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嫡子。随之而来的则是李显的两个哥哥死去,而这也就让李显毫无疑问的占据了嫡长子的身份,并且被推上了皇太子的身份。而就在李治去世之后,按照李显的身份也顺利的继承了皇位。但是别忽略了李显有一个强势的老妈,所以很快武则天就开始架空李显,而整个过程从李显成为皇帝到被迫退位,李显仅仅是做了五十五天的皇帝。
而现实情况就是曾经当过皇帝得李显生活一度是降低到了冰点,不但是失去了所有的福利,还成为了庐陵王。另外武则天对李显的打压一直不断,所以两人之间的仇恨是积怨已深。所以在之后的李显依靠神龙政变再一次成为了皇帝之后,按照常理来说对自己的母亲是没有任何的好感才对,但出人意料的就是李显不但是没有对自己的母亲下手,甚至是答应了武则天的归陵要求。
在我看来李显这背后都是无奈之举,不是想要讨好武则天,而是没有办法。
1. 李显虽然是皇位的继承人,但是在整个政变的过程之中李显不是最大的受益者,真正的受益者应该是参与其中的五王,也就是张柬之等人。所以此时的皇权还是属于虚空状态,要是李显再因为被得罪,甚至被拉下皇位,李显可以说是毫无办法。所以为了阻止和平衡势力,李显只能够靠着武家来作为自己的靠板。
2. 李显的确是有所作为的,韦后是李显的妻子,但是在李显第二次登基之前韦后的势力已经被清楚了。而李显只能是依靠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的关系,让韦后和她们勾结。而且很多迹象都表明了李显的所作所为,李显暗中支持韦后和武家勾结,朝廷多次上书提到了关于韦后和武三思的暧昧关系,但是李显全部选择了视而不见,这其中意味耐人寻味。
另外李显支持武则天归陵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承认武则天的皇帝地位。李显虽然在李治去世之后当过皇帝,但是第二次登基本质上是从武则天的手里夺来的皇位,那么这个天下是李唐还是武周?如果按照武周算,那么李显的继承就有问题了,按道理来说武周江山武则天的侄子有资格继承,其他的几个儿子也有资格继承,另外就算是太平公主都有资格继承,那么李显算什么?
所以李显只能选择将武则天视为皇后,而这最好的方式就是归陵,答应武则天以李治妻子的身份结束这一场闹剧。而这也就能让李显顺利继承皇位,所以李显不回去可以抹黑武则天,他还需要武则天来给自己的身份证明。
我叫小花猫
不可否认李显是一个窝囊皇帝,第一次登基被母亲武则天废除,第二次登基被自己媳妇韦氏给毒死,算是一辈子都折在女人身上了,不过这个窝囊皇帝在第二次登基的时候做了一件聪明事,就是同意武则天跟李治同陵的要求。
公元前656年李显出生于长安,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三子,虽说是嫡子,但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来讲,李显这辈子是无缘太子之位的。
李显上面还有哥哥李弘和李贤,作为长子的李弘因为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第一个孩子,所以备受宠爱在三岁的时候便被封为皇太子。
不过不幸的是这个备受宠爱的孩子并没有皇帝命,在二十三的时候便因病去世,李弘的去世让武则天两人悲痛不已。
可就算是李弘去世了,李显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李贤,在李弘去世之后李贤就接过了皇太子的位置,但要不然怎么说上天眷顾李显呢。
李贤在成为太子后是深受朝臣的爱戴,李治对自己这个孩子也是非常满意,但也正是因为李贤的聪明能干从而引起了武则天的怀疑。
在李贤作太子的第五年,因为种种原因被扣上了谋反的罪状,虽然李治对这个孩子非常喜欢,但武则天却是执意要进行处罚,于是李贤便被贬为庶人。
就这样资质平平的李显便神奇般的成为了皇太子,这在当时乃至于现在来看都是极为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只能说上天真的是太眷顾李显了。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因病去世,作为太子的李显就顺其自然的登基称帝,李显恐怕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顺利的成为皇帝掌权天下权力,但他不知道的是好运的副作用也开始生效了。
登基后的李显便开始准备大展宏图,第一件事便是先清除掉先皇留下的势力从而培养以自己为首的势力集团,李显选择重用妻子韦氏的家族。
但李显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李显甚至妄言就是将天下送给韦家都何尝不可,意思就是自己是皇帝,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也正是因为此举让李显彻底失去了民心,武则天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职权将在位仅仅五十五天的李显给废除,将他贬为庐陵王逐出长安。
在李显被赶出长安没多久后武则天便称帝了,武则天称帝之后对李唐宗亲是无尽的打压,很多宗师子弟都丧命于其手,作为曾经的皇帝,李显非常的害怕。
武则天的登基引起了全国大部分的不满,于是很多人就借着李显庐陵王的身份来反抗武则天,但李显得知这个消息后没有惊喜只有害怕。
虽说武则天也知道事情隐情所以并没有对李显动手,但李显就是害怕每天惶恐度日,就这样武则天在位了十五年,李显担惊受怕了十五年。
随着武则天的年龄越来越大不得不开始思考立后之事,当时武则天有两个选择,分别是立自己侄子为太子,这样就可让武周政权传递,另一个则是立自己儿子为太子,让李唐政权得以延续。
最终武则天听从狄仁杰的意见将李显迎回洛阳并将他立为太子,此举非但没有让李显放心,反倒是让他更加小心翼翼。
在立完太子之后武则天便开始专注于享乐,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上朝,武则天便让身边的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做她的耳目。
谁知道这两兄弟在插手朝政之后便开始肆无忌惮,大肆的陷害朝廷重臣让群臣不堪其烦。
于是便有了以张柬之、崔玄暐为首的五个大臣发动的神龙政变,神龙政变名为铲除二张兄弟,实则是逼迫武则天退位于李显。
就这样李显再次坐上了皇帝,历史上关于李显的文韬武略是记载甚少,这样的人能够两度登基除了命好运气好之外再无其他可言。
同年武则天在上阳宫中去世,在临终前武则天下达了两个遗诏,一是改称为皇后,二则是请求以皇后的身份葬入乾陵,跟唐高宗李治合葬。
在面对武则天遗诏上,第一条没有大臣反对,但第二条就不一样,朝廷中对此甚至分成了两派,其中一个是支持武则天归陵的,另一派则是不同意武则天归陵,不同意一派便是以发动神龙政变的五个大臣为首。
按理说李显之所以落得二次登基的下场可以说全是拜自己这个母亲所赐,他应该是最不能同意武则天归陵的那个人,但这次李显的做法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那便是同意了武则天的第二条遗诏。
先不说先皇已经去世,现如今再将武则天葬入其中有违祖制,就光是武则天对他迫害大半生,李显就完全有理由且有能力不同意这个要求。
最终尘埃落定武则天得以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看似这次李显不计前嫌也要尽孝心满足母亲的遗愿,实则李显也是打满了小算盘。
虽说这是李显二次登基,但第一次登基的时候李显在位仅仅五十五天,所以在朝中并没有所谓的势力可言,第二次登基可以说李显是被强推上位的,虽说是皇帝但却并没有权力所言。
在武则天退位李显登基后,朝廷中的大权都掌握在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等人手中,这几人牢牢的把控着权力,李显登基后最应该做的便是稳定自己的皇位。
但李显的处境非常的尴尬,虽说是武则天的儿子但却是通过废除武则天从而登基,这就导致武氏的外戚势力对李显充满了仇恨。
而发动神龙政变的大臣也是并不愿意交权给李显,他们忠于李唐而并不忠于李显,并且还慢慢演变成了一家独大的势头。
这让李显极为的不安,自己这都第二次登基了可别又跟第一次一样,没在位几天又废除,而阻止这一切的办法就是迅速拉拢自己的势力从而削弱张柬之等人的权力。
当时朝廷中差不多分为两个势力,一个是张柬之等人的专权,另一个则是武则天留下的残旧势力,李显要想对抗张柬之那就只有拉拢武则天留下的势力。
于是这次归陵事件便是天赐良机,李显成功通过这次机会取得了武则天旧势力的信任和支持。
所以从这个原因看就知道李显除了因为两人是母子关系尽孝心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可以更好的掌控朝政。
不得不说李显平庸了一生,担惊受怕了大半生,独独做这件事让人觉得他不是一个庸人,如果李显刚登基就开始因为新仇旧恨打击武氏势力,那么五王再也没有对手可言,李显也摆脱不了傀儡皇帝的命运。
sniperzp
谢邀!
在唐高宗李治驾崩后,太子李显继皇帝位。当时朝中大权被李显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武则天独揽。李显称帝后也想夺回属于他的皇权,他开始提拔韦后的父亲,想打造自己的班底,用来对抗皇太后。
这个举动践踏了武则天的底线,她大怒,将李显轻而易举的废掉,改封庐陵王,打发出长安,眼不见为净。7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开始是偏向武家的侄子的,后来经过唐朝老臣的劝谏,才将李显召回长安,重新立为皇太子。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臣子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重新复皇帝位,复国号唐。
同年,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留下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那李显为什么会同意武则天归陵的愿望呢?按照唐朝的祖制,我们都知道如果皇帝去世前,皇后已经去世,合葬没有问题,如果皇帝去世在前,皇后在后面去世,这样皇帝和皇后就基本不可能再合葬在一起了,只能葬在皇帝陵的旁边。因此按照祖制武则天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儿子李显出于反复考虑后还是力排众议,让武则天在乾陵与唐高宗李治合葬。
@夜谈春秋肥星星认为:
虽然武则天和李显都为了权利互相争斗,政治上有过摩擦,但是她们两人始终是亲母子,血浓于水。对于母亲的死,李显应该会有自责的心理,如果不是政变的发生,武则天不会如此快的去世。出于补偿心理,他希望母亲最后的愿望能去实现。再就是安抚武氏集团,虽然武则天退位了,李显掌握了实际权利,但是武则天在位几十年,其政治影响力已渗透到帝国的每个角落,武氏兄弟还掌握的很大的权利,他需要安抚武氏家族。最后一个就是弱化政变的影响力。虽然李显成功复位了,但是朝廷实际权利在朝臣手中,太平公主、李旦都能威胁到他的皇位,因此他需要承认母亲的合法地位,自己是由母亲传位,而不是通过政变登位的。因此他需要完成母亲的愿望。最后总结:李显得决定让乾陵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墓。
我是@夜谈春秋肥星星,欢迎关注!
liu_p
刚进宫的武则天在唐太宗身边算不上是红人,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被迫皈依佛门,去感业寺做了尼姑。但太宗的儿子李治却对武则天心怡已久,武则天的称帝之路也从这里开启。
武则天本来在感业寺当尼姑,怎么会成为李治的妻子呢?这一切都多亏了李治的原配皇后王皇后。王皇后虽然贵为一国之母,但毕竟出生于贵族,而出身于皇室的李治早都看腻了这些贵族大小姐,相比于王皇后条条框框的礼仪约束李治则更喜欢能歌善舞,做的一手好饭的萧淑妃。
出身高贵的王皇后怎么允许别人分走自己的爱,看见萧淑妃跟李治暧昧她就吃醋,总想用什么办法能治治萧淑妃,把李治对自己的爱给夺回来。
恰逢太宗5周年祭祀,李治按照礼节去祭拜太宗。此次去的目的并不只是祭拜而已,李治的最终目的是武则天。祭拜之时武则天故意出现在李治的眼前,看着剃着光头一身袈裟的武则天,李治竟流下了泪水。
李治跟武则天算得上是老相好,太宗在位的时候两个人关系就不一般,碍于条条框框的礼仪约束李治自然不敢胡作非为。如今李治当了皇帝仍然对武则天念念不忘,但李治毕竟刚登基,国家太多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并且李治还受那些开国老臣的约束,在这种条件下李治也不得不谨言慎行,时时刻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王皇后跟着李治在感业寺祭拜,看到李治与武则天相见时的表情,王皇后偷偷的笑了,一个“饮鸩止渴”的计划在王皇后脑海中诞生。
经过王皇后的秘密安排,武则天被接到宫中,在一个美好的春夜里,武则天被送到了李治的床前,次日武则天就被册封为昭仪,武则天的上位之路就此开始。
三十出头的她早已经不是曾经那个为爱痴狂的女人了,此时的她知性,柔性,把比他小四岁的李治撩的迷迷糊糊的,狠狠的抓住李治的心,此时也算得上在后宫站稳了脚步。
吃过苦的女人更会体谅人,武则天就是这样,在后宫中她不摆架子,反而总是卑词屈礼,稳住了王皇后并且还收获了一大波的人心。事后王皇后也觉得事情不妙,虽然萧淑妃被冷落了,但却来了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当王皇后想要制止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武则天与王皇后的争位非常的残忍,为了打倒王皇后武则天甚至下狠手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事后她把事情诬陷给王皇后,王皇后也因此被冷落,随后被打入冷宫,而武则天则踩着王皇后上位,成为了李治的第二任皇后。
此时武则天已经不满足于当皇后了,她要权利,想要更大的权利。
1.趁他病,夺他权武则天虽然巩固了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但她明白一旦自己的丈夫去世自己的性命可能不保,看着百病缠身的丈夫武则天做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做皇帝”
李治在位期间武则天就开始了揽权之路。朝中自然有大臣看出了武则天的野心。
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台侍郎上官仪上书对武则天大加指责,李治也感觉到每件事情都要竟武则天的手终究不是办法,一怒之下下昭废掉武则天。但英雄难过美人关,李治终究还是抵不过武则天梨花带雨的攻击,不得不收回了命令,而那个斥责武则天的上官仪也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自此武则天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以至于到了高宗后期,武则天独掌大权,国内已经把她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唐高宗突发疾病在贞观殿驾崩,享年五十六岁。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真真正正的成为掌权者,此时她要做的就是废太子李哲,立李旦为太子,把李旦扶上位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经过几年的垂帘听政,武则天感觉自己的实力已经可以了,便在天寿元年的重阳节在则天楼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称帝的时候已经年过花甲,她虽贵为皇帝,但她仍然还是个女人,当然少不了七情六欲,武则天宠幸面首的故事至今仍是人们茶前饭后闲谈的不二选择。
身为一国的皇帝,选男人自然也要选最好的。薛怀义是原本只是街上卖药的平民百姓,此人身材魁梧,长的好看特别是一双巧嘴能说会道的,非常讨女人欢心。原本这个薛怀义是千金公主的情人,但武则天却也看上了薛怀义,偏偏横刀夺爱,把薛怀义收为自己的男宠。
薛怀义得到武则天的宠爱后一时间目中无人,得罪了当朝宰相苏梅嗣。这个老头是出了名的硬骨头,一身正气,看着薛怀义这个小人心中怒火中生,便命手下的士兵去打了薛怀义。薛怀义哪能咽得下这口气,哭着去向武则天告状。这件事传到武则天的宝贝女儿太平公主耳朵里,太平公主感觉薛怀义不过是市井小人,做的事情太有失皇家颜面,于是便向武则天推荐前朝老臣张九成的儿子张宗昌兄弟两个。
得到了两个男宠武则天怎能不开心,为此她还专门为二张设置了一个内朝机构即“控鹤府”,后改称”奉宸府”,让张家两兄弟掌管。
“春秋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
武则天说这句话时已经年近八十,很明显,武则天是想通过以二张为首的机构来控制外朝政治,并借机来平衡朝廷内外的势力。本来这是武则天的一手好牌,但却被张家两兄弟打的稀巴烂。
“候其门庭,争执鞭辔,呼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
他们两个本是面首而已,没有多大的本事,就是跟武则天的傀儡一样,但两兄弟自以为后面有武则天撑腰,变得目中无人,甚至开始干涉朝政,组织自己的小群体,迅速发展成为武周后期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势力。
3.神龙政变,李显上位张家两兄弟的势力迅速膨胀及其专权跋扈,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内、外朝之间的矛盾冲突,必然会激起众多大臣的不满。
长安四年张昌宗召术士占相一事被揭发,桓彦范、崔玄等大臣强烈要求处斩张昌宗以正国法,但由于武则天的庇护,张昌宗竟被免罪。
通过这个事情众多大臣也算是看明白一个道理,武则天是站在张家兄弟这边的,想要扳倒张家兄弟只能选择用武力来解决了。
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崔玄、桓彦范、敬晖、袁恕己等五人经过精密的谋划,联合宫中禁卫的将领,率领士兵五百多人,上百人一块簇拥皇太子李显,自玄武门破门而入,杀死张家两兄弟,逼迫武则天让位给李显。
张柬之几个人发起的这场政变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一旦政变失败他们可能就会身首异处,如果政变成功但武则天不退位的话他们几个往后的日子也不会好过,都进行逼宫了,武则天肯定不会放过他们。
在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况下他们想起了拥护李显当皇帝,这样一来他们的政变对于新皇帝来说就说得过去;否则,他们即使成功地除了二张,也难免被加以犯上作乱的谋逆罪名而遭到武则天的杀害。
武则天退位后李显成功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虽说从武则天手中夺过天下但他的皇帝做的并不如意。
先是五王发动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这样一来这场政变的五位发动者就成了这位新皇帝身边的功臣。他们都在中宗复位后以政变功臣的身份官居宰相,并进封郡公,权势和地位皆十分显赫。
并且,他们当政后,又立即将韦承庆、房融、杨再思、姚元之、韦安石等前朝宰相排挤出中枢机构,这几个政变的发起者也算是完全把控了朝政。但权利大并不一定是好事。
中宗在复位以前一直受制于武则天,自身毫无政治力量可言,故他复位以后面对张柬之等五人把控朝政必然会感觉到皇权的缩小。威胁到皇权那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的。
为了抑制张柬之等五人的权势,解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宗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首先,他仿效其父高宗当年让皇后武则天参政以打击元老重臣的办法,也引用韦皇后、上官昭容等干练的后妃参预朝政,组成一个后妃内朝,借以限制外朝相权。
另外,中宗还竭力拉拢以武三思为首的诸武势力,使之与后妃内朝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张柬之等人。
武则天虽然倒了,但武则天培养的诸武势力在五王政变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仍一直保持着较强的政治势力。因此诸武势力也算是李治压制五王势力的一张王牌。
“遂与三思图议政事,张柬之等皆受制于三思矣”
李治与武三思联合起来,五王根本就不是对手。最后政变发起的几个人都从朝廷的功臣变成了罪臣,落得个葬身岭外的悲惨结局。
5.五王除,诸武强李显与武三思联合消除了五王的隐患,皇权与相权的基本矛盾得以解决,但皇权并没有因五王的贬死而加强,相反皇权变得更加卑微。
“(五王罢相后),三思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为五王,所逐者复之,大权尽归三思矣。又载: "三思既杀五王,权倾人主,常言: 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时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胪卿甘元柬皆为三思羽翼。御史中丞周利用[贞]、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皆为三思耳目,时人谓之五狗。”
由此可见,五王的危机虽然解除了,但李显却面临了一个更大的危机。武三思乘中宗打击五王之机独揽了朝廷大权,左右了当时政局,并网罗了大批亲信党羽,迅速壮大了诸武的势力。这恐怕是李显万万没有想到的。
结语:武则天去世的时候李显才刚刚上位,此时他的主要精力在于五王与武三思身上。想要消除五王的危机李显又不得不任用武三思,这也给了诸武势力一个复辟掌权的机会。武则天残留的势力实在太强大了。
武则天的时代结束后诸武势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依然在李唐政权复兴后的唐中宗统治时期得以存在并继续左右政局。诸武势力是随着武则天革唐为周而兴盛起来的外戚政治势力,是武周政权的积极拥护者。因此李显最后不顾大臣的反对将武则天跟唐高宗合葬也算是无奈之举。
张兮兮。
武则天在位时,李显过得特别不好,按理说李显即位后会报复武则天,然而并没有,这是因为武则天在位时很有远见卓识,并且这也是李显的政治需要。
神龙之变后,武则天被赶下了神坛,81岁的她被迫退位。然后又被软禁在了上阳宫,失去了人身自由,李显宣布将所有被发配籍没的李唐皇族全部恢复皇室身份和相应官爵。没过多久又宣布将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全部恢复唐时旧制,文字只留下了一个“曌”字。
武则天创立的一切都被李显给毁了。然而,她的退休生活其实比中国历代被迫退位的皇帝都要幸福,因为她不但享受皇帝的待遇,而且李显每过10天都会带着文武大臣去武则天的住所上阳宫拜见她。要知道,李渊和李隆基退位后的生活非常孤单,他们的孩子都不去看望他。
不仅如此,武则天死后仍能与他的丈夫李治合葬。当时有许多大臣不同意,他们表示这样会惊动李治的灵魂,还不如帮武则天另寻一块儿宝地。大臣们的这种想法不言而明,在男权社会中,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后世批判武则天,而且要让武则天得不到后代的祭祀。
但李显没有听从大臣们的建议,而是力排众难地将武则天安放在了乾陵,与李治葬在了一起。他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一、李显的政治需要李显凭借神龙之变才得以即位,然而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出任何力,全都是靠张柬之等人还有弟弟妹妹的实力。
那么李显即位后,必然要对这些人进行答谢,高官厚禄是必不可少的,可这样一来,这些人的势力就会变得非常大。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弱化神龙之变功臣的功劳。
于是李显昭告天下说:
仙驾不追,逆臣开衅,敬业挺灾于淮甸,务挺潜应于沙场。天柱将摇,地维方挠,非拨乱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安危矣。
意思是自己之所以能够即位,那是因为母亲累了,便主动逊位了。
不仅如此,李显还要承认武周王朝的合法性。当年李显被废,幸亏有狄仁杰才重新成为了太子,如果他不承认母亲身份的合法性和武周王朝的合法性,那就是不承认自己太子身份的合法性。
二、武则天的智慧武则天去世前,留下了一道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并将王皇后、萧淑妃、禇遂良、韩瑷、柳奭的亲族子孙全部赦免。
这条遗诏是在为自己留后路,降低身份才能和李治合葬,并能得到后世的祭祀。毕竟前朝皇帝可能不被人认可,但作为一个有血缘关系的长辈还是会被后世认可的。
而赦免王皇后等人,是为了和解,少一丝怨恨,死后也能得到安宁。
武则天登基后,仍然供奉高祖、太宗和高宗,只是将他们的灵位迁到了别处。等到李显即位后,他也仍旧供奉武家的祖先。不得不说,武则天真的凡事都为自己留后路。
三、因为亲情武则天曾经逼死了李显的一双儿女,可是李显还是对武则天恭敬有加,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武则天是自己的母亲。即便生在帝王家,血缘亲情也不会被埋没。
在权力的刺激下,武则天在69岁的时候长出了新的眉毛,72岁时还长出了新牙。并且武则天喜化妆、善保养,丝毫看不出衰老的迹象,如《资治通鉴》中记载:
太后春秋虽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
然而武则天退位后,人就变得颓废了,不再装扮自己了,也迅速衰老了。唐统纪记载:
及在上阳宫,不复栉沐,形容羸悴。上入见,大惊。
李显看到母亲形容枯槁,自然心生内疚,也就会补偿她。
结语: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李显才能力排万难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这也让乾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安葬了两位帝王的陵墓,并且一千多年过去了,乾陵一直完好无损。
大臣崔融在则天皇后挽歌里写道:
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
一代女皇武则天,辉煌一世,终是物是人非。然而她的智慧和事迹却一直被人铭记。
大嘴狗
无论是出于政治考量还是李显个人形象的树立,让武则天归陵都是比较合理的。
武则天去世前要求归陵,去帝号,以皇后的身份与高宗合葬。这是她的遗命,李显遵守是很正常的。
而且从政治上来看,武则天去帝号,就省去了后人对她和李唐的非议,武则天作为高宗的皇后,就算是替丈夫和儿子守护了一段时间的江山,最终还是还给了儿子。这样后人既不会说李唐无能,被人篡夺了江山,也不会说武则天乱政,本来人家就是一家人,去了帝号,就当以前是代为执掌朝政了。
不管是听妈妈的话,还是出于此举的合理性,让武则天归陵都很正确。
再者,李显要拉拢武家的人。武则天虽然被迫退位,但是武家的势力一时半会也不会全被清除,甚至李显需要武家的力量来制衡功臣们。神龙政变的主导者是张柬之等人,他们后来因功封王,可以说是再造大唐了。不但有权力还有威望,李显就是一个代表而已,他需要制衡功臣,那么武家就是很大的助力。只有李显听武则天的遗命,并且尊重武则天,才能让武家觉得李显是要和武家和好的。才能得到武家的支持。
若说更深的含义,那就是给韦氏集团看了。李显不是一个强硬的君主,而他的皇后韦氏又是个想学武则天的人。武则天归陵,最终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李显就是要告诉韦氏,我妈这么厉害的人,就算当了皇帝,最后还是去帝号,以皇后身份和我爸合葬了。这也是你最终的归宿,你也只能当皇后,其他的就不要多想了。
从道义上来讲,不管武则天曾经对李显做了什么,到底是亲妈,听遗命会显得李显很孝顺。并且李显也愿意听,因为李显要让大臣们明白,我爸给了我妈权力,我妈又把皇位给我了,说到底是我们家的事,这不是哪位大臣功劳大才得来的。大臣们越是反对,李显越是要按照武则天说的办,我才是皇帝,功臣们也收敛点。
最基本的一个常识也是让亲爹和亲妈合葬啊,纵有万般不该,武则天是李显的亲妈这一点改变不了。让亲爹和亲妈分开,不能葬在一起,这在情感上也很难接受。
李显这一步做的还是正确的,算是给后人一个交代。ameng414
李显力排众议让武则天归陵可全然没有一点孝心成分在里面,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唐中宗李显算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母亲夺去皇位的皇帝了,原因无他,其母亲武则天实在是一代狠人。
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临死前曾下达这样的诏令,先是自动去除帝号称皇后,并要求跟唐高宗李治同陵。
武则天为什么要下达这么奇怪的指令?要知道从古至今的女皇帝可是独她一人,这份荣誉纵观古今都没有,为何在临死前选择放弃这一切?
原来是因为武则天如果以武周皇帝这个身份下葬的话,那么今后她的后代必定会遭到清算和无尽的唾骂,这是她不想看到的。
因为武则天也清楚自己废除自己儿子的皇帝接着自己登基,这已经让天下人不满了,如果死后再以武周皇帝的身份下葬,恐怕鞭尸都有可能。
而如果武则天以李治皇后的身份下葬,就可以跟李治同陵,并且也算承认李唐是正统而自己是篡位,这样今后的名声就会好很多。
只可惜武则天的如意算盘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反对,一众大臣认为武则天不配跟李治同陵,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儿子李显竟然力排众议将武则天归陵。
要知道武则天夺的可是他的帝位,难道是李显不计前嫌,想尽一尽孝心?
这你就错了,李显最恨的人估计就是自己这位母亲了,虽然后面还是登基了,但中间这段时间估计每天都在担惊受怕,生怕武则天找他毛病,毕竟武则天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
那么为什么李显还是要力排众议将武则天归陵呢?其实里面大有文章。
对抗朝中大臣李显虽然二次登基成功,但有一点我们需要知道,在神龙政变整个过程中,李显并没有做出什么努力,只是后面成功后将他推出来做皇帝。
也就是说此时的李显并没有什么权利,在参与神龙政变的一众大臣眼中,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傀儡皇帝罢了。
李显也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显明白要尽快提升属于自己的势力,这股势力从哪找呢?
没错,就是武则天培养起来的势力,可能你会觉得这其中太过于复杂,我们就再设想一下,如果李显刚登基的时候就开始清算武则天的势力,他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李显可以利用其他势力对武则天的仇恨对武则天势力进行清算,最终虽然报仇雪恨,但其他好处就没有了,反而还有坏处。
就是当时朝廷可不单单只有武则天培养的势力,之前参与神龙之变的大臣势力也是不容小觑,在清除了武则天势力后这些势力必然会一家独大。
这时候李显面对的情况是什么?变成一个光杆司令,比李治登基时还要弱势,再也没有人能制衡参与神龙政变的张柬之等人。
所以说李显不傻,知道自己对武则天势力进行清算后是这种下场,而不同意武则天归陵跟清算武则天势力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李显就力排众议同意武则天的归陵,这样不仅可以承认自己的正统,同时还能安抚武则天势力,从而为自己所用。
在正史上,李显最终能够清除掉张柬之等人的势力,还真就是依旧武三思等武则天势力。
试想一下,如果李显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武则天势力,那后果真的是不堪想象。
在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李显同意武则天归陵其中或许有一定的亲情成分,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和赞吧,感谢大家~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