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牛头对马嘴
如果不是武则天,李显也当不上皇帝!
武则天后来虽然是被迫退下皇位的,但在武则天大权在握的时候,武则天的心态也是左右摇摆,武则天可以有二种选择,一是把皇帝位置给李显,二是从武家挑选出来一个人继承皇位,其实武则天看不上懦弱的李显。
但武则天念及的是母子感情,又把李显接回到了京城,如果没有李显的回京,就算那些大臣,在怎么努力支持李显。李显也不可能得到继位的机会。武则天在选继位人选的时候,也是有私心的,如果把皇位传给武家人,都是武则天的侄子辈份,将来谁能真心的供奉武则天,谁还会记得武则天给的好处,侄子在亲,也不如自己儿子。
所以武则天在最关键的时候,还是在心里要把皇位传给李显,武则天虽然后来被迫交出了权利。但李显也明白,如果武则天不给他回京城的机会,他根本没机会继位,李显虽然懦弱,但也是个精明人,他会让武则天死后埋葬乾陵,也是出于多种考虑。
武则天死后要埋葬乾陵的心愿,满朝文武都知道,如果李显不把武则天葬入乾陵,就会落下不孝顺的名声,无论武则天做过些什么,她始终是李显的母亲,,这也是李显让武则天入乾陵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武则天虽然退位了,但李显也是胆战心惊的,毕竟武则天也是个有手腕的皇帝,武则天在位的时候,也提拔了很多的官员,这股势力也是盘根错节的,如果李显敢有一点,不尊敬武则天的行为,很可能在次让唐朝陷入动荡。
所以这武则天遗愿入乾陵,支持李显的大臣有反对意见,但李显是要整个大唐的平稳,他也要拉拢忠心武则天的旧臣,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完成武则埋葬乾陵的心愿。当初支持李显上位的大臣,虽然让武则天被迫的交出了权利,但也并没有赢,因为当时武则天没死,就武则天宫斗一生的能力,如果不是自己儿子李显继位,只要武则天振臂一呼,大唐马上也会陷入四分五裂。
武则天毕竟年岁高了,自己儿子李显继位,也并没有违背她的初衷,所以武则天被迫退位,也没有了要抢回皇位的心思,这李显懂得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在武则天死后,他对自己的母亲还是很感激的,力排众议让武则天入了乾陵。向日葵的方向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但她也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正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要了解武则天死后的那点事儿,恐怕还得从这对冤家母子的遭逢说起。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武则天出生,她的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应国公、工部尚书武士彟,正是新王朝的贵族。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但武则天和唐太宗没有生育一儿半女,却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和比她小两岁的皇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唐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则天则依例进入长安感业寺为尼。
唐朝永徽二年(651年),对武则天一直念念不忘的唐高宗李治,将武则天接入宫中,不久拜为二品昭仪。
唐朝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和武则天经过一番斗争,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已经生育了长子李弘、次子李贤和长女安定思公主李氏的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唐朝显庆元年(656年),武则天生下第三个儿子李显。
李显先被封为周王,后又改封英王。
唐朝调露二年(680年),在两位哥哥孝敬皇帝李弘、章怀太子李贤一死一废后,英王李显被册封为皇太子。
唐朝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皇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母后武则天为皇太后,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登基后,不满皇太后武则天大权独揽,想通过越级提拔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等人,来组建自己的班底,宰相裴炎力谏无效,把情况汇报给了武则天。
唐朝光宅元年(684年),坐上皇位才55天的唐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
随后,武则天改立庐陵王的四弟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改年号为文明,武则天继续临朝称制,唐睿宗李旦行同傀儡。
唐朝载初元年(690年),唐睿宗主动上表退位,武则天称帝,宣布改唐为周,改元天授,以唐睿宗为皇嗣,赐姓武。
武周建立后,英国公徐敬业等人,李唐宗室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相继起兵,而且都打出了“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的旗号,但都被武则天派兵镇压。
这种消息让囚禁中的庐陵王心惊胆战,惶惶不安,只能与妻子韦氏相依为命。
武则天成了一代女皇,但到底是由侄子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等人接班,还是儿子庐陵王、皇嗣唐睿宗等人继位,她一直在犹豫。
后来,在宰相狄仁杰等人的劝谏下,武则天决定立儿子。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以庐陵王需要到洛阳治病为由,派人秘密召回庐陵王及家人。
不久,武则天重新立庐陵王为皇太子。
经过这一番风波后,皇太子李显决定与母后武姓家族搞好关系,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
武周长安元年(701年),皇太子的嫡长子邵王李重润和永泰公主夫妇,对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不满,张易之趁机挑拨,武则天最终逼令李重润、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杀。
皇太子及时撇清了关系,有惊无险。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了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退位,皇太子复位,复国号为唐。
武则天退位后,徙居上阳宫,唐中宗为她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唐朝神龙元年十一月,武则天在上阳宫仙居殿病逝,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三人的亲属。
唐朝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唐中宗李显对母后武则天死后的平静安排,悦史君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孝文化
武则天虽然废黜了唐中宗,而且废唐建周,成为一代女皇,但说到底,她是唐中宗的母亲。
“百善孝为先”,在我国古代更是重视这个问题,因此,唐中宗要考虑母亲的分量。
第二,武则天遗诏去帝号
武则天的女皇地位是正史所承认的,唐中宗复辟后,也给她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但武则天在去世前,留下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这也意味着武则天回归了李唐王朝,还是作为唐高宗的皇后。
在这种情况下,唐中宗自然要安排好李唐皇后的葬礼。
第三,唐中宗的昏招
唐中宗复辟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让她参预朝政。
武则天生前重用的女官上官婉儿,则被唐中宗封为昭容,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掌握生杀大权。
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先前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上官婉儿和韦后都跟武三思关系暧昧,他们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着朝政。
He Is We
李显(656~710)是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第3个儿子,他的人生如坐过山车一般的刺激。
弘道元年(683年),父亲李治驾崩,当时27岁的太子李显登基为帝。
然而天命不长,龙椅还没坐热,称帝55天的李显就被母亲废黜了。
日月如梭,转眼20多年过去了,李显觉得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谁知废人还有天命未了。
神龙元年(705年),女皇病重,此时48岁的李显再次被推上了皇位,是年年底,武则天驾崩。
武则天死后,如何为母亲定性成了李显当务之急。这关系到武则天能否葬入昭陵,也关系到发动“神龙政变”五大臣待遇问题。
发动“神龙政变”的五大臣极力反对武则天葬入先皇的昭陵,理由很简单,武则天篡夺了李唐天下自立为帝建立了武周,已经不是李家媳妇了,不能葬入祖坟和先皇身边。一时之间,朝中有反对有支持,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最终李显力排众议,拍板达成了母亲归葬昭陵的遗愿,李显为什么这样做呢?
李显出于惧怕母亲按照常规思维,武则天废除了儿子李显的皇位,李显恨母亲毋庸置疑。
但废李显这件事不能全怪武则天。事情是这样:李显刚即位不久,就想把他的岳父、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封为侍中(副宰相),这不符合官僚制度。
当时的宰相裴炎提出了反对。李显见宰相反驳,于是大怒道:“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啬一个侍中吗?”
散朝后,裴炎就把这话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一怒之下废了李显,立李显的弟弟李旦为帝。
李显事后肯定会反思。
“不以国家为重反而重用外戚,外戚往往是造成国家动乱的根本原因。”在这件事上,李显有错在先,母亲也是恨铁不成钢才废了他的皇位。
说实话,李显能当上皇帝也是机缘巧合,如果不是两个哥哥早死根本轮不着他。
武则天一共有4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
这4个儿子的才能是依次递减,一个不如一个,李显的两个哥哥年纪轻轻就死了,这才轮到了李显,李显不珍惜机会能怪谁呢?
废了李显之后,武则天并没有自己做女皇,而是按祖制传给了四儿子李旦。
只是后来李旦自觉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把皇位交给了母亲。从这一点来看,不是武则天有野心要篡夺李唐江山,实在是儿子们不争气。
难道眼看着李唐江山要旁落他人!
从后来李显很怕母亲这一点来看,李显确实是个平庸之人,不太适合做皇帝。
李显有自知之明,对母亲唯唯诺诺,也心甘情愿做一个庐陵王,只是在韦皇后的逼迫下,这才没有放弃复位的想法。
李显没有政治野心,也不在乎皇位,谈不上多么恨母亲,得来的容易,失去也不难,对于失去皇位,李显坦然面对。
另外李显养成了惧怕母亲、听话的习惯,称帝后延续了这种习惯,武则天离世前自废了帝号,恢复了大唐李氏儿媳妇的身份,表明自己要葬入昭陵。
懦弱的李显,害怕死后无颜面对母亲,怕被母亲指责,古人都很迷信,所以不敢违背母亲归葬昭陵的遗愿,这是武则天能葬入昭陵的主要原因。
有道是“父子天性母子连心”,武则天称女皇实在是儿子太无能的原因,但凡儿子有一点能力,武则天也不会走这条路。
随着武则天年纪越来越老,百年后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当务之急!武则天建立了武周,按照传统来讲,她死后要传给武氏后人。
这时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想谋求继位,多次在姑姑面前说:“自古天子没有以异姓当做继承人的”。
武则天犹豫不决,纠结于传位给儿子还是侄子问题上?于是问计宰相狄仁杰,狄仁杰对女皇说:“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我还从来没听说过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的”。
就是这短短的几句话点醒了武则天,武则天下定决心要把皇位传给儿子李显。
从这点来看,武则天不糊涂,她也没忘记母子连心这句话,李显明显感觉到了母亲开始培植他,再笨的人也能感觉到这种变化。
说李显无能,其实是相对李氏先皇来说,李显懦弱不假,但非一无是处。
说实话,武则天要传位于他,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朝中大臣多同情和拥护李显,李显是大唐合法继承人。
神龙元年(705年),80多岁的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起,她虽然有心要传位于李显,但没有公布明示,这就助长了各方势力觊觎皇位的野心。
于是朝中形成了三股势力:一是以武则天的侄子武氏为一派,第二以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和附言趋势的大臣为一派,第三是以朝中的五大臣为一派。
(五大臣:宰相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
面对这种乱局,老谋深算的五大臣秘密联络李显,表明趁女皇病重帮他夺回皇位,也就是说要发动神龙政变(这一年是神龙元年)。
李显怕母亲成了习惯,起初不敢答应,到后来五大臣用计逼迫李显就范。
五大臣为什么要冒险立李显为帝呢?显然谁立的皇帝谁说了算,这叫“从龙之功”。五大臣都是老油条,不可能让大权旁落在另两派人之手。
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武则天打算传位李显,为什么迟迟不宣布呢?
我考虑是武则天想把李显和他的男宠张氏兄弟调和好,然后再宣布,结果她病的很突然,这让五大臣抓住了机会。
李显在半推半就情况下,随着五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本来是要光明正大传给儿子的,结果让五大臣抢了先机,最后成了武则天被逼宫传位于李显,性质发生了逆转。
在武则天病重期间,李显伺候在床边,母子之间进行了交流,武则天把之前的想法告诉了儿子,李显这才明白,其实不发动神龙政变,这个皇位也是他的。
李显突然有一种被蒙骗的感觉,对五大臣的动机产生了怀疑?怀疑五大臣为了权势不流失,这才发动了神龙政变。
李显为了打压五大臣,力排众议归葬母亲,武则天恢复原来的身份,无形之中削弱了五大臣的从龙之功。
李显为母亲争名分,人们就会对五大臣发动神龙政变的目的产生怀疑,没把五大臣定性为作乱犯上就不错了。
从后面的历史来看,五大臣的结局并不完美,这就是李显为什么要归葬母亲的原因之二,即为以后打击五大臣埋下了预设。
综上所述,从朝局层面来说,母亲已经遗嘱恢复原来的身份,作为儿子李显不敢违背。 新皇继位为了弘扬孝道,李显也应该归葬母亲,况且还有出于打击五大臣的原因。
诸如种种因素的叠加,这才有了力排众议归葬昭陵的结果,凡事有因才有果,仔细想来,李显还是挺聪明的。
/mg落后分子
李显做得对,确为英明决策。既压制了日渐坐大的五王,又尽了孝道,还保证了朝堂的安宁。李显不简单!
双双
因为死人的威胁永远不如活人。
81岁的武则天,被张柬之等五大臣联合发起的神龙政变赶下了政治舞台,李显成为了最大的受益人。这个一身在母亲阴影如履薄冰生活着的皇子,终于在灰暗的人生中迎来了光明。
李显虽贵为太子,但这个皇位可不是顺其自然平平稳稳就能得来的,在这之前,太子简直就是个高危职业,因为威胁到武则天的权力,前太子李宏和李贤就曾先后遭遇武则天的毒手。李显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直担心自己的母亲对其下毒手,随时都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据说其见到武则天就如老鼠见到猫一样,其在被贬期间,最怕的就是听到京城来的圣旨,有好几次听说朝廷有人来传旨,就以为武则天要杀他,吓得自己马上要上吊自杀,还是他老婆阻止,这才作罢。
你说让他如此胆战心惊的武则天,会让他没有恨意,可能吗?完全不可能。
那么,为何李显要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遗愿呢?有人说是因为毕竟母子之情。还有人说是彰显大度,我认为这都不是最合理的解释,因为李显对于武则天的恨,决不是因为母子情就能忘得一干二尽的,这个让他几乎成为神经质的母亲,他能不计前嫌就已经是莫大的胸怀了,完全没必要力排众议。
那么,李显为何达成武则天归陵遗愿呢?最大的可能就是政治需要了。
对于李显来说,武则天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一方面,此人窃取了李唐天下,差点将李显送去地狱,另一方面,他又是前任皇帝,在朝中还是拥有大批拥护者。
神龙政变,五大臣的意图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留下恢复李唐天下的好名声,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掌控李显,获得更大的权力。神龙政变成功后,五大臣在朝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俨然要压住李显一头,李显在武则天的阴影下生活了几十年,别的本事不好说有,洞察力应该还是不错的。他可不想养虎为患,让五大臣成为了第二座压在自己头顶的大山。
登上宝座的李显既要想办法拉拢武则天拥护派,又要极尽打击五大政变功臣,避免他们权力过度膨胀。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舆论上突出自己的皇位是继承得来的。削弱五大臣发动政变对恢复李唐天下的功劳了。所以,也就不得不将武则天专权看成是李唐天下的延续,而自己也是在武则天之后,顺理成章继承得来的皇位。那么,五大臣发动的神龙政变反而显得不那么正当了。同时,这样还能拉拢武则天的拥护派,可谓是一举两得。毕竟武则天已经成为了一个死人,抬高武则天来打压五大臣,不用担心死人威望太高盖过自己威胁自己。因此,为了自己政治利益的需要,李显最终选择将武则天作为李唐天下的一位合法继承者,将武则天当成是李唐家人,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后来,发动神龙政变得五大功臣的最终归宿也侧面证实了李显的心思。
可以说,政治家在利益面前还是很豁得出去的,在李显作出决策的过程中,他是否因为母子情而影响到自己的决策无人得知,也许在那么一刻他也真真实实的感慨自己母子之情,但最终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愿望,应该还是被利益所左右的。
纳比斯
这是政治需要,只有不清算武则天,维持武则天的历史地位(高宗皇后),才能安定人心,武周这些来,干的不错,那么多官员参与朝政,为武周朝廷卖命,如果清算武周的老大,下面的小弟怎么活啊,肯定回产生祸患的,中宗皇帝还是很有政治智慧的,只是身边人没管好,祸起萧墙不得善终。
啦啦小茹
神龙元年(公元705)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代女皇武则天病逝于长安城内的上阳宫中。武则天在去世前留下“祔(fù)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等遗诏。这句遗诏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去掉自己的皇帝称号及宗庙,与唐高宗李治同葬乾陵,并改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后。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生前是有过篡唐建周的举动,而且她去世前的身份也一直是大周皇帝。那么作为后继之君的唐中宗李显,又为何要把他与父亲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难道李显就不怕若干年后有人以此来攻击他不尊重先皇,不尊重李唐社稷吗?关于武则天去世后,李显为何要将他与李治合葬这个问题,笔者个人有以下三个看法:
其一,父亲是亲人,母亲也是亲人我国自秦汉之后,历朝历代都奉行以孝治天下,因而上至皇帝下至黎民,都是要遵守孝道的约束。诚然,武则天是有过篡唐建周的暴行,但这依然无法改变她是李显的母亲这一既定事实。
而且在古代有个特殊的规定,那就是父母如果有犯错的迹象,作为孩子就该进行三次劝导,而如果三次劝导结束后父母依然不肯悔改,那孩子非但不能伤害父母,反而得跟着父母一同犯错。
因而即使武则天做错了事情,李显依然要将她奉为自己的母亲,并听从她的大部分安排。
前文提到,武则天在去世前曾留过下归陵的遗诏,而这份遗诏则意味着,如果李显还认武则天为自己的母亲,那么服从遗诏的内容就是板上钉钉的。我们都知道,唐高宗李治在生前是绝对不会留下,不允许武则天跟自己合葬之类的话。因而李显作为儿子,听错母亲的遗诏而将她与父亲李治合葬,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其二,证明自己的地位,巩固自己的权势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相信大家都知道,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指,如果要发生皇位更替之类的事情,那么在继承权的选择上,就应该是以嫡子为先,而嫡子则指的是皇帝与皇后所生的孩子。这里或许会有朋友好奇,难道说武则天当年不是皇后,或者说李显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孩子?这里并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们要站在古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去观察。
武则天确实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但她这个皇后是后来封的,在她之前李治还有一个姓王的皇后。因而算起来,那位被武则天打压下去的王皇后,其实才是李治真正的发妻皇后。所以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如果要证明自己的地位,那么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只有正牌皇后才拥有和皇帝亡而同穴的权力。
此外,唐中宗李显能坐上这个皇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神龙政变”的帮助,而这场政变虽然帮他继承了皇位,却没能帮他及时清除朝堂上被武则天所任命的众多官员。
因此,李显如果要坐稳这个皇帝位置,就必须笼络那些曾经作为过武则天嫡系的大臣。可为他们加官进爵又不现实,所以李显就只能通过重视武则天来达到这个目的,毕竟他们那些人都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看到李显如此重视武则天的遗诏,那自然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其三,彰显皇帝权威,达成本人心愿前文提到,“神龙政变”后唐中宗李显成功复位,并二度登基称帝。但既然是政变,那自然会有两方势力,即拥立的一方和被打压的一方。作为刚刚登基的新皇帝,李显当时的处境显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因为他必须得小心权衡双方的共同利益,毕竟二者任何一方的突然发难,都会对他这个暂时还没有多少实权的皇帝造成巨大影响。
唐中宗复位距离武则天去世并留下归陵的遗诏,前后相差大概为半年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半年时间足够李显来平衡双方的共同利益,原因是,这半年里拥立的一方和被打压的一方,都没有太大的动静和太出格的举动。
而如果要证明李显确实已经平衡了双方的关系,那么发布一道能同时对双方都造成影响的诏命,则不失为最佳选择。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显之所以要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除却前两个原因外,还有这个彰显自己皇帝权威的可能。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唐中宗李显本人,其实对于武则天和武家并没有特别深的仇恨,比如他在武则天退位后,每个月都会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去朝见武则天,并在平时也经常独自一人而前往上阳宫觐见武则天。
小标题中提到的“本人心愿”,是指李显心中想要缓解李家与武家的矛盾。根据史料记载,李显在登基之后,对于李家与武家的联姻看得非常之重,这里最著名的莫过于安乐公主(李显最爱的女儿)下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而既然要缓解李家与武家的矛盾,那么按照武则天的遗诏来将父母二人合葬,则不正是一个拉拢武家的绝好机会吗?
最后,关于武则天去世后,李显为何要把她与李治合葬这个问题,笔者个人给出的答案是,这里没有任何秘密,主要是因为有这三个比较明显的原因。第一,父亲是亲人,母亲也是亲人,所以李显有理由按照母亲武则天的遗诏,来完成父母二人的合葬;第二,证明自己地位,巩固自己权势,这个是指合葬父母二人,既能显示自己皇室的正统地位,还能巩固自己作为统治者的无上权势;第三,彰显皇帝权威,达成本人心愿,这个是指合葬父母二人,不但能彰显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还能顺带完成自己想要李武两家永远修好的心愿!
参考资料:唐书旧唐书《续资治通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故园旧梦
双赢
zhxf
武则天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放眼整个中国封建王朝史,只有一个女主可以和她媲美,那就是汉高祖吕后,因为吕后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是以“本纪”的形式记录的,只不过吕后并未称帝,而我们对于吕后的印象大多源于电视剧和历史演义,在真正的历史中,吕后除了对付情敌心狠手辣之外(这是生死之争),她的执政能力绝对是可圈可点的,司马迁对她也是高度评价。
好了,为什么在回答问题之前要说吕后,就是要凸显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比吕后还要厉害很多,吕后已然很出色,但是和武则天相比,也不是一个段位的!
一个柔弱的武媚娘,她凭借自己高人的智慧几度沉浮,最终当上了女皇,而且做了女皇之后还颇有建树,她可以将天下所有的文臣武将玩弄于股掌之间,并且她的王朝在历史上是向前进步的,她虽然是一个女人,但是全天下的人都跪拜在她脚下高呼“万岁”,这岂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呢?在那个男权主义的封建时代,武则天的出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哪怕她的出现会令一大部分卫道者反感,但是又有谁能够左右?都说名人是非多,武则天就是如此,好在历史是公正的,后人没有因为武则天是女人就否认了她的历史功绩,她虽然在死后去了帝号,归了乾陵,但是她是女皇的事实是任何人都不能更改的!
题目所言,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呢?首先个人认为,这个提问有些瑕疵,咱们简单地捋一捋。
根据旧唐书记载: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
这里面的内容就包括民间一直流传的武则天遗诏片段,简单地分析一下,旧唐书中说,武则天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了,便下了遗诏说将来死后要配享太庙,同高宗皇帝合陵,并且要将自己的皇帝号去掉,改成则天大圣皇后,还要把之前被自己除掉的高宗王皇后和萧淑妃以及褚遂良、韩瑗等人的族人赦免之类的话。
这话可信吗?个人认为这并不可信,虽然这是出于正史,但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在那个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李唐王朝让武则天改了朝代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可是呢,武则天毕竟也是唐中宗、唐睿宗的亲生母亲,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祖母,所以出于孝道,他们李家人肯定是不能贬低武则天的,但是为了给自己涨点面子,就必须说出武则天有个遗诏,遗诏已经安排好后事,必须要说出去帝号,归陵,抚慰之前的敌人等等之类的话,这是一个古代的政治把戏,切不可当真!
个人认为,如果武则天有这个去帝号的觉悟,当初就不会称帝,她想做九五之尊,就肯定不希望自己的王朝一世而亡,所以说武则天去帝号这事有很大区间可以想象。
咱接着说,武则天之前曾有过一段时间关于立储君的问题百般困扰,这困扰这一代女皇的原因就是究竟立自己的侄子(武家人)还是立自己的儿子的问题?从她有这个想法,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希望自己的王朝得到传承,立侄子肯定还姓武,但是侄子和儿子之间肯定是儿子亲近,但是王朝就有可能改回李,所以她很忧虑,但是,狄仁杰把这个问题给她解决了,狄仁杰是这么说的:“立子,则千秋万岁后 ,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最终,她老了,已经无力在经营庞大的王朝了,所以,武则天还是被迫接受了立自己儿子为帝,武周王朝昙花一现的结局。
但是,武则天归陵这件事,不要说是李显力排众议,因为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是李显的主观行为,不管武则天说没说这件事,李显都必须这么办,这一是孝道所致,二是为了给天下人看,潜台词就是:“虽然我老娘也是个皇帝,但是她深爱着我的父亲,她只是代为李家管理天下,死后她还是李家的媳妇,还是我老娘!”其实这事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是非常有感情的,也是很恩爱的,她的一切都是高宗的给的,所以,我们不能排除武则天真的说过死后要和高宗合葬一处的遗诏。
女皇再是一个强人,她也是一个女人,她也渴望温暖,她也渴望被爱,所以纵然她有千秋功业,在她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个男人是她真正的归宿,那就是唐高宗李治!
abbeysstar
在武则天为到底立谁为太子而犯难的时候,狄仁杰说的一句话解决了她的难题,狄仁杰说:“自古以来只有祭祀亲母的,没有祭祀姑母的。”武则天听后便把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立为太子,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的原因亦算是李显让武则天归陵的原因(毕竟是自己亲妈,而且亲妈是想和亲爸合葬,这有啥不妥?)
武则天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唐高宗李治的妻子,唐中宗李显的母亲。公元698年武则天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决定立自己儿子李显为太子,李显成为皇太子后决定与当时朝中的最大势力之一的武家搞好关系,相继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武家。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死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禅位于皇太子李显,之后李显即位,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移居上阳宫,李显为其上“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11月,武则天病逝,遗诏希望与唐高宗合葬,并省去帝号,称为“则天大圣皇后”。公元706年李显将武则天葬入乾陵与高宗合葬。
对于李显为什么让武则天归陵,首先武则天遗诏去帝号,则表明自己是唐高宗的皇后,皇后与皇帝合葬没有什么不妥的。二、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孝,尤其在帝王家,皇帝被称为天子,则更加要做好表率,如果皇帝不孝,那么人们会说他无德,对于自己母亲这个不过分的要求,作为儿子的李显显然会同意。三、拉拢和稳定武家的势力,虽说武则天死了,但是他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还握有大权,如果自己一上台就唱武则天的反戏,那么必然引起武家势力的警觉,有可能导致他们叛乱。
唐中宗李显让自己母亲与父亲合葬是合情合理的。
盖茨比的黛西
公元705年,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驾崩,享年82岁,她曾留下15字遗诏:“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大家都知道,武则天把李唐改为武周,实际上就是窜唐的行为。按照唐朝皇家合葬制度,若皇后先死,帝后合葬理所当然,但若皇帝先亡,就不能合葬。因为皇帝下葬后,会关闭陵墓,不能重新开启,否则就会扰了皇帝的安息。也就是说,武则天死后,按祖制是不能同李治合葬的,所以她留下的遗诏实际上是违背了这一原则的,自然引起大臣们的一众反对。
但是最终李显力排众议,还是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于乾陵,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此事为武则天遗诏,也是李显的孝顺自古以来,皇帝的遗诏都有特别的权力,几乎没有人敢不遵从,而武则天的遗诏也具有同样的威力。李显继位后,自然是要遵从先帝遗诏,这样才符合礼制,他继位也更显得名正言顺。更何况武则天已经表明态度,去了武周帝号,称自己为皇后,也就是说愿做李治的皇后,而不是皇帝。再说血浓于水,无论生前有什么样的恩怨,武则天始终都是他的母亲。做儿子的哪有让父母分开的道理呢。
所以说,于公于私,武则天归陵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其二、李显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李显之前被流放,早已脱离了朝中的势力,再加上他的皇位是通过武则天的禅让而得来的,所以刚继位的他肯定势单力薄。武则天虽然死了,但武家的势力还在,尤其是他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还手握大权。想要拉拢这些势力,就必然要对武则天好,唯有这样,才能稳固。
更何况武则天本不是李治的发妻,而他自然也就不是嫡出,难免有些尴尬。如果武则天能作为皇后与李治合葬,那么他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继承皇位也变得无可非议。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点就是为了立威。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显的这把火就是力排众议,达成所愿。这样一来,也就告诉了大臣们他的话就是圣旨。
小结
所以说,武则天归陵这件事,其实于公于私,都应该要办的。虽然她曾建立武周,但同时也延续了大唐王朝。说起来,武周也不过是一段小插曲而已。再说她还自愿去掉帝号,死后不过是想与丈夫合葬而已。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她唯一的路,如果不走,就会被子孙清算。即便这样,至少也说明她选择了一条明智的路,至今与丈夫安睡于乾陵,未曾受过打扰。
(文章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zuojin
孝道。
抹茶
武则天、唐中宗李显都是耀眼的历史人物,但同时也是政治属性的人物,政治人物还得从政治层面考虑其言行举动,就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力排众议满足武则天遗愿这件事,虽然说母子情深是因素之一,但更多的还是得从政治说起。(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按道理来说,唐中宗李显有太多理由不满足母亲武则天的遗愿,甚至说把武家人全部打入另类,屠戮殆尽,首先就是李显是正儿八经的皇位继承人,武则天一共为唐高宗李治育有三子,其中老大李宏、老二李贤,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激怒武则天,一死一伤。
只剩三子李显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并且在唐高宗死后顺利继承了皇位,但李显明显是个傀儡,啥事都是悉决于太后武则天,搞得李显郁闷异常,就想着把大权抓到自己手里。
结果自己还没采取实质性措施,武则天率先发难,把才当了55天的唐中宗李显从皇位上赶了下来,并立李旦为帝,军国大事悉决于武则天,等到了690年,干脆自己赤膊上阵当皇帝,把李旦弄成了皇太子。
世上的事情由奢入俭难,最难过的莫不是曾经拥有过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尝过皇帝滋味被人赶了下来,李显郁闷的想一头撞死。
再说到退位后的日子虽然不好过,关键是武则天折磨人,一会要立自己的主子武承嗣、武三思为帝,一会又觉得皇太子李旦不错,同时也觉得李显够憋屈,拿不定主意到底让谁接班。
搞得李显心里痒痒的要命,虽然最后还是定了李显为太子,但就武则天这磨人的劲,李显的确有那么几次是动了杀心的。
但是武则天于私是他的母亲,于公是天下的皇太后,杀了武则天就乱了伦理纲常,于统治不利,李显虽然长期被武则天压制,但在夹缝中生存的他脑子却十分好用,知道不能用强。
而且武则天的遗愿并不过分――去帝号,合陵,也就是说她不要皇帝的封号和待遇了,只想做李显他老爹唐高宗李治的好媳妇,他唐中宗李显的好母亲。
这要求不过分,也很合理,关键是给足了中宗李显面子,使他在给武则天办丧事时不那么难为情,他要是给武皇办丧事,那才是正儿八经打他脸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
武则天是武周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同时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活了82岁。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即皇帝位之后被武则天废黯,武则天死后又登基为帝。虽说武则天在世时对这个儿子很苛刻,但是死后李显尊照她的遗愿,将她与唐高宗合葬,归入乾陵。李显这样做,既是对母亲生养之恩的报答,也恪守了死者为大的传统。
李显生于皇家,本人也是皇帝,他不想落个不孝的名声
李显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第三个儿子,资质不算太高,性格也比较懦弱,换句话说李显不是一个暴戾之人。作为皇室成员,毫无疑问自幼接受的就是正统的教育。李显尽管曾经被废,说起来和武则天有夺位之怨,但那只能算得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况且还是亲生母亲,李显不可能做得太过。这个从给武则天的封号就可以看出来。李显即位恢复李唐后,为母亲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显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谥“则天顺圣皇后”,这一点李显做得无疑是对的,无论心里怎么想的,至少表面上看着很好。封号都给了,让母亲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也就顺理成章了。
武则天终归把皇位又还给了李显(家),即使被废,也没有薄待李显
李显之所以能再被立为太子,是因为武则天同意,否则他不可能回到洛阳,不说李
家,即使是武家也有大把的人选。当然,对武则天来说,李显无疑是最合适的。李显重回东宫,武则天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准备让他接班。至于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发动神龙政变,也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主要是担心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言路,影响朝政,想提前接班而已。再说李显在房县期间,“王”的身份可还在,随行数百人,不只是嫔妃、子女,还有近臣、侍从,其中不乏文人墨客、能工巧匠。而且专门为他建了“庐陵王城”,这个王城周长700丈,是按长安宫殿式样比例缩小建成的。房县志中有描写:“其上也,楼观翚飞,帘牙鸟啄。其下也,芙蓉池开,琵琶亭续。其井也,黄琉八角以金镶。其城也,白石千紊而玉矗。由是人疑仙子,境胜蓬莱,珠帘星卷,宝镜月开,巧梳蝉鬓,淡抹鱼腮,眉间晕柳,额上妆梅,温柔香去,脂粉气来。”从这待遇看,更像是武则天怒其不争,对李显的一种惩戒。
李显性格懦弱,并不以失去皇位为念
李显性格比较面软,从小也没什么大志向,同时他的两个哥哥的结局让他对皇帝这个位置充满恐惧,他实在不怎么想当皇帝。但是轮到他了,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做。当了皇帝后,也比较昏庸,以武则天杀伐决断的性格,还真受不了这个。于是在裴炎受遗诏辅政期间,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实事证明武则天做得比李显和他爹都要好得多,最后武则天又没有丢了江山,李显尊照她的遗愿去做也很正常,李显被废时说不定还偷着乐呢。
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有两块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5000多字的碑文还是武则天亲自撰写。而东侧的碑按道理应该是记述武则天生平的,但却未刻一字,故称“无字碑”,什么缘故已无从知晓。列位看官有何高见,不妨留言赐教!
青鹏寄海
武曌死后,李显力排众议,重新开启高宗李治的乾陵,让武曌与其合葬。这是李显对武曌,这个曾经废、立、软禁过自己的母亲的爱和大度,但从根本上讲,李显不得不这么做。
为啥达文会这样说?原因有以下几点:
“神龙政变”的性质是“清君侧”,也就是诛杀二张,武曌的让位是附带的结果。“神龙政变”后,大唐的政治形势,让李显必须让武曌归乾陵。智慧绝伦的武曌早就将自己的身后事计划好了,她安排的妥妥当当,李唐皇室也挑不出毛病。武曌毕竟是李显的亲生母亲,退一步讲,即使李显不接受武曌的其他身份,但他却不能否定掉武曌是李治的皇后,是自己的母亲,这个身份。血浓于水,血亲都否定掉,那将他自己置于何处?以上,就是李显一定要让武曌归乾陵的原因。李显与武曌的有母子之情,自不必说。下面,达文具体来分析前三点。
“神龙政变”的性质说起“神龙政变”,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不会陌生。“神龙政变”之在大周神龙元年,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与李唐皇室联合起来,闯入皇宫。他们先是杀死武曌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后又逼迫武则天退位。
因此,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场为了结束武周王朝,回归李唐王朝而针对武曌发动的政变,这就理解错了。
虽然,“神龙政变”是武周王朝结束的标志,但之后的大唐统治者,并没有将武周王朝定性为伪朝。那是因为,政变之前,武曌早就已经决定将还政于李唐皇室,要不然他也不会重新将李显立为太子。所以,“神龙政变”只是加速了李唐王朝回归的速度,其目的也是为了结束二张兄弟的干政祸国,而不是以推翻武周王朝为根本目的的政变。
关于这一点,从李显的即位赦文内容,就能看出来。李显的即位赦文,相当于是对武曌和武周王朝的官方定评,有舆论导向作用。
李显是怎么解释武周政权的呢?
李显说,
当年高宗“仙驾不追,逆臣开衅,敬业挺灾于淮甸,务挺潜应于沙场。天柱将摇,地维方挠,非拨乱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安危矣”。
意思就是说,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敬业在江淮地区造反,程务挺又想要在塞北地区接应,大唐江山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在这危机时刻,是武曌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拯救了国家,这才应天顺人,登基称帝的;
而在国家安定下来之后,武则天又“凝怀问道,属想无为”,当皇帝当累了,厌倦大宝,于是又主动逊位给李显,命他光复李唐,继承祖业。
这个赦文在此刻出台,是什么意思呢?
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否定了是武则天篡夺李唐的天下,说武曌只是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替儿子代管了十几年的江山社稷。因此,武周王朝也不是伪朝,只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变体。
这样一来,武曌既是明君,现在又主动逊位给儿子,所以又是慈母。武曌高大的形象没有坍塌,而“神龙政变”也干脆就给一笔勾销了,既然都说武曌是主动逊位的了,哪里还有什么政变呢?
李显之所以会这么做,既有自己对母亲的情,也有现实的无奈。他为何无奈?从他继位后大唐的朝政形势就可以看出。
“神龙政变”后,大唐的政治形势我们都知道,此次政变是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一些反对二张兄弟的大臣,与受到二张威胁的李唐皇室成员达成的合作。
在这次合作中,大臣中的核心分子发挥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和袁恕己,他们在政变后都受封为王,权倾朝野。因此,“神龙政变”也被称为“五王政变”。
你说,这些大臣跟太子李显是一个政治集团吗?并不是。他们只是在“清除二张兄弟”这件事上利益与共。
二张兄弟仗着武曌的宠信,将权力渗入朝中,大肆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张柬之、桓彦范等人是感受到了二张的威胁,才联合起来对付他们。
同样,此时李唐皇族们也感受到了二张的威胁,甚至李显的儿子、女儿都被二张设计后惨死。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通过参与政变,同样是为了自保。
而且,政变的目的,本来针对的也不是武则天本人,所以,武氏一族的势力也没有在这次政变中受到冲击。
所以在政变之后,虽说太子李显当了皇帝,但他要面对的恰恰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他的政治资本本来就有限,面对各方崛起的势力,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这个皇帝李显当得还是很窝囊啊,换谁来也不好当。
这时候,如果强调“神龙政变”的政治正确,不但得罪了掌握很多实权的武氏一族,还抬高了五王的功劳,那他自己该往哪摆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李显只能是拉虎皮做大旗,赞扬武则天的丰功伟绩,强调自己是接受了母亲的禅让,让自己的权力更具有合法性。同时,通过尽可能地淡化“神龙政变”的作用,抬高韦氏,又拉拢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以降低权臣和弟弟妹妹的影响力。
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演变的,五王最终都被打掉,韦氏又和武三思联合起来祸乱大唐。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其实,不管李显如何对母亲有情有义,面对的政治形势如何恶劣,如果没有武则天在位时对自己身后事的预先铺垫,她在死后也是很难进入乾陵的。
武则天的大智慧武曌建立武周政权之初,可能就考虑过自己的身后事了,只是还在“传侄和传子”之间摇摆,拿不定主意,因此,她并没有跟李唐王朝决裂。
武曌承认自己的大周是继承了唐高祖、太宗和高宗的统治。而且,她也继续保留了对这三位皇帝的祭祀。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她和李唐王朝的和解也相对容易。
后来,在狄仁杰的建议下(狄仁杰的一句,“哪个侄子会祭祀自己的姑姑呢?”武曌幡然醒悟),武曌最终决定还政于李唐皇室。
最重要的一点是,武则天在其最后的遗制中说:
“袝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武则天要求李显取消自己的皇帝称号,自己要重新回到高宗皇后的身份上来,主动提出恢复唐高宗皇后的身份,葬入唐高宗的陵寝之中。
这道遗制的意义在于,它让武曌从一个皇帝,重新变回了妻子和母亲。
通过这样的一番努力,原本离经叛道的武则天又重新回到了传统的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上,她就是唐高宗的合法妻子,是唐中宗李显的亲生母亲。
这样一来,压力来到了李显这一边。他可以不接受前朝的皇帝,但是怎能不接受自己的母亲呢?
不仅是中宗李显必须接受,李显之后,同样是武则天亲儿子的睿宗李旦也必须接受,李旦之后的皇帝也还要继续接受,因为他们都是武则天的直系子孙,血浓于水。否定武则天,就是否定掉他们自己。
此外,武则天的遗嘱还有两件事情: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两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等人的亲属;赐魏元忠实封百户。
前一批人都是武则天一生以来遇到过的政敌,魏元忠则是被她冤枉的大臣。临终前,武则天为什么会想到宽恕这两批人呢?
武曌是信佛之人,这等于说,对于从前的恩恩怨怨,武曌已经彻底放下了。曾经得罪过她的人,武则天已经从头原谅到尾了。她原谅了所有的人,难道自己就不能得到天下人的原谅吗!
剧唐史记载:“魏元忠捧制,感咽涕泗。” 魏元忠接到武则天的遗制后,感动得哭了,在这一时刻,他记住的只有武则天的好处。
不得不佩服武曌的政治智慧啊,因为这份智慧,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这份智慧也一直保留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帮助她度过了政变之后最艰难的岁月,维护了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正是出于这样复杂的原因,武则天避免了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或者无奈禅让的皇帝们的命运悲剧,以八十二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生荣死哀。
大臣崔融在则天皇后挽歌里写道:“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
武曌去世之后,确实有大臣建议,武则天不能归乾陵。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三纲五常,夫为妻纲,所以唐高宗是尊,武则天是卑。当时,唐高宗的乾陵已经封闭起来了,封闭得非常结实,如果要合葬的话,就必须把墓门凿开,这一凿不就惊动了高宗的灵魂吗?
大臣认为,这是以卑动尊,所以,还不如给武则天另外选择一块好地方安葬。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其实弦外之音包含了以后要重新评价武则天的意思。
最终,李显坚决维护了母亲的遗嘱,并且亲自护送灵柩返回长安。而后,开启唐高宗的乾陵,把武则天安葬在了李治的身边。这也促成了一个奇迹,使得乾陵成为中国唯一安葬着两位皇帝的陵寝。
除此之外,中宗李显还在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重申了对她的评价,称她:“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
至今,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乾陵始终保存完好,在唐朝皇帝的陵寝中是独此一份。武则天地下有知,或许也会感到非常安慰吧。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