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有思想的豆子
武则天于公元705年病逝,唐中宗李显将武则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使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两位皇帝的帝王陵寝。
对于武则天葬入乾陵,朝内有诸多反对声音,在他们眼里,武则天更改大统,将唐朝变为周朝,废黜唐中宗李显,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葬入乾陵,但李显还是力排众议,满足了武则天死前的遗愿。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自从李显当上皇帝之后,她与武则天的矛盾日益激化,从官员的任用到大政方针的实施,在武则天眼里,李显示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于是,武则天对李显下手了。
在登上帝王之位55天后,李显被废黜为庐陵王,并被要求回到自己的封地,被软禁起来,在李显被废之后,武则天将李旦立为皇帝,史称唐睿宗,自此,武则天开始掌握实权,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皇太后变成了皇帝。
李显对武则天是十分惧怕的,他的两个哥哥先后被武则天所杀,如今自己也被废为王,离死只有一步,原来的皇帝李旦在武则天继位之后被封为皇太子赐姓武,公元693年,武则天将皇太子李旦的妃子赐死,李旦自此一蹶不振,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太子之位终究被废,没有了皇太子,再加上武则天年事已高,谁来接自己的班也成为了心中的一块病。
在狄仁杰等老陈的劝说下,武则天决定,将政权还给李唐王朝,于是他命人密传庐陵王李显入京,并将其立为皇太子,此时的李显也算是重回人生巅峰,但对于他来说,此时的一切都充满着变数,纵观武则天执政生涯,杀人不计其数,无论是前唐遗老,还是朝廷重臣,再到帝王贵胄,生杀大权均掌握在武则天手里,再加上李显之前被废除过一次,心中慌乱,也属正常。
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将皇位让给李显,据传在退位之后,武则天对李显说过一番话,内容大致为母子之情与皇帝让位之事。也许是这一段话,触动了李想内心那份对母亲的感情,在最后李显对母亲的那份母子之情,终究占了上风,让他力排众议,将武则天葬入了乾陵。
sevenguo
李显二次上位时候,最大问题是自己并没有足够实力。宋代以前的皇帝,如果继位之前没有得到足够培养,自身缺乏足够的班底势力,那么这个皇位是很不稳的。而李显无论是做庐陵王还是做太子,都是在母亲阴影下畏畏缩缩生存的,根本没有得到什么专门培养机会,所以缺乏自己的班底。神龙政变时候,他虽然看起来是最大受益者,但更多就是一个符号人物,政变的人马并不是他的力量。
李显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两度在位。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乙丑,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元年(698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
神龙元年(705年)在通天宫复位。 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击败后突厥,使得唐朝再次开始长期控制漠南。 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下毒暴毙身亡,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同月中宗幼子温王重茂被立为帝(史称唐殇帝),改元“唐隆”,由韦后临朝称制,欲重演武后故事。同年六月,相王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其姑太平公主,交结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以兵诛韦后、安乐公主并诸韦、武等。史称唐隆政变。乃废少帝,奉其父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自此唐朝帝位转往李旦一系,直至唐亡。
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在唐高宗李治驾崩后,太子李显即皇帝位。当时朝中大权被李显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武则天独揽。李显称帝后也想夺回属于他的皇权,他开始提拔韦后的父亲,想打造自己的班底,用来对抗皇太后。
这个举动践踏了武则天的底线,她大怒,将李显轻而易举地废掉,改封庐陵王,打发出长安,眼不见为净。7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开始是偏向武家的侄子的,后来经过唐朝老臣的劝谏,才将李显召回长安,重新立为皇太子。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臣子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重新复皇帝位,复国号唐。
同年,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留下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众所周知当初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实际上就是篡唐等同于造反,按照唐朝皇家合葬制度,若皇后先死,帝后合葬没有问题,但若皇帝先亡,就不能合葬,因为在皇帝下葬以后,陵墓就会关闭,不能开启地宫来打扰皇帝的安息,所以对于武则天想和李治合葬,反对声一片。
李治力排重议,于706年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一、武则天和李显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
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武则天立他为太子,他才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她强势了一辈子,最终却被自己逼着下台,风华绝代的武皇迅速衰老,不疏洗打扮,面容枯萎憔悴,无精打采,李显很同情、心疼自己的母亲,所以肯定是尊重母亲遗愿的。
二、出于政治考量:
李显被流放期间已断绝和朝中大臣接触,登基后势单力薄,张柬之等人居功自傲,与太平公主、相王和李旦都势力庞大,李显唯有承认武则天皇位的合法性,自己是母亲“禅让”,才有了自己今天的九五至尊,才能弱化神龙政变从而削弱这些势力,既然母亲一切合法,自然就应满足母亲的要求。
三、武则天的政治智慧:
能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考虑问题肯定具有更高层次。她临终前要求:去帝号,以皇后身份归葬唐高宗陵寝等都是为身后事做了考虑。她遗嘱要去帝号尊皇后,就是本来就是唐高宗的皇后,是李治的爱人,合法夫妻合葬,顺理成章、天经地仪。谁不照办属冒天下之大不韪!
四、拉拢和稳定武家的势力:
虽说武则天死了,但是他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还握有大权,这些人的呼声也是如此。如果自己一上台就唱武则天的反戏,那么必然引起武家势力的警觉,有可能导致他们叛乱。
结语:
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李显才能力排万难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这也让乾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安葬了两位帝王的陵墓,并且一千多年过去了,乾陵一直完好无损。
大臣崔融在则天皇后挽歌里写道: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一代女皇武则天,辉煌一世,终是物是人非。然而她的智慧和事迹却一直被人铭记。
万水千山kekom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唐中宗李显力排众议,将武则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使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寝。那么,既然武则天生前曾篡唐立周,又废过中宗李显,为什么李显还要遵从武则天生前的愿望,将其葬入乾陵呢?要了解这对母子之间的恩恩怨怨,就不得不从头说起了。
武则天和高宗李治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这六个孩子各自都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长女安定公主,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被武则天亲手掐死了,用来陷害当时的王皇后。次女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后来因为谋反被玄宗李隆基赐死。
大儿子李弘据说是被武则天下毒害死的,二儿子李贤则是武则天主政后派人逼死的。三儿子就是李显,高宗死后继位,是为唐中宗。还有一个小儿子,叫做李旦,后来也做了皇帝,为唐睿宗。
683年年底,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到了第二年,李显立韦氏为皇后,又想封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有大臣阻止,李显怒道,“就算我把天下给了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
这事最后闹到了武则天那里 ,武则天一看,李显这是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啊,哪能行吗?所以,刚做了55天皇帝的李显就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带着老婆韦氏离开京城,去了均州,实际上就是被囚禁了起来。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立小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掌握实权,到了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李旦请求赐姓武,从皇帝变成了皇太子。
李显对母亲武则天无疑是十分惧怕的,他的两个哥哥李弘、李贤都曾先后被立为太子,但也先后都被武则天所杀,如今自己被废,只怕也是死期将近了。尤其是武则天称帝之后,英国公徐敬业、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相继起兵,反对武则天,而且都打出的旗号是“匡复庐陵王”,这就让本已战战兢兢的李显更加害怕,整日里惶恐不安。
693年,武则天听信谗言,杀皇太子李旦的妃子刘氏、德妃窦氏,其中德妃窦氏就是李隆基的生母。李旦遭此诬陷,几乎致死,后来虽然保住了命,但太子位还是被废了。之后,武则天就陷入了将来传位给武家侄子还是给李家儿子的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最后,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决定将天下还给李唐王朝,把皇位传给儿子。于是,她命人秘密召回了庐陵王李显,并在不久之后立为皇太子。
虽然李显此时已成为皇位继承人,但他内心其实还是慌得一匹,他的小命还是捏在武则天手里的,而武则天也不怎么放心李显。期间发生了一起“奶奶逼死孙子”事件,便是对此局势的最好说明。
701年,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和妹妹、妹夫一起,私下议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内宫的事情,被武则天知道后,恼羞成怒,下旨将三人杖杀而死(一说逼迫自尽)。对于自己儿子、女儿女婿被杀,太子李显连屁也不敢放,更不敢为儿子、女儿求情,想来就算哭泣,也只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敢吧。
总之,无论如何,李显总算有惊无险的熬到了705年。这一年,崔玄暐、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杀死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并逼迫武则天让位给了李显,重新恢复的大唐国号。由于这五人后来都被封王,所以也叫做“五王政变”。
但即便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五王”去请李显出来主持,李显还是害怕到不敢露面,后来有人劝说道,“他们是为了国家而不顾身家性命做这件事的,太子为什么不直接去劝说一下他们呢?”这样,李显才走了出来。可见,在李显内心对武则天是如何惧怕。
武则天退位之后,迁入上阳宫居住。退位之前的武则天“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但退位之后,心灰意冷,也就没有心情梳妆打扮了,于是面目憔悴。有一天李显去拜见武则天,见到武则天衰老的样子,大吃一惊。武则天哭着对李显说,“我把你接回来,就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贪功,把我惊动到这里。”李显听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可能是这一次见面,触动了李显和武则天之间的母子之情,为之后的武则天归陵埋下了伏笔。
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临死前留下遗诏,省去帝号,把“则天大圣皇帝”改为“则天大圣皇后”,意为把自己的身份重新回归到李家媳妇的位置。第二年五月,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达成了武则天死后归陵的遗愿。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李显之所以不顾群臣的反对,将母亲武则天与父亲李治合葬,原因是多方面的,李显对武则天深入到骨髓的惧怕,造成了他唯武则天之命是从的性格和习惯,即便武则天死后也是如此。此外,两人之间天然的母子亲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纵然李显对武则天有恨,但在武则天死后,还是亲情占了上风。
除去以上所说的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原因。对于李显的继位,其实李显和众位大臣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李显认为自己的皇位是武则天传给他的,属于“禅让”。而发动政变的“五王”则认为,李显的皇位是他们通过“革命”得来的,属于改朝换代。这两种看法代表了各自的利益不同。
如果李显承认“五王”的说法,那么“五王”就是开国功臣,必须大加封赏,委以重任,但实际上此时在朝中“五王”的势力已经非同小可,只能削弱不能加强了,否则就会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李显不同意“革命”这一说法,其目的也是为了限制“五王”的势力。
作为这一个问题的延伸,武则天死后是不是能“归陵”自然也成了争议的焦点。如果要否定“革命”的说法,就必须承认武则天禅让皇位给李显,并将其葬入高宗李治的乾陵。而如果武则天不能归葬乾陵,那必然要被定性为乱臣贼子,那么“神龙政变”中的“五王”就是实实在在的开国之功。最后,李显依靠皇权的威慑,压下了众大臣的反对,将武则天葬入了乾陵,这也标志着“五王”势力的失败。最终,“五王”的下场都不怎么好。敬晖失掉权柄,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害。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综上所述,李显力排众议使得武则天死后归葬乾陵,主要原因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只有将武则天归葬乾陵,才能弱化“神龙政变”的作用,进而弱化“五王”的作用,重新收拢皇权。除此之外,李显对武则天由惧怕而生出的服从,以及天生的母子亲情,也是李显做出此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李显没有在武则天死后进行报复,而是极尽哀荣,归葬乾陵。miula3036
母亲临终交待!则天女强人临死头脑还算清醒,她若不归陵,只不定会被李唐后人挫骨扬灰!
石嘴山聚缘网
是否可以归纳为三点。
1、血肉亲情:毕竟是母子,不管多少利益争斗,终归母亲是母亲,儿子是儿子。武则天只是废了李显而没有杀他,是母子亲情;最后决定传位儿子李显而不是侄子,也是骨肉亲情。那么,李显,不管妈妈曾经怎样伤害过他,但当老妈合上双眼的时候,他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爱他的人去了。
2、武则天的政治智慧:能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且做的相当好,绝对不是一般战士,能力比男人不知道强多少倍。作为政治人物,考虑问题肯定从更高层次上。她临终前要求:去帝号,以皇后身份归葬唐高宗陵寝等都是为身后事做了考虑。她本来就是唐高宗的皇后,是李显的母亲,恢复皇后身份不会有障碍。归葬唐高宗乾陵,她做了最坏的考虑,就是如果以后有人要清算她,只要是大唐皇帝,哪个敢动唐高宗的陵寝。单独立墓就不好说了,如果将来的大唐皇帝不是她武则天的直系子孙了,来个清算,没准会被挫骨扬灰!
3、李显的弱势:李显是一个弱势皇帝,第一次被废后在地方监禁居住很多年,中央根本没有根基。他可以继位,就是他妈立了他为太子,因为他妈也可以立他弟弟啊,那也是众望所归的李唐皇子。如果他妈错了,他的太子之位是对还是错呢?他的太子之位如果不对,他的皇帝之位就不正。他弱,但他又不傻。他妈对,他才对。因此,他的继位诏书等,都标榜他妈的正确,认为周唐一体。所以,老妈的意愿他必须坚决执行。
单单猪
没什么为什么 一个女人再怎么当皇帝他的子女还是姓李 最后还得把权利给自己的孩子,归还李家 如此而已。
naonao215
历史从来都不是干巴巴的,古代历史其实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我们必须用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才能发现最终的史实!
第一,当时的人物关系。
武则天出身于应国公武氏,小门阀之后。
父亲是国公,母亲是弘农杨氏女,身份地位都是妥妥的贵族。
在她父亲死后,母女三人遭到排挤,武则天破釜沉舟入宫谋求生路,被李世民封为才人,后李世民驾崩,去感业寺出家。
期间与李世民儿子李治暗生情愫,后又被李治接回宫,封为昭仪。
有子三,长子李弘,次子李显,李旦。
有女二,长公主因病早夭,次女太平公主。
其中长子李弘深受夫妻二人喜爱,但因武则天在感业寺期间过得不好,身体差,所以生长子,长女的时候因先天不足,一个夭折,一个也因病早逝。
夫,李治,唐太宗李世民嫡九子,即位之初被门阀舅舅长孙无忌把持朝政。
从这里我们看出,这夫妻二人开局也算是地狱难度了。
武则天在当皇后前还有一个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又是一个超级大门阀。
这里有传言说,武则天为了让李治废后,不惜亲手弄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给王皇后。
这也是扯淡。首先,时间不对。王皇后被废,是在武则天女儿死后一年多,这期间都过了一年多了,合着李治才发现?
其次,动机不对。就算那个时候没有男尊女卑的概念,但是自古以来皇位都是男人继承的,长子李弘是不是比这个女儿威胁要大得多?为什么偏偏要去弄死女儿而不去害这个皇子?
其实用多个角度去分析,你会看出,这其实就是皇权与门阀之间的争斗。
李治是皇族,也是门阀陇西李氏之后,武则天在入宫后也托自己母亲的福,得到了弘农杨氏的支持,与其说是宫斗,还不如说是门阀之间的利益争斗,洗了一次牌而已,后面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
李治终其一生都在与门阀争斗,死磕。
自己的嫡亲舅舅也是出身关陇门阀,而且还是外戚,有这层身份在,在当时已经是妥妥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两夫妻在合谋十年之后才用手段弄死了长孙无忌。
所以那个所谓的王皇后害女就是扯淡,逻辑上就不通,只能是门阀争斗之间的牺牲品罢了。
之后,武则天贵为皇后,权力越来越大,加上李治有遗传病,风疾,所以有时候还真的是武则天在独自处理朝政,可见当时武则天权力多大?
这里肯定有人又有疑问了,皇后难道能干政吗?她难道还会政治吗?
各位,不要被宋朝之后的制度迷惑了。
那会还没这个说法,女人掌族的大有人在。而且,鲜卑血脉的门阀中也没有三从四德得说法,一贯以来都是谁强谁上,没有男女之分的。
昭公主李秀宁了解一下?李渊的女儿,在李渊起兵之时就力挽狂澜,独自拉起几万人的队伍遥相呼应,起兵造反。数量比起兵的李渊还多。
门阀之中的女人都是需要联姻的,他们教女儿的不是女工女红之类的,而是兵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之法,你如果有本事在婆家取得地位,去争,娘家这边肯定会拼尽全力去支持你,所以门阀之间根本就没有弱女子的存在,各个都是文武双全。
所以后来背靠弘农杨氏和陇西李氏的武则天就这样慢慢的掌握了朝政,以至于到后来全方面都压过了李治,李治都不敢轻易动手去废后。
后面的武则天更是霸气绝伦,在长子李弘,丈夫李治相继病死之后,先后废除李显,李旦的皇位,以女人身份夺取李唐王朝,改元,武周,她是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真正公开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
后面的故事,也是精彩绝伦,就不一一多说了,咱们说一下为什么李显要这么做?
第一,武则天其实犹豫过,到底是传位于武氏后人还是还政李唐。
不过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李唐,选择了自己的儿子。
但是这并不代表李唐皇族就安全了,武则天没死的时候李唐的地位还不如武氏,所以李显还得讨好武三思等人,以寻求庇护。
第二,武则天的遗愿。
她希望自己死后,以皇后的身份与高宗李治合葬,这里正是她的高明之处,李显想不答应都不行。
因为那会李唐皇族的存在感已经降到了冰点,自己母亲已经明确表示传位给他李显了,表示还政李唐,还要以皇后身份合葬,这简直太好不过了。
李显既可以表示孝道,又可以在武则天死后轻而易举地抹去武周一朝的存在感,恢复他李唐皇室的威严,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武则天也非常聪明,她把身后事都看的清清楚楚。
武周一朝,武则天跟门阀继续死磕,甚至连陇西李氏都没放过,在当时贵族门阀的眼中她就是个妥妥的恶魔,暴君。但仅仅也就是损害了门阀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武则天对普通百姓可相当不错。并且在对外战争中,经常打的外族找不到北,可谓是威武霸气。
在这种情况下,武氏后人又是烂泥扶不上墙的主,武则天为了这个江山稳固,只能是选择李唐来继续这个江山的统治,把权力交接的尽量平稳,尽量避免刀兵相见。
然后,武则天知道其实李氏也恨她入骨,如果自己以武周皇帝身份下葬,后人说不定会挖坟泄愤,所以干脆连皇帝的身份都不要,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与丈夫李治合葬,避免了李唐皇族报私泄愤。
你李唐皇族,总不能连自己祖宗高宗皇帝的坟也敢挖吧?那可真就是受尽天下人唾骂了。
所以后面出现了很离奇的一幕,李唐皇帝陵墓,除了这夫妻二人的乾陵之外,所有皇帝的陵都被挖被盗了。
起初是武则天寻求李治庇护,避免后人挖坟泄愤,后来是武则天的威名庇护李治,在李唐灭亡的时候百姓还惦记着这位好皇帝,没去打扰她老人家!
天然呆滴胖纸
武则天归葬乾陵的遗愿能够达成,一方面是因为退位之后的武则天威望犹存,另一方面,中宗李显因为自己能够顺利继位,对武则天心存感激。
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让位于李显,自己则迁居于上阳宫,此时,武则天虽然卸去了皇帝职位,但是她的威望还是在的,仍然受到大唐臣子的尊重。这样,才使得她归葬乾陵的遗愿能够顺利达成。
武则天(624年-705年)死后,给事中严善思以“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为由,谏议劝阻武则天归陵,李显未纳谏。严善思的理论,无外乎是阴阳风水家的陈辞滥调,愚昧迷信难以服众,而且,在李显以及大唐臣子心目中,武则天可不是什么卑者。尤其是严善思提出的问题,对于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大唐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实际上,我们在现有的记载中可以看到,神龙政变的时候,政变的组织者并不敢对武则天采取什么激进措施,只是逼迫它让位于李显。也就是说武则天的威望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也仍然是受到大唐臣子们尊重的。
新唐书·卷一: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进请传位,太后返卧,不复语。中宗於是复即位。徙太后上阳宫,帝率百官诣观风殿问起居,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
很明显,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只不过是迁居到了上阳宫,她的威望毫无减弱,他在新皇帝和大唐臣子们的心目中,仍然是一个领袖式的人物。而且,新皇帝李显还经常带领百官去上阳宫,给年迈的武则天请安问安,十日一次,从无间断。这就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威望几乎是丝毫不减当年的。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神龙元年乙巳,公元七零五年二月,辛亥,帝帅百官诣上阳宫问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这也就是说,武则天在大唐王朝内部贵族眼中,并不是罪大恶极的人,更不是什么谋朝篡位的逆反之辈,相反,武则天在大唐新皇帝臣子们的心中,是一个高贵的存在,武则天即使卸去了皇帝职位,也仍然受人尊重。
武则天的威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李显之所以对武则天的遗愿没有打折扣,是因为李显的继位,跟武则天有相当大的关系。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往前说一说,详细讲一讲。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继大哥李弘突然暴毙,二哥李贤被废为庶人后,李显出乎意料而又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死,李显于灵前即位。
李显这个人,各方面都与他的两个哥哥李弘、李贤相差甚远。他不学无术,得过且过,能够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帝宝座,完全是他的幸运而已。这个中宗即位后不到两个月,就有点儿头脑发热,自作主张,要火箭式提拔任命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门下省长官)。武则天因此大怒,于是在含元殿召集百官,裴炎与羽林将军陈务挺率禁军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
不久,李显又被武则天发配到房州(今湖北房县),中宗被放外地达15年之久。
在这15年里,大唐朝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则天一介女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可怜的中宗,在流放地的生活几乎是贫困潦倒的,而且他一直惶惶不安,每当听到母后派使者来探视,就惶骇地想要自杀,着实可悲可叹。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经常派人来看他,说明武则天还是比较疼爱这个傻儿子的,这也为以后李显重新登基继位埋下了伏笔。
到了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则天果然下诏,宣李显进京。
李显虽不知道是福是祸,但是圣命难为,就即刻带着妻儿出发了。这里,应该说武则天已经是有意于传位李显了,或者说至少有了让李显重新回到权力中心的想法,这又一次为李显重新登基继位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李显后来对武则天感激之情的来源。
先扇一巴掌,然后给颗糖,这个顺序是最得人心的。反过来,如果先给颗糖,后扇一巴掌,可能效果要差一点。
果然,武则天还是比较心疼这个傻儿子李显。李显到洛阳后不久,就意外地再次被立为皇太子。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病重,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以张柬之、崔玄、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为首的一帮大臣,联合羽林卫将军李多祚和左威卫将军薛思行,占领了玄武门,并与太子李显一起来到迎仙宫,杀死二张,逼武则天让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神龙政变”。
新唐书·卷一记载: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进请传位,太后返卧,不复语。中宗於是复即位。
这是中宗第二次当皇帝。
关于中宗李显,还有她的皇后韦氏,还有许多可以说的故事,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cuitao
武周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等人拥戴时为皇太子的唐中宗李显发动了著名的“神龙政变”。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颁布制书:由皇太子李显监国、大赦天下。次日,武则天正式禅位于皇太子李显,李显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这个名字正是来源于此。二月,李显宣布废除武周国号、唐王朝正式复辟。
如果单纯从流程来看,所谓“神龙政变”的结局并不是“改朝换代”,而是武则天把武周的皇位禅让给了武周的皇太子李显。在李显成为了武周的皇帝之后,才将国号由武周重新改为了唐。可即便如此,武则天直到去世、身份一直都是“则天大圣皇帝”,是“太上皇”、不是皇太后!如此一来,就相当麻烦了,李显这失而复得的皇位到底是来自于他妈武则天、还是他爹唐高宗李治?如果是来自于武则天,那李显改的这个唐有什么意义?可如果是来自于李治,那武则天的这个“则天大圣皇帝”又算什么?到底是太上皇、还是皇太后?
不过,最终武则天还是帮儿子解决了这个大难题。根据史料记载,神龙元年冬月,武则天在临终前留下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入葬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一切问题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解决了……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这一切并不是唐中宗李显的决定,而是武则天临终的遗诏。有人说了,这是李显在伪造武则天的遗诏。可细想想,总觉得哪里有些别扭。试想,在“神龙政变”之后,李显已经彻底架空了武则天,这个时候李显想要把武则天从皇帝变成皇太后,可以说是名正言顺、易如反掌,不是吗?又何必假模假式继续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等到武则天死了之后再伪造遗诏、去掉武则天的皇帝名分,这不是在“脱裤子放屁”吗?
关于这段历史,史料中还记载了一段相当耐人寻味的内容。禅位之后的武则天曾经私下里对唐中宗李显说:“我从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指张柬之等五个‘神龙政变’的主要推手)却贪求事功,把我惊动到这里(武则天禅位后居住的上阳宫)!”李显听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不久之后,武氏子弟非但没有遭到清算,反而重新跻身朝堂,武三思最终还成了李显搞掉张柬之等所谓“五王”的重要助手!
中国古代的史家历来喜欢用“春秋笔法”,有什么事情不明着说,得拐上几个弯、还要说得模棱两可……这段记录相当“春秋”,看起来无非是老娘在跟儿子发脾气,儿子知道错了、痛哭流涕……可您仔细品品就会砸吧出点儿其他味道来。武则天为什么要跟儿子发这个脾气?两位帝王之间谈政治问题,发脾气有用吗?
武则天之所以发这个脾气,很可能就是在暗示儿子李显:张柬之那些人靠不住!李显只要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想明白,张柬之这帮人是武则天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最后却发动政变、搞掉了武则天!他们真的是为了“光复大唐”吗?真的有那么伟大吗?其实,武则天这话说得还是很直白的,他们就是“贪求事功”——为了获得更大的功劳、攫取更大的政治利益!这样的人,一旦拥有了拥立之功,接下来便是伸手要权、要名、要利……事实也的确如此,神龙政变之后,张柬之等所谓“五王”便开始大肆弄权,企图继续架空李显!这才有了后来李显联合武三思搞掉张柬之等五人的那些事情。
李显这个人虽然懦弱,但还是比较聪明的,武则天的这通“牢骚”他显然是挺明白了。武家人才是李显的利益共同体,只有李显当皇帝,武家人才能继续当他们的皇亲国戚。换了张柬之那些人,他们什么都不是!即便是原来又什么恩怨,冲着利益,武氏子弟也必须力挺李显。更何况,有武则天在,李显也不需要担心他们会翻腾出什么浪花。同时,保留武则天的皇帝身份,也是对武氏子弟最大的保护,他们不是外戚、也同样是皇家成员!张柬之等人想要动武氏子弟,就不得不掂量掂量了。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武则天跟儿子做的一笔交易——“你老娘我交权,同时让我的那些侄子、你的表兄弟们帮你对付张柬之那几个货。你呢,保证你老娘我安享晚年、保全我武家的侄子侄孙们。剩下的什么名分之类的问题,你老娘我帮你一揽子解决!”这恐怕才是武则天最终留下那份遗诏的原因所在。毕竟,儿子再不孝那也是亲儿子,江山留给亲儿子总比留给别人好,不是吗?而张柬之那几个人,都让这对母子给算计、给玩儿了……只可惜,李显最终还是折在了自己老婆和闺女手里,那就不是武则天可以预料和控制的了。
Sunshine是只猫
这个事,还得从武则天称帝开始说起。
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后,有一段时间很想让自己建立的政权国祚绵长,很想把皇位传给武氏子弟。
故而,她当时就对亲生儿子李显、李旦极为刻薄。三番五次的想弄死二李。
但后来因为两件事,让她又改变了主意。
第一件事是武则天敲定的继位人,也就是她的侄子武承嗣,太不成器了。
691年,武承嗣竟然让自己心腹王庆之在朝堂上撒泼打滚,扬言“皇帝今天不立魏王(武承嗣)为太子,他就不罢休”。
古往今来,只听说过靠撒泼打滚碰瓷的,逼家长买玩具的,就没听说过还有用这样的方式逼立太子的。
真的是笑话,丢人现眼。
所以事后,不出意外,武则天怒了。
她认为自己太宠武承嗣了,以致武承嗣权倾朝野,打破了朝廷政治平衡。
如果一旦武家子弟有篡位异心,自己怕是要栽跟头。
于是武则天在弄死了王庆之后。随手把武承嗣的职务也一并罢免。开始冷落武承嗣。
顺带着,把武三思等人也冷落了。
第二件事,就是武承嗣被姑妈冷落后,心有不甘。为了争储,他把矛头对准了李旦。
693年春,武承嗣让人诬告李旦,说李旦蓄意造反,图谋不轨。
武则天知道后,就派来俊臣去审问李旦身边的属官。
来俊臣,略懂唐史的人都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的酷吏。让他审案子,你没问题,他都能给你审出点问题来。
武则天让来俊臣对付李旦,不出意外,只要李旦的下属中,有一个是软骨头,经不住拷打而做了伪证,李旦都必死无疑。
但审问的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很意外。
在来俊臣的拷打下,李旦的东宫属官,全都打死不认,都是硬骨头,都愿以一死证明李旦的清白。
尤其是一个叫安金藏的乐官,为了证明李旦是清白的,竟然当场剖腹明志!
听闻安金藏的事迹,武则天被震惊了。
她不仅震惊安金藏竟然这么有种,自己把自己剖了。还震惊李旦竟然有如此影响力。
李旦明明已经是傀儡了,啥都不是的傀儡。
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为他而死呢?
这不符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基本逻辑啊。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人心所向吗?
事后,武则天迅速冷静了下来。
她知道自己纵然贵为皇帝,可以囚天子,诛权臣,想灭谁就灭谁。
但别人的心,她控制不了。
人心,向来就是最大的政治。武则天也不可能置人心于不顾,强行逆天改命。
尤其是数年后,当狄仁杰也建言:侄儿为了皇位,现在可以对你表现得很恭顺。但人家有自己爹妈。你见过历史上有谁把自己的姑妈供在太庙牌位之上,而不供奉自己父母的先例?等你死了,人家当了皇帝,他自然会冷落你,追赠自己爹妈。
武则天心理最后的那道防线被击破。
于是她便不再揪着李显、李旦不放。
并且她也不再奢求传位给武氏子弟。
她改变策略,只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弥补自己与儿子的关系,以及武氏子弟与儿子的关系。
可是,关系已经破裂,又该要怎么弥补呢?
武则天深思熟虑后,想了个办法,那就是让李氏和武氏联姻。促成“李武合流”局面。
698年,武则天先下旨,踢开李旦,召回被囚禁多年的李显,并封之为太子。
然后,她让李显的三个女儿,永泰郡主、安乐郡主、新都公主,分别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武承嗣当时已经死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武承业的儿子武延晖。(武承业是武承嗣的弟弟)
借此,修复她与李显的关系,以及促进李显与武氏的关系。
再然后,她让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武攸暨是武则天的堂侄)。又以此修复了女儿与武氏的关系。
至于李旦,虽然被剥夺继承权,武则天也没给他安排联姻。但他离开了中枢,离开了是非之地。这个结果,正是他想要的。所以李旦对自己母亲也没什么意见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让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攸宁等人聚在一起,让他们对天发誓——李武两家永欢和睦。有违誓言者,天打雷劈。
最后,她让人把众人的誓言刻在铁券上,藏在档案馆里。留备份,做记录。
事情到这里,在武则天的撮合下,李武两家的矛盾算是基本化解。
虽说之后,李武两家和解,和水土为泥,还搞一些新问题,以致形势出现变化。
比如同流合污后的李氏和武氏子弟,竟然图谋搬开武则天,拥护李显继位。这导致武则天震怒,杀了自己孙女永泰公主,侄孙武延基,曾孙李重润。(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当时李显和武氏,不再是敌对关系,而是盟友关系了)
但大势已定,武则天直到最后,也没有再换掉李显。
而李显最终也是在武氏子弟,自己妹妹太平公主,自己弟弟李旦的支持下,以及以张柬之为代表的朝臣拥护下,在武则天死前恢复了李唐江山。
705年,李显登基。起初,李显、武氏与众朝臣间的关系还不错。
但没过几天,双方便爆发了冲突。
什么冲突呢?
那就是朝臣希望李显能清算武氏,顺带着把武则天也清算了。但是李显不同意。
那李显为什么不同意呢?
原因显而易见——李显在朝内没有心腹。
他被武则天复立太子前,常年被流放,身边心腹只有妻子韦氏和自己子女。
他二次上位,看似依靠了朝臣的力量,看似朝臣拥护他。
但其实,他在朝臣眼中只是政治符号而已。
朝臣拥护的是李氏,不单单是李显。
这个皇位,李显可以坐,李旦也可以做。其他李氏成员都能坐。
当然,朝臣未必就真有胆量敢轰李显下台。
可是李显看来,朝臣靠不住。那帮人能逼老太太退位,他们自然就可以复制粘贴,也逼自己退位。
相比之下,失去了武则天庇护的武氏,对李显更忠诚。毕竟李显是武氏的新保护伞。没了李显,武氏啥也不是。
现在武氏和朝臣起了矛盾。朝臣要铲除武周余孽。
那李显当然就必须维护武氏和自己亲妈了。
不然,武氏彻底垮台,那他自己也要彻底沦为光杆司令,朝臣的傀儡了。
所以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李显就站在了武氏一边。在武则天下葬问题上做文章。
武则天以皇帝身份下葬,大家不能接受。李显不能强推。他也不坚持。
但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下葬,与李治合葬,合情又合理,谁都无法反对。
于是,李显也就力排众议,帮母亲达成了归陵的愿望。
事后,李显把火力对准朝中的大臣。并且搞倒了张柬埔之等人。
而武氏,继续受重用,风光无限。
不过,该来的还是会来。
李显去世后(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猜测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联手毒死了李显。另一说是李显死于脑溢血。被韦皇后害死,是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栽赃),他的皇后韦氏欲效仿婆婆武则天,也自己做皇帝。
而她的举动,让李氏族人很不满。
所以在李旦集团和太平公主的联手下,韦氏家族被干掉。由于李旦此前与武氏没有建立姻亲关系,所以顺带手,李氏也灭与李显关系密切的武氏。
之后,太平公主谋反,被李隆基干掉。
李隆基在清算自己姑妈时,又干掉了一部分武氏族人。
经此两劫后,武氏元气大伤。武则天当年最怕看到的景象,还是没能避免。
当然,杀人归杀人。这只是就事论事。武则天的地位,李隆基并没有否定。
毕竟,武则天是他的亲奶奶。
毕竟,李显承认武则天的帝位。而他的帝位继承自李旦,而李旦又继承自李显。
这重法统关系早早就已经定下了,李隆基也不能擅改。所以后续的李唐皇帝,对武则天都是非常敬重的。
北极星丶6
李显两度称帝,都绕不开武则天这个人,如果说第一次李显称帝来自于高宗李治的遗诏,武则天的影响小一点,那么李治二度称帝,则要感谢她的母后武则天,因为神龙政变前,武则天已经指定他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神龙政变只不过是加速了武则天归还大唐神器的步伐,最终的结果还是李显继承皇位,所以在李显心中,他最感激的人就是武则天,对于武则天的任何遗言他都会不遗余力的去执行。
李显的第一次登帝其实也有武则天的因素,因为当时的李显并不是高宗李治的长子,而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按长幼排位轮不上他当皇帝,但他是则天皇后的第三子,在立嫡长的传统继承制下,他的两位同胞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之后,于是高宗立他为太子,试想如果不是则天皇后的儿子,怎么会选他为太子呢?
不过登帝后的李显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由于当时的武后已经擅权,他想重用他的嫡妻韦后的族人,以此来跟他的母后相抗衡,不过那时的武则天已经掌握了大唐的整个国家权力,当她意识到儿子李显跟她不是一条心时,果断的废掉李显皇帝之位,改为庐陵王,流放湖北均州,此时的李显当上皇帝才55天,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迫下台,从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被软禁的王爷,落差之大,那份失落感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
李显在湖北均州整整软禁了十四年,尝尽了各种生活的艰辛和遭人白眼,在被软禁期间,他目睹了武则天称帝后,对李唐宗室大加迫害,有的甚至惨遭杀戮,因而李显整天心惊胆颤,生怕这位女皇帝对他下毒手,每次武则天派使臣来到他的住处,他都会惶惶不安,一度想自杀,根本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还能再当皇帝。
不过幸运之神还是垂青了这位落难的王爷,武则天称帝之后,一直对由谁来继承帝位忧心不已,在立自己的儿子还是侄子上犹豫不决,这个时候狄仁杰向她建言,世上哪有侄儿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庙的事情,只有儿子才会名正言顺在您百年后为您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武则天顿时感悟过来,决定立自己的儿子为未来的帝国继承人,不久,武则天将李显召回洛阳,公元698年九月,武则天正式下诏重立李显为太子,此时的李显应该是百感交集,都说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不久前还是一位如囚徒般的落魄王爷,今日又再度贵为皇储,前途一片光明,这一切都是拜她的母后所赐,自然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激。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身染重疾,一些忠于唐室的旧臣趁机发动了政变,武则天被迫禅位给李显,李显第二次称帝,对于这次重登大宝,李显自然是倍感珍惜,同时他也不忘感激他的母亲武则天,据旧唐书记载,李显即位后,仍然承认武周政权,称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此外李显每过十日就要带领百官去上阳宫朝拜武则天,嘘寒问暖,尽显母慈子孝之情,丝毫看不出来母子间有什么芥蒂。
神龙元年十一月,武则天已到了灯尽油枯之际,她交代遗言希望能与丈夫李治合葬乾陵,对于如何安葬武则天,大臣们意见不一,众说纷纭,而武则天昔日的政敌们尤其是李唐宗室对她是恨之入骨,更是反对将她葬入乾陵,而李显在经过一番考量后,血浓于水的亲情占据了上风,他决定力排众议,独断乾坤的将武则天归入乾陵,最终达成了武则天的遗愿,这也体现了儿子李显对母亲的最后一点感激之情。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wyziyou
公元705年,女皇武则天驾崩,享年82岁,她曾留下15字遗诏:“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按照唐朝皇家合葬制度,若皇后先死,帝后就合葬,但若皇帝先亡,就不能合葬。因为皇帝下葬后,会关闭陵墓,不能重新开启,否则就是打扰了皇帝安息。也就是说,武则天死后,按祖制是不能同李治合葬的,所以她留下的遗诏实际上是违背了祖制,自然引起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那么为什么李显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首先:因为这是武则天的遗照
古往今来,皇帝的遗诏是几乎没有人敢违背的,李显继位后,自然是要遵从先帝遗诏的,这样才符合礼制,他继位才名正言顺。更何况武则天在遗照中,让去了武周帝号,称自己为则天大圣皇后,也就是说她愿意做回李治的皇后,而不是皇帝。武则天始终是他的母亲。母子哪有隔夜的仇,做儿子的怎么能让让父母分开呢。武则天归陵天经地义。
其次:因为李显要巩固自己的皇位
李显的皇位是武则天禅让给他的,所以刚继位的他身边没有为他卖命的人。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还手握大权。要想得到武家势利的支持,他只能选择遵从遗照,只有这样皇位才能稳固。
更何况武则天根本不是李治的结发妻子,李显自然不是嫡子,如果武则天能以皇后的身份与李治合葬,那么他的地位就提高了,继承皇位就顺其自然了。
第三,彰显皇帝权威,
李显力排众议达成心愿,从侧面告诉大臣们他的话就是圣旨,不但彰显了他作为皇帝的权威,还顺带完成了李武两家永远修好的心愿。
所以说,武则天归陵这件事,其实于公于私,都是要办的。虽然她曾建立武周,但他最后又把大唐还给了李家。武则天不愧是一名奇女子,她为自己死后选择了一条明智的路,至今与丈夫安睡于乾陵,未曾受过打扰。
nehzuy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她的所作所为无疑将掀起来一场悍然大波。因此,无论在她生前还是死后,各种评论褒贬不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武则天在生命的尽头,遗命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李显也不顾众臣的反对,完成了武则天最后的愿望。
武则天作为武周的开国皇帝,为何不单独建一座陵墓,而选择与高宗合葬呢?李显为什么能摈弃对母亲的憎恨,不遗余力地去完成武则天最后的遗愿呢?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令人深思。
武则天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数次将两位亲生儿子李显、李旦废黜。甚至还杖杀了李显的儿子、女儿、女婿。
但是最终,在狄仁杰的劝说下,她还是将儿子李显立为太子。这说明在她内心自己的儿子还是比武家加舅侄更为亲近。
狄仁杰当时说道:“立武,未常闻帝供姑姑之灵位于太庙矣”。这句话一下子惊醒了武则天,因为古往今来确实如此,自己如果立武三思为太子,他登基后不可能将武则天放于祖宗之位,拜祭的也只会是他的父亲。
对于武家的侄子们,武则天虽然都给予了大权,但是对于是否立武家侄子为嗣,武则天一直都是十分的犹豫。
早年武家的兄弟们为了争夺家产,对还没得势的武则天恶语相加,甚至不惜使出下三滥的手段谋害武则天母子,一直是道挥之不去的梦魇。
倘若将皇位传给武三思,那么武则天的子孙们绝对没有一个好下场。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武则天最终还是选择立李显为太子,就算不爆发“神龙政变”,大概率的还是李显继位。
在张柬之等人策动“神龙政变”后,武则天没有选择抗争,顺势将皇位禅让给李显。她退居后宫,儿孙环绕,俨然一位颐养天年的老奶奶。
在生命的最后尽头,武则天遗命与高宗合葬,去掉自己的帝号,改称“大圣皇后”,表示自己仍是李唐皇室的皇后、媳妇。
这一举措,也能够助力李显迅速地掌控朝局,稳定天下人心。因为,这样等同于向天下宣布:李显继承的是李唐的皇位,不是武周的皇位,而武周政权只是李唐王朝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武则天高超的政治智慧,如果武家不继续花样作死,李显继位后,武家还是能够安心的享受皇亲国戚的荣华富贵。
可惜,才思敏捷的武三思已经被权力蒙蔽了双眼,没有看透姑母的良苦用心,不知收敛地与韦皇后勾结,意图架空李显,延续武周政权,最终落得个人死家灭的唏嘘下场。
诸多育儿专家说过,一个家庭中,母亲过于强势,子女们大多会很懦弱胆小。
李显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高宗李治在世的时候,李显的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初封周王,再改封英王。后来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又被立为太子,甚至他还在襁褓中的儿子李重润刚满月就被立为皇太孙。
这所有的美好生活在高宗李治逝世后就戛然而止。
李显继位后,表面上是皇帝,实际上朝政大权全部在母亲武则天掌握中。李显试图扶持韦氏来与母亲抗衡,刚有动作就被武则天发觉,随后在武则天的震怒中,继位才55天的李显就被赶下龙椅,被贬为庐陵王。
四弟李旦则成了母亲武则天掌控下的傀儡皇帝。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则彻底让李显对母亲的恐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
李显刚被赶到房州不久,武则天就派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到巴州逼死了被废的章怀太子李贤!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武则天狠起来,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敢杀!
李显在高压的恐怖氛围中,战战兢兢的在房州待了14年,每当有使者前来,他都以为是母亲派来杀害自己的,几欲自我了断,幸亏韦皇后从旁劝导,才活了下来。
直到公元698年,李显才在狄仁杰的帮助下回到洛阳,随后再次被立为太子。
回到洛阳后,为了与母亲缓和紧张的关系,李显主动走近武家,将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
往往事与愿违,不久之后,李显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当年被李治封为皇太孙)、女儿永泰公主李仙蕙、女婿驸马都尉武延基因事触怒武则天,被下令杖杀。
任凭如何苦苦哀求,武则天无动于衷,李显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子女受刑而死。
在这一点上,李显不如李旦,面对母亲的威权,李显丝毫不敢反抗,哪怕子女被杀,甚至哪怕自己被杀,他都不敢反抗。
“神龙政变”,李旦积极响应率兵冲杀,李显却是浑浑噩噩,毫无作为,被簇拥着再次登上了皇位。
武则天给李显造成的心理伤害实在是太大了,他对武则天充满了恐惧,哪怕武则天已经逝世了,他也不敢丝毫反抗,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因此,对于武则天的遗命,李显只会不加余力地去执行,最终不顾众臣的反对,将武则天葬与乾陵,与高宗合墓,并立下了一块无字碑。
也就是因为如此,李显在重登帝位后,依然建立不起信心,全然不顾母亲武则天的故事,将朝政大权让与韦皇后,任凭其裁定。
韦皇后在饱受多年压迫之后,终于扬眉吐气,面对滔滔权柄,产生了效法武则天临朝称制的念头,于是勾结武三思,祸乱朝野。
李显对此,视而不见!
不死不休的争斗——李唐宗室与武、韦外戚武则天称帝后,虽然不遗余力地打压李唐宗室,但是李唐宗室的反抗力量就好似“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
徐敬业、琅琊李冲、越王李贞等人先后起兵反抗。虽然他们都失败了,但是他们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反抗力量一直在暗潮涌动。
武则天逝世后,李显再度继位,权利看似交接了,却丝毫不影响武家的地位。更何况韦皇后一族在“神龙政变”中已经开始崛起。
韦皇后表现出对权力极大的贪念促使武、韦两家外戚一步步靠近,最终结合为利益共同体,一同对抗李唐宗室的权力诉求。
因此,关于武则天逝世后该如何定位,成了这场权力争夺战中的白热点。
对于武家而言,武则天的地位保住了,他们的利益才有合法性,这是武家的底线。因此,即使不能承认武则天的皇帝地位,至少也得承认她的皇后身份。
武则天若是被定位为篡国者,那么武家阖家上下就都是大逆不道的叛贼,诛灭三族都不为过。
为于韦家来说,武则天的身份保住了,那么韦皇后才能有效法的对象及称制朝野的正当性,不然韦皇后对权力的渴望将会演变成一场噩梦。
对李唐宗室来说,武则天最好能够打倒,最好被定性为篡国者,这样宗室们才可以名正言顺地接收外戚掌控的权力。
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培育,外戚的势力已经非同小可,此时硬碰只会两败俱伤。所以,退而求其次,承认武则天是李唐的皇后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在各方的角斗之下,大家都妥协一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对武则天最好的定位既不是武周政权的皇帝,也不是篡夺天下的窃贼,而是大唐王朝的皇后。
既然大家都承认武则天是李唐皇室的皇后,那么她逝世后当然是应该与高宗合墓,葬于乾陵。
综合上述原因,大家不难看出,武则天死后归葬乾陵,不仅有她个人的意愿,也有李显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这是大唐各利益方都能暂时接受的最好办法。
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在评论栏留言,谢谢!
本文谢绝转载
筱筱飞扬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唯一一位最高国家领导人。她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入宫为才人,获封“武媚”,李世民去世以后,被安排出家。后来没几年之后,就被唐高宗选为昭仪,后来在永徽六年655年原配王皇后被废,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在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开始参与朝政,加上唐高宗身体掏空了,患有眼疾,也经常头疼,很多政务被武则天代替。
武则天的大儿子李弘(655-684),在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太子,但是没过几年就病死了。后来,就立她的二儿子李贤为章怀太子,这个儿子非常有才华,为人正直,看不惯他妈飞扬跋扈的样子,也经常抨击他妈,后来武则天随便找了个借口,把李贤废了,之后派人把他弄死在流放地。
李显(656-710)是武则天三儿子,在高宗死后(683年),被扶上皇帝宝座,实际上武则天临朝称制,做了个傀儡。在做了55天皇帝后于次年684年被废,当了庐陵王,但是武则天没有再杀他,不过武则天在701年杀了他的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他的老婆就是韦皇后。
李显被废之后四儿子李旦(662-716)登基,也是个傀儡。终于在公元690年,武则天撕下遮羞布自己称帝(690-705在位),李旦成为皇嗣。在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人发动了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重新拥立中宗李显,武则天被称为“则天大圣皇帝”。不久后武则天病死,按照遗诏,依然按照李唐儿媳妇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并立下无字碑,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
之后就是中宗李显在景龙四年(710年)被企图效仿武则天的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立次子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但是很快就被相王李旦,也就是睿宗的三儿子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李旦又二次上位。
武则天能够归葬乾陵,主要是李显性格温厚,念及母子情深,还有就是武则天在神龙政变后,取消大周国号,将皇位还给了李唐,并没有传给武家人。并且武则天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做出的贡献非常大,对社会进步有非常大的作用,常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于已经去世的老母亲来说,李显也做到仁至义尽。这样处理也有助于巩固他的皇权。
Nana芳香之旅
这第一条当然就是中国古代所有人都认为百善孝为先。作为武则天的儿子,当然是要给他母亲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当然不是说把皇帝的名号分给她这一点,他底下的大臣和他的宗族子弟绝对不会认同。这个时候武则天的身份就变得特别尴尬了。
首先第一条,武则天当政期间是政启开元,承接盛世。虽然说一个女流之辈当了皇帝位置,引起了很大程度上的朝廷的动乱,但是武则天对于朝廷政治的处理还是做的是可以的,至少来说,底下的大臣没有因为她处理事情而去说三道四。可以说武则天当这个皇帝还是当的比较合格的啊!不算上她晚年他犯的那几个昏招儿。朝廷上的大臣肯定是不希望这一代女皇直接被暴尸荒野,或者是给她一个小的名分,这样的话对于以后。想要继承爵位上位的那些年轻人还有替朝廷服务的那些人而言,这是一种很大意义上的寒心。于情于理都需要给武则天一个隆重的葬礼,但是把她葬在哪里,是给她另立门户吗?绝对不可能,另立门户,等于承认了她的皇帝位置。那么只有一个选择,让她该到哪儿去。或者说让她回到她老公身边吧。而且把它放在了唐高宗李治的身边的话,也使得他们夫妻俩团聚,这也点,后来也会成为一番美谈,不是吗?
况且武则天,无论怎么算她都是李唐家族的人。虽然她篡夺了李氏子弟的皇位。当上了皇帝,但是她并没有把皇位让给武姓的子孙。这一点李唐家族的人还是十分感谢武则天的。李唐江山的那些大臣们也是十分感谢武则天的。正是因为武则天没有这样做导致了他们还是把武则天当作自己人。
有人说这是为什么,很想单。当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的时候,并没有把武则天直接给幽禁了起来,而是选择让武则天在退位诏书上签了字才让武则天进了深宫大院,把她给幽禁了起来,有人说这不是为了求得名正言顺,在我看来,绝对不是这样,武则天的晚年生活十分淫乱奢靡。可以说连大臣都已经看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对于这样一个皇帝如果之前干的不好,或者说大成门,对这个皇帝心生怨念的话。看见这种人直接就把她给宰了,哪还用得着跟她废话。但是张柬之还是恭恭敬敬的,让武则天在退位诏书上面签了字。由此可见,大家对于武则天说的话还是感到十分有分量的。
还有就是李显,立了一个皇后,韦后,这个女人的野心不比武则天小,她一心想要成就武则天那样的霸业,这个时候选择力排众议,安葬武则天也是对自己媳妇的一种打压,尘归尘土归土,你最终还是要失败的自己掂量,到底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