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文学: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
中国小说的主要形式
昕
首先是神话传说。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先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前者对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细节描写;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比,减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后者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 “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不为无见。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这两类缺少严格的区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咋跟我们老师给的题一样呢???
一叶知秋
古代诗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至迟在孔子出生以前就已基本编定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收入诗歌305篇,内容非常丰富,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具体地说,《诗经》描写了下列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族的历史;二是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三是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反映了人民抵抗侵略的决心;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都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另一部著名的诗歌总集是《楚辞》。主要作者是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整个生命熔铸成的伟大诗篇,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著的人生追求融会成激越的精神力量,奇特的想像和瑰丽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屈原的作品闪耀着伟大人格的光辉和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楚辞》的其他作者宋玉、贾谊等人的作品都继承了屈原的传统。
楚辞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2000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尊为学习的典范。
先秦散文与汉赋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史官的建制,史官的记录成为史书,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散文。先秦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左传》是“春秋三传”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种,相传为鲁国左丘明传孔子《春秋》而作。叙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诸侯角逐、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进程。
从春秋末年开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动,“士”的阶层兴起、壮大,成为最活跃的社会力量。他们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展开论辩,形成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产生了以论说为主的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此时的散文主要是语录体,代表作是《论语》。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散文已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代表作是《孟子》、《庄子》。第三个时期是战国后期,散文发展成专题论著,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明白,说理深入浅出,有些篇章描写人物对话、举止,相当生动,体现出人物个性。《孟子》和《庄子》的内容大多是论辩之辞,是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
《孟子》是孟珂及其门人所作,其中心内容是宣扬儒家的“仁政”说,抨击暴政,主张“民贵君轻”。他善于运用先纵后擒、引人人毅等论辩技巧来折服论敌,也善于用巧妙确切的比喻、寓言来说理,所以既理直气壮又循循善诱,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是庄周及其后学所作。《庄子》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礼乐制度,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回到清静无为的原始社会去。《庄子》散文具有变幻诡奇、汪洋恣肆的风格特征,在论说时大量运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庄子·天下),即寓言和幻想,具有浓郁的诗意和抒情色彩。尤其是内篇中《逍遥游》等篇,想像奇特,笔力酣畅,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恢宏瑰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荀子》和《韩非子》都是比较严谨的学术论文集,它们中心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荀子》中比喻和辞藻丰富多彩,《韩非子》中的寓言生动精警,具有较强的文学意味。
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描写,不歌而诵。赋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它产生于战国后期,接受了纵横家游说之辞及楚辞的巨大影响,到汉代达到鼎盛阶段。
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汉初贾谊鹏鸟赋、吊屈原赋,东汉张衡归田赋,汉末赵壹刺世疾邪赋等。另一类则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
西汉中叶,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于是以歌功颂德为目的的大赋应运而生。汉代大赋的代表首推司马相如,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大赋的另一位重要作家是西汉末年的扬雄,其代表作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扬雄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成为后人心目中大赋的典范作家。
汉赋(主要指大赋)产生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强大的统一帝国——一汉,汉赋的恢宏气度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肯定,也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热爱,事实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进行整体把握的思维特征。
唐诗宋词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诗国中最为辉煌的高峰。
自从汉代以来,五、七言诗经过了长期的发展阶段,随着强盛繁荣的唐代的到来,中国诗歌也进人了巅峰时期,产生了古代文学中最为光辉的唐诗。
唐诗篇什繁富,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55000多首,堪称古代诗歌的宝库,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唐诗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盛唐期间唐诗出现了全面繁荣的高潮。由于国家繁荣,社会安定,诗人们可以由多种途径实现人生的追求。诗人们描绘了塞外大漠的奇异风光,塑造了边关健儿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保卫祖国、建立功勋的人生理想。相对而言,边塞诗更鲜明地体现了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诗歌中的体现就是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李白。李白热情地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追求解放,追求自由,虽然受到现实的限制却一心要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中华民族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的典型体现。
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杜诗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那个时代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画卷,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和批判,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杜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核心精神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在艺术风格上,李白诗飘逸奔放,杜甫诗沉郁顿挫,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丰富的内涵,从而对后代诗歌的审美趋向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个以白居易为首,主要继承了杜甫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强化了诗歌的讽谏美刺功能;在艺术上则以语言通俗流畅、风格平易近人为特征。
另一个流派以韩愈为首,主要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勇于创造的精神,特别致力于在杜诗中稍露端倪、尚未开拓的艺术境界。就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和诗人艺术个性的独特性而言,中唐诗坛有如百花齐放,比之盛唐诗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诗确实是一座光华推魂的艺术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瑰丽光辉的闪光点。中华民族为人类文化贡献了如此美丽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骄傲。
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产生于初盛唐,到晚唐五代时已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出现了温庭筠、韦庄、李煜、冯延巳等著名词人,但尚未能与五、七言诗相抗衡。
真正成为一代文学之圣,并在古代诗歌史上堪与唐诗交相辉映的是宋代的词。
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后人往往把宋词划分为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两大流派,但事实上这两种词风在宋代并不是始终平分秋色的。
从晚唐以来,词在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传统,因而被称为“艳科”。伴随着这种题材走向和轻柔靡曼的音乐,其风格倾向也自然而然地以婉约为主。北宋的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当然词人们在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仍是争奇斗艳、各呈异彩的。李清照与南宋词人姜夔、吴文英也分别以清新、清空和深密的艺术风格丰富了婉约词的词风。
到北宋中叶,苏轼首先对革新词风作了巨大贡献。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题材领域,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并且使词的语言风格出现了豪放、高妙、飘逸的新因素。靖康事变发生后,侵略者的金戈铁马使婉约词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也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影响,他们继承、发扬了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丰富了豪放风格。从那时起,豪放词与婉约词双峰并峙,平分秋色,这种局面不但持续到宋亡,而且也成为元、明、清历代词坛的基本格局。
元曲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但元杂剧也可单独称为“元曲”,它是元代文学中的精华,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
元杂剧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第一种成熟形态。元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主要题材有以下五类:一,爱情剧。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等。二,公案剧。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鲁斋郎及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等。三,水浒剧。,代表作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四,世情剧。代表作有关汉卿的《救风尘》、郑廷玉的《看钱奴》、秦简夫的东堂老等。五,历史剧。代表作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关汉卿的《单刀会》、马致远的《汉宫秋》等。元杂剧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塑造了形象鲜明、面目各异的舞台形象。它善于组织矛盾冲突,场面紧凑,高潮迭起。元杂剧的语言大多质朴自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散文,而元杂剧则以叙事为主,这就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更直接地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元杂剧的成功宣告了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元杂剧的作者多为社会地位低下的文人、演员等,观众更是遍及各个社会阶层,它的兴盛意味着文学在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都进一步走向民间。
明清小说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时代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小说中的双璧。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为那个群雄逐鹿的动荡时代提供了全景式的历史图卷,创造了数以百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成为一部形象化的政治、军事教科书,包涵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蕴。
《水浒传》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严厉地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凶恶,热情歌颂了起义的英雄,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水浒传》所描写的造反是以“忠义”为行动准则的有限度的反抗。所以在《水浒传》中,歌颂反抗与宣扬忠义是并行不停的,这正是传统文化精神两面性的体现。
《西游记》是明代出现的神话小说,它一方面肯定孙悟空大闹天宫,体现了蔑视统治者的权威,反对不合理社会秩序的叛逆精神;另一方面又肯定孙悟空等人护法取经,体现了维护既定秩序的观念,这一点与《水浒传》一样,反映了传统文化精神的两面性。
《金瓶梅》是出现于明代后期的世情小说,是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全书旨在暴露世态人情,其主要人物中没有一个是值得肯定的形象。《金瓶梅》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在中国小说史上别开生面。但是《金瓶梅》虽然暴露了西门庆等人疯狂地追逐财富和情欲的罪恶,却缺乏严肃的批判精神,书中有许多露骨的淫秽描写,格调低下。《金瓶梅》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道德规范彻底崩溃时人们的迷茫,是文化转型前夕的失序社会的艺术体现。
清代吴敬样的《儒林外史》以批判科举考试制度,讽刺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林人物的丑态陋行为主要内容,深刻地揭露了官场腐败、社会黑暗以及封建道德的虚伪和残酷。《儒林外史》以严肃、公正的态度,高度概括的手法,生动冷隽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隐藏在人物言行和社会现象后面的丑恶本质,它的讽刺艺术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古代文学的光辉总结,堪称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对封建的国家政治制度、家庭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以及依附于这些制度的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一对封建官僚家庭的叛逆者的形象。《红楼梦》一方面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发扬了崇尚理性、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并以审美观点使家庭日常生活升华进人诗的意境;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吴敬梓和曹雪芹都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以艺术家特有的敏锐目光洞察了封建制度的弊病,揭露了它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但他们是怀着悲凉和惋惜的心情看待这个历史趋势的,《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就是他们为封建制度及其文化传统唱的一曲挽歌。两部小说的成功主要在于对封建制度及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对于新的社会力量、新的文化类型则仅仅提出了朦胧的希望。然而,这种来自传统文化内部的反省意识正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的最初步履,是宣告中国文化即将转型的一线曙光。
血战八方
一、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由“古代歌谣”、“古代神话传说”、“《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组成。其中诗歌和散文部分成就尤其大。
洪荒远古唱弹歌,小雅国风幽怨多。
更有离骚无限恨,至今一读泪滂沱。
二、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主要成就表现在“辞赋”、“散文”、“诗歌”。“乐府民歌”是汉代最具光彩的作品;“汉赋”是两汉的代表性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贡献最大的,当推司马迁的《史记》
咏史无文创五言,古诗十九倍新鲜。
三曹七子存风骨,乐府民歌分外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这一时期的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田园山水文学、永明文学、北朝文学以及独立于文人文学之外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异彩分层,各具特色。这一时期确立了声律的理论规范,形成了典故的运用传统,丰富了文学修辞技巧;这一时期是五言的繁荣期,七言的产生期,抒情赋的高峰期,骈文的成熟期,小说与格律诗的草创期,也是理论散文进入更加思辨化的时期。
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
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
四、隋唐五代文学
唐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唐代文学的象征和骄傲。这一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众多著名诗人。
李杜双星耀九天,群星璀璨盛空前。
至今南北东西客,犹唱唐诗三百篇。
五、宋代文学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精华。这期间出现了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著名诗人、词人。
婉约新词晏柳倡,清真漱玉竞芬芳。
苏辛豪气今犹在,铁马秋风更激昂。
六、元代文学
元代文化学术领域的空气比较自由活跃,元代的戏曲得到大力发展。但,传统诗词散文创作却相当沉寂,相对戏剧而言成就甚微,代表作家及风格可以用四绝概括:
徒把金戈挽落晖,虞杨范揭占诗魁。
廉夫特异萨都刺,指点江山振式微。
七、明代文学
由于社会原因,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一种极不平衡的现象。诗文逐渐走向衰落,戏剧的发展比较曲折,长篇小说创作出现繁荣的局面。《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长篇小说,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典型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为明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一种崭新的风貌。
八、清代文学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朝代。清代文学领域中最繁荣的是小说。无论是文言短篇小说还是白话章回体小说,都达到了小说史上的新高峰。,出现享誉全球的小说名著《红楼梦》。其次是戏剧文学,出现南洪(洪升)北孔(孔尚任)等大戏剧家。再次是诗文作品呈现出数量多、流派多的两多现象。
这基本上是最简单的古代文学概论了,你参考一下
fguuuh
古代文学的鉴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鉴赏对象有诗词、散文、小说。。。。多种,它们的鉴赏方法都是不同的,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楚的。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感悟。你要是想来个快餐化得照葫芦画瓢,那你就错了,只会贻笑大方,不仅帮不了你反而会害了你。不过可以给你一些提示一般是从内容、艺术和思想三个大的方面展开并深入,至于怎么深入要视文本具体特点而定了。
Leonhart
古典名著几乎都是这种形式的,章回体的形成和古代的说书艺术应该有些联系的,白话小说作为一种比较民间化的文学,在流传中是靠说书的,一章一回比较好叙述!
Crystal_欧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畔。
代表作品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 、《芦花荡》、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其作品报纸的故事收入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芦花荡》被收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书
赵树理锤炼语言的宗旨是“让一般识字的人一看就懂,不识字的人一听就懂。”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1906——1930年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村中长大,使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青年时代外出求学和流浪,曾就学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
1930——1936年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写出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1937年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文革期间
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1970年9月23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李季(1922——1980年),男,1922年8月16日出生,河南唐河县祁仪镇人。原名李振鹏,笔名里计、于一帆等。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
长诗《王贵与李香香》。1933年出版《我的生平》,自述其半生经历及对社会诸多问题看法。他从事译著40余年,出版600余万字。早年译有社会主义史,此书对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有很大影响。还译有通俗资本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家出版总署特约翻译,译有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现代资本主义》等。著有《马克思传》、卡尔•马克思诗传、燕妮•马克思诗传等,详尽介绍马克思生平与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为一体,颇具特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太阳照在桑干河是丁玲代表作品之一,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此外,同名女演员丁玲,演出的话剧有《狼孩》羊城故事火红木绵花闯入天才星球。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代表作《雨巷》又被称为“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着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短篇小说集有《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中长篇有《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作。“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曹禺的女儿万方是当代著名剧作家。
钱钟书:学者、作家。《围城》是现代小说史上少见的学者小说、讽刺小说。另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
张爱玲:著名女作家。小说的基调是人类情感的残缺和人生的孤独苍凉。散文集《流言》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长篇小说《十八春》(《半生缘》)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
立小夏
念安
20年代:
1917年初的文学革命,是户国文学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主要影响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
首先是白话文兴起。
接着是各种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认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是现实主义一派。一人生和社会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现实的额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了自然主义。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由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成立,开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注重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注重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抨击。其主要作品都侧重自我的表现,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不满。
(3)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内部主要形成的是一个诗人群。倡导新格律诗。
其余的还有鲁迅的语丝社,主要是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后来形成“语丝体”对后来的额散文影响很大。
小说:
鲁迅:白话小说,不多言,大家呵呵
这就反映了20年代的小说:
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斯人独憔悴》,开创“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后来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以叶圣陶为代表,形成了“人生派写实小说”;
鲁迅开创“现代乡土小说”
郁达夫等:现代抒情小说
20年代的诗歌:白话诗,郭沫若抒情诗,新月派,象征派(穆木天),无产阶级诗歌(邓中夏)
20年代散文:“随感录”作家群(鲁迅等),“言志派”美文(周作人),还有以上四个文学社的散文
20年代戏剧:五四新戏剧观,“爱美”剧(即业余戏剧,代表田汉)
30年代:
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为核心,代表:张天翼,萧红,丁玲,矛盾),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代表:废名,沈从文),海派小说(最接近读书市场,代表:张资平恋爱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此外,巴金,老舍,“大河小说”不属于上面任何派别
诗歌:
中国诗歌会:中共,无产阶级。主倡大众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后期新月派诗歌,向自由诗发展
散文:幽默的小品散文,“鲁迅风”杂文,京派散文
此外,报告文学兴起,由左联倡导
戏剧: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
40年代:纪实小说、讽刺小说;“七月派”小说和东北作家群的回忆小说;张爱玲等通俗小说;赵树理和孙犁的“解放区小说”;
诗歌:七月诗派(抗日),九叶诗派,歌谣体新诗
散文:报告文学勃兴,杂文继承鲁迅
戏剧:广场戏剧,国统区、沦陷区和上海孤岛“剧场戏剧”。
50~70年代: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三次批判运动(强化阶级意识),毛泽东双百方针,主要是现实主义。
“十七年”:
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农村现实题材,
诗歌:颂歌时代(郭沫若等),“干预生活”,高扬政治热情
散文:意识形态化,双百中审美个性意识复苏
戏剧:功利主义倾向,双百突破带有生活气息,阶级斗争戏繁荣。
1978年以来:现实主义回归与深化:伤痕文学、改革文学;
现代主义;
文学商业化、边缘化;
诗歌:归来诗人;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运动,个人化写作
小说:寻根小说(知情小说等);
现代主义与“先锋”小说(西方色彩);
“新写实”热潮
散文:悲悼散文、报告文学、散文热。
由上综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1】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从晚清的启蒙思潮到五四启蒙思潮;特征:人的觉醒、国民性问题、批判倾向(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关注低层)
【2】白话文学思潮:
批判文言——对汉字的批判、对文言的文化学批判;特征:现代化、民族化
【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题:人性、社会、革命;
理论有:以人为本、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
分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现实主义;
【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诗学体系:强调主观性的艺术本质观、独创性的艺术生成观、自律性的艺术功能观;
主题形态:人性复归、个性主题
传统渊源: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
【5】左翼文学思潮:
基于革命形势,是革命乌托邦的想象方式,理论贡献有:新写实主义、唯物主义文艺观及方法理论、典型理论的引进和阐释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五四文学与新浪漫主义
唯美主义(田汉、闻一多)
早期象征诗,现代派诗歌,九叶诗派
【7】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文学、人性阶级、民族生存
【8】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文学思潮:
五四的平民化倾向,左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倾向
比非图
中国古代小说中,表现山妖水怪、花精狐魅、神魔斗法的作品,可以说是代不绝篇。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奇特的艺术幻想力,都可以追踪到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在其中找到它们最古老的初始形态。如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对“截教”与“阐教”的斗法场面的想像,就类似于古代神话中黄帝与蚩尤之战的描述。清代小说《镜花缘》,对海外奇方异国的想像,也可在古代神话《山海经》描述的远国异民中,找到相似的朦胧影像。
《左传》、《史记》和《三国志》等史传文学,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和极高的文学性,它们或为古代小说积累了叙事的艺术经验,或为其提供人物或故事的创作题材,很自然地成为古代小说可资仿效的榜样。从作品题名来看,古代小说常以“传”、“记”、“纪”、“志”、“录”题名,这些本是史书文体。在结构形态上,古代小说常以史传文学中的列传为蓝本,并由此演化出合传体式。著名的古代短篇小说,如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及“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多用为主人公立传的写法,先交代主人公是何时何方人氏,然后依时序叙述其经历和结局。古代长篇小说“虽一部,前后必有数篇,一篇之中,凡有数事,然但有一人,必为一人立传,若有十人,必为十人立传”(金圣叹《水浒传》第三十三回评语),然后将众多人物列传按照不同的方式,组成合传式的整体结构。
中国古代小说对历史题材高度重视。如《西京杂记》、《神仙传》等,内容多取自历史故事和传闻;唐代传奇长恨歌传和俗讲变文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等,也是以历史人物和传说为题材。宋代说话,则专有“讲史”一家。明代以后,长篇章回体小说兴起,不管是历史演义如《东周列国志》,还是英雄传奇如《说岳全传》,甚至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等,无不从历史故事和传说中演化而来。白话小说多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的核心。这一特点,主要是受宋元“说话”的影响。宋元说话的听众,大多是来书场听故事取乐的下层民众。因此,为让故事讲得有头有尾,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说话艺人按故事发生的自然过程,连贯讲述。这种以故事为叙事中心,按自然时序顺叙的方式,被小说继承过来,成为一以贯之的创作传统。如《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写起,到晋受魏禅、司马氏统一中国结束;《水浒传》从洪太尉误走妖魔讲起,到梁山义军最后失败、宋江等人魂聚蓼儿洼告终;《西游记》以石猴出世作为开头,以西天取经归来,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为结局。不仅是这些长篇名著,还有大量的短篇白话小说,也都是采用按时序讲故事的结构和叙事方式。
古代诗歌以历史悠久、成就辉煌而居文学盟主地位。古代小说十分自然地受到了古代诗歌(包括赋、词和小曲等)的重大影响。运用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描述表达方法,是古代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段。在章回小说中,每一回正文的开头,常用“回前诗(或词)”作为引子,而每一回正文的结尾,也常用“回后诗(或词)”作结。有研究者统计,《游仙窟》中有诗77首,《水浒传》中有诗556首、词54首;《三国演义》中有诗157首、词2首;《红楼梦》中有诗124首、曲35首、词8首。小说中融入的诗词,或坦露小说人物的性情,或抒发人物志向,或渲染气氛,或描写场景,或揭示作品的内涵,成为小说意境和形象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小说中引入诗词,使得二者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特色。
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主体,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由儒、释(佛教)、道三教共同构成的共同体。儒、释、道三教思想不仅是形成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元素,而且也是塑造民族性格和心理的重要基因。因此,包括古代小说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各门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对古代小说影响最深,集中于正统伦理道德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教化至上的文学功用观念两大方面。古代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多具有忠、孝、仁、义、礼、信、智、勇、贞、节等等为儒家思想所褒扬的伦理道德,而反面人物形象则具有奸诈、残忍、忤逆、淫佚、背信弃义、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等等为儒家思想所贬斥的悖伦理无道德的低劣品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言小说故事中,卖身葬父的董永、投水寻父尸的叔先雄、埋儿养亲的郭巨等等,是孝子的形象;与朋友千里约会不爽时日的范式、为替弱者复仇而甘愿与楚王同归于尽的楚客等等,是信士义士的形象;刎颈誓不从盗的乐羊子妻、为宋康王所掠而与丈夫同死的韩凭之妻等等,是节妇贞妇的形象。唐宋传奇小说中,为报杀父杀夫之仇而女扮男装智杀强盗的谢小娥,被丈夫抛弃而持志弥坚的从良官谭意哥,弃恶从善、大义凛然的倡女李娃等等女性人物形象,无不持有重义、行孝、守贞的品性。“三言”一百二十篇作品的人物多是“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在长篇小说中,《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忠义”为整个作品的思想内核。《三国演义》中的正面人物,如效忠汉室、宽厚待下的刘备可说是“忠”与“仁”的化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则是“智”的典范,而关羽的“义”,张飞的“勇”等等,都是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而反面人物的曹操、高俅、蔡京等,或是性格奸诈残暴的乱世奸雄,或是欺君罔民的奸臣。《水浒传》的起义军领袖宋江,就是兼忠臣、义士、孝子于一身;桀骜不驯的英雄好汉李逵,也时时事事以“忠义”作为自己行事为人的行为标准。
佛教和道教具有十分丰富的宗教想象,它们构建的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的天神、菩萨系统和神仙谱系,及种种奇诡怪异的宗教意象、宗教故事和人物,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思路、题材和形象的重要艺术资源库之一。一些带有极强虚幻色彩的宗教故事和人物,甚至直接进入了小说作品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记录了不少虚幻的宗教故事和人物,《搜神记》、《幽明录》中都有大量的神仙术士及其法术变幻之事。唐传奇的人物形象中,有凌空而飞、剪纸为驴、“开脑后”藏匕首,化昆虫入人腹的聂隐娘,有变成美娘子与俊俏书生纠缠的白蛇精。《西游记》的石猴变成“齐天大圣”的孙悟空,天蓬元帅投错胎而出生的猪八戒,《封神演义》的三头六臂、荷叶莲花身的哪吒,《三国演义》的呼风唤雨的“活神仙”诸葛亮,《水浒传》的洪太尉误走妖魔、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等等。凡此种种,莫不与宗教想象所构建的菩萨、神仙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古代小说中某些形象的构成具有玄秘性和哲理性。《红楼梦》用“无材补天”、“木石前盟”与“太虚幻境”等三个神话,构成一个统御小说整体内涵的神秘的象征系统。来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通灵宝玉,是现实世界中贾府公子贾宝玉身不可离的命根子;西方灵河岸上的“木石前盟”,是现实世界中宝黛爱情的因缘;而大观园女儿国中众姐妹的人生命运,却早已在“太虚幻境”记录入册。《西游记补》打破时、空的自然程序,让孙悟空通过“青青世界”、“古人世界”及“未来世界”,“走入情内”,鉴识富贵帝王、廷对秀才、风流儿女、英雄名士等种种世相,最终揭示的是“总见世界情缘,多是浮云梦幻”这样的源自佛教的哲理。
雨丝cc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经》,与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楚辞》,分别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相映成趣,熠熠生辉。以此为发端,中国文学走过了几千年漫漫征程,铺就了一幅幅雄浑而又婉丽、壮阔而又绵长的历史画卷,傲立于世界文学长廊,令整个中华民族为之自豪,为之振奋,也令世界长久侧目。
《诗经》,又称诗三百,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风》主要是民歌,包括十五国风,抒写爱情、反映百姓生活,揭露奴隶主贵族的罪恶,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部分,《雅》主要是奴隶主贵族阶层的消遣,颂主要描写祭祀;《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主要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渔父和《天问》。
先秦文学除《诗经》、《楚辞》独领风骚外,在散文领域成就也十分突出,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诸子散文包括《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抛开思想地位来说,以《庄子》的文学性最强;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传说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编年体方式勾画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冲突,归结于“春秋五霸”,《左传》善于描写战争,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如曹刿论战;《战国策》多叙游侠,描绘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纵横捭阖的场面,栩栩如生的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归结于“战国七雄”,比较有名的如唐雎不辱使命等。
秦汉时期的文学,比较繁荣。李斯的谏逐客书层层析理,雄辩有力,是秦时的名篇;而两汉时期更是佳作迭出,政论文、汉赋和乐府诗各具风采,西汉初期的贾谊(前200-前168)、晁错,长于撰写政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贾谊还擅长写汉赋,汉赋的代表作家还有稍后的司马相如和东汉时期的张衡,比较有名的代表作有两都赋、二京赋等;乐府本是汉廷专设的音乐机构,而实际上的乐府诗多为民间创作,比较有名的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和十五从军征;汉朝时期的文学,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就,便是建安文学和《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指的是“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王粲等),以曹操(155-220)、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高,而《古诗十九首》则可以说是古代近体诗的雏形。
六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上向来比较暗淡,都说这个时期的文学,多为士大夫阶层酒足饭饱之后的消遣之作,堆砌辞藻、沉腐雕琢,内容空洞,缺乏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足,该时期大量盛行的骈体文也长期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所诟病;不过在这个时期还是涌现了一些大家,最为突出的就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365—427)了,他的作品清新自然,天人合一,如归去来辞、居园田居、饮酒等,开创了我国古代田园山水诗之先河。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乃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这一时期的文学异彩纷呈,名家辈出、灿若群星,文学形式大类分为三块——诗歌、散文和传奇。
先说诗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是最初的一批代表;紧接着便是盛唐了,顾名思义,盛唐意味着这是唐朝最为强盛的时期,而这种强盛,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全方面的意义。这个时期出现了两大著名的诗派,即“山水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方面,以王维、孟浩然为杰出代表,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晚年的诗作还带有禅味,如鹿柴、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诗除了描绘山水外,很多诗作具有浓郁的农家韵味,如过故人庄,世人将他们合称“王孟”;“边塞”方面,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多描写战争和边塞风光,诗里充盈着盛唐气势,代表作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王昌龄甚至被称为“七绝圣手”。这一时期,最为令人骄傲的是,诞生了两位光耀古今的伟大诗人,这便是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鼎盛时代,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诗豪迈、飘逸、想象奇特,他把汉语言的魅力发挥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其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无论是山水情趣,还是田园风光,无论是边塞征尘,还是闺中情思,在李白的笔下,总是那么挥洒自如!李白兼长各体,尤以古体和七绝为最,他还善于吸收民歌语言入诗,极大的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客中行、早发白帝城等,世人把李白誉为“诗仙”;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做“诗史”,他深味人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诗作多反映下层人民饱受战乱、颠沛流离之苦,最为有名的是“三吏”和“三别”,如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杜甫擅长写律诗,尤其工于七律,他的代表作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春夜喜雨等,世人把杜甫誉为“诗圣”。中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当属白居易(772-846),他的诗贴近劳动人民,平易浅近,据说“老妪能解”,白居易在文学上的突出贡献还在于,他推动了新乐府运动,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和卖炭翁等,世人将同时期的元缜和他合称“元白”;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刘禹锡等。晚唐时期的杰出代表是李商隐和杜牧,前者创作了大量的无题诗,但有些晦涩难解,后者工于绝句,两人的风格接近,但题材的广泛性显然不及盛唐,而且隐约带有“亡国之音”,这也透视着当时唐朝的气势已渐趋衰微。
唐代另一重要的文学成就,当推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了,韩愈号召要“言之有物”、“唯陈词务去”,打破六朝以来长期泛滥的骈体文,他主张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极大推动了散文的复兴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韩愈的代表作有师说、马说,柳宗元长于写寓言和山水游记,代表作有捕蛇者说、黔之驴、小石潭记。
唐代另一文学成就是传奇的出现,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小说创作的渊源,比较有名的如柳毅传。
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短暂,朝代更迭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学却别具一格,这就是《花间词》的出现。其实,词在唐代已初见雏形,这就是敦煌曲子词和李白的《忆秦娥》、白居易的《忆江南》,只是到五代时期才日渐盛行于坊间茶肆,《花间词》的著名代表有晚唐的温庭均、韦庄、冯廷己以及“二李”——南唐中主李景和后主李煜,温庭均的一阕望江南写的何等清新婉绵!李后主的艺术才华与他作为帝王的孱弱无能形成何等的反差!
历史的画卷翻至宋代,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首推词的大量创作。先是继承《花间词》衣钵的婉约词的风靡,最著名的便是柳永,世称柳三变、柳七郎,他的词清新婉丽而又通俗,时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风靡程度,其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其后的代表还有周邦彦、秦观、贺铸和两宋之交的李清照(1084-1151),他们多通音律,尤其是周邦彦,其词精工典丽,善于长调,代表作有《兰陵王》,秦观的词意韵悠远缠绵,代表作有《满庭芳》、鹊桥仙,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清丽自然、音韵和谐,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一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1037-1101),他以诗为词,打破了婉约词的局限,把词引向了一个更宽广的领域,从此,词不再只是描写儿女情长,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之后的另一位重要词人辛弃疾(1140-1207),生活于南宋时期,他在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词的领域,以文为词,达到“无事不入词”的境界,是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青玉案》等;除此之外,两宋时期的重要词人还有姜夔、陈同甫、吴文英和张炎等,姜夔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的慢词,最为有名的是扬州慢。
宋代文学的另外两大成就是散文和诗,先说散文,著名文学家欧阳修(1007-1172)是北宋文坛领袖,他继承韩柳,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发掘了大量人才,包括“三苏”(苏询、苏轼、苏辙)、梅尧臣、曾巩和王安石(1021-1086)等,北宋时期的散文创作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欧阳修的代表作有醉翁亭记、苏轼的代表作有石钟山记、王安石的代表作有游保禅山记,欧阳修、“三苏”、曾巩和王安石,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再说诗,著名诗人有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而最值得一表的是,南宋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陆游创作了近万首诗,是我国古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著名代表作有示儿、游山西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陆游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范成大、杨万里等。宋诗倾向于说理,成就不及唐代。
与此同时,宋元时期的话本,继唐传奇之后,也是一大亮点,向小说的面貌进一步靠近。
接踵而至的便是元代文学了,元代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种足以与唐诗和宋词媲美的新的文学体裁,这就是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细分为小令和套数,较之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更加通俗口语化,著名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高祖光和白朴,以关汉卿的成就最高,其代表作是《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是小令天静沙•秋思。
历史的车轮进一步向前推进,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就是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的出现,以著名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其主要内容是描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全书构画的场面浩大、波澜壮阔,刻画了一系列谋士、将军和王侯形象,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是诸葛亮,鲁迅先生曾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近妖”;《水浒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一说是施耐庵(1330-1400),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故事,刻画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的形象,该书在结构上的一大特色是平行铺叙,由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构成,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一步长篇巨制,宋江最后接受招安的情节,大大削弱了全书的思想性;《西游记》是一部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吴承恩(1500——1580),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唐僧师徒西行,一路降妖除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克服重重险阻,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智勇双全、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四大古典最后一部的《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1715-1763),生活于清代中期,据说他为创作这部伟大小说,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穷到“举家食粥”的地步,全书有两大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明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暗线,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腐朽没落的必然命运,《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甚至还因此诞生了一门特殊的学问“红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四大古典,还有一批著名的反映市井生活的市民小说,这就是明代中期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以及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这些小说把笔触伸向生活细节,描绘当时社会的人情物态,栩栩如生,但很多地方充斥着淫秽描写,因此可以说是瑕瑜互现;还有值得一提的,便是清初蒲松龄的短篇文言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该书描绘了大量带有深厚人情味的狐妖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最后要提到的便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蘖海花,这些小说均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作为一个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的爱好者,不经意之间,我又一次纵览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脉络,不可避免的再一次深深沉醉!
skyredpig
一、政治特征
中国文学有着关心政治的传统,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政治的关心成为心理定势。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亚于政治家的理想,因此,古代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 “教以化之”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并由此形成一个鲜明地主张“有为而作”、“有补世用”的优良传统。如王充就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苏东坡也提出文学创作要“有为而作”,“言必中当时之过”。[1]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其主体是政治家和准政治家,他们都是致力在政治方面有所作为,当政治之路走不通或者走的坎坷时,才开始搞文学,成为文学家的,而文学在这些文学家手中主要是用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或者派遣政治郁闷的消遣品。这是由中国古代文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模式决定的,“立言”是最低层次的人生理想,搞文学是读书人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文学一方面是屈原、司马迁、曹植、陶渊明、李白、孟浩然、陆游等政治失意者的事业[2],一方面是政治得意者的消遣,形成了文学史上的上官体、花间集,台阁体、西昆酬唱集和玉楼春、金缕曲、玉树后庭花等。
二、补史特征
每个作家的作品,大多是作家自己的亲身履历事件和某种情感历程的记录。这是由文学的功利性决定的,在中国古代,还没有专业文学作家,人们或者是把文学当作言志、咏物、抒怀的工具和消遣手段,或者是把它作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工具。从屈原的作品里可以找到他的出生、发展、理想、政治遭遇,以及他的被流放和思想上的矛盾斗争直至最后的自杀;从李白的作品里可以再现他少年时代如何心高气傲,喜欢旅游“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年时代如何可以政治进取、自信恃才、坚持“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及政治失意后的苦闷和惆怅,晚年时如何在超脱和苦闷中度过。[3]杜甫不仅用诗歌记录了他自己的生平大事,而且也记录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战乱和苦难,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中国古代小说也是如此,明代商业繁荣,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便有了反映市民生活情趣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小说,“三言”、“二拍”等作品对于好货逐利的肯定、对于金钱的崇拜、对于商业道德的推崇都是那一时代的缩影。
三、地域特征
古典文学的语体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对此,历代不少学者都曾论及。中国古代文学“北雄南秀”的风格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方文学雄浑刚贞艺术风格的形成,得力于本地区多种文化基因的母育和熏陶,而这种艺术风格又在地域文化的互补中呈现出既守恒又转换的趋势。有中国古典文学阅读经验的人,常能指认出所读作品中或浓或淡的地域民俗特征。就诗歌而言,《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读中国古代小说的文言笔记小说,便可窥见北派南派的分野。最出名的北派风格的笔记小说要推《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纪晓岚有流徙新疆的经历,因此他书中故事的发生地就最远到达了伊犁、乌鲁木齐。袁枚的《子不语》、《续子不语》,朱梅叔的《埋忧集》中的人物,多出入无锡、杭州、江阴、吴江、广东、义乌等地方。在上海墨海书馆混过事的王韬的《淞滨琐话》,也基本都写江南的故事,最远的写到了闽、桂、湘。这三位作者的文言小说集,可看做是南派笔记小说的代表。
四、哲理特征
天地人心,精理为文。理趣美是古典文学的一种最高境界。它是情感美、画幅美和气韵美的大融合、大升华。其表现形态可以归纳为思接千载,探求常理;内省外视,揭示奥秘;定格瞬间,显示永恒等。这种理趣美的形成,源于作者对世界外物的整体性感悟,对人生意义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而且还与作者借以承载这种思考而展示的景、事、物、场面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密切相关。《周易》居于六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哲学体系上。《周易》试图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等等范围极其广泛的问题作一总括和说明,由此而呈现的易道精神,如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阴阳互动的建构方式与通变致久的发展观点等,均对古代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特别指出的是,宋代的诗文的哲理性特征尤为明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王安石的散文游记游褒禅山记记褒禅山后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响,‘不得极夫游之乐’,回来以后,自悔之情不能已,同时悟治学之道,庶几类此,因以作文,劝喻人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入思考,谨慎选取,而不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
五、教育特征
中国有文学教化的传统,包括“诗言志”传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传统、诸子散文说理传统、汉大赋和政论文讽谏传统等。为此,中国古代历来就要求文艺要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讲究美刺讽谏,歌颂光明正义,批评黑暗腐朽,要求文艺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其实便蕴含有教育倾向,即作家在其文本创作、文学批评家在其理论主张中所体现和提出来的人文知识、劝导生活方式、劝戒人生不良、倡导道德伦理等所形成的具有教育指向和意义的思想内容倾向,包括地理教育、历史教育、人格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婚姻爱情教育、政治理想教育等方面。[4]这是身为士人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文关怀,热衷并致力于以文学来实施人文教育的方式来吐露自己的政治情怀与人文情怀的结果。
六、情感特征
中国古代古典文学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对于诗文的评价,文人也总喜欢首先从“性情”或“性灵”来着眼,把有无强烈的抒情的感动,提高为衡量文学的价值、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首要标识,这在萧绎的金楼子•立言中说得非常明确。在具体创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和作者的人生观念、生活经验、社会地位密切相联。如梁代文学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是宫体诗,一是边塞诗。如果简单地以传统伦理标准来衡量,很容易把这两种内容看作是截然对立的东西,而给以完全不同的评价。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当代文人竭力追求文学的美感与抒情性的结果。因为这两种题材在他们看来,都具有能够引起兴奋和感动的抒情强度,符合于“情灵摇荡”的文学标准(宫体诗人大都也写边塞诗,甚或将两种内容写入一篇之中,就是一个直接的证明)。古典文学偏重抒情的倾向随着文学的发展不断得到了增强,诗歌从诗经、楚辞(或称“骚体”)开始就是感情热烈的抒情诗,散文至唐代韩、柳竖立起了一道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而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来异常鲜明的抒情特征。
七、道德特征
更为可贵的是古典文学通常具有强烈的道德感。中国文化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尤为注重人文领域内的问题。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成为中国文化关注的两大核心,从而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道德型文化与政治型文化的特征。中国古代特别强调文学创作要表现进步的思想、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对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朽、道德的堕落、不良的风尚,要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早在先秦时代的孔子就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汉代的司马谴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愤著书”的思想,后来唐代的韩愈则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则鸣”主张,要求文学为受封建专制主义迫害的人鸣不平。如明清小说就非常重视人物的德行节操,总是倾尽全力赞扬那些大忠大孝、品行高洁之士,人物形象的善恶良莠,有如泾渭之水,分明易辨。《三国演义》推崇诸葛亮、关羽,就因为他们忠义赤诚,肝胆照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的“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都足以让人们领悟到这种道德文化精神的魅力。
八、宗教特征
佛教、道教对作家思想上的影响和创作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佛教鄙视现实、尊重自然、保持自然本性的思想,道教鄙视权贵、愤世嫉俗的思想都对作家起过作用,由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柳宗元、韩愈、白居易、苏东坡这类大家及其作品为证。更有贾岛、寒山、皎然、拾得、贯休、齐已、灵一等著名诗僧以他们的作品给中国古代文学大上了宗教的烙印。由于受道家和佛家对言意认识关系认识影响,古典文学创作讲究要创造象外有象,景外有景,具有文生文外的特点,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作品富有含蓄的韵味。文学作品要做到其美在“言意之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西方很不同的民族传统特点。古典文学追求丰厚的审美意蕴、显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表现出深刻独到的人性思考,追求一种丰厚、新颖和深刻的思想内蕴。这种立意意识,对适应时代要求,繁荣文学创作,促进古典文学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九、志异特征
因尚怪奇而志异也是古典文学的以给显著特征。诗歌以为晋南北朝时期的玄言诗和游仙诗为代表,小说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产生之日起,就或者愿意用小说来发明神鬼之不诬,或者致力于用小说来记述人们的奇异言行,如魏晋时张华作《博物志》,干宝写《搜神记》,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唐代是中国小说的自觉时代,干脆出现了任氏传、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一大批传奇,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更使志异之大成,长篇小说则有《封神演义》、《西游记》,甚至像《红楼梦》也将神话故事作为小说情节的起因和外在线索。[5]
十、美感特征
对于文学的美感特征,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了。论语•雍也讲“文质彬彬”,虽然原本是就“君子”的人格修养而言,但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重要的文论思想,其含义就是在重视“质”——质朴自然的内容表达方式的同时,也看重“文”——华美有文采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真正获得了自身的价值。我国古代诸种文体如诗、词、曲、赋、散文、戏曲、小说都因其各具的节奏、旋律、韵调、藻饰、意境、趣味等而表现出独特的美感特征。萧统文选序指出,文学作品就是要成为“入耳之娱”、“悦目之玩”,文学创作就是要“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而他所确立的选文标准就是“综辑辞采”、“错比文华”。萧统文论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艺思想中“骋辞尚丽”的一端,稍有些过,但却十分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古代文学对于美感效应的特别注视与追求。
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跨时漫长、覆盖极广,而且有着深厚传统的文学存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6]后世文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了《诗经》的影响,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由此发展形成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代代相传,也就是西方文学理论讲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风格。前者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由此出现了文学史上的两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唐代新乐府运动以及宋代王禹偁、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元代的关汉卿、清代曹雪芹等文学现象和杰出作家。后者的主要特征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并由此出现了文学史上汉代的贾谊、曹植、阮籍、,两晋南北朝时的左思、鲍照,唐代的李白、李贺,宋代的苏东坡、辛弃疾,明代的吴承恩,清代的蒲松龄等优秀作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个类似于“儒道互补”的命题,以致雅俗之辨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思想史的一个重要命题。
乱弹
中国文学有着关心政治的传统,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政治的关心成为心理定势。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亚于政治家的理想,因此,古代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 “教以化之”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并由此形成一个鲜明地主张“有为而作”、“有补世用”的优良传统。如王充就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苏东坡也提出文学创作要“有为而作”,“言必中当时之过”。[1]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其主体是政治家和准政治家,他们都是致力在政治方面有所作为,当政治之路走不通或者走的坎坷时,才开始搞文学,成为文学家的,而文学在这些文学家手中主要是用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或者派遣政治郁闷的消遣品。这是由中国古代文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模式决定的,“立言”是最低层次的人生理想,搞文学是读书人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文学一方面是屈原、司马迁、曹植、陶渊明、李白、孟浩然、陆游等政治失意者的事业[2],一方面是政治得意者的消遣,形成了文学史上的上官体、花间集,台阁体、西昆酬唱集和玉楼春、金缕曲、玉树后庭花等。
二、补史特征
每个作家的作品,大多是作家自己的亲身履历事件和某种情感历程的记录。这是由文学的功利性决定的,在中国古代,还没有专业文学作家,人们或者是把文学当作言志、咏物、抒怀的工具和消遣手段,或者是把它作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工具。从屈原的作品里可以找到他的出生、发展、理想、政治遭遇,以及他的被流放和思想上的矛盾斗争直至最后的自杀;从李白的作品里可以再现他少年时代如何心高气傲,喜欢旅游“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年时代如何可以政治进取、自信恃才、坚持“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及政治失意后的苦闷和惆怅,晚年时如何在超脱和苦闷中度过。[3]杜甫不仅用诗歌记录了他自己的生平大事,而且也记录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战乱和苦难,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中国古代小说也是如此,明代商业繁荣,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便有了反映市民生活情趣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小说,“三言”、“二拍”等作品对于好货逐利的肯定、对于金钱的崇拜、对于商业道德的推崇都是那一时代的缩影。
三、地域特征
古典文学的语体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对此,历代不少学者都曾论及。中国古代文学“北雄南秀”的风格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方文学雄浑刚贞艺术风格的形成,得力于本地区多种文化基因的母育和熏陶,而这种艺术风格又在地域文化的互补中呈现出既守恒又转换的趋势。有中国古典文学阅读经验的人,常能指认出所读作品中或浓或淡的地域民俗特征。就诗歌而言,《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读中国古代小说的文言笔记小说,便可窥见北派南派的分野。最出名的北派风格的笔记小说要推《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纪晓岚有流徙新疆的经历,因此他书中故事的发生地就最远到达了伊犁、乌鲁木齐。袁枚的《子不语》、《续子不语》,朱梅叔的《埋忧集》中的人物,多出入无锡、杭州、江阴、吴江、广东、义乌等地方。在上海墨海书馆混过事的王韬的《淞滨琐话》,也基本都写江南的故事,最远的写到了闽、桂、湘。这三位作者的文言小说集,可看做是南派笔记小说的代表。
四、哲理特征
天地人心,精理为文。理趣美是古典文学的一种最高境界。它是情感美、画幅美和气韵美的大融合、大升华。其表现形态可以归纳为思接千载,探求常理;内省外视,揭示奥秘;定格瞬间,显示永恒等。这种理趣美的形成,源于作者对世界外物的整体性感悟,对人生意义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而且还与作者借以承载这种思考而展示的景、事、物、场面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密切相关。《周易》居于六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哲学体系上。《周易》试图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等等范围极其广泛的问题作一总括和说明,由此而呈现的易道精神,如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阴阳互动的建构方式与通变致久的发展观点等,均对古代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特别指出的是,宋代的诗文的哲理性特征尤为明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王安石的散文游记游褒禅山记记褒禅山后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响,‘不得极夫游之乐’,回来以后,自悔之情不能已,同时悟治学之道,庶几类此,因以作文,劝喻人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入思考,谨慎选取,而不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
五、教育特征
中国有文学教化的传统,包括“诗言志”传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传统、诸子散文说理传统、汉大赋和政论文讽谏传统等。为此,中国古代历来就要求文艺要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讲究美刺讽谏,歌颂光明正义,批评黑暗腐朽,要求文艺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其实便蕴含有教育倾向,即作家在其文本创作、文学批评家在其理论主张中所体现和提出来的人文知识、劝导生活方式、劝戒人生不良、倡导道德伦理等所形成的具有教育指向和意义的思想内容倾向,包括地理教育、历史教育、人格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婚姻爱情教育、政治理想教育等方面。[4]这是身为士人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文关怀,热衷并致力于以文学来实施人文教育的方式来吐露自己的政治情怀与人文情怀的结果。
六、情感特征
中国古代古典文学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对于诗文的评价,文人也总喜欢首先从“性情”或“性灵”来着眼,把有无强烈的抒情的感动,提高为衡量文学的价值、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首要标识,这在萧绎的金楼子•立言中说得非常明确。在具体创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和作者的人生观念、生活经验、社会地位密切相联。如梁代文学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是宫体诗,一是边塞诗。如果简单地以传统伦理标准来衡量,很容易把这两种内容看作是截然对立的东西,而给以完全不同的评价。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当代文人竭力追求文学的美感与抒情性的结果。因为这两种题材在他们看来,都具有能够引起兴奋和感动的抒情强度,符合于“情灵摇荡”的文学标准(宫体诗人大都也写边塞诗,甚或将两种内容写入一篇之中,就是一个直接的证明)。古典文学偏重抒情的倾向随着文学的发展不断得到了增强,诗歌从诗经、楚辞(或称“骚体”)开始就是感情热烈的抒情诗,散文至唐代韩、柳竖立起了一道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而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来异常鲜明的抒情特征。
七、道德特征
更为可贵的是古典文学通常具有强烈的道德感。中国文化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尤为注重人文领域内的问题。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成为中国文化关注的两大核心,从而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道德型文化与政治型文化的特征。中国古代特别强调文学创作要表现进步的思想、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对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朽、道德的堕落、不良的风尚,要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早在先秦时代的孔子就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汉代的司马谴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愤著书”的思想,后来唐代的韩愈则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则鸣”主张,要求文学为受封建专制主义迫害的人鸣不平。如明清小说就非常重视人物的德行节操,总是倾尽全力赞扬那些大忠大孝、品行高洁之士,人物形象的善恶良莠,有如泾渭之水,分明易辨。《三国演义》推崇诸葛亮、关羽,就因为他们忠义赤诚,肝胆照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的“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都足以让人们领悟到这种道德文化精神的魅力。
八、宗教特征
佛教、道教对作家思想上的影响和创作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佛教鄙视现实、尊重自然、保持自然本性的思想,道教鄙视权贵、愤世嫉俗的思想都对作家起过作用,由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柳宗元、韩愈、白居易、苏东坡这类大家及其作品为证。更有贾岛、寒山、皎然、拾得、贯休、齐已、灵一等著名诗僧以他们的作品给中国古代文学大上了宗教的烙印。由于受道家和佛家对言意认识关系认识影响,古典文学创作讲究要创造象外有象,景外有景,具有文生文外的特点,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作品富有含蓄的韵味。文学作品要做到其美在“言意之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西方很不同的民族传统特点。古典文学追求丰厚的审美意蕴、显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表现出深刻独到的人性思考,追求一种丰厚、新颖和深刻的思想内蕴。这种立意意识,对适应时代要求,繁荣文学创作,促进古典文学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九、志异特征
因尚怪奇而志异也是古典文学的以给显著特征。诗歌以为晋南北朝时期的玄言诗和游仙诗为代表,小说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产生之日起,就或者愿意用小说来发明神鬼之不诬,或者致力于用小说来记述人们的奇异言行,如魏晋时张华作《博物志》,干宝写《搜神记》,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唐代是中国小说的自觉时代,干脆出现了任氏传、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一大批传奇,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更使志异之大成,长篇小说则有《封神演义》、《西游记》,甚至像《红楼梦》也将神话故事作为小说情节的起因和外在线索。[5]
十、美感特征
对于文学的美感特征,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了。论语•雍也讲“文质彬彬”,虽然原本是就“君子”的人格修养而言,但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重要的文论思想,其含义就是在重视“质”——质朴自然的内容表达方式的同时,也看重“文”——华美有文采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真正获得了自身的价值。我国古代诸种文体如诗、词、曲、赋、散文、戏曲、小说都因其各具的节奏、旋律、韵调、藻饰、意境、趣味等而表现出独特的美感特征。萧统文选序指出,文学作品就是要成为“入耳之娱”、“悦目之玩”,文学创作就是要“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而他所确立的选文标准就是“综辑辞采”、“错比文华”。萧统文论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艺思想中“骋辞尚丽”的一端,稍有些过,但却十分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古代文学对于美感效应的特别注视与追求。
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跨时漫长、覆盖极广,而且有着深厚传统的文学存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6]后世文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了《诗经》的影响,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由此发展形成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代代相传,也就是西方文学理论讲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风格。前者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由此出现了文学史上的两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唐代新乐府运动以及宋代王禹偁、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元代的关汉卿、清代曹雪芹等文学现象和杰出作家。后者的主要特征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并由此出现了文学史上汉代的贾谊、曹植、阮籍、,两晋南北朝时的左思、鲍照,唐代的李白、李贺,宋代的苏东坡、辛弃疾,明代的吴承恩,清代的蒲松龄等优秀作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个类似于“儒道互补”的命题,以致雅俗之辨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思想史的一个重要命题。
Lone Range
中国古代小说的分期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古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我们把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
1、准备期(从远古至先秦两汉):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虽然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成熟期(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雏型。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作家也不是有意为小说,形式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说开始成熟,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作家开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是我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对后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转变期(宋元):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由史传体向说唱体的发展和转变。小说创作群体扩大,题材增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就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经过世代积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荣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说发展处于停滞阶段。明嘉靖、万历年间到明末,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是《西游记》、《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话短篇小说集。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成为小说的主潮。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小说从描写历史、英雄转向描写市井细民;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向典型化过渡。长篇小说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发展。作品风格鲜明,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繁荣阶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清初,《聊斋志异》异峰突起,成为文言小说的又一座丰碑。接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说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艺术作品中,从对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转向对封建意识形态的认真反思;人物形象达到高度个性化。出现了反映个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对封建社会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带有更浓重的感伤和困惑情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近代小说尚未出现,这一时期兴盛的公案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是古代小说的余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绍。
6、演进期(1895-1911):是近代小说时期,也是古代小说终结演进为近代小说时期。小说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大量繁荣,近代小说从内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倡改良主义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艺术上在继承古代小说传统的同时,逐渐接受西方小说的影响,人物、结构、语言方面都有重大的变化。
pp1415
章回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的分期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古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我们把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
1、准备期(从远古至先秦两汉):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虽然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成熟期(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雏型。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作家也不是有意为小说,形式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说开始成熟,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作家开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是我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对后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转变期(宋元):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由史传体向说唱体的发展和转变。小说创作群体扩大,题材增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就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经过世代积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荣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说发展处于停滞阶段。明嘉靖、万历年间到明末,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是《西游记》、《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话短篇小说集。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成为小说的主潮。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小说从描写历史、英雄转向描写市井细民;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向典型化过渡。长篇小说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发展。作品风格鲜明,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繁荣阶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清初,《聊斋志异》异峰突起,成为文言小说的又一座丰碑。接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说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艺术作品中,从对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转向对封建意识形态的认真反思;人物形象达到高度个性化。出现了反映个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对封建社会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带有更浓重的感伤和困惑情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近代小说尚未出现,这一时期兴盛的公案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是古代小说的余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绍。
6、演进期(1895-1911):是近代小说时期,也是古代小说终结演进为近代小说时期。小说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大量繁荣,近代小说从内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倡改良主义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艺术上在继承古代小说传统的同时,逐渐接受西方小说的影响,人物、结构、语言方面都有重大的变化。
文渊临阁
20年代:
1917年初的文学革命,是户国文学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主要影响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
首先是白话文兴起。
接着是各种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认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是现实主义一派。一人生和社会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现实的额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了自然主义。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由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成立,开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注重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注重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抨击。其主要作品都侧重自我的表现,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不满。
(3)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内部主要形成的是一个诗人群。倡导新格律诗。
其余的还有鲁迅的语丝社,主要是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后来形成“语丝体”对后来的额散文影响很大。
小说:
鲁迅:白话小说,不多言,大家呵呵
这就反映了20年代的小说:
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斯人独憔悴》,开创“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后来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以叶圣陶为代表,形成了“人生派写实小说”;
鲁迅开创“现代乡土小说”
郁达夫等:现代抒情小说
20年代的诗歌:白话诗,郭沫若抒情诗,新月派,象征派(穆木天),无产阶级诗歌(邓中夏)
20年代散文:“随感录”作家群(鲁迅等),“言志派”美文(周作人),还有以上四个文学社的散文
20年代戏剧:五四新戏剧观,“爱美”剧(即业余戏剧,代表田汉)
30年代:
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为核心,代表:张天翼,萧红,丁玲,矛盾),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代表:废名,沈从文),海派小说(最接近读书市场,代表:张资平恋爱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此外,巴金,老舍,“大河小说”不属于上面任何派别
诗歌:
中国诗歌会:中共,无产阶级。主倡大众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后期新月派诗歌,向自由诗发展
散文:幽默的小品散文,“鲁迅风”杂文,京派散文
此外,报告文学兴起,由左联倡导
戏剧: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
40年代:纪实小说、讽刺小说;“七月派”小说和东北作家群的回忆小说;张爱玲等通俗小说;赵树理和孙犁的“解放区小说”;
诗歌:七月诗派(抗日),九叶诗派,歌谣体新诗
散文:报告文学勃兴,杂文继承鲁迅
戏剧:广场戏剧,国统区、沦陷区和上海孤岛“剧场戏剧”。
50~70年代: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三次批判运动(强化阶级意识),毛泽东双百方针,主要是现实主义。
“十七年”:
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农村现实题材,
诗歌:颂歌时代(郭沫若等),“干预生活”,高扬政治热情
散文:意识形态化,双百中审美个性意识复苏
戏剧:功利主义倾向,双百突破带有生活气息,阶级斗争戏繁荣。
1978年以来:现实主义回归与深化:伤痕文学、改革文学;
现代主义;
文学商业化、边缘化;
诗歌:归来诗人;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运动,个人化写作
小说:寻根小说(知情小说等);
现代主义与“先锋”小说(西方色彩);
“新写实”热潮
散文:悲悼散文、报告文学、散文热。
由上综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1】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从晚清的启蒙思潮到五四启蒙思潮;特征:人的觉醒、国民性问题、批判倾向(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关注低层)
【2】白话文学思潮:
批判文言——对汉字的批判、对文言的文化学批判;特征:现代化、民族化
【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题:人性、社会、革命;
理论有:以人为本、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
分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现实主义;
【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诗学体系:强调主观性的艺术本质观、独创性的艺术生成观、自律性的艺术功能观;
主题形态:人性复归、个性主题
传统渊源: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
【5】左翼文学思潮:
基于革命形势,是革命乌托邦的想象方式,理论贡献有:新写实主义、唯物主义文艺观及方法理论、典型理论的引进和阐释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五四文学与新浪漫主义
唯美主义(田汉、闻一多)
早期象征诗,现代派诗歌,九叶诗派
【7】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文学、人性阶级、民族生存
【8】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文学思潮:
五四的平民化倾向,左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倾向
丹宁Danning
从上述可见,我国古代文学鉴赏方式,虽不乏对作品作整体分析的著作,而如宋之后兴起的诗话,明清盛行的小说评点,都具有札记、随笔特点,表现为较大的灵活性与可读性。这是就方式而言的,如果就鉴赏种类而言,则有意象点评、功利论评、源流考评等,这我们另文论述,这里从略。
我国古代文学鉴赏与西方表现为不同方式,有其社会的、文化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诸方面的原因。随笔性的诗话和中国第一部诗话之作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关系很大。欧阳修始创诗话之际,说他的创作宗旨在于“以资闲谈”(六一诗话卷首题辞)闲谈就不讲究完整周备,或记事、或论理、或言篇、或析句,没有设定的要求。以后的大量诗话之作,多为条目连缀,各篇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这就使内容显得面广量大而为松散集合,有的论诗宗旨,还有推溯诗派渊源、评论佳作名篇、摘赏锦言佳句,漫谈创作技法,更有记述诗坛轶事、考证名物掌故、诠释难字僻语等。而一些关于诗歌的鉴赏也统一在这样的体例中,自然随笔体成了通行体式。旁涉式、随感式运用到小说、戏曲等长篇作品中时,也就衍化为评点式了。评点也是一种随感,不同于今天的评论或鉴赏文章。这种方式的产生和为历代人接受,一方面渊源自最早的语录体,《论语》、《孟子》等儒家著作在士子中影响深广:一方面受到佛家谈禅说法的影响,佛家要求“悟”,因而宣道时语简而玄,甚至只要拈花微笑的动作表情,不作长篇大论,周密论证,就认为解决问题了;再一个原因是魏晋始的清谈之风,披靡士林,其谈或品藻人物、或品赏风物、或品鉴诗文,即兴而发,随意所之,对象无恒定性,内容无系统性,结构无严密性。古代长期的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其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局限了人们的视野,窒碍了人们的心胸,型铸着人们的思维,往往重微观轻宏观,重感受轻分析,重局部轻全局,重独体轻联系,很习惯于随感、随评的随笔。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自然地形成了传统的鉴赏方式。
古代文学鉴赏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有其自具的优长,也有与生俱来的缺陷。它的长处在于短小精悍,轻便灵活,取精去粗、着手成春。它的短处则在于寸楮尺缣、散漫不经,只见局部,不见全局,易有片面之见,发偏颇之言。因这种方式的长期使用,加之又不乏独具慧眼的大家,也就使之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由于有不少真知灼见,精金粹玉,也就为古代的文学鉴赏丰富了内容,提供了经验,并打下了理论基础。今天,一方面整理出版了大量的诗话、文评、剧说与小说评点,既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资料,又说明了这些方式的鉴赏仍为今天的读者所欢迎。另一方面出版了今人写的如百家唐宋诗新话等新诗话,新评新校六部古典小说等新评点之作,说明这些传统方式,只要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予以改造,仍不失为一些有益的形式。
对于传统的鉴赏方式,要继承更要发展。古代的一些鉴赏文字,多写得见解卓异,文彩飞扬,读来不仅启智益思,而且它也成了欣赏对象,不像今天有些鉴赏文章写得枯燥、呆板,使人觉得如听解剖报告,不能和原作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当然,对于传统方式,我们也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之科学化、严密化、系统化、现代化,使之更好地为今天的读者服务。我们还要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创造和完善既有民族传统色彩的,又有现代科学精神的文学鉴赏样式,使新时代的文学鉴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拎壶冲.net
我国长篇小说主要甚至唯一的只有一种,即章回体。
章回体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和“三言二拍”,集中体现着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多是记叙文穿插诗词。
目的是清晰易懂,主题突出,方便说书做注,就像当代的论文、法律逻辑是很严谨衔接很工整的,通常分为本(编)、篇、章、节、段、句。
wenmaoseanwe
空
桃红柳绿
镜雪璇霜
牛背山星辰客栈
零点四十四分
yuguangchu
中国现当代文学系统的发展脉络:
1、从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开始到1927年这10年是现代文学的发生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特征突出表现为在对传统文学的批判性改革中,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初步确立。
2、1928年至1949年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格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从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普罗文学思潮;二是代表国民党政府行为;三是无党派的知识分子作家构成的民主主义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3、1950年至1978年近30年的文学是现代文学的曲折变化时期。
4、70年代末期的思潮解放运动带来了80年代文学的复兴,这一阶段的文学突出表现为文学重新步入了多元化的文学历史的发展轨道。
圣西罗的球童
keitalove
维尼家有三宝
)转身緈諨、
微笑小薇
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中,以诗歌最为发达。它至迟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的商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商颂即是商代的史诗。《诗经》收集了春秋中期以前500年间民间诗人及公卿列士的作品,计有"风"、"雅"、"颂"三类共305篇,内容涉及先民历史、生产劳动与多方面的社会事物,表现了社会各层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真朴感情,确立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以四言为主,大量采用重章叠句格式,运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段,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后世尊为经典,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南方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楚辞则是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先声。战国时期的楚辞作家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代表了中国楚辞作品的最高成就。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叙事诗,《离骚》抒发了诗人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愿望和统一中国的理想。其中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表达了诗人报效祖国的决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则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同情。当诗人惨遭政治迫害,被流放于异乡僻壤时,他以"路漫漫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自己追寻理想,万难不屈的执着精神。诗人展开了他那奇异的幻想,在绝望于现实之后,又遨游于自然宇宙的神灵世界去上下求索。而当他即将超脱流俗,进入光明的天空时,忽然看见了自己的故乡,又感到了极度的忧患与哀伤,于是"仆夫悲余马怀兮,倦局顾而不行",终究不愿离开他那多难的祖国和人民。《离骚》以博大的意境、奇伟的构思和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世界、国家命运与个人际遇,以及奇丽的自然景象与错综的激烈情怀交织于笔端,使全诗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绚丽多彩,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
汉魏六朝时,中国乐府民歌大放异彩。其中产生了陌上桑、艳歌罗敷行、《上邪》等刚健、朴实、清新的作品。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更是雄视诗坛千古的名作。东汉的《古诗十九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使中国的五言诗臻于成熟。刘勰评价它"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①齐梁之间的"永明体"诗歌,发中国格律诗之端,为近体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至唐代,诗体大备,流派众多,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杰出代表的诗坛群星托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900多首。他在乐府诗、长篇歌行、绝句、律诗上都有极深的造诣。其作品包括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对世俗权贵的鄙夷,对诚挚友情的赞美等多方面的内容。李白诗歌感情炽热,风格豪放飘逸,笔势变化莫测。它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宏伟气势,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超常想象,有"白发三千丈"的大胆夸张,又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平易与纯真。他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绝唱,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
杜甫是《诗经》以来现实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现存诗1,400余首。他穷极笔力,创作了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等大量忧国忧民、抨击时弊的辉煌之作,充满着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其诗风深沉、笔调客观、辞警意丰,"或雄浑、或悲壮、或奔放、或瑰丽、或质朴、或古简、或轻灵,无不达于胜境"。①在他那感时伤世的诗作中,渗透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不仅把现实主义推向了诗歌领域的巅峰,而且将唐代诗歌的思想成就提高到了极点。
中国戏剧是集歌舞、说唱及古代俳优的诙谐、讽刺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在宋金时期形成较完整的系统,于元明清时空前繁荣。元代戏剧以杂剧为主,有杂剧作家200余人,现存剧本140余种。关汉卿是戏剧创作领域的一颗巨星,也是元代杂剧的开创者。他一生创作有60个剧本。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蒙受奇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窦娥的悲剧性形象,对黑暗残酷的现实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同时歌颂了这位下层妇女善良的品格、顽强的个性与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它以浓郁的悲剧气氛与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其成为了惊天动地的千古名作。早在1838年,窦剧就被译成英文流传国外。1958年,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另一位卓越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崔莺莺与红娘等人物的成功塑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主题。它诗意浓厚、结构严谨、场次洗炼,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喜剧杰作。在剧本的体制上,它打破了一本四折的窠臼和一人独唱的形式,采用多人轮唱和对唱,使舞台气氛更加活跃。此外,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亦属元代杂剧名作,约在1733年被译成法文本,之后又以英、德、俄文本出版,并展现于欧洲舞台。明代戏剧以传奇最为兴盛。它是在宋代以来"温州杂剧"即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限篇幅,大量采用民歌新调,时常采用方言,具有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汤显祖的《牡丹亭》是这类传奇中最高成就的代表。它以积极的浪漫主义手法、独特的艺术构思、诗一般的语言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这对青年男女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故事,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明末弘光朝廷覆亡的历史。它匠心独运,成功地将个人爱情的悲欢离合与国家的兴衰命运交织一起,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突破。乾隆以后,中国地方戏剧蓬勃发展。除原有昆腔以外,还形成了不同系列的地方剧种。如梆子腔中的晋剧、秦腔、湘剧、婺剧;皮黄戏中的汉剧、闽剧、滇剧、粤剧等。与此同时,各地方的民间小戏也争奇斗艳。如湖北、湖南的花鼓戏,四川、云南的花灯戏,江西的采茶戏,安徽的黄梅戏,河北、东北的蹦蹦跳(评剧),以及采众家之长、影响最大的京戏等等。在艺术上,地方戏剧本采用方言、土调、号子、民间歌舞、曲艺等多种艺术要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的民间色彩。它为中国后来地方戏剧的更为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艺术
中国古代音乐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这是一个鲜有人提及的事实。早在4,000多年前,黄帝的大臣伶伦就以竹管的长度定出了宫、商、角、微、羽五个音阶。战国时期中国有了"变徵"之音,西汉时期又有了"变宫"之音,至此中国乐谱中已七音俱全。而西方由毕达哥拉斯以弦长定出五音是在公元前6世纪,比伶伦晚了1,700多年。西方于11世纪才有6音,7音皆备则是更晚的事。西汉时,中国律学家京房创十三弦"准"以定律,使音节可以度调。明代音乐家朱载在世界音乐史上最早采用等比级数划分音律。其著作律吕正论中对十二平均律作了系统的阐述。古代中国的乐器种类很多。伶伦制造了丝、竹、等。西周时中国乐器已形成了丝、竹、匏、土、革、木、金、石八大类别。中国古诗都是谱于声曲而歌唱的。从《诗经》的四言诗、汉乐府的五言诗,直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形式的变化,都与音乐的变化形影不离。诗与歌的结合,采用音乐语言的表达形式,使中国歌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歌曲的表演形式也颇为精彩。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由儿童120人伴唱,极大地渲染了它感奋人心的忧国之情。南朝的江南好采莲,以其在1,500年前留存下来的轮唱风格而在世界音乐史上弥足珍贵。唐代王维的渭城送别,由歌者将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重唱三遍,形成著名的"阳关三叠",极大地增强了惜别的情调,使中国歌曲大放异彩。古代中国在器乐曲方面也多有成就。其中《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广陵散、《梅花三弄》、潇湘云水、《关山月》、《十面埋伏》、阳春古曲等等,都是中国器乐曲的经典之作。
中国舞蹈也开发很早。舜有韶舞,与韶乐相配。周有《大武》、八佾之舞,并有八佾图谱传世。汉代的角戏是杂耍与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直到宋代仍然流行。汉代设有官方乐舞机构乐府,蓄养了大批的专业艺人,歌舞之风盛极一时。中国现代舞蹈的风格、样式和体裁几乎都可以从汉舞中找到渊源。南朝的宫廷乐舞玉树后庭花至今仍在日本留存。唐代著名的秦王破阵舞,配以破阵曲,集128人披甲执戟而舞,气势宏伟、场面壮观,史称其舞家与音乐"发扬蹈厉,声韵慷慨"。①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亦属大型的宫廷舞。其舞姿轻柔飘逸,艺术水平极高。宋代以降,中国舞蹈在继续独立发展的同时,还与音乐、表演、杂技等一同融入多姿多彩的戏剧之中。
远在宣纸问世之前,中国古代已在壁画与帛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东汉的出行图、乐舞百戏图、待者进食图是早期石壁画的杰出代表。尤其是后者,描绘两名侍女在宾客如云的大餐厅送菜的情形,侍女既小心照看盘中莱肴,又斜眼顾及满堂客人,人物表情的揭示极其微妙。其中前一侍女左右半脸表情各殊,神情兼顾两面,专家评说它与西方1,700多年后毕加索的名画亚威农的少女有异曲同工之妙。魏晋至隋唐的敦煌石窟,是举世闻名的壁画与雕塑的综合性艺术室库。其规模为世界之最。它现存492个完好石窟,塑像2,000多尊,壁画计有45,000多平方米。它以佛教题材为基本内容,其形象之生动,构图之严整、色彩之灿烂以及想象力之丰富,无不令人惊叹。元代山西永乐宫的道教壁画,亦属中国壁画艺术的极品之一。它以吕洞宾与"八仙"的故事为题材,画法洒脱流畅,人物神态及内心刻画极为传神。中国现存最早的独立绘画作品,是战国时期的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帘画,它造形简括生动,线条圆转流畅,已显示出中国绘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和以形传神的传统。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为五代以前中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汴京及其市郊为背景,描绘了各阶层、各行业500多个人物的活动,反映了宋代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的风貌。整个画面工笔细致,形象生动。它不仅是人物画中流芳百世的杰作,而且是反映古代中国城市世俗生活的伟大画卷。中国的山水画在唐代以前已颇有成就。东汉桓帝时刘褒"曾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①三国时吴王的赵夫人擅画江、湖、九州、五岳、"巧妙无双"。②五代以后,中国山水画进入鼎盛时期,画坛群星灿烂,北宋范宽、南宋马远、元代四大家(王蒙、倪瓒、吴镇、黄公望)及清代石涛等都是著名的山水画家。中国花鸟画在元明清时得到空前发展,并形成了"岁寒三友"、"四君子"等传统主题。它已不象宋代宫廷画院那样刻意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注重笔墨简炼,更多地追求"神似"、抒发作者的主观意兴和笔墨情趣。这也是后来中国写意画的最高境界。王冕的墨梅图、朱耷的荷花小鸟、郑燮的风竹图等,都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垂范之作。
中国古代艺术,尚有许多独具魅力的类型和领域。如中国书法以其抽象的点线组合与节奏变幻,洋谥着书法家们生命的意念和心灵的律动,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和审美上的享受。它在汉魏时期已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西晋时进入了它的繁荣期,正、草、隶、篆及各种衍化字体千姿百态,并出现了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刻、盆景、陶器、玉器、青铜、漆器、锦绣、以及民间的剪纸、泥塑等方面的情况,未能一一例举。
二、中国文学艺术的基本性格与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种类繁多,在形式、内容、风格诸方面千差万别,难于一概而论。不过它们都受到传统文化整体精神的支配或影响,必然形成各类艺术之间许多共通之理。兹以文学主,兼顾其它,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性格与特征作一般意义上的粗略概括。
iamaherohahaha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
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
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
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有“风骚”并称。“风”指《诗经》国风,“骚”指《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为一个集子。
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06、先秦历史散文
(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作者不详。今存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
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
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6)名句: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满招损,谦受益|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亡羊补牢,犹为迟也
07、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儒家经典。孔子弟子编纂。反映孔子思想(礼治),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人,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义),32篇
荀子,名况,后人尊称“荀卿”,赵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爱),53篇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
(5)《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无为)81章
老子,名耳,字伯阳,道家创始人。
(6)《庄子》:即《南华经》,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清净无为),33篇
庄子,名周,宋国人,道家学派重要人物。
(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韩非著,反映韩非思想(法治),55篇。
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孙子》:即《孙子兵法》,孙子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1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古代军事家。
(9)吕览:即《吕氏春秋》,杂家代表著作。吕不韦集门人编写,160篇。
吕不韦,韩国商人,曾为秦的相国。
(10)名句:工欲上其事,必先利其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可忍,孰不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08、汉处著名文学家——贾谊
(1)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2)贾谊的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贾谊的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鸟赋
(3)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
09、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家
(1)“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属于韵文。
(2)形成期(汉初---汉武帝)多为书写悲愤之情的“骚体赋”,有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等
全盛期(汉武帝---顺帝)多为歌功颂德的长篇“大赋”,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班固的
两都赋和杨雄的甘泉赋等。
转变期(汉顺帝---汉末)多为篇幅较小的抒情“小赋”,有张衡二京赋,蔡邕述行赋等。
(3)“汉赋四大家”是:杨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
10、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二十岁开始漫游,三十二岁继父职为太始令,四十二岁开
始写〈史记〉。后因李陵(李广之孙)降匈奴一事得罪汉武帝受宫刑并下狱。出狱后发愤著书,历经
十多年,完成《史记》。
(2)《史记》,又叫太始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为本纪(12)
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五部分,记载从传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司马迁还有辞赋8篇和著名的散文报任安书
(5)名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11、班固与《汉书》
(1)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撰〈史记后传〉。班固曾被污入狱,其弟班超替其
力辩,出狱后任兰台史令,奉诏写史,历经二十余年,完成《汉书》。
(2)《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西汉)。全书共100篇,分为帝记(12)、列传(70)、表(8)、
志(10)四部分记载了从汉武帝到王莽共229年历史。
(3)班固还是东汉著名的辞赋家(〈两都赋〉)
(4)名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2、汉乐府民歌
(1)“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演奏,二是采集
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2)乐府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写现实生活,叙事性强。
(3)乐府民歌的佳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长歌行》等。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离骚〉),它与北朝的木兰诗
合称为“乐府双璧”。
13、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儒家经典。反映孔子思想(孔子,名丘,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反映孟子思想(孟子,名轲,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反映荀子思想(荀子,名况,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反映墨子思想(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
(5)《老子》:道家经典。反映老子思想(老子,名耳,道家创始人。)
(6)《庄子》: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庄子,名周,道家学派重要人物。)
(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反映韩非思想(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孙子》: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名武,我国古代军事家。)
(9)吕览:杂家代表著作。吕不韦集门客编。(吕不韦,曾为秦的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