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要说苏轼最豁达的一首词,那莫过于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了。凉雨侵人,春寒料峭,在林间沙路上,有一人身无雨具却步伐从容,且一边吟咏长啸。看穿了世事,无比从容面对风雨人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写在1082年三月五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年春天。词人有一次与朋友春日出游,忽逢大雨,因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都觉狼狈,而独苏轼品味出了其中趣味。雨过天晴,他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上的大雨,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这雨不仅是自然界的,更寓意着他的一生,正是在命运的风雨吹打里,苏轼一直泰然前行。在这里,什么样的风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象征了我们人生的坎坷荆棘,谁又能没有一点挫折呢?学生有考试,青年有婚恋,做官有仕途,种地有丰歉…我们要有一种什么心态呢?不妨学学苏子。
何妨吟啸且徐行。前方的路通向哪里?你只管走就行了,前方定然风景无限,不是说了,要登山,会无限风光在险峰。观景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还有一句叫车到山前必有路,山不转水转。所以莫徬徨,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平生总有悲喜离合,而东坡也刚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死去,可是他现在只是“任”之。说明他看透了,任尔东西南北风风雨雨,我自漫步徐行,走出自己的风景。
料峭春寒吹酒醒,感觉有点冷,这时正好有阳光照来,温暖了些,我想这既是自然界阳光,又是人生的阳光。只要你坚定地走下去,风雨过后,就会有灿烂阳光,一片晴朗的天。
这里,我们仿佛看了苏轼的风雨坎坷路。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后来辗转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又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后又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于途中在常州病逝。
无论奔波到哪里,在仕途沉浮中流浪,他从来没有低下头,没有沉沦,向命运屈服。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在道中遇雨之后的从容淡定、坦然自适。但坦然之后却又再无其他。没有对同行者进行揶揄嘲讽,也没有对天晴的愉悦,连天晴都说成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天没有下过雨,雨没有发出过“穿林打叶声”,东坡也没有在雨中“吟啸徐行”过…… 是那么淡然,好像把一切都放下了。
如佛家说的,把一切都空了,连空都空尽了。这才真是大彻大悟呀。不过你也别以为苏轼消沉了,跳出三界外了,没有,他依然要吟啸徐行,这就是苏轼的达观。他独有的一生。
音乐中的留白是为“此处无声胜有声”,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为“此处无物胜有物”。创作者之所以留白,是相信他留的白会由听者、读者自动填充,用心去填充。这是作者和受众的默契,像一种隔绝时空、不定身份的游戏。 我们仿佛又可以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么这首词又给你什么感觉呢,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是否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呢?
欢迎点评,我们一起来交流吧。谢谢大家再见。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发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