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郑州中州国旅小才
只有一部:
阅读:://read/bookinfo.asp?bookid=202
《故事新编》出版于1936年1月,共收录了8篇小说。
这些小说创作历时13年,从“五四”时期到30年代,几乎贯穿了鲁迅整个创作生涯,而且它们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所以,这是一部有别于《呐喊》、《仿径》的具有独创性的小说集。
自这部小说集问世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直对它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热烈的争论。
《故事新编》是鲁迅小说中歧义最大的一部作品,无论是对整部小说的性质以及创作方法的认识,还是对每一篇小说具体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人们对它的研究不像鲁迅的其他作品《呐喊》、《彷徨》、《野草》那样系统、深入,应该说这和《故事新编》在本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特异性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第一篇《补天》写于1922年,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第一版,是根据弗洛依德“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借助女娲造人的神话,鲁迅要为中国古老民族血液中注入一种鲜活的生命力。
然而女娲的创造物——只知杀戮和虚伪道德的小东西,表明了存在生命就可能意味着会出现人性的恶。
《奔月》中的人物后羿、嫦娥褪去了神的光环,而神性消失后的世界却又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理水、非攻中的大禹和墨子这两个人物身上寄托了鲁迅对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历史优秀人物的无限爱戴。
而《出关》中的老子就像一段呆木头,他的存在不仅不能提高人的价值,相反只能是贬损。
推一以独幕剧形式写成的小说起死,以生动有趣的对话,讽刺了庄子“齐物论”的破产。
在《故事新编》的人物谱系中,无论是女朗、大禹、眉间尺、黑色人,还是叔齐、伯夷、老子、后导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原型意义的某些东西。
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这些作品虽然穿着“历史小说”的外衣,深刻反映的却是当时黑暗的现实。
作者打破既定的时空限制,将古今人神置于一台,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细节巧妙结合;作者改变单一的表现模式,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熔为一炉,使写实、隐喻、象征、魔幻集于一境,在诙谐戏谑中抨击嘲讽现实。
让我们看其中的两篇代表作理水、《铸剑》。
理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在远古帝舜时代,洪水滔天,灾荒连年,百姓处境非常困苦。
有消息说,鲸大人因为治了九年水却没有效验,被充军羽山。
舜又派鲸的儿子禹接着治水。
然而避居在文化山上的学者们大抵是反对禹或者简直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禹这个人,开始乱加诽谤。
直到奇肱国的飞车第十回给他们送食粮,才证实禹确有其人,“正是鲸的儿子,也确是简放了水利大臣,三年之前,已从冀州启节,不久就要到这里了”。
但是过了十几天之后,阔气的大船载来的不是禹而是两个肥胖的考察官员。
他们会见学者,向学者们要了一个贡献善后方法的条陈,游览休息之后,又约见了下民的代表,向下民要了他们作为食物的叶子、树皮、青苔等,装在盒子里带回去进呈。
外出考察的大员们陆续回京了,水利局的同事为他们摆席接风。
正当他们酒足饭饱,发着无聊的议论时,禹风尘仆仆地带着一大群乞丐似的随员考察归来。
在治水方法是“湮”还是“导”上,禹遭到了保守官员的一致反对。
但禹不为所动,力排众议说:“也有人在说我求名,图利。
说就是了。
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于是他又带着随员出发去治水。
以前禹娶过老婆,刚四天就走了,生了儿子阿启也不放在心上。
如今为治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成天劳苦,弄得“面貌黑瘦”,“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京都的百姓中间关于他的传说可多了,最多的是他怎样夜里化为黄熊,用嘴和爪子一拱一拱地疏通九河。
禹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治理了大水,又会同益与稷为民兴利,使人民有饭吃。
大功告成,他回京向舜帝报告后,又说道:“做皇帝要小心,安静,对天有良心,天才会仍旧给你好处!”舜很叹服,就托他管理国家大事。
后来在禹与皋陶的合力治理下,天下太平到百兽率舞、凤凰来朝的地步。
小说借夏禹这个传说中的英雄热情歌颂了“中国的脊梁”式人物的伟大,还通过对所谓水利局大员和文化山上的学者的描写,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关心人民疾苦,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僚阶层,讽刺了那些顽固保守、因循守旧的丑恶文人。
《铸剑》,原题眉间尺,取材于列异传,在内容上“只是铺陈,没有改动”。
它在整个《故事新编》中是一篇分量极重、具有重要地位的小说。
交子时,眉间尺就是16岁了。
黑暗中,母亲沉痛地对他述说了往事。
原来,眉间尺的父亲生前是楚国铸剑的能工巧匠。
20年前,他奉命用王妃生下的一块纯青透明的铁给楚王铸剑。
他费时三年铸成一对举世无双的雌雄宝剑。
他知道残忍无道的楚王一定会杀了他,不让他活着再给别人铸剑,所以决定只献雌剑,而留下雄创。
临行前,他嘱咐妻子等肚子里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为他报仇。
果然,他一去不回,惨遭杀害。
如今眉间尺终于长到16岁了,听了母亲的话,他义愤填膺,怒火中烧,第二天便带着青色的雄剑,辞别母亲去王宫寻楚王报仇。
楚王正在游山玩水,路上接到有刺客的密报,他便扫兴而归,下令派人捉拿。
眉间尺只好逃往城外。
正在怨叹伤心时,遇见一黑色人声称认识眉间尺并知道他的隐情,而且还愿意代他为父报仇,但得要眉间尺的两样东西:一是他的剑,二是他的头。
眉间尺慨然应允,举剑削下自己的头,用双手捧着,连同剑交给黑色人。
这时残暴不仁的楚王正烦躁无聊,闲得想杀人。
自称有异术的黑色人前来宫中献艺。
他要楚王设一金鼎,注满清水,用兽炭煎熬,楚王答应了。
黑色人将眉间尺的头放入鼎中。
等到水沸时,这头便随波上下,跳舞百端,且发妙音,欢喜歌唱,后来便沉入鼎中不再活动了。
楚王问是什么原因,黑色人禀告说:“他正在鼎底作最神奇的团聚舞,不临近是看不见的。
”于是楚王便到鼎前探头观看。
这时只见黑色人青剑一挥,楚王的头已落入鼎中,看到弱小的眉间尺的头斗不过楚王的头,黑色人毅然用青剑将自己的头砍落到鼎中,与眉间尺的头合力将楚王的头击败。
上至王后,下至弄臣,被这场景惊骇得不知所措。
等到烟消火灭,水波不兴时,武士捞上了三颗无法辨别的头骨,只得将这三颗头与楚王的身体合葬在一起,共享祭相。
《铸剑》的重心,是宣扬复仇精神。
小说塑造了沉着果决、久经锻炼的黑色人和入世不深、正在成长的眉间尺这两个复仇者的形象。
通过他们对仇敌讨还血债的斗争表明,中庸决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消灭敌人誉不罢休的复仇精神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粹所在。
原贴:鲁迅历史小说集有那些?
gndsnc5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09-11-2 16:17:00 来源:散文吧
本篇系鲁迅一九二四年七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记录稿,经修订后,收入西北大学出版部一九二五年三月印行的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集(二)。
我所讲的是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许多历史家说,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那么,中国当然不会在例外。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然而就并不进化么?那也不然,只是比较的慢,使我们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罢了。文艺,文艺之一的小说,自然也如此。例如虽至今日,而许多作品里面,唐宋的,甚而至于原始人民的思想手段的糟粕都还在。今天所讲,就想不理会这些糟粕——虽然它还很受社会欢迎——而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一共分为六讲。
第一讲 从神话到神仙传
考小说之名,最古是见于庄子所说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县”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誉。但这是指他所谓琐屑之言,不关道术的而说,和后来所谓的小说并不同。
因为如孔子,杨子〔1〕,墨子〔2〕各家的学员,从庄子看来,都可以谓之小说;反之,别家对庄子,也可称他的著作为小说。至于《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这才近似现在的所谓小说了,但也不过古时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谈的小话,借以考察国之民情,风俗而已;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
小说是如何起源的呢?据《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稗官采集小说的有无,是另一问题;
即使真有,也不过是小说书之起源,不是小说之起源。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因为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像神的生活,动作,如中国有盘古氏开天辟地之说,这便成功了“神话”。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之的话,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今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
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但在古代,不问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印度,埃及,希腊都如此,中国亦然。只是中国并无含有神话的大著作;其零星的神话,现在也还没有集录为专书的。我们要寻求,只可从古书上得到一点,而这种古书最重要的,便推《山海经》。不过这书也是无系统的,其中最要的,和后来有关系的记述,有西王母的故事,现在举一条出来: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如此之类还不少。这个古典,一直流行到唐朝,才被骊山老母夺了位置去。此外还有一种穆天子传,讲的是周穆王驾八骏西征的故事,是汲郡古冢中杂书之一篇。——总之中国古代的神话材料很少,所有者,只是些断片的,没有长篇的,而且似乎也并非后来散亡,是本来的少有。我们在此要推求其原因,我以为最要的有两种:
一、太劳苦 因为中华民族先居在黄河流域,自然界底情形并不佳,为谋生起见,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实际,轻玄想,故神话就不能发达以及流传下来。劳动虽说是发生文艺的一个源头,但也有条件:就是要不过度。劳逸均适,或者小觉劳苦,才能发生种种的诗歌,略有余暇,就讲小说。假使劳动太多,休息时少,没有恢复疲劳的余裕,则眠食尚且不暇,更不必提什么文艺了。
二、易于忘却 因为中国古时天神,地只,人,鬼,往往肴杂,则原始的信仰存于传说者,日出不穷,于是旧者僵死,后人无从而知。如神荼,郁垒,为古之大神,传说上是手执一种苇索,以缚虎,且御凶魅的,所以古代将他们当作门神。但到后来又将门神改为秦琼,尉迟敬德,并引说种种事实,以为佐证,于是后人单知道秦琼和尉迟敬德为门神,而不复知神荼,郁垒,更不消说造作他们的故事了。此外这样的还很不少。
中国的神话既没有什么长篇的,现在我们就再来看《汉书》艺文志上所载的小说:《汉书》艺文志上所载的许多小说目录,现在一样都没有了,但只有些遗文,还可以看见。如大戴礼保傅篇中所引青史子说: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居则习礼文,行则鸣佩玉,升车则闻和鸾之声,是以非僻之心无自入也。
……”
青史子这种话,就是古代的小说;但就我们看去,同《礼记》所说是一样的,不知何以当作小说?或者因其中还有许多思想和儒家的不同之故吧。至于现在所有的所谓汉代小说,却有称东方朔所做的两种:一、神异经,二、十洲记。班固做的,也有两种:一、汉武故事;二、汉武帝内传。此外还有郭宪做的洞冥记,刘歆做的《西京杂记》。神异经的文章,是仿《山海经》的,其中所说的多怪诞之事。现在举一条出来:
“西南荒山中出讹兽,其状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西南荒经)
十洲记是记汉武帝闻十洲于西王母之事,也仿《山海经》的,不过比较神异经稍微庄重些。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都是记武帝初生以至崩葬的事情。洞冥记是说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的事情。《西京杂记》则杂记人间琐事。
然而神异经,十洲记,为《汉书》艺文志上所不载,可知不是东方朔做的,乃是后人假造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则与班固别的文章,笔调不类,且中间夹杂佛家语,——彼时佛教尚不盛行,且汉人从来不喜说佛语——可知也是假的。至于洞冥记,《西京杂记》又已经为人考出是六朝人做的。——所以上举的六种小说,全是假的。惟此外有刘向的《列仙传》〔3〕是真的。晋的葛洪又作《神仙传》〔4〕,唐宋更多,于后来的思想及小说,很有影响。但刘向的《列仙传》,在当时并非有意作小说,乃是当作真实事情做的,不,到现在还多拿它做儿童读物的材料。现在常有一问题发生:即此种神话,可否拿它做儿童的读物?我们顺便也说一说。在反对一方面的人说:以这种神话教儿童,只能养成迷信,是非常有害的;而赞成一方面的人说:以这种神话教儿童,正合儿堂的天性,很感趣味,没有什么害处的。在我以为这要看社会上教育的状况怎样,如果儿童能继续更受良好的教育,则将来一学科学,自然会明白,不至迷信,所以当然没有害的;但如果儿童不能继续受稍深的教育,学识不再进步,则在幼小时所教的神话,将永信以为真,所以也许是有害的。
第二讲 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
上次讲过:一、神话是文艺的萌芽。二、中国的神话很少。三、所有的神话,没有长篇的。四、《汉书》艺文志上载的小说都不存在了。五、现存汉人的小说,多是假的。现在我们再看六朝时的小说怎样?中国本来信鬼神的,而鬼神与人乃是隔离的,因欲人与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来。巫到后来分为两派:一为方士;一仍为巫。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及求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息,所以志怪之书特多,像《博物志》上说:
“燕太子丹质于秦,……欲归,请于秦王。王不听,谬言曰,‘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丹仰而叹,乌即头白,俯而嗟,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卷八史补)
这全是怪诞之说,是受了方士思想的影响。再如刘敬叔的异苑上说:
“义熙中,东海徐氏婢兰忽患羸黄,而拂拭异常,共伺察之,见扫帚从壁角来趋婢床,乃取而焚之,嫂即平复。”(卷八)
这可见六朝人视一切东西,都可成妖怪,这正就是巫底思想,即所谓“万有神教”。此种思想,到了现在,依然留存,像:
常见在树上挂着“有求必应”的匾,便足以证明社会上还将树木当神,正如六朝人一样的迷信。其实这种思想,本来是无论何国,古时候都有的,不过后来渐渐地没有罢了。但中国还很盛。
六朝志怪的小说,除上举《博物志》、异苑而外,还有干宝的《搜神记》,陶潜的《搜神后记》。但《搜神记》多已佚失,现在所存的,乃是明人辑各书引用的话,再加别的志怪书而成,是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至于《搜神后记》,亦记灵异变化之事,但陶潜旷达,未必作此,大约也是别人的托名。
此外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的佛经很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谈也杂出,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底鬼怪到小说里,使它更加发达起来,如阳羡鹅笼的故事,就是:
“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
‘善。’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中具肴馔。……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
‘……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暂唤之……’……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
此种思想,不是中国所故有的,乃完全受了印度思想的影响。
就此也可知六朝的志怪小说,和印度怎样相关的大概了。但须知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
六朝时志怪的小说,既如上述,现在我们再讲志人的小说。六朝志人的小说,也非常简单,同志怪的差不多,这有宋刘义庆做的《世说新语》,可以做代表。现在待我举出一两条来看: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卷上德行篇)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卷下任诞篇)
肥罗小屋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开创“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记》(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等。
2、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例如:《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祥林嫂最后的“肖像”等。
总上,鲁迅的《呐喊》、《彷徨》通过独特的取材,视角和模式,向人们展示了其“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内蕴;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的结果。因此,不愧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longman
每一段变迁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和不可逆,只能客观的认识,认识它的必然和偶然也就是它的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变迁,我们要做的只是不让悲剧重演......
ccq8998
民国时期是内有不绝外患不断的特殊时期。我个人觉得其根本原因在于"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蒋介石政府在当时只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实际上各地军阀诸侯林立,地方对中央的命令多因涉及派系利益争斗阳奉阴违.所以战斗意志涣散,很多官员对内只图自身荣华,对外只保身家,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因此日本,苏俄才有机可乘,并且苏俄先后吞并东北的飞地,控制蒙古并使之独立.其实根源就是国家不团结,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和稳定.所以攘外必先安内,国家统一稳定,国力强盛才不至于受他国欺凌
乐意vera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说; 《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 年出版 ,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呐喊》、《彷徨》中的作品,就是改造国民灵魂的艺术实践。比如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酒客的笑声跟主人公悲惨的命运的对比反映了“社会对受苦人的冷漠”。不愧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viger
人们做事情通常都是有目的的。读书亦是如此。
先搞明白为什么要读古典小说?
如为了消遣,那么,读个大略,看个热闹,也就可以了。譬如,读《聊斋志异》,只需让心绪伴着情节跌宕起伏,享受作品,以资消遣。
如为了学习,那么,不断积累、掌握古代汉语知识,从一字一词,到一音一调;大量阅读文言典故书籍,领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妙处,表情达意的技巧,章节安排的匠心。等到可以快速阅读而能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小说篇章结构,领略作者或铺垫,或呼应的笔触,可以预测小说情节发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旨趣,那么,便基本算是读懂古典小说了。
这么说起来简单,其实需要深厚、扎实的古典文学知识,要了解小说的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历史局限性,等等,非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讲清的。
说到把我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的脉络,那更不是一个非专业人士,朝夕之间可以做到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承,从未间断,是因了总有有兴趣,有志气的“乐之者”为之。
愿同好者共勉!
svpanic
小白_BY
发布时间:2009-11-2 16:17:00 来源:散文吧
本篇系鲁迅一九二四年七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记录稿,经修订后,收入西北大学出版部一九二五年三月印行的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集(二)。
我所讲的是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许多历史家说,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那么,中国当然不会在例外。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然而就并不进化么?那也不然,只是比较的慢,使我们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罢了。文艺,文艺之一的小说,自然也如此。例如虽至今日,而许多作品里面,唐宋的,甚而至于原始人民的思想手段的糟粕都还在。今天所讲,就想不理会这些糟粕——虽然它还很受社会欢迎——而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一共分为六讲。
第一讲 从神话到神仙传
考小说之名,最古是见于庄子所说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县”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誉。但这是指他所谓琐屑之言,不关道术的而说,和后来所谓的小说并不同。
因为如孔子,杨子〔1〕,墨子〔2〕各家的学员,从庄子看来,都可以谓之小说;反之,别家对庄子,也可称他的著作为小说。至于《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这才近似现在的所谓小说了,但也不过古时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谈的小话,借以考察国之民情,风俗而已;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
小说是如何起源的呢?据《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稗官采集小说的有无,是另一问题;
即使真有,也不过是小说书之起源,不是小说之起源。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因为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像神的生活,动作,如中国有盘古氏开天辟地之说,这便成功了“神话”。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之的话,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今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
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但在古代,不问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印度,埃及,希腊都如此,中国亦然。只是中国并无含有神话的大著作;其零星的神话,现在也还没有集录为专书的。我们要寻求,只可从古书上得到一点,而这种古书最重要的,便推《山海经》。不过这书也是无系统的,其中最要的,和后来有关系的记述,有西王母的故事,现在举一条出来: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如此之类还不少。这个古典,一直流行到唐朝,才被骊山老母夺了位置去。此外还有一种穆天子传,讲的是周穆王驾八骏西征的故事,是汲郡古冢中杂书之一篇。——总之中国古代的神话材料很少,所有者,只是些断片的,没有长篇的,而且似乎也并非后来散亡,是本来的少有。我们在此要推求其原因,我以为最要的有两种:
一、太劳苦 因为中华民族先居在黄河流域,自然界底情形并不佳,为谋生起见,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实际,轻玄想,故神话就不能发达以及流传下来。劳动虽说是发生文艺的一个源头,但也有条件:就是要不过度。劳逸均适,或者小觉劳苦,才能发生种种的诗歌,略有余暇,就讲小说。假使劳动太多,休息时少,没有恢复疲劳的余裕,则眠食尚且不暇,更不必提什么文艺了。
二、易于忘却 因为中国古时天神,地只,人,鬼,往往肴杂,则原始的信仰存于传说者,日出不穷,于是旧者僵死,后人无从而知。如神荼,郁垒,为古之大神,传说上是手执一种苇索,以缚虎,且御凶魅的,所以古代将他们当作门神。但到后来又将门神改为秦琼,尉迟敬德,并引说种种事实,以为佐证,于是后人单知道秦琼和尉迟敬德为门神,而不复知神荼,郁垒,更不消说造作他们的故事了。此外这样的还很不少。
中国的神话既没有什么长篇的,现在我们就再来看《汉书》艺文志上所载的小说:《汉书》艺文志上所载的许多小说目录,现在一样都没有了,但只有些遗文,还可以看见。如大戴礼保傅篇中所引青史子说: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居则习礼文,行则鸣佩玉,升车则闻和鸾之声,是以非僻之心无自入也。
……”
青史子这种话,就是古代的小说;但就我们看去,同《礼记》所说是一样的,不知何以当作小说?或者因其中还有许多思想和儒家的不同之故吧。至于现在所有的所谓汉代小说,却有称东方朔所做的两种:一、神异经,二、十洲记。班固做的,也有两种:一、汉武故事;二、汉武帝内传。此外还有郭宪做的洞冥记,刘歆做的《西京杂记》。神异经的文章,是仿《山海经》的,其中所说的多怪诞之事。现在举一条出来:
“西南荒山中出讹兽,其状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西南荒经)
十洲记是记汉武帝闻十洲于西王母之事,也仿《山海经》的,不过比较神异经稍微庄重些。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都是记武帝初生以至崩葬的事情。洞冥记是说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的事情。《西京杂记》则杂记人间琐事。
然而神异经,十洲记,为《汉书》艺文志上所不载,可知不是东方朔做的,乃是后人假造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则与班固别的文章,笔调不类,且中间夹杂佛家语,——彼时佛教尚不盛行,且汉人从来不喜说佛语——可知也是假的。至于洞冥记,《西京杂记》又已经为人考出是六朝人做的。——所以上举的六种小说,全是假的。惟此外有刘向的《列仙传》〔3〕是真的。晋的葛洪又作《神仙传》〔4〕,唐宋更多,于后来的思想及小说,很有影响。但刘向的《列仙传》,在当时并非有意作小说,乃是当作真实事情做的,不,到现在还多拿它做儿童读物的材料。现在常有一问题发生:即此种神话,可否拿它做儿童的读物?我们顺便也说一说。在反对一方面的人说:以这种神话教儿童,只能养成迷信,是非常有害的;而赞成一方面的人说:以这种神话教儿童,正合儿堂的天性,很感趣味,没有什么害处的。在我以为这要看社会上教育的状况怎样,如果儿童能继续更受良好的教育,则将来一学科学,自然会明白,不至迷信,所以当然没有害的;但如果儿童不能继续受稍深的教育,学识不再进步,则在幼小时所教的神话,将永信以为真,所以也许是有害的。
第二讲 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
上次讲过:一、神话是文艺的萌芽。二、中国的神话很少。三、所有的神话,没有长篇的。四、《汉书》艺文志上载的小说都不存在了。五、现存汉人的小说,多是假的。现在我们再看六朝时的小说怎样?中国本来信鬼神的,而鬼神与人乃是隔离的,因欲人与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来。巫到后来分为两派:一为方士;一仍为巫。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及求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息,所以志怪之书特多,像《博物志》上说:
“燕太子丹质于秦,……欲归,请于秦王。王不听,谬言曰,‘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丹仰而叹,乌即头白,俯而嗟,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卷八史补)
这全是怪诞之说,是受了方士思想的影响。再如刘敬叔的异苑上说:
“义熙中,东海徐氏婢兰忽患羸黄,而拂拭异常,共伺察之,见扫帚从壁角来趋婢床,乃取而焚之,嫂即平复。”(卷八)
这可见六朝人视一切东西,都可成妖怪,这正就是巫底思想,即所谓“万有神教”。此种思想,到了现在,依然留存,像:
常见在树上挂着“有求必应”的匾,便足以证明社会上还将树木当神,正如六朝人一样的迷信。其实这种思想,本来是无论何国,古时候都有的,不过后来渐渐地没有罢了。但中国还很盛。
六朝志怪的小说,除上举《博物志》、异苑而外,还有干宝的《搜神记》,陶潜的《搜神后记》。但《搜神记》多已佚失,现在所存的,乃是明人辑各书引用的话,再加别的志怪书而成,是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至于《搜神后记》,亦记灵异变化之事,但陶潜旷达,未必作此,大约也是别人的托名。
此外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的佛经很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谈也杂出,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底鬼怪到小说里,使它更加发达起来,如阳羡鹅笼的故事,就是:
“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
‘善。’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中具肴馔。……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
‘……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暂唤之……’……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
此种思想,不是中国所故有的,乃完全受了印度思想的影响。
就此也可知六朝的志怪小说,和印度怎样相关的大概了。但须知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
六朝时志怪的小说,既如上述,现在我们再讲志人的小说。六朝志人的小说,也非常简单,同志怪的差不多,这有宋刘义庆做的《世说新语》,可以做代表。现在待我举出一两条来看: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卷上德行篇)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卷下任诞篇)
天使打烊
先搞明白为什么要读古典小说?
如为了消遣,那么,读个大略,看个热闹,也就可以了。譬如,读《聊斋志异》,只需让心绪伴着情节跌宕起伏,享受作品,以资消遣。
如为了学习,那么,不断积累、掌握古代汉语知识,从一字一词,到一音一调;大量阅读文言典故书籍,领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妙处,表情达意的技巧,章节安排的匠心。等到可以快速阅读而能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小说篇章结构,领略作者或铺垫,或呼应的笔触,可以预测小说情节发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旨趣,那么,便基本算是读懂古典小说了。
这么说起来简单,其实需要深厚、扎实的古典文学知识,要了解小说的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历史局限性,等等,非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讲清的。
说到把我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的脉络,那更不是一个非专业人士,朝夕之间可以做到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承,从未间断,是因了总有有兴趣,有志气的“乐之者”为之。
愿同好者共勉!
echo崇优释
嬴政掌权后,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谋划灭亡六国的策略;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先扫除两翼,最后灭齐。任命王翦、李信、王贲、蒙恬等为将军,展开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因此,这些人才在他的统一大业中,各尽其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秦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灭掉了东方六国。
原贴:中国人文历史
april爱吃app
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QQT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极重要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还是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这可从两方面说明:第一,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这表现在:①它直面人生,如实描写,毫无讳饰,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对旧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作了深人的揭露,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达到过去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如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等。②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期望人民群众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与社会改革道路的探求,表现出与人民大众及其解放事业密切相连的特点。③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 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开创的包含上述三个重要思想特点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由于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创新精神,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与丰富经验。这表现在:①艺术上的开放和创新精神。鲁迅对中外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广泛而大胆吸取,从而对中国传统小说作了重大革新。例如,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主要是现实主义方法,但也有以浪漫主义方法为主的作品,如不周山 (初版《呐喊》);有象征主义气息很浓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又如,开拓了多种小说体式,如有叙事体小说,也有抒情体小说、讽刺小说等,并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再如,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把传统小说结构形式服从于故事情节变革为服从于人物刻画和主题表现。表现手法也大大丰富了。②艺术上的成熟。鲁迅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吸收而不模仿,融会贯通,虽是开山之作而艺术成熟。因而既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基础,也在艺术上 对现代文学发展发生重要影响
原来真有奇迹
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zmycurar
优质解答
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百年嬗变的反思
近百年来,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先后使用过“教育要义”“教授要旨”“教学目的”等名称.进入21世纪后,“课程目标”的名称再次正式启用.语文课程目标作为教育目标下的分科目标,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因而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自晚清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课程目标问题,就是人们一直在讨论而始终没有达成共识的老大难问题.回顾近百年来关于语文课程目标规定与讨论的历史,梳理语文课程目标论争的主要观点,探究语文课程目标嬗变的根本原因,对于我们认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构成要素和表达方式,无疑是有益的.
一、语文课程目标论争的主要观点
一百多年来,关于语文课程目标论争的主要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四派.
(一)形式目标派或语言目标派或工具目标派
1920年,胡适在教育丛刊第2集发表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他在文中把中学国文的目的暂定为四项:“(1)人人能用国语作文、谈话、演说,都能通畅明白,没有文法上的错误.(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如《二十四史》、通鉴和《孟子》、中,均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1923年,由叶圣陶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初中国语“目的”为:“}.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3.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1932年,叶圣陶发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将国文科的目的概括为“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一句话说,就是“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两项.此后,他在1940年发表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1942年发表的略谈学习国文、1948年发表的国文等文章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直到1980年,叶圣陶还坚持这样的观点.他说:“学校里为什么要设语文课?这个问题好像挺简单,但是各人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有很大的不同.有一种看法认为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我同意这种看法.”
持这一派观点的,还有夏丐尊、阮真、吕叔湘等人.1946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制的中等国文“说明”第一条指出:“本书确认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对于汉语汉文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的掌握.在这个方针下,本书打破向来国文教材偏重文艺或偏重政治的缺点.”①1 956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小学语文科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培养儿童正确的听、说、读、写的技巧”,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和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要求“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也都反映了与这一派大致相同的观点.
(二)内容目标派或实质目标派或人文目标派
这一派以穆济波为主要代表.1923年,穆济波在《中等教育》第2卷第5期发表中学校国文教学问题一文.文章认为:“语文的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本科教学目的在贯彻中等教育的宗旨,反对专以本科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教学”.他提出初、高中必修国文科的目的如下:“初级中学必修国文科:(1)在人生教育上,须使明了人生现实之可贵,及社会的共存,与个人应有之责任;(2)在国家教育上,须使明了国民资格之修养,职业的联合,及今日国际的侵略与压迫的危险,起谋自卫;(3)在民族教育上,须使明了民族之特有精神,及现世的堕落现象与其补救的方法;(4)注意社会现象的观察,奖掖青年能力可能以内的救济;(5)注意青年团体的团结,与共同生活应有的知识与修养.”“高级中学必修国文科:(1)在人生教育上,须使明了人生之究竟,及社会的永存,与人类进化的轨迹与趋向;(2)在国家教育上,须使明了国家政治与国民生计的变迁,注重改进社会经济与树立民本政治的途径;(3)在民族教育上,须使明了中国民族结合的渊源与其文化之发展;(4)注意时代进货的程序与学术思想的更新;(5)注意往哲精神生活的向上,训练个人精神独立的思想与习惯.”
穆济波设定的国文教学目的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曾遭到朱自清、王森然、宋文翰等人的批评.1925年,朱自清在教育杂志第17卷第7号发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文章认为:穆济波“似乎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子都放在国文教师的两肩上了,似乎要以国文一科的教学代负全部教育的责任了,这是太过了!”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出现的片面强调语文学科思想性、人文性的思潮,将语文课讲成政治课、文学课的做法,也是这一派观点的具体表现.
(三)形式目标与实质目标兼顾派或二者同等重要派或双重目标(任务)派
比较早持这一派观点的,有黎锦熙、杨贤江、王森然、吴研因、范寿康、袁哲等人.1923年,杨贤江在学生杂志第10卷第11期发表初中学生学习国文底旨趣-文.文章写道:“我们知道文字只是种符号,是种工具,是用以发抒真情、传达思想的利器.所以国文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方面,就是所能以发抒能以传达的本质;二是形式方面,就是所借以发抒借以传达的技术.我们学习国文,应把这两方面看得同等重要.”1924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一书出版.该书专章讨论了“国语教学之目的”.他认为:“国语要旨”包括“形式的语文方面”和“实质的心意方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派观点曾得到普遍认同.1950年,董纯才在人民教育第2期发表改革我们的中学国文教学一文.文章认为:“中学国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了解与运用中国语文,获得一般的文学教养;同时又从学习语文与文学习读中,获得革命思想与道德品质教养.这就是说,中学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在使学生获得中等程度的国文知识.这里面包含有双重任务: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前者是语文课本身的独特具备的特殊任务;后者则是各科共同具备的一般任务.”教育部195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均规定语文学科负有教养与教育的双重任务.
(四)主要宗旨与副二宗旨派或主目的与副目的派或正目的与副目的派
这一派观点可以上溯至晚清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编写的讲义教授法所附国语科教授法的规定:“本科事业之要旨为二,即形式目的(主要宗旨)、内容目的(副贰宗旨)是也.”
1913 --1916年,徐特立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讲授小学各科教授法,在讨论小学国语科教授目的时指出:“国语要旨,在使儿童知普通言语及日常须知之文字、文章,而养其表达思想之能力,兼启发其知德者也.”同时指出:“国语教授固有形式、实质二方面,然其主要目的则在形式方面.故教授时,当以形式方面为主,实质方面为副.然二者须互相顾助,始能达国语教授之目的.”
1941年,蒋伯潜著中学国文教学法出版.该书指出:国文的教学目的有二:(一)正目的国文一科所特具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生活所需要的工具国文能运用,能了解,且能欣赏.(二)副目的…国文科与其他学科共同的目的:1.使学生了解我国固有文化之一部分 学术和文学的流变;2.使学生明了我国固有道德的观念及修养的方法,并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张志公多次阐述了“语文教学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唯我独尊’”的思想.1963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文章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有关自然的或者有关社会的知识,因为那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那些学科的工作;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太多的文学理论知识或者文学创作技能,因为中学毕业生需要的是一般的读书、作文能力,就是阅读各种各类的书籍,写各种各类的文章的能力,而不是只要阅读文学书籍、必须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也不在于教给学生很多政治思想的知识或理论修养,因为那是政治课的工作.”“就整个的语文教学来说,还是不能不把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这个目的明确地、突出地提出来”.1992年6月12日文汇报发表张志公的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一文.文章指出:“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无疑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思想意识,有文学艺术修养,有逻辑思维能力,有做人的行为准则,有零七八碎的各种常识,等等.……既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也不能唯主独尊,不及其余.”1996年11月,《语文学习》杂志发表庄文中采访张志公的淡话记录工具•实用•现代化,张志公冉次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以上四派,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语文课程目标作出阐释,各有其道理.其中:第一派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个性,不足之处是有忽视培养人这个大目标之嫌;第二派突出了培养人这个大目标,却有取消语文学科个性之弊;第三、四两派试图克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弊端,又有不同的做法.第三派是不分伯仲,同等重要;第四派是分清主次,区别对待.这四派观点,当然只是大致的分类,在具体论述时,往往有许多差异.但无论如何,近百年来,前人所做的这些工作,都为我们今天正确认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构成要素和表达方式,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语文课程目标嬗变的根本原因
语义课程目标百年嬗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根本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时代的变革
考察语文课程目标百年嬗变的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时代的变革是导致语文课程目标百年嬗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晚清政府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实行“新政”,改革教育.张白‘熙拟订的学堂章程,“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其目的是“以佐我中国二干余年旧制”.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重订学堂章程,其“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民国成立伊始,国民政府革故鼎新,对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教育方面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教育部在1912年11月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和1912年12月颁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分别对中小学“国文要旨”作出规定,与1 912年9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是一致的.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先后颁布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如:1932年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规定小学教育总目标“小学应根据三民主义,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发展儿童身心,培养国民道德基础及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养成知礼知义爱国爱群的国民”,1936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规定“使学生从代表民族人物之传记及其作品中,唤起民族意识并发扬民族精神”),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都有其社会历史背景,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增强无产阶级感情,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在读写能力上得到提高,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风.”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规定“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渎、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进…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与人们认识的差异
审视语文课程目标百年嬗变的轨迹,我们发现,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与人们对语文学科认识的差异,是导致语文课程目标厘定反复争议的更为直接的因素.
早在1934年,夏丐尊就指出:“国文为中学科目中最重要的一科,也是最笼统的一科.因为文字原是一切学问的工具,而一国的文字又有关于一国的全文化,所以重要;因为内容包含太广泛,差不多包括文化及生活的全体,教学上苦于无一定的法则可以遵循,所以笼统.”他举例说:“一篇项羽本纪当作历史来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记住历史上楚汉战争的经过情形就够了,如果当作国文来读,事情就非常复杂,史实不消说须知道,史实以外还有难字、难句,叙事的繁与简,人物描写的方法、句法、章法,以及其他出现在文中的一切文章上的规矩法则,都须教到、学到才行.这些工作,往往一项之中又兼含其他各项,倘若要一一教学用遍,究不可能,教者无法系统地教,只好任学生自己领悟,学者也无法系统地学,只好待他日自己触发.结果一篇项羽本纪,对于一般学生只尽了普通历史材料的责任,无法完成其在国文课上的任务.”叶圣陶也指出: “国文这一科,比较动物、植物、物理、化学那些科目,性质含混得多.有些人认为国文这一科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已.但是有些人却以为国文科简直无所不包,大至养成民族精神,小至写一个借东西的便条,都得由国文科负责.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种种的看法,各不相同的认识.如果一百位国文教师聚在一起,请他各就自己的见解,谈谈国文科究竟是什么性质,纵使不至于有一百个说法,五十种不同的见解大概是有的.”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人文学科)以及人们对语文学科认识的差异,使得语文课程目标始终处于争议之中.
尽管如此,自晚清奏定学堂章程对“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解说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还是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前行的.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一度在语文课程目标中被特别强调,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则被大大削弱.20世纪60年代初,语文教育逐步克服“左”倾错误,开始遵循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教育统一于语文课程目标中,成为一时共识.但人们在纠正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逐渐强化了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此后,伴随着对语文教学效率问题的讨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2()世纪末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沦中,工具理性倾向的语文课程目标受到了质疑和批判.进入21世纪,在立足于学生主体精神培育的语文教育的呼唤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维课程目标的局限性,进而突出并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
三、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
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可以从价值取向、构成要素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讨论.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目标百年嬗变表明:中小学开设语文课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语文课负有传授语文知识、养成语文能力等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任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中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正确理解并规范使用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924年,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曾指出“小说”(文艺)与“修身教科书”(政治)的区别.他说:“宋时理学极盛一时,因之把小说也多理学化了,以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但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宋人虽然还作传奇,而我说传奇是绝了,也就是这意思.”.同理,语文课与政治课,语文课与文学课,也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中小学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都要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来进行.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寓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能脱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另搞一套.无视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是以文学课代替语文课.也就取消了语文课本身.语文课的德育和美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应当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
中小学开设的语文课也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中小学生学语言,重在学习语言的运用.大学中文系学生学语言,重在探讨语言的规律.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言语形式的感知进而到言语内容的掌握,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又进而学习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言语的理解与表达,又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正如王宁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养成学生从浯料中发现语言现象、概括语言规律的锐敏性、兴趣和习惯;教给他们贮存语言材料的正确、有效方法,促使他们通过自学的积累,逐渐丰富自己的语言;让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中,训练他们把已加工成熟的思想用最得体、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最后,还要以语言为桥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创造思维意识和文化修养意识.”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构成要素
语文课程目标百年嬗变表明:语文课程目标 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其中有知识的、技能的、习 惯的,也有道德的、审美的、情感的、态度的 等.有关语文课程目标的争议,讨论较多的往往 不是这些基本元素的有与无、取与舍,而是这些 基本元素的主与次、显与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规定和中共十七大 报告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 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方针,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目标应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应包括语文智育目标、语文德育目标和语文美育目标三个子系统.其中:“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作为“向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的教育”,语文智育日标又可分解为语文知识发展目标、语文能力发展目标和语文智力发展目标.所谓“语文知识”,应包括语形、语义、语用等语言知识.所谓“语文能力”,既包括形于外的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等操作技能;也包括隐于内的内部言语思维的心智技能.所谓“语文智力”,并不是说有一种专门属于语文学科的,有别于一般智力的东西,而是指语文教育中也要重视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程诸目标中,偏重形式的语文知识发展目标和语文能力发展目标,是语文教育特有的目标,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直接目标”或“显性目标”;智力发展目标和偏重内容的德育、美育目标(也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语文和其他课程共同的目标,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间接目标”或“隐性目标”.如下图所示,语文课程目标的结构体系与新课程倡导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大致是吻合的.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
语文课程目标嬗变还表明:从晚清奏定学堂章程对“中国文字”、“中国文学”两科“教育要义”的解说,到2l世纪初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规定,目标的项目越来越完备、要求越来越具体,量化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义务教育阶段,在课程总目标之下,按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分别提出阶段目标.阶段目标又具体体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7~9年级为“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的具体教学内容中.此外,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具体目标的表述方面,采用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三个维度”“四个学段”“五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高中教育阶段,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加强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目标的整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者“从‘过程与方法,这一角度切人设计,尝试建立一个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系统的新的语言模型”.在课程总目标之下,具体展开为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目标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条线索进行描述;选修课程分别根据“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的特点拟定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规定,既突出了人的培养这个大目标,体现了国家教育方针对学科课程的要求,又兼顾了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反映了语文学科课程的特殊要求;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之间,既层次分明、各自独立,又螺旋上升、融为一体.
2011年修订的
苏打0151 2014-11-28
Irene小夢想家
一、意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一方面,鲁迅的文学价值是由他的创作动因决定的。他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而创作,他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将文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另一方面,鲁迅决不只是一个作家,从根本上更是一个思想家,这就决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浓厚的文化修养。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使他饱尝世间的冷脸白眼,体悟到人生真相。青年时代的他广为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人生志向。他背负巨大的传统负担,对传统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晰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不同于和远远高于其他作家。
二、人物影响:
1、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2、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3、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4、政治影响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三、人物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elva蒋
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杰出的代表,鲁迅没有局限于一己的人生设计,而是以特立独行的方式,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在一些作家、艺术家正为个人名利苦斗的当下,鲁迅的文化选择对当前文化发展的第一个启示是文艺家的社会责任。
1、“以民为本”的悲悯情怀。鲁迅虽然是个性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变成绝对的个人主义者,普通大众始终是他文学活动的关注核心。鲁迅的创作一直是以广大民众为本位的,与社会地位最低下的农民保持着血肉联系,将他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不幸作为表现的对象。
作为充满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鲁迅并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传统社会的阴暗面和旧式文明的残酷性,并在对苦难现实的否定中为普通民众寻求生存的理想境地。
2、“反抗绝望”的理想信念。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特殊的精神个体,作家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他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为每个人创造一种生存的希冀,哪怕自己的生存境况如何艰辛,也应该拒绝现实诱惑,为自己的民族擎起一座航行的灯塔。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鲁迅的作品虽然也流露了浓厚的绝望情绪,但是他仍然相信“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
正是在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中,鲁迅发现了支撑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力量。
3、“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鲁迅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饱受外族入侵的时期,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鲁迅没有逃避,而是做出了最有价值的人生选择。他既可以为了国家的未来而“肩住黑暗的闸门”,也可以为了民族的希望而“我以我血荐轩辕”,将自己的血肉之躯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
扩展资料:
鲁迅的人物评价:
1、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2、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4、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annales谈恋爱
鲁迅存在的意义是反抗。没有反抗,这惨淡的人生和世界也就无法呈现出它惨淡的真相。
鲁迅确实是反抗者的榜样,不屈服的英雄。不过另一方面,和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同,我觉得恰恰要背对人生才能真正实现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的存在。如同鲁迅所认为的,黑暗是现实,光明只能是未来。可是面对着黑暗,圆睁双眼,要对着黑暗做批判,通过批判黑暗,希望光明的实现,不真实。人生总是黑暗的,饥饿,死亡,压迫,仇恨,批判者自批判,然而现实既然如此,它便永远如此,“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气在现实的存在面前丧失意义。爱因斯坦坚持的他的真理,我不觉得他是在批判。他只是坚信他的道路将引领他到自由,而自由是他赋予自己也赋予他人的终极价值。
世界是如此组织起来的,个人如伊比鸠鲁的原子,自由是命运之下人的必然和必须状态。引用一句《新约》里的话吧:“你们必通过真理获得自由”。通过真理获得自由和通过批判获得自由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面朝终极,背对人生,而后者是直面人生,摸索终极。我不知道后者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但 认为人生从根本意义上说是无意义的,黑暗是他的本性也罢,光明是他的本质也好,都没有区别。
种菜的猪妹妹
1、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等的百科全书。
2、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
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3、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扩展资料:
鲁迅给我们的文化启示:
要培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培育文化的市场竞争力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要想获得世界各民族的认可,需要积极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张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其次,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还需要文化的内在推动力量。
因此,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通过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就变得极其关键。在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向世界传递一种价值观,以便让“中华价值”赢得世界的尊重与认同。第三,要注重民族文化的审美性。
鲁迅说过,“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只有具有审美内涵的艺术作品,才更易为其他民族所接受。中华民族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想获得其他民族的认可,就必须遵循艺术规律。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进程中,最能体现本民族文化的正是自己民族培养的杰出人物。
因此,在当代文化发展进程中,我们尤须善待像鲁迅这样的民族文化杰出代表人物,他们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创造了宝贵财富。如同郁达夫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时所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huangmeilin
那种复制粘贴过来的文章根本没用
作为一个大学中文系专业的学生,说一下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
通常认为,鲁迅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有三:
第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和胡适,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傅斯年等人共同开辟了中国白话文学的先河,其作品《狂人日记》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成型的现代白话小说(区别于《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白话小说),其散文诗《野草》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集。这都是开风气之先的。
第二,参与发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翻译并介绍了多种外国文学,其译著《毁灭》、《死魂灵》等至今仍是不朽的翻译巨作。也影响了一代作家。
第三,开创了“杂文”这一文体的先河,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用文笔直接介入社会,同黑暗的现实和麻木愚昧的国民战斗的典范。其文字如警句,针砭时弊毫不留情,可以说开一代风气之先,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最伟大的精神导师。
其他的还有,比如《故事新编》开创了“经典重读”的解读范式,《野草》引入了许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因素,《中国小说史略》是第一部完整意义的中国小说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等等,这些都是鲁迅给中国文学史留下的宝贵遗产。鲁迅的文章和行动,对后代人影响至深。
至于鲁迅的文章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总体来说还是分两面看待:
第一,从正面角度而言,鲁迅的文章具有战斗性,具有不屈服的,不盲从的风格,鲁迅对问题分析独特,笔调严肃冷峻,读鲁迅的文章,只要用心读进去,必然可以发现于众不同之处,这不仅是与伟人心与心的碰撞,更是与伟大思想的直接交流。当代的许多大作家,大思想家,都是在和鲁迅的交流中获得其精神遗产的,他们在青少年时代也受到鲁迅的感召。此外,鲁迅是麻木中国的唤醒者,中国虽建立了新社会,却没有新国民,旧的封建习惯愚昧习俗(如看热闹,麻木,冷漠,自私,腐败)等痼疾仍旧存在中华民族的肌体中,鲁迅的文章犹如良药,医治创伤,激励着我们改变。最后,鲁迅的批判精神也激励着当代的青少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去面对社会中的阴暗面,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从反面来说,不可否认,鲁迅的文章对当代青少年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其语法为早期的半文半白,和现代汉语语法有区别。鲁迅的一些用字,如繁体字异体字等等也和现代语法不相同。这是一种阅读障碍。至于别的,其实不是鲁迅文章的错,而是我们的政治形态进入了鲁迅,改写了鲁迅。这个错误主要在课本的编写者和注释者,他们用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强行加给鲁迅,把鲁迅塑造成一个“匕首”、“投枪”,“每天就是战斗战斗战斗”的冷酷无情的形象,在注解文章的时候也只谈鲁迅“痛打落水狗”,却不说鲁迅也有的人情味。老师讲课的时候一提到鲁迅,也都按照教参板着面孔来讲,一幅教训人的姿态。这样使得许多青少年“望鲁生畏”,害怕鲁迅,讨厌鲁迅,但是这其实不是鲁迅的错。而鲁迅本身对这些是预料到的,他说过,“我死以后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纪念的事情”,目的就是害怕自己的身体成了别人“做论”的材料,自己的身后成了“挽联和讲演的斗法场”。但是误读鲁迅的人却要拿鲁迅作为打人的工具,这实在是和鲁迅的本意相违背太多了。(有关的资料可以参见鲁迅1936年写的几篇文章,如《死》、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的极左的解读方式深入人心,将鲁迅的只言片语摘录出来断章取义(如“我一个都不宽恕”、“痛打落水狗”等等)作为打人的棒子,使得青少年在阶级斗争思维下二元对立情绪浓厚,变得思维偏激狭隘,也不是没有的。这需要我们扩清本质,消除误读,而不是埋怨鲁迅——因为鲁迅无罪。
先说这么些吧,这个也是一面之词,推荐你几本参考资料: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王朔我看鲁迅(要辩证的来看)
还有就是读读鲁迅的原著,推荐读鲁迅的《三闲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两本,这个可以让你看见教材上不讲的鲁迅,一个真正的鲁迅。还有《野草》也很不错——虽然你现在未必能理解它。看的时候有不明白的可以看注释,但千万别盲从注释里说的,因为有许多都是和鲁迅本身思想相违背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吧,呵呵
aakpon
朝花夕拾》包括 《朝花夕拾》小引、范爱农、
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后记 。
《故事新编》包括 理水、采薇、铸剑、非攻、
奔月、出关、补天、起死。
《彷徨》包括 祝福、弟兄、离婚、幸福的家庭、
伤逝、长明灯、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肥皂、在酒楼上。
《呐喊》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野草》包括 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
复仇、复仇〔其二〕、希望、第雪节、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原贴: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有哪些
陆什么XIN
小说集《呐喊》
《呐喊》自序,《呐喊》目录,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 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小说集《彷徨》
祝福,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兄弟, 离婚
小说集《故事新编》
序言,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散文诗集《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散文集《朝花夕拾》
简介,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杂文集《坟》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杂亿,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从胡须说到牙齿 坚壁清野主义, 寡妇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杂文集《热风》
题记, 随感录二十五, 三十三,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随感录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随感录四十九, 五十三, 五十四, “来了”, 现在的屠杀者, 人心很古, “圣武”, 不满 恨恨而死, “与幼者”, 有无相通, 暴君的臣民, 生命的路 智识即罪恶, 事实胜于雄辩, 估学衡, 为“俄国歌剧团” 无题, “以震其艰深”, 所谓“国学”, 儿歌的“反动”, “一是之学说” 不懂的音译 ,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望勿“纠正”, 即小见大
杂文集《华盖集》
咬文嚼字(一至二), 青年必读书 ,忽然想到(一至四), 通讯, 论辩的魂灵, 牺牲谟,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忽然想到(五至六), 杂感, 北京通信, 导师, 长城, 忽然想到(七至九) ,“碰壁”之后 ,并非闲话 ,我的“籍”和“系”, 咬文嚼字(三), 忽然想到(十至十一), 补白, 答KS君 ,“碰壁”之余, 并非闲话(二) ,十四年的“读经”, 评心雕龙 ,这个与那个 ,并非闲话(三), 我观北大, 碎话 ,“公理”的把戏 ,这回是“多数”的把戏 ,后记
华盖集续编
小引 ,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有趣的消息, 学界的三魂, 古书与白话 ,一点比喻 不是信 我还不能“带住”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无花的蔷薇 无花的蔷薇之二 “死地” 可惨与可笑 记念刘和珍君 空谈 如此“讨赤” 无花的蔷薇之三 新的蔷薇 再来一次 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 马上日记 马上支日记 马上日记之二 记“发薪” 记谈话 上海通信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厦门通信 厦门通信(二) 《阿Q正传》的成因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 厦门通信(三) 海上通信
杂文集《二心集》(一九三○年)
序言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习惯与改革 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张资平氏的“小说学”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我们要批评家 “好政府主义”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进化和退化小引 《艺术论》译本序 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夜记之五,不完。) 一九三一年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柔石小传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上海文艺之一瞥 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 答文艺新闻社问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沉滓的泛起 以脚报国 唐朝的钉梢 《夏娃日记》小引 新的“女将” 宣传与做戏 知难行难 几条“顺”的翻译 风马牛 再来一条“顺”的翻译 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 《野草》英文译本序 “智识劳动者”万岁 “友邦惊诧”论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 答北斗杂志社问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并Y及T来信) 关于翻译的通信(并JK来信) 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译文,并附记)
杂文集《而已集》
题辞 黄花节的杂感 略论中国人的脸 革命时代的文学 写在劳动问题之前 略谈香港 读书杂谈 通信 答有恒先生 辞“大义” 反“漫谈” 忧“天乳” 革“首领” 谈“激烈” 扣丝杂感 “公理”之所在 可恶罪 “意表之外” 新时代的放债法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小杂感 再谈香港 革命文学 尘影题辞 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卢梭和胃口 文学和出汗 文艺和革命 谈所谓“大内档案” 拟豫言 附录:大衍发微
杂文集《伪自由书》一九三三年
前记 观斗 逃的辩护 崇实 电的利弊 航空救国三愿 不通两种 因此引起的通论:“最通的”文艺(王平陵) 通论的拆通:官话而已 赌咒 战略关系 备考:奇文共赏(周敬侪) 颂萧 又招恼了大主笔:萧伯纳究竟不凡(晚报) 也不佩服大主笔:前文的案语(乐雯) 对于战争的祈祷 从讽刺到幽默 从幽默到正经 王道诗话 伸冤 曲的解放 文学上的折扣 迎头经 “光明所到 止哭文学 备考:提倡辣椒救国(王慈) 硬要用辣椒止哭:不要乱咬人(王慈) 但到底是不行的:这叫作愈出愈奇 “人话” 出卖灵魂的秘诀 文人无文 备考:恶癖(若谷) 风凉话?:第四种人(周木斋) 乘凉:两误一不同 最艺术的国家 现代史 推背图 杀错了人异议 备考:杀错了人(曹聚仁) 中国人的生命圈 内外 透底 来信:(祝秀侠) “以夷制夷” 跳踉:“以华制华”(李家作) 摇摆:过而能改(傅红蓼) 只要几句:案语 言论自由的界限 大观园的人才 文章与题目 新药 “多难之月” 不负责任的坦克车 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 王化 天上地下 保留 再谈保留 “有名无实”的反驳 不求甚解 后记
杂文集《花边文学》一九三四年
序言 未来的光荣 女人未必多说谎 批评家的批评家 漫骂 “京派”与“海派” 北人与南人 如此广州读后感 过年 运命 大小骗 “小童挡驾” 古人并不纯厚 法会和歌剧 洋服的没落 朋友 清明时节 小品文的生机 刀“式”辩 化名新法 读几本书 一思而行 推己及人 偶感 论秦理斋夫人事 谁在没落? 倒提 论“花边文学” 玩具 零食 “此生或彼生” 正是时候 论重译 再论重译 “彻底”的底子 知了世界 算账 水性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 做文章 看书琐记 看书琐记(二) 趋时和复古 安贫乐道法 奇怪 奇怪(二) 迎神和咬人 看书琐记(三) “大雪纷飞” 汉字和拉丁化 “莎士比亚” 商贾的批评 中秋二愿 考场三丑 又是“莎士比亚” 点句的难 奇怪(三)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下) 骂杀与捧杀 读书忌
杂文集《准风月谈》(一九三三年)
前记 夜颂 推 二丑艺术 偶成 谈蝙蝠 “抄靶子” “吃白相饭” 华德保粹优劣论 华德焚书异同论 我谈“堕民” 序的解放 别一个窃火者 智识过剩 诗和豫言 “推”的余谈 查旧帐 晨凉漫记 中国的奇想 豪语的折扣 踢 “中国文坛的悲观” 秋夜纪游 “揩油”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为翻译辩护 爬和撞 各种捐班 四库全书珍本 新秋杂识 帮闲法发隐 登龙术拾遗 由聋而哑 新秋杂识(二) 男人的进化 同意和解释 文床秋梦 电影的教训 关于翻译(上) 关于翻译(下) 新秋杂识(三) 礼 打听印象 吃教 喝茶 禁用和自造 看变戏法 双十怀古 重三感旧 “感旧”以后(上) 备考:《庄子》与《文选》(施蛰存) “感旧”以后(下) 黄祸 冲 “滑稽”例解 外国也有 扑空 备考:推荐者的立场(施蛰存) 答“兼示” 备考:致黎烈文先生书(施蛰存) 中国文与中国人 野兽训练法 反刍 归厚 难得糊涂 古书中寻活字汇 “商定”文豪 青年与老子 后记
杂文集《三闲集》
序言 无声的中国 怎么写(夜记之一) 在钟楼上(夜记之二) 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并来信) 匪笔三篇 某笔两篇 述香港恭祝圣诞 吊与贺 一九二八年 “醉眼”中的朦胧 看司徒乔君的画 在上海的鲁迅启事 文艺与革命(并冬芬来信) 扁 路 头 通信(并Y来信) 太平歌诀 铲共大观 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革命咖啡店 文坛的掌故(并徐匀来信) 文学的阶级性(并恺良来信) 一九二九年 “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皇汉医学” 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 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柔石作《二月》小引 小彼得译本序 流氓的变迁 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 书籍和财色 我和语丝的始终 鲁迅译著书目
南腔北调集(一九三二年)
题记 “非所计也”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 我们不再受骗了 竖琴前记 论“第三种人” “连环图画”辩护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自选集(一九三三年)
自序 听说梦 论“赴难”和“逃难” 学生和玉佛 为了忘却的记念 谁的矛盾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萧伯纳在上海》序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关于女人 真假堂吉诃德 守常全集题记 谈金圣叹 又论“第三种人” “蜜蜂”与“蜜” 经验 谚语 大家降一级试试看 沙 给文学社信 关于翻译 《一个人的受难》序 祝涛声 上耗少女 上耗儿童 “论语一年” 小品文的危机 九一八 偶成 漫与 世故三昧 谣言世家 关于妇女解放 火 论翻印木刻 木刻创作法序 作文秘诀 捣鬼心传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总退却序 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且介亭杂文(一九三四年)
序言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答国际文学社问 草鞋脚 论“旧形式的采用” 连环图画琐谈 儒术 《看图识字》 拿来主义 隔膜 木刻纪程小引 难行和不信 买小学大全记 韦素园墓记 忆韦素园君 忆刘半农君 答曹聚仁先生信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门外文谈 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中国语文的新生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以眼还眼” 说“面子” 运命 脸谱臆测 随便翻翻 拿破仑与隋那 答《戏》周刊编者信 寄《戏》周刊编者信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关于新文字 病后杂谈 病后杂谈之余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论俗人应避雅人 附记
且介亭杂文二集(一九三五年)
序言 叶紫作《丰收》序 隐士 “招贴即扯” 书的还魂和赶造 漫谈“漫画” 漫画而又漫画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 “寻开心” 非有复译不可 论讽刺 从“别字”说开去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人生识字胡涂始 “文人相轻” “京派”和“海派” 鎌田诚一墓记 弄堂生意古今谈 不应该那么写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什么是“讽刺”? 论“人言可畏” 再论“文人相轻”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 文坛三户 从帮忙到扯淡 《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 “题未定”草(一至三) 名人和名言 “靠天吃饭” 几乎无事的悲剧 备考: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魏金枝) 四论“文人相轻”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题未定”草(五) 论毛笔之类 逃名 六论“文人相轻”——二卖 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萧红作《生死场》序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 杂谈小品文 “题未定”草(六至九) 论新文字 死魂灵百图小引 后记
且介亭杂文末编(一九三六年)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记苏联版画展览会 我要骗人 译文复刊词 白莽作孩儿塔序 续记 写于深夜里 三月的租界 《出关》的“关” 《呐喊》捷克译本序言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附 集
文人比较学 大小奇迹 难答的问题 登错的文章 海上述林上卷序言 我的第一个师父 海上述林下卷序言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 苏联版画集序 半夏小集 “这也是生活” “立此存照”(一) “立此存照”(二) 死 女吊 “立此存照”(三) “立此存照”(四) “立此存照”(五) “立此存照”(六) “立此存照”(七) 后记
《两地书》未刊书信选
集外集
序言 一九○三年 斯巴达之魂 说涘〔1 一九一八年 梦 爱之神 桃花 他们的花园 人与时 渡河与引路 一九二四年 “说不出” 记“杨树达”君的袭来 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 烽话五则 “音乐”? 我来说“持中”的真相 一九二五年 咬嚼之余 备考:“无聊的通信”(仲潜,伏园) 关于《咬文嚼字》(仲潜,伏园) 《咬文嚼字》是“滥调”(潜源,伏园) 咬嚼未始“乏味” 备考:咬嚼之乏味(潜源) 杂语 编完写起 案语: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备考:自传 田园思想(通讯) 备考:来信(白波) 流言和谎话 通信 备考:来信(霉江) 一九二六年 痴华簟诽饧 《穷人小引 通信 备考:来信(未名) 一九二七年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一九二九年 关于关于红笑 通讯 备考:关于孙用先生的几首译诗(张逢汉) 一九三二年 淑姿的信序 一九三三年 选本 一九一二年 哭范爱农 一九三一年 送O.E.君携兰归国 无题(大野多钩棘) 赠日本歌人 湘灵歌 一九三二年 自嘲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 一九三三年 二十二年元旦 题《彷徨》 题三义塔 悼丁君 赠人二首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奔流》编校后记(一——十二)
集外集拾遗
一九一二年 怀旧 一九一九年 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 一九二四年 又是“古已有之” 通讯(致郑孝观) 一九二五年 诗歌之敌 关于《苦闷的象征》 备考: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王铸) 聊答“ 备考:偏见的经验(柯柏森) 报奇哉所谓 备考:奇哉!所谓鲁迅先生的话(熊以谦) 《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 这是这么一个意思 备考:青年必读书(赵雪阳) 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 通讯(复高歌) 通讯(复吕蕴儒) 通讯(致向培良) 通讯(致孙伏园) 备考:并非晨报造谣(素昧) 一个“罪犯”的自述 启事 备考:那几个女学生真该死(荫棠) 谣言的魔力(赵荫棠) 铁塔强奸案的来信 铁塔强奸案中之最可恨者 我才知道 女校长的男女的梦 一九二六年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何典》题记 《十二个》后记 争自由的波浪小引 一九二七年 老调子已经唱完 《游仙窟》序言 一九二九年 近代木刻选集小引 拾谷虹儿画选小引 哈谟生的几句话 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 比亚兹莱画选小引 一九三○年 新俄画选小引 文艺的大众化 浮士德与城后记 《静静的顿河》后记 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序言 一九三一年 《铁流》编校后记 好东西歌 公民科歌 南京民谣 一九三二年 “言词争执”歌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今春的两种感想 一九三三年 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不走正路的安得伦小引 译本高尔基《一月九日》小引 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 《北平笺谱》序 上海所感 一九三四年 《引玉集》后记 一九三六年 《城与年》插图本小引 自题小像 一九一二年 哀范君三章 一九三一年 赠邬其山 无题二首(大江日夜向东流 雨花台边埋断戟) 送增田涉君归国 一九三二年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偶成 赠蓬子 一二八战后作 教授杂咏四首 所闻 无题二首(故乡黯黯锁玄云 皓齿吴娃唱柳枝) 答客诮 一九三三年 赠画师 题《呐喊》 悼杨铨 无题(禹域多飞将) 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 无题(烟水寻常事) 一九三四年 报载患脑炎戏作 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 秋夜有感 一九三五年 亥年残秋偶作
附录
一九二六年 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广告 一九二八年 《奔流》凡例五则 一九二九年 艺苑朝华广告 一九三三年 文艺连丛 一九三五年 译文终刊号前记 一九三六年 绍介海上述林上卷一九○三年 中国地质略论 一九○八年 破恶声论 一九一二年 越铎出世辞 辛亥游录 一九一三年 儾ゲ济朗跻饧 一九一五年 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 一九一六年 关于废止教育纲要的签注 一九一七年 会稽禹庙窆石考 肱墓志考 徐法智墓志考 郑季宣残碑考 一九一八年 吕超墓志铭跋 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 墨经正文重阅后记 鲍明远集校记
附录一
一九○九年 《劲草》译本序(残稿) 一九一二年 周豫才告白 一九一四年 生理实验术要略 一九一九年 什么话? 一九二一年 坏孩子附记 一九二五年 《苦闷的象征》广告 未名丛刊是什么,要怎样? 白事 鲁迅启事 《莽原》出版预告 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 编者附白 敏捷的译者附记 正误 一九二八年 本刊小信 关于《近代美术史潮论》插图 备考:来信(陈德明) 编者附白 一九二九年 谨启 一九三○年 开给许世瑛的书单 一九三一年
附录二
一八九八年 戛剑生杂记 莳花杂志 一九○○年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莲蓬人 一九○一年 庚子送灶即事 祭书神文 别诸弟三首 惜花四律 一九○二年 题照赠仲弟
随感录
一九一九年 拳术与拳匪 备考:驳《新青年》五卷五号随感录第三十七条 他 寸铁 自言自语 一九二一年 “生降死不降” 名字 无题 一九二二年 遂初堂书目抄校说明 破唐人说荟 一九二三年 关于小说世界 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 备考:不敢盲从!(魏建功) 一九二四年 答广东新会吕蓬尊君 对于“笑话”的笑话 奇怪的日历 笞二百系笞一百之误 文学救国法 一九二五年 通讯(复孙伏园) 备考:鲁迅先生的笑话(Z.M.) 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件 《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 一九二七年 走到出版界的“战略” 《绛洞花主》小引 新的世故 中山大学开学致语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关于小说目录两件 书苑折枝 书苑折枝(二) 书苑折枝(三) 关于知识阶级 补救世道文件四种 丙和甲按语 备考:丙和甲(季廉) 一九二八年 某报剪注按语 备考:某报剪注(瘦莲) “行路难”按语 备考:“行路难”(陈仙泉) 禁止标点符号按语 备考:禁止标点符号(钱泽民) 季廉来信按语 备考:通信(季廉) 示众编者注 备考:示众(育熙) 通信(复张孟闻) 备考:偶像与奴才(西屏) 来信(张孟闻) 这回是第三次按语 备考:这回是第三次(文辉) 复晓真、康嗣群 备考:信件摘要(晓真、康嗣群) 剪报一斑拾遗 备考:剪报一斑(盈昂) 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文后附白 备考: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潘楚基) 通信(复章达生) 备考:来信(章达生) 关于“粗人” 东京通信按语 备考:东京通信(噩君) 敬贺新禧 一九二九年 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 关于子见南子 一九三○年 柳无忌来信按语 备考:来信(柳无忌) 《文艺研究》例言 鲁迅自传 题赠冯蕙熹 铁甲列车 Nr.—译本后记 一九三一年 题陶元庆的出品 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 《勇敢的约翰》校后记 理惠拉壁画贫人之夜说明 “日本研究”之外 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 德国作家版画展延期举行真像 一九三二年 水灾即“建国” 题《外套》 我对于文新的意见 题记一篇 一九三三年 文摊秘诀十条 闻小林同志之死 通信(复魏猛克) 备考:来信(魏猛克) 我的种痘 辩“文人无行” 娘儿们也不行 一九三四年 自传 无名木刻集序 玄武湖怪人按语 备考:玄武湖怪人 〈母亲〉木刻十四幅序 题《淞隐漫录》 题淞隐续录残本 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 题《风筝误》 译文创刊号前记 做“杂文”也不易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 势所必至,理有固然 一九三五年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编选感想 “骗月亮” “某”字的第四义 “天生蛮性” 死所 中国的科学资料 “有不为斋” 两种“黄帝子孙” 聚“珍” 一九三六年 《远方》按语 题曹白所刻像 “中国杰作小说”小引 题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赠季皦 答世界社信 关于许绍棣叶溯中黄萍荪
原贴:鲁迅的历史代表作品
lanlong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年谱
一八八一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
一八八六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一八九二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一八九八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岁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岁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岁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一九一零年 三十岁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岁
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
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岁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岁
是年公余研究佛经。
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岁
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
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岁
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岁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岁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岁
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一九二零年 四十岁
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岁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岁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岁
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岁
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
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讲演,
八月返京。
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
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岁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
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岁
一月女子师范大学恢复,新校长易培基就职,先生始卸却职责。同月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岁
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岁
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
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岁
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
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一九三零年 五十岁
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辑“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
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
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
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
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岁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岁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岁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岁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岁
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O•V•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
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
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鲁迅用过的笔名
干凡 飞迅 直庚 树俟 独洛 敖隼 旁斡预 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公汗 风声 巴人 龙刚 且介 且文 史赉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飞 飞斐 冬华 乐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动轩 仲度 华圉 自树 许遐 许霞 迅行 苇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铭 译者 张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罗怃 佩韦 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独立 姜珂 洛丈 神飞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晓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尔 家干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 小孩子 丰之余 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华约瑟 齐物论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ELEF
旅沪记者 宴之教者 楮冠病叟 中国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译文社同人 铁木艺术社 旅沪一记者 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闲书屋
鲁迅的作品为选入六年级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选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周作人的三弟周建人对“汝南周”另有自己的理解:“我相信我们原籍是河南省汝南县人”;宋朝“徽、钦二帝被金兵挟持而去,康王赵构在爱国将领宗泽等人的保卫下,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那时称南京)即位,史称南宋。可是,赵构仍不想抗战,反而仓皇南逃,不久,金兵长驱直入,赵构只得逃到越州(绍兴);后来,又逃到明州(宁波)”,“周家的祖先也有可能为了躲避金兵,从汝南来到绍兴落户,……那么,我们家族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原贴:鲁迅的历史?
腻腻乐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迷茫困顿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宣统二年(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写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从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
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小说集《呐喊》出版;与弟弟周作人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兼任女师大,世界语学校教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8月返京。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原贴:鲁迅的历史?
Hot Girl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升官,可以发财,个人身价百倍,家庭也随之受到世人的羡慕。这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僚”,为这个官僚出谋划策,奔走效力,接受这个官僚的馈赠。借着这个官僚的权势,自己也有了权势。这是当时读书人常走的第二条道路。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虽然这被当时的官僚所不齿,但到底可以发家致富,不致落到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抱着到“异地”去寻“别一类”的“人们”的目的,离开了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当时的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这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所从来没有过的。在课余,鲁迅还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这大大开拓了他的文化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鲁迅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在南京路矿学堂求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日本就是通过西方的医学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但日本军国主义的势力也在同时发展着。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解剖课的成绩得了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状况和被西方帝国主义所欺侮的历史命运。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在这时,人生像一杯苦酒,喝在肚里,苦在心里,欲吐吐不出,欲忍忍不下。但也正因为如此,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它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是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生!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鲁迅对社会上的两类人是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的,那就是那些权势者和伪君子。《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这需要高超的艺术功力。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我们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我们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国古代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西方中世纪处在一种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之下,只要挣脱了这种宗教文化的束缚和禁锢,西方的近现代文化就有了发展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化则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都掺杂在了一起,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彻底打破了中国古代散文“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这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原贴:鲁迅的历史?
云子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原贴:鲁迅的历史?
娴子
…… 今此一回忆,皆因一念入红楼。不奈得,怡红快绿伤人怨,故辞红楼去,The pale blue Wangjiang building, sees that: The thin and pale flower
ryoto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h2vk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原是1924年鲁迅在西安大学讲中国小说史的讲义,共六讲,1925年由西安大学出版,后编入《中国小说史略》作为附录。
犯二女青年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6寸版.pdf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X0IvOXHhga6QsSjsCr4oQ
提取码: 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