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萍

  《尔雅》曰:苹,萍。(死晷浮萍,江东谓之{艹缥},音瓢。)其大者蘋。

  《毛诗·彩蘋》曰:《彩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供祭祠矣。于以彩蘋?南涧植吊。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湘,烹也。)

  又《鹿鸣》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苹,萍也。)

  《诗义疏》曰:萍,粗大者为蘋。季春生。可燥蒸为茹。

  《周礼·秋官下·萍氏》曰:萍氏,掌禁川游者。(郑玄注曰:萍草细根,取不沉,其名溺也。)

  《礼记·月令》曰:季春之月,萍始生。

  《左传·桓公》曰:蘋蘩蕰藻之菜,可羞於王公。

  《周书》曰:穀雨一日,萍始生。萍不生,阴菩捱盈。

  《家语》曰:楚昭王渡江,江中有一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问群臣,莫能识。使问孔子,孔子曰:"是谓萍实,可剖而食之。吉祥也,惟霸者能获焉。"王遂食,大美。又遣问孔子,何以知之,子曰:"吾常过陈之野,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割而食之,甜如蜜。'吾是以知之。"

  《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昆仑之萍焉。

  《淮南子》曰:萍树根於水,木树根於土。

  《淮南方毕术》曰:老血为萍。(聚血之精,至黄泉也。)

  许慎《说文》曰:苹,萍也。无根,浮水而生。

  周处《风土记》曰:萍,蘋,芹菜植叼名也。

  《范子计然》曰:水萍出三辅,色青者善。

  《吴氏本草》曰:水萍,一名水廉,生地泽水上。叶圆小,一茎一叶,根入水。五月华白。三月彩,日乾之。

  《本草经》曰:水萍,一名水华。味辛寒。生池泽水上。疗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鬓发。久服轻身。

  《郭子》曰:萍之依水,犹卉植地。靡见其布,漠尔鳞被。物无常托,孰知所自?

  杜恕《笃论》曰:夫萍之浮,与菱之浮相似。菱植根,萍随波。是以尧、舜恶巧言之乱德,仲尼恶紫之夺朱。

  刘伶《酒德颂》曰: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言随风。)

  《楚辞》曰:白萍兮聘望,与佳期兮夕张。

  又曰:靡萍九衢,枲华安居。

  又曰:窃哀兮浮萍,汎淫无根。

  ○苔

  《尔雅》曰:藫,(徒南切。)石衣也。(水苔也,一名石发。江东食之。或曰藫,叶似薤而大,生水底,亦可食。薤,胡畀切。)

  《说文》曰:苔,水衣也。

  《齐书》曰:宋时,会稽剡县有山,名刻石。父老相传云:虽名刻石,而不知文字所在。昇明末,县人倪袭祖行猎,忽见石上有文字,凡三处。苔生其上,字不可识。乃韧应视之,其大石文曰:"黄天星,姓萧,字道成。得贤师,天下太平。"小石文曰:"刻石者谁?会稽南山,李斯刻秦望之风也。"

  《三国典略》曰:侯景围台城,既急,时诸军於德阳堂前杀马鬻饭,杂以人肉干。甘露厨中,所有乾苔,悉分给军士。

  《唐书》曰:拔野古国东北,五六日行至鞠国,有树无草,但有地苔。无羊马豕畜,有鹿,如中国牛马。使鹿牵车,可胜三四人。衣鹿皮,食地苔。其人聚木枝为屋,尊卑共居其中。

  《淮南子》曰:穷谷之汙生青苔。(青苔,水垢。)

  《广雅》曰:石发,石衣也。

  《风土记》曰:石发,水衣也。青绿色,皆生於石也。

  《游名山志》曰:石箦山,缘崖而上,高百许丈,里悉青苔,无别草木。

  《古今注》曰:苔藓,空空无人行,生苔。或紫,或青。一名员癣,一名绿钱,一名绿癣,一名绿苔。

  《广志》曰:室无人行,生藓。

  《拾遗记》曰:晋武帝时,祖梨国献蔓苔,亦曰金苔,亦曰夜明。

  《博物志》曰:晋武帝喻遨书,司空张华撰《博物志》进武帝。帝嫌烦,令削之。赐侧理纸万张。王子年云:侧陟厘也,此纸以水苔为之。溪人语讹,谓之侧理。今名苔纸。取死晷苔造纸,青黄色,体涩。其苔,死晷石上生,如毛,绿色。

  《述异记》曰:苔钱,亦谓之泽葵,又名重钱草,亦呼为宣癣。南人呼为垢草。

  《异物志》曰:石发,海草,在海中石上丛生,长尺馀,大小如韭,叶似席莞,而株茎无枝。以肉杂而蒸之,味极美。食之,近不知足。

  《本草》曰:海藻,一名海罗。生东海中。或生河泽。茎似乱发。

  《南越志》曰:海藻,一名海菭,或曰海罗。

  王智深《宋记》曰:王微,字景玄,大保弘之弟子也。吏部尚书江湛爱其才用,举为吏部郎。陈病笃不受,因与湛书告绝。足不逾阈十有馀载,栖迟於环堵之室,苔草没阶。

  沉约《青苔诗》曰:缘阶何漠漠,沉水复绵绵。微根如欲断,轻丝似更联。

  谢庄《月赋》云: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

  谢玄晖《直中书省诗》云: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

  ○{艹琴}(音琴)

  《抱朴子》曰:{艹琴}根化为鳣。

  《宗林》曰:{艹琴}草,生死晷,根可缘器。

  ○莞

  《尔雅》曰:{艹庳},(方寝切。)鼠莞。(郭璞症曰:鼠莞,纤细,似龙须,可以为席。蜀中出好者。)

  《广雅》曰:葱,蒲莞也。(《纂文》同。)

  《说文》曰:芨摧,可以为席,从草完声。

  ○荔挺

  《礼记·月令》曰:仲冬大雪后五日,荔挺出。

  《淮南子》曰:仲冬,荔挺出。

  《颜氏家训》曰:《月令》"荔挺出",郑玄注云:"荔挺,马薤也。"

  《说文》曰: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广雅》云:马薤,荔也。《通俗文》而又名马蔺。

  《易统验玄图》云:荔挺不出,则国多火灾。

  蔡邕《月令章句》云:荔以挺出。

  高诱注《吕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则《月令》之注荔挺为草名,误矣。河北平泽率生之。江东颇有此物,种於阶庭。但呼为旱蒲,故不识马薤,讲《礼》者乃以为马苋。堪食,亦名豚耳,俗曰马齿。江陵常有一僧,面形上广下狭,刘缓幼子民誉,年始数岁,俊晤善体物,见此僧云:"面似马苋。"其伯父刘縚因呼为荔挺法师。縚,亲讲礼名儒,尚误如此。

  《列仙传》曰:寇先生者,宋人也。以钓鱼为业。居涯水旁,百馀年。鱼或放或留,或卖或自食之。常着冠帻,好种荔,食其葩实焉。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数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祠之。

  ○彫胡

  《西京杂记》曰:会稽人顾翱,少失父,事母孝。母好食彫胡饭,常帅子女躬彩撷。还家,导水凿川供养,每有盈储。家近大湖,湖中生彫胡,无复杂草,虫鸟不敢至焉,遂得以为养。郡县表其闾舍。

  又曰:蒲菰,菰有米者,长安谓为彫胡。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之紫菰。菰有首者,谓之菉节。

  ○苕

  《尔雅》曰:苕,陵苕。(一名陵时。)黄华,蔈(必遥切。)白华,茇。(孙炎曰:苕华色异,名亦不同。音沛。)

  《广志》曰:苕草,色青黄,紫华。十一月稻下种之,蔓延盛茂。可以美田,叶可食。

  《毛诗·防有鹊巢》曰:邛有旨苕。

  《诗义疏》曰:苕,饶也。幽州谓之翘饶。蔓生,茎如劳豆而细,叶似蒺藜而青。其华细,绿色,可食,味如小豆藿叶也。

  《诗义疏》曰:《本草》曰:"陵苕,一名陵时,一名鼠毛,似王刍。生下湿水。七月、八月华紫,似今紫草,可以染帛。煮沐头发,即黑。叶青如蓝,而多华。"

  《史记》曰:赵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华。"

  ○蒹

  《尔雅》曰:荏,薕。(似萑而细,高数尺,江东呼为蒹{艹适}。)

  《毛诗·车辚》曰:荏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薕也。葭,芦也。苍苍,盛也。)

  ○薍(五患切)

  《尔雅》曰:菼,(他敢切。)薍也。(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蓲。蓲音丘。)

  《毛诗·淇奥·硕人》曰:茜菼揭揭。(毛曰:茜,芦;菼,薍也。)

  ○萑苇

  《毛诗·豳·七月》曰: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薍为萑,葭为苇。预畜萑苇,以可为箔也。)

  又《生民·行苇》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

  又《河广》曰:谁谓河广?一苇航之!

  《礼记·月令·孟秋》曰:命有司纳材苇。(蒲苇之属,此时柔脆,可取作器物。)

  《吴志》曰:孙亮初,谣云:"诸葛恪,何若若?芦苇单衣,蔑钩络。於何相求?常子阁。"常子阁者,反语石子冈也。钩络,带也。及诸葛恪为孙峻所杀,以苇席裹尸,而蔑束之。

  《孙卿子》曰:南方有鸟,名蒙鸠。以羽编发为巢,系之以苇苕。风至苕折,子死卵破,所凭者弱也。

  《吕氏春秋》曰:季夏之月,乃命虞人入材苇。(虞人,掌池泽官。材苇,供国用。)

  又曰:汤始得伊尹,祓之於庙,熏以萑苇。

  《南夷志》曰:泸河在弄栋北,今谓之南泸,两岸葭苇大如臂。

  《楚辞》曰:咸播秬黍,莆萑是营。(咸,皆也。耜,黑黍也。萑,草名。营,耕也。言禹平水土,万贸苍得布种黑黍於萑蒲之地,尽为良田也。)

  ○芦荻

  《尔雅》曰:茜,华。(即今芦也。)葭,芦。(苇也。)

  《毛诗》曰:荏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彩彩,白露未已。(葭,芦也。)

  《毛诗义疏》曰: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

  焦赣《易林·剥之坤》曰:从风放火,荻芝俱死。

  《汉书》曰:董偃见宠馆陶公主,安陵袁叔谓偃曰:"顾成庙远,无宿宫人。又有荻竹籍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於上?此上所欲也。"

  《晋中兴书·徵祥说》曰:义兴初,童谣云:"官家养芦化作荻,芦生不止自成积。"是时卢循窃据广州,国未能讨,因而用之,是官养芦也。(荻犹敌也。)

  《春秋后语》曰:赵襄子欲保晋阳,曰:"奈何无箭?"张孟谈曰:"臣闻董子掷晡晋阳,公宫之垣皆以簬蒿萑苇。禁墙之基,高至千丈馀。君发而用之。"於是发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

  《隋书》曰:张威拜青州总管,在青州颇治产业,遣家奴於民间鬻芦荻根,其奴缘此侵扰百姓。上深加谴责,坐废于家。

  《吴越春秋》曰:伍子胥至大江,江中有渔父,子胥请渡。时旁多人,渔父歌,令止芦中。至夕,渡之于滏之津。见其有饥色,归取麦饭、鲍鱼之羹。子胥疑,没芦中。渔父呼芦中,子胥应,与食,渡之。

  《晏子春秋》曰:公猎休坐地,晏子灭葭而坐,公问其故。晏子曰:"臣闻介胄不席,狱讼不席,尸在堂不席。三者皆忧也。臣不敢以忧示君。"公令人不席。

  《淮南子》曰:雁衔芦,以避矰缴。

  又曰:藡苗类絮,而不可以为絮。(藡苗,萑秀也。藡,徒历切。)

  《抱朴子》曰:吴世有姚光者,有火术。吴主躬临试之。积荻千束,光坐其上,又以数千束荻累之,因猛风燔之。火尽,光端坐灰中,振衣而起。

  《说文》曰:茜灰以候律管。

  《释名》曰:大曰芦,次曰苇。芦笋苦,荻笋甘。

  《世说》曰: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心薏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论衡》曰:上古之人,有荼、郁垒者昆弟二人,生而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鬼道里妄兴人祸,荼与郁累缚以芦索,执以食虎。

  《通语》曰:诸葛亮见殷礼而叹曰:"东吴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与兄瑾书云:"殷往嗣秀才,金之侨盼者也。"

  ○蘩{艹缕}

  《尔雅》曰:蔜,(音敖。){艹嫂}(音嫂。){艹缕}。(今蘩{艹缕}也。或曰鸡肠草。)

  范往《治淋方》曰:取蘩{艹缕}草,满两手,以死牦之,亦可常饮。

  ○纶组

  《尔雅》曰:纶(古顽切。)似纶,组似组,东海有之。(纶,今有秩啬夫所带,纯青丝纶组绶也。海中草生彩理有像之者,因以名云。)

  左思《吴都赋》曰:纶组紫降。

  ○帛布

  《尔雅》曰:帛似帛,布似布,华山有之。(草叶有像布帛者,因以名云。)

  ○离南

  《尔雅》曰:离南,活莌也。(草,生江南,高丈许,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祖日贯之为树。莌音脱。)

  ○地榆

  《本草经》曰:地榆,止汗气,消酒明目。

  《广志》曰:地榆可生食。

  《神农本草经》曰:地榆苦寒,主消酒,生冤句。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