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艹富}

  《尔雅》曰:葍,{艹富}。(大叶,白华。根如指,正白,可啖,葍,方服切。{艹富},音富。)

  又曰:葍,藑茅。(葍华有赤者为蔓,葍一种耳,亦如{艹陵}、苕,华黄白异名也。藑,巨营切。)

  《毛诗·鸿雅》曰:我行其野,言彩其葍。(《毛诗》云:恶菜也。《诗义疏》曰:河内关中谓葍为葍,兖、幽州谓之燕葍,一名爵弁,一名藑。根正白,著熟热灰中温灰中温啖,饥荒可蒸以御饥。汉祭甘泉或用之。其华有两种,叶细而行赤,有臭气也。)

  《广雅》曰:乌麮,(愆许切。)葍也。

  《说文》曰:藑茅,葍也。一曰舜。从草,敻声。葍,{艹富}也。{艹富},从草富声。葍,从草畐声。

  《风土记》曰:葍,蔓生,被树而升。紫黄色,大如牛角,二三同蒂,长七八尺,味甜如蜜。

  ○苹

  《尔雅》曰:苹,藾萧。(郭璞曰:今藾蒿也,初生可食。)

  《毛诗·鹿鸣》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郑玄云:藾萧也。《诗义疏》云:藾萧,叶青白色,茎似蓍而轻脆,始生者可食,亦可蒸也。)

  ○商蕀

  《尔雅》曰:髦,颠蕀。(孙炎曰:一名白棘。郭璞症曰:细叶,有刺,蔓生,一名商蕀。《广雅》云:女木也。)

  ○窃衣

  《尔雅》曰:蘮蒘,窃衣。(孙炎曰:江淮间食之。其花着人衣,故曰窃衣。郭璞曰:似芹,可食,实大如麦,两两相合,有毛,著人衣。)

  ○芣莒

  《尔雅》曰:芣莒,马舄。马舄,车前也。(郭璞症曰: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呼虾蟆衣。《周书》所载同名耳,非此芣莒。)

  《广雅》曰:芣莒,当道、马舄。

  《毛诗·关雎》曰:《芣莒》,后妃之德也。彩彩芣(音浮。)莒,薄言彩之。(毛云:芣莒,车前,大叶,好生道边也,宜怀妊焉。)

  《神仙服食经》曰:车前实,雷之精也。服之形化。八月彩地衣。地衣者,车前实也。

  《本草经》曰:车前实,一名当道,一名牛舌。

  ○藜

  《毛诗·嘉鱼》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诗义疏》曰:莱,藜也。茎叶皆似王刍。今兖州蒸以为茹,谓之莱。而谯沛人谓鸡苏为来。故《三仓》云:莱,茱萸。此二草异而名同。

  《礼记·月令》曰:孟春行夏令,则藜莠,蓬蒿并兴。

  《家语》曰:子路见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从车百乘,积粟万锺,累姻狞蘘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

  又曰: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也。路出於陈、蔡。陈、蔡大夫日相与谋曰:"孔子贤圣,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於楚,陈、蔡危矣!"遂使兵拒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道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圣。

  又曰:曾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圣。及其妻为藜蒸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答曰:"藜羹,小物耳。吾欲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

  《山海经》曰:泰山有草焉,名曰藜,如荻,可以为疽。(郭璞注曰:为,治也。)

  虞盘佑《孝子传》曰:曾子以藜蒸不熟遣妻。

  《庄子》曰:孔子穷於陈、蔡间,七日不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

  又曰: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屣履,杖藜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

  《韩子》曰:尧之王天下也,粝梁之食,藜藿之羹。

  ○王萯(音负)

  《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王萯生。(蔡邕《章句》曰:萯,草名也,生於陵也。)

  ○藋(徒吊切)

  《尔雅》曰:拜蔏,(音商。)藋。(蒿藋,亦似藜。)

  《广雅》曰:芾,藋。

  《淮南子》曰:藜藋需而长,日加四寸,不可以为栌栋。

  ○戒火

  《南越志》曰:广州有大树,可以御火,山北谓之慎火。或多种屋上,以防火也。但南方无霜雪,其花不凋,故生而成树耳。

  《本草经》曰:景天,一名戒火,一名水母花,主明目轻身。

  ○胡枲

  《尔雅》曰:菤耳,苓耳。(《广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也。江东呼为常枲。或曰苓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

  《广雅》曰:一名枲耳。

  《毛诗·关雎·卷耳》曰:彩彩卷耳,不盈顷筐。(毛云:苓耳。)

  《诗义疏》曰:苓耳,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叶,茎蔓生。可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珰,谓之珰草,幽州谓之爵耳。

  《博物志》曰:洛中人有驱羊入蜀者,胡葸子着羊毛,中国人取种,因名羊负来。

  ○卷施

  《尔雅》曰:卷施草,拔心不世。(宿莽也,《离骚》云。)

  《南越志》曰:宁乡县,草多卷施,江淮间谓之宿莽。

  ○蔷薇

  《神农本草》曰:蔷薇,一名牛膝,一名蔷麻。

  《吴氏本草》曰:蔷薇,一名牛勒,一名牛膝,一名蔷薇,一名山枣。

  ○茿

  《尔雅》曰:竹萹,(匹善切。)蓄。(郭璞症曰: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杀虫。)

  《说文》曰:萹,茿也,从草扁声。

  《本草经》曰:萹,萹蓄,一名萹竹。

  《吴氏本草》曰:萹蓄,一名畜辩,一名萹蔓。

  ○鬼目

  《尔雅》曰:符,鬼目。(郭璞注曰:匠箔东有鬼目草,茎似葛,叶圆而毛。子如耳珰,赤色丛生。)

  《吴志》曰:建业有鬼目菜,於工人黄狗家,生依枣树,长丈馀,茎广四寸,厚二分。

  《本草经》曰:鬼目,一名东方宿,一名连虫,陆名羊蹄。

  ○复盆

  《尔雅》曰:茥,(苦圭切。)蒛(去悦切。)葐。(郭璞注曰:复盆也,实似莓而小,亦可食。孙炎曰:青州曰茥。)

  《广雅》曰:蒛葐,陆英梅也。

  《抱朴子》曰:俗人见方用蒛葐、复葐,谓之瓦器。近易之草,或不知蓬累一名陵{藟系}。

  《甄氏本草》曰:复葐子,一名马瘘,一名陆荆。

  ○酢浆

  《尔雅》曰:葴,寒浆。(今酸浆草,江东呼曰苦葴。音针。)

  《本草》曰:酢浆,一名酸浆,平寒无毒,生川泽,及人家田园中。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水道。产难,吞其实,立产。

  《吴氏本草》曰:酸浆,一名酢浆。

  ○稂

  《尔雅》曰:稂,童粱也。(稂,莠类也。)

  《国语》曰:季文子相宣、成,尾骭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损斨曰:"不华国也?"文子曰:"吾闻以德荣为华,不闻以妾与马。"献子闻,囚之七日。自是妾衣七升之布,马食稂莠。文子曰:"过而能改,民之上也!"(夫达曰仲孙他,孟献子庶子。)

  《毛诗·曹·蜉蝣·下泉》曰:冽彼下泉,浸彼苞稂。(稂同粱也。)

  又《大田》曰:不稂不莠,去其暝螣。

  《诗义疏》曰:禾粟秀为穗,而成崱嶷,如骨之童稂。

  ○莠

  《毛诗·甫田》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甫,大也。大田过度,而无人功,终不能获。)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韦曜问答》曰:"甫田维莠,今何草?"答曰:"今之狗尾也。"

  《左传·襄六》曰:郑公孙挥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以莠喻伯有。伯有侈,知其不能久存。)

  《晋书》曰:明帝时,王如举兵作乱,令人种禾,禾悉变莠。俄而军败,降於王敦,为敦所杀。

  ○绶

  《尔雅》曰:虉,绶。(小草,有杂色,似绶。虉,五雁切。)

  《毛诗义疏》曰:虉,五色,作绶文,故曰绶草。

  ○台

  《尔雅》曰:台,夫须。(台可以为御雨笠。)

  《毛诗·嘉鱼》曰:《南山有台》,乐得贤也。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台,夫须也。菜,草也。山有草木,以自复盖,成其高大。喻人君有贤臣,以自尊显。)

  《毛诗义疏》曰:旧说莎草也,可为蓑笠,故曰台笠缁撮。或云台草,有皮,坚细滑致,可为簦笠。南土多有。

  《纂文》曰:台,一曰山莎,可作笠。

  ○皋芦

  《南越志》曰:龙川县有皋芦草,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以为饮。今南海谓过罗,或曰拘罗。

  ○翘摇

  《尔雅》曰:柱夫摇车。(郭璞注曰:蔓生,细叶,紫花,可食。今俗呼翘摇车。)

  ○土瓜

  《尔雅》曰:菲,蒠菜。

  又曰:菲,芴。(郭氏云:菲草生下湿地,似芜菁,华紫赤色,可食。郭璞注曰:即土瓜。孙炎曰:菲,葍类。芴音物。)

  《毛诗》曰:彩葑彩菲,尾馛下体。(《毛诗》曰:茏,须也。菲,芴也。《诗义蔬》曰:菲似葍,茎粗叶厚而长,有毛。三月中蒸为茹,滑美。亦可作羹。幽州人谓之芴。《尔雅》谓蒠菜。今河内谓之宿菜也。又,《毛诗》郑笺云:此二菜者,蔓菁与葛之类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恶时也。)

  《广雅》曰:土苽,芴也。(《本草》云:王苽,一名土苽。)

  崔实《四民月令》曰:二月尽,三月,可彩土苽根。

  ○菌

  《尔雅》曰:中馗,菌。(郭璞症曰:地蕈也,似盖,匠箔痘憎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小者,菌。(注:大小异名。)

  《列子》曰:朝菌不知晦朔。朽穰之上,有菌芝者,生於朝,死於晦。

  《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司马曰:大芝也。天阴时生粪土,日见时萎,故不知月始终。)

  《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骆越之菌。

  《说苑》曰:雍门周对孟常君曰:"夫以秦楚之强,而报於弱薛,譬犹磨萧斧而伐朝菌也。

  《博物志》曰:江南诸山郡中,大木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食之有味,而忽有毒,杀人。云此物往往自有毒者。或云蛇所着之枫树生者,啖之令人笑,不得止。治之,饮土桨多愈。

  《风土记》曰:"阳羡袁君庙有祈雨者,则祝称神命,常赐芝草。草菌也。便以神前酒杯灌地,以大羹杯复之。有须,发杯,而菌生。今犹然。

  《异苑》曰:交州诸郡有菌,以叶途人躯,便举体菌生。生既遍,便就朽烂,肌肉消腐。

  ○承露

  《尔雅》曰:蔠葵,蘩露。(郭璞曰:承露也。大茎,小叶,花紫黄色。蔠音终。)

  《陈留耆旧传》曰:梁垣牧为郡功曹,与君归乡,为赤眉所得。贼将啖之。牧求先。贼长义而释牧,送蘩露实一斛。

  ○扶老

  《汝南先贤传》曰:蔡顺,事母至孝。井桔槔朽杯,在母生年上,顺不敢治之。俄而有扶老生,绕之,遂坚。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扶老三株。

  《广志》曰:扶老,华黄如金,名金草。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