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草

  《尔雅》曰:卉,草也。草谓之华,木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尚书·禹贡》曰:兖州,厥草惟繇。(繇,茂也。)徐州,草木渐包。(渐,进也。包,丛生也。)扬州,厥草惟夭。(少长曰夭。并出《书注》。)

  《毛诗·缁衣·野有蔓草》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蔓,延也。漙漙然盛多也。)

  《毛诗问答》曰:国多兵役,男女怨旷,於是女感伤而思男,故出游於洧之外,托彩芬香之草,而为淫佚之行。时草始生,而云蔓者,女情急,欲以促时也。

  《周礼·秋官下·薙氏》曰:薙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郑玄曰:含实曰绳也。)

  《大戴礼》曰:孟春冰泮,百草权舆。

  《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靡草死。(郑玄注曰:旧说靡草。荠葶历之属。)季夏之月,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薙,迫地芟草也。薙草乾烧之,至此雨水,畜水其中,则草死不生也。)

  又曰:霜降之日,草木黄落。

  又《檀弓上》曰: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左传·襄公》曰: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又《僖公》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莸,臭草;薰,香草也。)

  《春秋潭潜巴》曰:下不兼,蜚晾戤草为不生。(言瑞应之物应行上。)

  《论语》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汉书·五行志》曰:玄帝永光二年,天雨草叶,相纠结,如弹丸。

  《续汉书·五行志》曰:灵帝中平玄年夏,东郡陈留、济阳、长垣、济阴诸县界,有草生,茎大如手指,状似鸠、爵、龙、蛇、鸟兽之形,五苫憎如其物,毛羽头目足翅皆具。

  又曰:西夜国生独白草,煎以为药,傅箭,所哨箠死。

  崔鸿《十六国春秋·西秦录》曰:永和二年,国中地震,百草皆自及。

  《晋书·载记》曰:符坚至寿春,与符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后周书》曰:宇文深,字呕陨,性鲠正,有器局。年数岁,便累石为营伍,并折草作旌旗,布置行列,皆有军阵之势。父永遇见之,乃大喜,曰:"汝自然知此,於后必为名将!"

  又曰:宕昌羌俗无文字,但候草荣落,以记岁时。

  《吕氏春秋》曰:草有华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

  《淮南子》曰:神农始常百草,一日七十毒。

  又曰:逮至衰世,草木之勾萌,衔华佩实而死者,不可胜数。

  《符子》曰:邻人谓展禽曰:"鲁聘夫子,夫子三黜无忧色,何?"禽曰:"负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

  《人物志》曰:草之将精者为英,兽之将群者为雄。张良是英,韩信是雄也。

  《水经》曰:魏兴锡义山,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

  又曰:建宁郡,山生牧靡,可以解毒。百卉方盛,鸟多误食乌啄,口中毒,必急飞往牧靡山,啄牧靡以解毒也。

  《金楼子》曰:鲁城北孔子茔中,不生刺人草木。

  崔豹《古今注》曰:牛亨问曰:"草木生类也,有识乎?"答曰:"物有生而有识者,有生而无识者,有不生而有识者,有不生而无识者。夫生而有识者,虫类是也;生而无识者,草木是也;不生而有识者,鬼神是也;不生而无识者,水土是也。"

  又曰:天雨草,状如莎,绞如丸,无数,皆名曰莲蒌草。

  郭子横《洞冥记》曰:东方朔曰:"臣有吉云草十顷,种於九景山东,二千岁一花。此草难种,东取璋琅山表之涧以洒之。臣种来一千九百九十九年矣,明年应生。臣走往刈收之,以秣马,马食不觉饥。"帝许之。朔平旦去,至暮而返,背负数束,其形叶似麦而金色,裁长二尺。锉以饲揄,即不觉饥。武帝曰:"种之生否?"朔曰:"臣东游,过吉云之泽,多生此草。移於九景之山,大不如吉云之地。"

  又曰:甜溪,水如蜜。东方朔游此水,还,将数斛以献帝。帝投阴井,井里遂恒迢狞蘘寒。洗肉,肌理柔滑。瑶琨,去玉门九万里,有碧草如麦,锉之以酿,则味如酒而酽烈。看之,则颜色如醉;饮一合,则三旬不醒。饮甜水,则随饮随醒也。

  《异苑》曰:青州刘忄画,(音获。)玄嘉初,射得一獐,割五藏,以草塞之,蹙然起走。忄画怪而拔塞,便复还倒。如此三焉。忄画密录此种以来,其治伤痍多愈。

  《三齐略记》曰:不其城东有郑玄教授山,山下生草如薤叶,长尺馀,坚纫异常。士人名作康成书带。

  《括地图》曰:君子民带剑,使两文虎,衣野丝,土方千里,多薰华之草,好让,故为君子国。薰华草,朝生夕死,大极山西有。彩华之草服之,乃通万里之言。

  服虔《通俗文》曰:草盛曰菶,(脯朦切。)生茂曰葆。(音保。)

  《方言》曰:凡草生而初达谓之莌。(音悦)莌小也。荄,杜根也。东齐曰杜,或曰茇。

  《博物志》曰:太原晋阳已北,生屏风草。

  又曰: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不世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曰钩吻,入口立死。人信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不亦惑乎!"

  又曰:海上有草焉,名曰{艹师}(音师。)草。其实,食之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获,名曰自然谷,或曰禹馀粮。

  又曰:类,草也,其根名为弱头,大者大如升,其外理白,可以灰汁煮,则凝成熟,可以苦酒淹食之;不以灰煮,则不成熟。蜀人珍贵之。

  《异物志》曰:文草作酒,能成其味。以金买草,不言其贵。以美用之故也。

  《王逸子》曰:草有玄巨畅威憙,木有扶桑梧桐松柏,皆受气淳美,异於群类者也。

  《风俗通》曰:灵帝光和七年,陈留济阴诸郡,路边草生,作人状,操持矛弩牛马,万状备具。后关东诛董卓,陈留济阴弃好即戎,吏民歼残。草妖之兴,岂不或信?

  《抱朴子》曰:草有黄精,一名白及。有鸱头、鸢尾、鸡肠、乌喙,而非有翼之鸟也。

  《灵书记》曰:霍山上有神草三十四种。

  《典术》曰:寿荣草,出少室金山丘下,服之令人不老。取叶服之,可通百神。

  又曰:饵玉长生草,一名通天,价值千万。阴乾方寸,七日再服之,令人得仙。

  《师旷占》曰:黄帝问师旷曰:"吾欲知岁苦乐善恶,可知不?"对曰:"岁欲丰,甘草先生。甘草,荠也。岁欲俭,苦草先生。苦草者,葶苈也。岁欲恶,恶草先生。恶草者,水藻也。岁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者,蒺藜也。岁欲潦,潦草先生。潦草者,蓬也。"

  《淮南万毕术》曰:回风之草见八方。(取回风草三寸三枚、五寸五枚,以城西面土、三家不汲井口青泥、南鸡欲上栖不上者,并治合为丸,磨其面目,出户,视八方矣。)

  《楚辞》曰: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不归。

  《古诗》曰: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芒芒,东风摇百草。

  又曰:新树兰蕙葩,杂用杜衡草。终朝彩草荣,日暮不盈抱。彩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又曰:穆穆清风止,吹我罗裳裾。青袍似春草,长条从风舒。

  又曰:青青陵中草,倾叶晞朝日。阳春被惠泽,枝叶可揽结。草木为恩感,况人含气血!

  ○薜荔

  《山海经》曰:小华之山有草焉,曰薜荔,状如乌韭,缘木而生。或生石上。食之,以已心痛。

  《楚辞》曰:罔薜荔兮为帷,(网,结也。结薜荔为帷帐也。)擗惠櫋(音眠。)兮既张。(擗,析也。以析惠复櫋屋上也。)

  又曰:彩薜荔兮死晷,搴芙蓉兮木末。

  又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石兰

  《楚辞》曰:疏中石兰兮以为芳。(王逸注曰:石兰,香草。疏,布也。)

  ○胡绳

  《楚辞》曰:索胡绳之纚纚。(胡绳,香草也。)

  ○霸薰

  《范子计然》曰:霸薰,出霸陵也。

  ○楚薰

  《范子计然》曰:楚薰,出洛阳也。

  ○楚蘅

  《范子计然》曰:楚蘅,出衬搡也。

  ○秦蘅

  宋玉《风赋》曰:夫风翱翔,激死戤上,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

  ○龙须

  《山海经》曰:贾超之山,草多龙须。

  《广志》曰:龙须,一名西王母簪。

  《水经》曰:自洮强南北三百里中,地草并是龙须,而无樵柴。

  周景式《庐山记》曰:石门峰,石间多龙须草。

  《游名山志》曰:龙须草,惟东阳永嘉有。永嘉有缙云堂,意者谓鼎湖攀龙须时,有坠落化而为草,故有龙须之称。

  郑缉之《东阳记》曰:仙姥岩间,不生蔓草,尽出龙须。

  《本草经》曰:西超山多龙循,(龙须也。)一名续断。

  ○狼尾

  《尔雅》曰:盂,狼尾也。(郭璞症曰:似茅,今人亦以复屋。)

  《广志》曰:狼尾子可作黍。

  ○燕麦

  《尔雅》曰:{艹龠},雀麦。(郭璞症曰:即燕麦。)

  《古歌》曰:田中菟丝,何常可络?道边燕麦,何常可获?

  ○荆葵

  《尔雅》曰:荍,(音翘。)蚍(婢支切。)衃(房尤切。)也。(郭璞注曰:今荆葵也,似葵,紫色。谢氏云:小草,多华少叶,叶又翘起。)

  《毛诗·宛丘·东门之枌》曰:视尔如荍。

  《诗义疏》曰:荍,一名楚葵。

  崔豹《古今注》曰:荆葵,一名茙葵,一名芘芣。花色夺目,有红有白有赤。但花异,叶不殊也。

  ○蜀葵

  《尔雅》曰:菺,(音坚。)戎葵也。(郭璞注曰:今蜀葵,花似木槿。)

  傅玄《蜀葵赋序》曰:蜀葵,其苗如瓜瓠。常种之,一名引苗,而生华,经二年,春乃发。

  虞繁《蜀葵赋》曰:惟兹珍草,怀芬吐荣。挺河渭之膏壤,吸昴纠戤玄精。绕铜爵而疏植,映昆明而罗生。

  ○菟葵

  《尔雅》曰:莃,(虚机切。)菟葵。(郭璞注曰:颇似葵而叶小,状如黎,有毛,汋啖之滑。)

  《广志》曰:芩葵,爚之可食。

  ○凫茈

  《尔雅》曰:芍,(都了切。)凫茈也。(生下田,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

  《东观汉记》曰:王莽末,南方枯旱。民多饿,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

  ○乌韭

  《广雅》曰:昔耶,乌韭也,生久屋之瓦。在房曰昔耶,在墙曰垣衣。

  ○鹿豆

  《尔雅》曰:蔨,(音卷。)鹿藿也,其实莥。(郭璞注曰: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莥,音纽也。)

  《说文》曰:莥,鹿藿之实也。

  《本草经》曰:鹿藿,味苦平,无毒。主治蛊毒、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疬、疡气。生汶山山谷。

  ○鹿葱(花曰宜男)

  《风土记》曰:宜男草也,宜怀娠妇人,佩植地生男。

  傅玄《宜男花赋》曰:猗猗令草,生於中方。华曰宜男,号膺祯祥。

  嵇含《宜男花赋序》曰:宜男花者,世有之久矣。多殖幽皋曲隰之侧,或华林玄圃,非衡门蓬宇所宜序也。荆楚之士号曰鹿葱,根苗可以荐於俎。世人多女欲求男者,取此草服之,尤良也。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