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桔梗

  《广雅》曰:犁如,桔梗。

  《管子》曰:五沃之土生桔梗。

  《范子计然》曰:桔梗出河东洛阳。

  《战国策》曰:淳于髡一日而见七士於宣王,王曰:"寡人闻:千里之一士,是比肩而相望;百世一圣,若随踵而生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夫鸟同翼者聚飞,兽驮葶者俱行。今求桔梗於沮泽,累世不能得一;之皋黍梁父之阴,则却车载耳。王求士於髡,譬挹水於河,取火於燧也。"

  《建康记》曰:建康出桔梗,极精好。

  《搜神记》曰:鄱阳赵寿有犬蛊。有陈岑诣寿,忽有大黄犬六七,群出吠岑,后余伯归与寿妇食,吐血几死。屑桔梗以饮之,乃愈。

  《本草经》曰:桔梗,一名犁如。味辛微温。生山谷。治胸胁痛、肠鸣、惊悸。生嵩高。

  《吴氏本草经》曰:桔梗,一名符蔰,一名白药,一名利如,一明澹草,一名卢茹。神农、医和距,无毒;扁鹊、黄帝咸;歧伯、雷够允,无毒;李氏大寒。叶如荠苨,茎如笔管,紫赤。二月生。

  ○巴豆

  《广雅》曰:巴菽,巴豆也。

  《蜀志》曰:犍为南安县出巴豆。

  《晋书》曰:贾后使太医令程据合巴豆杏子丸,矫诏使黄门孙虑赍至许昌,以害太子。

  《列仙传》曰:玄俗,河间人,饵巴豆、云英,卖一丸七钱。

  盛弘之《荆州记》曰:朐〈月忍〉县有巴子城,地多巴豆。

  《广志》曰:犍为僰道县出巴豆。

  《博物志》曰:鼠食巴豆,三年重三十斤。

  《本草经》曰:巴豆,一名巴菽。味辛温。生川谷。主治温疟、伤寒热,破癖瘕结坚,通六府,去恶肉,除鬼毒邪注,杀虫。生巴蜀郡。

  《范子计然》曰:巴菽出巴兢。

  《吴氏本草经》曰:巴豆,一名菽。神农、歧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氏主温热寒。叶如大豆。八月彩。

  ○鬼臼

  《吴氏本草经》曰:一名九臼,一名天臼,一名雀犀,一名马目公,一名解毒。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彩根。

  ○莽草

  《范子计然》曰:莽草出三辅,青色者善。

  《淮南万毕术》曰:莽草浮鱼。(取莽草叶并陈粟米,合捣之,以内水,鱼皆死。)

  《本草经》曰:莽草,味辛温。生山谷。治风头、痈乳、疝瘕、结气、疥瘙、疽疮。生还谷。

  《吴氏本草经》曰:莽,一名春草。神农辛,雷公、桐君苦,有毒。生上谷山中,或冤句。五月彩,治风。

  ○忍冬

  《本草经》曰:忍冬,味甘,久服轻身

  ○淫羊霍

  《本草经》曰:淫羊霍,一名蜀前。味辛寒。治阴痿、伤中,益气强志,除茎痛,利小便。生上郡阳山。

  《吴氏本草经》曰:淫羊霍,神农、雷公辛,季氏小寒。坚骨。

  ○狼牙

  《本草经》曰:狼牙,一名牙子。味寒。生川谷。治邪气,去白虫、疥、痔。生淮南。

  《建康记》曰:建康出狼牙。

  《范子计然》曰:狼牙出三辅,色白者善。

  《吴氏本草经》曰:狼牙,一名支兰,一名狼齿,一名犬牙,一名抱牙。神农、黄帝苦,有毒,桐君咸;歧伯、雷公、扁鹊苦,无毒。或生冤句。叶青,根黄赤。六月、七月华,八月实黑。正月、八月彩根。

  ○香蒲

  《本草经》曰:香蒲,一名睢蒲。味甘平。生池泽。治五藏心下邪气,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能老。生南海。

  《吴氏本草》曰:醮,一名醮石,一名香蒲。神农、雷够允。生南海池泽中。

  ○爵李

  《本草经》曰:郁核,一名爵李。

  ○腐婢

  《本草经》曰:腐婢,小豆花也。

  ○落石

  《本草经》曰:落石,一名鲮石。味苦温。生川谷。治风热。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生太山。

  《吴氏本草经!曰:落石,一名鳞石,一名明石,一名县石,一名云华,一名云珠,一名云英,一名云丹。神农苦,小温;雷公苦,无毒;扁鹊、桐君甘,无毒;李氏大寒,云药中君。彩无时。

  ○鬼箭

  《广雅》曰:鬼箭,神箭也。

  《本草经》曰:卫矛,一明屙箭。味苦寒。生川谷。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生霍山。

  《吴氏本草经》曰:鬼箭,一名卫矛。神农、黄帝、桐君苦,无毒。叶如桃如羽。正月、二月、七月彩,阴乾。或生野田。

  ○房葵

  《博物志》曰:房葵,与狼毒相似。

  《本草经》曰:房葵,一名梨盖。味辛。冬生川谷。久服,坚骨髓,益气。生临淄。

  《吴氏本草经》曰:房葵,一名梁盖,一名爵离,一名房苑,一名晨草,一名利如,一名方盖。神农辛,小寒,桐君、扁鹊无毒,歧伯、雷公、黄帝苦,无毒。茎叶如葵,上黑黄。二月生根,根大如桔梗根,中红白。六月花白,七月、八月实白。三月三日彩根。

  ○麻黄

  《广雅》曰:龙沙,麻黄也。麻黄茎,狗骨也。

  《本草经》曰:一名龙沙。味苦温。生川谷。治中风、伤寒、出汗,去热邪气,破坚积聚。生晋地。

  《范子计然》曰:麻黄出汉中三辅。

  《吴氏本草经》曰:麻黄,一名卑相,一名卑监。神农、雷公苦,无毒;扁鹊酸,无毒;李氏平。或生河东。四月立秋彩。

  慕容晃与顾和书曰:今致麻黄五斤。

  ○茈葫(柴胡二音)

  《本草经》曰:茈葫,一名地薰。味苦平。生川谷。治心腹,祛肠胃结气。久服轻身,明目益精。生弘农。

  《吴氏本草经》曰:茈葫,一名山来,一名茹草。神农、歧伯、雷公苦,无毒。生冤句。二月、八月彩根。

  ○亭历

  《尔雅》曰:蕇,(音典。)亭历。(实、叶皆似芹,一明宸荠。)

  《淮南子》曰:亭历冬生。

  《周髀》曰:凡北极左右,物有朝生暮获,谓亭历、冬生之类。

  ○紫苑

  《游名山志》曰:石室紫苑。

  《吴氏本草经》曰:紫苑,一名青苑。

  ○女萎

  《本草经》曰:女萎,一名左眄,一名玉竹。味辛。生川谷。久服,轻身能老。生太山。

  ○蓍实

  《本草经》曰:荛实,味苦酸,平,无毒。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惠,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彩实,日乾。

  ○地椹

  《本草经》曰:地椹,一名石龙芮,一名食果能。味苦,平。生川泽。治风寒。久服,轻身明目,不老。生太山。

  《范子计然》曰:石龙芮,出三辅,色黄者善。

  《吴氏本草经》曰:石龙芮,一名姜苔,一名天豆。神农苦,平;歧伯酸;扁鹊、李氏大寒;雷公咸,无毒。五月五日彩。

  ○黄环

  《本草经》曰:黄环,一名陵泉,一名大就。味苦。生山谷。主治虫毒、鬼魅、邪气、咳逆、寒热。生蜀郡。

  《范子计然》曰:黄环,出魏郡,黄色者善。

  《吴氏本草经》曰:蜀黄环,一名生蒭,一名根韭。神农、黄帝、歧伯、桐君、扁鹊辛,一经味苦,有毒。二月生,初出正赤,高二尺,叶黄员端,大茎,叶有汁,黄白。五月实员。三月彩根,根黄,从理如车辐,解治蛊毒。

  ○菟丝

  《尔雅》曰:唐蒙、女萝,菟丝也。

  《广雅》曰:女萝,松萝也。菟丘,菟丝也。

  《史记·龟策传》曰:下有伏苓,上有菟丝。

  《博物志》曰:女萝,菟丝。寄草上,根不着地。

  《吕氏春秋》曰:或谓菟丝无根。非无根也,其不属也,伏苓是也。

  《淮南子》曰:芩丝无根而生。伏苓抽,菟丝死。

  《抱朴子》曰:案,仙方中自有合离草,一名独摇,一名离母。所以谓之合离,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大魁数尺。虽相须生,而实不连,以气相属耳。如菟丝之草,下有伏苓之根,无此菟在下,则丝不得生於上。

  又曰:初生之根,其形似兔。掘取,刻其血,以和丹服之,立变化,在意所作。

  《吴氏本草经》曰:兔丝实,一名玉女,一名松萝,一名鸟萝,一名鸮萝,一名复实,一名赤网。生山谷。

  刘桢诗曰:青青女萝草,上依高松枝。幸蒙庇眷恩,为惠不可訾。

  ○石芸

  《尔雅》曰:茢,勃茢也。(郭璞症曰:一名石共,音列。)

  《范子计然》曰:石芸出三辅。

  ○甘遂

  《广雅》曰:陵旱,甘遂也。

  《建康记》曰:建康出甘遂。

  《本草经》曰:甘遂,味苦寒。生川谷。治大腹、疝瘕、胀满、面目浮肿,除留饮宿食。出中山。

  《范子计然》曰:甘遂出三辅。

  《吴氏本草经》曰:甘遂,一名主田,一名日泽,一名重泽,一明屙丑,一名陵藁,一名甘藁,一名苦泽。神农、桐君苦,有毒;歧伯、雷公有毒。须二月、八月彩。

  ○马刀

  《本草经》曰:马刀,味辛微寒。生池泽。治补中,漏下、赤白、留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生江海。

  《范子计然》曰:马刀出河东。

  《吴氏本草经》曰:马刀,一名齐蛤。(古纳切。)神农、歧伯、桐君咸,有毒;扁鹊小寒,大毒。生池泽江海。彩无时也。

  ○女青

  《本草经》曰:女青,一名雀翾。味辛平。生山谷。治蛊毒,逐邪杀鬼。生朱崖。

  《罗浮山记》曰:又有男青,似女青。

  《吴氏本草经》曰:女青,一名霍由祗。神农、黄帝辛。

  ○王孙

  《本草经》曰:王孙,味苦平。治五藏邪气、湿痹、四肢疼酸。生海西。

  《吴氏本草经》曰:黄孙,一名王孙,一名蔓延,一明瀚草,一名海孙。神农、雷公苦,无毒;黄帝甘,无毒。生西海山谷,及汝南城郭垣下。蔓延,赤文,茎叶相当。

  ○因尘

  《尔雅》曰:因尘,马生也。

  《本草经》曰:因尘蒿,味苦。治风湿、寒热、邪气结、黄疽。久服,轻身益气,能老。生太山。

  《吴氏本草》曰:因尘,神农、歧伯、雷公苦,无毒;黄帝辛,无毒。生田中,叶如蓝。十一月彩。

  ○淮术

  《吴氏本草》曰:淮术,神农、雷公无毒。生晋平阳、河东平泽。治久咳上气、伤中羸虚,补中益气。

  ○百部

  《抱朴子·内篇》曰:百部苗似拔葜,治咳,杀虱。

  《博物志》曰:百部与门冬相似。

  ○千岁垣中肤皮

  《吴氏本草》曰:千岁垣中肤皮,得姜、赤石脂共治。

  ○蒛葐

  《尔雅》曰:茥,(音奎。)蒛葐。(复盆也,实似莓而小,可食。)

  《吴氏本草》曰:缺盆,一名复盆。

  ○蒱阴实

  《吴氏本草》曰:蒱阴实,生平谷,或圃中。延蔓如瓜,叶实如桃。七月彩。止温延年。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