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香

  《书》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左传》曰:黍稷非馨,(馨者,香之远闻。)明德惟馨。

  《说文》曰:香,芳也。

  《吴志》曰:士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香者,常有数千。

  《世说》曰:桓车骑时,有陈庄者,入武当山学道,所居恒有白烟,香气闻彻。

  《续晋安帝纪》曰:王镇恶亡经日,魏兴太守郭宣掷赙坐,忽见陈庄来,因叙旧事,相对悲泣,劝营贡月。去后,郡内悉闻香状,如芳烟流散。

  《晋书·杜太后传》曰:海西公之世,太后复临朝称制。桓温之废海西公也,太后方在佛屋烧香。内侍启云:"外有急粥。"太后乃出,尚倚户前视奏。

  《宋书》曰:范晔撰《和香方》,其《序》曰:"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零藿虚燥,詹唐黏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属,并被珍於外国,无取於中道。又枣膏昏钝,甲煎浅俗,非惟无助於馨烈,乃当弥增於尤疾也。"所言悉以比类朝士。"麝本多忌",比庾仲文;"零藿虚燥",比何尚之;"詹唐黏湿",比沉演之;"枣膏昏钝",比羊玄保;"甲煎浅俗",比徐湛之;"甘松苏合",比惠琳道人;"沉实易和",以自比也。

  《齐书》曰:韩怀明,上党人也,客居荆州。十岁,母患尸疰,每发辄危殆。怀明夜于星下,稽颡祈祷。时寒甚切,忽闻香气,空中有人曰:"童子母须臾永差,无劳自苦!"未晓,而母平复。

  《梁书》曰:庾诜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榔繄懴,六时不息。诵《法华经》,每日一遍。后夜中,忽有一道人,自称愿公,容止甚异,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

  又曰:梁武帝祠南郊,先是一日,景夜南郊令解除之,等到郊所履行,忽闻异香随风而至。及将行事,奏乐迎神,有异光圆满坛上,朱紫黄白杂沓,食顷乃灭。

  又曰:王琛本无令问,为太子中舍人,谄事何敬容。为其阶前种植香草,脱履蹑其草根,敬容意以为善。

  《郭子》曰:陈骞以韩寿为掾,每会,闻寿有异香气,是外国所贡,一着衣,历日不歇。骞计武帝惟赐已及贾充,他家理无此香,嫌寿与已女通,考问左右婢,具以实对。骞以女妻寿,寿时未婚。(《晋书》云:贾充女窃香与韩寿。)

  《金楼子》曰:齐东昏以锦石为殿内,开千门万户。又有和香,香菩拮馥,闻之使人欢悦,生诸雅态,兼令睡眠。

  又曰:昔玉池国有民,婿面奇丑,妇国色,鼻齆,婿乃求媚此妇,终不肯回顾。遂往西,市无价名香而熏之,还入其室。妇既齆矣,岂分香臭哉?

  《吕氏春秋》曰: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恶濡。

  《汉武故事》曰:上作柏梁台,悉以香柏,香闻数十里也。

  《汉官典职》曰:尚书郎,怀香握兰。

  《神仙传》曰:淮南王为八公张锦绮之帐,燔百和之香。

  《佛图澄传》曰:澄以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

  《林邑记》曰:朱吾以南,有文狼。野人居无室宅,依树止宿。食生肉,彩香为业,与人交市,若上皇之民矣。

  《邺中记》曰:石虎作流苏帐,顶安金莲花,花中悬金薄织成綩(音苑。)囊,囊受三升,以盛香注。帐之四面上十二香囊,彩色亦同。

  竺法《登罗山疏》曰:越王捣薰陆香。

  《扶南传》曰:顿逊国,人恒以香花事天神。香有多种:区拨叶逆花、途致各逐花、摩夷花,冬夏不圣,日载数十车於市卖之,燥乃益香。亦可为粉,以傅身体。

  《述征记》曰:北芒有张母墓,旧说是王氏妻,葬有年载,后开墓而香火犹燃。

  《世贽记》曰:汉武时,长安大疫,人死日以百数。帝乃试取月氏国神香,烧之于城内,死未满三日者活,芳气经三月不歇。帝始信神物也,乃秘录馀香。

  郭子横《洞冥记》曰:汉武帝於招仙阁烧靡离之香,屑如粟,一粒香气,三月不歇。

  又曰:跋途阇者,胡人也,剪发裸形,不食穀,惟饮清水,食都夷香,如枣核。食一斤,则历月不饥。以一粒如粟大投清死晷,俄而满大盂也。

  《博物志》曰:西域使献香。汉制:献香不满斤,不得受。西使临去,又发香器如大豆者,试着宫门,香气闻长安四面数十里中,经日乃歇。

  《搜神记》曰:渤海史良,好一女子,许嫁而未果。良怒,杀之。后梦见曰:"还君物。"觉而得昔所与香缨、金钗之属。

  又曰:初,钩弋夫人有罪以谴死,殡尸不臭而香。

  又曰:合肥有一大白舡,复在死晷。渔人夜宿其旁,闻筝笛之音,又有香菩耷常。相传云:曹公载妓,舡复於此。

  任昉《述异记》曰:魏武帝陵中有泉,谓之香水。(古诗云:安得香水泉,濯郎衣上尘。)一实香水在并州香山,其水洁香,浴之去病。吴故宫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又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濯妆於此,溪上源至今馨香。

  又曰:南海出千步香,佩之闻於千步也。今海隅有千步香,是其种也。叶似杜若,而红碧间杂。《贡籍》云:"日南郡贡千步香。"汉雍仲子进南海香物,拜为涪阳尉,时人谓之香尉。日南郡有香市,商人交易诸香处。南海郡有香户。日南郡有千亩香林,名香出其中。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其名。千年松香,闻十里,亦谓之十里香也。

  《梦书》曰:梦得香物,妇女归也。

  曹植《洛神赋》曰:践椒途之郁烈,步蘅(音衡。)薄而流芳。

  《魏武令》曰: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香薰。后诸女配国家,为其香,因此得烧香。吾不好烧香,恨不熟所禁。令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着身,亦不得!

  秦嘉《答妇徐淑书》曰:令种好香四种各一斤,可以去秽。淑答书曰:未得侍帷帐,则芬芳不设。

  陆机《吊魏武文》曰:余为着作郎,游秘阁,见《魏武今》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吊曰:"纡家人于履组,尘清虑于馀香。

  ○麝

  《尔雅》曰:麝父,麇足。(郭璞症曰:脚似麇,脐有香。)

  许慎《说文》曰:麝,如小麋,脐有香,从鹿,射声,黑色獐也。

  《义熙起居注》曰:倭国献貂皮、人参等,诏赐细笙、麝香。

  《齐书》曰:东昏侯凿金莲花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杆步步莲花也。"途地皆以麝香。

  《唐书》曰:波斯国人,皆以麝香和苏途须点额,及於耳鼻,用以为敬。

  《抱朴子》曰:辟蛇法:入山以麝香丸着足爪中,皆有效。又,麝香及野猪皆啖蛇,故以压之也。又作笔墨法曰:作墨用鸡子白、真珠、麝香,合以和墨,宜用九月二日。

  《南夷志》曰:南诏有婆罗门、波斯阇、婆渤泥、昆仑数种外道交易之处,多珠昭唉,以黄金麝香为贵货。

  《嵩高山记》曰:有人在岭上闻异声,清和雅妙,寻不复闻。惟见一麝香,在岭上侧足{霍又}跳,忽失所在。

  《荆州图记》曰:临澧县南有龙寄山,其兽多麝。

  《西京杂记》曰:赵飞燕为皇后,女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曰:"今日嘉辰。贵姊懋膺洪册。上襚三十五条。以陈暐曜掷昃焉。榔叶扇、同心梅、合枝李、青木香、香螺卮,(出南海,一曰丹螺甲。)九真雄黄、麝香、沉水香。"

  《续搜神记》曰:桓哲,字明期。居豫章时,梅玄龙为太守,已病,哲往省之。语梅曰:"吾昨夜忽梦作卒,迎卿来作太山府君。"梅闻之,愕然曰:"吾亦梦见卿为卒,著衣来迎我。"数日,复同梦如先,云二十八日当拜。至二十七日晡后,桓忽中恶,腹胀满,遣人就梅索麝香丸。梅闻,便令作凶具。桓便亡,八日而梅卒。

  《本草经》曰:麝香味辛,辟恶,杀鬼精,生中台山也。

  秦嘉《与妇书》曰:今奉麝香一斤,可以辟恶气。

  嵇康《养生论》曰:麝食柏而香。

  ○葳香

  《孙氏瑞应图》曰:苴蕤者,礼备至则生。一曰:王者爱人命则生。一名葳香也。

  ○郁金

  《说文》曰:郁,芳草也。十叶为贯,筑以煮之,为鬯一合而酿之,以降神也。

  《周礼·春官上》曰:郁人掌祼器。(祼器,谓彝及舟与瓒。)凡祭祠,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筑郁金煮之,以和鬯酒。郑司农云:郁金,草名,十叶为贯,百二十贯为筑。以煮之钅蒦中,停于祭前。郁为草若兰。)

  《后周书》曰:秦国出郁金。

  《后周书》曰:波斯国,大月氏植叼种也。地出氍毹(瞿俞二音、)玄獐皮,及薰陆、郁金、苏合、青木香等,胡椒、毕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诃黎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

  《唐书》曰:天竺国卑湿暑热,稻岁四熟。有金刚,似紫石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又有旃檀、郁金诸香。通于大秦。

  又曰:太宗时,伽拍搡献郁金香,似麦门冬,九月花开,状似芙蓉,其色紫碧,香闻数十步。花而不实,欲种者取根。

  《文士传》曰:朱穆,字公叔,作《郁金赋》曰:"英熠烁以焜煌,似九日之普照。远而望之,粲若星罗出云峤;近而观之,晔若丹桂耀湘涯。"

  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周礼》"郁人掌祼器,凡祭醊、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樽彝。"郁,芳草也。谓用百草之华,煮以合酿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说,今郁金香是也。

  《南州异物志》曰:郁金者,出琤蚌国。国人种之,先取上佛,积日萎槁,乃载去之。然后取郁金,色正黄细,与芙蓉华里被莲者相似。可以香酒。

  ○鸡舌

  应劭《汉官仪》曰:桓帝侍中乃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鸡舌颇小辛螫,不敢咀咽,嫌有过,赐毒药,归舍,辞决就便宜,家人哀泣,不知其故。僚友求视其药,出在口香,咸嗤笑之。

  《吴时外国传》曰:五马洲,出鸡舌香。

  《抱朴子》曰:或以鸡舌、黄连、乳汁煎之,注掷觐有百疹之在,目愈而更加精明倍常。

  俞益期《笺》曰:外国老胡说:"众香共是一木,木花为鸡舌香。"

  《南州异物志》曰:鸡舌出在苏州,云是草花,可含,香口。

  《广志》曰:鸡舌出南海中,乃剽国,蔓生,实熟贯之。

  《续搜神记》曰:王广,豫章人,年少未婚。至田舍,见一女,云:"我是何参军女,年十四而夭,为西王母养,使与下土人交。"广与之缠绵,其日於席上得手巾裹鸡舌香。其母取巾烧之,乃是火浣布。

  ○龙脑

  《唐书》曰:贞观中,乌苌国遣使献龙脑香。

  《本草》曰:龙脑香,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出婆律国,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气,明净者善。云:合粳米灰、相思子贮之,则不耗。(树似杉。言婆律膏是树根下清脂,龙脑是树中干脂。子似豆寇。)

  ○雀头

  《江表传》曰:魏文帝遣使於吴,求雀头香。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