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琼鱼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曰:"仙人上药,有流渊琼鱼。"

  ○横公鱼

  《神异经》曰:北方荒外有石湖,其中有横公鱼,长七八尺,形状如鳢而目赤。昼则在湖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世,以乌梅二七煮之乃熟。食之可以止邪病。(《玄黄经》曰:横公鱼不可杀,惟加乌梅其气乃灭。)

  ○发鱼

  《魏武四时食制》曰:发鱼,带发如妇人,白肥,无鳞,出滇池。

  ○蒲鱼

  《魏武四时食制》曰:蒲鱼,其鳞如粥,出郫县。

  ○印鱼

  《临海异物志》曰:印鱼,无鳞,形似〈鱼昔〉(音错。)形,额上四方如印,有文章。诸大鱼应死者,印鱼先封之。

  郭延之《述征记》曰:城阳县南量蕊,尧母庆都墓庙前一池,鱼额间有印文,名颊鱼。非告祠者,捕不可得。

  左思《吴都赋》曰:印龟鱕(音藩。)〈鱼昔〉。

  ○黄鱼

  《吴书》曰:薛综上疏:"交州刺史朱符多以乡人分作长史,强赋民黄鱼一枚、稻一斛。"

  刘欣期《交州记》曰:武宁县秋九月,黄鱼上化作鹑鸟。

  《南方草物状》曰:短细黄鱼,九月中,因秋风而变成鹑,上团,吏捕取炙食,滋味肥美。

  《南中八郡志》曰:江出黄鱼,鱼形颇似鳣,骨如葱,可食。

  郭义恭《广志》曰:揵为郡僰道县出臑骨黄鱼。

  ○寄鱼

  沉怀远《南越志》曰:寄鱼,长三寸,似白鱼,常附海舡以济洪波。一曰寄载鱼。

  《临海水土记》曰:寄度鱼,长三寸,似白鱼。

  ○君鱼

  沉怀远《南越志》曰:君鱼,长三寸,背上骨如笔管,大者似矛。逢诸细鱼及鼋,腹皆断之。

  ○琵琶鱼

  《临海异物志》曰:琵琶鱼,无鳞,形如琵琶。

  沉怀远《南越志》曰:琵琶鱼,无鳞,长二尺,形似琵琶,故因以为名。

  任昉《述异记》曰:海鱼千岁为剑鱼。乐鱼,一名琵琶鱼,形似琵琶而喜鸣,因以为名。

  左思《吴都赋》曰:鲛鲻琵琶。

  曹毗《杨都赋》曰:鱼则琵琶、乌贼。

  ○疏齿鱼

  《魏武四时食制》曰:疏齿鱼,味如猪鱼,出东海。

  潘岳《沧海赋》曰:比目、疏齿。

  ○班鱼

  《魏武四时食制》曰:班鱼,头中有石如珠,出北海。

  郭义恭《广志》曰:班鱼,头中有玉石,如珠玑。

  ○黄雀鱼

  《临海异物志》曰:黄雀鱼,常以八月化为黄雀,到十月入海为鱼。

  《风土记》曰:六月,东南长风,俗名黄雀风,时海鱼化为黄雀,因为名也。

  ○燕鱼

  《临海异物志》曰:燕鱼,长五寸,阴雨起飞高丈馀。

  ○鸢鱼

  《临海异物志》曰:鸢鱼,状如鸢,惟无尾足。阴雨日亦飞高数丈。

  ○赤鱼

  鱼豢《魏略》曰:文帝欲受禅,赤鱼游於露镬。

  ○玄鱼

  《王子年拾遗录》曰:夏鲧理水无功,沉於羽川,化为玄鱼,大千尺。后遂死,横於河海之间。后世圣人以玄鱼为神化之物,以"玄"种合于"鱼"种为"鮌"种。

  ○邵鱼

  《临海水土记》曰:邵鱼,状如鸢鱼。

  ○鱬(而朱切)鰗鱼

  《临海水土记》曰:鱬鰗鱼,状如鸢鱼形。

  ○井鱼

  《临海异物志》曰:井鱼,头有两角。

  ○镜鱼

  《临海异物志》曰:镜鱼,如镜,形体薄,少肉。

  ○含光鱼

  《临海异物志》曰:含光鱼,一名蜡鱼。黄而美,故谓之蜡,有光照烛。

  沉怀远《南越志》曰:含光谓蜡鱼,正黄而美,故谓为蜡鱼,夜则有光。

  《岭表录异》曰:黄蜡鱼,即江湖之横鱼,头嘴长,而鳞背金色。南人脔为炙,虽美而毒,或煎爆或乾。夜即有光如烛。

  ○〈鱼辰〉鱼

  《临海异物志》曰:〈鱼辰〉鱼,如指,长七八寸,但有脊骨,好作羹。大者如竹竿,曝作烛,极有光明。

  ○{宛鱼}鱼

  《临海异物记》曰:{宛鱼}鱼,三月生溪中,裁长一寸。至十月中,东还死於海,香气闻於水上。到时月辄复更生。

  《永嘉地记》曰:石堂水口多{宛鱼}鱼。

  ○吹沙鱼

  《临海异物志》曰:吹沙,长三寸,背上有刺,犯之螫人。

  ○伏念鱼

  《临海水土记》曰:伏念鱼,似吹沙鱼。

  ○金石鱼

  《南越记》曰:金石鱼,形圆,如七寸盘。

  ○婢屣鱼

  《临海异物志》曰:婢屣鱼,口近腹下,形似妇人屣。

  ○奴屩鱼

  《临海水土记》曰:奴屩鱼,长一尺,如屩形。

  ○{沃鱼}(音沃)鱼

  《临海水土记》曰:{沃鱼}鱼,似蒲鱼,长三尺。

  ○铜哾鱼

  《临海异物志》曰:铜哾鱼,长五寸,似鯈鱼。

  ○陶鱼

  《临海水土记》曰:陶鱼,长三尺,似鱦(音绳。)鱼。

  ○石班鱼

  《临海水土记》曰:石班鱼、媱虫、六虫为一。

  又曰:石班鱼,媱虫。(蝘蝥也。{班鱼}鱼,长尺馀。其班如虎文,俗言蝘蝥。於瞬颠呼之,因走上岸,合牝,其子不可食也。)

  ○戴星鱼

  《临海水土记》曰:戴星鱼,状如鸢鱼,背上有两白珰如指大,因名之云。

  ○〈鱼党〉鱼

  沉怀远《南越南》曰:〈鱼党〉鱼,似〈鱼夫〉〈鱼毕〉。(音毕。)尾氏有刺,如欓树刺也。

  ○魿鱼(音零)

  《临海水土记》曰:魿鱼,似〈鱼公〉鱼。

  《异物志》曰:南方鱼多不肥美,惟魿鱼为上。大者长二尺,作脍炙尤香而美。

  《岭表录异》曰:魿鱼,如白鱼,而身稍短,尾不偃。清远江多此鱼,盖不产於海也。广人得之多为脍,不腥而美,诸鱼尾馛过也。

  ○织杼鱼

  《临海水土记》曰:织杼鱼,状如蹓鱼,味美於诸鱼。

  沉怀远《南越志》曰:织杼鱼,如真鱼,背上正青。

  ○〈鱼隹〉鯺鱼

  《临海水土志》曰:〈鱼隹〉鯺,形似〈鱼隹〉鱼,戏於重川,靡有定所。

  ○土奴鱼

  《临海水土记》曰:土奴鱼,头如虎,有刺螫人。

  ○新妇鱼

  《临海水土记》曰:新妇鱼,似〈鱼隹〉鱼,长一丈。

  ○海犭希鱼

  《临海水土记》曰:海犭希鱼,豕头,身长九尺。

  郭璞《江赋》曰:鱼则江豚海犭希。

  曹毗《杨都赋》曰:海犭希鲸鲟。

  ○鲲鲍鱼

  《临海水土记》曰:鲲鲍鱼,似海印鱼。

  ○潜远鱼

  《临海水土志》曰:潜远鱼,似{沃鱼}。(潜远,鱼名,似{沃鱼}鱼。)

  ○虾蟆鱼

  《临海水土记》曰:虾蟆鱼,色如鸢鱼,头似虾蟆,尾又似鸢。

  ○鼋鱼(音玄)

  《临海水土记》曰:鼋鱼,长五寸。

  ○鼠鱼

  沉怀远《南越志》曰:鼠鱼,头如鼠。

  《临海异物志》曰:鼠鱼,长七寸,头如鼠。

  ○弓鱼

  《临海水土记》曰:弓鱼,长三寸,似鲵鱼。

  ○〈鱼婴〉〈鱼壹〉鱼

  《临海水土记》曰:〈鱼婴〉〈鱼壹〉鱼,长一尺。

  ○黍鱼

  《临海水土记》曰:黍鱼,长三尺,似〈鱼资〉{如鱼}。

  ○〈鱼仓〉(音仓)鱼

  《临海水土记》曰:〈鱼仓〉鱼,两肋下有大肉,如炙脔大。

  《岭表录异》曰:〈鱼仓〉鱼,形似鳊鱼,而脑上突起,连背而圆薯。肉甚厚,鱼白如凝脂,只有一脊骨。治之以姜葱,炮之粳米,其骨亦软,餐者无所弃。鄙俚谓之狗磕睡鱼。(以其犬在盘下难伺其骨,故云狗磕睡鱼也。)

  ○馈尾鱼

  《南越记》曰:馈尾鱼,有毒,一名鳖鱼。

  ○土拌鱼

  《临海水土记》曰:土拌鱼,长七寸,白黑班文。

  ○高鱼

  《异物志》曰:高鱼,与鳟相似。与蜥蝪于水上相合,常以三二月中,有雌而无雄,食其胎杀人。

  ○芦〈鱼孚〉(音孚)鱼

  《异物志》曰:芦〈鱼孚〉,似鳅蝥而有细文,多膏,肥美,如大芦管。本出地中,随泉浮出,俗名芦〈鱼孚〉。

  沉怀远《南越志》曰:芦〈鱼孚〉鱼生山曲水间,穴地为窟,泉源踊,则此鱼出。今庐陵以南至于南州有焉。俗以为酱。

  ○鼍风鱼

  《异物志》曰:冬天,此鱼数千万头共处大窟中藏,上有白气。或在鼍穴中,皮黑如漆,能潜知数里中空木所在,因风而入空木,化为蝙蝠。其肉甚美。

  ○鲲鱼

  《毛诗·鸡鸣》曰:弊笱在梁,其鱼鲂、鲲。

  《尔雅》曰:鲲,鱼子。(凡鱼之子,总名鲲。)

  又曰:鱦,小鱼。(音绳。又音孕。匠箔东呼鱼子未成者为绳也。)

  ○海鲲鱼

  《王子年拾遗录》曰:黑河,北极也。其水浓黑不流,上有黑云生焉。有黑鲲千尺,状如鲸,常飞游往于南海。

  《庄子》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大不知几千里。

  江逌诗曰:巨鳌戴蓬莱,大鲲运天地。倏忽云雨兴,俯仰三植慼。

  孙放《咏庄子诗》曰:巨细同一马,物化无常归。修鲲解长鳞,鹏起片云飞。抚翼抟积风,仰凌垂天翚。

  袁弘《北征赋》曰:鱼托水而成鲲,木在山而有松。

  ○鲕(音而)鱼

  《吕氏春秋》曰:鱼之美者,东海之鲕。

  张衡《西京赋》曰:巢鲲鲕。(鲲,鱼子也。鲕,细鱼类也。)

  ○细赤鱼

  刘义庆《幽明录》曰:始兴云水源有汤泉。每至霜雪,其上蒸气高数十丈。泉中常有细赤鱼出游,莫有获者。

  ○鳏鱼

  《毛诗》曰:弊笱在梁,其鱼鲂、鳏。(鳏夫鱼也。)

  《孔丛子》曰:卫人钓于河,得鳏,其大盈车。曰:"吾下一鲂之饵,鳏过而不视。又以豚之半,则吞矣。"钟思曰:"鳏贪以饵死,士贪以禄世。"

  ○真鱼

  沉怀远《南越志》曰:真鱼,如织杼鱼。

  《临海水土记》曰:〈鱼真〉鱼,俗谓之犹鱼。

  ○鸡子鱼

  《岭表录异》曰:鸡子鱼,口有嘴,如鸡,肉趐,无鳞,尾尖而长。有风涛即乘风飞於海上船,类鲐鯣鱼。

  ○竹鱼

  《岭表录异》曰:竹鱼,产江溪间,形如鳢鱼,大而少骨,青黑色,鳞下间以朱点鬛,可玩。或烹以为羹臛,肥而美。

  ○乳穴鱼

  《岭表录异》曰:全义岭之西南有盘龙山,山有乳洞,斜贯一溪,号为灵水溪。(今桂州灵川县也。)溪内有鱼,皆修尾,四足,丹其腹,游泳自若。渔人不敢捕之。(《尔雅》云:鲵似鮉,四足,声如小儿啼。今商州山溪内亦有此鱼,谓之魶鱼。)

  ○{胜鱼}鱼

  《临海水土记》曰:{胜鱼}鱼,似鱦鱼,长二尺。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